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202|回复: 25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园艺·经济林李保国: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复制链接]
  李保国(1958.2~2016.4.10),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省武邑县人,中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2005年1月获得中南林学院森林培育学博士学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时代楷模、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保国先后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李保国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李保国“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茅膏菜根分身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茅膏菜根分身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茅膏菜根分身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茅膏菜根分身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茅膏菜根分身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茅膏菜根分身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王君正当选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吉林信托又一董事长邰戈落马!邰戈在任仅两年零三个月
25#
 梅溪河 发表于: 2021-6-27 09:56: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源自:海南日报
原文标题: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邓瑜
  学党史:
  太行山多是“石头山”,土壤瘠薄。在河北省邢台市前南峪村,可以说是“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但就是有这么一个人,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他俯下身子为群众脱贫觅出路,用科技把荒山秃岭抛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生前吃着馍就白开水当餐饭,用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渐成现实。他,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楷模”李保国,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太行山上“新愚公”。
  李保国用35年时间,恪守“扎不进‘泥土地’,就长不成栋梁材”,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被称为“农民教授”;用科技染绿140万亩荒山,用产业带领10万乡亲拔除“穷根”,希望“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被喻为“科技财神”。这位太行山上“新愚公”,把田间地头作为课堂,把农家果园作为实验室,把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带领农民闯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这不仅是一条科技富民的扶贫之路,更是一条扎根人民、造福人民的为民之路。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悟初心:者进。是什么支撑着李保国不顾病体,35年如一日深耕太行,不图回报?是什么推动着李保国将一生热血倾注于科技扶贫?“我最见不得老百姓受穷”“我只图太行山的老百姓能早一点过上好日子”……这些朴实无华的念想,是支撑李保国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精神源泉。他用一生时间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回答了付出与获得、物质与精神、名利与奉献等人生命题,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就在于凝聚了一大批像李保国这样的共产党员。他们心系群众、埋头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一生干好一件事”。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愚公”: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攻城拔寨,爬坡过坎,用实际行动提交人生答卷,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4#
 农团山 发表于: 2021-6-18 19:43:59|只看该作者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岗底村:继承李保国遗志,让更多人端金饭碗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岗底村:继承李保国遗志,让更多人端金饭碗

  中新网邢台6月18日电(记者:吴涛 艾广德 翟羽佳 程春雨)“2020年,岗底村民第三个梦想如期实现,人均收入达到4.6万元。至此,李保国助推岗底实现了‘三个梦’。”河北省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17日表示,岗底村要继承李保国遗志,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采访团参观了解“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的故事。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6月17日,“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岗底村参观采访。这个村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文明村”、“中国特色村”,也是“太行新愚公”、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生前亲手扶持起来的靠治山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富岗”驰名,背后是“太行新愚公”的无私奉献
  岗底村盛产苹果也靠苹果致富。内丘县岗底村技术员安建军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当地平均一亩地产苹果6000斤,没有大小年,每亩地平均一年收入约2万元。每户差不多有十几亩这样的苹果林地。
  据介绍,岗底村生产的富岗苹果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获得河北省名牌产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供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被誉为“中华名果”。

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展示好苹果标准。中新网记者 程春雨 摄
  富岗苹果有这么好的质量和销量,除了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的带领以及勤劳的村民外,还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在中国最为贫困、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太行山区,李保国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在太行山区。在他的技术扶持下,百万亩荒山变绿,先后带动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李保国因此被称为“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展示的故事。中新网记者 程春雨 摄
  据介绍,李保国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为了实现苹果标准化生产,李保国还主持编写了三个技术标准,形成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
  在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记者注意到,在李保国逝世前一个月,他的工作依然安排得满满当当,在逝世前一天上午,他还在主持科技项目验收会,当天晚上九点多,他还在准备红树莓采摘园和红树莓系列产品上市事宜。

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中新网记者 吴涛 摄
  李保国写在大地上的论文有了续篇
  杨双牛接受采访时称,李保国老师扎根岗底二十年,培养岗底200多农民成了种苹果的“土专家”。“继承李保国遗志,沿着李保国足迹,弘扬李保国精神,完成李保国未竟的事业,已成为岗底村民的自觉行动。”
  据介绍,岗底村民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李保国未完成的重茬大树苗建果园的实验,岗底三年改造老果园100多亩,果农得实惠达600多万元。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接受媒体采访。中新网记者 吴涛 摄
  而对比37年前,岗底村有162户,406口人,8000亩荒山,200亩薄地,靠山吃不上山,靠地吃不饱肚子,人均收入不足80元。
  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治山、科技管山,如今,岗底村高标准治理了全村8000亩荒山,栽植果树20多万株,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同发展、科技富民之路。

当地成片的果园。(无人机拍摄)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据了解,岗底村先后成立了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硕源苗木繁育、富岗陀摩谷旅游、富庄商贸、富岗酒店、富岗健康饮品等企业,去年销售额一亿多元。依托乡村振兴,岗底村正在筹建岗底旅游文化发展公司。
  “建设太行山生态大花园,是李保国生前的构想。”记者获悉,内丘县将以侯家庄乡178平方公里乡域面积进行整体打造,形成新的可复制的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在杨双牛看来,这可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做生态活儿,吃生态饭,发生态财,走生态路,端金饭碗,走一条和周边村共同富裕的路子。 ●
23#
 虫子蝴蝶 发表于: 2021-6-15 11:44:00|只看该作者

李保国:扎根山区 科学扶贫(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李保国:扎根山区 科学扶贫(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
⊙记者:朱旭东摄

  李保国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2019年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李保国(前左)在向村民讲解果树修剪知识  034408fq6qmrzyo3mjr6qi.jpg  保存到相册
  “七一”前夕,河北邢台临城县李保国科技馆,市民以及各地游客纷纷来到这里,敬献鲜花,学习他的精神。
  李保国,河北武邑人,1958年出生,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把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致富作为毕生追求,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被亲切地称为太行山上“新愚公”。
  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他便和同事们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太行山多是“石头山”,土壤瘠薄。在前南峪村,“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李保国的足迹遍布山上的沟沟壑壑,冒着危险,摸索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积流,经历多次失败,终获成功。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前南峪植被覆盖率达到94.6%。几年下来,前南峪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从在前南峪村工作开始,李保国就把“家”安在了太行山区。他常年起早贪黑,哪怕刮风下雨都上山,研究课题,饿了就用馍加白开水当餐饭。他常说:“搞农业科研就要像农民种地一样,春播秋收,脚踏实地。”
  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家人、学生和他太行山里的乡亲们。
  30多年间,李保国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技术类及应用面积1826万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动山区农民增收58.5亿元。他淡泊名利,既不拿农民给的报酬,也不要企业的股份,终其一生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清正廉洁、无私奉献。
  李保国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2019年,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2#
 新乡小伙 发表于: 2021-6-15 04:54:00|只看该作者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

  新华社石家庄6月14日消息,题: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
  新华社记者王昆
  仲夏时节的太行山区,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山区的前南峪村,苹果树果实挂满枝头。前南峪村林业技术员郭海庆感慨地说:“俺们村现在的花果山离不开李保国老师的辛苦付出,他扎根前南峪村,手把手教会我们许多果树栽培技术。”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
  李保国常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很穷,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后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学的农林专业,该用学到的知识为农民做点儿什么。”
  1958年,李保国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他便和同事们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李保国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带动山区农民增收58.5亿元。参与研究提出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两聚”理论,使邢台前南峪森林覆盖率达到90.7%,植被覆盖率达到94.6%。
  李保国在林业技术推广方面,坚持有求必应,从未收过农民一分钱讲课费,从未拿过企业任何股份。李保国认为:“只有不为名来、不为利去,一个心眼儿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
  无论何时何地,不管认识不认识,对慕名咨询的农民,他从不敷衍,都真心实意地帮着解答、帮着管理。
  “看到乡亲们渴求技术知识的那种眼神,我真舍不得离开。”李保国永远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是农民的儿子,为农民服务好是他的最大职责。
  李保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
  李保国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2019年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李保国未竟的事业后继有人。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助理研究员刘洋是李保国的一名学生,他不但针对苹果树种植为农民制定果品品质提升方案,还指导农民创新种植软枣、猕猴桃、秋梨等果品。
  “我们要按照李保国老师曾经指导的思路,带领山区果农对林果树进行统一管理,采用无公害技术,同时注册无公害绿色产品商标,进一步提升林果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的山村百姓增收致富。”刘洋说。
21#
 淡淡 发表于: 2020-5-23 13:14:00|只看该作者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源自:中国日报网
原文标题:(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源自:新华网

李保国像(资料照片)  02b3-itzixrs4156527.jpg  保存到相册

  新华社石家庄5月22日电(记者:李继伟)孟夏时节,天高日暖。河北省临城县凤凰岭万亩核桃林绿意葱茏,蓝天白云映衬下愈显生机勃勃。
  多年前,这里是一片乱石岗。“都该感谢我们的恩人李保国教授啊!”河北绿岭公司负责人高胜福感慨。
  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他俯下身子为群众脱贫觅出路,用科技把荒山秃岭抛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他生前吃着馍就白开水当餐饭,用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渐成现实。他就是“人民楷模”、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
  1958年,李保国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他便和同事们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太行山区最不缺的就是大石头,最缺的就是土地。在河北省邢台市前南峪村,看着一座座“石头山”,李保国来了“杠头”劲儿。他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认为爆破整地在改善土质方面大有可为。
  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在此基础上,李保国开始引导农民种板栗。几年下来,前南峪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从前南峪村开始,李保国就把“家”安在了太行山区。为了帮助邢台市岗底村百姓致富,李保国潜心研究出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仅苹果种植这一项,村民人均年收入就从不足百元达到3万多元。
  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回忆说:“他真是为我们这穷乡亲着想,心里就是想着老百姓。经常是起早贪黑,钻沟爬岭,越是刮风下雨越上山,研究他的课题。他自己这样做,他要求他的学生也是这样。老百姓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人家是个大学教授,像这样为咱岗底村服务,从内心非常感激他。”
  “是共产党员,我就要为人民服务;是教师,我就要为学生服务。”这是李保国的口头禅,也是他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李保国把大批学生“赶”到田间地头去。
  他常说:“搞科研就要像农民种地一样,春播秋收,脚踏实地。扎不进泥土地,就长不成栋梁材。”
  如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李保国妻子、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说:“经济林专业,就是跟实践紧密结合的,保国通过往点上跑,一方面给农民带来很大效益,帮助农民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同时也不断补充教材、教学内容,使学生们也愿意听他的课。”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及时更新在教材和授课中。
  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的家人、他的学生、他的太行山里的乡亲们……30余年间,李保国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帮助10万农民甩掉了“穷帽子”。他淡泊名利、坦荡无私,不图回报、不计得失,既不拿农民给的报酬,也不持企业奖的股份,终其一生保持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保国走了,但是他还有未完成的事业,还有很多老百姓需要他,我想这也是他生前最大的牵挂。”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回想起自己的伴侣、同事眼圈湿润。她告诉记者,曾与李保国一起并肩战斗过的专家、同事、学生、农民组成了一支科技扶贫团队,正与她一起努力把李保国生前未竟的事业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眼下,为了帮助农民朋友销售核桃、苹果等农产品并获得更好收益,郭素萍和团队利用电商开辟销售新路,她自己也做起了免费的“带货主播”。
  为纪念李保国,乡亲们在核桃种植基地专门建设了李保国科技馆,并高高矗立起他的雕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0#
 土狗蛋蛋 发表于: 2020-1-4 05:42:43|只看该作者

李保国并没有走

源自:经济日报
原文标题:李保国并没有走

  “听了课,就要按照我们讲的做。”开始讲课前,郭素萍先开了个玩笑:“如果不按讲的做,就不用听了!”
  2019年12月26日,在河北临城县赵庄乡贾庄村果农贾书芹的示范基地,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带领“李保国科技服务队”的专家们,送技术上门。这是她一年内第4次来到这片山区。
  李保国的名字在河北家喻户晓,30多年间,他为山区百姓送科技服务,带领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被称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2016年4月10日,58岁的李保国积劳成疾,因病去世。
  郭素萍是李保国的妻子,也是李保国技术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李保国去世后,这个由30多名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团队,依然活跃在太行山上。来到田间地头,郭素萍时常会想起丈夫,身边的很多果树李保国都亲手修剪过。
  李保国和郭素萍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留校任教。夫妻俩原本在城市里有很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说,“自己是学农业专业的,要为农民、农业做点事”,俩人决心扎根基层,干一番事业。
  再次来到贾庄村,郭素萍想起9个月前的一件事:当时,她带领团队成员陈利英到贾庄村示范基地向村民授课。课还没正式开始,陈利英就差点和村民吵起来。原来,有几个果农不相信果树这样剪枝能提高质量和产量,陈利英看到他们没按要求剪枝条,非常生气。要不是郭素萍拉着,陈利英就直接扭头走了。
  这一次郭素萍把话说到前头了,村民们很认真地听了起来,没有争执。因为上次郭素萍和陈利英来剪枝条的实验田,在天旱的情况下产量仍然不减,果品质量也提高很多,村民们这次就是带着听话照做的心态来的。
  “上次郭老师来地里讲课,枝条剪得让我心疼。没想到,被剪的树,果实长得很好。”村民贾书芹的妻子刘小书说,“大家都看着好,回自己地里跟着剪,我也按着老师教的开始剪枝了。”
  贾庄村有村民388人,村民收入主要以种地、外出打工为主。在李保国科技扶贫专家团队的指导下,2000多亩荒山全部种上了核桃,平地全部种上了苹果。如今,仅靠核桃一项贾庄村就有30多户家庭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2018年贾庄村也依靠这些果树脱了贫。
  贾庄村的变化,是太行山贫困地区通过科技实现脱贫的缩影。李保国虽然去世了,但是越来越多的“李保国”走进了太行山。在河北农大,有一支由全校近千名师生组成的“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他们沿着李保国的足迹,把实用有效的技术带给群众,把脱贫致富的门路送给群众,不断深化志愿服务、助力脱贫攻坚。
  目前,河北省各高校已组建200支“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万余名师生参与,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他们奔赴省内62个扶贫重点县,特别是10个深度贫困县及206个深度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调查研究、科技支农服务、农村文化墙绘制、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医疗等一系列服务活动。
19#
 屁巴虫 发表于: 2019-10-8 16:53:00|只看该作者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记“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记“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荣光
  新华社石家庄10月8日消息,题: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记“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
⊙记者:王昆

  他35年如一日行走太行,用科技力量打开百姓脱贫致富之门;他埋头耕耘、无私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他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1958年,李保国出生于河北武邑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上班仅十几天,他便和另外两名教授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李保国常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很穷,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后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学的农林专业,该用学到的知识为农民做点儿什么。”
  当时的太行山,水灾旱灾频发,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年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贫困。李保国和课题组同事选择将极度贫困的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用愚公移山精神,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前南峪村的荒山秃岭,经李保国和同事们十几年的开发治理,秃岭变身“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景象,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
  为引领太行山百姓脱贫致富,李保国又全身心投入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他在太行山区推广林业技术36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甩掉了“穷帽子”。
  “不为名来、不为利去”
  李保国在林业技术推广方面,坚持有求必应,从未收过农民一分钱讲课费,从未拿过企业任何股份。李保国说:“只有不为名来、不为利去,一个心眼儿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
  30多年与农民朝夕相处,李保国与农民结下了深厚感情,学会了用农民的语言和他们交谈,传播新技术。朴实的农民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感动李保国。
  每逢正月到村里,农民都争相邀请李保国做客、吃饭。一次遭遇交通阻塞,李保国急着赶回去上课,村民甚至拆掉了自家院墙,为他“开路”。
  李保国说:“每想起这些,我的心中就涌起一股热流。为了农民兄弟的真情,我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
  无论何时何地,他对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对待慕名咨询的农民,他从来不慢待。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有农民咨询,他从不敷衍,真心实意地帮着解答、帮着管理。
  “看到乡亲们渴求技术知识的那种眼神,我真舍不得离开。”李保国永远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是农民的儿子,为农民服务好是他的最大职责。
  “把最新的知识交给学生”
  “是共产党员,我就要为党负责;是教师,我就要为学生负责。”这是李保国的口头禅,也是他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
  李保国是知名教授,不管有多忙,他都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先后有1000多名本科生听过他的课。有人劝他:“你光带研究生搞科研就超工作量了,本科生的课麻烦,象征性地上几次,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就行了。”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让学生热爱农林专业。
  李保国竭尽心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他注重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与探索,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取以专业课带动素质教育、启发式加压推进专业课教育的举措,从表达、思维、实践等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说、写、做能力,取得很好效果。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及时更新在教材和授课中。
  “我要把最新的知识交给学生,使他们站在学科的前沿。”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李保国都与学生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上山下园、一同住通铺,师生手把手、肩并肩的教学、生活场景感人至深,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
  李保国火一样的热情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8#
 晨风 发表于: 2019-9-29 22:38:00|只看该作者

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被授予人民楷模,去世后妻子接力扶贫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被授予人民楷模,去世后妻子接力扶贫
⊙记者:王瑞文 实习生:路圆梦 编辑:郭琛 校对:李世辉

  “他最高兴的事情,无非就是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他。”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的工作常态是:每年扎根农村200天以上,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在太行山区示范推广了36项实用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
  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8岁。时隔3年,今日(9月29日),他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李保国去世后,妻子郭素萍继续他未竟的事业。郭素萍告诉新京报记者:“他活着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做的还不够,所以现在我也要替他完成他生前就构想好的事业。”

工作忙,耽误治病
  李保国去世,源于他去世前一天,还在石家庄主持了三个河北省农业项目的验收会。
  在学生贾志华眼里,李保国是累死的:“李老师这人有个毛病,什么事都喜欢亲力亲为,都想做的很完美……每天都很忙,自己开车上山,还要手把手教农民种植技术。这些琐事把治疗心脏病的时间耽误了。”
  贾志华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在家乡河北省临城县赵庄乡贾庄村做起了农民。
  2000年,李保国到村子里授课后,贾志华的命运改变了。
  “李老师和师娘郭素萍都是热心人,即便别人没开口,看到身边人有困难时都会主动帮忙。”在李保国的推荐下,贾志华得以到河北农业大学进修,学习果树管理技术。
  贾庄村属于靠李保国的技术,实现脱贫的典型村落。村子听授课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一开始只有十几个人听课,2019年3月,李保国的团队来贾庄村时,听课的已经有二百多人了。

上世纪90年代,李保国在苹果树前教授果农们种植技术。受访者供图  143807mnb07zh60ytgd7uc.jpg  保存到相册
  2001年6月,贾志华学成归来。
  在贾志华心里,李保国夫妇不仅是自己的老师,还像父母:“我一喝醉酒,就问郭老师喊娘,郭老师就一边答应,一边劝我不要喝太多酒。”
  贾志华回忆,自己曾经跟着李保国夫妇在地里给果农做技术指导,有个果农听不明白,李保国老师让他示范,用手比划半天,果农还是不明白,李老师从口袋里迅速掏出剪刀,一剪子下去,果农就记住了应该在树的那个位置修剪了:“当着果农们的面,李保国老师没有责怪我,但回去后把我狠狠地训了一顿。从此,我专门准备了一个工具包,里面装着剪子、刀子和锯子,经常背在身上,随时可用。”

妻子替他完成事业
  代替李保国领奖的,是儿子李东奇。
  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坐在人民大会堂台下,心情激动。她告诉新京报记者,很荣幸能受到国家褒奖,人民认可:“就我们自己来看,他(李保国)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干了一辈子自己想干的事,最高兴的事情,无非就是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他。”

李保国获得的“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证书。受访者供图  143808zdutny7nhozhybrh.jpg  保存到相册
  郭素萍与李保国是大学同学、生活伴侣,亦是工作团队中的搭档。
  郭素萍告诉新京报记者,丈夫去世后,和往常一样,山区老百姓求助他科技指导和帮助的电话不断,即使刚刚失去爱人极度悲痛,但她仍坚持为果农们答疑:“有人让我把他的手机关掉,可是少接一个电话,就有可能让果农多一个失望,不关就给果农留着希望。”
  郭素萍耐心的解答着果农们的问题:“遇到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我就咨询其他专家,直到问题解决。我认识的专家多,一个电话就可以搞定,但是,要换成农民恐怕连门也找不到。”
  时隔9个月之后,知道李保国去世的果农越来越多,打进来的电话也越来越少:“在把他的手机停机之前,我把我的手机号码在省级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告知果农们有事就给我打电话。”
  郭素萍总认为,爱人离开的太突然,每天,她都会在朋友圈里转发一遍追思丈夫的网祭链接,为他点亮一根蜡烛。这些朋友圈,除了追思,还记录着郭素萍接替丈夫继续奋斗的琐事:“他活着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做的还不够,所以现在我也要替他完成他生前就构想好的事业。”

郭素萍每天都会在朋友圈里追思丈夫。郭素萍微信朋友圈截图  143809o0xe1xgsa1oe0k91.jpg  保存到相册
  最近,郭素萍的旧手机坏了,那是丈夫生前为自己购买的,她修了又用。

三个设想将成现实
  郭素萍介绍,李保国在世的时候曾提出三个设想:让过去人均收入不足80元的河北省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2020年靠种苹果,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他把这个目标叫做“岗底的英特纳雄耐尔”;技术创新,变“重茬小树苗建园”为“大树苗建园”;创新科技脱贫模式,变“扶持一村一户”为“发展乡域生态经济”。
  郭素萍懂得丈夫的“野心”与想法。她和团队将丈夫的设想,一步步都落实了。
  郭素萍介绍:2018年“岗底的英特纳雄耐尔”项目目标已经达到4.3万元,明年将达到人均年收入5万元,届时岗底村将成为太行山由穷变富的奇迹。
  除此之外,经过两年的努力,大苗建园已试验成功,实现了亩产达到了2888.1公斤,收入达1.4万多元,大苗建园实现了苹果树提前两年进入盛果期:“采用这项创新的技术,可为果农带来很大的效益,今年已经推广重茬大树苗建果园53亩。”
  关于区域生态经济的设想,郭素萍也胸有成竹。
  李保国生前曾成立了两个省级产业联盟:河北省苹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河北省核桃产业技术战略联盟。郭素萍介绍:这两个联盟有112个成员单位,仅高校、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就有37家。“他去世后,这两个联盟没有散,我们把它搞得越来越紧密了。”
  郭素萍总觉得自己仍要继续努力。“我想和保国一样,也坚持干到动不了那天。”
17#
 午夜思 发表于: 2018-10-4 08:28:00|只看该作者

“沿着李保国的路走下去”

源自: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原文标题:“沿着李保国的路走下去”
日前,李保国教授的爱人、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中),和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队员一起,在内丘县岗底村为果农讲授苹果管理技术。记者赵永辉摄
  绿岭的核桃熟了,岗底的苹果红了,满城的桃子上市了……金秋,又是太行农家收获的季节,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些山山岭岭,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生前常去的地方。扎根太行山区35年,推广实用技术36项,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如果还在世,看到硕果盈枝的果园,听到田野传来的笑声,一定高兴得很。
  李保国教授离开两年多了,但在农民群众心中,“他并没有走,更多的李保国在我们身边。”
  为完成丈夫的遗愿,李保国教授的爱人、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一直奔波在路上,5天3地,9月上旬只在保定家中待了不到1天。
  “沿着李保国的路走下去”,在李保国教授生前工作的河北农大,26支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122支服务小队,正在基层一线发挥光热。
  传承李保国精神,他们继续行走在李保国教授奋斗过的田间地头,帮扶区域覆盖全省100多个县(市、区),直接参与师生近6万人次,平均每年深入走访3000多人次,为的是让太行山绿起来美起来,让父老乡亲的日子好起来。
  “保国生前未完成的这个愿望实现了”
  9月7日,内丘县岗底村。后山的果园里苹果挂满枝头,村民们在树下忙着采摘、剪枝,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一大早,郭素萍又来到果园。当年她是和丈夫一起来的这片果园,算来那已是22年前了。
  岗底的好多农民说起李保国教授总会抹眼泪,“挺想李教授的”。那些年,李保国把家搬到岗底,带着村民学技术、学管理,好多果农成了“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土专家”。如今,仅靠种“富岗”苹果这一项,岗底人均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
  48岁的杨和平,种植苹果20多年了,但近年来收益开始往下滑。“李老师走了,可郭老师在,俺心里有底。”他说,“今年3月,听郭老师的建议,用大苗建园的办法更新了30棵苹果大树苗,现在看来是弄对哩,明年就能挂果,以后苹果质量又有保障了。”
  山风阵阵,不远处,一棵棵树苗已有2米多高,随风舞动着长长的枝条。树苗长势不错,郭素萍仔细查看着。
  “岗底第一批果树已有30年树龄,急需换代,试验栽培苹果大树苗是保国生前没有完成的心愿。”郭素萍介绍,普通苹果树苗,“一年栽植,三年结果,五年丰产”,投资见效慢,大苗建园却可以“一年栽植,二年结果,三年丰产”。
  “现在,保国生前未完成的这个愿望实现了!”郭素萍高兴地说:“我们团队的大苗建园试验已经成熟,今年村里六七户都已经开始使用这项技术。”
  “山区发展离不开郭老师他们!”杨和平感慨着,“俺算了算,今年‘黄元帅’一斤能卖到2块钱,行情比去年还好,又是一个丰收年!”
  李保国教授走了,但他还有未完成的事业,还有很多的老百姓需要他。两年多来,郭素萍和李保国团队成员践行着他的精神,足迹遍布我省30多个市县(市、区),平均每年在扶贫一线工作超过300天,巩固了李保国生前的帮扶成果,还新建示范基地2万余亩。
  “李老师生前最后两年一心想把红树莓口服液研发出来,但未能如愿。”李保国的学生张雪梅说,“现在产品已通过了相关质量认证,有望规模上市。让更多的老百姓也能喝得起红树莓口服液,李老师的心愿马上要达成了。”
  以岗底村为中心,建设178平方公里的太行山生态大花园,是李保国生前的一个构想。我省山区开发专家、河北农大山区研究所研究员周大迈带领团队,用4个月时间走遍了规划区内的每片土地,已于今年7月完成整体规划。
  “实施阶段我们还将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尽早将李老师的愿望变成现实。”周大迈表示,太行山生态大花园建成后将促进全域旅游、太行山苹果小镇和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建设充分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可复制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把更多的实用技术送到群众身边”
  “老师,桃子带回来啦。”
  “快,统计烧皮率。”
  9月3日晚8时,接到林学院研二学生马茜打来的电话,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毕拥国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招呼学生们到实验室对300颗新采摘的“绿化九”桃进行分拣和观察。
  因为生长温度原因,满城区翟家佐村的这批新型果袋实验用桃晚成熟了几天。毕拥国研究的采用易拉得方式封口、纸袋和膜袋一次套袋的新型果袋,不仅可以使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残留大幅降低,还能延长果品保质期。
  “我们的果袋适用大多数果品,但‘绿化九’使用后出现了表皮白斑的烧皮现象。”暑假里,毕拥国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完善改进,通过在膜袋上打不同面积的孔,尝试降低烧皮率。
  “不打孔,八成烧皮;10%打孔,三成烧皮;20%打孔;无影响……”一组组数据报出,结果显示:当膜袋上的打孔面积超过20%时,就可以极大减少烧皮现象。
  扎在人堆里就是农民,和李保国教授一样,毕拥国老师脸庞黝黑、笑容憨厚。
  当年,李保国教授“扎”在山里,“粘”着果农,摸索建立起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形成了一批充满“乡土味”的技术成果,让许多世代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因此而一甩“穷帽”。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这是李保国的追求,也是毕拥国的方向。
  使用新型果袋能让果农一亩增收3500元,毕拥国心里装的是果农的“增收账”,“现在问题解决了,明年就可以制式化生产第一批果袋了,老乡们都盼着呢!”
  在河北农大,科教兴农中心高级农艺师解金斗,20多年深入山区开展技术推广服务,指导农民脱贫致富;园艺学院教授高洪波,带领团队研发番茄工厂化育苗嫁接技术,有效降低了大棚西红柿生长发育枯萎病发病率;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俊杰,正在努力攻克动物繁殖调控相应课题,服务养殖户增产增收……
  两年多来,河北农大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把科技成果和科技服务送到农民身边,举办讲座培训、现场指导400多场,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
  “我们就是李保国精神的传承人”
  “李老师患有糖尿病、冠心病,但他一直坚持在教学和科研一线。”让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饶桂生印象深刻的是,大量来自生产一线的信息,让李保国教授主讲的课生动、形象,针对性、实践性强,许多他教过的学生因此爱上了农业。
  李保国就像一粒火种,点燃了年轻学子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激情。
  这个暑假,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学专业大三学生张淼淼收获不小──她和10名同学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入村社会实践活动。
  绘制学校文化墙、邀请土肥专家讲解山区农村施肥问题……虽然农村条件艰苦,但张淼淼感觉特别充实,不但和孩子们处出了感情,还和附近的村民结了“亲戚”。
  “服务内容在不断拓展,吸引了更多年轻学子参与到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中来。”饶桂生介绍,近年来,学校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广泛开展志愿帮扶活动,学生参与度很高。
  研究生服务队赴顺平、满城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走访贫困村,帮村民解决核桃生产遇到的难题;园艺学院服务队赴顺平神北村,开展果树、蔬菜种植技术培训;资环学院服务队赴张家口涿鹿、怀来县,对葡萄烂棒病、黑豆病等病害进行技术指导;城建学院服务队赴唐县,开展山地测量、产业规划,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我们就是李保国精神的传承人,到基层到一线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送到群众身边。”今年以来,河北农大共组织了188支社会实践团队,参与人数达1.6万人,覆盖全省142个县(市、区)。
  脚踩泥土,身接地气,新一代“李保国”们正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用李保国精神全心全力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写在河北大地上。(记者:吴 韬 薛惠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6#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6-13 09:28:00|只看该作者

刘云山会见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

源自:央视
  (新闻联播):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1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亲切会见报告 团成员,向李保国亲属表示慰问,并颁发中央组织部追授李保国同志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刘云山在会见时说,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本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自觉向李保国同志学习,以先进典型为 镜,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保持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弘扬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
  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要坚持求实务实,从一点一滴做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把业绩写在大地上。要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树立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良好形象。各级党组织要把李保国等先进典型作为“两学一做”学习 教育的鲜活教材,引导党员干部对照学习,争做合格共产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要把学习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同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结合起来,更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深入宣传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和激励。
  刘奇葆、赵乐际参加会见。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常年高强度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今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李保国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 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报告会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中共河北省委联合主办。各主办单位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代表、北京市基层党员干部代表、首都高校 师生代表等参加报告会。会上宣读传达了习近平重要批示,报告团成员讲述了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会场多次响起热烈掌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9-23 00:53,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