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独一无二哦|查看: 10581|回复: 38
[演艺

时隔八年,鲍勃·迪伦宣布将于六月发行新专辑

 [复制链接
8#
 天文星 发表于: 2016-10-13 21:31:03|只看该作者

跨界歌王:鲍勃·迪伦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日下午1时,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荣获该奖项。“在我看来,我写的任何一首歌都不会过时,”迪伦曾如是说。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意外爆冷。在此前的赔率榜中,诗人、作家和摇滚歌手鲍勃·迪伦(Bob Dylan)以1:50的赔率依然独树一帜。他以作品《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被提名诺奖已有10年,比村上春树的提名历史还悠久一些,可谓是特别的陪跑者。
  终于,今天“永不过时”的鲍勃·迪伦拿到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
  诺奖给他的颁奖词为:“他在伟大的美式歌谣的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谁是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
  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

列侬谈鲍勃·迪伦
  扬:你跟迪伦的交情是怎样的性质?
  约翰:嗯,我们还算熟吧,因为我们都紧张得要命。我们每次见面,都是在气氛最紧绷的神经质状态。我知道自己一直都很紧张、放不开,我也知道他跟我一样。像Al Aronowitz 278。这种人总想把我们凑在一块,我们偶尔也会碰个面消磨消磨时间,但我总是太神经质,要不然就是太急躁之类的,而他也是这样。我们彼此都没说什么话,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还蛮长的,他会到我在Kenwood的家里拜访,你能想像吗?而我不知道在这种布尔乔亚的家居生活中,该把他往哪里摆。我根本手足无措,感觉非常奇怪。比起来,我宁愿到他住的饭店去找他。我很爱他,因为他写了一些非常美丽的东西。我一度喜欢过他那些所谓的抗议歌曲,而且我喜欢的是他的声音。我不用管他的歌词在唱什么,他有时候会带着试听片来找我说(学迪伦的腔调):“听听这个,约翰。”还有:“你听得出歌词吗?”我说:“没关系,声音才是最重要的。我在乎整体的东西。”你不必认真听迪伦到底在“说什么”,只要听他“怎么说”,媒介即信息,所有的──不管是哪些混合的──但迪伦就是那样子。不过我也有很多的……
  洋子:不过你很尊敬他。
  约翰:……我尊敬他,我非常尊敬他。我知道保罗并非如此,我想保罗是在嫉妒,保罗从来不喜欢其他的艺术家,但那是可以接受的。保罗不会被我的瞎起哄给骗倒,我心目中景仰的领袖实在太多了。
  洋子:而且你喜欢咬文嚼字……
  约翰:我也喜欢咬文嚼字,所以我喜欢他做的很多东西,我喜欢咬文嚼字。
  扬:在你眼中,他是无可匹敌的伟大艺术家吗?
  约翰:不,在我眼中他是一位诗人,或是一个竞争对象。你翻翻我写的书就知道了,那些东西是在我根本没听过也没读过迪伦或者任何人之前就写了的,它们根本是同一回事279。我并没有跟在猫王或迪伦的后面,我一直都在这边。但我要是看见或遇到伟大的艺术家,我还是会爱上他们的。我会就这么爱上他们,对他们的东西狂热一段时间,然后就结束了。如果他们脚上穿的是绿袜子,我大概也会跟着穿上一阵子绿袜子。
  扬:你最后一次见到鲍勃是什么时候?
  约翰:在我写Cold Turkey的时候,他跟乔治来我家找我,我们都……
  洋子:还有他太太。
  约翰:……还有他太太──我试着想把他推到钢琴前,替Cold Turkey录一个粗略的版本,但因为他太太当时正怀孕,还是什么别的理由,他们还是离开了。不过他现在比以前沉静多了,我记得当年我们都戴着墨镜、嗑药嗑得他妈的昏头昏脑,还有一堆怪胎在我们身边,还有艾伦?金斯堡280那些人,我紧张得简直跟大便一样。
  扬:那是在哪里发生的事情?
  约翰:在伦敦,他来找我的时候。
  扬:你出现在那部电影里,跟他在一起(101)。
  约翰:喔,没错,我没看过那部电影,我在里面,简直吓死我了。
  扬:我也没看过,但有人跟我讲过这部电影的事情。
  约翰:我很想看,我非看到这部电影不可,我一定要他们让我去看。
  洋子: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呢?你能安排一下吗?
  扬:当然。
  洋子:喔,太好了!
  约翰:我没看过那部电影,我简直吓死了,你知道。我一直都很神经质,鲍勃跟我说:“我想让你也出现在电影里。”他就是要我出现在电影里,我心想:“为什么?什么玩意?他故意要搞我!”我经历了那整个恐怖的拍摄过程。所以在电影里,我满嘴废话,老在发表意见,就跟你嗑药嗑到晕死或者抽大麻抽到昏头的时候一样。你朋友怎么说?
  扬:我不记得他确切的说法,但你看起来非常紧张。
  约翰:没错,是这样……
7#
 天文星 发表于: 2016-10-13 20:31:0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2016诺贝尔文学奖

鲍勃·迪伦

  据诺贝尔奖官网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日下午1时,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荣获该奖项。
  颁奖词为:“他在伟大的美式歌谣的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
  鲍勃·迪伦(Bob Dylan)生于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是一位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响已超过50年。他的代表歌曲是《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和《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年年“领跑”的村上春树,今年仍未能入围,最终与诺奖再次失之交臂。恩古齐·瓦·提安哥及菲利普·罗斯两位颇被看好的作家也未被压中。有趣的是,昨晚一则名为《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获得2016诺贝尔文学奖》的微信文章被疯狂转发,闹了一场乌龙,甚至在今日诺奖公布前几分钟,阿多尼斯获奖的消息还在被盛传,然而被“祝福”了一整天的叙利亚诗人,最终未能众望所归。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大卫 发表于: 2015-2-10 14:31:00|只看该作者

在绘画中继续巡演的鲍勃·迪伦

源自:一财网
  “这倒不是因为我自认为我是个大画家,而是我感觉,绘画时,我赋周遭的混沌以秩序。”鲍勃·迪伦说

  摇滚传奇鲍勃·迪伦不会停止表达,无论是在歌中,还是在画中。参观者来到德国小城开姆尼茨的美术馆,仔细端详三个版本的《角落》(Corner Flat),那三个同一场合下不同年龄段的男人看上去感伤而自闭,是否会让人联想到专辑《约翰·韦斯利·哈丁》(John Wesley Harding)中的那一曲《孤独流浪者》(lonesome hobo)?
  再看看那幅肉感女人摆动双臀的《红狮酒吧里的女人》,脑海中是否会飘过1966年专辑《无数金发美女》(Blonde on Blonde)中的《就像一个女人》(Just Like a Woman)?或者可能,迪伦画这幅画的时候,心里正想着1976年的歌曲《撒拉》(Sara)?
  但是,德国评论家反对以音乐类比迪伦的绘画作品。“即使鲍勃从未唱过一句,写过一行,正在展出的这些绘画也值得一看。”伯克哈特·缪勒在发行量颇大的全国性报纸《南德意志报》上宣称。因为迪伦模糊的线条和大胆的用色,一些评论家甚至将他与爱德华·蒙克、亨利·马蒂斯相提并论。画中,迪伦更喜欢描绘船只、自行车、火车等,即使描绘人物,他们也多半是沉默的、无名的,如同流浪的吉他歌手,评论家们立即抓住这一特征,抬出美国绘画大师爱德华·霍普与之作比较。
  迪伦可能并未“预见”到展览的成功。他仿佛等了多年,才等到来自美术馆的邀请。两年前,开姆尼茨美术馆馆长英格丽·莫辛格在曼哈顿一家书店偶遇迪伦的素描集《苍白》,便萌生了为迪伦举办画展的想法,迪伦的回应是出乎她意料的热情──“就像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着被问及此事,而且,很明显,此前还无人问过。”在为展览而写的文案中,迪伦甚至感恩地表示:“听说英格丽对我的作品有兴趣,我激动万分,她给我将数年前创作的作品再次呈现的动力。”
  事实上,在很多年前,迪伦就已开始画画。上世纪60年代,迪伦出了一次严重的车祸,这成为他音乐创作的拐点,也让他与绘画结识。“我画什么呢?好吧,就从任何我手边的东西开始。我坐到桌边,拿出一支笔,一张纸,画了打字机、一个十字架、一朵玫瑰、铅笔、刀、空空的香烟壳,完全忽略了时间……”2004年出版的自传《像一块滚石》中,迪伦写道,“这倒不是因为我自认为我是个大画家,而是我感觉,绘画时,我赋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89年到1992年间,迪伦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巡演,以素描和炭笔画记录那些所见即景。迪伦曾说,创作这些作品是为放松,为将注意力集中于旅行所得到的印象,那是一段想象着“某天,一切会像狂想曲那般流畅”的旅行。这些作品构成了图书《苍白》的主体,也是展览的底本。然而,迪伦的野心更大。用莫辛格的话说,他想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样“创作更多的新作品”。
  此后8个月间,迪伦将激情泼洒于笔端,创作了320幅作品,然后以数字化方式放大。通过改变介质或色彩,他常常为某一种意象画上3到4个版本。最后展出的140幅作品,许多题材都来自于他那次“永不停止的巡演”中的旅馆房间和路上匆匆一瞥看到的景色。
  他绘画,如同他唱歌时的角色──这个已成为美国国家叙事一部分的人物,永远从边缘凝视中心,仿佛只是偶然撞进他所在的空间。《桥上的男人》裹在一件蓝色大衣中,似乎在沉思;而《自由女神》则模仿这个美国标志性的东西,却护卫着一张大字标题为“强奸并非性”的报纸。“一次又一次,迪伦从旁观者的角度绘画。”《法兰克福汇报》的托拜厄斯·拉瑟说,迪伦在门槛上、窗台上、阳台上、走廊上、舷窗上表达着他的态度,“半入半出──也许这是迪伦提防着不踏入美术领域的象征符号,一种对绘画的敏感的、害羞的尊敬。”
  外面的世界已被隔开,电视机关着,《湖边小屋》(Lakeside Cabin)中的画面如此安宁。这是一个典型的迪伦式的场景,空虚而孤独的人不在画面中,只是从屋子一角看着一切。看似平凡的景象,透露了迪伦对待艺术的态度。“伟大的绘画在人们常往之处。”他曾经说,“想想,如果人们每日用餐时能看到一幅毕加索,许多人的感觉将相当不错。”他相信真实,往往就在眼前所见。
  但是,德国评论家反对以音乐类比迪伦的绘画作品。“即使鲍勃从未唱过一句,写过一行,正在展出的这些绘画也值得一看。”伯克哈特·缪勒在发行量颇大的全国性报纸《南德意志报》上宣称。因为迪伦模糊的线条和大胆的用色,一些评论家甚至将他与爱德华·蒙克、亨利·马蒂斯相提并论。画中,迪伦更喜欢描绘船只、自行车、火车等,即使描绘人物,他们也多半是沉默的、无名的,如同流浪的吉他歌手,评论家们立即抓住这一特征,抬出美国绘画大师爱德华·霍普与之作比较。
  迪伦可能并未“预见”到展览的成功。他仿佛等了多年,才等到来自美术馆的邀请。两年前,开姆尼茨美术馆馆长英格丽·莫辛格在曼哈顿一家书店偶遇迪伦的素描集《苍白》,便萌生了为迪伦举办画展的想法,迪伦的回应是出乎她意料的热情──“就像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着被问及此事,而且,很明显,此前还无人问过。”在为展览而写的文案中,迪伦甚至感恩地表示:“听说英格丽对我的作品有兴趣,我激动万分,她给我将数年前创作的作品再次呈现的动力。”
  事实上,在很多年前,迪伦就已开始画画。上世纪60年代,迪伦出了一次严重的车祸,这成为他音乐创作的拐点,也让他与绘画结识。“我画什么呢?好吧,就从任何我手边的东西开始。我坐到桌边,拿出一支笔,一张纸,画了打字机、一个十字架、一朵玫瑰、铅笔、刀、空空的香烟壳,完全忽略了时间……”2004年出版的自传《像一块滚石》中,迪伦写道,“这倒不是因为我自认为我是个大画家,而是我感觉,绘画时,我赋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89年到1992年间,迪伦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巡演,以素描和炭笔画记录那些所见即景。迪伦曾说,创作这些作品是为放松,为将注意力集中于旅行所得到的印象,那是一段想象着“某天,一切会像狂想曲那般流畅”的旅行。这些作品构成了图书《苍白》的主体,也是展览的底本。然而,迪伦的野心更大。用莫辛格的话说,他想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样“创作更多的新作品”。
  此后8个月间,迪伦将激情泼洒于笔端,创作了320幅作品,然后以数字化方式放大。通过改变介质或色彩,他常常为某一种意象画上3到4个版本。最后展出的140幅作品,许多题材都来自于他那次“永不停止的巡演”中的旅馆房间和路上匆匆一瞥看到的景色。
  他绘画,如同他唱歌时的角色──这个已成为美国国家叙事一部分的人物,永远从边缘凝视中心,仿佛只是偶然撞进他所在的空间。《桥上的男人》裹在一件蓝色大衣中,似乎在沉思;而《自由女神》则模仿这个美国标志性的东西,却护卫着一张大字标题为“强奸并非性”的报纸。“一次又一次,迪伦从旁观者的角度绘画。”《法兰克福汇报》的托拜厄斯·拉瑟说,迪伦在门槛上、窗台上、阳台上、走廊上、舷窗上表达着他的态度,“半入半出──也许这是迪伦提防着不踏入美术领域的象征符号,一种对绘画的敏感的、害羞的尊敬。”
  外面的世界已被隔开,电视机关着,《湖边小屋》(Lakeside Cabin)中的画面如此安宁。这是一个典型的迪伦式的场景,空虚而孤独的人不在画面中,只是从屋子一角看着一切。看似平凡的景象,透露了迪伦对待艺术的态度。“伟大的绘画在人们常往之处。”他曾经说,“想想,如果人们每日用餐时能看到一幅毕加索,许多人的感觉将相当不错。”他相信真实,往往就在眼前所见。
  罗敏
5# 华蓥山
 我本流浪人 发表于: 2011-5-29 03:22:29|只看该作者

人物评价

  在法国看来,鲍勃·迪伦赋予音乐的、可以改变人类和世界的颠覆性力量(法国文化部长菲利佩蒂评)。
  鲍勃·迪伦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一个伟大的曲作者,承载着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45年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改变自己的形象(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长 莎拉·丹纽尔评)。
  鲍勃·迪伦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体现出美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国际著名双语作家、文艺评论家 厉振羽评)。
  鲍勃·迪伦颇具创造力的作品为美国文化甚至整个世界的文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美国唱片工业学院的首席执行官尼尔·波特评)。
  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郑钧评)
  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越大,那些总是想代表时代的人,越无法获得持续性的影响,那个时代过去了,他们就过去了。鲍勃·迪伦的低调,他一直在坚持做演出,从他的第一首歌到现在,这中间一脉相承的音乐形式,反而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崔健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偏执狂 发表于: 2011-5-29 00:40:24|只看该作者

个人生活

一:家庭
  1965年鲍勃与Sara Dylan结婚并育有4个孩子,但这段婚姻仅持续12年,1977年两人离婚。
  1986年鲍勃与一位伴唱歌手Carolyn Dennis走入第二段婚姻并育有一女。1992年两人离婚,鲍勃的第二段婚姻仅维持六年。

二:感情
  鲍勃·迪伦的第二张唱片封面上的女孩是他的初恋女友苏西·罗图洛。
  鲍勃的第二任女友是琼·贝兹,两人同为民谣歌手。1975年,琼为鲍勃写下《Diamonds and Rust》以此纪念他们无疾而终的感情。
3# 峨眉山
 偶尔呡一口 发表于: 2011-5-28 21:59:29|只看该作者

获奖记录

一:格莱美奖
  2017,最佳传统流行专辑,《Fallen Angels》,(提名)
  2016,最佳传统流行专辑,《Shadows in the Night》,(提名)
  2010,最佳美国本土专辑,《Together Through Life》,(提名)
  2010,最佳摇滚歌手,《Beyond Here Lies Nothin》,(提名)
  2007,最佳摇滚歌手,《Someday Baby》,(获奖)
  2007,最佳当代民谣专辑,《Modern Times》,(获奖)
  2007,最佳摇滚歌曲,《Someday Baby》,(提名)
  2004,最佳摇滚男歌手,《Down In The Flood》,(提名)
  2004,最佳流行对唱/组合,《Gonna Change My Way Of Thinking》,(提名)
  2002,最佳当代民谣专辑,《Love And Theft》,(获奖)
  2002,最佳摇滚男歌手,《Honest With Me》,(提名)
  2002,年度专辑,《Love And Theft》,(提名)
  2001,最佳摇滚男歌手,《Things Have Changed》,(提名)
  2001,最佳影视歌曲,《Things Have Changed》,(提名)
  1999,最佳乡村歌曲,《To Make You Feel My Love》,(提名)
  1998,最佳摇滚男歌手,《Cold Irons Bound》,(获奖)
  1998,年度最佳专辑,《Time Out of Mind》,(获奖)
  1998,最佳当代民谣专辑,《Time Out of Mind》,(获奖)
  1998,最佳摇滚男歌手,《Cold Irons Bound》,(提名)
  1996,最佳摇滚男歌手,《Knockin' On Heaven's Door》,(提名)
  1996,最佳摇滚歌曲,《Dignity》,(提名)
  1996,最佳当代民谣专辑,《MTV Unplugged》,(提名)
  1995,最佳传统民谣专辑,《World Gone Wrong》,(获奖)
  1994,最佳当代民谣专辑,《Good As I Been to You》,(提名)
  1994,最佳摇滚对唱/组合,《My Back Pages》,(提名)
  1994,最佳摇滚男歌手,《All Along The Watchtower》,(提名)
  1992,终身成就奖,(获奖)
  1992,最佳短篇音乐录像带,《Series of Dreams》,(提名)
  1990,最佳摇滚对唱/组合,《Traveling Wilburys Volume One》,(获奖)
  1990,年度专辑,《Traveling Wilburys Volume One》,(提名)
  1989,最佳传统民谣录制,《Pretty Boy Floyd》,(提名)
  1982,最佳灵感音乐表演, 《Shot of Love》,(提名)
  1981,最佳灵感音乐表演, 《Saved》,(提名)
  1980,最佳摇滚男歌手,《Gotta Serve Somebody》,(获奖)
  1974,最佳影视歌曲,《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提名)
  1973,年度专辑奖,《The Concert For Bangladesh》,(获奖)
  1970,最佳乡村乐器演奏,《Nashville Skyline Rag》,(提名)
  1969,最佳民谣演唱,《John Wesley Harding》,(提名)
  1965,最佳民谣录音,《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提名)
  1963,最佳民谣录音,《Bob Dylan》,(提名)

二:格莱美名人堂
  2006,格莱美名人堂,《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Rock》,(获奖)
  2002,格莱美名人堂,《Mr. Tambourine Man》,(获奖)
  2002,格莱美名人堂,《Highway 61 Revisited》,(获奖)
  1999,格莱美名人堂,《Blonde on Blonde Rock》,(获奖)
  1998,格莱美名人堂,《Like a Rolling Stone》,(获奖)
  1994,格莱美名人堂,《Blowin' in the Wind》,(获奖)

三:奥斯卡金像奖
  2000,第72届,最佳原创歌曲,《奇迹小子》,(获奖)

四: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2001,第59届,最佳原创歌曲奖,《奇迹小子》,(获奖)

五:法国艺术勋章
  1990,军团骑士,(获奖)

六:普利策奖
  2008,第92届,特别荣誉奖,(获奖)

七:诺贝尔奖
  2016,诺贝尔文学奖,(获奖)
  2006,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96,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八: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1974,第27届,安东尼·阿斯奎斯奖:最佳电影音乐,《比利小子》,(提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牙尖十怪 发表于: 2011-5-28 19:21:38|只看该作者

主要作品

一:参演电影
电影名类型导演
《迷途之家》(No Direction Home)音乐纪录片马丁·斯科塞斯
《工厂女孩/工作室女孩》(Factory Girl)传记电影乔治·海肯卢珀
《我不在场/我不在那儿》(I'm Not There)传记电影托德·海恩斯
《别回头》(Don't Look Back)音乐电影彭尼贝克

上映时间剧名扮演角色导演
2007我不在场/我不在那儿──托德·海恩斯
2006工厂女孩/工作室女孩──乔治·海肯卢珀
2005迷途之家──马丁·斯科塞斯
1967别回头──彭尼贝克

二:音乐作品
专辑名称发行时间语言
Fallen Angels2016-05-20英语
Shadows in the Night2015-02-03英语
Tempest2012-09-10英语
Christmas in the Heart2009-10-13英语
Together Through Life2009-04-28英语
Modern Times2006-08-29英语
"Love and Theft"2001-09-11英语
Time Out of Mind1997-09-30英语
World Gone Wrong1993-10-26英语
Good as I Been to You1992-11-03英语
Under the Red Sky1990-09-10英语
Oh Mercy1989-09-18英语
Down in the Groove1988-05-30英语
Knocked Out Loaded1986-06-14英语
Empire Burlesque1985-06-10英语
Infidels1983-10-27英语
Shot of Love1981-08-10英语
Saved1980-06-23英语
Slow Train Coming1979-08-20英语
Street-Legal1978-06-15英语
Desire1976-01-05英语
The Basement Tapes1975-06-26英语
Blood on the Tracks1975-01-20英语
Planet Waves1974-01-17英语
Dylan1973-11-19英语
Pat Garrett & Billy the Kid1973-07-13英语
New Morning1970-10-19英语
Self Portrait1970-06-08英语
Nashville Skyline1969-04-09英语
John Wesley Harding1967-12-27英语
Blonde on Blonde1966-05-16英语
Highway 61 Revisited1965-08-30英语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1965-03-22英语
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1964-08-08英语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1964-01-13英语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1963-05-27英语
Bob Dylan1962-03-19英语
1# 贡嘎山
 只爱潜水 发表于: 2011-5-28 16:30:14|只看该作者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鲍勃·迪伦1941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6岁时全家移居到希宾。鲍勃·迪伦的父母是犹太人,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中长大。并且,他参加了犹太人夏令营。
  少年时期的鲍勃·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鲍勃·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并组织过一场小型的演出。高中毕业后他来到明尼苏达大学继续学业。大学时期,他开始使用艺名鲍勃·迪伦。
  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开始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

演艺经历
  1962年鲍勃·迪伦发表第一张专辑专辑《BobDylan》。
  1965年,鲍勃发行专辑《重访61号公路》。
  1971年鲍勃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1973年鲍勃参演山姆·佩金帕的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
  70年代中期,鲍勃与琼·贝兹在“滚雷”巡回演出。
  1974年发行专辑《轨道上的血》。隔年,发行专辑《欲望》。
  1977年鲍勃与妻子萨拉正式离婚,同年鲍勃又投入到另一次“滚雷”乐队巡回演出中,并据此推出了一部长达4小时的影片《雷纳多和克拉拉》,影片中还插入了一段由鲍勃表演的半自传性的音乐会。
  1978年,鲍勃发行了唱片《合法街区》。1979年,鲍勃宣布自己成为“再生基督徒”,后期他的创作中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此后鲍勃发行的4张唱片《慢车开来》、《得救》、《爱的爆发》和《异教徒》均带有宗教意味。
  1985年发行了《帝国讽刺剧》和《疲惫装载》。
  1986年,鲍勃恢复巡回演出。1989年发行专辑1992年的《Good 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谣,翻唱许多并不广为人知的歌曲。
  1991年为庆祝鲍勃50岁生日,CBS公司发行三合一专辑《私录卡带系列》此专辑收录了他1961-1991年的出版的歌曲。
  1992年10月16日,在麦迪逊花园广场,举办了一场纪念迪伦踏入歌坛三十年的演唱会,其中包括尼尔·杨(Neil Young)、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前披头士吉他手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等人均到场表演。
  1994年,迪伦在MTV音乐台录制不插电演唱会;1997年初,由于突发心脏病,当年的欧洲巡演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复出院,甚至还于当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面前表演。
  1997年9月30日,迪伦发行了由Daniel Lanois制作的《Time out of Mind》,距他上一张原创专辑《Oh Mercy》有八年之久。
  2001年9月11日,鲍勃发行《Love and Theft》;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为《Chronicles, Vol. 1》的自传,书中主要记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纽约奋斗的经过;中年陷入创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后,该书停留于纽约时报书籍非小说类排行榜长达19周。该书中文简体版译名为《编年史》(也译为《像一块滚石》);繁体中文版译名为《摇滚记》。
  2005年,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了鲍勃自传记录片《No Direction Home》。
  2006年8月底,鲍勃发行了他第四十八张专辑《Modern Times》,随即登上美国排行榜第一名。
  2011年4月3日、4月6日、4月8日分别在台北小巨蛋、北京工人体育馆、上海大舞台举办演唱会。从4月12日,连续三晚,在香港献唱。这是现年70岁的鲍勃·迪伦首次在中国登台演出。
  2012年发行专辑《Tempest》。
  2013年,美国艺术文学院宣布鲍勃·迪伦为其荣誉成员,表彰他为美国文学和音乐所作的贡献。迪伦是首位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摇滚音乐家。
  2015年发行最新专辑《Shadows in the Night》。
  2015年2月6日,鲍勃迪伦在格莱美慈善晚宴上正式被授予2015年格莱美音乐关怀年度人物这一奖项。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7 16:58,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