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1321|回复: 38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演艺时隔八年,鲍勃·迪伦宣布将于六月发行新专辑

 [复制链接]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5.24~),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美国艺术文学院荣誉成员。
  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曲家。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独一无二哦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独一无二哦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独一无二哦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独一无二哦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独一无二哦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独一无二哦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已经删除 乳癌克星
38#
 果然有你 发表于: 2020-5-8 13:35:5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时隔八年,鲍勃·迪伦宣布将于六月发行新专辑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时隔八年,鲍勃·迪伦宣布将于六月发行新专辑

  北京时间5月8日,美国传奇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在社交平台上宣布,将于6月19日发行新专辑《Rough And Rowdy Ways》,这是他时隔8年来的首张原创专辑。最近的一张录音室专辑,是2012年为纪念首张专辑发表50周年发行的《Tempest》(暴风雨)

图来自迪伦社交平台  125f-iteyfww4242874.jpg  保存到相册

  此前迪伦陆续发布了两首新歌,其中《Murder Most Foul》是一首长达17分钟,以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遇刺案为背景写的歌曲,是他近8年来发行的第一首原创歌曲。:78岁鲍勃·迪伦发17分钟新歌,他想跟世界说些什么?
  随后迪伦又发布了一首名为《I Contain Multitudes》的新歌,这是鲍勃·迪伦在近三周内发表的第二首新歌,歌名灵感来自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自由诗《我自己的歌》。在发行这两首新歌时,迪伦没有透露出任何出新专辑的信息,此次直接公布新专辑发行日期令歌迷惊喜不已。:鲍勃·迪伦新歌致敬大卫·鲍伊等名人
  新京报编辑田偲妮校对卢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7#
 你的美我的爱 发表于: 2020-4-19 19:04:43|只看该作者

鲍勃·迪伦再发新歌,致敬大卫·鲍伊等知名人士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鲍勃·迪伦再发新歌,致敬大卫·鲍伊等知名人士
⊙记者:刘臻 编辑:徐美琳 校对:吴兴发

  (记者:刘臻)近日,美国传奇歌手鲍勃·迪伦发布了一首名为《I Contain Multitudes》的新歌,这是鲍勃·迪伦在近三周内发表的第二首新歌。这首作品与之前发布的《Murder Most Foul》一样,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与新专辑有关,也没有披露关于录制的时间和细节。:鲍勃·迪伦时隔八年首发原创新歌,歌曲全长17分钟

  《I Contain Multitudes》的歌名灵感来自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自由诗《我自己的歌》。这首作品的总体叙事结构没有《Murder Most Foul》那样宏大,但歌词充满了恶作剧和文字游戏。在发布这首歌的同时,鲍勃·迪伦仅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连串如同密码的词组:“今天和明天,骷髅和裸体,闪亮和闪光,安妮·弗兰克和印第安纳·琼斯,快餐车和快餐,牛仔裤和皇后,贝多芬和肖邦,生命与死亡。”像是在等待听歌的人从歌曲中破译。
  《I Contain Multitudes》可以看做是他自己对于歌曲创作和个性做出的一番无奈但又骄傲的评价。他用自己擅长的音乐叙事手法,在歌曲中分别致敬了大卫·鲍伊、美国诗人埃德加·爱伦·坡、爱尔兰诗人安东尼·拉夫特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比如他在歌中唱道“I rollick and I frolic with all the young dudes”(我和所有的年轻人一起嬉戏欢闹),灵感便来源于大卫·鲍伊的作品《所有的年轻人》(All the Young Dudes)。
36#
 噗鼾如雷 发表于: 2020-3-27 19:45:31|只看该作者

鲍勃·迪伦时隔八年首发原创新歌,歌曲全长17分钟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鲍勃·迪伦时隔八年首发原创新歌,歌曲全长17分钟

  (记者:刘臻)北京时间3月27日,现年78岁美国传奇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在其官方社交平台发布了新歌《Murder Most Foul》,这是一首长达17分钟,以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遇刺案为背景写的歌曲,是他近8年来发行的第一首原创歌曲。

Brian Rasic/WireImage  a25c-irkazzv8837525.jpg  保存到相册
  在社交平台上鲍勃·迪伦写道:“感谢我的粉丝和追随者多年来的支持,这是一首我不久前录制,但未发行的歌曲,您可能会觉得很有趣。保持安全,保持观察,愿上帝与你同在。”
  近些年来,鲍勃·迪伦的创作生涯一直很平静。最近的一张创作录音室专辑,是2012年为纪念首张专辑发表50周年发行的《Tempest》(暴风雨)。
  编辑田偲妮校对李立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5#
 就爱美图欣赏 发表于: 2019-10-28 06:32:37|只看该作者

鲍勃.迪伦与绘画:他需要一种存在捕捉破碎的灿烂

源自:澎湃新闻
  孙孟晋
  “光/谱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在上海艺仓美术馆开幕至今已近一个月,并受到持续关注。
  从汽车旅馆、摩天大楼再到无尽公路,迪伦以通俗易懂的画面展现着他对当下的思考。乐评人孙孟晋认为,“他画了很多油画、素描、版画和水彩,数量惊人,可以看出他在绘画上也是不断修整着自己,抓住每一瞬间的情绪变化。像一头老鹰在天空盘旋,猎物对于他来说并无意义,他只需要一种存在,捕捉破碎的灿烂。”

  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画作
  当鲍勃·迪伦在一个激进的时代里推动梦想的滚石,他并非是一个一往无前的执着的战士,他讨厌虚妄的名头,他甚至喜欢躲开嘈杂的人群。他注定有一天要扔掉枷锁一般的时代预言者的身份,如同他刚出道时要千方百计地编造身世一样。
  鲍勃·迪伦是摇滚乐坛伟大的神话缔造者,但他更是一个令人无法捉摸的矛盾体,他复杂而又神秘,他不断地扩展艺术的版图,他是他自己心灵史的征服者。如果你能跟随他独辟的蹊径“重返”美利坚,如果你能在他晚近的歌词里发现卡佛的现代性和布考斯基的生命态度,并发现他在塑造一个幽暗的混沌世界,如同科恩兄弟那样愁肠难断,在汽车旅馆、小酒馆,以及荒凉的街道中追寻灵感,那么,你一定会由衷地相信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他不是为了歌唱永恒,而是叙说我们周遭发生的事物,如同德尔斐的神谕在播报晚间新闻。”这样的授奖词几乎概况了迪伦创作的特点,包括他海量一样的艺术品。

  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早期画作
  鲍勃·迪伦晚近的歌词甚至比他早期那些旷世名作,都要写得好。他旺盛的生命力,和制造荷尔蒙导 弹的毕加索还不太一样,他更是一个内敛的反思者。毕加索形容自己作画是在记日记,迪伦承认他有“各式各样的我”。他早就发现人性里不堪的一面,他用讽刺与自我讽刺来平衡变幻无常的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他是用活意象的语言大师,在2012年专辑《暴风雨》中,他反复呻吟于复仇与死亡等黑暗主题,他甚至拿对家乡的回忆来勾勒他的“长篇叙事诗”。“我在南方地带的上空盘旋,我用血支付,但不是我自己的。”(选自“用血支付“),这种非常个人化的灰色迷雾一样的描述,只有在早年布鲁斯艺人的荒诞人生中可以找到答案,但迪伦使其上升到昆汀·塔兰蒂诺式的当代美国风情画。他有太多的不安与洞察,这种原始的冲动和理性的剖析,逼迫他不停地变化角度,包括每唱一首旧歌,都要唱出不同的韵味与风格,那么,他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绘画生涯就更是一个敏感的陌生国度。

  鲍勃·迪伦《无尽的公路》ENDLESS HIGHWAY,2016

  展览现场,鲍勃·迪伦“铁道系列”
  “我是一个游民,我总是另辟蹊径,我从不走主干道。“这就是迪伦为什么会抛弃民谣乐迷,拿起了电吉他上台的缘由;这也是他不断地修整自己而沉入深蓝色的海洋的理由。即使崇拜他的科恩兄弟在拍摄《醉乡民谣》时,也只把他当作灵光乍现的背景,宛如另一个世界里的国王。迪伦永远是下一个时代的见证者,而不是预言家。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强者,来强调一种不可一世的力量,他踽踽独行,所以即使到老,他还在观察世态变迁,只是更多的是炎凉。
  迪伦喜欢这样一些绘画大师:丢勒、伦勃朗、鲁本斯、夏尔·勒布伦,以及梵高,这种爱好很容易联想他的基督徒的身份,但他更是一个在传统谱系里随意涂鸦的艺术家。“很多人误解了世界,从未认清过,我直走进去,它是敞开的,”他的“书写世界”系列,重新誊写了一遍歌词,而从配图风格来看,迪伦常常像一个街头艺人,抑或是无家可归的西部牛仔。譬如给“敲着天堂的大门”的配图,最后用上的工具有棒球棍、电动钻、扫把和十字架,足见其血液里流淌着盲人布鲁斯艺人才具有的与世界搏杀的穿透力。另外,他把现代民谣之父伍迪·格瑟里尔画成罗马教皇,长者一张印第安人的脸,这是给自己的偶像付诸了新的意义。“当我画我的杰作”的配图则是德拉克洛瓦的形象,借用而混淆主宾关系,是迪伦长年惯用的手法。这批铅笔画是迪伦对自己的音乐创作,尤其歌词部分的重新注解,他不是一个怀旧者,他是一个带着颠覆意义的智者,这种睿智经常夹杂着天真与玩笑,比如歌曲“永远年轻”配的是一张通向月亮的梯子,寥寥几笔,仿佛出自一个纯真的孩子。

  鲍勃·迪伦《永远年轻》FOREVER YOUNG 2018
  迪伦的艺术作品和他的歌唱一样,永不重复。他对铁艺的爱好,自然会联想他出生在明尼苏达州的铁矿区,而他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对时事的热衷,促使他在画布上绘就他全新的美国传奇。有意思的是,他画了很多油画、素描、版画和水彩,数量惊人,可以看出他在绘画上也是不断修整着自己,抓住每一瞬间的情绪变化。像一头老鹰在天空盘旋,猎物对于他来说并无意义,他只需要一种存在,捕捉破碎的灿烂。

  鲍勃·迪伦的铁艺作品
  “填绘留白”系列是他巡演时的作品,有的主题画了很多幅,其中“南部达科他”就画了不同的窗内窗外的色调,他给美国西部大牧场添加了自己的视角,特别想说的是,迪伦的主观视角在他的绘画创作中是很突出的。他会给自然风光注入饥饿感,他也会重新评判自由的含义。归根结底,他越来越喜欢让酒鬼或者暴徒出没,来影射一个时代的沦陷。迪伦绘画里的大胆显然埋藏着他的呼吸,他是一个可以把人生折磨转换成无比诗意的大师。

  鲍勃·迪伦绘画作品

  展览现场
  一旦我们从自己的生命轨迹里找到那道黑暗中的光芒,就会理解今天的迪伦,并感知他越老越精彩。
  (作者孙孟晋,文艺评论家、资深媒体人)
34#
 天涯贝贝 发表于: 2019-9-27 09:33:47|只看该作者

鲍勃.迪伦歌与艺术大展启幕:那些怅惘与爱

源自:澎湃新闻
  比尔·弗拉纳根
  美国摇滚歌手、诗人鲍勃·迪伦迄今为止全球最具规模的艺术巡展──“RETROSPECTRUM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明天将在上海艺仓美术馆首站开幕,300多件艺术作品包含手稿、素描、油画、雕塑以及影像等资料,展现多元身份的音乐人、艺术家和诗人。2016年,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曲家。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特刊发曾为鲍勃·迪伦五张专辑撰写过唱片封套说明文字的比尔·弗拉纳根的文章,该文谈及了迪伦的诗歌、文学、艺术。
  鲍勃·迪伦(1941-)是一个启发世界六十载的文化符号。他从诗歌、文学、艺术,变幻无尽的爱和怅惘,以及各种类型的音乐中撷取精华,创作出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曲目。无论这些曲目是创作于上周还是五十年前,它们都能抵达人的心灵。

  鲍勃·迪伦年轻时
  迪伦在美国中部最偏北的明尼苏达州铁矿石产区出生长大。1961年冬天,年轻的他追随民谣歌手伍迪·格思里来到纽约格林尼治村。该地聚集着爵士、民谣和蓝调音乐家,还有诗人和喜剧演员。约翰·克特兰和迈尔斯·戴维斯等音乐传奇人物活跃于各家爵士俱乐部,而民谣歌手则在咖啡店驻唱,待演出结束后在观众中传递帽子或篮子以收取报酬。到埠不久,迪伦便成为知名的蓝调及民谣歌手。当他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歌曲诸如《不思故无碍》、《战争大师》和《大雨将至》等使他在国内外声名鹊起。在纽约城刚住了九个月,迪伦就同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下一张合约。十八个月后,尚无热门金曲或专辑的他完全凭借口碑在纽约市传奇场所卡内基音乐厅举办演唱会,演出门票一售而空。从1961年至今,迪伦已经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录制了38张录音室专辑,售出超过1.25亿张唱片,并为全球数百万观众现场献唱。

  《答案在风中飘扬》(blowin‘in the wind)
  迪伦从各种音乐、文学和艺术流派汲取灵感,并将它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结合起来。无论这种结合是法国象征主义与芝加哥蓝调音乐的糅合、还是英国民歌与垮掉派诗歌的集成,迪伦都开辟出一种新方式,去思考一首歌可以做什么。他的创作体现美国南方腹地音乐和爱尔兰流亡人士戏剧的影响,也有古希腊史诗和西部牛仔电影的痕迹,更不忘向猫王和法兰克·辛那屈致敬。迪伦的全新编排既顺理成章,又水到渠成。他的音乐生机勃勃,幽默诙谐,美不胜收。《答案在风中飘扬》、《像一块滚石》、《愁肠难解》等标志性歌曲证明了流行音乐也可以成为伟大的艺术。

  年轻时的鲍勃·迪伦(中)
  迪伦一直保持着永不停歇的创造力。公众刚刚把他归类为时事歌曲写手,他就转向了意识流歌词。才被赞以民谣歌王的美誉,他就挎起一把电吉他,跟着摇滚乐队一起去巡演。1960年代末的嬉皮士和激进主义者想拉他做代言人,他却去了纳什维尔录制乡村音乐。在迪伦1965年至1966年的巡回演出期间,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场面:大多数到场的观众都报以嘘声。他们想要原来的那个迪伦。他们失望了。在迪伦的每一次创作转折中,他都能吸引到新观众,取代那些流失的乐迷。
  1966年夏天,迪伦在纽约上州遭遇摩托车车祸。随后他退出公众视线,直到1974年才重新开启巡演。不过,他从未辍笔离开歌曲创作。《沿着瞭望塔》、《躺下吧,女士》、《敲开天堂之门》等数十首歌曲成为标杆。迪伦的歌曲被六千多名艺术家翻唱,如猫王、吉米·亨德里克斯、滚石乐队、乔治·哈里森、史提夫·旺达、比利·乔、U2乐队、加斯·布鲁克斯和阿黛尔。
  1975年,迪伦发行著名的专辑《轨道上的血》。同年,他开启了“滚雷巡演”,率领一群摇滚明星、诗人、剧作家和民谣歌手组成车队,一起上路。“滚雷巡演”的场地均为美国东北部小镇的老旧厅堂,演出很少事前预告,甚至不告而至。当迪伦的国家正因尼克松总统的辞职和越南战争的失利而蒙羞时,他的演出展现出一个更美好的美国。“滚雷巡演”在1976年落幕,此后迪伦又举办了三千余场演唱会,发行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专辑。

  《我不在那儿》
  1998年,迪伦的专辑《被遗忘的时光》获得格莱美年度最佳专辑奖。2001年,他为电影《奇迹小子》创作的插曲《事过境迁》荣膺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进入21世纪,迪伦出版了备受推崇的题为《编年史》的回忆录,主持了一百集《主题时光电台》系列节目,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以他为主人公拍摄了两部传记纪录片。2007年,六名演员在托德·海恩斯导演的实验电影《我不在那儿》中分别扮演不同时期的迪伦。2018年,迪伦策划了一个艺术项目,特别重现了著名的《地下乡愁蓝调》视频中出镜过的提词卡,这段视频也是“真实电影”先驱彭尼贝克执导的经典影片《别回头》(迪伦1965年英国巡演纪录片)的开场。

  《重访61号公路》
  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曾说过,迪伦在1965年发行的专辑《重访61号公路》中勾画的美国符合他对自己祖国的想象,这是第一次有人让他产生这种认同感。博诺曾经称迪伦为“他的”美国总统。迪伦获得过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美国国家艺术勋章、普利策奖、瑞典宝拉音乐奖和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6年,瑞典学院向迪伦颁发诺贝尔文学奖,因其“在伟大的美国传统歌曲中注入新的诗意表达”。迪伦是首位也是唯一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歌手和词曲作家。2016年12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贺拉斯·恩达尔教授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致辞,探讨了迪伦无与伦比的才华,赞扬他用语言升华音乐,用音乐升华语言:
  “迪伦的毕生作品已经改变了我们对诗的认知──诗是什么,及其如何产生作用。鲍勃·迪伦作为一名歌手,值得与希腊的声乐家、罗马的奥维德、浪漫主义空想家、蓝调歌王歌后和诸多造诣非凡但被遗忘的大师共享盛名。如果文学界的人对此不满,那他应该记得:诸神并不写作,他们只歌唱舞蹈。”

一位历久弥新的艺术家
  迪伦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进行视觉艺术创作,但直到2007年他才在德国开姆尼茨艺术收藏馆举办首次画廊个展──“填绘留白”。之后,迪伦创作了涵括素描、绘画和雕塑领域的大量作品。

  鲍勃·迪伦“铁道系列”TRAIN TRACKS,2007
  1973年,迪伦出版了《写写画画》。书中收录了他在1961-1972年间创作的歌词,部分歌词还配有当时的原创素描。《写写画画》是迪伦首次为自己的歌曲配上插图,2018年推出的“书写世界”系列则是他的第二次尝试。该系列荟萃六十首迪伦最为脍炙人口的歌曲歌词,每篇歌词皆为亲笔手写,并搭配一幅素描原作,凸显迪伦的词曲创作和他的视觉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迪伦的歌词时而弯弯绕绕,时而大道直行,时而高高在上,时而喁喁谈心。他是歌曲创作巨匠。迪伦反复审视自己的歌曲作品──对它们进行微调和修饰。现场演出时,他经常对知名歌曲做出新的演绎。在“书写世界”中,部分歌词只是替换了其中几行,另一些歌词则是完全重写。铅笔素描延续了这种过去与现在、凝固与流动的对话。
  1989-1992年间,迪伦在巡演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路上描画了一批速写。后来,它们成集以《填绘留白》为名由兰登书屋出版。虽然原作已经遗失,但迪伦后续对这些速写进行多次重新创作,并加以颜色及深入画面。“填绘留白”系列描绘着旅途中的生活景象:肖像、地标,以及无名之地的安静角落。其中的“铁道”、“桥上的男人”和“红狮酒吧里的女人”已成为标志性作品。迪伦解释说:“我只是随兴而画,随时随地都能画。我一直想着,画画的时候不去刻意为之、不去自我指涉,把我当时看到的世界客观地表达出来。”

  鲍勃·迪伦《红狮酒吧的女人》WOMAN IN RED LION PUB 2007
  迪伦的观察力鼓励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审视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在迪伦的笔下,无论是一辆废弃的自行车,还是一间空荡的公寓,都被注入捉摸不定的可能性。仅仅是贯穿田野的道路,也会蕴含着希望。曾任英国桂冠诗人的安德鲁·姆辛写道:“空椅子、单人间、俯瞰着停车场与后巷的窗户,都给人以伤感的理由,但它们发出的声音完全无法掩盖这些作品的活力,那些雕塑般的造型和大胆的用色都让人感到愉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达到了平衡,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全新的、刚刚造就的。”
  “亚洲系列”(2011年)的灵感来自迪伦在日本、中国、越南和韩国的旅程。迪伦参考档案电影、速写和照片,用柔和的色彩勾勒街景、室内场景和人物肖像。用他的话来说,“我的想法就是各归其位”。随后的2013年,迪伦又创作了“新奥尔良系列”,表达他对这个爵士音乐诞生地的情感。新奥尔良地处61号公路最南端,后者也被称为“蓝调公路”,许多非裔美国音乐家为谋生奔波在这条路上。61号公路纵贯整个美国中部地区,经过迪伦的家乡,直至美加边境。它与密西西比河平行,从新奥尔良到孟菲斯,再从孟菲斯到芝加哥,承载着美国的音乐传统。同年,“新奥尔良系列”在意大利米兰王宫首展。

  鲍勃·迪伦素描与绘画作品
  迪伦也经常用铁创作一些雕塑和门──这与他在明尼苏达州铁矿区长大有关。“我从小就和铁打交道。我在铁矿石产区出生长大──在那里,你每天呼吸的空气都带着铁味。我也一直在用铁创作各种各样的东西。”5从1980年代开始,迪伦重拾旧时的工具,对它们加以改造,制作出兼具装饰性和功能性的铁门。它们饱含符号、玩笑和影射,但又保留了原有的粗犷,风霜犹在。2013年,迪伦的首个铁艺作品展“情绪波动”在英国伦敦翡翠画廊揭幕。
  自上世纪60年代早期,迪伦作为歌手和词曲作家成名以来,巡演就一直是他艺术表达的主要手段。他一年的表演高达一百场次,至今没有放缓节奏的迹象。他熟悉这个国家的公路、城中街道和偏僻小径。“平凡之路”(2016年)将美国风景徐徐展开在世人面前。用迪伦的话来说,他“奔波在这块土地上,心有所感,付诸笔墨”。通过“平凡之路”系列,迪伦用速写、水彩和丙烯画带领观众踏上美国视觉之旅,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地方找到美。透过散落在美国东西海岸之间辽阔土地上的备有投币唱机的小酒馆、免下车餐馆、路边酒吧和小饭店,迪伦捕捉到这个国度经常被忽视的一面。时间是流动的,地点亦非永恒。然而,“如果观众到访画中实景,他们看到的会和我看到的一模一样。这是我们的共同纽带。”在辽阔地平线上的“无尽公路”和壮观的纽约大都市门户“曼哈顿大桥”,都象征着美国梦,激发观众对于无限机遇、冒险和发现的想象。

  鲍勃·迪伦《无尽的公路》ENDLESS HIGHWAY 2016
  迪伦创造力勃发,用他宽阔的视野走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从未停止。创作于2019年的二十五幅巨大画布装置就是明证。这些巨幅作品从迪伦独有的视角呈现美国风貌全景。迪伦的作品邀请观众踏上一段从城市到乡村、从夜晚到白昼,片刻不停、全年无休的旅行。正如他在1965年所唱的那样,“人不是忙着求生,就是忙着求死”。迪伦自始至终都放眼远方,永不停歇。他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在各种艺术形式上都有所成就。他鼓舞了数百万人,使他们相信一个人能走多远并不取决于起点在哪里,而是取决于他内心的力量有多强大。迪伦身体力行,证明了对于有才华、有毅力的人来说,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敢想敢做,梦想就会成真。
  (作者比尔·弗拉纳根为美国作家、电视制作人和播音员,曾发表了三部小说和三部非虚构作品,为《纽约时报》、《名利场》、《时尚先生》、《滚石》等多家报纸杂志供稿,并撰写了五张鲍勃·迪伦专辑的唱片封套说明文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3#
 就爱美图欣赏 发表于: 2019-8-19 07:01:47|只看该作者

鲍勃.迪伦全球首展:是摇滚诗人也是摇滚画家

源自:澎湃新闻
⊙记者:陆斯嘉

  在自传《像一块滚石》中,鲍勃·迪伦写道,“倒不是因为我自认是大画家,而是我感觉在绘画时,我能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澎湃新闻获悉,9月28日,鲍勃·迪伦迄今为止全球最具规模的艺术巡展──“RETROSPECTRUM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将在上海艺仓美术馆首站开幕,300多件艺术作品包含手稿、素描、油画、雕塑以及影像等资料,展现多元身份的音乐人和诗人。他的艺术与音乐、诗歌一样,以“迪伦式”的方式传达着某种情感共鸣,在他的身上似乎也印证了那句话:“艺术是没有边界的”。
  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Bob Dylan)这个名字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位跨时代的文化偶像。他的人生如棱镜般,不仅有多面的视角,折射出斑斓的色彩却又灿烂得难以言喻。
  这位籍籍无名的年轻人,从偏远小镇明尼苏达到自由繁华的纽约,从撕碎“民谣国王”的名牌到摘下“摇滚诗人”的桂冠,鲍勃·迪伦始终没有踏上原本设定的人生轨迹,在非议中看似“改变自己人生的路径”,却在坚持自己人生的选择。如同他的歌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中唱到:“只能靠你自己,不知道回家的方向。似乎完全没人认识你,就像一块滚石。”
  年轻时的鲍勃·迪伦(中)
  澎湃新闻获悉,鲍勃·迪伦迄今为止全球最具规模的艺术巡展──“RETROSPECTRUM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将于2019年9月28日在上海艺仓美术馆首站开幕。此次展览是鲍勃·迪伦在中国的首次综合性大展,将精选二十世纪六十代至今,鲍勃·迪伦最为重要的三百余件艺术作品,包含手稿、素描、油画、雕塑以及影像等资料,展现鲍勃·迪伦作为音乐人、诗人之外的另一重身份,与中国的文化艺术群体一道,探索鲍勃·迪伦于二战后在美国文化以及全球文化发展中的历程,可视化、立体化地呈现鲍勃·迪伦里程碑式的传奇人生。
  鲍勃·迪伦《永远年轻》FOREVER YOUNG 2018
  鲍勃·迪伦《无尽的公路》ENDLESS HIGHWAY 2016
  鲍勃·迪伦《红狮酒吧的女人》WOMAN IN RED LION PUB 2007
  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1941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自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引起的影响已超过50年,他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和突破性的艺术家之一,也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家,他改变了音乐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被誉为“后现代的游吟诗人”。
  迪伦与1961-1964年期间的女友苏西·罗托洛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鲍勃·迪伦一直以自己的态度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与世界的对话,从“民谣国王”到“摇滚诗人”,他一直都拒绝被“定义”,并且从未停止过对艺术的热爱。自幼喜爱涂绘的鲍勃·迪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便将创作延展至视觉艺术,他的绘画题材大多来源于对人、生活和记忆的观察与感悟,例如用炭笔速写下巡演途中的所见所闻、用孤冷大胆的颜色及笔触描绘沿途的风景,极易让观众产生联想和共鸣。此次展览,“作为一位艺术家”的部分,将通过“铁道系列”“新奥良系列”“铁器工匠”“诗歌与素描”“平凡之路”几个板块呈现迪伦的视觉艺术作品。
  鲍勃·迪伦 BRUNDAGE LANE,BURGER HOUSE,2017
  鲍勃·迪伦“铁道系列”TRAIN TRACKS,2007
  鲍勃·迪伦素描与绘画作品
  鲍勃·迪伦绘画作品
  在自传《像一块滚石》中,鲍勃·迪伦写道,“倒不是因为我自认是大画家,而是我感觉在绘画时,我能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更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三十年里,迪伦一直都在创作金属雕塑。他的艺术与音乐、诗歌一样,以“迪伦式”的方式传达着某种情感共鸣,在他的身上似乎也正印证了那句话:“艺术是没有边界的”。
  自1994年以来鲍勃·迪伦已出版了诸多画作书,他的作品曾在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德国开姆尼茨艺术博物馆、美国吉尔克里斯、丹麦国家美术馆等诸多艺术机构展出。
  展览效果图,鲍勃·迪伦发迹的CAFé WHA咖啡馆
  本次“RETROSPECTRUM鲍勃·迪伦艺术大展”将集中展现其艺术生涯的发展,展览现场还将以多种方式呈现艺术家所属时代的人文景观,包括以多种方式再现迪伦发迹的CAFé WHA咖啡馆、鲍勃·迪伦工作室部分场景以及其漫长巡演旅途中“无始无尽”的车厢等,尝试与中国的观众做开放式的互动,为全方位理解和欣赏迪伦作品和思想提供多重的视角,邀请公众共同进入鲍勃·迪伦光谱般多彩的艺术世界。
  鲍勃·迪伦“工匠系列”作品 FURNACE QUAD PANEL SCREEN 2007
  鲍勃·迪伦“工匠系列”
  7月14日,七十八岁的鲍勃·迪伦刚刚结束了今年春夏在欧洲的三十八场巡演。像一块滚石,在他纷繁变幻的艺术生涯中,鲍勃·迪伦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他已然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束光芒。2020年初,结束在艺仓美术馆的展示后,“RETROSPECTRUM鲍勃·迪伦艺术大展”将会继续开启在全球其他城市的巡展。
  展览现场效果图
  展期:2019年9月28日至2020年1月5日
  地点:艺仓美术馆(上海浦东新区滨江大道4777号)
32#
 篮铯锝情调 发表于: 2019-5-24 09:38:00|只看该作者

他是第一位获诺奖的音乐人,赋予流行乐以诗意表达丨日签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他是第一位获诺奖的音乐人,赋予流行乐以诗意表达丨日签

  1941年5月24日,鲍勃·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期的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他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迪伦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并组织过一场小型的演出。读大学期间,他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
  迪伦成名于1960年代,并被广泛认为是美国六十年代反叛文化的代言人。他的一些歌曲,例如《答案在风中飘扬》(Blowing in The Wind)等,成为在反战抗议和民权运动中被广泛传唱的曲目。1964年,鲍勃·迪伦发表了专辑《时代在改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里面的歌曲被人们视作一种反战、平权、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宣言,他也俨然成为美国1960年代年轻人中反叛的偶像。
  直到今天,迪伦仍然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艺人之一。他的歌词包含了社会评论、哲学和诗歌。除了在音乐形式上的探索以外,他也继承了美国传统的民谣、摇滚乐、乡村和蓝调音乐,甚至包括爵士乐。
  不过,迪伦对于“反叛偶像”的标签并不认可,他对反抗世界没那么感兴趣。在1960年代后期摇滚开始成为主流的时候,迪伦又回到了民谣。他不仅复兴了民谣,还在美国的音乐传统下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赋予了流行乐以知性灵魂。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鲍勃·迪伦,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奖的音乐人。滚石乐队前吉他手比尔·怀曼评价他:“迪伦的作品一直不会恪守常规,不玩道德手段,也不会作为给听众的精神食粮或者抚慰品,他的抒情风格非常充沛,他所关注的事情和对象也都明显不受时间的影响,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很难找到几个诗人的作品能拥有像迪伦作品那样的影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1#
 anny 发表于: 2019-4-18 18:54:07|只看该作者

不满观众拍照 鲍勃迪伦直接对观众开骂还生气离场

源自:观察者网
原文标题:鲍勃迪伦对观众怒吼,还生气离场,原因是……

  [文/观察者网 郭芷希]
  “禁止使用手机”是鲍勃迪伦每年开展巡演,都会再次被炒热的话题,早两日前,他在演出期间甚至中断他的演唱,直接在台上对观众开骂。

鲍勃迪伦  a.jpg  保存到相册

  最近,鲍勃迪伦3月在德国杜赛尔多夫,开启了2019年巡演的第一站,而上年踏遍欧洲亚洲大洋洲及北美洲,共开84场演唱会的他,今年只集中欧洲开展巡回演唱。鲍勃迪伦的巡回演唱会,最令外界关心的,始终都是他设立的“规则”。
  16日,匈牙利维也纳的演出中,在鲍勃迪伦正在演唱他的代表作品“Blowin’in the Wind”的时候,突然中断演唱。根据多个国外媒体报道,他当时是对着麦克风咆哮般地喊叫,“我们可以演奏,也可以摆姿势给你们拍,你们二选一!”。
  然后他气愤地向后退了一步,更不小心被舞台设备绊倒,险倒在地。乐队扶他站稳以后,再演唱了一段截短版的“It Takes A Lot To Laugh,It Takes A Train To Cry”,就离开了舞台。只剩下乐队的舞台,最后以乐器演奏“Just Like Tom Thumb‘s Blues”结束了维也纳的演出。
  事实上,关于鲍勃迪伦对手机的“执着”,演唱会上禁止拍照和在场内使用手机的事,在国外的讨论区上,早在10年前,就已经有帖子讨论这个话题。
  讨论区用户(@stoney81)在2009年3月22日以“鲍勃迪伦演唱会不允许拍照──有让你们困扰吗?”为题的帖子表示,分别在2003年及2008年参与过鲍勃迪伦的演唱会,两次的经历简直太不一样。2003年鲍勃迪伦给过他很好的演唱会体验,而2008年,在场的工作人员试图禁止所有观众使用相机或手机,双方的争持使他无法好好参与其中,同时对举办方非常失望。

图片来源@截自讨论区“EXPECTING RAIN”  b.jpg  保存到相册

  然而,在禁止观众在演出时使用手机和拍摄的这条路上,鲍勃迪伦并不孤单,在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也越来越多艺人加入了演出时禁止观众使用手机的行列。
  美国前白色条纹乐队成员杰克·怀特(Jack White)容忍不了舞台下的人群一直在看手机屏幕,所以在他去年春季巡演中雇佣了一家科技公司,研发了手机封锁袋,并规定观众把他们的手机塞进袋子里直到演出完结。

杰克·怀特  c.jpg  保存到相册

  而一直靠现场工作人员阻止观众使用手机的鲍勃迪伦,在六星期后,会继续进行西班牙巴伦西亚的巡演。尽管维也纳事件尚未有正式的视频公开,在这个手机不离手的时代,之后会不会有观众再次把鲍勃迪伦惹生气呢?我们继续看下去……
30#
 文思泉涌 发表于: 2019-4-11 10:52:17|只看该作者

鲍勃·迪伦的酿酒厂和艺术中心将于2020年秋季开放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鲍勃·迪伦的酿酒厂和艺术中心将于2020年秋季开放
⊙作者:新京报记者 吴鑫 实习记者:聂丽平 编辑:张婷 校对:薛京宁

  天堂之门(Heaven's Door)的官网显示,纳什维尔的这个酿酒厂和艺术中心将改造自有着160年历史的榆树街教堂(Elm Street Church),这座教堂在1984年被列入美国国家史迹名录。这个酿酒厂和“品牌体验中心”具体将包括酿酒厂本身以及一个威士忌图书馆、一家餐厅和一个有着360个座位的现场表演场所,它还将展出鲍勃·迪伦的绘画和金属雕塑。
  天堂之门酒业公司(Heaven’s Door Spirits)的CEO马克·布萨拉(Marc Bushala)表示:“纳什维尔是天堂之门酿酒厂的自然首选,榆树街教堂也非常适合迪伦的视觉艺术作品,”“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寻找真正抓住了天堂之门品牌精髓的地方,当我们最终在SoBro区(记者注:位于百老汇南部)找到了这家被改作俗用的教堂后,我们立刻意识到对于品牌和鲍勃·迪伦的艺术来说,它将是完美的物质和精神中心。”
  去年,就有报道指鲍勃·迪伦的这家酿酒厂将在2019年开放,但天堂之门的官网显示,改造工作将在今年9月的波本威士忌文化遗产月(Bourbon Heritage Month)期间才开始,目前计划在2020年秋天开业。

  2018年4月,鲍勃·迪伦和烈酒企业家、波本威士忌品牌Angel’s Envy Bourbon的联合创始人马克·布萨拉合作推出了“天堂之门”系列威士忌酒,包括一款田纳西纯波本威士忌、一款双桶威士忌和一款纯黑麦威士忌,这些酒的建议零售价从49.99美元到79.99美元不等。2018年秋季,“天堂之门”还推出了一款限量发行的10年田纳西波本纯威士忌,售价在150美元。
  这些威士忌均为手工制作,并且是与美国各地的不同首席酿酒师和调酒师合作的。据The Tennessee报道,马克·布萨拉表示:“我们认为,与其制作一款单一的威士忌或与一位首席酿酒师合作,不如与不同的首席酿酒师和调酒师合作,生产出有他们独特特征的威士忌,这会有趣得多。”“为了每一种新的表示方式而与不同的威士忌工匠合作,这一系列将会更加多样化和兼收并蓄。”
  据《纽约时报》报道,早在2015年底,“私酿威士忌”(bootleg whiskey)一词就被以鲍勃·迪伦的名义申请注册为商标了。注意到这一新闻后,马克·布萨拉联系了鲍勃·迪伦的代理人,并最终与鲍勃·迪伦达成了合作意向。

  “bootleg”是一个迪伦式的双关语,既有私酿也有私货、盗版的意思,但马克·布萨拉认为这个词不太适合顶级酒品牌,在他提议下,鲍勃·迪伦同意了修改品牌名称。最终的品牌名“天堂之门”看上去仍像是对鲍勃·迪伦在1973年为电影《帕特·加勒特》(Pat Garrett)所作的《敲开天堂之门》(Knockin' on Heaven's Door)的致敬。据《纽约时报》报道,天堂之门酒业公司(Heaven’s Door Spirits)每年还是会发行限量版的“私酿系列”(Bootleg Series),包装瓶为用鲍勃·迪伦的油画和水彩画装饰的陶瓷瓶,2019年将推出第一款“私酿系列”威士忌,将是一款25年份的威士忌,售价约为300美元。
  鲍勃·迪伦在一份给《纽约时报》的声明中说:“我们都想制作一批美国威士忌,它们能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我游历了几十年,尝试了世界上很多最顶级的威士忌。我很高兴能与马克以及整个团队合作,为公众带来‘天堂之门’。”报道称,鲍勃·迪伦不仅仅是授权了自己的名字,同时也是天堂之门酒业公司的正式合伙人。他是天堂之门威士忌的代言人,酒瓶的标签设计也是基于他的金属雕塑品。

§ 参考文献
  天堂之门官网:
  https://www.heavensdoor.com/journal-o/2019/4/4/heavens-door-spirits-celebrates-the-50th-anniversary-of-bob-dylans-famed-album-nashville-skyline
  https://www.heavensdoor.com/journal-o/2019/4/4/fifty-years-after-releasing-nashville-skyline-bob-dylans-whiskey-brand-will-become-a-part-of-it
  Variety
  https://variety.com/2019/music/news/bob-dylans-nashville-whiskey-distillery-adding-arts-space-opening-2020-1203184153
  纽约时报
  https://www.nytimes.com/2018/04/28/business/media/bob-dylan-heavens-door.html
  The Tennessee
  https://www.tennessean.com/story/money/2018/05/01/bob-dylan-open-nashville-whiskey-distillery-south-broadway/569145002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9#
 天文星 发表于: 2017-6-15 11:31:00|只看该作者

鲍勃·迪伦诺奖致辞被指多处涉嫌抄袭美国一教辅网站内容

⊙记者:张之琪

  当地时间6月13日,作家安德里亚·皮泽(Andrea Pitzer)在美国在线杂志Slate上发表文章,称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Bob Dylan)的获奖演说中有多个段落涉嫌抄袭,通过比对,这些段落与针对美国高中生和本科生的学习指南网站SparkNotes上的资料雷同。
  根据瑞典学院的要求,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发表获奖演说,才有资格领取8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6月5日,迪伦以音频形式发表了他的获奖演说。在这段27分钟的演说中,迪伦提到了令他印象深刻的三部经典文学作品,分别是荷马史诗《奥德赛》、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和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
  演说内容公布的第二天,作家本·格林曼(Ben Greenman)就在他的博客上指出,迪伦在谈到《白鲸》时引述的一些情节,似乎来自他自己的臆造。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桂格派和平主义神甫告诫弗拉斯克时所说的一句话,“一些受伤的人们被带到上帝跟前,另一些则走向怨恨”(Some men who receive injuries are led to God,others are led to bitterness)。格林曼表示,他翻遍了所有版本的《白鲸》,都没有找到类似的句子。
  在线杂志Slate的作者皮泽继续追查,最后在SparkNotes网站上提供的《白鲸》人物简介中发现了一些端倪,网站在介绍小说中的传道者时,用了与迪伦十分相似的表述:“一些人被带到上帝面前受审,而非走向怨恨”(someone whose trials have led him toward God rather than bitterness)。
  皮泽继续将迪伦演讲中与《白鲸》相关的所有内容,与SparkNotes上的《白鲸》词条进行比对,找到了至少20处雷同。对此,迪伦本人、瑞典学院和SparkNotes均尚未作出回应。

迪伦演讲涉及《白鲸》的内容与SparkNotes上的《白鲸》相比对(源自:Slate)  a.gif  保存到相册

  针对这样的雷同是否构成抄袭,皮泽采访了几位学者。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英文系教授丹·莫森伯格(Dan Moshenberg)表示,这种程度的雷同不足以让他有所警觉;而金斯顿皇后大学英文系教授格温·杜贾丁(Gwynn Dujardin)则认为迪伦的做法欠妥,因为他是从一个尚在版权保护期的当代出版物中“窃取”内容,而不是从已经进入公共版权领域的《白鲸》本身。西北大学的文学教授胡安·马丁内斯(Juan Martinez)表示,如果迪伦是他课堂上的学生,并提交了这样带有抄袭内容的论文,他会给迪伦不及格。
  皮泽的文章还指出,这已经不是迪伦第一次被指控抄袭了。他2001年的专辑《爱与偷》(Love and Theft)中的部分歌词就涉嫌抄袭日本医生佐贺纯一(Junichi Saga)的著作《浅草博徒一代》(Confessions of a Yakuza),以及美国诗人亨利·蒂姆罗德(Henry Timrod)关于南北战争的诗歌。
  迪伦2012年接受《滚石》杂志专访时,这样回应“抄袭门”事件:“我只在我的艺术形式内创作,遵循它的规则和局限。可能有一些更权威的人比我更适合解释这种艺术形式是什么,但在我看来,所谓的‘歌曲创作’与旋律和节奏有关,这是一切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你的创作,所有人都是如此。”
  2016年10月13日,鲍勃·迪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流行音乐人,颁奖词称他“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然而他的诺贝尔领奖之路却一波三折,先是学院通过各种方式联系迪伦无果,后来他宣布不会出席颁奖典礼,由他的好友、音乐人兼诗人帕蒂·史密斯代他领奖。今年4月11日,迪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演唱会期间低调领取了奖章和证书,并承诺稍后将向学院寄送获奖演说的音频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10:48, Processed in 8.720416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