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孟良|查看: 5964|回复: 57
[废帖

三国-智谋精粹

 [复制链接]
11#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7-22 14:46:03|只看该作者
执法不忘情

诸葛亮对于犯罪的人,能治之以法,动之以情,即执法不忘情,使被判 罪的人心服而无怨。

李严(后改名李平)是刘璋旧部,刘备入蜀时归降,后因平叛乱有功, 被授尚书令之职,刘备临危遗诏托诸葛亮与李严辅后        主。为团结对敌,诸

葛亮很尊重他,但李严为人图谋私利,喜要两面手法,建兴九年春,诸葛亮 出军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事,因运粮不济,怕诸葛亮见罪,便慌报军情告

急,说东吴将兴兵寇川,要诸葛亮回师。为了遮饰已过,又妄奏后主说:“臣 已办备军粮,行将运赴丞相军前,不知丞相何故忽然班师。”诸葛亮回成都

后查知此事,大怒说:“匹夫为一己之故,废国家大事!”令人召至,欲斩 之,因念他也是托孤大厦,乃上表废为庶人。历史上,凡托孤大臣之间发生

内讧,势败者往往被夷三族,而诸葛亮却仍让李严过着富裕的生活,留其子 丰在丞相府任中郎参军,并谆谆教诲。他在处分李严后致丰教说:“吾与君

父子戮力以奖汉室,此神明所闻,非但人知之也,表都获典汉中,委君于东 关者,不与人议也。谓至心感动,终始可保,何图中乖乎!昔楚卿屡绌,亦

乃克复,思道则福,应自然之数也。愿宽慰都获,勤追前阙。令员解任,形 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若

都获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从事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详思斯戒, 明吾用心,临书长叹,涕泣而已。”对一个犯严重错误的人,犹如此多情,

要其子加以宽慰,使其改过自新;对其子则力加勉励,使其奋发向上,其意 诚,其情切,李严父子能不感恩戴德。又如廖立,为人高傲,自谓才智宜为

诸葛亮之贰,而竟位在李严等人之下,故很不满,于是常发牢骚,口出怨谤, 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诸葛亮认为“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

中人以下识真伪邪?”便废廖立为民。但廖立甚敬佩诸葛亮其人,对已受到 处分并无怨言。他闻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垂泣说:“吾终为左衽矣!”李

严闻此噩耗,纵声大哭,因激动过度,病发而死。盖李严、廖立都相信诸葛 亮能复收己,使能以补前过,度诸葛亮死后,后人不能用之故也。严于执法

的人,使受处分者毫无怨恨是很难的,诸葛亮之死,使廖立垂泣,李严伤心 致死,这不仅是没有怨恨,而是对诸葛亮非常爱戴了。

治国不能不讲法,诸葛亮治乱国用重刑,纠正了刘璋治蜀时的混乱状态, 使“军民安靖”。但其可贵之处在于:法严而民无怨,民畏而爱之。我们知

道法治的主旨是为了教育人,使人人遵守法纪,保证国泰民安,在这方面, 诸葛亮的法治收到了最伟的效果,之所以能如此,正如上面所述,是因诸葛

亮能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做到寓情于法,使情法交融,这是运用法律治

国的最高超的艺术,是实行法治最佳之法。

六、人事:人才学的珍贵遗产

三国人才之众,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罕见的。三国之主曹操、刘备、孙权, 纵横捭阖,权谋干略,出类拔萃,堪称当世英雄。孔明、荀或、鲁肃以其超

人的智慧,描绘三国宏图,促使三分鼎足,不愧称三国时代杰出的三大战略 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则有周瑜、陆逊、郭嘉、程昱、司马懿、庞统、

徐庶等辈;勇而有谋,武功显赫,则有关羽、张飞、黄忠、赵云、张辽、徐 晃、徐盛、朱桓之流;两才相当,棋逢放手,则有姜维、邓艾和羊祜、陆抗

之徒。勇冠三军,骁锐莫当,蜀有马超、魏延,魏有许褚、典韦,吴有甘宁、 太史慈。不辱君命,邓芝、赵咨可谓善于外交。文采风流,蔡邕、王粲、祢

衡,曹植、杨修亦一时之绝。三国人才济济,不胜枚举。读《三国演义》宛 如入中国古代人才展览总馆,历代各种人才,在此莫不具备。不禁令人惊叹:

三国何其多才!

人才济济主要是君主善用人

三国人才如此众多,而一些朝代却廖廖无几,是否“造物者”偏爱于三 国?其实,“天涯何处无芳草”。西晋文学家左思《咏史》诗中则指出:“何

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意即哪个朝代没有奇才,只不过是被埋没罢了。 为何被埋没?或因无机遇,或因君主不会用才。人才之涌现,多在乱世或盛

世,在腐败的朝代人才是难于发挥作用的。盛世之所以多才,是因盛世不是 上帝安排,而是靠人去改天换地,没有众多治世之才是难于出现盛世的。乱

世,是大动荡、大分化、大转变的时期,旧的统治者已不能再统治下去了, 它统治的基础──皇亲国戚、各级官吏等已腐朽不堪,这些人大多是碌碌庸

人,无所作为,他们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也无本事独树一帜,等待他们的 只能是灭亡的命运。这时草泽英雄纷纷崛起,逐鹿中原。要图天下,必须有

人才,故独霸一方革主大多能礼贤下士,千方百计搜罗人才,所以说这正是 用才之秋,也是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的良机。三国历史正好证明乱世出英雄这

个真理。如非乱世,织草履出身的刘备何能称帝西蜀?如非乱世,宦官之孙 曹操何以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若非乱世,一县吏之孙孙权何以威镇江东?

虽说乱世出英雄,但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 7 次分裂时代,为何人才以三国最 多,最引人注目?这是因三国之主曹操、刘备、孙权都善于用人。他们在其

割据的地区竭力发掘人才,可说是搜罗将尽,被埋没的不多。因此,涌现众 多人才的时代,一是机遇,二是君主要善于用人,二者缺一不可。而三国人

才最引人注目.与《三国演义》作者生花妙笔的描述也有关系。

正确评价人始能正确用人

三国用人艺术,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珍贵遗产。认真进行研究,对于用 人是大有裨益的。研究三国用人艺术,要从正确评价人才入手,因为能正确

评价人始能正确用人。而要正确评价人才,首先必须实事求是,决不能以成 败论英雄。刘备用孔明,可说是善于知人、用人,孔明确是当世奇才──是

个了不起的英雄。可是,因孔明未能实现其北伐宏图,人们颇多异议。有的 说他六出祁山,所得只不过三郡,劳而无功,说明他非大才:有的说蜀国人

才短缺,致使“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可见他不善于用人。孔明是蜀 国的关键人物,他辅佐刘备开始是谋主后当丞相,刘备逝世后他是实际的执

政者,蜀国强弱跟孔明当然大有关系。但不能以成败来衡量孔明,把他的优 点说成缺点,从而否定这个杰出的战略家。在用人方面,孔明不拘一格,能

因才任用,故陈寿说,“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三 国志·蜀书·费诗传》)许靖是大名士,但没有多大实际能力,刘备入川后

原不想用他,孔明因许靖海内知名,用他可扩大影响,吸引更多人才,故力 劝刘备任用,刘备乃拜年已 70 的许靖为司徒。魏延、杨仪两人很有才能,因

魏延“性矜高”,杨仪“性狷狭”,两人都不能团结人,他虽依靠这一武一 文为军中左右手,却没有任为继承人。他每次出征,治理蜀中事务都委托德

才兼备的蒋琬、费■、董允等人。孔明逝世后,蒋琬、费■先后管理蜀政, 使敌人不敢窥视西蜀,边境无虞达 29 年。至于孔明未能取胜,这主要是由于

客观形势的原因。当时魏国兵力、人力都比局国多 3 倍以上,经济力量也比 蜀国雄厚得多,其统帅又都足智多谋。战争是人力,物力、智力的较量,而

魏、蜀两国人力、物力如此悬殊,智力又不相上下,蜀国是不存在取胜的客 观形势的。但是孔明以 5 万兵力能采取攻势,使魏国驻守秦川前线的 20 多万

大军只能坚守,其主将司马懿不得不忍耻接受巾帼妇人之衣,如果孔明没有 超人的军事才略,何以臻此!因此,以成败论英雄,是不能正确认识孔明这

个奇才的。其次,要正确评价人才,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决不能绝对肯定 或绝对否定。对于人才的评价,不能仅从其人道德品质方面去考察,而更重

要是要看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曹操是一个十分残忍又具有雄才大略的奸 雄,既有过也有功,对社会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他在用人方面

也有其过人之处。他不念旧恶,唯才是举,因而过去的仇人与敌营的人,都 奔集于他麾下,为他献智效劳,终于统一北方。如果曹操老是计较个人恩怨,

用人吹毛求疵,则不能圆结更多的人为己用,也许他将变成孤家寡人,一事 无成。有人因曹操秉性奸诈,连他的雄才大略也一概斥之为邪恶,那是片面

的。再次,要正确评价人才,要对具体人做具体分析,决不能用一个框框来 衡量天下之才。世上没有万才具备的人,有人精干此而粗于彼,孙权未见出

奇谋,但能任贤举能,集“众智”、“众力”于一身,故成一代明主。周瑜 虽不冲锋陷阵,但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被誉为英明的统帅。马谡任主将

不行,却是个有智计的谋士。马超不善谋略,却是骁锐莫当的勇将。故用人 要量才录用,不要强用其所不能。
12#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7-22 14:46:2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用人攸关国家兴亡

能否用人,对国家之兴亡至为重要。三国之兴,与曹操、刘备、孙权善 于用人大有关系。刘备”三顾草庐”,孔朗感其知遇之恩,做出隆中决策,

为之效忠竭智,才能由弱变强,称帝西蜀;孙权善于用“众智”、“众力”, 听从鲁肃的“榻上策”,故能鼎足江东;曹操虚心求教于荀或,遵其“深根

固本以济天下”、“坚守官渡待变”之策,方能称雄北方。东汉末年,逐鹿 中原的不乏其人,为何只存下三国,而其他人都被消灭了,不善于用人是个

重要的原因。袁绍雄踞四洲,兵多粮足,谋士如云。官渡之战,他的兵力比

曹操强得多,胜利本应属于他,因他既不听田丰、沮授之谏,又不从许攸之 策,疑其所不当疑,决其所不当决,于是贻误军机,被动挨打,以失败告终。

刘表居用武之国,拥九洲之众,因其“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又无宏 图大志,满足于现状,只能是他人俎上之肉,任人宰割,荆州被分解是必然

之理。吕布被称为无故将军,效忠于他的陈宫,为他尽智献谋,他当耳边风, 对面谀而通敌图他的陈珪父子,却言计听从。在被曹操围困的危急关头,他

不依靠张辽等猛将以摆脱险境,而是想凭他的方天画戟和赤兔马以保妻子安 全,结果还不是被曹操所擒,脑袋搬了家。后来三国之亡,也是因用不得其

人之故。刘禅宠信黄皓、曹魏重用曹爽、孙皓任用岑昏等一小撮佞臣,都加 速了蜀、魏、吴的灭亡。

善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政策

纵观三国历史,凡善于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的政策。曹操的“唯 才是举”实是这种政策的体现。如荀彧、郭嘉、贾诩原是曹操敌人的谋士,

张辽、徐晃是亡虏,于禁、乐进是行伍出身,都被曹操所搜罗,加以提拔重 用,才得显姓扬名。孙权用人也如此。他不仅重用吴郡人顾雍等,对于避乱

江东的广陵人张纮、琅邪阳都人诸葛瑾等,也都重任。刘备取蜀后,除以随 之入蜀的荆州人士为骨干外,对于原有益州、东州人士,即便是刘璋的亲疏,

都量才录用。孔明在团结这三州人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把三州人士团结在 刘备的周围,拧成一股力量,对巩固蜀国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

用人不计恩仇,是曹操、刘备、孙权的共同点。东汉末年, 群雄对立, 或友或敌,很难固定,人与人的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如果以恩仇做为用

人的界线,决不能团结更多的人,也对事业不利。因此,曹、刘、孙用人, 对事业有利的,虽仇也用。张绣曾杀曹操长子、侄儿、爱将,后他再降,操

也纳之。刘巴为刘备宿怨,他取蜀时为团结益州人士,也不计较其既往而用 之。甘宁曾结怨于孙权,后他来降,权不咎其过去,甘宁因此拼力很效,屡

立奇勋,成为东吴猛将。

用人唯亲的恶果

用人唯亲的恶果,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深刻的揭露。所谓

“亲”无非有二,一是认为是“心腹”,二是亲属。用人而限于此,人 才必然是有限的。所谓“心腹”,大多是佞巨,这些人只看其主子限色办事,

为达到个人私利,往往瞒上欺下,他们是成事不足,败享有余,东汉末朝桓、 灵二帝,宠信宦官,造成天下大乱,就是典型的例子。因裙带关系而成为权

贵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常见的事。这些人大多不学无术,是碌碌无能的 庸才,一旦掌握朝政,必然把它弄得一塌糊涂。何进原是屠尸,因妹妹

贵为皇后面被封为大将军,正是在这个双料草包的手里,使汉朝 名存实亡。用人唯亲即使是曹操、刘备也在所不免,如曹操用夏候渊丢

了汉中,刘备用关羽失了荆州,这对于曹操、刘备虽是个 别的事件,但也足见完全摆脱用人唯亲也殊不易。

树立朋党之害

树立朋党之害给人的教训也是很深刻的。凡立一朋党,必有另一朋党与 之对立。朋党之争,或一败,或两败俱伤,对国家、对事业都有害无益。当

然用人必须依靠骨干,不过这与树立朋党是两码事。因依靠骨干是为更好团 结大多数,而树立朋党是为捧一派打击一派,袁绍因宠爱幼子袁尚,对其党

徒也大加重用,于是自成一朋党。拥长子袁谭派也就成立一朋党与之对抗。 因朋党对立,内部力量大为削弱,终被曹操所灭。刘表因爱妻而让妻党掌握

军权,妻党必然拥护其妻所生的幼子刘琮,一朋党于是产生。长子刘琦不甘 心失去其法定继承权,求助于刘备,这又立了一朋党。曹操南征,继位的刘

琼不与其兄刘畸协力抗曹,而是为保位投降了曹操,结果不仅丢了荆州,连 命也保不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7-22 14:46:41|只看该作者
知人、荐贤是用人先决条件

知人、荐贤是用人的先决条件。知人才能用人得当,荐贤才能广招人才。

《三国演义》有不少知人美谈和用人轶事,如曹操、刘备、孔明、孙权等都 能知人,故能用人;魏、蜀、吴贤士都能辗转相荐,这是三国人才济济的原

因之一。他们的知人、荐人的经验,值得用人者借鉴。

第二章        用人艺术 在古今一切人际竞争中,其成败与有否人才大有关系。取胜 要有智谋,而智谋出自人才,所以说人才是至关键的。这一章从

“人策”、”风格”、”御人”、“鉴诫”四个方面评介了三国 的用人艺术,如能吸取三国用人的经验教训)用其所长,弃其所 短,时事业是大有裨益的。

一、人        策

用得其人,三国鼎立,用不得其人,国破家亡!三国的兴亡,虽由于经 济政治上的原因,但与用得其人与否也大有关系。东汉末年,群雄逐鹿,  18

镇诸侯先后灭亡,而曹操、孙权、刘备之所以能崛起,三分鼎足,其关键在 善于用人。而三国后期的继承者却恰恰相反,都不善于任贤举能,结果被晋 所灭。

“人策”之重要可见一斑。

1.由弱变强:刘备得孔明而兴 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贤”里,有一段关于用人的对话,水镜先

生初遇刘备,见他气色不佳便料到其坎坷遭遇,因问说:”吾久闻明公大名,

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说。“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说:“不 然。益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说:“备虽无才,文有孙乾、糜竺、简

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相辅,颇赖其力,”水镜说:“关张、 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等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

世之才也。”水镜先生的话阐明了一个有关用人的重要思想:有了人才,并 不等于会用人;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他说刘备“左右

不得其人”,是指没有使用人才的大才,即缺乏统筹全局的人才,也是他所 说的“经纶济世之才”。刘备的“命途多蹇”,证实水镜先生的话是对的。

从逆境走向顺境

“桃园结义”之日,刘备兄弟三人就立下替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尽管他们怀有雄心壮志,却不能如愿以偿。虽然虎

将关、张、赵云拼死效忠,孙乾、糜竺、简雍等竭能尽力,也无济干事,仍 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他转战沙场,经千辛万昔,才得徐州作为安身之地,

却又被吕布夺了;只好附属曹操,因恶其为人,乃设计脱身,借截击袁术之 机回师徐州;后被曹操打败,仅以身兔投靠袁绍,因失公助曹轩了颜良、文

丑,险些被袁绍杀了:后依刘表,又被蔡瑁和蔡夫人暗算,几乎送了性命。 刘备此时的景况是凄凉的,故他见已身髀肉复生,感到”日月蹉跎,老将至

矣,而功业不遂”,不觉悲从中来,长叹不已。而当他得孔明相助,高兴地 比之为”如鱼得水”。鱼没有水,寸步难移:鱼有了水,便可游泳自如了。

从此,刘备从逆境走向顺境: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荆益二州,称帝西蜀。

孔明何以有如此扭转乾坤的力量?

待机而动的决策

当对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无所了解的时候,人们是无所作大的,如果与 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任何人都会碰壁,遭到失败,掌握了客观事

物发展的规律,人们就主动了,就可改天换地。杰出的人物能在历史上起伟 大的作用,并非他们有三头六臂,或先知先觉,而是因其能从实际出发,根

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孔明的”隆中对”就 是这样产生出来的。要了解孔明所起的杰出作用,有必要从研究“隆中对”

入手。“隆中对”是什么?这是刘备”三顾草庐”时,孔明跟刘备的一段重 要对话,即孔明为刘备制定圄天下的战略决策。孔明指出:“今操已拥有百

万之众,挟天予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以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 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只有荆益二州可取,”若跨有荆益,

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

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因主客观上的种种原 因,孔明的“汉室可兴”的愿望虽没有实现,但他的联吴抗曹、取荆益二州、

待机而动的决策,在实践的过程中证明是正确的,它使弱小的蜀国能鼎立近 半个世纪之久,故有“千古奇策”之誉,孔明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不

愧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而他能制定”隆中对”,是由于他对当时天 下大势有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对各个政治集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故能明确

打击的对象和团结的力量,确定短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
14#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7-22 14:47:00|只看该作者
依形势,定谋略

“隆中对”是孔明在建安十二年,即公元 207 年提出来的。这一年天下 大势是:在北方,曹操凭着其挟大予以令诸侯的优越地位,先后消灭吕布、

袁术、陶谦、张绣、袁绍等军阀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他带甲百万,是 当时中国最强者。在这一年春 2 月,曹操发布的丁酉令说:“天下虽未悉定,

吾当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这表明他决意南征。在东南地区,孙权继承父兄 之业已 7 年,在残酷地镇压越族的反抗后,政权基本巩固,加以有长征之险,

并得到顾雍、陆逊为首的吴郡士族的支持;且能举贤任能,有周瑜、鲁肃等 文武全才为之辅佐,国力日益强大,在当时其势力仅次于曹操。在西南地区,

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都是软弱无能之辈,难于与曹操抗衡,迟早必被人 所并。只有刘备,他虽寄托于刘表,但很得人心,故荆州豪杰多归之,事实

上他已成为荆州地区的新兴势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实力,很明显,当时力 足以争天下的只有曹操、孙权、刘备三人而已。而三人中,曹操势力最大,

刘备要与曹操对抗,只能联合孙权。故刘孙联盟抗曹,是形势使然。这时, 孔明已“躬耕南阳”有 12 年之久,且由于荆州是当时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

和军事咽喉,这给他提供了观察政治风云的有利条件;他经常与石广元、徐 元直、孟公威等谈仕迸,议时政,在刘备“三顾草庐”前,他通过各种渠道

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天下大势已成竹在胸。故在刘备屈身求教下,能 提出正确的战略决策──“隆中对”。

下对了关键棋子

譬如下棋,关键性的一着下对了,就全盘皆活;关键性的一着下错了, 就着着被动。“隆中对”对于蜀国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是关键性的一着棋,

自从制定了这一正确的战略决策,便把刘备集团内部潜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 动起来,各种人才的智慧、力量都充分发挥出来,因而取得了节节的胜利。

而“隆中对”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孔明智慧的结晶,足见刘备得孔明对于他事 业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刘备未得孔明前和得孔明后的不同处境,

给用人艺术添加了一些什么新内容呢?它说明:大凡干事业,必须有各种各 样的人才,但更重要的要有掌握全局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刘备也是个

会用人的人,他的用人特长是善于识贤、集贤、信贤,但对于如何使用人才, 则非其所长,这是因他缺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智,故虽有关、

张、赵云之勇,也不免屡战屡败。

以智谋折服众将

孔明则既能从大处着眼,也能从小处着手,即既有正确的战略决策,也 有出入预料的“神机炒算”,他的才智使关、张、马、赵、黄五虎大将如虎

添翼,大显神咸,张飞,原是个有名莽汉,丛不懂使计,只一味恃勇。他快 人做快事,敢于鞭打督邮,屡揪“三姓家奴”吕布:他嗜酒如命,醉后鞭打

部属,致失掉了徐外。后来在孔明的领导下,他变了,不再是老粗,而是粗 中有细,他义释严颜,使严颜所管的 45 处关隘,皆望风归顺;他假醉赚张郃,

智取瓦口隘。韦中虽不说是孔明所教,但既在其指挥之下,显然与孔明的军 事部署有关。不服老的黄忠,也是在孔明的激将法的推动之下,勇挑重担,

计夺天荡山,勇斩夏侯渊。孔明的智慧折服了众将,连目空一切的关羽,在 他面前也服服贴贴,俯首听令,因而能调动三军,沿着他的羽毛扇指的方向,

奋勇直前,去夺取胜利!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才易得,全才难求,如何在众才之中,选拔具 有全局之才的人才,这是取得事业成功的至为关键的一环,也是用人艺术的 一大学问。

2.统一北方:曹操听荀彧之策

一统北方成为一代之雄的曹操,虽因时势造成,但他的雄才大略是其取 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他的雄才大略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善于用人。故济济

人才,奔集于曹氏,宛如众星伴月。他们出谋献策,为曹魏立下不可磨灭的 功勋。其中,以荀彧的贡献最大,曹操能统一北方,雄视中国,实有赖于苟 或的英明决策。

备受赞誉的荀彧

曹操一见荀彧来投,便给他高度的评价,“吾之子房也。”魏晋南北朝 时期,评点人物的风气很盛,许多人因此而以知人见称,其事迹多记于《世

说新话》之中。他们评点人物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其言多中,这很值得研 究,因用人要从识人始,不识人就难于用得其人。三国时代,逐鹿中原的群

雄都懂得:要打天下,要有人才,故大部谦恭下士以搜罗人才为己用。而用 人才要先了解其人之才,始能量才录用。曹操说荀彧是“吾之子房也,”并

非出于印象之言:或因“或为人伟美”,或因其能说会道,而是根据其过去 的表现下的结论。《三国演义》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材料,陈寿著的《三国志·魏

书·荀彧传》却有记载,说得很明白:在他未投奔曹操前,其才智已为时人 所重,南阳何颙就赞他。“王佐才也”。他料事辄中:董卓乱起,为亢父令

的荀彧便弃官归乡,谓父老说:“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因留恋故土犹豫不去,荀彧便率领其宗族迁居

冀州。后颖川果为“四战之地”,乡人多遭难,独荀彧宗族得以保存。袁绍 占据冀州后,很重视荀彧,待以上宾之礼,但“或度绍不能成大事”,乃弃

绍投曹。后来袁绍的下场果如荀彧所预料。上述两件事,已足可显示荀彧有 超人的才智。曹操赞为“子房”并非过誉。他投奔曹操后,始为曹的司马,

后升为汉尚书令,曹操有重要事决策不下,都向他请教,即使“太祖(按:指曹操)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荀彧多奇计,不下于汉之子房。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彧别传》记载:“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 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虽“不得尽闻”,但他给曹操提

出的三大决策,史书是有记载的,《三国演义》也如实描述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7-22 15:22:11|只看该作者
深根固本才可制天下

曹操起事之初,兵力不多,占地也仅有兖州。曹操拟兴兵攻打徐州,这 时陶谦已死,刘备领徐州牧,其实力也不弱,曹操想攻入徐州并非易事:而

曾经被曹操打败的吕布也不甘心罢休,他驻军山阳,仍对兖州虎视眈眈,如 曹攻徐州,吕布必乘虚偷袭,故荀彧坚决反对。他入谏说:”昔高祖保关中,

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 终济大业。明公本首事兖州,且河、济乃天下之要地,是亦昔之关中、河内

也。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 著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已有刘备守之。徐州之民,既已

服备,必助备死战。明公弃兖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 安而易危也。愿熟思之,”荀彧之言,确是“药石之言,洞见利害。”故曹

操深服其言,罢攻徐州之举,先巩固兖州,徐图发展。”深根固本以济天下”, 不仅高祖、光武因此而“终济大业”,曹操行此策,也日益强大。荀彧总结

两汉”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图天下的经验。不仅是对曹操提供正确的战略 决策,也是”济大业”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

奉天子以服众望

由于曹操遵从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之策,驻军山东,养精蓄锐, 兵强将盛。这时,李傕、郭汜混战,百姓遭殃,献帝受苦,经颠沛流离,又

移驾返洛阳。曹操知此消息,立即召集谋士商议。荀彧进言说:“昔晋文公 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

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

而为之也。”曹操听了大喜,决定克日兴师。荀彧是忠汉派,他之所以投曹 操,是因曹操有过为国除奸的壮举,他劝曹操“奉天子以从众望”,实出于

对汉朝的忠心.而曹操采纳此策,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此之前,田 丰也对袁绍有类此建议,袁绍却不接受,而曹操却能采纳这一决策,足见曹

操比袁绍高明得多。当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 僵”,汉臣仍多不忘汉,即便是割据者大多也表面“尊汉”,由于群雄混战,

饿殍遍野,因而人心思定。故曹操一扯起“尊汉”的旗帜,以进行统一战争, 不仅能令诸侯,且得人心。桓、灵二帝先后两次掀起的党锢之祸,士族受害

最惨,所以士人最恨宦官。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素为士族所轻,他要搜罗 士人则很因难:从他“奉天子以从众望”,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士人逐渐

归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重用什么样的人会带来什么样的人,在荀 彧的推荐下,郭嘉、司马懿等才智之士纷纷来投,仅几年之间,曹操得士之

多远远超过孙权和刘备。曹操采纳荀彧的这一决策,不仅掌握了政治上的主 动权,且取得了士族的广泛支持,这就为他统一北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坚守官渡以待变

官渡决战,是袁、曹谁胜谁败的生死关头。曹操守官渡,自 8 月起至 9 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不决,乃作书遣人

赴许昌问荀彧。彧以书报之,略说:“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 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绍军虽众,

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 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

奇之时,断不可失。”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果然,“情见势竭, 必将有变,”由于袁绍内部分裂,许攸来投,授以烧敌粮之策,曹操乃亲率

精兵往乌巢劫粮,使袁绍军心大乱,于是乘机出击,大败袁军。如果曹操不 听荀或的决策,弃官渡退回许昌,袁绍乘虚追击,曹操必败。对此,后来曹

操也承认。他上的表说:“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 无克捷之势。”(见《三国志》裴松之注《彧别传》)

为三大战略家之一 荀彧并不象孔明、鲁肃那样给刘备、孙权描绘国天下的蓝图,但他的“深

根固本以制天下”、“奉天子以从众望”和”坚守官渡以待变”的三大决策,

是属于战略的范畴,是有关曹魏生死存亡、兴亡盛衰的大事,其贡献不亚于 孔明的“隆中对”之于西蜀,鲁肃的:“榻上策”之于东吴。故笔者把他和

孔明、鲁肃并列,誉之为三国时代三大战略家之一,也正是据此:“ 而荀彧 的三大决策,若非雄才大略的曹操也不能采用。庸主不能用奇才,明主始能

用奇才,古今如此!
16#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7-22 15:22:42|只看该作者
3.鼎足江东:孙权行鲁肃战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坐镇江东之后,善于举贤任能,故人才济济。鲁肃便 是其中佼佼者之一。鲁肃是周瑜所荐,周瑜说他“平生好击剑骑射”、“胸

怀韬略,腹隐机谋”,是文武全才。他投依孙权后,甚得敬重。一日,众官 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ﳄ足而卧,夜半,权问肃说:“方今汉室倾

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说:

“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 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 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

起谢。因此策只在榻上谈的,故史称之为“榻上策”,因鲁肃献“榻上策” 引起孙权的重视,老臣张昭力加反对,认为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

不可用。孙权并不因张昭的訾毁而疏远鲁肃,而是相反,更加敬重之。

认清首要敌人

“榻上策”提出于建安五年,即公元 200 年,那时,“北方多务”,曹 袁两大军事集团正准备决战,袁绍比曹操兵力强,曹 操并未具有必胜的条件,

而鲁肃却能断定东吴的主要敌人是曹操,这是很有见地的。他主张乘曹操无 力南顾之机,占领荆州地区,“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因为荆州处于扬州

上游,如果将来让曹操占领荆州,东吴前线将遭到严重威胁。如果全据长江, 凭着这条不易逾越的天堑,则可保卫东吴的安全,然后伺机以图天下。鲁肃

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完全符合当时的客观形势,是东吴所能采取的最佳决 策。此策后来成了东吴的国策,孙权能雄踞江东,三分鼎足,实有赖于此。

坚持联盟以抗曹

鲁肃为实现其政治蓝图,始终奋战不息。他给孙权制订的其他战略决策, 也以”榻上策”为据。曹操统一北方后,决意南征,南北矛盾开始激化,孔

明、鲁肃己先后预见天下三分,因此如何处理曹、孙、刘三方的关系,已成 为当时急需思考的重要议题。由于曹操势大,孙、刘要想与之抗衡,除了联

盟之外别无他策。”智者见诸未萌”,杰出的战略家孔明、鲁肃不约而同提 出孙、刘联盟抗曹的主张。刘琮以荆州降曹后,江东上下震惊,张昭等谋士

都主降,只有鲁肃坚决主战,并向孙权陈述”诸人可降曹,独将军不可降曹” 的理由,使孙权深为感叹说:“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与吾

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在鲁肃的策划和奔走下,促成孙、刘联盟抗 曹,最后打败了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当鲁肃从前线还,孙权

与诸将出迎,孙权说:“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说:愿至尊咸 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可见 其志不凡。

鲁肃始终坚持孙、刘联盟抗曹,至死不渝鲁肃懂得:孙刘双方有如唇齿 关系,唇亡则齿寒,故他不象庸瑜那样,只从国家眼前利益出发,千方百计

拆盟,也不象孔明那样,使尽诈谋以拖延交还荆州,促使双方矛盾激化,而 是既坚持国家利益,又保持孙、刘联盟。因此,他不仅比周瑜看得远,比孔 明也高明。

借荆州、存人才

为了全据长江,保卫东吴的安全,他三次前往索还荆州,并以理力争, 虽然对方屡次使计推辞,他也耐心等待,避免动干戈。甚至孔明为拖延时间,

使刘备立下”暂借荆州”的文书,他也被哄作保人押了字。在与关羽相会时, 他好言相劝,指出借荆州是为使刘备有所托足,今“已得西川,又占荆州”,

是“贪而背义”。《三国演义》把这次会见,说是“关云长单刀赴会”。把 关羽写得威风凛凛,鲁肃则被描绘得呆相十足。史实却不然,是鲁肃前往会

关羽,他理正辞严斥关羽,关羽无言以对。至于说“暂借荆州”是鲁肃上了 孔明的当,史实也并非如此。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赤壁之战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裴松之注《汉 晋春秋》记载:”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

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 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可见借荆州是出于鲁肃本意,是为“多操之

敌,而自为树党”,以共同抗曹,不仅如此,鲁肃还向刘备推荐人才。鲁肃 向孙权力荐庞统不被录用后,他担心庞统投曹操,便劝庞统投刘备,作书推

荐,并嘱之说:”公辅玄德,必令孙、刘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可 见,鲁肃所为,都是服从于“孙、刘联盟抗曹”这个战略决策。因此,鲁肃

在世时,吴、蜀两国基本和洽。这对两国有利,只对曹操不利,使曹操不能 行其”分而取之”之策,在两国同盟面前,无所作为。吴、蜀两国能与曹魏

三分鼎足,鲁肃所做的贡献是不亚于孔明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7-22 15:23:03|只看该作者
人才须有识者赏识

历史上,杰出人物之所以得行其志,或因得遇机缘,或因得遇明主。韩 信在楚,不被知名:后归刘邦,始得施其才。同样,鲁肃如不遇孙权,“榻

上策”将不诞生,鲁肃也将默默无闻。故有伯乐才识千里马,善用才者才识 大才。所以说有大才的固然了不起,善用才的也了不起,孙权有识见,听了

鲁肃的”榻上策”才大为赞赏:听了鲁肃的主战理由,才认为“正与吾见相 同。”正因君臣相得是建立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故张昭的流言蜚语,毫不

影响孙权对鲁肃的信任。有充分的信任,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反之, 纵有大才也会湮灭。鲁肃能成为一代名将,并能充分发挥这个杰出的战略家

的作用,不正是因得到孙权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吗?

4.政权转移:曹爽昏归司马氏

魏主曹睿临危,托孤曹爽、司马懿,辅佐年才 8 岁的幼子曹芳。为争权, 曹爽和司马懿激烈搏斗,昏庸的曹爽当然不是奸滑的司马懿的对手,结果落

得灭族之祸。而曹魏政权也就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为司马炎篡魏打下基础。

所用非人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都不惜采用一切手段清除异己。曹操虽以善 用人著称,但有不从已的大都被其所杀。在他决定立曹丕为太子后,不惜清

除曹植的党羽,为曹丕继位扫清道路。曹丕篡汉后,其文武大臣大都是曹氏

的心腹,故曹魏政权是巩固的。及曹魏第三代,即曹睿继位时,功勋之臣多 数亡故,而其后代都是花花公子,庸碌无能,只知吃喝玩乐。曹爽就是这样

的人。他凭着其父曹真的余荫,得到了曹睿的重任。曹睿病重时,曾在曹氏 宗族中物色辅政人才,结果还是落到曹爽身上,可见曹氏第三代都是些什么

样的庸人了。曹爽在其心腹何晏的启发下,懂得兵权的重要,于是以“司马 懿德高望重”为名,请魏主“加为太傅”,太傅地位虽比太尉为高,却不掌

兵权,曹爽请封司马懿为太傅实是为削去其兵权。曹爽乃以其心腹统率各军, 自是兵权皆归于已。爽掌握兵权后,认为可高枕无忧,便与其心腹纵情淫乐,

其衣食住行,奢侈豪华,不下于朝廷。

以“阴”制“庸”得政权

司马懿是个既很有才智又非常阴险的人,他辅佐曹氏四代,辅政二次, 曹魏统治者都被他假装的表象所惑,都以为他是心腹,连善于识人的奸雄曹

操也被他瞒过了。司马懿被罢兵权之后,便推病不出,二子亦退职闲居,以 伺机反扑。当曹爽派新任荆州刺史李胜去向他辞行,以探听其虚实时,司马

懿早料到其来意,乃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又令二婢扶策,方请李胜入 府。在对话时,他语无伦次,牛头不对马嘴,尽装耳聋说是听不清对方的话。

侍婢迸汤,他将口就之,汤流满襟,乃作哽噎之声说:“吾今衰老病笃,死 在旦夕矣。二子不肖,望君教之。君若见大将军,千万看觑二子!”言讫躺

在床上,声嘶气喘。李胜回言曹爽,爽大喜说:“此老若死,吾无忧矣!” 这确是庸人庸话。司马懿见李胜去了,遂起身谓二子说:”李胜此去,回报

消息,曹爽必不忌我矣。只待他出城畋猎之时,方可图之。”果然,不一日, 爽引三弟,并心腹人何晏等,将其总管的禁兵,保护魏主前往狩猎。司马懿

一俟曹爽出城,即发动政变,控制军营,然后引兵出城屯于洛河,守住浮桥。 曹爽的智囊桓范设法逃出城外告变。司马懿知道了大惊说:“‘智囊’泄矣!

如之亲何?”太尉蒋济说:“弩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这是说劣马只惦 着马棚里的饲料,譬喻无能的人贪图安逸,缺乏远大的志向和谋略,桓范见

曹爽后,建议他调外兵以讨伐司马懿。接着司马懿派人来告知曹爽:只是削 去他的兵权,别无他意。是夜,曹爽左右思考,意不能决,自黄昏直流泪到

天晓,还是狐疑不定。桓范入帐催之说:“主公思虑一昼夜,何尚不能决?” 爽叹说:“我不起兵,情愿弃官,但为富家翁足矣!”范大哭,出帐说:”

曹子丹以智谋自矜!──今兄弟三人,真豚犊耳!”就这样,曹爽被司马懿 诱骗回城里,以“莫须有”的谋逆罪,将曹爽三兄弟及其党        徒,皆斩于

市曹,并灭其三族。在你死我活的搏斗中,曹爽仍幻想让出兵权后做”富家 翁”,其愚如此,其死也活该!曹氏后代庸碌如此,司马氏取而代之是必然 之事。

5.断送西蜀:刘禅宠宦官黄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是孔

明《前出师表》总结前后汉兴亡的原因,用以告诫刘禅,确是语重心长,言 真情切。而刘禅并没有如孔明所希望的,亲贤臣,远小人,以兴汉室;而是

亲小人,远贤臣,重踏桓、灵覆辙,断送了蜀国江山。

昏庸无能的阿斗

刘禅是少有的昏君,是个不朽的”阿斗”。平心而论,刘禅也不尽坏:他老实得可怜,昏庸得出奇,陈寿给他形象的评价是:“后主任贤相则为循

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孔明执政时,他遵其父刘备所嘱:“事丞相如父”,且实权在孔明,他不听

也得听。孔明操劳国家大事,整天忙得汗流浃背,食不甘味,睡不安席;刘 禅却可不费脑筋,饱食终日,乐其所乐。当然,他不是整天在昏睡,遇到国

家有事,他有时也有所用心。如刘备逝世后,曹魏乘机兴师五路侵蜀,因这 时孔明闭门不出,他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团团转,后来他到相府探望孔明,

孔明告诉他退兵之策,他才如梦初醒。他对孔明也不尽放心,当孔明与司马 懿斗兵斗阵连续大胜,正欲乘胜直取长安的时候,他中了司马懿的反间计,

听信流言──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宦官为之画策,他便遣使资诏 星夜宣孔明回。孔明奉旨回成都问他何故诏还?他无言可对,良久,乃说:

“朕久不见丞相之面,心甚思慕,故特诏回,一无他事。”真是憨人憨话, 憨气十足。不过,总的说,孔明在世时,还是贤臣当道、小人远避,刘禅基

本上是听孔明的话的,宦官也不敢出面干政。孔明病逝五丈原后,情况逐渐 发生变化,特别是蒋琬、费祎等贤相相继去世后,他被宦官黄皓等小人所左

右,溺干酒色,不理朝政,政事、军事弄得一塌糊涂。
18#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7-22 15:23:29|只看该作者
小人弄权,将士难为

深得孔明兵法的姜维是蜀国后期的“擎天柱”,是个赤胆忠心的人,他 秉承孔明遗志,九伐中原,虽天大胜,但也挫伤敌胆,使之不敢正窥西蜀。

当姜维正在前线浴血奋战,困魏国名将邓艾于祁山时,忽连接后主的三道诏 书,促其班师。原来是后主听黄皓谗言:“姜维屡战无功,可命阎宇代之。”

阎宇何人?他身无寸功,只因阿附黄皓,遂得重爵,官至右将军。黄皓本想 用阎宇代姜维,后知邓艾善用兵,恐阎宇非其敌手,又寝其事。任用大将,

如此儿戏,是撤是用,全凭一宦官作主,确是超级庸主。姜维回,得悉此事, 入奏后主说:”黄皓奸巧专权,乃灵帝时十常侍也。陛下近则鉴于张让,远

则鉴于赵高。早杀此人,朝廷自然清平,中原方可恢复。”后主笑说:“黄 皓乃趋走小臣,纵使专权,亦无能为。”姜维因不能杀黄皓担心被其所害,

乃听从郤正之言,领军前往沓中屯田,以充军实,徐图进攻。自古以来,庸 主当政,小人弄权,大将在外难于立功。昔”乐毅伐齐遭间阻,岳飞破敌被

谗回。”姜维岂能例外!

西蜀之亡必然也

刘禅昏庸透顶,黄皓专权胡为,西蜀之亡是必然之事。钟会、邓艾大举 兴兵入侵西蜀,姜维即起沓中之兵前往拒敌,并上表请派精兵分守战略重地

阳安关和阴平桥,并指出“若失二处,汉中不保矣。”在这危急关头,刘禅 竟听黄皓之言,召师婆入内殿问吉凶,她以“西川土神”附身,胡说什么”

陛下欣乐太平,何为求问他事?数年之后,魏国疆士亦归陛下矣。陛下切勿 忧虑。”自此,刘禅深信师婆之说,遂不听姜维之育,每日只在宫中饮宴欢

乐。姜维累申告急表文,皆被黄皓隐匿。因此,使钟会轻取阳安,邓艾偷渡 阴平,姜维虽仍和诸将死守剑阁,使钟会受挫,不能前进,可是邓艾已直趋

成都,刘禅已面缚舆梓出阵,姜维纵有“回天力”也无济于事了。

6、国破家亡:孙皓罢名将陆抗 封建末朝,大都是小人弄权,贤臣遭殃,其亡之因,多源于此。蜀国如

此,吴国亦然。无独有偶,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孙皓宠信中常侍岑昏。刘禅、

孙皓两人性格虽各异,但其用人之道则相同,刘禅昏庸,故被黄皓摆布,孙 皓“才识明断”,但为人凶暴,残杀忠良,致使众叛亲离,他所能依靠的只

有岑昏等一小撮佞臣而已。而这些人不学无术,好事不做,坏事做尽,成事 不足,败事有余。且孙皓暴虐远超刘禅,岑昏之恶甚于黄皓,在暴君、佞臣

朋比为奸之下,朝政比蜀国还糟,吴民比蜀民更苦,国弱民穷已到了极点。 蜀国亡后,吴国内政如此腐败,其被消灭之日已屈指可数。

残暴愚昧失江山

在历史上,有的封建统治者,能善始善终,被赞为明主!有的则不然, 善始而恶终,成为暴君。孙皓正是后一类的暴君。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江

表传》记载:“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凛,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 无妻,禽兽扰于苑者皆放之。当时翁然称为明主。”可是,在他的统治地位

巩固后,志得意满,专横日甚,有谏已的动辄杀戮。孙皓是靠丞相濮阳兴、 左将军张布二人扶上帝位的,后濮、布见皓所为,十分后悔,并向他力谏,

孙皓大怒,斩二人,灭其三族。丞相万或、将军留平、大司农楼玄三人见皓 无道,直言苦谏,皆被斩杀。由是群臣缄口,不敢再谏。前后 10 余年,杀忠 臣 40

余人。皓酷溺淫色,后宫数千,仍采择无己。宫人有不合意的,或剥面, 或凿目,残忍之极。他出入常带铁骑 5 万,臣民恐怖,莫敢奈何。

孙皓为人好大喜功,尚穷兵默武。他拟伐魏以一统天下,便召术士广尚 问吉凶,尚对说:”陛下篮得吉兆:庚子岁,青盖当入洛阳。”他把术士的

话当真,便决意伐魏,可见孙皓其人既暴且愚。中丞华核劝他“先修德以安 民”,被他驱逐。于是,皓令镇东将军陆抗部兵屯江口,以图襄阳。陆抗是

吴国名将,镇守襄阳的魏国名将羊祜知他足智多谋,坚守不出。陆抗也因羊 祜善用兵,不敢轻动。故二人彼此修好,以保边境安宁。孙皓命陆抗急速进

兵,陆抗上疏备言晋未可伐之状,劝他修德慎罚,以安内为念,不当以黩武 为事。孙皓以抗违己命大怒,降为司马,令左将军孙翼代领其军。孙翼是无

才之人,当非晋军敌手。未修内政而欲攘外,未有不败的,故东吴有识之士 早料到”东吴锦绣江山,不久属于他人矣!”

失去人心天堑变通途 长江自古称天堑。而它之所以成为天堑,是因为人民在后做靠山;若无

人民协力,它只不过是条“小溪”,一跨便过。孙权雄踞江东时,国富兵强,

上下齐心,军民协力,曹魏视长江为畏途。曹操与孙权在孺须对阵,见吴军 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长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知不能胜,乃撤军,

魏主曹丕领兵到广陵,隔江遥望,见吴军兵强马壮,叹说:”魏虽有武士千 群,无所用之,江南人物如此,未可图也。”曹操父子如此惊怕东吴,因有

前事为鉴。曹魏犯吴界,大多以失败告终。而东吴不可犯,是因人心归附, 故能组成攻不破的铜墙铁壁。迄孙皓继位,残杀贤臣,掠夺百姓,人心已离

散,恨不”吾与汝偕亡,”长江之险,无人为之守,已失去其天堑作用,吴 国臣民,对“助纣为恶”的岑昏恨之入骨,北兵临近,近臣认为“今日之祸,

皆岑昏之罪。”不等孙皓首肯,数百人一齐拥入宫中,碎割岑昏,生啖其肉。 由于人民厌弃吴主,故晋将杜预率兵南征,虽有横江之锁、沉水之锥为阻,

也一跨而过。江南军民不战而降,剩下孙皓这个孤家寡人,只好效刘禅之样, 舆梓自缚,向晋军投降。

二、风        格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7-22 15:23:49|只看该作者
形成一国执政者的用人特点,这与其人个性、爱好、道德观念及其处境 和所处的时代都有关系。孔明是荆州名士,以才名和德行见称于时,其用人

也就具有个人的个性:他选拔人才始终坚持一个准则,即德才兼备。曹操出 身于宦官家庭,难得士族的支持。因士人秉承儒学以忠孝相标榜,故多不愿

投靠曹操。曹操为了搜罗人才帮他打天下,不管有否德行,只要有才就要, 形成了他“唯才是举”的用人特点。孙权是个慎重、果断的人,他选拔人才

是经过认真考核、反复考虑的,当他确定了,便充分信任,做到疑之不用、 用之不疑。孔明、曹操、孙权的用人准则,虽为他们带来了许多英才,但却

不是尽善尽美,在长处中亦见其短,否则蜀中怎会无大将,曹魏奸逆萌生, 而东吴无能臣呢?究竟用人的上上策为何,从三国用人风格的比较中,我们

或可悟出一些道理来。

1 .德才兼备:孔明的用人特点

刘备死后,孔明执政时,他十分注意物色后起之秀,加以培养和大力提 拔。他选拔人才不仅重视才干,也极重视德行,如他在《前出师表》里推荐

费祎、董允时,特别强调他们为人“良实,志虑忠纯”,并告诫后主要”亲 贤臣,远小人。”古人所谓“贤臣”一般是指德行高尚,有济世之才的人。

孔明认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又说:“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 未之有也。为人择官则乱,为官择人则抬,是以聘求贤士。”(见《诸葛亮·便

宜十六策·举措第七》)故孔明把择贤做为其重要职责,把德才兼备做为其 选拔人才的准则.他培养和提拔的后继者蒋瑰、费讳、董允和姜维都是德才兼

备之士,为时人所淮重,当时蜀人把他们四人并列,称为‘四相”,赞为“四 英”(《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除了姜维外.

《三国演义》对蒋琬、费伟、董允仅简略提及,《三国志·蜀书》有关他们 的传记则写得较详。他们都是蜀国后期的实际执。政者,了解他们的为人及

其对蜀国的贡献,始能理解孔明用人的特点。

有才无德不能结人心

孔明用蒋瑰做为继承人,而不用时人认为”必代亮”的魏延,便是个很 典型的例子。《三国演义》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而史实并非如此。魏延是蜀

汉一员猛将,其武艺和才能都不在“五虎将”之下,刘备在世时对他是很重 视的,如他从曹操手里夺取汉中后,需大将镇守,众论以为必用张飞,张飞

也认为非已莫“属。岂料刘备却破格选用魏延,把他从牙门将军提升为督汉 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使“一军尽惊”。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时倚他

为军中支柱,由于他屡立战功,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 侯。时人都认为他是孔明的当然后继者。可是事情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孔明早就选定蒋瑰为他的后继者了。他在给后主的密信中说:“臣若不幸, 后事宜以付瑰。”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孔明选拔后继者,是根据其德才

而定的。魏延虽有才干又勇猛过人,但“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因此, 不能团结人。如他与杨仪是孔明军中的左右手,却闹得水火不相容,甚至与

杨仪争论时,“举刃拟仪”,使“仪泣涕横集”。显然不能团结人的人,是 不可能把一国治理好的。孔明只

用魏延的才能而没有托之以重任,这说明他是善于用人的。后来 的事实也证明了孔明不把后享托付与魏延是正确的。孔明一死,魏延就

不顾大局,为个人私怨和权力,与杨仪火并,结果被其部属马岱所杀(《三 国志·蜀书魏延传》)。

蒋琬以德服人 孔明把后事付给蒋琬是对的。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他随刘备入 蜀,任广都长。刘备因事到广都,误以为他不理事,当时又恰逢他酪酊大醉,

心里很火,准备加罪把他杀掉。孔明对刘备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 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听信

孔明,便不加死罪,仅把他撤职。后来,由于孔明的推荐和提拔,由尚书郎 至参军,后又升为长吏兼抚军将军。孔明率军出征,他都能做到足兵足食以

相供给,对支持孔明北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孔明很赞赏他,认为

“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孔明病逝,后主遵其所嘱,任蒋 琬为尚书令,主持国政。当时,蜀国新丧元帅,远近危悚,可是蒋琬既无戚

容,又无喜色,日理万机,镇静如常,因此,深得众望。蒋琬为人度量宽宏, 肯纳忠言,秉公办事,不计恩怨。蒋琬跟东曹掾杨戏谈话,杨戏常不回答。

有人对蒋琬说杨戏对上太傲慢了,蒋琬反表扬杨戏说:“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戕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

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如督农杨敏曾对人毁谤蒋琬说“作 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有人将此告诉蒋琬,主者主张“推治”杨敏,蒋琬

不同意说,”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问其“愦愦之状”,蒋琬说,

“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杨敏因事 下狱,人们都担心他被处死,可是蒋琬秉公处理,杨敏得免重罪。由于蒋瑰

为人忠心耿耿,大公无私,度量宽宏,故深得众望。在他执政期间,做到人 和国安,没有辜负孔明的重任(《三国志·蜀书·蒋惋传》)。

保卫蜀国达 29 年之久

费伟、董允和姜维也对蜀国做出杰出的贡献。费伟是个很存才干的人, 他奉使东吴,吴人“论难锋至”,而费伟“据理以答,终不能屈”.孙权赞他

是“天下淑德”。他后代蒋瑰为尚书令,日理万机,应付自如;处理军务, 指挥若定,使边境无虞。(《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董允任侍中守尚书

令,他为人“秉心公亮”,守正下士。后主溺于酒色,要采择民女以充后宫, 他据理直争,坚决反对,后主无可奈何。得到后主宠爱的宦人黄皓也很怕他,

终允之世,黄皓不敢为非作恶。他不图名利,蒋瑰认为他辅佐后主有功,上 疏建议“宜赐爵士”,他固辞不受(《三国志·蜀书·董允传》).孔明对姜

维甚为赏识,认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 室,才兼于人”。蒋琬、费伟相继逝世后,由姜维负起保卫蜀国的重任,他

继承孔明的遗志,坚持北伐,互有胜负。由于后主昏庸。对姜维派重兵守卫 阴平等地的建议置之不理,使邓艾得以偷渡阴平,直捣成都,蜀汉终于灭亡。

蜀之亡,不能归咎于姜维,除了形势所趋外,后主昏庸是主要原因之一。司 马昭说:“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孔明逝肚后,蜀国军国大政先后由蒋琬、费祎、姜维主管,时间长达 29 年,比之刘备、孔明两人治蜀时间还多 9 年。在蜀魏对峙中,蜀弱魏强,对

手又都是杰出的人才,客观上不存在蜀胜的形势。孔明曾竭尽全力,也劳而 无功,单靠姜维等的主观努力是不可能扭转这种局面的。而蒋瑰、费祎、姜

维等竟能保卫蜀国达 29 年之久,如他们没有非凡的才能和无限的忠心,何能 如此!这不仅说明孔明善于”任贤举能”,也证明了孔明以德。才兼备做为

选拔人才的准则是完全正确的。
20#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7-22 15:24:15|只看该作者
重操守,以身作则

孔明重用之人,皆德才兼备,这与他个人风格有关。孔明本        人就 是个德隆才高的大贤人,他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为刘备制订正确的战

略决策──“隆中对”;为北图中原,统一中国,他做到”鞠躬尽瘁,死而 后己。”他具有如此崇高风格,是由于他公而忘私,不谋私利,他病危时自

表后主说:”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 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

余财,以负陛下也。”孔明病逝后,经人了解,确如其所言。在孔明以身作 则的影响下,其僚属大都清廉自持。如费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

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姜维也是“宅舍弊薄,资财无饰, 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

2.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特点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 210 年)春发布《求贤令》,第一次提出“唯 才是举”的方针:“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

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 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建安十九年和二十二年又先后发表《取

士无废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进一步指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 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主张对于有缺点的人,不能废弃不用,

不管是卑贱的,甚至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都要 推荐,《三国演义》没有提及这些《求贤令》,它通过对曹操用人事迹的描

述,把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特点反映得很具体。

各路人马前来效命 由于曹操采取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有本事 的人大都投靠他,故魏国人才甚众,谋臣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崔琰、

毛阶、贾翊:武将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名将及许褚、典韦等 猛将。这些谋臣、武将有不少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才。其中谋臣的佼佼者,

除了前面谈的杰出战略家苟或外,郭嘉也是个很了不起的谋士。他为曹操多 出奇计,而每计必中。在第三十三回”郭嘉遗计定辽东”里,特别谈及他的

超人智计。袁熙:袁尚被曹操打败后,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夏侯谆等将主

张乘胜追击,曹操笑说:“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 至矣。”诸将皆不肯信。数日后,忽报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

皆大惊。使者呈上书信。操大笑脱,”不出奉孝所料!”众官问其故,操遂 出郭嘉遗书以示之。书略说:”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

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在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心并力迎敌,急不可下; 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这便是郭嘉的”急之贝“合,

缓之则离”的定辽东策略。“典韦寨门死拒敌”(第十七回),“许褚裸衣 战马超”(第五十九回),”张辽威震逍遥津”(第六十七回),“徐公明

大战沔水”(第七十六回),生动地描述了典韦、许褚、张辽、徐晃等猛将 的英勇事迹。这些猛将,有的原是俘虏,有的是亡命之徒,有的是出身于行

伍,都因得曹操的赏识而被捉拔为大将。上述的谋士、广将来自“五湖四海” 聚集于曹保身边,为他出谋献策、效命沙场,故曹操能统一北方,雄视中国。

虽不得关羽其人,但得其心

曹操十分重视人才。他千方百计争取关羽便是典型例子之一。关羽温酒 斩华雄时已为曹操所赏识,故能接受关羽三事之约,以促其归降。尔后,封

官爵,赠美女,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极尽其笼络之能事。曹操如此敬 重,关羽便以斩颜良、文丑以报之。关羽之去,曹操遵约“开绿灯”,并亲

往赠袍送别。如非曹操放行,关羽纵有天大本事,能过五关斩六将,最后也 走不了。正因曹操如此爱才,他不得关羽其人已得其心,故关羽在华容道甘

犯军令状,义释了曹操。关羽不感其知遇之恩,曹操是逃不脱华容道的,他 早已成为刀下鬼了。

不念旧恶,唯才是用

只要是人才,且能为己用的,即便是仇人,或骂过自己的人,他也能“矫 情任算,不念旧恶”。陈琳曾为袁绍写讨曹操檄。这篇檄文把曹操及其祖宗

三代骂个透,曹操见了,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操破翼州获陈琳,他不 加责备,仅问道:“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

琳答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意思说为袁绍所使,不得不然。左右 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降将张绣叛变,夜袭操寨,如无

典韦以死拒敌,操将无法逃脱。这次战役,操折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和爱 将典韦,史称”清水之难”。曹操对此痛恨不已,终生难忘。后张绣又降,

操因用人之际而宽恕之。曹操能不记私仇,这是因他能以事业为重。因要图 天下,就要搜罗人才以扩大自己的力量,这就不能老是计较个人的恩怨,只

要对事业有利,尽力化敌为友。不仅曹操能“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古之 明主也都如此。唐太宗并不因魏征曾是敌人之臣而对他有所疑虑,因其敢于

直谏,切中己弊,对他十分敬畏。诤臣遇明主,传为千秋佳语。雍齿曾助项 羽,几置刘邦于绝地,而刘邦统一天下后,为显示其宽宏大量,先封雍齿为

侯以安众心。武则天读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并不因其极力贬己 而恼怒,反而怜其才说:”此人不用,宰相之过也,”但唐太宗对魏征,刘

邦对于雍齿,不如曹操对于张绣的怨深;武则天愤骆宾王之才,而不能使之 为己用,而曹操则能用陈琳。故说曹操善用人才不下于古代其他明主。

不论出身,全凭本事

曹操因重视人才,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对于曹魏事业的发 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对封建社会人事制度也是一个重要改 革。东汉未年,封建统治者取士大都以门第、品行作为首要条件,士人分品

作官,已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特别是由于外戚、宦官两大帮派争权夺利, 取士只讲派别而不问贤愚,那个帮派掌权,就都用那个帮派的人,一律排斥

另一个帮派的人。

当然对自己帮派的人仍分品做官。曹操实行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 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就突破了分品做官的人事制度,不管出身于什么门

第,或有否品行,只要有本事建功勋就有官做。这就为下层士人及广大平民 广开仕进之路,但是,曹操用人不讲门第,并不是不重视“衣冠望族”(指

世代做官的),不拘品行,并不是不重仁孝。曹操终归是个封建统治者,他 的思想意识必然受到时代的制约,虽然任用一些出身”微贱”的人,也竭力

争取“衣冠望族”的支持。如司马懿出身于“衣冠望族”,他起初看不起曹 操,诈装患风瘫病,拒绝征召,后在曹操威逼利诱之下,他怕被杀头,只好

出来任职。又如张邈叛变时,劫毕湛(是时为操别驾)母弟妻子。操对毕湛 说:“卿老母在彼,可去。”湛表示无二心,攥为之感动得流泪。可是,毕

湛一转身,便溜了。后毕湛被生擒,人们都认为他必死,谁知操不仅不杀他, 反任他为鲁相,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因

此,对曹操的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应作如此理 解:不管贵贱,不论品行好坏,只要有才能的,都要推荐。这就是曹操的用

人特点。不过,这种用人方针仅在曹魏初期施行,随着曹魏政权的巩固,北 方士族己都归附,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士族势力,迄曹丕继位,明令规定

九品官人法,规定士人等第,微贱的人被排挤不能入品,也就是说微贱的人 是没有资格被推荐做官的。这已不是”唯才是举”,而是又走”唯品是举” 的老路了。

3.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孙权的用人特点

孙权不信任的人,决不重用;信任的人,始托以重任。曹操举兵南征, 张昭极力主张投降,反复陈述曹军势大难敌,降曹始安,孙权听了,口虽不

说,心甚反感。他是不肯轻易把继承的父兄之业奉送他人的,故听了鲁肃的 主战理由后,很为赞赏。对比了张昭主降和鲁肃主战的动机,他认为张昭是”

顾妻子,挟持私虑。”是为个人安全打算,而鲁肃是为公,主战是保卫江东 的良策,”正与吾见相同”。赤壁之战取胜后,他对鲁肃十分敬重,周瑜病

逝,提拔鲁肃为东吴主将。对于张昭,从此不加重任。

充分信任所用之人 孙权对于其所重用之人,都能做到深信不疑,让其独当一面,不加以掣 肘,放手让他们大干,故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和力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在赤壁之战前夕,当他做出抗战的决定后,立即让周瑜挂帅,自己则甘当 后援之职。故周瑜得行其志,使其计,”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彝陵之

战,东吴取得重大胜利,也是因孙权对陆逊的充分信任。当他提拔陆逊前往 迎战沙场老将刘备时,东吴大臣都为其年少而轻之,诸将也多不服,孙权乃

设坛拜陆逊为大将,赐以所佩之剑,说:”如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 陆逊始能指挥如意,执行其坚守待机反攻的战略部署,终于以一把火几乎将

刘备全军烧个精光。

孙权用人能做到疑之不用、用之不疑,这主要是建立在对将领的深刻了 解和经过考验的基础上。用人,是疑是信,要有据,决不能主观用事,轻信

轻疑。因为轻疑,将会埋没人才,将会误事,轻信,会错用人,也足以误事。 孙权用人很慎重,既了解其过去,也了解其现在,既倾听其言论,也观察其

所行所为。周瑜曾与孙策生死与共,孙策对他很了解,认为他能胜任外事, 临危时留下“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言。孙权也了解周瑜其人,故当他对抗

操能否取胜仍有所疑虑时,乃请周瑜裁决。周瑜对敌情分析及抗操必胜之理, 孙权深为折服.便委之全权,让他将兵出战。孙权之能信陆逊,是因陆逊策划

袭取荆州之策已显其雄才大略,故当诸大臣反对陆逊为将时,孙权说:“孤 素知陆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决,卿等勿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1 02:08,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