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16|回复: 0

[2018年传拓: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文物“活”起来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艺术报 文:李博

日昇昌 陈旭传拓作品
  近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与改革发展问题,对于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文物保护的工作机制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在山西省太原市,晋商研究学者、中国金融史研究专家陈旭,就在身体力行地将传拓这种古老的技法,运用于传承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物的工作之中。所谓传拓,就是将宣纸覆盖在金石等器物上,用墨打拓,使器物上的铭文、纹饰、图形等特征真实复制到纸上。在照相术没有进入中国之前,传拓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复制技法,我国古代研究青铜器、秦砖、汉瓦、碑刻、石雕等,都要通过传拓来保存资料。但随着照相术的普及,曾经盛行一时的传拓技术逐渐被冷落,及至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已经没有人专门从事传拓尤其是呈现被拓对象立体形态的全形拓艺术创作。
  在数字影像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陈旭却在坚持使用传拓技术,记录、展示、讲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及文物的故事。陈旭与传拓结缘,要追溯至1995年。当时他为了研究晋商文化接触到传拓技术,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经过20余年的摸索和实践,陈旭如今已成为国内传拓界的个中高手。“我做传拓的最大目的,就是希望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文物‘活’起来,将不能动或者搬不动的优秀文物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陈旭说,“作为中国人,这是一种文化责任。”
  传拓看似简单,其实其中有很多门道。尤其相较于平面拓,陈旭创作的全形拓难度要大得多。要想在平面的宣纸上呈现出立体器物的空间感、透视感,不是轻敲慢打就能够轻松实现的。“全形拓最考验技巧和耐心,它不仅要求拓者具有丰富的平面传拓经验,还要求其具备素描、构图等美术基础。”做全形拓是一件费时费工的仔细活和体力活,要完成尺幅、规格巨大的全形拓作品,往往需要数月之久,不得不历经寒来暑往、遭受风吹日晒。“在做这些拓迹之前,必须深入研究历史与文化背后的故事,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类传统文化物件。作品才能在饱含历史沧桑的同时,令观者感到厚重并印象深刻。”陈旭表示。
  全景拓迹《日昇昌》是陈旭十分得意的一件作品。只要去日昇昌参观过的人,一看到这幅巨型拓迹都会感慨良多。作品中,在日昇昌院门建筑旁有一块匾,上书“汇通天下”;匾下面,紧跟着一杆天平秤,秤周围拓有19个银元宝;此外,还拓有秤码、汇票、斑驳的柱子和门头上的大漆。这一切,都将日昇昌票号的历史与沧桑感鲜活生动地呈现了出来。“全形拓如同一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画笔,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可以将实景呈现于画纸之上。”陈旭表示。
  车轮是陈旭拓迹作品《Chi-na──走来》的核心表现对象。作品中的轮子个个大有来历,都是明清两代晋商曾经使用过的马车轮。而车轮旁边的痕迹历史更加悠久,是陈旭从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娘子关、固关长城上的车辙上拓下来的。“我原计划创作一幅反映晋商长途跋涉的作品,但在考察过程中,又意识到这些历经千年的车辙,远远超出了晋商的范畴。”于是,陈旭将表现的主题从晋商拓展至整个中国商贸史,“作品中的车轮也是年轮,展现了几千年来的中国商道历史。”
  以十余颗面貌各异的白菜为拓迹的作品《清白持家》颇具水墨画气质,彰显了一种廉政文化。在传统中国画中,白菜素有“青白持家”的寓意,再配上陈旭创作的廉政诗“片片绿色染家田,棵棵娗威骨清白。素名淡泊世世修,平治天下顿顿材”,这幅作品便兼具了诗、书、画的气质,成功地将情境与意境融为一体。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千牛花露露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千牛花露露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千牛花露露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千牛花露露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千牛花露露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千牛花露露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人到中年》连环画作品赏析 单色釉:瓷器中的“大家闺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7 22:22,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