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43|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天文星 发表于: 2013-8-5 12:31:0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2013年“成功就是 有钱、有房、能帮人”

 [复制链接]
  “我不算成功者,我只是正走向自己成功的道路上。”  陈忠村常带两张名片,一张是他的个人名片,身份是“画画,写诗,过日子”的诗人和画家。另一张是工作名片,职务是“书记”、“《大学语文》教材 的入选诗人”。两张名片上,都有他最看重的身份“博士生。”──显然,在世人所定义的成功之路上,从初中辍学生到博士生,从农村到上海,从打工者到诗人,他正直上青云。  “你认为怎样的人才是成功者呢?”记者问。  “有固定的住处,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有足够的能力帮助过一些人,这一点特别重要。”

苦孩子

“你来自农村,如果不能做强者,就做一位合格的村民”。由此,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陈忠村”。“我对诗歌如此热爱源于中考失败。”

  “从初中辍学开始说吧。我的父母有5个孩子。我还有一个双胞胎妹妹。辍学的原因,和别家人的理由都一样,家境不好。”
  “当时学习成绩如何?”
  “说不上好,偏科。我文科不错,是学生会主席,学校文学社社长。”
  38℃的高温炙烤着申城大地,在同济大学附近的一家小店里,陈忠村郑重其事地回答记者的问题,起身递过一张名片。这位皮肤黝黑、脸阔方 正的汉子,额头满是褶皱,一双手却生得白皙素净,透露了他在城市又一身份。递上的名片素白底子,字迹直排,分列两端,上端写着他的全名陈忠强,括号里有他 的笔名:陈忠村。
  “陈忠村”这个笔名拜一位画家所赐。是他初中辍学打工时,在空闲时拜访一位著名画家,老先生德高望重,看到他的作品后,告诫他人生不能 太逞强,“你来自农村,如果不能做强者,就做一位合格的村民”。由此,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陈忠村”。当时,他还是一个乡村少年,在村里养鸡鸭和5000 只鹌鹑。这个“陈忠村”的名字,他一直沿用至今。
  辍学之后,他来到徐州的建筑工地打工。水泥匠、电工、油漆工、焊接工……建筑工地上的工作样样尝试过。陈忠村举起右手,无名指下侧一道浅淡的疤痕。当时,他为了赚10元钱,爬到10多米高的三层饭店的厨房顶清理油烟,结果不当心掉了下来,缝了4针。
  也正是在徐州,七八月的天气如怒火中烧。他到工厂里做冷镦机工学徒。早中晚3班倒,一个月60元钱,过着颠三倒四的日子,以维持生计。一边工作,一边开始读书、写诗。在黄河边上,铺席子,打地铺,睡觉。这段苦日子,却是他创作的高峰。每天从头脑里蹦出一首诗歌,母亲、冬天常常在诗里常常 出现,不讲技巧,却欲罢不能。
  在城市里,他连轴转,脚不沾尘。他开始投稿发表诗歌,住址却不断地变化。当时最大的心愿,是能有一处固定的住所,能有一个收信的地址。
  “想回去读书的原因嘛,很简单。只有考试、求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读书,一直都是农村户口,就要留在地里一辈子了。”他辞去工作,从徐州辗转回到了家乡。可惜,再回到农村,准备回笼读书。没有了学籍,中考失败。
  “我对诗歌如此热爱源于中考失败,农村孩子的出路可能只有通过上学来改变。后来李白的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把我解救出来,我该换另一种生活方式。诗歌改变了我的命运。”
  亲戚推荐他到萧县艺术中学读书。他有机会临摹名画,从此与绘画结缘。后来,他又考上了一所工艺美术学校。由于学习美术各方面的开支很大,再加上学费,家庭无法供读,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外摆地摊,卖画维持生计。
  “当时我在学校是校刊主编,还是团委副书记。”陈忠村说,他考上工艺美校离开县艺术中学的时候,老师告诉他,“凭你的成绩,考上美院都没问题。”

打工诗

“打工诗人有几个标准:有一定学历,在城市没有1平方米的房子;跳槽三次以上,没有固定的通讯地址。我的写作是‘向上的,把乡村当作精神家园的、温暖的’。”

  “虽然老师说,我能够考上美术学院。我后来仍然选择了工艺美校。其中一大原因,是想快速升学,让父母更有信心。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不相信写诗歌、画画能有什么出息。他们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能赚什么钱?”
  他钟情于诗歌,努力作诗,闯出一条路来。“就算今天,工作上从事经济管理,骨子里还是属于诗歌。”在他租来的小屋里,他把厨房当作工作室,一幅画往往比工作室还大。
  “第一次出版诗歌集,在东方明珠下卖,摆摊。摆摊不是为了获取收入,而是增加自信,还希望能结交贵人。”他的语调不温不火。
  1997年,他被安徽一家水利公司聘用,做了技术工人。技术工人这个职位,通俗而言,就是“泥瓦匠”。2002年,他被分配到上海。从 此就和妻儿分隔两地。到了上海,他在东方明珠下摆摊,卖自己的诗歌集。第一次来上海时,只觉得上海太大。不过,直至今日,他仍然这样认为,上海是名副其实 的“大上海”。
  “有没有如愿结交到贵人呢?”
  “贵人说不上,但提升了自信。有人走过来,看到我的作品,流露出很赞许的目光。”
  “和一般的小贩一样吗?”
  “不一样。我不是为了赚钱,我是写诗歌的。”
  他曾在一次媒体采访中透露,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自费所出,并且付出了高昂的代价。2000年,他花费了2万元钱,出版了一本名为《红信 封》的诗集。这笔费用从购房款中抽取而来。本来,他的积蓄可以买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但出书花费了一笔大开销,只能把房子换到了顶楼,并且比预计的小 20个平方。
  到了上海之后,凭借着发表的作品,陈忠村开始出名,并被评论家誉为“打工文学”代表诗人。上海一家平面媒体报道,诗歌《穿行在上海的外乡人》被收入了大学语文教材。那是本世纪初,陈忠村还没有读过大学。
  “兄弟的磨牙声常在夜里惊醒我……金茂大厦第1876块玻璃是我安装,卢浦大桥第3216根钢筋是我绑扎,苏州河边第121个垃圾桶是我清理……”
  诗歌里的意象,来自自己打工的亲历。从自身出发,他这样定义打工诗人。“打工诗人有几个标准:有一定学历,在城市没有1平方米的房子;跳槽三次以上,没有固定的通讯地址。我的写作是‘向上的,把乡村当作精神家园的、温暖的’。”
  他说:“‘打工诗歌’的写作者多数是在人生的一个过渡期,也许没多久他就会成为一个有产者。我们以诗歌鼓励打工者们,积极向上,开拓自己的未来。”
  随着他资历渐深,也告别了住窝棚的苦日子。又正逢社会普遍重视学历,他想到了读研究生。先到华东师范大学夜大学读本科,可惜夜大学需要白天上课,只上了两节课,只能无奈放弃。
  2005年,他报考复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失败。第二年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失败。2007年他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那时候他已经是所在单位的科长,正儿八经地坐进了办公室,手下有上百员工。无论从哪方面来衡量,都算不上一个地道的“打工者”了。
  在生意场上,他送了合作伙伴一本诗集,对方讶异,“哇,你是个诗人呀。”在对方钦羡的眼光中,生意谈了下来。

博士梦

“读博士之后,自己更有自信了。有时间一定会多读书。以前,我看到当领导的人,一定眼睛发亮地上去套近乎,现在不会了,知识让我的心态变平和了。”

  直至今日,陈忠村回忆起从结识孙周兴教授,直至考上同济的一幕,仍然觉得不可思议。生活在忙忙碌碌中继续──上周四,在崇明岛谈妥一笔 生意,周五赶回安徽老家。周末回上海之后,赶论文,温习功课。下了火车,赶来接受采访。“读博士让我有自信了。刚来上海的时候哟,看到同济的大门,都不敢 进去,觉得这太神圣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天文星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天文星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天文星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天文星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天文星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天文星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吴江三行长落马记 苏州金融业利益链浮出水面 黑色幽默:徐皇后用阴阳脸应付眇目皇帝
2# 四姑娘山
 楼主|天文星 发表于: 2013-8-5 12:31: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很荣幸,我成了同济的首届美学博士生。”师徒两人在一次诗书画论坛相识,他翻开诗歌集《短夜》,翻出他与孙教授的合影。在这一次颁奖典礼上,他结下了和导师的缘分。
  “孙老师学问大,把国外的知识引进到中国。他能把复杂的知识解释得别人都看得懂。”陈忠村正在抄录导师的一本译作。间杂了复杂名词解释、拉丁语的原著。他打开一本笔记本,工工整整,逐字逐句抄录。抄完了之后,似乎明白了一些。
  2010年的一天,他来到同济人文学院楼下,给孙周兴教授发短信,希望教授能给他5分钟的“请愿”时间。他被请到了孙院长办公室。出于自己的绘画和文艺的特长,他提出报考孙教授名下的美学博士生的意愿。
  孙教授客气地告诉他,“报考我名下的博士生很多。”不过,陈忠村仍坚持报考,并幸运地被录取了。现在,他已经是博士二年级学生。
  “读博士之后,自己更有自信了。有时间一定会多读书。”陈忠村笑道,“以前,我看到当领导的人,一定眼睛发亮地上去套近乎,现在不会了,知识让我的心态变平和了。”
  他喜欢做学生的状态,并且“学生状态”还将持续。“我现在还是学生,将来如果有可能,我还要申报博士后学习。大概还要做三年的学生。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也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陈忠村的妻子和13岁的儿子至今在安徽老家,孩子学籍在家乡,妻子带着孩子在家乡求学。因为他的工作素来辗转,妻子习惯了这样的状态。至今,他们每天用电话沟通,陈忠村说,他每天中午打一个电话给儿子,晚上打一个电话给妻子。
  刚结婚时,妻子已经是干部,他只是一个小技术工人。这对夫妻生活清寒,在蚌埠交通局附近租一处房子生活,妻子还没有找到工作,房子很旧 不通风,新婚之夜,他醒来,发现床上空空。结果,妻子坐在里屋的墙角睡着了。因为房间太靠近马路,噪音太大,无法入眠。他写过一首诗《妻子,欠你一条项 链》,在诗人们的许多次吟诗会上,他曾当众朗诵这首诗歌──
  “爱人,我欠你一条金项链
  自从去年你的生日开始
  明天,就是去年承诺的日子……”
  ……
  “对于梦想和将来,有什么打算吗?”
  “我的梦想是再读三年书,将来还想读博士后。”
  “那您爱人的梦想是什么呢?”
  “她支持我的工作和学业,也为我感到骄傲。”
  “她个人的梦想是?”
  “她的梦想……支撑这个家庭,抚养儿子长大。”他沉思道,“我明白,我是亏欠她的。”

乡与城

“我一直很想成为新上海人,而且上海也需要我们这样的人……我喜欢上海。上海是一个有高度的城市。在地铁上、车站上,到处都有人拿着书。这点,我们家乡那儿没有。”

  他的诗歌中频频跃出故乡的意象。故乡和城市的碰撞,经常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不过,故乡却很少回了。即使回去,家乡的变化太大。父母跟随他在上海生活多年,在城市生活惯了,他习惯了在横平竖直的街道上行走,一回到家乡,就渴望折返到城市生活。
  “创作的养料从哪里来?古代、现代有没有比较喜欢的诗人?”
  “我看的书很杂,经济、文学,说不上什么特别喜欢,或者特别不喜欢的吧。穆旦、叶芝,对我影响很深。”
  陈忠村的诗歌里,村庄是一个温暖的意象,表达的主题多为乡村。母亲、冬天、高粱酒,在诗歌中频频出现。每年,他回家探亲,在乡间小路上骑自行车,童年时光扑面而来。
  但是,即使是农村出身的作家,陈忠村并不希望再回到农村去。贫寒的农村生活本身却并不诗意,尤其是对看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日子贫苦而煎熬,5000斤小麦、8亩地,起早贪黑,才能攒下农家人一年的收成。
  家乡是什么?──“城市很好,但始终陌生;我在农村有土地,但不愿回去。在我的心目中,乡村是我的精神家园。”
  城市是什么?──“在将近十年的上海生活中,我深深觉得,它有着宽广的胸怀,只要你肯付出,它会给所有人公平的回报,我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我对自己诗作的要求是健康、阳光。希望年轻人能够积极向上走。”
  在家乡蚌埠,他担任地方政协委员,被分在文艺组。陈忠村说,“是一个荣誉,不能做花瓶,而要做盛水的容器。我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提案。去年我提出,设立市长文学奖。”
  在他工作、生活的上海,他常觉得有隔膜。他的画笔之下,线条错落复杂,切割成一个个无规则的方块。在他眼里,城市的色彩是奔放跳跃的。他希望能走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来。
  “我一直很想成为新上海人。其实我的条件足够。只是我的工作单位总部在安徽,暂时还没有机会在上海落户。”
  “决定要选择上海作为落脚点?”
  “上海是一个有高度的城市。而且上海也需要我们这样的人。”
  “许多地方都需要人才,包括你的家乡。”
  “我喜欢上海。上海是一个有高度的城市。”
  “何以见得?”
  “在地铁上、车站上,到处都有人拿着书。这点,我们家乡那儿没有。”

成功者

“我要结交的这一万个朋友不是普通的工人和乞丐,应该是成功的人。简单地说,有固定的住处,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有足够的能力帮助过一定的人,最后一点特别重要。我正走向自己成功的路上。”

  “被选入教材的当代作家不多,除我之外,只有舒婷和海子等。还荣获2011年、2012年两次全国美术作品展最高奖。很荣幸,今年改版 的《大学语文》和《实用大学语文》都选入了我的诗歌。也编写过同济大学的通识教育读本。”他翻开自己的诗歌集《短夜》,这本书收录了他近期的作品。
  说到自己的职业,陈忠村向记者递上了另一张名片。这张名片是他平时工作所用,上书他的10个商务身份。从2002年被公司派至上海,直 到今天已经十多年。算是天道酬勤,他摘得头衔串串──国有企业“书记”、同济大学博士生、国家《大学语文》教材诗歌入选诗人、中国美院艺术现象学研究员、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企业导师等等。
  《短夜》中的前言选用了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杨四平写的序言。这位教授这样评论陈忠村──“他的思想属于左翼自由主义,它既不同于哈耶克式的新保守主义,也不同于新‘左派’,而是试图超越‘左’与‘右’的两级,探索一条兼顾各人自由与社会公正的中间道路。”
  他还是个商人,他会在生意场上和人交流徐志摩。他和一般文人又不同,在经济上他底气足,蝇头小利不入眼。“现在,一般的小生意,我都不想谈了。”
  如今他购置了自己的不动产,有了稳定的栖身之所,博士学业进入了论文阶段。高校经常将他请去做诗歌讲座。还没上过大学,作品被选入大学 语文教材;还没有博士毕业,就已经成了上海西南片两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他的作品书页背面,满满地写了十多位赫赫有名的大家的称赞。《短夜》中收录的采访、评论、访问,蔚为大观。占到了全书的三分之一。现在,他已经出版了6本诗歌著作。包括《上海文学》诗歌奖、安徽省政府文学奖、十大新书奖等荣誉都接踵而 至。
  陈忠村说:“我正走向自己成功的路上。”
  “别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这两层境界还不够。人应该交一万个朋友。如果你能交一万个朋友,那肯定眼界就不一样。”“我说的朋友不是普通的工人和乞丐,当然我绝对不是歧视他们。我要结交的这一万个朋友,应该是成功的人,成功的人能够提升自己。”
  “对成功的人的定义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有固定的住处,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有足够的能力帮助过一些人,我认为最后一点特别重要。”
  陈忠村列举了他所赞同的成功:在人民大学读书时,一个班级的同学都身居要职,在地震灾区资助了一所希望小学;此外,这几年,他帮助编写1985年~2005年的《打工诗歌》多部诗集,并捐赠了3000元钱,扶持年轻的打工诗人成长。
  “在你看来,如果有个人,他有一技之长,自得其乐,独善其身。这样的人算不算‘成功’?”
  “我认为不算,他们没有帮助过别人。最多只能算一半成功吧。”(严柳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08:06,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