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和硕贝勒|查看: 11205|回复: 51
[宇宙·航天

“宇宙级”冬奥祝福!天问一号回传与冬奥会会徽自拍视频

 [复制链接
32#
 今夜有雪 发表于: 2020-4-24 10:14:00|只看该作者

定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天问一号”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定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天问一号”

  火星,你好!
  继月球探测任务命名为
  “嫦娥系列”后
  今天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
  任务名称 任务标识
  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

“天问系列”
  以“揽星九天”
  作为工程的图形标识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为

“天问一号”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为

  “天问”来源于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长诗
  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著
  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
  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
  追求科技不断创新永无止境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概念
  以“揽星九天”作为工程的图形标识

  “揽星九天”
  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排开
  表达了宇宙的五彩缤纷
  呈现科学发现的丰富多彩
  饱含动感 气韵流动
  开放的椭圆轨道整体倾斜向上
  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
  代表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
  体现着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
  标志着深空探测进入太空能力-C3
  这组意义深远的名称与图形标识
  将承载着中国人航天强国的梦想
  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中国方案 中国力量
  前往未至 发现未知
  从2016年8月23日开始,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面向全球征集,海内外各界踊跃参加,共收到提交工程名称及图形标识作品35912个。经过网络投票共收获各地有效投票3278962张。无数优秀创意作品共同塑造了人类对火星探测的美好愿景。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首次火星探测工程的研制工作。
  按照计划,2020年我国将通过长征五号发射火星探测器,并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与地球距离较近。火星跟地球有着相似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除此之外,在火星上还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正因为这些相似点,通过发射探测器了解火星的状况,获得更多信息,以此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研究地球的演变与未来发展。探测器发射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的飞行抵达火星。
  火星,我们来了!
31#
 川兔子 发表于: 2020-1-18 13:34:3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2020年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将择机发射

源自:环球时报
原文标题:今年,我们要去这个星球了!

  一年时间内,火星探测任务,月球表面采集样本返回任务,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任务,三款新型主力运载火箭全都给安排上了。
  1月17日,承担中国航天“弹箭星船器“研制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召开《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发布会。会上,中国航天不仅向全国人民交出了2019年全年完成34次发射,连续两年占据全球航天发射次数榜首的骄人成绩,还集聚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系统、火星探测器、嫦娥五号探测器等中国航天重大工程研制团队的相关负责人,向公众介绍未来一年中国航天主要发射计划。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尚志介绍,2020年,中国航天将在一年时间内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月球正面采样返回任务,北斗三号全球组网任务,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发射任务以及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三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飞任务。如果一切顺利,2020年中国航天的发射次数有望突破40次,发射60余颗航天器,再创历史新高!


  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统计,2019年,全球共实施了102次发射任务,处于1991年以来第二高位;发射航天器共计492个,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共完成34次航天发射,将81个航天器送上太空,发射次数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而在二度摘得全球发射次数桂冠的背后,更让人兴奋的则是2019年的一次突破和一次复出。2019年年初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大突破,顺利实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月工程取得“五战五捷”,嫦娥四号发现月幔源物质的初步证据,成为国际月球探测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


  2019年年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也实现了成功复出,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发射成功就像给中国航天打通了“任督二脉”,为我国后续重大航天工程任务铺好了登天之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尚志介绍,2020年,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将开展3次发射任务,分别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其中,承担我国未来空间站建设任务,我国现有低轨运载能力最大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将实现首飞,正式开启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任务阶段的序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曲以广介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目前正在天津进行总装测试工作。按照预定计划,长征五号B将在今年择机进行首飞,执行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全尺寸状态在轨飞行试验。


  而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介绍,2020年中国的首颗火星探测器也将择机由长征五号实施发射。其具体实施步骤包括,使用长征五号火箭将我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发射至地火转移轨道,随后在地面测控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多次轨道机动和中途修正,在近火点实施制动,进入环火椭圆,运行到选定的进入窗口,探测器将进行降轨控制,释放着陆巡视器。着陆巡视器进入火星大气后,通过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多级减速和着陆反冲软着陆。火星车和着陆平台分离后,将开展区域巡视探测和相关的一些工程实践活动。环绕器将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链路,并开展环绕科学探测。
  其中下降着陆的7、8分钟堪称惊心动魄,贾阳表示,“着陆之后是什么地形,火星车会取得什么探测数据,尘暴或寒冷的天气来临时如何应对?这都值得我们拭目以待。”用一次发射任务一步到位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这对于中国航天而言是史无前例的挑战。“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没有简单重复其他国家火星探测的老路,起点设置很高,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航天工程技术人员的自信,”贾阳称。


  除了我国首颗火星探测器,中国探月三期工程的收官之战──嫦娥五号的发射任务也将由“胖五”来承担。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彭兢介绍,嫦娥五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十月底前后择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发射,直接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并选择月球风暴洋西北部地区着陆,在采集月面样本后,返回器将在月面点火起飞返回地球。整个探月过程先后将经历发射入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会对接,环月等待,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共十一个飞行阶段,携带月球样品的返回器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并回收,随后装有月球样品的密封装置将转交至地面实验室,以便对月球样品开展各类分析和研究。”
  除了这些以上创举,2020年,中国航天还有一些新的突破格外值得期待。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吴义田介绍,以垂直起降重复使用为最终目标的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的组合型遥一火箭也将在今年进行合练,迎来首飞,长征八号组合型是在长三甲系列、长征七号等低温火箭成熟模块基础上研制的中型运载火箭,它将填补我国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4.5吨左右运载能力空白,同时兼具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能力,而具有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能力的长征八号R型方案研制工作正全面展开,相关垂直起降大型验证试验也将如序展开。


  此外,主要面向商业航天市场,发射方式别具一格的长征十一固体运载火箭也将在2020年延续2019年海上发射的强劲势头,在今年再度实施三次海上发射,其中一次将为吉林长光卫星公司进行高分03星一箭9星组网发射,并将在一次任务中完成一个轨道面的部署。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十一号火箭副总指挥金鑫透露,除了“下海”,长征十一还将积极“拓展内陆“,今年长征十一号按计划还将在西昌发射中心实施发射,这也是该型火箭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长征十一运载火箭也将因此成为国内首型在酒泉,西昌以及海上都留下发射足迹的运载火箭,这无疑将充分展现该型火箭发射场适应性强的特点。


  而在中国航天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中国航天人也清醒的认识到与世界一流航天强国的差距依然存在。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介绍,2019年中国航天创纪录地实施了34次发射将86颗航天器送上太空,而美国虽然只实施27次发射,却成功发射了270颗航天器。对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助理胡晓军认为,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受限于我国运载火箭的运力,我国目前能够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火箭,运载能力为5.5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4吨,但尚未大规模的使用,而航天发达国家的主力运载火箭运力普遍比较大,未来随着我国运载火箭逐步换代及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我国也将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0#
 叽歪大佬 发表于: 2019-12-24 04:43:18|只看该作者

中国2020年将探测火星 起步虽晚却或“弯道超车”

源自:文汇报
原文标题:中国2020年将探测火星,起步虽晚却有可能“弯道超车”
⊙作者:欧阳自远、邹永廖等

  2019年被不少人称为“中国航天超级2019”,而即将到来的2020年,中国航天将进一步延续“超级模式”。日前,国家航天局首次公开了我国火星探测任务。据悉,我国将在明年择机发射火星探测器,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
  截至2016年12月,人类已进行了45 次火星探测活动。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欧洲空间局等国家或组织都已制订了各自的长远的火星探测计划,全方位地开展对火星生命信息、环境、大气、岩石、水及内部构造等的探测与深入研究。根据天体运行的规律,人类探测火星的窗口,也就是探测器发射的最佳时间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机会,所以我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在2020年择机实施。按照规划,火星探测器发射后,大概需要经过200天左右的飞行,才能最终到达火星。
  最近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火星科学概论》获得了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本系统论述火星的权威性科学专著,为关注火星科学研究与火星探测进展的公众普及了火星科学知识。现选摘书中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经过长期的观测和50多年的近距离探测,人类已经对火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火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还远远不够。无论是火星电离层、火星大气层、火星土壤、火星内部结构,还是火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等,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科学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考证。而火星作为地球的近邻,其表面是否存在或曾经存在生命,一直以来更是得到高度重视。探寻火星过去或现存的生命迹象,探索能否将火星改造成人类的第二个栖息地,将是未来国际火星探测的一大主流。

2020年中国火星探测工程要研究些什么?
  我国火星探测起步较晚,但随着探月工程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已具备开展火星探测的能力。适时开展火星探测,可以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领域加速实现从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转变,实现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2016年4月22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计划在2020年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轨道器环绕探测和火星车软着陆巡视探测。首次火星探测的科学目标是:通过环绕探测,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的探测;通过巡视探测,开展火星表面重点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精细探测。
  具体科学目标包括:
  (1)研究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探测火星全球地形地貌特征,获取典型地区的高精度形貌数据,开展火星地质构造成因和演化研究。
  (2)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探测火星土壤种类、风化沉积特征和全球分布,搜寻水冰信息,开展火星土壤剖面分层结构研究。
  (3)研究火星表面物质组成。识别火星表面岩石类型,探查火星表面次生矿物,开展表面矿物组成分析。
  (4)研究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探测火星空间环境及火星表面气温、气压、风场,开展火星电离层结构和表面天气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
  (5)研究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探测火星磁场特性。开展火星早期地质演化历史及火星内部质量分布和重力场研究。

中国火星探测在10年内要解决哪些难题?
  2030年前,我国火星探测的主要任务是环绕遥感探测、软着陆巡视探测和采样返回,实现对火星从全球普查到局部详查再到样品实验室分析的科学递进。
  环绕遥感探测的科学目标着眼于对火星的全球性探测,致力于建立火星的总体、全局的科学概念;软着陆巡视探测科学目标着眼于对火星局部地区的重点探测,主要开展火星科学试验;采样返回的科学目标着眼于着陆点的现场调查与分析、火星样品的分析研究,主要开展比较行星学研究。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火星探测等深空探测任务的逐步推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相信,通过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深空探测一定会不断取得突破,火星也必将是21世纪人类踏上的第一颗地外行星。

NASA火星之旅为什么要“三步走”?
  2004年,美国提出了“新太空计划”,着手制造新一代宇宙飞船,主目标是在2030年前后把人类送上火星。2011年,NASA再次制订了详细的《2013~2022行星科学十年规划与展望》,囊括了美国未来十年行星探测的科学目标、发展规划及科学探测任务,把火星探测规划为重中之重,并明确了在21世纪30年代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2015年,美国NASA就火星探测发展政策和战略规划公布了《NASA的火星之旅──开拓太空探索下一步》,充分展示了美国加快火星探测步伐之决心。
  2015年10月公布的《NASA的火星之旅──开拓太空探索下一步》,是一份人类登陆火星的详细计划。火星之旅将分三个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随着探索的距离更远也必将面临更多挑战。
  NASA将通过渐进式的步伐开发和验证各项能力,从而解决相关难题。三大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依赖地球阶段。依赖地球的探索将聚焦于在国际空间站(ISS)上开展研究活动,包括微重力试验和一系列相关测试研究,为宇航员的长期驻留提供技术支撑,以支持未来深空探测长期任务。
  第二阶段:深空试验场阶段。本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探索在距离地球几天航程的深空环境中如何开展复杂的载人运行,提升和验证在距地球更远距离时(如火星上)人类生存和工作所需的各项能力。
  第三阶段:独立于地球阶段。此阶段的活动将以上述前两个阶段为基础,使载人活动到达火星附近(如低火星轨道或某个火星卫星),并最终到达火星表面。未来的火星任务将由NASA和合作伙伴共同开展,探索在地球以外生命延续的潜在可能。

欧洲空间局“火星生命探测计划”为何走走停停?
  2003年,欧洲空间局(ESA)提出了“曙光计划”,确立了欧洲未来30年太阳系探测的发展战略和路线图,提出以机器人和载人登陆火星为主,探寻太阳系中地外生命存在迹象,揭示太阳系起源。经过细化论证,2005年ESA正式发布了《宇宙憧憬2005~2025》,描述了未来20年空间科学的发展蓝图,指出火星探测是ESA未来10~20年将要开展的重要空间科学探测活动。2015年,ESA公布最新的《空间探索战略》,火星仍是其重点探索目标。
  ESA在《空间探索战略》中提出,火星是其三个优先探索目标之一,主要任务包括“火星生命探测计划”(ExoMars)系列任务和火星机器人探测预备任务。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广泛的国际合作。ESA特别指出,当前处于筹备期,潜在的国际合作伙伴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国的国家航天部门以及私营部门。
  在任务路线图方面,ESA未来火星空间探索的主要活动是通过ExoMars系列任务开展火星生命演化研究,确保欧洲在国际火星取样返回中占有一席之地,与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参与首次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及未来的载人登陆火星。
  根据《空间探索战略》,ExoMars系列任务迈出了ESA探索红色星球的第一步。事实上,ExoMars在2005年就通过了ESA成员国的正式批准,此后该计划有几次几乎停止。在美国放弃将ExoMars 作为优先任务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作为新的合作伙伴加入ExoMars任务,为ExoMars两个项目提供关键部件和科学仪器,包括为运送卫星的“质子号”火箭提供到达火星所需的一切硬件。ExoMars任务的预算约为13亿欧元。

俄罗斯火星探测器啥时候能发射?
  俄罗斯没有因早期(苏联时期)火星探测系列任务和2011年“火卫一—土壤号”火星探测任务的失败而气馁。2012年3月,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制订并公布了《2030年前航天活动发展规划》草案,其中涉及建立火星试验站等一系列目标。2012年4月,其又制订了《2012~2025太阳系探测总体规划》。这两份规划都把火星列为首要探测目标。2016年3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了《2016~2025俄罗斯十年太空计划》。
  《2016~2025俄罗斯十年太空计划》指出,俄罗斯未来10年将把精力集中在金星近地轨道、太空辐射和太阳活动的研究。
  在以对火星土壤进行检测、采样返回的“大卫一—土壤号”任务失败后,2014年,俄罗斯重新提出自己的火星土壤采样返回的Expedition M任务,更改为“火卫一表面探测和土壤采样返回”任务,并纳入2015年财政预算,共计约51亿卢布。Expedition M探测器计划于2024年使用安加拉5型(Angara 5)火箭发射。该任务将为2030年的火星采样返回作准备。

日本为什么要以月球为中转站奔赴火星?
  2005年,日本制订了跨越20年的航天发展路线图,即《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长期发展规划──JAXA2025》,提出了未来20年空间活动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规划与设想。该规划指出,下一代太阳系探索的重点是实现探测器飞往火星,重点探测火星气候。总体思路是首先建立月球基地,以月球作为中转站奔赴火星。
  1998年7月3日,日本首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发射升空,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国家。但是“希望号”在太空中艰难飞行了5年之后,于2003年12月9日宣布失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计划最早于2022年发射飞向火星的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的探测器,将利用小行星探测技术,首次从火星卫星上带回沙子、岩石等样本加以研究。

印度探测火星的雄心从何而来?
  2007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正式对外发布探测火星计划。2012年8月计划启动,2013年11月15日“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2014年9月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在500km×80000km椭圆轨道上开展科学探测任务。印度成为亚洲首个成功进行火星探测的国家。“曼加里安号”的成功,大大激发了印度对火星探测的雄心,目前SRO已启动了后续火星探测任务的论证工作。(本文选自《火星科学概论》,有删节)
29#
 搜索浪漫 发表于: 2019-12-15 14:24:00|只看该作者

中国航天延续“超级模式” 2020年将择机发射火星探测器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中国航天延续“超级模式”2020年将择机发射火星探测器 来源:央视网

中国航天延续“超级模式”我国将在2020年择机发射火星探测器
  不少人将发射次数高、重大任务多的2019年称为“中国航天超级2019”。而即将到来的2020年,中国航天将进一步延续“超级模式”。都有哪些大事呢?上个月,国家航天局首次公开了我国火星探测任务。根据计划,我国将在明年择机发射火星探测器,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而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飞控团队日前也首次亮相。
画面中的年轻人们,就是我国火星探测任务的飞控团队成员,这个团队,其实是我国火星探测任务中负责探测器飞行控制的团队。简单的说,他们就像是火星探测器的引路人。火星探测器发射后,将在这个团队的帮助下到达火星,完成“绕、落、巡”一系列任务。
  根据天体运行的规律,人类探测火星的窗口,也就是探测器发射的最佳时间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机会,所以我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在2020年择机实施。按照规划,火星探测器发射后,大概需要经过200天左右的飞行,才能最终到达火星。而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飞控团队将一直陪伴着、守护着,直到探测器顺利平安地到达火星。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火星探测任务总师 崔晓峰:简单来讲就是在飞行器飞向火星过程当中,对飞行器进行控制,控制它飞行方向,能够顺利准确朝着火星飞行过去,能够到达火星的引力场。被火星捕获以后,成为火星环绕的一个飞行器,然后才有条件在适当的时机经过再次精准控制,使它能够准确降落在火星上预定的降落区域。
  想要一次性成功到达远在几千万公里外的火星,飞控团队不仅要给探测器规划一条最为科学的路线,还要保证它时刻按照规划路线前进。一旦偏离轨道,可能会影响整个任务的最终结果。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火星探测任务总师 崔晓峰:因为火星距离特别遥远,遥远了以后,信号延迟非常大,另外信号的量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对它进行控制,就要采取一系列不同于以往任务的措施和技术,使得它能够在火星表面完成它既定的工作,同时要保证巡视器的安全。

火星探测任务完成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
  在首次公布我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同时,国家航天局还公布了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探测器的安全着陆被认为是火星探测任务最艰巨的挑战之一,这个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的成功也标志着我国向火星探测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 张荣桥:探测器发射之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时间的飞行抵达火星,最后在火星降落只有7分钟的时间,因此这是最困难挑战最大的环节。
  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在亚洲最大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进行。不同于地球环境,火星上的重力加速度大概是地球的三分之一,所以为了能够模拟接近于火星的真实试验环境,而专门建了一套试验设施来进行这次试验。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 张荣桥:主要有3个部分组成,塔架结构、随动系统,以及地面的火星表面模拟区域,6组钢结构的塔柱联结成一个柱形的钢铁结构,这个塔柱高140米,形成内圈直径120米,这个空间足以满足我们模拟火星降落过程所需要的空间。

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
  除了火星探测任务,还有嫦娥五号的探月。我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第一步“绕月”的顺利完成是在2007年,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13天后进入月球环绕轨道展开科学探测。2010年10月,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正式进入“落月”阶段。2013年12月,嫦娥三号的成功落月,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

我国计划明年发射嫦娥五号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而明年要执行的,就是我国探月工程三期的收官任务。
  我国计划在明年发射嫦娥五号,执行月面采样返回任务,这也是我国探月工程三期的收官任务。在嫦娥五号探测器到达月球表面之后,飞控团队将指挥探测器完成取样工作。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嫦娥四号长管团队副总师 于天一:通过我们嫦娥五号探测器,要对月壤进行钻取和月球表面的月壤、石块的这种表面采样的过程,那么将近在几十个小时的时间内采集足够的样品,把它带回来。

中国航天未来怎么走?将实施更多重大项目
  除了火星探测、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明年我国还计划进行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低轨移动互联网星座等一系列航天任务。
  展望未来,我国还有更多的太空探索行动。比如,将在2030年前后实施的“觅音计划”,对太阳系外是否有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进行探测。此外,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实施重型运载火箭、下一代空间基础设施、火星和小行星取样返回等重大工程项目。再往后,到2045年,我国将建立功能完备、长期运行的月球科研站、进行太阳系边际探测、拥有组合动力重复使用运载器、并具备载人登陆火星的能力。
  随着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更多太空探索的规划与目标的实现,越来越多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将可能成为现实。我们也期待,中国航天在太空探索的道路上越探越远、越来越强,“超级模式”持续延续下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8#
 紫煜翩然 发表于: 2019-11-19 10:06:00|只看该作者

几乎集齐人类所有降落技术!探测火星怎么这么难?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源自:中国科普博览

  2019年11月14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在河北怀来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进行。这也是中国火星探测器的首次公开亮相,国家航天局特意邀请了一些外国驻华使馆及国际组织人员前来参观。

测试中的火星着陆器
  试验成功模拟了着陆器在火星环境下悬停、避障、缓速下降过程,这也基本意味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在逐步成熟,能够于2020年择机实施。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20年7月──“火星探测时间窗口”进行一次发射任务,抵达火星后将实现“绕”、“着”、“巡”三大任务,进行火星全球性综合探测,同时也会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实现人类对邻居火星研究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中国人,距离首次触碰火星,越来越近了!
  Part.1

为什么我们选择火星?
  人类如果想要冲出地球、达到下一个行星、甚至冲出太阳系,基本只能先从火星和金星两个邻居开始。它们和地球同处太阳系内的宜居带内、同属于岩质行星、拥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然而,人类经过航天探索发现,金星环境实在太过恶劣:气压是地球的92倍,空气中几乎全是二氧化碳,并且布满了稀硫酸云。地表温度常年保持在460摄氏度,人类根本无法生存。
  相较而言,火星的条件“优越”不少,几乎是人类航天探索下一站唯一的选择。

地球和火星尺寸对比
  第一,火星的潜在资源丰富。包括拥有太阳系第一大高山(奥林帕斯山)和第一大连续峡谷(水手号);陆地面积大,火星总表面积虽然仅有地球的28%左右,但需要注意,这可是纯陆地,已经接近地球上人类生存的七大洲面积总和;火星上大气虽然稀少,但是以二氧化碳为主,可以作为开发资源。
  第二,多年的科研发现,火星南北极存在不亚于地球上格陵兰岛的淡水资源,土壤中广泛存在2-3%的水分。“火星快车”任务甚至发现了疑似地下水湖,火星也存在一定有机物分子。
  第三,火星引力较小、距离小行星带和太阳系外围空间更近,在火星上发射火箭和深空探测的总成本大大低于在地球发射,是人类未来深空探测发展中航天基地的不二之选。
  如果人类航天的未来是宇宙的星辰大海,中国人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探测火星!
  Part.2

抵达火星有多难?
  近半数火星探测任务以失败告终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处在冷战“太空竞赛”巅峰状态的苏联和美国便展开了疯狂的火星探测竞赛。但大家很快发现:抵达火星实在太难了!

地球和火星距离变化
  首先,火星实在太远了。月球和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千米,对于人类而言,已经是极其遥远的存在。但月球围绕地球运动且轨道偏心率很小,与地球的距离相对稳定。
  而火星距离地球在5000万──4亿千米左右,平均距离远远超过地月距离,并且这个范围变化区间实在太大。在地球上,仅需0.13秒就能实现任意两点的通信,地月之间则需要2.5秒,可是,当地球与火星处于最大距离时,即便是光速通信也会有44分钟的延时。
  Part.3
  地火距离和它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1、探测机会难得。即便是派出人类最快的探测器前往火星,也需要老老实实等待每隔780天、约26个月出现的一次地球、火星逼近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火星探测窗口”,一旦错过就需要等待两年多。
  2、需要强力火箭。探测器要实现环绕地球运动,需要摆脱空气和一部分地球引力影响;如果想要前往更高轨道、甚至前往月球,需要摆脱更多地球引力影响;但如果前往火星,不仅需要完全摆脱地球引力、还需要摆脱太阳强大引力影响。这意味着更强大的火箭是探测火星的先决条件。

一次标准的霍曼转移轨道
  3、轨道设计复杂。由于人类火箭依然只能局限于化学燃料,能力有限。探测器飞往火星之旅只能选择一个叫做“霍曼转移”的方式,一种变换太空船轨道的方法,或它的略微改进版方式──“快速合点航线”。但这个过程耗时普遍在6-11个月不等,远远长于地月之间的3天左右。
  同时,这些线路会受到太阳系内多个天体的扰动,还有太阳风、空间辐射等的复杂影响。此外,火星与地球并不处在同一平面内。深空探测任务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轨道设计难度可想而知。
  4、探测器必须功能强大。一方面,探测火星的成本极高,如果只是进行简单工程验证并不值得,必须搭载各种科学仪器才能换回相应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距离问题,探测器的深空通信、自主导航制导控制和自我故障检测修复功能等必须独立且强大,这进一步推高了成本。
  5、抵达火星很难。探测器达到火星附近后,需要被火星引力俘获。相比较地球而言,火星只是个小不点,质量仅有地球的10.7%,引力影响范围很小,这要求探测器必须精准切入环绕火星轨道。同时,必须拥有强大的变轨能力,能完成改变轨道、大幅增加燃料需求。抑或是采取一种“刀尖上舞者”的方案:利用火星稀薄大气摩擦减速,这个方案是典型的“玩火”。NASA于1998年发射的“火星气候勘探者”号就不幸在大气摩擦减速过程中被焚毁。

切入环绕火星轨道时不小心“玩火自焚”的“火星气候勘探者号”任务(图源:NASA)
  6、需要复杂地面设施。火星探测任务非常遥远,且与地球通信时间极其宝贵,这要求地球上必须有全天域覆盖的强大深空通讯网络。
  因此,综合下来探测火星的难度极大,几十年来,火星探测成功的概率统计下来还不足一半。早期的成功率更是惨不忍睹,苏联在1960-1988年间进行了近20次探测任务,但没有一次取得完全成功。即便是后来占据领先地位的美国,也是在进入21世纪前后,才迎来比较稳定的成功。
  Part.4

降落火星,更是难于上青天
  而上述所说的,还仅仅是实现环绕火星的难点,要完成降落火星的任务,还需要克服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
  1、火星大气。火星仅拥有极其稀薄的大气,含量甚至不足地球海平面平均密度的1%,但它却成为让科学家又爱又恨的存在。
  爱在于:虽然大气稀薄,但不像月球一样近乎真空,科学家可以利用它产生的摩擦力对探测器进行减速。
  恨在于:它依然可以产生非常多的热量,高达2000摄氏度。但它的密度又不足以让探测器完全减速,到最后还是需要反冲火箭发动机长期工作以实现悬停、避障、降落,也就是中国本次试验的核心技术。

本次试验探测器在火星低重力环境下悬停
  因而,一个火星着陆器既需要隔热罩隔绝热量,还需要配备减速、降落伞进一步减速,同时也要反冲发动机联合工作,几乎凑齐了人类现有的降落技术,整体设计难度陡增。
  2、能量来源。火星距离太阳更远,火星能接触的太阳能仅是地球的44%左右。由于长期风化,火星上沙尘非常细密,缺乏温室效应又导致火星不同区域气压差很大,进一步导致存在很强力的风,使得火星上经常出现沙尘暴,这也是导致去年“机遇号”火星车失联的直接原因。因而,火星着陆器要么选择太阳能,但要面对能量低、风险高的困难;要么选择极其昂贵的核电池,且由于火星夜晚过于寒冷,必须携带热源保温。
  3、通信问题。受限于着陆过程带来的巨大成本和能量问题,地面着陆器不可能携带强有力、大功率的通信天线,也基本不可能直接与地球联系,这意味着它和地球之间还必须有一个“烽火台”进行“传话”,要求必须在环绕火星轨道准备一个轨道器转发信号。
  4、自主导航。标准的火星着陆过程持续时间仅7分钟左右,这甚至不足以完成一次地火通讯,这意味着全程超过1000个动作的降落过程必须依靠探测器自主完成,对软件和硬件的要求极高。

好奇号火星车降落火星过程自主完成了超过1000个动作(图源:NASA)
  5、科研问题。定点着陆器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不能动。因而,能够移动的火星车毫无疑问能大大丰富火星着陆任务的探测范围和科研产出。但火星车实现自身着陆难度非常难、成本过高,需要根据任务目标和预算综合考量。
  因而,降落火星的难度,远远超过“上九天揽月”。
  Part.5

中国做了哪些准备?
  相信读到这里,大家一定已经充分理解了探测火星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任务,一旦成功又将是多么伟大的成就,尤其是火星着陆任务。在大家看到11月14日这条新闻前,航天人已经为之做了无数的努力。
  1、火箭方面:2015年,最强火箭长征五号已经实现突破,目前正整装待发;
  2、轨道设计方面:2012年,嫦娥二号探测器已经实现过飞越日地拉格朗日点(指卫星受太阳、地球两大天体引力作用,能保持相对静止的点)、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和进入深空7000万千米的壮举;
  3、着陆技术方面:在有大气情况下着陆,已经有了神舟1-11号飞船验证;在无/稀薄大气情况着陆,已经有了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任务;
  4、深空通信地球方面:深空通讯网已经初步建成,还有万吨级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辅助;
  5、深空通信中继方面:2018年中国发射了人类唯一的地月通信中继卫星“鹊桥号”;
  6、火星车方面:中国已有了玉兔号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其中玉兔二号已经工作近1年;
  等等。

中国2020年火星探测器组合体概念图
  在这些周密的准备下,2020年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终于迎来了目前的核心测试。按照计划,它将在2020年7-8月的火星探测窗口从新建的海南文昌火箭发射基地乘坐长征五号,出发前往火星,同时实现“绕”、“着”、“巡”三步骤的任务。
  1、轨道器主要负责将系统整体切入环绕火星轨道,进行全球勘探科研。用来研究火星全球磁场、表层元素、大气和中性粒子、全球地貌(高程)等,同时作为地面着陆系统的通信中继系统。

中国火星探测着陆器和火星车组合方案

2、着陆器主要负责软着陆过程,降落在火星表面,同时分析着陆点附近的情况,另一主要目标是释放火星车。

中国火星车概念图

3、巡视器/火星车:自由巡视火星表面细节。
  包括,火星车底部装有地表穿透雷达,可以研究火星土壤深处的元素分布情况。磁场感应设备,可以确认着陆和巡视区域的地表磁场情况。此外,重头戏将是研究巡视区域的土壤和岩石主要成分,查看常规的水、元素构成,同时,有机物也是一个需要搜寻的目标。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火星车也会携带有导航、避障设别、微距相机等,为我们带来更多火星表面的细节。通讯设备、太阳能电池板、电池也是基本组成。
  从整体组成来看,中国这一套组合有一定必要性,尤其是轨道器和着陆器的配合。此前中国已经有了“鹊桥号+嫦娥四号+玉兔二号”在月球实践过的工程经验,这套装备也有足够的工程可行性。然而,将它们融合且前往火星,也意味着难度会很大,如果顺利实现,我们将创造人类火星探测史的新高度。就像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是人类首次着陆月球背后的壮举一样,中国火星探测或许将再一次令世人惊叹。
  踏上火星,距离人类成为可跨越行星生存的物种将又进一步。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27#
 偏执狂 发表于: 2019-11-18 11:04:59|只看该作者

中国火星探测“初露峥嵘”

源自:央广网
原文标题:中国火星探测“初露峥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高高塔架中间的红色平台缓缓升高,着陆器点火、塔器分离、悬停避障……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潮澎湃。这里是在位于河北怀来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11月14日,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终于在这里揭开神秘面纱,首次公开亮相,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仿真模拟
完美着陆

  试验所在的场地是亚洲最大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模拟了火星重力环境。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试验塔架高约140米,通过上方的环形盘架连接成柱形的钢体结构,形成的内圈直径120米,空间足以满足模拟火星降落过程所需要的空间;中间的红色平台通过36根钢缆进行固定,可以为探测器提供火星的重力环境,并能精确跟随探测器的下降过程;地面则铺设了特殊的材料,并形成坑或者坡的形状,以模拟火星表面的环境。
  “探测器发射之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的时间飞行抵达火星,最后在火星降落只有7分钟的时间,因此这是最困难、挑战最大的一个环节。而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相比,火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重力只有地球的1/3。”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在现场告诉记者。因此,本次试验模拟了着陆器在火星环境下悬停、避障、缓速下降的过程,对其设计正确性进行了综合验证。张荣桥介绍:“今天的实验主要是模拟从70米高度塔器分离,在67米高度上悬停,在这个高度上寻找地面的安全着陆区,然后避障下降到20米高度。”
  据了解,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择机实施,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也就是说,与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的三步走规划相比,火星探测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不可谓不艰巨,而安全着陆,可以说是火星探测任务最艰巨的挑战之一。

红色诱惑
奥秘无穷

  火星,这颗距离地球最近5000多万公里、最远4亿公里的行星,一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火星探测,可以说是当前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活动。
  对外太空和地外生命的好奇是人类探索火星的一大动力。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有一定相似性,使人们对火星探索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多年来,关于火星的科幻作品层出不穷,从儿时熟悉的“马丁叔叔”,到近年热映的《火星救援》,火星寄托着人类无数太空梦想。
  专家表示,研究火星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启示。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火星不仅有大气,也有适宜的温度,还有着和地球相似的自转周期。研究火星与地球的异同,互为参考,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
  2018年,有国外媒体发表文章称,科学家在火星南极冰盖下发现了液态水存在的证据。这一发现再次点燃了人们对于火星这颗红色星球的探索热情。有科学家曾从5个方面分析了火星探测的科学意义,如探索火星上的生命存在,研究火星磁场长期演变,研究火星的大气和气候的演化过程,对火星地形、地貌特征与分区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务实开放
坦诚真挚

  当日的试验观摩活动既是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也是中国务实开展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中国国家航天局共邀请了法国、意大利、巴西等19个国家的驻华使馆的大使及使节,欧盟、非盟驻华使团、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代表和中外媒体记者约70人莅临活动现场,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放姿态。
  事实上,中国航天发展60年来,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已经与4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40余份航天合作协定。
  比如,我国与法国联合研制了中法海洋卫星、天文卫星;与意大利联合研制了中意电磁卫星;与巴西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系列卫星,被誉为“南南高技术合作”的典范。
  在嫦娥四号任务中,中国与德国、荷兰、瑞典、沙特、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开展了积极的国际合作,并于今年4月发布了关于嫦娥六号和小行星探测的合作机遇公告,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近期在地球观测组织2019年会议周开幕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将高分一号、六号卫星16米分辨率光学数据对全球开放共享。
  这些举措为扩大更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享空间技术成果,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福祉。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加强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航天发展成果。中国国家航天局愿与各国航天机构、空间科学研究实体及国外空间科学爱好者携手,在后续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航天事业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6#
 索乐西 发表于: 2019-11-14 17:50:44|只看该作者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是什么?三个“W”为你详解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是什么?三个“W”为你详解

  今天(11月14日)国家航天局首次公开了我国火星探测任务,并邀请来自法国、意大利等19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和使节,以及欧盟、非盟驻华使团、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代表和中外媒体共同观看了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和相关的试验设施。
  本次公开的火星探测任务是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主要在地面试验场模拟了着陆器在火星环境下悬停、避障、缓速下降的过程,对其设计正确性进行了综合验证。
  此次进行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的是亚洲最大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本次试验模拟了火星的重力环境,在火星上的重力加速度大概是地球的三分之一。
  那么我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到底是什么?一起通过三个“W”来详细解答。

第一个W──when
  根据国家航天局的计划,我国的火星探测任务将在2020年择机实施。由于火星距离地球较远,有5500万公里,所以在火星探测器完成发射之后,大约要经过7个月的飞行,才能够达到火星附近,预计在2021年我们的火星探测器可以达到火星。

第二个W──what
  我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主要是对火星进行科学考察。在探测器到达火星之后,它将会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个任务,也就是说一次发射完成火星环绕探测、着陆火星表面和展开巡视探测任务,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相对于探月工程“绕 落 回”的三步走规划,火星探测的第一次任务可以说任务艰巨。而下一步,则是要实现在火星表面的取样返回。
  但是大家不必担心,我们已经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从2007年嫦娥一号的绕月,到2013年嫦娥三号的落月,再到2019年嫦娥四号的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航天人用他们扎实的技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技术在不断成熟和提升。

第三个W──why
  对于浩瀚的宇宙,总有我们未知的奥秘。也正是这些奥秘,让人类从未停止对于宇宙的探索。如今,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完成了从飞离地球、登上月球的一次次壮举。
  而在太阳系中,火星不仅有大气,也有适宜的温度。它还和地球还有着相似的自转周期,也就是说地球上的一天与火星的一天时间长短相似,再加上火星也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综合诸多的相似点,让人类越发想要到火星上一探究竟。(央视记者 徐静 汪伟)
25#
 李雪 发表于: 2019-11-14 13:22:54|只看该作者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
⊙记者:倪伟 编辑:樊一婧 校对:刘军

  多国驻华使节观摩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
  新京报快讯(记者:倪伟)记者从中国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1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邀请部分外国驻华使馆及国际组织人员,赴河北怀来观摩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并参观相关试验设施。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现场。摄影万珂  3a4e-iikmuth6040060.jpg  保存到相册

  该试验模拟了着陆器在火星环境下悬停、避障、缓速下降的过程,对其设计正确性进行了综合验证。本次观摩活动是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也是中国务实开展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
  来自法国、意大利、巴西等19个国家的驻华使馆的大使及使节,欧盟、非盟驻华使团、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代表参加了活动。
  火星探测是当前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活动,安全着陆是火星探测任务最艰巨的挑战之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择机实施,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本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在亚洲最大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进行,模拟了火星重力环境(火星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的1/3)。
  中国航天发展六十年来,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已经与4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40余份航天合作协定,与法国联合研制了中法海洋卫星、天文卫星;与意大利联合研制了中意电磁卫星;与巴西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系列卫星,被誉为“南南高技术合作”的典范;在嫦娥四号任务中与德国、荷兰、瑞典、沙特、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开展了积极的国际合作,并于今年4月发布了嫦娥六号和小行星探测上的合作机遇公告;近期在GEO大会上,宣布将高分一号、六号卫星16米分辨率光学数据对全球开放共享。这些举措为扩大更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享空间技术成果,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福祉。
  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加强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航天发展成果。中国国家航天局愿与各国航天机构、空间科学研究实体及国外空间科学爱好者携手,在后续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航天事业发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4#
 狐狸爱吃小笼包 发表于: 2019-11-14 13:07:53|只看该作者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模拟悬停避障完美成功

源自:环球网
原文标题: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着陆器模拟悬停避障完美成功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2019年11月1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邀请部分外国驻华使馆及国际组织人员,赴河北怀来观摩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并参观相关试验设施。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辞,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主持活动。来自法国、意大利、巴西等19个国家的驻华使馆的大使及使节,欧盟、非盟驻华使团、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代表和中外媒体记者约70人参加了活动。该试验模拟了着陆器在火星环境下悬停、避障、缓速下降的过程,对其设计正确性进行了综合验证。本次观摩活动是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也是中国务实开展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
  火星探测是当前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活动,安全着陆是火星探测任务最艰巨的挑战之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择机实施,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本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在亚洲最大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进行,模拟了火星重力环境(火星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的1/3)。

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结束后的状态 马俊/摄  c52e-iikmuth5923129.jpg  保存到相册

  中国航天发展六十年来,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已经与4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40余份航天合作协定,与法国联合研制了中法海洋卫星、天文卫星;与意大利联合研制了中意电磁卫星;与巴西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系列卫星,被誉为“南南高技术合作”的典范;在嫦娥四号任务中与德国、荷兰、瑞典、沙特、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开展了积极的国际合作,并于今年4月发布了嫦娥六号和小行星探测上的合作机遇公告;近期在GEO大会上,宣布将高分一号、六号卫星16米分辨率光学数据对全球开放共享。这些举措为扩大更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享空间技术成果,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福祉。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加强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航天发展成果。中国国家航天局愿与各国航天机构、空间科学研究实体及国外空间科学爱好者携手,在后续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航天事业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23#
 独听风语 发表于: 2019-11-14 12:38:00|只看该作者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公开亮相 计划于2020年择机实施

源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原文标题: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 计划于2020年择机实施

  11月14日,在位于河北怀来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
  受中国国家航天局邀请,部分外国驻华使馆及国际组织人员14日赴河北怀来观摩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并参观相关试验设施。该试验模拟了着陆器在火星环境下悬停、避障、缓速下降的过程,对其设计正确性进行了综合验证。这既是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也是中国务实开展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
  火星探测是当前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活动,安全着陆是火星探测任务最艰巨的挑战之一。据介绍,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择机实施,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本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在亚洲最大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进行,模拟了火星重力环境(火星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的1/3)。
  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出席观摩活动并致欢迎词。他表示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加强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航天发展成果。中国国家航天局愿与各国航天机构、空间科学研究实体及国外空间科学爱好者携手,在后续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航天事业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中国航天发展六十年来,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已经与4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40余份航天合作协定,与法国联合研制了中法海洋卫星、天文卫星;与意大利联合研制了中意电磁卫星;与巴西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系列卫星,被誉为“南南高技术合作”的典范;在嫦娥四号任务中与德国、荷兰、瑞典、沙特、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开展了积极的国际合作,并于今年4月发布了嫦娥六号和小行星探测上的合作机遇公告。近期在GEO大会上,宣布将高分一号、六号卫星16米分辨率光学数据对全球开放共享。这些举措为扩大更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享空间技术成果,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福祉。
  来自法国、意大利、巴西等19个国家的驻华使馆的大使及使节,欧盟、非盟驻华使团、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代表和中外媒体记者约70人参加了活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0 23:24,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