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2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4-4-9 15: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从通俗文化中发掘时代精神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 惠敏
  大众文化研究可上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至今日,西方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已持续了一个世纪。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德国法兰克福批判学派、英国伯明翰文化平民学派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学派。

精英视角批判 被操纵的文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学者为代表,以对大众文化持否定的批判态度为特征的德国法兰克福批判学派形成。
  该学派最早对大众文化进行研究,也最负盛名。它从精英主义的立场出发,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电影、广播等大众文化形式由艺术转变成了工业产品,大众文化的实质是由社会统治集团掌控的、非大众化的文化工业。它以商业原则取代艺术原则,操纵着民众的思想和心理,民众成为被动的文化消费者。因此,大众文化是一种被“异化”的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产物。这种大众文化理论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组成部分,被视为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个理论基点。但该学派完全无视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和大众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未免过于偏激。此外,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局限在意识和精神领域以及理论缺乏充分的实证依据也是其缺陷所在。

平民立场辩护 受众是能动的
  20世纪中叶,以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斯图亚特·霍尔等文化学者为代表的英国伯明翰文化平民学派的诞生,标志着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转折点的出现。
  该学派坚持以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为宗旨,以大众文化与大众日常生活为研究内容,强调文化是一种总体的生活方式,存在于社会实践中,并认为大众文化与大众的现实生活紧密关联,能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沟通、交流的积极作用。
  他们站在平民的立场为大众文化辩护,致力于发掘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更加关注受众的意识能动作用,认为大众对大众文化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完全可能在观众的能动性鉴赏中抵消,转而呈现出积极的社会效果。
  这些学人所作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法兰克福学派过于强烈的批判精神,为研究当代生活及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学术视野和范式。但其研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即过于强调研究的经验性,在不同程度上掩盖或忽略了大众文化的诸多不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该学派的影响扩展到西方其他国家,尤其是澳大利亚和美国。在伯明翰学派的影响下,西方的一些学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大众文化研究,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理论学派。

学术视角解读 重新认识大众文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一直是国外理论界的一个热点,形成了以约翰·斯道雷、D.斯特里纳蒂、约翰·费斯克为代表的对大众文化基本持赞许态度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学派。
  他们对大众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定义了什么是通俗文化,探讨了定义通俗文化的各种不同方法,对关于通俗文化研究的讨论作出了贡献,并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战后大辩论进行了论述。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约翰·费斯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大众文化研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对大众文化始终持一种乐观的“积极参与”和“大众化”的态度,他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他的两部姊妹著作《解读流行》与《理解大众文化》被视为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研究的“拓荒”之作。他提出了“两种经济”(即“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大众文化理论,并以电视作为文化产业的例子阐发这一理论,即在资本主义社会,电视节目作为商品在这两种平行且共时的经济系统中生产和流通。其中,金融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钱;文化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这一理论为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费斯克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他认为观众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在接受文化产品的时候,大众并非是被动的、消极的、无助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具有抵抗性和颠覆性的。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大众也在对文化产品进行利用和转换。大众对文化商品的选择与利用,体现了大众在文化活动中的积极能动性。费斯克对大众文化持肯定赞许的乐观态度。
  加拿大社会学家米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中,对大众传媒在当代世界的迅速传播及其影响作了深入探讨。他提出的“媒介即信息”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他对技术本体的敏感使人类认识到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葛兰西的“霸权理论”(Hegemony Theory)也对大众文化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文化霸权学说既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又有别于强调经济基础的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它充分强调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更强调文化自身的功能,因而在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被视为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学说之一。
  总之,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各个学派从不同的视角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入而又颇具特色的分析,夯实了大众文化研究的基础,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也深化了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

发展与研究前瞻 跨学科问切时代脉搏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出了“世纪回眸特别报道”,其中《文化大众化》一文的作者、纽约大学文化学和社会学教授托德·吉特林预测了未来大众文化的九个特点:一是无处不在;二是多层次化;三是抢新闻热点;四是抢丑闻;五是媒体协同开发;六是比速度、快节奏;七是同步性;八是媒体与大众之间的默契性;九是全球化。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大众文化会更加丰富多彩,变化万千。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加速,大众文化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大众文化不受地域和民族的限制,“现代生活”前进到哪里,大众文化就跟进到哪里。在大众文化全球化的同时,各国必须坚持大众文化民族化的发展方向。在有机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捍卫本民族文化,加强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强化国家的文化主权意识,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维护本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特性及文化产品的发展权,把体现本民族传统的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深入研究大众文化成为学者们的一项重要任务。进入21世纪,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越来越体现出跨学科的特色,形成了多维的研究视野。社会学者强调它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传播学者重点研究它与传媒的关系、文化学者关注的则是它与精英文化及民间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把该项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不论从何种研究视角出发,学者们都应把握住以下关键问题:如何从通俗文化中把握“时代脉搏”、洞见“文化心态”、发掘“时代精神”;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挥大众文化的积极社会效应、合理避免其消极影响;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现象中发现玄妙深刻的世事哲理。而这正是学者们的使命所在。因此,当今的大众文化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惠敏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网络时代趣缘文化传播的兴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05:18, Processed in 5.272809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