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蜀虎|查看: 10101|回复: 13
[名人

揭秘史上“大禹治水”的“水”指哪条河流?

 [复制链接]
5# 华蓥山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7-23 17:07:21|只看该作者

大禹治水与江源文明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积淀在整个中华民族记忆里的动人传说。可是,历史上真有这样一个人吗?他生于何地?有几大功绩?且听历史学家为你指点迷津……
⊙作者:黄英 陈希

  也许是水患给予古人的创痛惨烈之至,所以东西方文化不约而同,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西方的传说是诺亚方舟拯救了人类,而在中国,是一位有名有姓的英雄大禹,利用智慧和艰辛劳动根治了水患。
  对于这样一个口耳相闻的英雄,近年有一些怀疑派,以“东周以前无信史”为由,否认他的真实性;也有一些史学家,从古书记载,推断出他是四川人;更有一些“好事者”,居然算出了大禹的出生日期……这个茫茫远古时候的大禹,到底有多少秘密是我们所真正知晓的?
  7月11日,在都江堰市召开的“大禹文化与江源文明学术研讨会”,全省著名历史学家、人文学者各抒己见,探讨大禹文化、江源文明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影响。

西周青铜器证实大禹的存在
  彭邦本(四川大学教授、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大禹治水始于岷江流域,《尚书·禹贡》就明确记载他“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这种以疏导为主的治水方略,在当时就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进而开创了江源文明和华夏文明。
  近世纪以来,有关大禹的传说曾遭怀疑,甚至有“东周以前无信史”的说法。但大禹史传应是有根据的。近年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遂公盨》铭开头就说:“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与《尚书·禹贡》里的“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记载非常吻合,使上述怀疑不攻自破。考古方面,在岷江流域,近年就发现了都江堰市境内的芒城等好几座与大禹时期相当的古城。这些古城都依水顺流而建,显出高超的治水理念。

大禹的五大历史功绩
  祁和晖(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历史人物大禹的主要功绩有五。第一,是辅助舜治理天下,佐成中国历史著名的“尧舜时代”。第二,受命治水,首创疏通江河,引归大海的“疏浚治水”法,为中华民族辉煌的水利文化奠定了基础。第三,随山刊木,区别九州域界,开通“贡道”。第四,组织万邦大协作,一起治水,成功后“合诸侯”于会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万国同盟的总盟主。“中国”的国家雏形至迟应从大禹主盟万邦时算起。第五,因为大禹的功高日月,后人怀念,形成人心咸归其子夏启,由此始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

大禹出生于西蜀
  吴敏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中国水利史学会会员):大禹出生于西蜀。西汉杨雄的《蜀王本记》里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夏禹文化的西兴东渐过程,也可以证明大禹是出生在蜀地。
  谢兴鹏(北川县县志办主任):古书中的“石纽”一词现在有争议。从汶川和北川两地碑文可以看出,北川碑文中的“石纽”是篆体字,而汶川碑文中的“石纽”是楷书,也许北川的碑文更古老。杨尚昆同志在任国家主席时曾到北川题词“大禹故里”,这也表明世人比较认同大禹的出生地应在北川。
  彭邦本:根据战国以来的诸多文献,大禹诞生于岷江流域古老的西羌,西汉时杨雄更明确指出大禹生于汶山郡广柔县。汉朝的广柔县,大致包括今天汶川、北川和都江堰以至什邡等县市的若干地方。这些都可以视为传说中的大禹故里。可喜的是,这些地方近来不再相互做排他性的宣传,而是共同作为大禹文化发祥地,共谋弘扬大禹文化。

江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彭邦本:大禹时期疏导治理、人水亲谐的水利模式,反映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深邃理念,影响深远。都江堰无坝引水的独特工程模式,其理念就与大禹时代一脉相通。
  龙显昭(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大禹治水的核心是“疏导”,不但导水还要导山,也就是凿山分流。后来都江堰凿离堆治水就体现了“岷山导江”的精神。大禹导江治水的智慧不仅涵育了巴蜀,而且也涵育了华夏。
  李绍明(省历史学会名誉会长):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讲,在明代以前岷江一直被认为是长江的源头,史称江源。岷江上游地区,是蜀人最早进行开发的地方,它所孕育的江源文明,是长江文明的起源,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谭继和(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员、省历史学会会长):江源文明的实质,就是独有的治水方式、理论,形成“上善若水”,尊重自然的精神,开创“东别为沱”的经验贯穿古今。江源文明成为西蜀早期城市文明的摇篮,古代西蜀依靠这一文化,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使成都成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
  周久香(四川大学教授):大禹治水的传统和大禹治水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江源文明兴于西羌,向东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西蜀文明对中华文明注入了巨大活力。

还原历史的真实内核
  章玉钧(原省政协副主席、省历史学会顾问):关于大禹的种种神话传说,我们应该剥开神话的外壳还原历史的真实内核。但神话毕竟是神话,我们不能去把大禹的大事年表都抬出来,处处落实,就会进入误区。现在有的人说大禹是出生于公元前3376年6月6日,或是给黄帝写厚厚的一本传记,这真有点贻笑大方了。
  现在好几个地区都在修建禹王宫,禹母祠,越修越大越修越豪华,反而不利于原遗迹的保护。对此,我们应该将它放到中华民族的高度来看待,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领袖之一,大禹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财富。
  高润川(都江堰市委宣传部长):川西的禹迹文化资源需要整合,进而形成都江堰文化的拓展项目。要弘扬江源文明精神,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川日报〉2005-07-22
4# 金佛山
 情肠寡肚 发表于: 2003-5-16 12:40:2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轶事典故
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涂山之会
  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铸造九鼎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典籍记载
  《史记·夏本纪》
  《竹书纪年·夏后氏》
  《帝王世纪·第三(夏)》

文学形象
  长篇小说《尧舜禹》(高兴宇着)

后世祭奠
陵寝
  禹的陵寝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禹陵乡禹陵村,是后人为颂扬和纪念中国古代第一位治水英雄和夏朝的奠基者大禹而修建的。主要包括禹陵、禹祠和禹庙三大部分。禹陵的建筑主要是明、清和民国重建之物。
  在绍兴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为禹守陵至今,但仓修良直指此说绝不可信。

祭祀
  夏桀灭后,商汤王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杞在商时,或封或绝”。周武王灭商为王后,封禹王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大禹王祭祀为国家祭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明清两朝大祭禹陵各达20多次。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亲临绍兴祭禹。1933年,禹庙再度修复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动。
  道教中禹为水官大帝,诞日为十月十五日下元节。

禹王碑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巅的苍紫色石壁上,在蟒蛇洞南面。面东而立。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大禹继父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的美谈,流传至今。
  岳麓禹王碑高1.7米,宽1.4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计77字,末行空四字。其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很难辨认,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们伪造的。但远在1200多年前,即为韩愈所闻及,还亲登南岳岣嵝峰寻访禹碑,并留有诗记。即使是唐宋时的赝品,作为纪念大禹治水之丰碑,也是十分珍贵的。全国有十风处镌立禹碑,据说皆由岳麓禹碑模本复刻。

来源考证
故里争议
  关于大禹故里有三说,分别为大禹出自中原、出自东夷、出自西戎,随着一些考古活动如喇家遗址的发现,西戎说渐占上风。

禹王来源
  与禹王同时代的出土文物及商朝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关于禹王的记载。所能找到的最早提到禹王的文物是约一千年以后西周的遂公盨,此外还有齐侯钟、秦公簋。
  顾颉刚经过考证,认为“禹”这个字的字源与龙有一定的关系,但被人夸张成“禹是一条龙”。这种观点在当时受到史学家柳翼谋等人的指误。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情肠寡肚 发表于: 2003-5-16 12:39:19|只看该作者

人物评价

  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
  孔子: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季札:“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
  司马迁: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太史公自序》:“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
2# 四姑娘山
 楼主|蜀虎 发表于: 2003-5-14 15:03:05|只看该作者

人物生平

早期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出生地有争议(一说在汶山石纽地区;一说在石坳。母亲是有辛氏(今山东曹县)之女,名叫女志,也叫修己。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即位
  《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古本竹书纪年》载“禹居阳城”,《世本·居篇》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史记·夏本记》则说“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从有关文献看,夏禹与阳城、平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逝世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一百岁左右。禹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0 13:38,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