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天朝明志|查看: 16636|回复: 68
[技术

韩春雨自称代笔论文收七千 还欲组织学生买卖论文

 [复制链接]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技术韩春雨自称代笔论文收七千 还欲组织学生买卖论文

 [复制链接]
  韩春雨,男,1974年1月11日出生于河北石家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理学博士。
  现任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即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论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关注,甚至被部分媒体誉为“诺奖级”实验成果。但此后不久,该论文内容就陷入争论:有人提出韩春雨的试验无法重复,有人说可以重复,彼此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2017年1月19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最新声明指出,该期刊已获得有关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2017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称,韩春雨团队主动申请撤回其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
  2018年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处理结果称,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天朝明志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天朝明志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天朝明志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天朝明志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天朝明志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天朝明志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美媒炒作中国暗中审查苹果等外国科技公司 专家质疑盲目放生:大白天的把夜鹰往哪儿放
6# 青城山
 楼主|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10-15 09:28: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河北科大:已有机构运用韩春雨技术实现基因编辑

源自:中国青年报
  [河北科技大学就韩春雨实验结果受质疑作出书面回应称:已有机构用韩春雨团队技术实现基因编辑具体信息会适时向社会公布]针对一些国内外实验室提出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技术实验结果一事,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学向媒体提供一份题为《关于舆论质疑韩春雨成果情况的回应》的书面材料。全文如下:
  感谢社会各界对河北科技大学的关心、支持和爱护!2016年5月2日,我校教师韩春雨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对此,学校一直给予积极关注。目前,已经有独立于我校之外的机构运用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实现了基因编辑,该机构与韩春雨团队的合作正在洽谈中。具体信息我们会适时向社会公布。就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而言,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周期,尤其是在成果的初创阶段。恳请社会各界提供和谐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给予他们多一点支持、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这样才更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工作者成长。(中青在线记者樊江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10-14 14:08:00|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院士谈韩春雨事件:监管部门应尽快调查

源自:中国新闻网
  这几天,关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最新发现是否可重复实验的争议持续发酵,引发了科技界甚至普通公众的强烈关注。当众多网友和公众关注点落在“韩春雨是否造假”上时,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高福则表示,这并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13日,高福就此接受科技日报独家专访时说,对于这一事件要从三个层面来看:首先是科学发现是否真实,其次是问题出在哪里,最后才是大家热议的是否造假。
  高福表示,对于河北科技大学申请2亿多元的经费,韩春雨团队确实背负不起。但经费安排是否合适与他的研究是否可靠并无直接联系,不要因此将其“一棍子打死”。韩春雨的发现是否真实,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判断。

发现是否属实是关键
  “如此重要的‘技术性’发现,各国科技界都急于使用推广,所以目前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发现是否真实。”高福说。
  在他看来,“这个发现是否真实”与“韩春雨是否造假”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他说,如果证明此发现可靠真实、但是SOP(标准作业程序)需要修正、提高,那就由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完成。如果证明这个发现不真实,我们应该调查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实验设计有瑕疵,是不是实验试剂存在问题,等等。这个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条件比较多。
  高福强调,科学发现从来都是“对”“错”参半的,大家应该对这个背景有充分的认识。他说,科学求异、技术求同,求异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异”,可能不是“真实”的,可能是发现的“假象”。韩春雨的科学发现是“新”、也“异”,所以大家急着利用它推动科学进一步发展。
  对于目前争论最激烈的“韩春雨是否造假”,高福认为这是最后一个层面的问题,应该放在“科学发现是否真实”和“问题出在哪里”之后。他说,如果韩春雨是故意编出了结果,这就叫造假了,属于学术道德问题。现在有科学家质疑韩春雨发表文章的数据和图表存在问题,如果情况属实,那已经构成学术不端。

韩春雨亟须确认发现是否可靠,而非“自证清白”
  韩春雨为什么一开始就特别受关注?因为他的发现兼具科学性和技术性。NgAgo基因编辑技术不仅有科学上的开创性,更重要的是这个发现能应用到各个领域。高福表示,正是这个原因,在论文发表之初,全世界都很兴奋。
  现在,大家发现它不工作,并且实验无法重复,这就引来了众多质疑。韩春雨此前一直坚持,重复实验失败可能是细胞污染造成的。对此,作为生物学家,高福表示,做实验全靠污染和不污染来判断,是不合适的。
  “韩春雨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大家完成实验,包括公开他掌握的数据和实验过程。”对于韩春雨多次谈及的“自证清白”,高福觉得这确实是没必要。“作为科学家,现在首要的是搞清楚这个科学发现是否可靠。‘自证清白’说得好像是在追查造假了一样,韩春雨现在要先谈科学发现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他说。

河北科技大学和监管部门应尽快调查
  从今年5月2日,韩春雨课题组发现了基因编辑技术──NgAgo,并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将成果公开发表,到10月10日晚,国内13个课题组的研究学者实名公开了他们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方法的结果。质疑声浪一直没有停歇。外界纷纷要求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及相关机构介入调查,但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单位给出正式回复。
  对此,高福的态度十分明确,他不希望这次事件不了了之。“河北科技大学和相关部门必须站出来展开调查。不论是韩国的黄禹锡事件,还是日本的小保方晴子事件,最终都是他们所在的学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的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他说,“我相信《自然》杂志很快会督促河北科技大学进行相关调查,国家把钱给了学校,学校有义务给大家一个真实的结果。”
  高福在英国、加拿大、美国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和博士后训练,也在英国任过教,对欧美的学术管理体系较为熟悉。他表示,在发达国家出现类似争议都是给钱的部门进行监管,因为出资方有监管的义务与责任──既要监督又要管理。
  最后,高福强调,中国科学家作为世界科学共同体的成员,要有科学求真的精神、理智理性的态度和敢于担当的勇气。(科技日报北京10月13日电)
源自:科技日报
4# 金佛山
 楼主|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9-7 18:48:00|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集团回应韩春雨事件:论文调查尚无最终结果

源自:中国新闻网
  科技日报上海9月6日电(记者:王怡)9月5日,韩春雨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称,《自然》杂志已证实实验可重复。9月6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对于韩春雨论文的调查,我们目前还维持之前的官方回应,尚未有新的结果公布。”
  早在8月2日,刊登论文的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生物技术》向媒体发表官方声明表示,《自然·生物技术》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董事长斯蒂芬·冯·霍尔茨布林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科研论文的出版机构,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了可重复性研究的问题。它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的增多,实验的可重复性问题被暴露了出来。未来我们会要求投稿人在投稿中增加更多的实验细节,并且在明年我们也会要求投稿人将他们的数据表格化呈现给编辑。”
  斯蒂芬介绍,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可重复性实验是他们下一步工作目标之一。自然集团会考虑引用新的形式来帮助做可重复性实验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同时帮助人们对新的科研成果建立起信心。“科研管理机构更关注有新突破的实验结果而忽略了重复性实验,现在他们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斯蒂芬说。
  要进行可重复性实验,就要做好实验数据管理。对此,斯蒂芬提到了FigShare,一种分享开放科研数据的新方式。它是自然集团的姊妹公司数码科学(Digital Science)旗下的产品,可以让实验人员管理实验数据并快速分享。斯蒂芬表示,未来会鼓励科研人员使用这种数据管理软件,以帮助其他科研人员进行可重复性实验。
  对于韩春雨论文事件,自然集团办公室包括子刊《自然·生物技术》并未给出最新的声明。而韩春雨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戴卫(David Cyranoski)是属于《自然》新闻评论团队的通讯员。《自然》新闻评论团队是独立于《自然》出版商的研究编辑团队。戴卫在8月8日报道了韩春雨论文事件,但这份报道并不代表《自然·生物技术》的调查结果。
源自:科技日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8-3 01:08:03|显示全部楼层

韩春雨回应论文遭质疑:我们实验室已重复很多次

源自: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新闻调查:韩春雨论文遭质疑 各方如何评说
  新华社记者黄堃 张家伟 郭爽
  “我对NgAgo技术有严重的怀疑。”有国外同行如此评说韩春雨公布的实验。
  “我们实验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风口浪尖上的韩春雨如此回应。
  “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发表韩春雨论文的英国《自然·生物技术》2日声明。
  这是近来广受关注的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论文引发争议之后,几个主要当事方的态度。新华社记者就此进行了多方采访,专家认为这一争议还有待实验和时间检验,如古人所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争议是什么
  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及其团队5月份在全球知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 NgAgo-gDNA。论文一发表便引起全球生物学界巨大关注,因为基因编辑是当前的热门领域,主流技术是被广泛认为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 CRISPR-Cas9技术。而根据论文,NgAgo-gDNA技术与CRISPR-Cas9技术相比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
  不少研究者纷纷跟进这项技术,随后不时传出各种消息,有的说重复不了该实验,有的说能重复但效率低,但迄今还没有任何正式发表的科学文献表达支持或反对的观点。近来,对韩春雨论文的质疑逐渐升温。
  质疑高峰出现在近几天,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加埃唐·布尔焦在网上公开发文表示,他不能重复韩春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并且在与许多同行 的讨论中得知他们也无法重复该实验,因此“我对NgAgo技术有严重的怀疑”。他呼吁《自然·生物技术》要求韩春雨公布更多原始数据和实验细节。随后,国 际上一些科研人员如西班牙国立生物技术中心的路易斯·蒙托柳等人表示支持布尔焦的质疑。

相关方态度
  对于相关质疑,韩春雨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论文是真实的,“我们实验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他强调,自己忙于科研,对于外面的种种说法,不愿意多费精力来做回应。
  新华社记者联系了《自然·生物技术》编辑部,该刊发言人声明说:“《自然·生物技术》对于人们提出的任何关于论文的疑虑都会认真对待,并加以慎重考虑。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由于此前有报道说,韩春雨论文曾先投给美国《科学》杂志,被拒稿后才转投《自然·生物技术》。新华社记者还联系了《科学》杂志出版方美国科学 促进会。科促会公共项目负责人金杰·平霍斯特说,《科学》杂志不会证实或否认某篇论文曾被拒绝刊发,也通常不会评论其他通过同行评审机制刊发论文的期刊,但“刊发论文的主要目的之一确实是让研究结果可重复”。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饶毅担任主编的科学类新媒体《知识分子》曾在韩春雨论文刚发表时予以重点介绍,引发了国内媒体的报道热潮。饶毅在接受新华社 记者:采访时说:“韩春雨的工作,与其他初次发表的工作一样,需要其他实验室能够重复,需要时间检验,需要多方面比较,需要知道能够有多少发展,才知道是否 过硬,有多大意义。”
  饶毅强调,实验科学的最后结论不取决于雄辩,而在于事实。他举了自己曾遭遇的一次争议为例子:1999年,饶毅发表论文阐述Slit蛋白质的 功能;2001年,哈佛医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否定饶毅的结论;饶毅于是做了更多实验,在2003年发表新论文,证明了自己的结论正确。在这次事 件中,最终起决定因素的是进一步的实验。

怎么看科学
  这次论文事件引发巨大关注,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基因编辑是当前热门领域,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另一方面,韩春雨没有出国留学 经历,在河北科技大学工作,凭借上述论文,一鸣惊人;而如今遭受国际同行的质疑,也引发人们担心,剧情会否反转。从论文发表至今,媒体对韩春雨紧追不舍,那应该怎样客观看待相关报道呢?
  与此次争议无关的美国乔治城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吴建永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理解“媒体需要热点,大众需要追星”这类行为,但科研事 件往往要在多年后才能做出最终结论,因为许多科研成果的影响因素复杂,需要时间才能辨别真伪。而现在处于未决阶段,一些媒体的报道容易引起有各种倾向性的 猜测。
  吴建永为此写了题为《木桌子效应》的科普文章,回顾历史上著名科学家费米当年用中子引发核裂变,别人却不能重复的故事。费米后来发现原因是他 用木桌子,木材中的氢原子有减慢中子的作用,而其他人用大理石桌面,所以不能重复。费米由此进一步总结出慢中子理论,发明了核反应堆。吴建永说:“未知因 素影响实验结果,造成实验不能重复,是科研中的普遍现象,应该学会以平常心看待新闻中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发现。”
  当然,科学界也有实验确有问题而最后真相大白的例子。比如轰动一时的日本小保方晴子案例,她2014年1月在《自然》上发表关于一种“万能细 胞”的论文,在同行无法重复并提出质疑后,她自己无法在有监督的条件下重复实验。最终她供职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当年12月宣布否定其论文结果。
  费米和小保方晴子的两个案例说明,在一个新实验暂时不能被他人重复时,各种可能都有。在韩春雨论文的争议中,各方虽然观点不一,但都强调要以实验结果为立论基础。因此,最后的结论也要看更多的实验,而这需要时间。 ●
2# 四姑娘山
 楼主|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8-2 19:48:00|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生物技术》回应韩春雨争议:将进行调查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自然-生物技术》回应韩春雨论文争议:将进行调查

  新京报快讯(记者:信娜)针对多国科学家要求《自然-生物技术》介入并公布韩春雨论文原始数据一事,今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回应称,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根据流程,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
  今年5月,世界知名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刊发了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该论文引发强烈关注,甚至有媒体称其为“诺奖级”实验成果,不过,没有实验室宣布能够完全成功重复韩春雨的实验。因实验无法重复,韩春雨的论文受到质疑。多国科学家要求《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介入调查,并要求韩春雨公开原始数据。
  对此,《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今日回应,《自然-生物技术》对于人们提出的任何关于论文的疑虑都会认真对待,并加以慎重考虑。他说,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记者了解到,根据既定流程,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韩春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自己对能重复实验结果充满信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 贡嘎山
 楼主|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5-18 13:28:00|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网谈韩春雨事件:该反思的还有谁?

韩春雨:小科学家跳上大舞台
源自: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江涛源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5月18日10版)

韩春雨在实验室

韩春雨(右一)向记者介绍他的科研成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江涛/摄

  事后回想起来,韩春雨觉得,自己和NgAgo的首次相遇,就像一部“无厘头”的喜剧。
  那是一个深夜,他已经苦寻一种全新的基因编辑工具多日。但就在这个可能名垂人类生物技术研究历史的关键时刻,实验室的显微镜却不给力,“耍大牌”的NgAgo迟迟不肯在显微镜暗淡的灯光下登上科技舞台。
  韩春雨只得穿过漆黑的走廊,用一把他学生之前偷偷配的钥匙打开公共实验室的大门。在更先进的设备下,这个淘气的蛋白终于对蹑手蹑脚的科学家莞尔一笑。
  5月2日,韩春雨和他团队的科研成果通过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网络版公之于众。紧接着,这位河北科技大学42岁的副教授对互联网时代“一夜成名”有了深刻体验。
  在生命科学领域,使用核糖核酸(RNA)作为引导工具的基因编辑技术是如今最炙手可热的角色,号称“将手术刀送入细胞”。韩春雨却不走寻常路,带着NgAgo这个默默无闻的脱氧核糖核酸(DNA),闯进热闹的片场。“脱发的中年人通过基因修复,满头黑发就成为可能。”他这样解释这项被称为“诺奖级”科研成果的功用,“当然从现在看这还是比较科幻一点的应用。”
  随着网站在北京时间5月2日凌晨发布该成果,很快朋友的越洋电话就向他通报,连MIT(麻省理工学院──记者注)的BBS上都有人开始议论他这位“HIT”(朋友对河北科技大学的简称──记者注)的副教授。
  但在韩春雨看来,自己科研人生并没有因为这一刻而发生意外改变。这位70后总是喜欢用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中的经典台词来描述与NgAgo相遇对于他的意义。“就在那一刻,我是一名科学家了;而在这之前,我其实是一名科学家。”
  韩春雨一家三口住在学校提供的58平方米的住宅里。他刚到河北科技大学任教时,学校原本给他提供了13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但他看中了如今这套旧住宅离自己实验室只有5分钟自行车路程,于是婉拒了。
  与NgAgo初次相遇的更多细节,韩春雨已记不清。只记得在那历史性的一天,他从实验室翻墙回家,“身手格外轻快”。──凌晨离开实验室对韩春雨来说是常事儿,他从不打扰熟睡的门卫,总是从一人多高的围墙上一跃而出。
  这一次,随着全新的基因编辑工具亮相,这个之前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家也一个跟头翻到了灯光闪耀的学术舞台。
  有人评论,相比已经备受关注的前一代基因编辑技术,被韩春雨带到大家面前的这个新面孔能做更多的事情。它的编辑对象所受限制更小,能编辑基因组内任何位置。而且编辑精准度更高,能避免前一种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出现的脱靶现象。
  43岁的中科院院士邵峰专门撰文探讨,如何才能涌现更多“韩春雨”。更有媒体直接指出,韩春雨的成功将给无数非名校、无头衔、无职位的科研人员以信心。
  在韩春雨看来,做科研只是“爱冒险却胆子小”的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
  2000年,韩春雨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士的第一天,在实验室的桌子上无意间看到了一张报纸:一面是深圳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人们端着饭盒边吃饭边谈工作;而翻过来则是爱因斯坦悠闲的半躺在花园的躺椅上。这个年轻人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这条路不那么好走。寻找一种全新基因编辑工具的想法并非韩春雨独有。和他一样,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都受到一篇专业论文的启发,正摩拳擦掌。在高手林立的学术圈,韩春雨默默无闻。北大清华的优秀毕业生,价值千万元的实验设备──学术竞争者的这些优势都是韩春雨难以企及的。
  他的实验团队只有5人。在河北科技大学的旧实验楼里,进进出出的学生没几人能说清韩春雨实验室的确切位置。实验室像极了上世纪80年代的老式教室,实验所用的器皿,有些是喝完的饮料瓶。
  开始此次科研时,他手中有可支配科研资金30多万元,可没想到做的时间比预期要长,费用也比预期要多。为了买试剂,目前他个人欠试剂公司30多万元。
  在这一点上,要“当科学家”的他就像《喜剧之王》的主人公尹天仇。只是与故事里的主角相比,韩春雨的逆袭如今在科技界已不是天方夜谭。
  互联网时代悄悄地改变了科研的游戏规则。通过一根网线,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用手触摸到巨人的肩膀。但能否率先成功站到巨人的肩头,用韩春雨的话说──那就要看科学家的自我修养了。
  “我们的实验没有什么复杂的,关键要看实验设计。”对自己的科研成果,韩春雨实话实说:“大家都是聪明人,比的就是智商!”尽管一再声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但韩春雨的锐气,像他光头上的头发茬,一不留神就会冒出来。
  科研团队成员、他的徒弟高峰告诉记者,受相同论文的启发,竞争者的思路通常是如何将该种蛋白改造成在常温下依然有活性,而韩的做法则是找到功能类似但不需要65摄氏度才有活性的同源蛋白。
  这一思路简洁得多,但也意味着有可能是在庞大的蛋白家族中“大海捞针”。“肯定有,找去吧!”韩春雨对高峰说。
  坐冷板凳,对于韩春雨来讲,已经算不上什么稀奇事儿。韩春雨的父亲韩进廉,生前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韩进廉开始从事当时并不被鼓励的红学研究。韩春雨记得父亲这样的研究,总是利用课余时间偷偷进行。一张稿纸,父亲也总是用完了正面用反面。
  这次团队中的另一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员沈啸记得,他第一次到韩春雨实验室,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实验室落后的硬件,而是这里的人对科研的“疯魔”程度。
  永远散发着潮湿气味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里,用铝合金和玻璃隔出一个几平方米的角落,就算卧室,床是直接铺在地上的4床褥子。
  每天晚上高峰都在这里睡觉。贴在玻璃上的旧纸箱,阻挡着组培室24小时不灭的灯光。铺盖旁边的纸箱子上放着饭盆,而晾衣服的枯树枝则搭在空调和墙壁之间,晃晃悠悠地从电脑桌上通过。
  窗台上一个花盆里种着植物。刚入住时,高峰吃完桔子随手撒下的种子,如今已经有一尺多高。
  “卧室”电脑桌旁有一把小转椅是属于韩春雨的,他总是坐在这里和徒弟谈论文。他至今依然很难在这个缺了一条腿的小转椅保持平衡。每当他不小心一个趔趄的时候,总是会苦笑着告诉高峰:比我那时候好多了。
  和高峰一样,韩春雨2003年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为了完成科研项目,也在实验室“飘”了两年。和高峰不同,他没有固定的地铺──哪个学弟不在他就借个地方睡觉,要是学弟都在,他便在协和医院的走廊里找个相对僻静的地方打开铺盖卷。
  互联网把更多机会带到科技工作者面前。韩春雨认为,这个时代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依然是对科学“非功利”的热爱。
  为了更投入寻找新的基因编辑工具,2014年他果断放弃了已经被学术期刊答应“接收”的论文,而那篇论文的发表无疑会带来科研项目和不菲经费。
  “科学家做科研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发论文。”对科研目的的追求,韩春雨达到了“洁癖”的程度。
  2005年年底,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士期间,作为第一作者,他曾在期刊《核酸研究》上发表过科研成果。此后的十多年里,他只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那只是学生毕业有需要。”他说,为评职称写论文还不如淘茶壶、弹古琴。
  走出实验室,韩春雨看起来并不像科学家。他喜欢淘茶壶,自己研习古琴。时常在古琴和汉服论坛潜水的他,还警告记者,这两个圈子的人不能惹,他们的嘴可“毒”着呢!
  在他看来,公众对科学家存在某种误读。“科学家都是很热爱生活的。”随之又笑着补充说,“走火入魔的除外。”
  他一鸣惊人后,很多人都猜想韩春雨会不会离开这所既非211也非985的院校。他却没有这么想,“工作十几年没有出什么重要成果,要在其他院校可能早就被扫地出门了。”
  和电影中的尹天仇一样,一夜成名后,韩春雨也成为媒体追逐采访的对象。记者对他的成功逆袭总是充满好奇。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爱扮酷的韩春雨会不厌其烦地搬出《喜剧之王》的桥段“打太极”──这是一个科学家的自我修养。

〓 相关链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0 13:11,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