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51|回复: 0

[2013年广州123岁老书室被夷为平地 仅剩一块门匾

 [复制链接]
越秀德政中路 耸峦书室已夷为平地,只剩下一块门匾 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摄
  “又有古建筑被拆?”金陵台事件后,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广州城内的老建筑。近日,不少热心街坊向羊城晚报报料,提供了不少城中老建筑的信息。更有市民焦急地表示,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一处书室,如今拆剩一个门匾!记者走访藏在深巷中的老房子,摸查其身世,并将情况反馈给相应的文物保护主管部门。

记者直击:书室拆剩匾额
  “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书室,已经快被夷为平地了!”有市民报料,位于越秀区德政中路秉仁巷54号的耸峦书室,近期不幸“遇难”。据介绍,耸峦书室创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距今已有123年的历史,门上的匾额是由清代进士凌彭年亲笔所书。书院原本由刘氏家族所建,主要用于广州本地刘氏家族的年轻人读书赶考,以前的老人家都喊它“刘家馆”。后来刘氏家道衰落,欠下政府的税费,新中国成立前就被收归国有。
  收到街坊报料后,记者昨日下午赶到现场。在秉仁巷的最深处,记者找到已被拆除大半的耸峦书室。入口的大门已经残破不堪,并被人用锁扣扣住,门上贴有“注意安全”的字样。大门上有一个青石门匾,上面有繁体行楷“耸峦书室”四个红色大字,右上处依稀可以辨认出“光绪十六年秋仲”七个字,每字高约10厘米,左下方有“凌彭年”及“菁臣”印一方。门匾的上头原本搭着一条电线,电线已断裂,直接垂向大门,让人很不安。
  透过门缝往里面望去,记者发现屋顶和所有房间都已拆除,成了大片空地,没有任何工人在施工。屋后的大墙已完全被拆除,且被人用木板围起来。木板旁边就是拆卸下来的木材和砖块,足有两米多高,与农讲所地铁站A出口仅有十几米的距离。据住在附近的一位街坊介绍,这里原是一片青砖瓦面的低矮小屋,最多时住着十多户人家,几个月前已经全部搬离。“人去楼空”后不久,就有工人过来拆房子。

部门回应:已鉴定非文物
  随后,记者将情况反映给越秀区文普队队长、区文广新局群文科科长高旭红。她介绍,几年前文物部门“三普”时,曾组织专家对这间书室进行过论证。“专家认为,经过多年的时间,里面的结构已经被改变了太多,面目全非,所以不列入文物的目录。”
  高旭红同时透露,由于房屋几乎成了危房,所以必须改造,但门匾和麻石地面还是会保留下来。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附近街坊证实该说法。“原来的房子又旧又破,很难维修,下雨天会漏水,还有很多白蚁,在楼上走动时,地板经常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说是危楼也不为过,住在里面怎么可能放心!”
  对于门口的匾额,街坊仍深有感情,“匾额也算是文物了,即使里面的楼拆掉,我们也希望政府能保护好剩下来的匾额,防止它在接下来的施工中受到破坏。”
⊙记者:林园 实习生:麦本发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又亮又热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又亮又热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浙发现中国最早原始文字 比甲骨文早千余年 李敖解密易经性卦:教调情动作和交合姿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2 01:21,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