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独一无二哦|查看: 7773|回复: 35
[大儒

饶宗颐文化论坛在深举行

 [复制链接
16#
 奥燕 发表于: 2017-9-7 06:38:01|只看该作者

百岁饶宗颐作品在沪展出 看其独具一格的文人书画

  百岁学者饶宗颐的书画艺术因其学养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传统,有着“士夫之气”,9月1日,“江南艺聚──饶宗颐教授精选作品展”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美术馆(天钥桥路)开幕。此次展览虽然饶老由于身体原因在香港未能来到现场,但饶宗颐先生的不少上海友人都出席了开幕式,画家与评论家谢春彦称其为“中国在世年龄最大的文人画家,也是哲人画家。”
饶宗颐
  饶宗颐,字伯濂,又字固庵,号选堂,1917年生于潮州,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超过七十年,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是知名的学者,也是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作为知名学者,饶宗颐教授的学术研究范围非常广博,涉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包括潮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十三大门类。至今已出版著作逾百部,论文一千多篇,并为后来者开拓不少新的研究领域与路向。
  展览现场
  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篆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而沁人心扉的书卷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允称文人书画。
  山水对幅,1960年代
  山水对幅,1960年代
  敦煌觀音,1980年代
  饶教授绘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宋代禅僧的山水,是以大面积的墨块来表达崇山峻岭。张大千居士将这个方法发展为他的大泼墨泼色山水;而饶教授则把这一方法演化成为他画荷花的一种新方式,用大墨块加上石绿来作荷叶,并在空隙地方勾写一、二朵荷花,如此就表达了一望无际的荷塘景色。他偶尔在这些大墨块上用金色或石绿来题写诗词,将书法与荷花两者结合在一起。
青山绿树,2004年
  藕花香雨卷,2011年
  此次在的百岁精云选展,展出的作品包括《芭蕉罗汉》《藕花香雨卷》《乾坤清气》等,小品为主,题材丰富,包括山水、人物、花鸟、荷花等,记录了各个时期饶教授在艺术理解上的变化,既可看到他在书画艺术方面的发展路向,同时亦可见到近代学者书画的一个趋势。
展览海报(展览“江南艺聚──饶宗颐教授精选作品展”于2017年9月1日开幕,至9月10日)
  展览现场
  ────—
  延伸阅读

  《书法六问》是一本由饶宗颐教授亲自传授书法经验的书,从五指如何执笔,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运笔,到中国书法“之法”“之势”“之意”“之源”“之理”“书法与养生”等,均以一问一答形式,原汁原味地记述了饶教授的书法理论与实践。本文整理自该书。
  饶宗颐书法作品

1、书要“重”“拙”“大”,庶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倚声尚然,何况锋颖之美,其可忽乎哉!
  所谓“重”,就是不轻佻;所谓“拙”,就是避免妩媚;所谓“大”,是纤巧的对比。我所说的“重”的意思其实有点接近“宁支离毋轻滑”。就书法而言,纤弱是一个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于浑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达书法的拙意。至于“大”的意思,是指书法上所表现的雄大气魄,其实这不是字体、字形大小的问题。王羲之书《乐毅论》、《画赞》、《黄庭经》、《太师箴》虽然都是小楷,但是气魄豪雄,为历代书家所推崇,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主“留”,即行笔要停滀、迂徐。又须变熟为生,忌俗、忌滑。
  我所说的“主留”,基本上和孙过庭所谓的“迟留”大致相同,基本是说用笔应该如米南宫(芾)所云“无垂不缩,无往不复”,如此用笔自然行笔就会见到停滀、迂徐。“变熟为生”就是不论在用笔、造型还是结构上,都要尽量避免流于公式化。所谓“生”的意思,就是经过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种与世俗不同的表达方式。故此,“变熟为生”可以理解为防避“俗”这一感觉的主要方法。

3、学书历程,须由上而下。不从先秦、汉、魏植基,则莫由浑厚。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扶大舟也无力”。“二王”“二爨”可相资为用,入手最宜。若从唐人起步,则始终如矮人观场矣。
  我主张顺着篆、隶、楷、行、草这一个次序来奠定根基,主要的原因是不论是学书或是艺术,都要投其根源,而书法艺术更加应该如此。因为书法史书写文字的艺术化,文字是书法的基础。知道文字的原形,不但可以求得书法的古趣,同时亦可真正了解每一个字的结构,自然更容易追求每一个字的气势,进而表达出其美感。学习“二爨”“二王”的原因是书法艺术既要讲究深厚,亦要讲究俊逸。在“二爨”中求古拙,在“二王”中求流丽,方能不顾此失彼。
饶宗颐书法作品
  饶宗颐书法作品

4、险中求平。学书先求平直,复追险绝,最后人书俱老,再归平正。
  我所谓的“学书先求平直”,就是学书的最初阶段,即孙过庭说的“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这一目标。当书法有了一定的成就,对于平正已经是一个自然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下,就可以追求从“平正”中显出“险绝”。就像王羲之的书法,就是在平正之中显出不平正,也就是一个“险绝”的艺术境界。“人书俱老”的境界是,当一个人人书俱老的时候,书法就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不再有什么造作或故意求险、求美,或求异于人,故此,自然就返归平正。

5、书丹之法,在于抵壁,书者能执笔题壁作字,则任何榜书可运诸掌。
  “书丹”是古代用朱笔在石碑表面书写文词的专用名词。现代人写字作画大多数是把纸或绢铺在桌上,在写面积较小的书画时,当然可以坐着绘写,但是如果是写面积较大的书画,站立悬臂来运笔才能够把全身的气力使用出来。

6、于古人书,不仅手摹,又当心追。故宜细读、深思。须看整幅气派,笔阵呼应。于碑版要观全拓成幅,当于别妍媸上着力;至于辨点画、定真伪,乃考证家之务,书家不必沾沾于是。
  临摹古人作品要做到心手相应,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要功夫深,而且不是刻板的临摹,是要在临摹的时候用心去理解古人作品中的规律、特色及其用笔、用墨的方法。
  饶宗颐书法作品
  饶宗颐作品

7、书道如琴理,行笔譬诸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轻重、急徐、转折、起伏之间,正如吟猱、进退、往复之节奏,宜于此仔细体会。
  天下万物,尤其是各种艺术,其理都相通,音乐与书法的基本道理自然也是一样。而琴道与书道都是以心运手,以手运作,故此,两者的道理自然是有共通的地方,可以相互体会。用笔能够不论是刚、是柔、是重、是轻,都力透纸背,其实就是多写的关系,而且是不断思考用笔方法的结果。
  8、明代后期书风丕变,行草变化多辟新境,殊为卓绝,不可以其时代近而蔑视之。倘能揣摩功深,于行书定大有裨益。新出土秦汉简帛诸书,奇古悉如椎画,且皆是笔墨原状,无碑刻断烂、臃肿之失,最堪师法。触类旁通,无数新蹊径,正待吾人之开拓也。
  我认为明代后期的大师如董其昌、张瑞图、王觉斯、傅青主、倪元璐、黄道周等人的作品,都可供我们临摹,主要是看每个人笔性相近于哪一种风格。新出土的秦汉简帛数量极多,而且有不同的书体,我认为只要选取自己喜欢的来多加临摹,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9、书道与画通,贵以线条挥写,淋漓痛快。笔欲饱,其锋方能开展,然后肆焉,可以纵意所如,故以羊毫为长。
  初学者一开始时用什么工具,用狼毫或羊毫哪一种好,基本视书写什么字体或作品的大小而定。“展锋”不等于把锋展散,笔锋开展是依然具有笔锋,笔画不应该会变扁。

10、作书运腕行笔,与气功无殊。精神所至,真如飘风涌泉,人天凑泊。尺幅之内,将磅礴万物而为一,其真乐不啻逍遥游,何可交臂失之。
  执笔者要把全身之力集中于手臂,臂运腕,腕运笔,最后使力到笔端,做到笔笔中锋。这是基本功,从此入手,日积月累,就可以达到所谓“人天凑泊”的境界。古人云:天道酬勤。只要用功,而且是用心去思考,就一定可以成功。
饶宗颐书法作品
饶宗颐作品
15#
 大卫 发表于: 2016-6-3 17:31:00|只看该作者

香港敦煌学大师饶宗颐助力数字敦煌发展

源自: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高保真数字技术再现敦煌壁画千年神韵。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中新社敦煌6月3日电(冯志军 李亚龙)由香港著名敦煌学大师饶宗颐捐资修建的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科研楼6月3日上午正式启用。被冠名为“饶宗颐楼”的这座现代化设施,将为敦煌石窟的数字化项目建设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文化发现”的敦煌石窟,集珍贵性和脆弱性于一身。针对其不可避免的衰老退化,敦煌研究院自20世纪90年代起,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并于近期开启“全球共享”模式。
  3日揭牌启用的“饶宗颐楼”,即为民众通过网络分享敦煌石窟精美文物的重要“生产线”,它由视频采编研究室、图像采集研究室、多媒体研究室、展陈创意设计研究室、数据信息管理研究室、图像处理研究室、恒温恒湿数据机房、恒温恒湿底片库房和多功能厅等组室构成。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当日介绍,“‘饶宗颐楼’即为老先生捐赠602万元(人民币,下同)所建”,从香港远道而来的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之友代 表团,长期关注和支持敦煌文物事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共募集资金1045.5万元,支持敦煌石窟保护、窟区卫生间改造、石窟壁画数字化和人才培养。
  “老先生对敦煌石窟的热爱从未淡化,对敦煌学的研究亦未间断,他常说在精神上是一位敦煌人。”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告诉中新社记者,饶宗颐先生委托他作为代表再来敦煌看看,敦煌文物的保护成效日益明显,并走向了世界,老先生每每提及这些都非常高兴。
14#
 奥燕 发表于: 2015-12-7 16:31:03|只看该作者

香港各界同贺饶宗颐教授百岁华诞

源自:新华网
  新华网香港12月6日电(记者:牛琪)饶宗颐教授百岁华诞晚宴6日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香港各界近千人出席,向其祝寿。
  百岁华诞晚宴的主题为“寿而康”,饶宗颐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主任张晓明及众多嘉宾的簇拥下缓步进入会场,全场掌声经久不息。
  梁振英在致辞中表示,饶宗颐致力弘扬中华文化,融会贯通、能诗善画、学艺俱精,几十年来在中外学术界和艺术界享有崇高地位。饶宗颐一直秉持勇于开创、心无旁骛的治学精神,坚持做学问必须求是、求真、求正,这种刻苦、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我们必须努力效法。
  梁振英说,饶宗颐家国情怀几十年如一日。今年年初,饶宗颐说过他的生日愿望是“太和”,希望祖国和香港人人和睦、天下太平,饶宗颐的祝愿再次说明他对香港和国家的深厚感情。
  在全场送上的生日歌声中,饶宗颐亲手切下蛋糕,并举杯致意。“希望大家都像今天晚上的主题一样‘寿而康’。”饶宗颐在谢辞中说。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超过80年,学术研究领域非常广博,精通甲骨文和梵文,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及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是一位享誉国际的汉学家。
13#
 大卫 发表于: 2015-4-29 12:31:00|只看该作者

百岁汉学泰斗饶宗颐艺术展开展

源自:中国新闻网

  百岁汉学泰斗饶宗颐艺术展开展
  (记者:董鑫)“学艺融通──饶宗颐百岁艺术展”昨天在国家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是历年来饶宗颐众多展览中展品种类最为齐全的一次,包括近百种著作、学术论文、各类绘画创作等,涵盖其超过80年的艺术以及学术成果。
  饶宗颐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香港大学荣休教授,在古文字学、敦煌学、考古学、金石学、史学、文学、宗教史等诸方面成就卓著,被誉为“通儒”、“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早在2001年,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就曾举办过饶宗颐的书画大展,并获得饶宗颐捐赠的巨幅《水墨荷花》。
  今年适逢饶宗颐百岁华诞,国博此次展出的“学艺融通──饶宗颐百岁艺术展”是饶宗颐众多展览中最具规模和展品种类最为齐全的一次,包括他历年来近百种著作、学术论文、各种形式的手稿、信札以及学者研究“饶学”的著作。艺术类的展品则包括饶宗颐上世纪50年代至今各类形式的绘画创作,如敦煌白画、禅画、西北宗山水、荷花等,还有甲骨、金文、简帛等各体书法。亦有由其书画所衍生的各种艺术品,如古琴、紫砂壶、端砚、明清式家具等。展览将持续至6月12日。
  此外,《渡海白云贯古今──黄君璧书画展》也将于今日至5月23日在国博展出,已故的黄君璧先生是一代国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家,在台湾与张大千、溥心畲一起被称为“渡海三大家”。展览结束后,黄君璧之女黄湘詅将向国博捐赠20余件黄君璧画作及张大千等友人篆刻的印章。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源自:北京青年报
12#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4-27 20:47:04|只看该作者

李克强会见香港大学荣休教授饶宗颐先生

源自:中国政府网

  中新社 刘震 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7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香港大学荣休教授饶宗颐先生。
  李克强祝贺饶宗颐百岁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称赞饶宗颐先生近百岁高龄仍心系国家发展,学术耕耘不辍,艺术创作不断,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骄傲。
  李克强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李克强希望饶宗颐先生继续为国家文化建设建言献策,为增进香港与内地、中国与世界的人文交流做出新的贡献。
11#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3-12-12 10:31:00|只看该作者

98岁香港国学大师饶宗颐连任西泠印社社长

  在西泠印社建社110周年之际,香港国学大师饶宗颐经印社理事会选举,连任社长。
  西泠印社杂志社110周年庆祝大会22日上午在杭州浙江人民大会堂举行。98岁的饶公虽然未能到场,但还是发来了视频寄语,并写下了“金坚石固”条幅。在当天下午举行的西泠印社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饶宗颐当选社长,刘江当选执行社长。
  2011年12月13日,饶宗颐经第八届社理事会第六次会议选举,当选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30多年前,他曾造访过杭州、西湖和西泠印社。2012年6月29日,他重返孤山脚下的西泠印社,濡墨挥毫,挥就四个苍劲大字:“播芳六合”,希望西泠印社的声誉如花朵芬芳,播撒天地六合之间。
  饶宗颐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1904年,丁仁、王禔、叶铭和吴隐等四位浙派金石书画名家在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发起成立西泠印社。它是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研究中国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学术团体,也是中国现有的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号称“天下第一名社”。
  西泠印社社长一职有“宁缺勿滥”的传统。印社成立9年后,才请来吴昌硕就任首任社长。吴昌硕去世后,社长位置空缺了21年。第二任、第三任社长马衡、张宗祥任后,社长也空缺多年。第六任社长启功于2005年逝世后,社长一职也空缺了6年多。(记者:冯源)
10#
 红叶 发表于: 2013-10-28 14:32:06|只看该作者

饶宗颐:我的中国梦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21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2001年,我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上预期,21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而今,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对此更加充满信心。
  现在都在说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甚至在相当意义上说,民族的复兴即是文化的复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尽管在近代以后中国饱经沧桑,但历史辗转至今,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
  推动文化的复兴,我辈的使命是什么?我以为,21世纪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选择地重拾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时代,当此之时,应当重新塑造我们的“新经学”。我们的哲学史,由子学时代进入经学时代,经学几乎贯彻了汉以后的整部历史。但五四以来,把经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看待,未免可惜,也将经学的现实意义降到了最低。现在许多简帛记录纷纷出土,过去自宋迄清的学人千方百计求索梦想不到的东西,而今正如苏轼所说“大千在掌握”。我们应该如何善加运用,重新制订新时代的“经学”,并以之为一把钥匙,开启和光大传统文化的宝藏?
  长期研究中,我深深感到,经书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著。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说,这应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立足点。
  “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为它讲的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衡量行事的正确与否,取古典的精华,用笃实的科学理解,使人的生活与自然相调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臻于和谐的境界。经的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的人类学,而是实际受用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智学。
  “经”对现代社会依然很有积极作用。汉人比《五经》为五常,《汉书·艺文志》更把《乐》列在前茅,乐以致和,所谓“保合太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是讲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互相敬重、团结群众、促进文明的总原则。在科技发达、社会巨变的时代,如何不使人沦为物质的俘虏,如何走出价值观的迷阵,求索古人的智慧,应能收获不少有益启示。
  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发轫于对古典的重新发掘与认识,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为人类智识带来极大的启迪,从而刷新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我国近半世纪以来地下出土文物的总和,比较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考古所得的成绩,可相匹敌。令人感觉到有另外一个地下的中国──一个在文化上鲜活而又厚重的古国。对此,我们不是要全单照收,而应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把前人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生命点滴和宝贵经历的膏腴,给以新的诠释。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上世纪60年代,我的好友法国人戴密微先生多次说,他很后悔花去太多精力于佛学,他发觉中国文学资产的丰富,世界上罕有可与伦比。现在是科技引领的时代,但人文科学更是重任在肩。老友季羡林先生,生前倡导他的天人合一观。以我的浅陋,很想为季老的学说增加一小小脚注。我认为“天人合一”不妨说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大与自贬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复兴,没有“自觉”、“自尊”、“自信”这三个基点立不住,没有“求是”、“求真”、“求正”这三大历程上不去。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饶宗颐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郑炜明博士整理)
9#
 偶尔呡一口 发表于: 2011-6-3 01:05:02|只看该作者

人物纪念

  2018年2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对饶宗颐教授辞世表示深切哀悼。同日,特区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亦对饶宗颐教授辞世深表哀悼,并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2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饶宗颐先生的逝世表示悼念,对其家属表示慰问。
  饶宗颐先生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张高丽、汪洋、刘延东、李源潮、杨洁篪、陈希、胡锦涛、刘云山、王岐山等中央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
  2月8日晚,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志民专程前往饶宗颐先生家中,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饶宗颐先生逝世的悼念及对家属的慰问。
  2月28日,”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葬礼在香港殡仪馆举行,来自香港、内地及海外的政商界、教育界、文化界及宗教界数百人士参加。
  为饶宗颐教授扶灵的人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联办副主任黄兰发、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陈建文、香港大学署理校长谭广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及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
8#
 偏执狂 发表于: 2011-6-3 00:23:38|只看该作者

公益活动

  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大地震,饶宗颐大笔一挥,书就”大爱无疆“4字,为四川灾区筹得500万元。
  2010年8月,得知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正在敦煌庆贺95华诞的著名香港学者饶宗颐决定将160万寿礼捐赠灾区。
  2010年11月18日,敦煌晚会筹款1316万元用于维修及保育敦煌石窟经费。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捐赠10张书画作品供现场拍卖。
  2012年4月,向华侨大学赠送画作。
  2013年4月,惊悉四川雅安地震、深感心痛的国学大师饶宗颐说,”戚戚之情,哀哀我心“,”现捐款50万元港币以表微衷。“
  2013年4月29日,饶宗颐夫人不幸逝世。经此变故,饶宗颐牵挂灾区同胞之心不改。2013年4月30日,这位大师委托饶宗颐基金会主席孙少文等人来到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中联办)、转交善款。中联办副主任殷晓静说,饶老对国家的一片赤子之心令人尊敬。
7#
 你的名字 发表于: 2011-6-2 21:39:40|只看该作者

人物评价

  长年在外讲学,使得饶宗颐”名声在外“,荣誉等身,1962年就获得了有汉学界诺奖之称的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但似乎国内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少,当然他也从来不在乎。有人当面称颂他是”大师“,饶宗颐笑言:”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

一:专家叹服
只要触角所及,饶宗颐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饶宗颐的谈话,昭示了这位饱学之士对“国本”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他在1959年出版的甲骨文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中提出考史与研经合为一辙的主张,认为“史”是事实的原本,“经”是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由“史”到“经”就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国古人既研史、更读经,是因为经是史的理论总结,具有普遍性,因而更有指导意义。中国文化的主体是经学,所以他对我们民族的古经史深怀难以表达的敬意,研究国学不能亵渎“国本”,要爱惜、敬重“古义”,顺着中国文化的经络本义阐发经史。
  1982年,饶宗颐提出从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研究相结合来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至2003年归纳为: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各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做深入的研究;在可能范围下,使用同时代的其他古国的同时期事物进行比较研究,经过互相比勘后,取得同样事物在不同空间的一种新的认识与理解。学术界普遍认同这是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前进。饶先生就是在甲骨文中考证出江水之神“帝江”、长江上游的“邛方”,解决殷商统治范围等等问题。
  《周易》,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饶宗颐将其视同东方的《圣经》。1974年轰动世界的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周易》抄本,立即引起饶宗颐关注,几年后争取观摩了帛书的影印照片,回港后凭着1974年7月《文物》上仅仅发表的一页抄本的图版,写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略论马王堆〈易经〉写本》一文,提出六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指出马王堆帛书本的卦序与后世通行本的卦序不同,以“乾”为首,继之以“艮”(通行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将其与“京氏易”八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排序比较,认为马王堆写本开其先河,而通行本卦序与同时代燕人韩婴所传相同,与帛书本出于不同传本;又将帛书本与汉代“中古文本”相比较,认为二者相近,充分肯定了帛书本的文献价值;还将帛书本《周易》与西汉初年长沙王傅贾谊的《新书》中易说相比较,认为“墓中《易经》写本适当贾谊时代,谊在长沙所见之《易经》及传,当为此类,其时《系辞》与《说卦》尚未离析也”。这些至今都是不刊之论。
  1992年9月马王堆发掘20周年之际,内地学术界出版了《马王堆汉墓文物》,全文发表了《刑德》乙篇,饶宗颐以最快的速度于10月份写出《马王堆〈刑德〉乙本九宫图诸神释──兼论出土文献中的颛顼与摄提》一文,不但对帛书《刑德》九宫图进行了复原研究,而且对该图中所列诸神名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证。如考证位于四仲的四方神名:“东方木,其神大皋,西方金,其神大皋,西方的’大‘字,必是’少‘字之写误,即大昊与少昊。”简明扼要几句话,就将令人晕头转向的迷惑点明了;接着是破解帛书本北方之神“湍王”即“颛顼”,令人豁然开朗,并指出:“颛顼之名,未见于出土文物,是图作’湍王‘,乃是首次,故极可贵。”这些富于首创性的解读,成为经典性的诠释。
  看过屈原《离骚》的读者,一定记得开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但“摄提”是什么?众说纷纭,读者不甚了了。饶宗颐考证帛书《刑德》四隅神名的西南“聂氏”,指出“氏”与“是”古文通用、“是”与“提”经常借用;而“聂”、“摄”通假。结论是:“聂氏”即“摄提”。他从《周易·坎》九五爻辞、《说文》、《公羊传》、《初学记》、《左传》等古籍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然后指出:“摄提星名,本随斗杓所指,《史记》索引引纬书《元命苞》云:’摄提之为言提携也,言能提摄角。‘《御览》星下引《天官六星占》:’岁星一曰摄提‘(”摄提贞于孟陬“,即岁星恰值孟陬正月时节),石氏(石申)有《摄提六星占》。聂氏之为摄提,既是星名,亦为神名。《淮南子·地形训》云:诸稽、摄提、条风之所生也。为八风神之一,摄提出现于考古材料,此为初次,原亦作’聂氏‘,以往有人认为摄提格为外来语,此可证其不确。”文章发表至今,凡是研究帛书《刑德》的学者,无不认同饶宗颐的见解。
  专家们叹服,饶宗颐对马王堆帛书并非全面研究,“但只要触角所及,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只有博学多才的通儒才能达到如此境地”。

二:学者评价
饶氏治学,“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

  通儒,学兼中西。饶宗颐知古而不泥古,深植中华文化的沃土而能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从世界人类文化的高度审视本民族文化及其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他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道路,采用的治学方法却有异于传统,因而才取得超迈前人的成就。他的标新立异,首先源于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其次是以自己的中华文化之心去深刻理解和感受各不同文化的差异。饶宗颐跳开中国看中国,所以对“国学”、“国学大师”等提法都有保留。他说,国学就是本国的文化,每个国家都有本国的文化,把中华文化称为国学,放到世界上就不通了,因此主张称“汉学”或“华学”更准确。他于1995年创办以中文为媒介的大型国际性学报《华学》并自任主编,由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及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至今已出版8期。
  他说,研究传统中国学问,最好使用中文撰写论文才不隔膜,《华学》发表的论文深受国际学术界重视。
  采访中笔者提到,内地有学者一反传统观念,指家喻户晓的忠臣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看法一成不变,还是大大的奸臣,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等等。对这些“研究成果”,究竟应怎样看?饶先生没有正面回答,只淡淡地说:历史人物要放到历史环境中看,《三国志》是晋朝人编的,比如“隆中对”里是出山前的原话还是后代史家归纳的文字要搞清,否则站在后来的角度看当时,就真成了“事后孔明”了。
  饶宗颐重视“国本”,又能会通古今中外。论者评价:“饶氏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他通晓汉语中文及闽、粤等多种方言和英、法、日、德、印度6国语言文字,对古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也颇有研究,这连其本国人都鲜有通晓的。因此他史识广博,了解西方和东方一些国家的历史文化,能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比照中,互动认知,不断发明,提出和解答中国历史文化的新问题,想他人所未想,道他人所未道。而一旦公布,便成人所共想,其观点便为世所公认。
  以他在域外汉学传播方面的成就为例,他是编录新马华人碑刻、开海外金石学先河的第一人;是在日本东京出版《敦煌法书丛刊》、在国际学界讲敦煌本《文选》和据伦敦敦煌卷子讲禅宗史上摩诃衍入藏问题的第一人,如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已成历史;是在国际上讲巴黎所藏甲骨、日本抄本《文选》五臣注的第一人;是利用日本石刻证明中日书法交流并非始自唐朝的第一人;是讲有关越南历史《日南传》的第一人;辨明新加坡古地名及翻译译名,并撰写新加坡前代史《新加坡古事纪》的第一人;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补缅甸史的第一人;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上开阔的国际视野,既注重中国历史文化和典籍在海外流传的各种形态的研究,又对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不懈求索。在1956年《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中,将伦敦所藏这部早期天师道思想秘籍公之于世,并作出笺注,从而引发了当年欧洲学界对中国古代道教研究的热潮。
  他也不是凡事必中国古代第一。比如他研究认为,我们引以为豪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他则与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之父Cyrus于公元前五三九年克服巴比伦后统治万民,在圆筒刻石上明功记德、称百姓为Black-headed people(黑首)相比较,认为“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刻石颂德,分立三十六郡,更民名曰黔首(黑首),颇疑远受到波斯分省制度之影响,而’黔首‘一名则承袭西亚之旧称。”
  前有“南饶北钱”,后有“南饶北季”
  钱钟书:旷世奇才
  季羡林: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师
  许嘉璐:“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二十世纪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说:五十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
  沈建华:“无法而法”为至法,“三重证据”贵求真
  李焯芬:饶公有一个不老的好奇心
  张靖依对他的书法评价是:“无所不能”
  林伦伦对饶先生的评述:先生“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香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17:00,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