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9385|回复: 67
 
#
跳转到指定楼层

[经济学管清友:汽车行业出现“白酒化”特征,新能源汽车就像酱酒

 [复制链接]
  管清友,山东诸城人。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如是资本创始合伙人,原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同时还是经济观察报、民生财富、太湖金谷研究院(全国股转系统委托服务机构)、新浪智库等多家重要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多个地方政府以及中关村股权协会、广东创投协会等机构的金融顾问。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博士后。曾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现为国情研究院)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宏观处处长、调研处处长。
  美的集团、南华期货等企业独立董事。
  目前还兼任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财政部发改委ppp专家库双库专家、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中心学术委员、工信部工业经济运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研究生合作指导教师,中国泛海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泰迪嘻嘻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泰迪嘻嘻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泰迪嘻嘻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泰迪嘻嘻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泰迪嘻嘻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泰迪嘻嘻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面对夏季大温差 三招让你告别“油”恐慌 一天中减肥的五个最佳时间
67#
 单身女狼 发表于: 2021-6-18 22:14: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管清友:汽车行业出现“白酒化”特征,新能源汽车就像酱酒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文标题:管清友:汽车行业出现“白酒化”特征,新能源汽车就像酱酒

“新能源汽车的上升态势几乎是不可遏制的。”
  6月18日,在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1届中国汽车论坛上,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中国汽车行业正在出现类似于白酒行业发展的特征,新能源汽车就像白酒行业里的酱酒,异军突起。
  “在整个白酒行业从2016年总体销量出现下降的态势之下,酱酒在白酒的整体市场份额上升了50%。刚才多位领导提到,新能源汽车呈现市场份额逆势上扬的态势,我们估计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新能源汽车的上升态势几乎是不可遏制的。”管清友认为。

从整体市场发展走向和内部结构上看,汽车行业跟白酒行业也有一些类似的地方。
  在需求端,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展望未来,管清友预测,到2025年汽车年销量可能会再增加500万辆,这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底气。
  在结构上,汽车消费在一二线城市的升级和在农村的普及同步存在,呈现高端和低端“两极化”现象。具体而言,无论是车型还是品牌,都在展示着“两极化”的趋势,“自主品牌在向中高端市场进一步扩展,也在进一步抢占国外品牌的市场份额。我们觉得这种现象未来也会愈演愈烈,尽管自主品牌内部竞争态势也会越来越明显。”
  管清友还指出,随着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到来,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汽车工业中真正迎来了换道超车的绝佳机会,而从新能源汽车这个细分品类看,中国自主品牌和国外品牌以往的格局已经在发生逆转。
  短期来看,管清友指出,对于下半年汽车市场的情况要“稍微清醒一点”。“疫情压抑的这部分汽车需求经过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的释放之后,伴随着下半年经济动能的减弱,可能也会进一步减弱。”他强调,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按照今年确定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6%,下半年比上半年动能要弱。
  长期来看,他也指出,未来五年仍处于经济减速期。“去年突然下滑,今年加速反弹,同比的数据遮掩了很多东西,明年大概能恢复到疫情之前所谓正常的增长态势。”管清友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仍处在高速增长30多年以后的减速期,从历史经验看,大概会持续20年,未来至少将还有7、8年的时间整体上处在减速期。
  (作者:彭苏平 编辑:张若思)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6#
 你的名字 发表于: 2020-8-8 16:21:58|只看该作者

管清友:A股长牛的两个条件

源自:财富指北
原文标题:管清友:A股长牛的两个条件
⊙作者:管清友 编辑:Eric

  01
  大家对A股投资热情高涨,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国家鼓励科技创新,上交所有了科创板,创业板要实现注册制,新三板的精选层也开始正式交易。其次是很多人在科技股、消费股上确实赚到了很多钱,赚钱效应使得大家更有投资热情。如果这次市场上涨能带来资产池的转化,确实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像过去20年抓房地产一样,抓到一个大的资产上升周期。我由衷希望市场能健康发展,不再出现所谓疯牛,因为疯牛的杀伤力太大了。
  02
  对于当前股市的几点提醒:第一,当大股东特别急于减持自己股票的时候,股民一定要小心。大比例减持自己的股票一定有问题。第二,我们虽然对科技创新充满热情,也给予很多科技公司非常高的股价和估值,可以容忍科技公司暂时不赚钱,但要知道这是不正常的现象,科技股其实是赚钱的,微软市盈率只有30多。第三,避免跟风。对科技公司的技术壁垒、所处的赛道、商业模式的构建要有了解。
  03
  普通投资者一定要认识到以下几点:1)普通股民冲进股市,相当于拿着大刀长矛,冲进了重机枪阵地。有点经验的股民,不过是换成了驳壳枪而已。千万不要低估了股市的风险。不要觉得自己当不了韭菜、别人都是韭菜,“击鼓传花”一定不会砸到自己手里头。2)永远要有估值意识,树不能长到天上去。3)建议大家弱水三千、只取半瓢,不要贪杯。4)要用买大白菜的心态去买股票。我们很多投资者在菜市场买菜都斤斤计较,甚至锱铢必较。为什么买股票,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就进去了呢?
  04
  中国股民有几个特别矛盾的现象:第一,很多人说实业太难做了,我想做投资,但你连实业都做不好,为什么就能做好投资?第二,投资这个事一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大部分人都当了分母。第三,即便大家认识到这种现象,还是前赴后继愿意去当分母。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跳到分子之上。
  05
  在股票投资领域大家一定要清楚:第一,在你的一生中能抓到一波牛市已经很好了。千万不要期望天天泡在市场,天天能够有很好的收益。第二,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价值投资泛一些,不要局限在短时间之内。第三,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是说今天你买了,赚到5%,就马上走了。该我们赚的钱,我们努力把它赚到。不是我们该赚的,也不是我们这个能力能赚的,就不要眼红别人。牛市易醉不要贪杯。
  06
  中国的投资者特别是股民有一个特点,被套住后不痛苦不焦虑,反倒是没有上车,没有进入市场的时候,非常痛苦,我们观察了很多年,发现这种特点特别明显。牛市来的时候还没有建仓,会非常痛苦,进去套住之后,又像以前一样。7月以来大家经历了一个非常大的波动,好多人其实坐了过山车,或者说好多人刚刚鼓起了冲进牛市的勇气,冲进去就被套住了,然后心安理得地在市场里飘荡。
  07
  估值是在喧嚣浮躁的市场保持冷静头脑的基准,永远是一个基本水位。我们最近统计发现,很多板块估值水位已经达到了历史峰值。市场反映人性也检验人性。投资本身也是一个人性的修炼的过程。从具体的行业来看,大赛道是清晰的。但在这些大的赛道上有很多公司,就像一个跑道上可能有十几个运动员一块比赛,你能确定你最后投的那个公司就能成功吗?我们要认清楚这样的现实,在别人都不太冷静的时候保持相对的冷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特别难。
  别人都在买股票,大家不担心被套,最焦虑的是踏空。股市涨了,我竟然没有上车,这种情绪比套牢了更悲伤,这些都不是理性的态度。这也是牛市是我们亏钱的主要原因,牛市有可能是更大的绞肉机,是因为牛市让人们忘记了风险,忘记了风控,也忘记了常识,整个人都不好了。从交易角度来讲,如果你是资深交易者,那么毫无疑问,在这个情绪流动性、改革环境都比较支持的市场中,要勇敢地冲进去。但是对于涉市未深的投资者,千万不要急于冲进去。牛市对于散户来讲,真的特别容易亏钱。很多人在熊市里凭本事赚的钱,在牛市里都亏回去了。
  08
  股票要想替代房地产成为中国老百姓的资产池中的主要资产,走出健康的长牛,实际上是有两个前提条件的:一是股市一系列的基础制度设施更加完善。必须创造出一个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国股市中炒股票的大多是赚不到钱的,只有极少数赚钱,发股票的才赚钱,这是由监管制度、交易制度决定的。同时,交易机制仍然是一个受约束、扭曲的交易机制,所谓10%的涨跌停限制导致了买卖双方无法实现均衡。而许多原始股东,他们拿到这个股票的价格可能是上市价格的50%、甚至是10%。这个交易本身是不公平的。所以,很多时候,股市的火爆不过就是一个繁忙收割的场景。二是不断创造新的增量资产。在这个资产池的置换过程中,还需要一个条件──不断创造新的增量资产。有人讲“IPO牛”,这是有可能的。一方面,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政策都是比较友好的,整个流动性相对来讲是宽松的。这时如果有持续的、新的增量资产进入到市场中,并且它能够按照升维的监管发行、交易制度来进行,确实是有可能达成一个大牛市。我们在里头是可以找到性价比较高的资产的。中国投资者也可以开始真正地分享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红利,分享到企业创新的红利。
  09
  如果以上两个条件都没有实现,当下这种资金推动型的牛市贻害无穷,宿命都是很惨烈的。2015年股灾殷鉴不远。可以预见,这一波是外资割散户的韭菜。
  这种资金推动型的牛市,对许多投资者来说,就是个大的绞肉机,看起来好像是经历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市场行情,结果到最后发现亏得什么都没有了。这是大概率事件。
  10
  对普通人来说,未来几年应该如何自处?应该认清形势,提高认知能力,采用收缩型的生活方式。做梦不要做得太大,尽量务实一点,没办法跳槽的就别跳槽,能保住工作的就保住工作,有投资能力的可以抄底。不同人群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简单来说,要稳住基本盘,守住风险底线,敏锐抓住机会。
  但归根结底,看清本质是最主要的。因为所有选择,都跟你的认知水平有关。
  所以我们应该采取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要过度乐观,也不需要过度悲观,确定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状态。无论你是打工、创业,还是投资,一定要想通透一些。
65#
 嘉陵江 发表于: 2020-8-5 23:03:52|只看该作者

管清友:构建双循环有三关键词,统一大市场、启动内需和数字基建

源自:每日经济新闻
原文标题:每经专访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构建双循环有三关键词,统一大市场、启动内需和数字基建
⊙记者:李可愚每经编辑:陈旭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今年下半年乃至“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作出若干重大原则性部署。
  未来我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怎样的幅度?如何解读此次会议提及的“双循环”“跨周期调节”等全新关键词?中国资本市场又将迎来怎样的新机遇?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对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进行了专访。

就业指标应优先于GDP目标
  :此次会议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您预计制定相关规划将考虑怎样的大环境?“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将会是什么
  :五年规划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对于即将落实的“十四五”规划来说,主要是考虑未来5年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内外环境的变化,站在当下对未来5年的发展提出明确目标,其中既包括约束性指标,也包括指导性指标。
  在当前背景下,内外环境的变化是最为重要的变量。外部环境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在内部,我们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运行处于新常态的环境。
  我们目前的命题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基础之上,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我估计,双循环有很大可能会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经济增速目标一直是历次五年规划设定过程中社会关注的焦点。您预计“十四五”时期是否会继续设定经济增速目标?如果设定,该目标将会处于怎样的区间?
  :在五年规划中,经济增长速度这个指标从来都是指导性指标,而不是约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主要指的是环保指标,比如碳排放等。
  但我们评估以往历次五年规划的时候也发现:指导性指标往往比约束性指标落实得好。毕竟,经济指标看得见摸得着,中国也有一个地方竞争式的发展模式,因此大家对于GDP、财政收入等指标,执行的力度相对更大。
  那么,在“十四五”时期如何设定经济增长目标?目前来看有这么几种意见:
  第一种是不设定指标。就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一样,事实上是用就业等相关目标进行了代替。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还是要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因为经济发展还是当前的第一要务,而发展需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指挥棒”,因此设定指标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个人建议,在“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还是要设定,但仍然作为指导性的目标。与此同时要强化就业和民生指标,特别是就业指标。
  现在看,无论是疫情的常态化,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促使我们需要底线思维。
  在社会政策方面,首先要托底发力,对弱势群体要有底线保障。这都需要我们在就业和民生方面发力。
  而在经济发展角度方面,就业这个指标也非常关键,因为有就业才会有收入,才会有消费,没有就业就什么也谈不上了。
  当然GDP增长目标也很重要,但更需要凸显就业等指标的地位。而且,GDP和就业这两个指标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正向关系。
  因此我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应该继续提GDP指导性目标,与此同时也要明确,要把就业和民生指标的地位提到GDP之前。
  “十四五”时期GDP又能保持一个怎样的增速?
  我觉得,考虑目前新常态的经济运行趋势,“十四五”不宜确定过高的经济增长指标,如果增速能够保持在4%以上就是非常好的。

财政、货币政策将保持平稳克制
  :此次政治局会议首次出现了一个新提法──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从此前常见的“逆周期调节”,到这次提出“跨周期”这一新概念,背后体现出怎样的演进?
  :过去我们的宏观政策主要强调逆周期,也就是所谓相机抉择式的调节。不过从这些年的经验看,宏观政策如果太偏重于考虑逆周期调节,就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政策管了上个周期的事,但下个周期又冒出来很多新的问题。
  其实我们在2012年就已经注意到,之前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产生了一个“前期政策消化期”,这在“三期叠加”概念中已经出现。
  因此,进行跨周期的调节就很有必要。宏观政策应该不光是要考虑当期的变化,还要考虑后边几个周期的因素。就像在2020年的疫情冲击之下,我们的宏观政策其实保持了比较克制的态度,这就是考虑到了跨周期的缘故。
  考虑跨周期调节,也是基于2008年以后全球QE(量化宽松)政策的后遗症。基于我们过去多轮大宽松之后造成的问题,现在采取一个实事求是的举措,对于我们平滑经济周期、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都是很有意义的。

  :在“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的框架之下,我们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比之前会有哪些变化?
  :我觉得,第一就是总体上会保持平稳和克制,不会像突然踩油门或者踩刹车,闸门突然松得很大,或者突然拉得很紧。如果总是这样频繁变动,对市场主体和经济运行都可能造成比较明显的破坏。
  第二就是要有长远眼光,政策的变动调整不宜过大过频。
  我们的总需求管理政策不能聚焦在短期内,而是要聚焦在中长周期。
  事实上我们也有这样的条件,相对于欧美日这些经济体,中国的宏观政策还有空间,我们还是正利率,资产收益率也比较高,中国发展的潜力非常大。因此,我们要用一个中长期的视角去制定并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双循环”有三方面关键词
  :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概念,您刚刚也阐述了双循环的重要性。为了推动双循环,未来我们应当在哪些领域着重发力?
  :从正反两个层面来说,我们都需要构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即使我们没有遇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国内潜力。
  如果这个格局得以构建成功,对中国来说将是一次凤凰涅槃一般的改变。
  我总结双循环的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就是“统一大市场”。目前,我们在交通物流等行业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统一的现象,一些隐性的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
  要构建国内统一的大市场,目前要做的是清理一批文件,统一一批标准,释放一批要素活力,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这都是构建统一市场的基础。
  第二是启动内需,“启动内需”不是简单的类似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那样的刺激消费措施,而是要去除一系列阻碍需求的梗阻和障碍。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数字基建”,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中国一定会出现一轮基础设施的升维。从高速公路到高速铁路再到“数字公路”。目前在这方面,我们与西方国家其实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十四五”规划即将出台,资本市场又会迎来怎样的新机遇?
  :我认为,“十四五”期间应该看好中国资本市场。
  目前,现在资本市场作用确实越来越大,对于我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企业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撑,解决科技投入大量资本的问题,对于中国老百姓资产池的转换、从不动产转向金融资产的增加,资本市场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资本市场需要搞好基础设施,搞好监管。
  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涉及的发行制度、交易制度、监管相关制度,一定要阳光规范国际化。今后在监管方面,我们的监管方向应当是功能监管+机构监管,并且要弱化机构监管,强化功能监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4#
 淡淡味道 发表于: 2020-7-31 12:10:55|只看该作者

管清友:很多人在熊市里凭本事赚的钱,在牛市里都亏回去 |《老友记》

源自:《财经》新媒体
原文标题:管清友:很多人在熊市里凭本事赚的钱,在牛市里都亏回去 |《老友记》

牛市还在不在,这轮牛市周期到底多长?

  腾讯财经讯 7月29日晚,由腾讯新闻、腾讯财经与如是金融研究院独家合作的直播节目《老友记》第一期正式开播。
  《老友记》是由管清友博士(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主导的一档高端财经对话栏目,定期邀请管博士在经济、资本领域的大咖友人,一起分析天下大势,观察天下大事,抓住天下大市。
  第一期《老友记》邀请了在多个机构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学术经验和实战经验都非常丰富的“美女经济学家”万喆,共同探讨当前市场形态,分析牛市是否真的到来,剖析股市波动的底层逻辑,给跃跃欲试想冲进股市的朋友敲一个警钟,也给已经身处股市大变局的朋友提一个醒。


  以下为直播实录(精简):

A股成价值洼地,基本面加流动性共同促成牛抬头
  管清友:2015年的股灾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导致我现在听到“牛市”都还心有余悸。你觉得现在是牛市吗?此次市场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万喆:牛市在学界还没有明确定义。大部分所谓牛市都出现在90年代,一波接着一波,牛过了就熊。但到了最近十年,所谓牛市的频率明显降低。这说明我们的市场变得更成熟,不再处于动荡起伏的过程中。
  这轮牛市的到来,我觉得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基本面上来说,中国经济在上半年由于全球疫情导致的大停摆当中,比较早就取得了防疫成果,开始复工复产,使得我们第二季度的GDP已经转正。而其他国家还在衰退中,因此对全球而言,A股是相对的价值洼地,会吸引北上或外来的资金流入市场。
  第二,是因为流动性,实际上我们看到涨的不只是A股,美股在经历三月份多次熔断,不断创造新历史之后,也开始无限量的量化宽松,进入垃圾债市场,流动性非常宽裕。
  两个因素交织造成了目前看到的牛抬头的迹象。

  管清友:股市往往提前反映了基本面的变化。中国股市的这轮上涨跟基本面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美国的情况主要是流动性造成的。目前欧洲、美国,美联储都开启了无上限的量化宽松,形成国际上的水位差,国外放水多,国内放水少,使得我们成了国际上投资的低洼区,利率高,收益率高。
  很多人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市场可能是一个10年的大牛市。我觉得这是一个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如果能实现的话,意味着我们的资产池腾笼换鸟,原来我们的资产80%、90%的比例都是房产,现在会逐渐转向金融资产,特别是股市。
  但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还未可知。而且这轮市场从国内流动性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不支持市场的。
  第一,从3月份开始,货币政策是松动的,但到6月底,股市边际已经开始收紧,这对股市不是一个利好消息。第二,股市上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比如IPO堰塞湖,存量股票估值过高如何解决?
  可是大家的投资热情依然高涨。
  首先是因为国家鼓励科技创新,上交所有了科创板,创业板要实现注册制,新三板的精选层也开始正式交易。
  其次是很多人在科技股、消费股上确实赚到了很多钱,赚钱效应使得大家更有投资热情。
  如果这次市场上涨能带来资产池的转化,确实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像过去20年抓房地产一样,抓到一个大的资产上升周期。我由衷希望市场能健康发展,不再出现所谓疯牛,因为疯牛的杀伤力太大了。

明确市场背后的逻辑,警惕市场估值过高
  万喆:中国的股民确实是世界上最勤劳勇敢的一群人。
  第一,我国风险投资资产在居民投资金融资产当中可能只占10%。但是我们的股民数量非常庞大,小散户数量比较多。第二,股民的热情特别高。
  很多人说股市是经济晴雨表。虽然中国经济增长超过10%的时候,股市还是没涨。但我们要看到市值是涨的,这个涨幅不亚于经济增长涨幅。我们的市场成长与经济增长是一脉相承的。问题在于,这些公司在一级市场上是挣钱的,但是在二级市场上买股票做小股东、做投资的人是不挣钱的。股民的收益和努力不成正比。
  这是因为我们的市场存在一定估值过高的问题。尤其是2010年之前,曾出现四五十的市盈率,虽然现在市盈率下降,但新股的市盈率还是偏高。
  我们要明白市场背后的逻辑。如果是因为公司在成长,投资没问题,大涨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是因为估值过高或泡沫的原因,投资风险还是非常高的。

普通散户高喊牛市时,市场已经走得差不多
  管清友:估值过高是我们股市的基本特征。现在普通股民冲进股市,相当于一个人拿着大刀长矛冲进重机枪阵地,生存概率很小。为什么会估值过高?因为我们的发行制度在变化,从审批制过渡到核准制,再到注册制,导致目前存量的股票总体还是估值过高。
  美国股市长期来看,股指的走势和企业盈利的匹配度是很高的。而且它的退市制度很完善,退市和上市基本上是1:1的关系,有一个很好的新陈代谢。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新陈代谢,估值跟公司的盈利匹配度不高。
  这轮市场基本还是资金推动型的。以2015年股灾的经验,资金推动的市场来得快,去得快。而且走的时候,杀伤力巨大。当普通散户都在喊牛市的时候,这个市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因为散户是处在信息链的末端,挣点钱是很难的,但亏钱是很容易的。
  万喆:对于想在牛市中获得收益的人来说,有两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资金链推动的迹象非常明显,包括美国目前也是。公司收益没有很好地成长,但股市却上涨这么多,明显还是估值虚高。
  第二,二八定律,前20%的公司提供了80%的成长。
  有忧也有喜。一是监管的进步,逐渐明确股市在经济中的定位。第二,现代化的财务制度和公司管理得到规范。只有基础制度完善,才能更好地实行上市、退市制度。

  管清友:我也有几点提醒。
  第一,当大股东特别急于减持自己股票的时候,股民一定要小心。大比例减持自己的股票一定有问题。
  第二,我们虽然对科技创新充满热情,也给予很多科技公司非常高的股价和估值,可以容忍科技公司暂时不赚钱,但要知道这是不正常的现象,科技股其实是赚钱的,微软市盈率有30多倍。
  第三,避免跟风。对科技公司的技术壁垒、所处的赛道、商业模式的构建要有了解。

买股票要像买大白菜一样斤斤计较
  管清友:假定这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这个市场还能持续多久?
  万喆:股票分析师告诉你,哪个能涨,哪个会跌,都是不切实际的。我觉得股民有两个层次最痛苦,第一熊市来了,钱没了。第二牛市来了,钱没了,更痛苦。
  在求牛心切的状态下,第一要有风控意识,小心牛市来了,钱没了。
  第二,要谨慎,我们现在对科创板企业的估值包含着未来的预期,但这样的期望值透支了将来,未来的发展谁也说不好。
  第三,要考虑自身的情况。价值投资将来还是会成为市场的主流,但投资就像娶老婆,应该娶什么样的人做老婆要先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明确自己的资产规模、投资意愿、收入的预期等。
  我觉得从长时间来说,估值正常化会是一个好的投资方向。但是,从短时间来看,钻空子、走捷径虽然是一条路,但在这条路上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是填沟的人。

  管清友:股民有几个特别矛盾的现象。
  第一,很多人说实业太难做了,我想做投资,但你连实业都做不好,为什么就能做好投资?
  第二,投资这个事一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大部分人都当了分母。
  第三,即便大家认识到这种现象,还是前赴后继愿意去当分母。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跳到分子之上。我们要像买大白菜一样买股票,买大白菜都斤斤计较,买股票为什么不呢?我们还是要从了解这个公司,了解这个行业入手。

很多人在熊市里凭本事赚的钱,在牛市里都亏回去
  管清友:估值是在喧嚣浮躁的市场保持冷静头脑的基准,永远是一个基本水位。我们最近统计发现,很多板块估值水位已经达到了历史峰值。
  市场反映人性也检验人性。投资本身也是一个人性的修炼的过程。从具体的行业来看,大赛道是清晰的。但在这些大的赛道上有很多公司,就像一个跑道上可能有十几个运动员一块比赛,你能确定你最后投的那个公司就是能跑出来的刘翔而不是李翔、王翔吗?我们要认清楚这样的现实,在别人都不太冷静的时候保持相对的冷静。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特别难。别人都在买股票,大家不担心被套,最焦虑的是踏空。股市涨了,我竟然没有上车,这种情绪比套牢了更悲伤,这些都不是理性的态度。
  为什么牛市是我们亏钱的主要原因,牛市有可能是更大的绞肉机,是因为牛市让人们忘记了风险,忘记了风控,也忘记了常识,整个人都不好了。
  从交易角度来讲,如果你是资深交易者,那么毫无疑问,在这个情绪流动性、改革环境都比较支持的市场中,要勇敢地冲进去。
  但是对于涉市未深的投资者,千万不要急于冲进去。牛市对于散户来讲,真的特别容易亏钱。很多人在熊市里凭本事赚的钱,在牛市里都亏回去了。
  散户进入股市依然有机会,牛市易醉不要贪杯

  管清友:如果一个普通投资者问你我现在要不要冲进市场?我冲进去应该买什么?你会如何回答?
  万喆:我要不要冲进去,我要不要买,我要买什么,这些问题是无法回答的。这跟自身的能力有关系。你问我,我应该娶赵敏,还是小昭,我没有办法回答你,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只有你自己才清楚,可能赵敏小昭你都不想娶,你只想娶周芷若。
  从目前来看,股市在估值体系当中仍在不断修正。散户要进入股市仍然是有机会的。但你要有先见性,要对这个行业有一定了解。如果你要用“冲”这个词,或者连自己想买什么,自己该怎么办都不知道,我劝你还是要多做点功课。在股市中,要做的是战胜自己,而不是战胜别人。

  管清友:在股票投资领域大家一定要清楚,第一,在你的一生中能抓到一波牛市已经很好了。千万不要期望天天泡在市场,天天能够有很好的收益。
  第二,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价值投资泛一些,不要局限在短时间之内。
  第三,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是说今天你买了,赚到5%,就马上走了。该我们赚的钱,我们努力把它赚到。不是我们该赚的,也不是我们这个能力能赚的,就不要眼红别人。牛市易醉不要贪杯。

  内容源自:腾讯 如是金融研究院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
63#
 威而柔 发表于: 2020-7-9 21:52:33|只看该作者

管清友:牛市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绞肉机

源自: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源自:如是金融研究院

1)从每个个体投资者而言,股市上涨是个好事,当然全身而退才重要。
  交易策略上,当然要上车。退出时机要看疯狂程度。对经济和金融稳定来说,这种国际价值洼地效应很难免,但也要清楚,资金推动型市场贻害无穷,2015股灾殷鉴不远。预测点位很难,也没有意义。不过,可以预见,这一波是外资割散户的韭菜。还有官方媒体鼓吹牛市,有过惨痛的教训。

2)牛市很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绞肉机,要坚持从微观上选择投资标的,更要注重基本面。
  三根阳性真的改变信仰,之前判断的基本面、流动性、估值、上市公司的质量等,在三根阳线之后统统都被抛诸脑后。牛市来了真的那么重要吗?从历史经验上看,就像那个段子说的,在熊市里凭专业能力赚到的钱,在牛市里都亏回去了,牛市很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绞肉机。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流动性的变化,北上资金的增加,同时也一定要坚持原来的市场判断,投资标的的基本面要素,估值、价格、赛道等,有了这样的判断,无论牛市来还是没来,都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媒体一说牛市来了,很多人一怂恿,甚至很多人散布小道消息、所谓的内幕消息,就义无反顾、头脑发热地冲进去,所以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保持头脑冷静、独立思考,仍然要坚持从微观上选择投资标的,注重投资标的基本面。

3)如果大牛市真的来了,也不建议新手贸然冲进去。
  有一个比较扎心的问题,如果大牛市真的来了,能保证保持定力不买股票吗?我想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这段时间股市连续上涨,很多人都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准备冲进去。对于成熟的投资者来讲,这无可厚非,从交易策略上来说,当然是该上车的时候要上车,但对于大部分对股市了解不多的新手,我建议还是按捺住自己的心情,按兵不动,因为你可能获得的收益比起风险来讲要小很多。其实包括股票市场投资者在内的各种投资,本质上还是对人性的修炼,也可以说是非常反人性的,如果说在这样一个市场火热的情况之下,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从头学起,至少还有一个成功的开头,如果贸然冲进去,不明就里,甚至听信很多所谓的内幕消息、小道消息,亏钱的概率非常大。

4)普通投资者千万不要加杠杆炒股,风险极其巨大。
  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绝对不能按照机构的打法去打,因为两者资产规模、风控能力、专业程度等都是不一样的,两者的投资策略一定不一样。股市仍需时间培育:制度建设、法律法规的修订、严格监管、打击造假、实行注册制、去行政化等。而且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部分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股票都不怎么赚钱;股市真正赚钱反倒是经济增速下降、经济质量提升的时候。建议普通投资者在明确宏观趋势后,花力气选择赛道,找好标的,不要一听说牛市来了就急于动手。大部分人投资是赚不到钱的。坚持自己投资,就一定要分散投资,一部分交给机构,一部分买公募基金,一部分买私募基金等。对于可投资产规模不大,又确实按捺不住想去炒股,同时炒股的资金亏损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生活的散户,千万不要加杠杆,加杠杆风险极其巨大。

5)全球格局变化必须关注,当前全球的产业分工可以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美国,消费市场、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第二类是中国、东南亚国家,成为全球的生产制造基地;第三类是俄罗斯、澳大利亚、中东产油国,提供能源、矿产、粮食、农作物。在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之下,未来可能会发展成一种图景──国内区域大洗牌。举例来说,未来像黑龙江在国内经济格局中的角色可能会特别像国际格局中澳大利亚的角色,陕西会特别像沙特,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则会像美国。

6)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提法非常重要,标志着中国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变化。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基本遵循加入国际大循环发展的策略。新的提法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强调了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一变化的出现有两大原因:一是内部原因。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改变、优化,转变增长动能的攻坚期。尤其是受疫情冲击,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疫情的冲击对我们来讲是长期的,整个投资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不要掉以轻心,要跟疫情长期共存。二是国际层面的变化。当前世界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我们必须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谋求发展。这一转折可能会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7)双循环有四大关键词:统一市场、启动内需、数字经济、产业重构。
  其中,统一市场是基础,启动内需是动力,数字经济是提升,产业重构和区域洗牌是结果。首先,统一市场。如果要启动内需,我们肯定是要来一轮比当年加入WTO前实现国内市场统一更大的举措。国内市场虽然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广度、深度都值得挖掘,但实际上存在很多区域之间的障碍,其中有法律法规、监管、交通、物流、社保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统一市场的建立是新经济格局形成的基础。
  其次,启动内需。启动内需核心是深入推进和落实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其中包含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以及大数据。启动内需核心是要释放生产要素的活力。只有生产要素的活力释放出来,内需才能起来。现在启动内需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无论是经济减速还是疫情的冲击,都导致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这时启动内需显得非常紧迫。
  第三,数字经济。“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是提升和升维,即升维竞争、换道超车。数字经济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即所谓的“新基建”,这是每个城市都避不开的。对每个城市来说,它的要义在于要抢抓机遇,走在前面,最好先人一步。京沪线、京广线可能比其他城市更有先机。身处一些中小城市的领导和企业家,可能要想办法避免虹吸效应。
  第四,产业重构。产业重构和区域布局会出现区域洗牌的结果,就像高铁导致的城市之间相对地位发生变化,产业链重新布局,两者是一个道理。未来会如何?说实话我也很难完整想象。就像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很难想象互联网会发展成为现在的状态。但今天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对于前二十年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来讲,这是升维竞争、换道超车的绝好机会。“新基建”、数字经济提供了一个换道超车的机会──既然开车追不上,那就改直升飞机。

8)、“新基建”推进的四大有利因素。
  首先,从政策上来讲比较友好,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加码,上至中央下到各个部委都在不遗余力地支持。这是很好的一个背景。传统“铁公基”的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增长的弹性越来越小,即获得一定GDP增长所需要的债务越来越多,因此我们急需转换增长的动力。因此在政策或国家支持层面,应该也是不遗余力的。
  第二,现实需求比较强劲。因为“新基建”不仅是短期通过投资拉动内需,实际上是一个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的重要举措。目前据很多机构测算,“新基建”的经济效应投资回报率很高,尤其是科技类的新基建对GDP的拉动非常明显。
  第三,补短板、惠民生的要求,特别是“新基建”中,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重要。疫情之后,完善公共卫生系统,提升应急能力,补充升级医疗器械设备和医疗信息化等都亟待提升。
  第四,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新基建”非常符合这一方向。

9)、发展“新基建”有两大抓手。
  一是“通”,即信息的互联互通,这相当于传统基建的交通。我们看到很多投资机构已经开始布局5G基站、终端、工业互联网等。对于投资机构来讲,赛道没有问题,但是究竟谁能跑出来?这是投资机构要去考虑的。二是“数”,即大数据的存储、处理。在金融行业一些新型银行已经能够使用大数据做很多传统银行做不了的事情,大数据无处不在。这时一些原来相对落后的地方,反而是这一趋势的受益者。因为很多发达地区并不适合建设大数据中心或基站,一些相对落后地区则能够享受到这个趋势的红利。

10)改善营商环境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切入。
  从宏观上看,主要涉及到治理问题,即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从中观上看,主要涉及到监管管理问题。管在涉及到部分行业的管理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白纸黑字抵不过一个电话”。此外,窗口指导也非常普遍,有的窗口指导是不是有必要值得讨论。
  从微观上看,主要涉及到服务和成本的问题。以企业服务为例,很多地方招商引资来一些科技类企业,但由于这类企业投资周期比较长,科技转化成产品的周期比较长,时间一长,部分地方政府对此无法接受,会提出把原来承诺的地或其他给那些税收规模大,收税见效快的企业。这类问题也是提升改善营商环境需要面对的。
  本文根据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博士近期的内部分享整理而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2#
 大巴山山 发表于: 2020-6-4 08:23:00|只看该作者

管清友谈地摊经济:国情如此实事求是 没什么好说风凉话的

源自:财经栏目
  6月3日消息,@管清友 发表微博谈地摊经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户摆地摊。这是调侃,也是写照。这是纠偏纠错,也是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切换。这是城市的烟火气,也是民生的落脚点希望地摊经济像一个触发点,既解燃眉之急,又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反思和行动。”

以下为微博原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户摆地摊。这是调侃,也是写照。这是纠偏纠错,也是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切换。这是城市的烟火气,也是民生的落脚点。一个大国经济,既需要尖端科技,也需要柴米油盐。国情如此,实事求是,没什么好丢人的,也没有什么好说风凉话的。中国的民间活力,从来都是但有阳光就可灿烂。人权产权法治,就是阳光。疫情以来,很多事都在改变,国际也好,国内也好。希望地摊经济像一个触发点,既解燃眉之急,又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反思和行动。

  
61#
 只爱潜水 发表于: 2020-4-10 11:38:00|只看该作者

管清友:实行T+0的话A股将大震荡 不建议散户参与股市

源自:财经栏目
  近日,管清友在微博上提出如果A股取消涨跌停制度实行T+0的探讨。他表示,如果取消涨跌停制度,实行T+0,可预见到可能的两个结果:
  第一,股市大震荡。很多股票,也可以说大部分股票会在很短时间内出现较大下跌,回归真实估值水平。
  第二,A股加速港股化,股票分化很短时间内完成,因为真正值得买的股票也没那么多。从政策建议角度讲,现在确实是好的改革时间窗口。从投资建议角度讲,扔掉烂股票,持有好股票。所谓好坏,不是价值判断,是价格和真实估值的所谓性价比。
  另外,如果取消涨跌停制度,实行T+0。管清友表示,不建议一般的中小投资者、散户参与股市,因为风险极大。散户和专业投资者、机构之间的博弈,大概相当于冷兵器和热兵器的战斗,几乎没有胜算。这么说有些人可能不服气,但大概事实如此。成熟经济体的机构化、去散户化怎么来的?就是亏出来的,是散户不断亏钱最后只能交给机构去管理风险的过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0#
 表裱表裱 发表于: 2020-3-25 09:36:00|只看该作者

管清友:大停摆!来了

源自:经济观察报
原文标题:管清友:大停摆!来了


  经济观察网 记者:王雅洁 实习记者:孙昊瞳

主要经济体大停摆
  在这轮疫情影响下,目前的经济运行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很多人做了总结,我可能是比较早说大萧条的,当然有很多人认为言过其实,或者说有点过度悲观,大家可能看法不是特别一致,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其实已经把这段时间称之为所谓的大萧条,甚至和大萧条相比。
  我把它定义成什么呢?大停摆。应该说,大停摆是个突发事件,突出的因素是新冠病毒的超级冲击,为什么叫超级冲击呢?至少我觉得近100年以来,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冲击。
  关于新冠病毒给经济带来的超级冲击,我这里借用丘吉尔那部电影《至暗时刻》。这个冲击从预测上来讲,确实比较难预测。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对病毒的预测,好比医学专家、流行病专家,以及经济学家去预测所谓经济周期或者金融危机一样,经常测不准,当然对于这一次的疫情的产生、爆发、演变,我相信后面会有更多详实文字记录出现。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只能说它对于整个经济的影响确实比较大,所以称之为叫超级冲击。相关的一些冲击数据,不再赘述。
  一周以前,大家看到的预测,低估了这种经济冲击的程度,偏乐观。最近大家看到的有些经济学家,包括一些国际机构,例如联合国的秘书长都开始出来说,这可能是非常大的衰退。同时还有很多经济学家已经把它类比成大萧条。
  大概一个多月以前,我曾经在一个场合说:疫情本身,要跟当年欧洲的黑死病相对比,不是说它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而是它的影响范围以及持续时间,可以和黑死病相对比。当然也有人说和1918年大流感对经济冲击相比。我认为,可能我们不是跟5·12大地震,不是跟03年非典,也不是跟08年金融危机去类比,而是跟1929-1933年的大萧条去类比,它持续的时间、冲击的范围可能都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两天我还看到有经济学家做类比,说这次实际上是所谓3期叠加,或者4期叠加。我认为,这次的疫情从一开始,媒体和经济学界都有点低估。3月中旬以后,大家才慢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种状况可能还会持续多久?
  目前确实还没有一个特别权威的判断,中国的专家会去看钟南山院士、张文宏教授的判断,我跟中国CDC的教授也交流过这个问题,现在来看,确实疫情本身很难预计,可能这种影响还要持续半年。
  而且我估计其对经济的冲击,后续影响可能会持续若干年。也许短至两三年,长至5年甚至10年,而且它一定会改变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这是我很深的一个体会。
  很多人说,这是不是真的到了至暗时刻,我觉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对经济的冲击,出现的这种连锁反应,其实还没有到全面爆发的时候。
  大家现在看到的情况就是对供应链的冲击,对供给需求两端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比如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切断了跟国际上的航空联系,停航的情况也有。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建议中国也切断相关国际航线。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确实要对经济冲击的估计更充分,现在整个世界经济实际上陷入到了停摆中,这种停摆状态大概相当于中国在1月底到3月底之间的状态,其中中国整个2月份基本上是停摆,到3月底慢慢开始复工,但是复工的情况并不乐观,这里头有一个所谓的幸存者偏差问题,你看到的这些服务数据都是企业还存在的,其实大量的企业已经不在了,并且已经存在的数据,水分也很大,不是说故意的,虽然已经复工,其实是隔三岔五的上班,或者是非常弹性地去上班生产。
  所以这是我想大家都已经看到的情况,整个世界经济陷入到一种逐渐的停摆状态。就中国来说,总体上领先,因为我们爆发最早,处置的最坚决,尽管中间有种种讨论、质疑、肯定、批评、赞扬等,但中国总体上依旧领先,经济的恢复也比较早。
  全球其他国家的疫情蔓延,以及对经济的冲击,比中国慢半拍。在这种状态底下,我觉得世界经济的停摆可能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这种应对可能需要我们要去观察不同国家的不同应对方式,连一开始不想封城以致影响自由港的新加坡,现在也不得已去做这件事。
  世界主要的经济体,特别是非常有活力的经济体,正在陆续进入到整个停摆状态中。整个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我想可能还会逐渐显现。一旦陷入停摆意味着什么?交通、物流,供应链需求以及人们的行为会产生一系列变化,金融市场也会因此受到一系列冲击,而且这种冲击现在光算账是算不清楚的。这是系统性的反应,不是线性的,不是我给你几个指标就能算出来的反应。所以目前的观测还是相当初级,相当粗线条,这是我想提醒大家的。
  再来说整个世界经济的大停摆,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这种大停摆我们已经看到了,而且这种停摆对我们来讲,最大的影响在于,它会二次冲击到中国经济,通过输入性的疫情传播,二次影响中国经济,这也是我在2月底、3月初就开始琢磨,也跟很多人交流的问题。
  所以,中国所受到的影响,应该说相当于海啸的第1波刚刚结束,第2波要看我们控制的决心和能量。
  如果切断航线的话,意味着要承受短期更大的经济损失,这几乎是确定的,如果不切断,相当于把这种应对疫情的成本,逐渐分摊到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其实是差不多的。
  很多国际组织也已经做出了一些预测和判断,你很难去说现在整个全球经济会跌掉几个点,就像我们现在看中国经济一季度会是一个什么数据,争议很大。但是从微观的情况来看,从二次冲击的情况来看,是一个极低的增长,甚至是负增长。我们算过大数,要算增长的话,其实大数上还是比较容易粗线条地算出来。
  所以整个世界经济的停摆状态,我觉得还没有完全到来,未来可能会经历像中国曾经历过的停摆状态。

“活久见”的美国股市
  大疫之下,美国股市出现了泡沫破裂和流动性黑洞。
  这是巴菲特老先生都“活久见”的情况,我也搞过多年的研究工作,非常关注金融市场,确实第一次见这种情况,两周4次熔断,而且波动极其剧烈。
  这里涉及很多原因,我自己的理解大概有以下一些原因:首先是美国股市毕竟经历了12年的上涨,过去唱空美国股市的人大有人在,有的人从第7年的时候开始唱空,有的人从第8年,或者第10年开始唱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美国的股市、股票市场的总体的上涨的情况,你会发现和他统计上看到的企业盈利数据比较接近,就是说它出现这种所谓的股市上涨,和它整个企业盈利,以及和它的基本面相关性还是很高的。我想这也是一个支撑。
  当然现在很多人不认同这个观点,说2019年由于特朗普的税收政策导致股票市场超涨,大概超涨30%,这个时候,在2020年疫情以及石油价格战冲击之下,确实会出现超跌,也就是把超涨的跌掉。
  还有一种看法,说美国股市上涨,如果剔除掉几个比较优秀的科技股,像亚马逊、Facebook这些公司,其实其他公司的盈利情况不好,可以说非常差。这样的话,其实你就会发现,美国股市这十几年的上涨,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个资本市场的游戏或者一个操作手法。
  怎么讲?美国证监会鼓励企业回购自己的股票,这些公司不断发债融资,融资完了后回购股票,因为发债的成本很低,相当于拿到了便宜的钱,还用了便宜的钱去回购股票,拉开了股价。
  12年左右的时间里,这种情况对于美国股市的上涨形成了很大的支撑。不过,新冠疫情冲击来了,整个游戏过程被打断,大家开始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是说这个问题以前不存在,以前这个问题也存在,但是似乎每个人都很享受这个过程。
  世界上两大最坚硬的泡沫,一个是美国股市,一个是中国房地产。美国市场由于疫情冲击,开始进入到所谓的熊市,这个熊市会持续多久?确实还需要观察。
  关于美国市场的情况我再说一下,当然我现在也比较同意一些同行的看法,就是说美国现在最令人担心的不是股市,而是巨大的债券市场的泡沫。
  从常识上来讲,疫情冲击范围如此之大,股票市场不受影响不可能。美国是如此,中国也是如此,丝毫不受影响不可能。我个人理解是一种预期的逆转,也就说大家开始意识到美国的股市上涨可能并不坚实,就这个问题我曾经和我的团队在一个多月以前认真探讨,而且产生过非常大的争论。
  我的团队告诉我一个结论,说美国股市有业绩支撑。但是当时我说,你说的这些我似乎也无法反驳,在这种情况之下,其实盲区很多,我们看到你所统计的跟基本面非常一致,相关性非常强,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其实它大概占我们整个判断当中20%左右的权重,但是另外80%的权重,在实际中很难算得清。这也是我自己这些年的一个体会,我们在做很多判断的时候,很难一下子把所有因素分析清楚。对于经济系统的分析,用再精准的模型,也做不到像天气预报那样的分析,这种分析不但是非线性的,而且是相互演化的,包含巨大的心理预期作用,因为它涉及到人们的行为,可能这也是行为金融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关注所在,我没有深入研究,只是自己的一个体会,你会发现有很多盲区,这是我个人的一个体会,不一定对。
  现在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改变了预期,甚至说在整个石油价格战的黑天鹅事件进一步的冲击之下,雪上加霜、伤口撒盐,整个反馈其实变了,整个顺序也变了。
  那么也就是从流动性的充裕,转向了流动性的收缩,杠杆出现了一个坍塌,很多人比喻说,好比进入黑洞的中心,所有东西消失了,不是简单的资产减值,而是突然一夜之间流动性的消失。从我自己个人经历来看,比如我经历过的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还没有这种现象。08年的金融危机其实已经有这种现象,就是从流动性的充裕,突然一夜之间变成了流动性大增缩,流动性突然消失。那么这种东西跟人们的投资行为心理,我相信很有关系。
  从技术分析上说,美国股市还能跌掉多少,还会如何波动?短期之内我觉得很难说清楚。
  美联储正在大力度松动货币闸门,对于美国流动性的恢复,我想肯定有帮助,终究是要解决杠杆坍塌和流动性黑洞的问题。但是拉长时间周期看,有没有作用呢?短期可能是必须的,能解决一部分问题。长期来看有没有作用?尽管大家都知道长期来讲,这不是办法,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为这也是个常识问题。如果说这种情况能够解决问题,是不是意味着开动印钞机就可以?当然这也是现在所谓新金融理论或者新货币理论的一个主张,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积极地建言,我也看到过,如何向金融系统不断的注入流动性,以防止流动性的收缩和消失。
  它不会引起所谓的通货膨胀,这个理论现在我个人不是特别支持,还需要观察。从日本的情况来看,效果不好。从美国的情况来看,效果还可以。所以就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中,要采取的科学政策是不一样的。因为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阶段,整个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我自己的一个体会,所以我现在还没有能力或者说没有充分的自信去评价所谓新货币理论、新金融理论。
  我在想一个问题,假定我们按照新货币理论,只要出现流动性收缩的情况,我们就持续不断往整个金融系统里注入流动性,那么接下来一个情况无非就是流动性越来越充裕,你还得保证不出现大的资产泡沫。如果按照新货币理论的话,不得不逐渐出现所谓零利率和负利率。
  我再回归一个常数,分析这次新冠疫情超级冲击的特点。这次疫情冲击,首先冲击的是经济基本面,也就说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在发生变化,从这点上来说,首先是一个经济危机。其次,还是因为经济危机衍生出的对于上市公司盈利、上市公司违约等一系列问题的担忧,所以出现金融市场的动荡。
  换句话说,我们首先是经济系统受到了冲击,基本面受到了冲击,然后是金融系统,或者说是经济基本面,导致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同时发生。

产业链重构与石油价格战
  在上述情况之下,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出未来的经济预判?
  有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一是对金融市场的预期和信心冲击,现在看预期极其不稳定,我们从美国股市的情况其实也能看出来;另一点是全球供应链的冲击远远超出我们之前的想象。不但冲击到了中国,还冲击到了韩国、日本、意大利。比如说半导体领域,韩国、日本是典型的冲击,像中国台湾地区那么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包括汽车制造,韩国、日本、意大利也受到非常明显的冲击。再看中国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一些加工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情况,也已经能看到冲击正在发生。
  2月份的时候,很多人还在想一个问题:中国是否会被踢出局?中国会不会从全球产业链当中被踢出局?现在看这个问题似乎讨论已经多余了,现在不是中国被踢出局,是所有的人现在都面临被踢出局,面临着所谓的产业链重构问题。
  而我个人不是特别同意说产业链可能重构到什么程度,就是说人提出,要全面东移,都转移到中国来,我个人觉得似乎是有点乐观了。
  毕竟整个世界经济的停摆,我觉得可能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中国现在等于是逐渐从完全的停摆状态,进入到复工复产,在慢慢恢复。当然中国即刻要面对的问题是二次输入,要不要切断跟与国际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航空联系?这是现在可能决策者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选择。俄罗斯已经开始了,其他有些经济体也已经开始了,这种情况我觉得还是挺难做决策的,我觉得涉及到国际上的这种经济联系,可能比武汉封城本身更难做出决策。
  至于从长期来看,疫情可能会导致中国产业链低端产业链的外迁问题,确实还没有定论。
  春节疫情爆发以前,很多人便在讨论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与低端产业链外迁相关的情况讨论,比如长三角、珠三角很多制造业企业,无论是企业整体,还有一些产业链、产业环节都开始迁往东南亚地区。另一派观点是,他们去东南亚实地考察了一下,发现东南亚承接这些产业链,大概就是中国产业制造升级的一种外溢效益。有些产业链在中国制造成本很高,迁移到东南亚去,在这种情况之下,反倒不用担心所谓产业链外移,因为外溢效益存在,中国还有更好的技术或者更成熟的商业模式。
  其实,中国很多产业基地区,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一带不仅仅是几个产业,而是全产业链,包括配套的产业全部都在这,所以海外迁移是很难的。
  疫情爆发以后,有人担心很多产业在中国可能没法提供给国外,国外可能自己做替代方案。这种情况我觉得疫情对于整个产业,确实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重构。但是具体推演看,中国完全从产业链当中出局,我觉得不太可能。
  除了产业链方面的影响,我再说一说石油价格战的问题。
  石油价格战应该说也是非常突然,在沙特宣布石油价格战的前一天,我和原来的几个老同事,还有能源领域几个比较资深的专家,正好开了一个会,讨论的不是石油价格战,讨论的是新冠疫情对石油市场的影响。
  我曾在中海油工作过多年,博士期间,我就研究过世界经济和石油价格,这次石油价格战的起因是沙特在OPEC+会议上没有和俄罗斯谈拢,回去之后沙特就率先发难。
  这个价格战会持续多久?目前来看会持续至少一个季度。得等到下一次OPEC+会议再开的时候看看能不能达成减产协议。这种情况下,所谓OPEC+,其实就是OPEC组织加上俄罗斯。俄罗斯一直在石油领域不愿意当沙特的马仔,从来没有想加入OPEC组织。我自己研究石油价格多年的一个体会,长期来看,其实OPEC组织,无法真正控制油价,大部分时间都是追涨杀跌的。尽管石油的价格它受很大的政治因素的影响,总体上来讲,还是一个市场的综合反应,有商品属性,有金融属性,确实也有政治属性,总体上确实还是个商品。
  简单来说,当石油价格从高位均衡步入低位均衡以后,持续时间会比较久。当石油价格战开打,大家为了拿到市场份额,或者为了维持自己的财政平衡,需要出口更多石油,需要生产和出口,而如果石油价格处在一个高位时,这些国家 可以通过减产维持高价格、少出口,进而实现维持财政平衡。
  所以低价格均衡也好,高价格均衡也好,它都会持续时间比较久。历史上1985年以后的那次,从高位均衡到低位均衡,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多少年?一直持续到2003年,也就是从1985年到2003年,如果拉长时间周期看的话,接近20年的低价格周期,在1985年到2003年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出现了很多重大事件,比如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当然原因非常复杂了。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油价的低价格导致苏联财政崩溃,这是促成苏联解体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至于谁最先会服输妥协?我们分析大概率是俄罗斯会最先承受不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是什么?因为沙特还是王权体制,王权体制可以更不讲道理,俄罗斯毕竟不是王权体制,低价格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对于俄罗斯现在的政府来讲,压力还是很大。
  所以我个人分析,俄罗斯可能最先可能承受不了。说到这里,我想补充一点关于中俄之间石油天然气合同的探讨,有人质疑中国高价买了石油天然气。
  我没看过合同,不过我在石油系统工作过,了解这个行业惯例,这个合同肯定至少是个商业机构,油价一般来讲是随行就市,从石油公司的角度来讲,是锁定量,不是锁定价,可能会略有溢价,或者略有贴水。
  基本上价格还是适中的,对中国来讲,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真正有话语权的并不是产出,而是石油进口国和需求大国,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其实中国在整个低油价的过程当中,肯定是有利有弊,但是对国家来讲,我觉得总体还算是有利的,毕竟低价格,能导致整个像原材料价格的下降,我希望大家能够清楚这点。
  2009年我在中海油工作时,石油价格下跌,那时候中国国内很多公司租船或者用自己的船去抢低价油。中国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也是在那时开始建立。我觉得低价格对于完善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总体上还是有好处。
  但是反过来讲,油价低一方面是供给冲击,另一方面意味着需求非常微弱,这也是需要我们考虑的。
  总体上,石油价格的低价格,对于整个能源行业的冲击还是很大,它会冲击到现有的新能源企业,包括很多生产电池的新能源企业。

中国不会出现大放水
  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韧性和潜力犹在。
  在我看来,中国目前的宏观政策还是比较克制,没有很多人希望或者想象的那样,重新开启所谓的大投资。假定再出现4万亿,中央一声令下,投资起来,杠杆起来,房地产价格起来,股市出现一大波反弹,从整个国家的层面来看,这种靠货币催生的经济反弹、资产价格的回升,肯定是起来得快,不过下去也快,这是最后造成的后遗症,可能又需要好多年都消耗不完。
  2012年,十八大以后提出过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
  什么叫前期政策消化期?4万亿造成了巨大的后遗症,我们现在还在消化。现在我们采取的政策,应该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叫民生优先、纾困优先,不能再这么去搞投资,投资是要搞一部分,做一定程度的对冲,有些项目原来批了,有些项目已经列入计划,该批的批就加快批。
  我们要防止金融风险的再度集聚和杠杆率的急剧提升,同时要把这次应对危机着力点放在民生和纾困上,我个人是这么建议的。
  从具体的做法上来讲,比如说倡导各地、鼓励各地根据本地的情况给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发消费券,我觉得很好。当然也有人提议说,其实有一些工程项目,无论你说新基建还是老基建,以工代赈等等这些情况,都可以做,这些都是成熟的做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不要指望所谓新基建能够顶得住老基建,而且我觉得新基建、老基建本质上是很难区分的,因为这些修路架桥盖房子也不是说它都是落后,中国也不是不需要,当然需要,5G工业互联网等等这些也需要,只是说我们说从产业业态上可能略有区分。
  中央提出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我觉得挺好,但是无论是新基建还是老基建,本质上都涉及到这几个问题,钱从哪里来?钱往哪里去?谁来投资?
  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觉得融资主体,你不能再都交给地方政府。钱往哪里去,无非是涉及到所谓投向新基建领域还是老基建领域,本质一样,关键是投资主体,要让更多的企业主体以及民营企业主体参与进来,这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点。
  回到刚才说的民生优先、纾困优先,一要解决人道主义危机问题。这一轮和大萧条时期,以及和1918年大流感时期有什么不同?不同在于,今日大的经济体基本上可以杜绝人道主义危机,而且大的经济体可以帮助其它国家。民生这块除了消费券以外,中央还应重点关照湖北省和武汉市,不宜统一出台所谓消费券政策,中国的国情很复杂,一旦一声令下,你会发现执行成本非常高。可能真正到了基层,很多人为了抢贫困户的帽子会争破头,也会出现很多社会稳定事件,而且各地贫困县的实际情况并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防止人道主义危机,去解决好民生问题、就业问题。
  再从纾困角度来讲,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撒胡椒面”式的减税减免社保措施,我们提了一个建议,要免税、免租、降息,包括收购、注资等等,国有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向民营企业让利。
  我们不主张中央政府把所有的东西都揽在自己手,我还是鼓励各个地方充分的把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好多东西需要地方根据本地的情况去因地制宜搞。
  还有一个问题,随着疫情进一步蔓延,会出现战时管制经济吗?也有人叫特殊管制经济,这个词可能大家听起来会很害怕。因为中国现在好像已经也没有多少人熟悉当年的计划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疫情继续持续,世界经济停摆的持续时间可能还很长,中国可能会受到二次冲击,特别是由于供应链和需求两端受到冲击,是不是会在某一些特定行业、特定的产品、特定领域出现特殊管制经济?我觉得确实是有可能的,这不是说要回到计划经济。
  关于中国经济的未来预测,我就不预测了,我也说不准,我只能说从微观的情况来说,从目前经济恢复的情况来说,一季度的增长确实是不会高到哪去,不容乐观。
  我观察,中国目前可能不会出台类似于美联储的这种超级政策,至少目前是,我们还需要看进一步的形势演变,要看后面疫情的演变、国际局势的演变,需要考虑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由于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等。
  未来,无论是疫情还是经济面的变化,还是大历史周期的变化,个人的选择可以关注避险型选择,举个例子来讲,经济繁荣的时候,相当于电梯往上走,只要你在电梯上,就能往上走。而现在我们的经济是往下走,流动性收缩,资产机会越来越少,我们正处在向下的电梯上,在电梯上即便你动得很高,它的天花板也是电梯箱顶。
  所以,电梯往下走的时候,首先要学会避险。在这个时候做出的选择,要更加审慎。大时代变化的时候,你会发现,可能一个选择会决定我们未来很多年的职业、财富、家庭等。这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很多时候无所谓对与错。我认为,确实需要在选择上注意规避,也要独立思考,敢于判断。其次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敢判断敢选择,无论是投资,还是经营,能及时校正和调整自己。天塌下来,你都有一个产品,或者有一个业务是能赚到钱的。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觉得无论时代怎么变化,都要有自己的谋生、发展、思考、应变能力和技能。
  (本文根据3月23日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在经济观察报所做的分享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59#
 脆裂性打击 发表于: 2020-2-5 13:14:00|只看该作者

管清友:帮扶政策的核心,应该是政府、国企和国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让利

源自:界面新闻
原文标题:管清友:帮扶政策的核心,应该是政府、国企和国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让利
⊙记者:何俊妮

  近日,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管清友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他指出,当前分析疫情的经济影响以及提出对策建议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政府点菜企业买单。二是不切实际的减税减费。政府、企业和个体,要有基本共识,既要考虑到企业和个人所受冲击,也要考虑到财政的压力。既要有短期应急举措,也要有长期改革方略。当下,短期问题最重要,形成共识很关键。同时他认为,这次应对疫情,帮扶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应该是政府、国企和国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让利。

  以下是部分专访实录:
  :这次疫情对经济基本面、不同行业企业有哪些影响?对此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从直观上看对于餐饮文旅等行业的影响,简单的和去年一季度做一个类比,就能大概看出来。所以至少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我估计可能会在4%~5%之间,影响还是很大。所以现在当务之急确实就是加大力度,要控制住疫情,最好能够在上半年结束战斗。否则如果再加上各类衍生的影响,对全面经济工作的影响确实是比较大的。现在看来发展还是第一要务,经济增长确实还是核心问题。
  另外,要加强制度建设,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不是说只是修公路修高铁,生命权益的保障是我们发展的这种目的,发展还是为了整体,中央也一再强调。关键是怎样在实际治理过程当中执行好,哪些是应该优先排序的,这个是需要贯穿在新发展理念中的。
  还有,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次防控疫情的教训经验,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国家治理能力方面要做提升,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补短板”的部分。社会治理非常重要,这几天我们经济学界的共识,就是信息的流动是最重要的,首先要让信息充分的流动起来,这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问题,这是生命安全的问题。信息的充分流动对于国家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不能充分及时的流动,很容易误导决策。这个信息不仅仅是知情权的问题,其实它是一个生命权的问题。
  还有一点,这次疫情对稳就业的影响不容低估,所以除了目前相关地方政府出台的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社保缴纳的一些减免措施之外,还要做好相关的职业培训工作,特别是线上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能力培训。

  :您本人也是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据您了解,全国工商联会有哪些措施来帮助广大民企?
  :我们全国工商联的智库专家们已经在进行各种政策建议,包括针对中小企业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帮扶措施,在征集大家的意见,然后上报给中央。这些帮扶措施主要还是针对受冲击比较大的行业,比如餐饮、文旅等相关行业。这些措施不能泛泛而谈,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受冲击的程度不一样,影响也不一样,需要出台相应的具体的针对性措施。另外,这些政策措施需要在政府、企业、个人、消费者等等这些利益主体,利益攸关方之间取得共识。如果只是“政府点菜、企业买单”这样肯定不行,当然这个时候肯定是大家都需要做点贡献,共克时艰。
  当前,针对分析疫情的经济影响以及提出对策建议都很多,注意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政府点菜企业买单。二是不切实际的减税减费。政府、企业和个体,要有基本共识,既要考虑到企业和个人所受冲击,也要考虑到财政的压力。既要有短期应急举措,也要有长期改革方略。当下,短期问题最重要,形成共识很关键。另外,这次应对疫情,帮扶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应该是政府、国企和国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让利。

  :从疫情发展到现在,民间自救的力量一直很积极。我们看到民营企业家无论是在海外物资采购捐赠、防疫药物的生产捐赠、检验试剂的研发方面都响应很快,有很强的行动力。另外,像九州通这样的机构也在武汉的捐赠物资周转分配方面表现除了很强的专业实力。您怎么看待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政府集中管理与民间自救力量的协同?
  :从历史的经验和以往的抗击非典这个经验来看,只要全国动员起来,我想疫情防控的各方面工作都应该很快。
  我觉得现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其实缺了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这些第三方的组织。本身它应该起到一个帮助政府和企业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第三方组织实际上成了一个官方机构了,它就没有把政府和企业之间桥梁作用发挥起来。第三方机构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治理非常重要,我们未来企业和政府之间能够形成良性互动,要充分放大这种民间力量去帮助政府处理问题。我在这里做一个提醒,充分的第三方组织的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不亚于信息的透明传递。我们对于这种新型社会组织的管理在思路上也要有所转变,不能一味的去打压,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之后,你就会发现一旦遇到这种突发事件的时候就会出问题。

〓 相关链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8#
 心纪录 发表于: 2019-12-31 08:08:00|只看该作者

管清友展望2020中国经济:南渡 北归 西进 东出

源自:财经栏目
  “预见2020·吴晓波年终秀”于2019年12月30日在厦门举行。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发表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管清友:今天中午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晓波问我们三个人,每个人最后要抛给大家一个问题,要不要提前说一下?后来我们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不用了,不用提前了。现场你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吧,反正我们回答得不好或者回答错了,大家也会原谅我们的。是不是?”
  又是我们三个人和晓波老师一起同台演讲,我有两个感触。
  第一,我觉得明年跨年,这三个人里头我觉得至少要换掉三分之二,因为老是熟悉的面孔有点审美疲劳。
  第二个感觉,似乎上一个跨年才刚刚结束,怎么又马上到了今年的跨年了?确实有一点逝者如斯夫的感觉。我也不知道我每年来讲的东西大家是不是感兴趣,继续来,而且我讲的东西历来是比较枯燥的,现在想想前两年应该说还是蛮有大量的,今年我倒反倒有点忐忑,希望大家不会觉得我这个东西太过枯燥。
  今天的题目其实还是给我的任务是“展望未来”。
  说实话展望未来心里没有底,晓波在最后一个环节还要给大家展望2020。我今天展望的时间段可能稍微长一点,我用了这么一个题目。很多人说应该解释解释什么叫南渡、北归、西进、东出。我其实是想从四个维度一起和大家展望一下未来。这两年大家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有些人有些焦虑,有些人甚至比较痛苦,我想主要还是对于未来看不清方向有关系。我不敢说我帮助大家都能够理清楚方向,但我们尽可能在一个长长的隧道还没有走到尽头的时候,我们看到一点微光,我们尽可能地能够描绘出它大概的路线,我们不至于说在这个隧道里头中途坏车了,或者是中途撞车了。
  什么叫南渡呢?我是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大家一块儿,描述它的轨迹。大家知道上北下南,南渡肯定是经济仍然处在减速期,而且减速期时间比较长。晓波老师刚才给大家从微观上描述了2019年制造业的情况,这些案例非常鲜活。从我们做宏观研究的角度来讲,我们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见到未来哪一年这个减速期会结束,或者现在非常清楚地告诉大家哪一年会增长多少,但是我们会有一个基本的国际比较。因为有些经济体曾经走过我们这样的路径。
  根据我们有限的统计样本,大概其我们看到在高速增长30年以后,一般的经济体都会有大概平均20年左右的减速期。我跟他们吃饭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哇了一声,我说你们不要害怕,因为我们已经经历了十年了。从2009年到现在,中国的减速期已经经历了十年,我们从两位数的增长到现在个位数的增长。最新的统计数据,2019年三季度的数据是6.0%。所以,从2009年14%点几的增速到现在6.0%的增速,我们已经经历了十年。可能大家对于这个减速期感触最深的是最近这2、3年。而在之前6、7年时间,其实大家对于经济减速是没有感性上的认识,或者是感触没有那么深。
  其实美国在80年代也经历了一个严重的滞胀,什么是滞胀?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他们大概经历了15年的调整期。
  你会发现无论是一些发达经济体还是刚刚度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从发展中国家过渡到发达经济体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大概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
  对于这样一个阶段,其实中国表现相对比较特殊,即便我们在减速期里,你会发现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相对于这些经济体是比较高的。我们现在还有6%左右的增长速度。如果说从国际比较、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取得这样一个成绩单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可能很多人会问“真的会经历十年吗?”这种比较大概其也只是一个粗略的白描式的比较。中国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市场规模仍然足够大,它的市场深度仍然足够大,我们有很多可以打的牌、可以出的牌,可以改变或者部分改变经济增长的轨迹。虽然我们很难改变长期的减速的趋势,但是我们在某一两年可以通过短期的逆周期调节以及中长期的一些改革的举措,部分地改变这些经济运行轨迹的。这就是今天很多人在讨论说我们到了经济增长到6%以后,是不是要“保6”呢?很多人可能也看到了这种争论,一部分人认为6%是保不住的,所以索性不要保,就让它下去,这样市场能够迅速地出清。另一部分人认为如果经济下滑过快,其实原来很多企业没有风险,也会变得有风险。从稳定就业、防范风险这个角度,进行必要的力度稍大的逆周期调节,还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也知道,我个人可能更主张后一种。因为我们看到了中国在最近这些年我们的GDP实际增速从9%到3%用了三个季度,这个下滑速度是比较快的,8%到7%我们用了14个季度,从7%到6%经历了17个季度,这当中是有我们逆周期调节的这种政策的作用。当然我们看到经济越往下,速度越低,它下一个台阶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其实我个人认为这是给我们的宏观管理政策提供了一个空间。所以,我个人在前一段时间也曾经在几个场合讲,我个人是非常主张我们要保6%的。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个6%可能大概率是保不住的。
  长周期和短周期大概就是这么一个特点,我希望大家做到心中有数。有时候想经济学家这个职业挺不招人喜欢,甚至有时挺讨人嫌的。为什么?因为他往往是在经济比较繁荣的时候提示风险,在经济比较箫条的时候他要鼓舞信心。总是好像说的跟周期是反着来的。而从企业家和投资者,从做投资和做企业的角度来讲,无所谓乐观或者是悲观,我们还是要客观地认识我们所处的中长期的趋势和短期的趋势。
  为什么我们又讲“北归”呢?我想从两个层面和大家一块儿来分享。既然经济处在一个下行期,这个下行期又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企业家和投资者的这个角度来讲,大家各有各的选择。从企业家的这个层面,我们总结了几条。简单做一个类比,就像历史上很多帝国的扩张,最后归于崩溃一样,你会发现企业的扩张确实是有边界的。我们最近几年观察很多企业,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现象呢?企业的扩张停不下来,无法适时地止步。企业和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很多帝国的扩张一样,它可能是因为创始人的基因,可能是因为这个行业所处的赛道,也可能是维持内部整齐划一或者是团结的需要等等,你会发现企业和历史上很多帝国一样,它的扩张是停不下来的,而最后以至于崩溃。而我们最近几年观察很多企业,恰恰是在内外环境变化之下,其实有的是崩溃,有的是濒于崩溃。而对于现存的很多企业来讲,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参考。
  第一,从经营的角度,我认为确实到了一个从流量的横向的扩张转向纵向的流量变现,其实互联网的天花板已经非常明显了。不仅仅是在互联网的流量我们看到了天花板,我们在汽车、房地产、很多消费品领域,都发现了天花板。甚至有人总结“这是一个所谓从增量经济时代向存量经济时代转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停地扩张,通过流量的扩张提高估值,通过提高估值再去信心地投资,这样循环往复地变化过程结束了。
  第二,从公司规模来讲,就像我们类比帝国一样。原来说大而不能倒,实际上现在看大是可以倒的,而且倒掉的还不少。原来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很多大企业都现在陷入到一些比较尴尬的境地。
  我就在想,至少在未来五到十年里是不是有一种从大而不能倒转向小而美的企业的扩张或者是企业经营的思路?就是生意不是往大了做,而是往小了做,往精致了做。
  第三,从经营策略上来讲,从一种快速的扩张到稳健型的经营,这既是一个被动的倒逼所致的。另外,其实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既是由于内外流动性环境的变化,同时也是从增量经济时代到存量经济时代变化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对于投资者而言,实事求是地讲,投资没有那么容易了,赚快钱没有那么容易了,那种似乎遍地都是可以买的资产或者闭着眼睛就可以买的资产,似乎风险越来越大,坑也越来越多。
  我们对投资者的建议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要更多关注所谓的硬核资产也好,核心资产也好,它基本上有四个特点。它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它相对比较稀缺,同时它相对比较安全,流动性要更好。会发现同时符合这四个条件的资产其实非常少,而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即便我们从股票市场这个维度去考量,一些优质的资产,它们的筹码可能会进一步集中。集中到谁手里?集中到一部分以价值投资为理念的很多外来资金手里,集中到一批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手里。这些筹码可能会进一步锁定在这些机构里而不放手。也就是说我们未来能买到这种优质筹码的机会其实是越来越少了,而不是越来越多了。
  第三个方面:西进。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国际上的经验和教训。
  我曾经在“企投会”讲过一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选了三个经济体的变化。
  从我们的统计来看,其实一个经济体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跃升是极其困难的。就像晓波刚才讲到的非常多的案例,企业的升级转型、个人的升级转型,其实和国家的跃升是一样的。很少有经济体能够比较顺畅地度过中等收入陷阱。从统计的范围我们发现,离我们比较近的是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我们看到这些经济体跨过中等收入陷阱都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所以,未来十年对中国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十年。我去年讲所谓隧道的微光,是希望这个隧道越短越好,当然这取决于很多很多因素。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很多因素,我们能不能顺利地以较快的速度跨过这个中等收入陷阱,应该说未来几年我们多方位的这种改革措施,其实是极其关键的。大家也知道,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没那么容易。
  我们不妨简单地看一看三个国家的案例。
  案例1:日本。尽管很多人不愿意说日本是失去了30年,但是从经济指标上来看,我们看到日本在80年代末期以后,这30年里,它的人均GDP水平基本上维持在3万到4万美元高位的区间里没有发生太本质的变化。从这个维度上来看,日本的经济确实陷入了一种相对停滞的状态。这种状态进一步影响到了它的企业,影响到了国民的心态,影响到了社会阶层的变迁。
  案例2:韩国。韩国的情况恰恰相反,韩国在90年代末期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进行了相对比较彻底的结构化改革,它的人均GDP从1万美元到现在接近3万美元了。而我们知道韩国在1998年人均GDP1万美元的这个阶段,大概相当于今天中国所处的这个阶段,我们的人均GDP在2009年也到了1万美元。韩国的很多经验,我确确实实觉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案例3:阿根廷。而同样一个失败国家的案例,我们一定是要避免的,就是阿根廷的案例。可能很多人都了解过这个国家。大家最熟悉的那部电影是《贝隆夫人》,著名的曲子《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阿根廷这个国家的走向就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有化、高福利、高税收、宽货币、财政陷入恶性循环、恶性通胀、高外债,陷入到这样一种境地。这种情况我们是要极力避免,要吸取这样的教训。
  中国怎么办?我们有所为“东出”,坚决走出中国道路的说法。我总结有这样几条,我把解放思想放在第一位。最近也掀起了一股学习小平同志41年前那篇重要讲话的热潮。解放思想在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对国际关系的处理,对国内宏观经济的治理,对民营企业的态度等等其实都需要解放思想。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这是我们在2013年就一直在鼓吹的事情,我们确实是需要在供给侧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
  最后一条是激发活力。简单来说包含几个方面。
  从短期来说,还要坚定不移地保6%,防止经济的过快下滑以及过快下滑带来的风险释放,甚至带来不可控的风险。我们的失业率现在只有2.8%,其实我们的赤字率还有空间提高,在财政上确实没有必要那么保守。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启动相对比较重要的央币财政改革的话可能结果更好。从短期的总需求管理上来看,其实货币政策的空间没有那么大了,而财政政策的空间其实还是可以打出很大的空间来。如果说2020年从短期总需求管理这个维度上来看,财政政策的作用可能要远远地多于货币政策。
  第二,激活教育。教育的改革实际上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经历过一轮。这20年里我们看到了它的成果,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它的很多不足。如何去充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去办教育,增加教育类的公共服务,实现所谓的公用事业部分的民营化,实际上是我们既能应对短期的经济下行,同时也能够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一个举措。我们的百万人拥有的大学数和美国、日本、印度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相比差距都颇大。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的个人的感触上,你会发现,似乎只要做家长,大家对教育都是极其焦头烂额的。所以,我们觉得要激活教育。
  第三,要激活文化。晓波老师和歌唱老师也在讲所谓口红效应。经济下行的时候现在应该成为共识了,应该是文化、娱乐、文学兴盛的年代,应该是许致远老师这样的知识分子兴盛的年代。但是我们看到我们对于文化其实还有很多不太必要的甚至有些过度的管制。韩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他们在90年代末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文化立国,所以我们才能感受到98年以后,就像孙楠的歌里唱的,“忽然袭来了一阵韩流”。而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梦,是需要我们去放松管制、激活文化,而这一点其实在今天的经济下行期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当然我们还可以激活医疗。这两天医疗的事情又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有的人从医疗体制的改革,有的人从法律的维度去讨论这个问题。每千人病床数,我们和日本、韩国、德国、香港地区的差距比较大,但由于中美之间医疗体制的不同,你会发现美国竟然不如我们的千人病房数多。
  医疗方面的空间,应该说可能不仅仅是未来十年,可能未来二十年、三十年,都是一个空间极其巨大、充满想象力的投资领域。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大家对医疗、医药、医美这些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最大的医药类的上市公司还不如美国一个上市公司的零头那么大。也就是说我们会看到在医疗、医药、医美这个领域,其实中国的市场空间是极其巨大的。
  现在到底是哪些因素在束缚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呢?其实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其实我们可以从很多领域去放松管制、强化市场因素,在供给端去改善我们的管理、管制,给经济增长释放出空间。
  我自己个人很大的感触就是,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有很多牌是可以出的,但是这个牌要出对,要在合适的时间出合适的牌。很多经济学家过去讨论过所谓改革的优先序问题,我想是特别值得我们的投资机构甚至是我们的决策者参考的。
  简单来说,站在今天这样一个舞台上去展望未来,如果国与国之间比较,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的市场广度和深度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尽管我们在外部的国际环境和内部的经济增长上遇到了一些压力,但是放长远来看,中国的增长潜力还是最大的。
  还有一个我觉得其实跟文化因素有关,中国人追求财富的梦想、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竭的动力。就像晓波老师在前一环节讲的企业家的状况,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企业家的行为、他们的创新,是中国经济生生不息的原动力,我也希望中国能有好的应对短期和长期冲击的策略,并且能够把牌打对、路走对,我也希望中国都有好运气,也希望大家好运气。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12:06,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