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188|回复: 29
 
#
跳转到指定楼层

[经济学李稻葵:部分西方国家金融一波动就印钞,发生瘟疫后政府苍白无力

 [复制链接]
  李稻葵,男,1963年12月出生,美国归侨,原籍安徽凤阳,生于北京,湖南、江西农村长大。清华大学管理学学士(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1992年)。曾任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系及香港科技大学,担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
  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 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原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原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2018年12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阿宝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阿宝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阿宝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阿宝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阿宝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阿宝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已经删除 四川甘孜州政府党组成员、副州长何康林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29#
 威而柔 发表于: 2020-7-29 15:37:5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李稻葵:部分西方国家金融一波动就印钞,发生瘟疫后政府苍白无力

源自:新浪财经综合
  “政府与市场经济学论坛”于2020年7月29日举行。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出席并演讲。
  李稻葵表示,中国的经济实践最有可能在“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方面为国际经济研究同行带来启发。他表示,在仔细梳理国际经济学学科划分后,发现缺了“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分支。
  在他看来,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基本的出发点不是把政府当成好人或者坏人,“政府是有许多人组成的组织,有它自己的行为、激励,它跟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什么时候反对市场经济,什么时候用户市场经济,什么时候调节市场经济,以什么方式参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这个是大有学问的”。
  谈及“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理念,李稻葵表示,第一,政府非常重要,在任何现代经济体中间,政府是最大的参与者。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非常大,一个经济体运行的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行为。
  第二,政府不是铁板一块,政府也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行为、激励和作用,与市场的关系需要研究,需要重新设计。政府的激励和行为是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率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必须要认真研究政府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的,政府的激励是什么,政府的行为是什么。
  他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示,在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中国最有心得。“我们走过弯路,后40年做对了不少事情,还要调整,一旦我们做对了一部分的事情,我们经济就开始迸发出强大的竞争力”。
  李稻葵称,很多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处理好。“比如说美国、法国、德国这些国家反复出现财政赤字,一旦碰到金融的波动,只能靠大规模印发钞票来应付,一旦发生瘟疫,政府显得苍白无力,要不然就是要增加社交劲敌,要不然舍弃抗疫,这两个极端之间不断的调整,走不出第三条道路”。“中国是在探索,在抗疫方面,既要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同时又要恢复社会经济的运行,这一方面我们有很多的调整空间”,他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稻葵:经济学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不管你们以后是从事学术,还是从事政府方面的研究,还是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现在在求学阶段,学经济学仍然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包括中国在内仍然有巨大的问题,仍然需要去面对,去解决。而经济学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不断的发展,所以我首先再一次欢迎大家,欢迎大家来到社科学院经济所,也欢迎大家加入经济学这个学科的大家庭,这是我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个意思,我是想跟大家谈一个感想,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它自身的发展有没有规律呢?我想还是有规律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比如说物理学,虽然我不是研究物理学的,只是中学和大学学过普通物理,但是我相信大家应该同意我下面这个说法,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与实验,任何物理学的理论最后都要被实验所验证,大家都会承认它。物理诺贝尔学奖这几十年都是以实验为主,比如说引力波出来了以后,大家欢呼雀跃,大家说非常严谨,非常漂亮,已经不需要实验,不对,还需要经验来进行检验。
  经济学的发展有没有自己的规律,我想有规律,恐怕有三个基本的规律。第一个规律,恐怕还是经济思想是引领经济技术的发展,任何一个大规模的经济学的重大变迁,比如说三十年前我读书的时候,我天天兴奋不已学经济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发起的一场革命,叫理想主义预期,它的发展实际上背后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思想,虽然发展出很多的模型,包括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很多同学都已经接触到,甚至比较熟了,背后基本的经济学思想是什么,就是老百姓是理性的,政府制定政策之后,老百姓对政府政策的影响进行一个合理的判断,因此老百姓对政府的政策有一个反向的反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个经济思想引发了过去30年一系列的经济技术的发展,包括动系统的规划,随机的一般均衡。
  再往前推,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也是引领了一代人,它的基本想法是个体的理性往往会带来整体的非理性,因此政府要干预市场。
  第二个观察,经济发展的第二个规律是经济的实践和经济的思想,是关系密切的,虽然有一定的滞后性,或者讲得更明白一点,经济思想史跟经济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最开始梳理,经济学作为一个起源是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的,当时的想法是基于正在萌芽的现代市场经济,或者资本主义的萌芽密切相关的,所以1776年第一版国富论出来的时候,那是瓦特改造蒸汽机的一年。
  后来经济周期,经济波动很大,因此引发了马克思当时研究资本论,后来凯恩斯研究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政府要进行干预。所以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这两个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是第二个观察。
  第三个观察,就是经济思想史的发展一定是从特殊的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变化的经济现象中抽出一般的规律,一定是从特殊性走向一般性的,比如说当年亚当斯密的观察,他当时写国富论的观察,主要是英国、法国和欧洲,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英国和法国的发展是非常特殊的,工业革命只有一次,这是起源于英国。再后来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候,反复讲我的资本论是主要是基于英国的,还不是德国经济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他的资本论不是英国经济学,也绝对不是德国经济学,但是他要推出一些经济基本的发展规律,所以一些特殊的经济现象中间蕴含着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学道理,这个非常重要。
  所以说到今天,中国过去40多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前30年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这都是具有极其独特性的,在人类经济史具有极其独特性的,中间一定有特殊性,当然也有普遍性的,我们搞国际主义,我们运用了一般比较优势,我们也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我们发挥了私人企业家的作用,我们改革了国有企业,这都是普遍的。我们有哪些特殊的东西呢?针对这些特殊的东西,中国经济实践中引发的特殊的东西,可以用到其他的国家,给其他国家产生一些借鉴或者是启发,这就是清华大学要干的事情,这是社科学院经济所同事们干的事情,我总结经济所干的三件大事: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方面一定还要加强,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结合中国的特殊经济实践,一定要把马克思提出的方法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研究还要推进。
  第二个是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经济在中国如火如荼,还在蓬勃发展,这里面具有中国的特殊性,我们跟美国相比,有特殊的实践,像共享单车,我们把互联网和强大的制造业能力结合在一块,前两天我们研究院还去研究了建筑行业的互联网应用,因为建筑行业是占到中国经济的四分之一,还不算商业,住宅的存量是占到了GDP的四倍,住宅行业跟互联网怎么结合,这里面有特殊性。
  第三,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我们是放在社科学院下面,我们所从事的一个工作,这就是第三个跟大家交流的意思,中国经济发展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最具有特色的是什么?至少过去40年当互联网来了之前,也包括70年,最有特色的在我们这些同仁们看来,就是在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走过弯路,后40年做对了不少事情,还要调整,一旦我们做对了一部分的事情,我们经济就开始迸发出强大的竞争力,所以政府在市场关系方面我们最有心得的。
  同时反过来看,今天很多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关系并没有处理好,比如说美国、法国、德国这些国家反复出现财政赤字,一旦碰到金融的波动,只能靠大规模印发钞票来应付,一旦发生瘟疫,政府显得苍白无力,要不然就是要增加社交劲敌,要不然舍弃抗疫,这两个极端之间不断的调整,走不出第三条道路。中国是在探索,在抗疫方面,既要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同时又要恢复社会经济的运行,这一方面我们有很多的调整空间。
  这70年我们有很多重大的心得,头30年走了很多的弯路,在收入分配方面有一些基本的心得。后40年的心得更多,为此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研,后面我会请各位同事仔细汇报调研的结果,调研研究汇集了《中国的经验》。
  我跟大家交流,我们的看法是中国的经济实践最有可能在政府与市场经济学这个方面,为国际经济同行带来启发,我们仔细梳理了国际经济学学科的划分,我们发现主流的经济学科划分里面缺了一块,缺了政府与市场经济学这么一个分支,我们有公共经济学,其中包括公共财政,我们发现缺了一个政府与市场经济学。
  为什么这么讲?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基本的出发点是什么,不是把政府当成好人,或者是坏人,不是那么简单,甚至不是当成一个人,我们是把政府当成许多人组成的一个组织,这个组织有它自己的行为,有它自己的激励,有它自己的想法,它跟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什么时候反对市场经济,什么时候用户市场经济,什么时候调节市场经济,以什么方式参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这个是大有学问的。
  我们作为学者,作为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的研究者,我们应该去研究如何设计一个更好的机制,让政府的行为和激励与市场的发展是匹配的,是同行的,是激励相融的,而不是对着干的。
  我们所谈的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我们基本的理念是这样的,一是政府非常重要,在任何现代经济体中间,政府是最大的参与者,任何经济体当中,美国和欧洲至少35%的经济活动是经过政府的手来运行的,比如说财政税收的支出,中国经济表面看只有20%的财政收入是给政府,但是政府直接干预的度是非常强的。所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非常大的,一个经济体的运行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是讲是取决于政府的行为。
  第二,政府不是铁板一块,政府也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行为、激励和作用,它与市场的关系需要研究,需要重新设计,所以不能简单说我们要有为政府,政府要发挥作用,这个话讲得太粗糙了,也不是说把政府清理出去,清理不出去的,这么多的公共产品,包括国防都是要政府来提供,政府一旦要提供这些公共产品,包括国防,包括治安,包括破案,必须要收税,一旦要收税,所以第二个原则就是说政府的激励和行为,是影响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率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必须要认真研究政府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的,政府的激励是什么,政府的行为是什么,这是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的三句话,第一政府非常重要,第二,政府的激励尤为重要,是关键的之间,第三是政府的激励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是非常大。
  我们最近干了三件事情,欢迎各位朋友一起来关注,一起来努力,第一,我们成立了一个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名字比较长,英文的缩写叫ACCEPT,叫接受,AC是学术中心,C是中国,E是经济,P是代表实践,T是thinking,是在不断的动态变化的,我们希望国际同行能够接受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实践,来自于中国经济学的智慧,只有这样子,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上才能够更加顺利,否则我们永远被别人认为是旁门外道,通过研究我们告诉大家,相反来自于中国的很多经济思想和实践,值得经济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去认真的思考,甚至于借鉴,中国做的很多事情是对的,是代表一般性的,这是第一件事,我们是在社科学院的领导下,在经济所的领导下,大家一起努力的。
  第二件事情,我们在国际上正在办一个杂志,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杂志,这个杂志完全是国际的,我们找到了国际上很多的一流学者,包括四位诺贝尔奖经济学获得者,一起参与了投委会,一半是约稿,一半是外面的自由投稿,我们希望很快形成一批可读性很强,思想性比较强,可以被大家引用,去学习和借鉴的一篇文章,我们希望短期内增加影响力。
  第三件我们成立了学会,19年4月底,我们成立了国际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学会,是注册在英国,因为英国的学会注册相对是比较自由的,马克思在英国写资本论,是有道理的,当时的普鲁士、比利时把马克思赶跑了,最后在英国写了资本论,在英国相对是比较自由的。首任会长是我的导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语),去年4月份开年会,因为疫情的原因,准备今年9月份开网上的年会,我们共同,也欢迎年轻的学子,能够以各种方式参与我们的学科建设,参与经济学的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让我神往的一件伟大的事业,这件事情做成了,我觉得对中国学术界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有长远的好处。
  谢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8#
 烟火之恋 发表于: 2020-7-28 22:54:00|只看该作者

李稻葵:坚持办好自己的事

源自:海外网
原文标题:李稻葵:坚持办好自己的事

  最近,关于中国经济的讨论很热闹。
  大家聊的话题五花八门。有好消息,比如二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工业经济走出低谷、电影院陆续复工、跨省旅游恢复……也有揪心事,洪涝灾害、就业压力大、地方举债留下大批烂尾楼……
  中国经济需要多久才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外部环境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回升?为此,我们采访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请他详谈对中国经济的看法。


  :上半年经济数据已经出炉,二季度GDP增速3.2%,较一季度-6.8%而言,是转负为正的回升。有外媒说,全球防疫形势严峻之际,中国这一经济表现可圈可点。您怎么看?
  :二季度GDP增速转负为正,无疑有重要意义。
  抗疫期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首先“转正”,既利于自身发展,更提振全球市场信心,且这一翻转主要靠内生力量而非外部市场拉动。
  一边抗疫,一边恢复经济,离不开“精准溯源、精准防控”,即精确到社区、小区甚至个人。新发地市场突发疫情后,北京最大限度地把病患流动限制在本地,没让全国跟着“吃药”。正是这套方法,既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又避免疫情卷土重来。
  目前来看,如果不发生重大意外即新冠病毒发生烈性突变,即便将外防输入的压力考虑在内,中国经济的负面扰动因素也会更加可控。果如此,则中国经济有望保持正增长。

6月17日,北京新发地市场相关应检人员接受核酸检测。图源:人民网  d983-iwxpesx7391781.jpg  保存到相册

  :您提到正增长,具体可能是怎样的增速水平?
  :未来一两年,中国经济应该还是会受到疫情影响,但不会太大。
  主要分析逻辑是,只要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中国就不可能独善其身,必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前者意味着国际交通、旅游、商贸往来会受影响,后者意味着国内经济完全“满血”运转仍有掣肘。
  好在全国范围内疫情防控态势趋稳,虽个别地区有小幅反弹,但总体仍然可控。
  从经济复苏情况来看,二季度工业已基本恢复,进入三季度后,整个经济应该会有一个更全面的恢复。此外,鉴于今年上半年总体经济增速远低于以往年份,存在低基数效应。若将明年上半年的GDP增速与今年作对比,将有数据层面的显著回升。

  :我们关注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对今年全球经济的最新预测分别为全年下降4.9%、下降5.2%。二者都预计,主要经济体中只有中国有望实现经济正增长。这意味着什么?
  :今年世界经济遭遇二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受波及者大多是缺乏专业技能、在最基础的服务业岗位以劳力换收入的人。多国疫情仍在恶化,但防疫效果较为有限,全球经济必将因此受拖累。经济衰退情况很可能要延续到明年,至于明年上半年全球经济能否实现正增长,目前还不好说。

经济增长预测数据(图源:IMF官网)  baaf-iwxpesx7392072.jpg  保存到相册

  :全球经济颓势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又会起到什么作用?
  :中国经济无疑会受影响,但相对有限。
  外部环境主要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货物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在15%左右,其中约一半是中国自己的附加值。所以整个世界经济的衰退,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是7%左右的部分。注意,我没有说7%没了,而是影响7%的部分。满打满算,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5%以内。
  中国经济又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呢?
  其一,有利于保障医疗产品供给。很多基础医疗物资在中国生产制造,如抗生素、维生素C,不少国家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基础药物。
  其二,伴随国内消费逐步恢复,中国有望增加进口。以汽车为例,进口车品牌进口回暖明显。

  :说到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上半年消费下降11.4%、投资下降3.1%、出口下降3.0%,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上半年,消费下滑得最严重,投资其次,出口再次。但从现在开始,情况会有所变化,虽然消费是慢变量,下半年消费不会快于投资,但消费降幅会明显收窄。消费的恢复最值得关注,也最值得下功夫。
  刚刚说到汽车是大的消费增长点,再有就是餐饮、电影放映、旅游等此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领域,这部分消费恢复的关键是精准、精准、再精准,要用好我们的精准防控方法。
  还有什么消费值得关注?我认为是住房。现在,不少人的刚性住房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在这方面,既要遏制投机炒房,也有必要增加土地供给,提高刚性和改善性住房的供给,通过这个也能拉动相关消费。

  :消费回暖离不开稳定就业。然而,今年就业形势格外严峻。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近20%。在您看来,该如何缓解眼下的就业压力?
  :我的建议是打破常规,多搞创新。办一些临时就业机构或短期劳动服务公司,专门招聘大学毕业生,让毕业生们先工作起来并有收入,等经济形势转好,机构或毕业生本人与市场接洽,最终过渡到正式的就业岗位。这样避免了人才资源闲置,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办临时机构可能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但预计不会是太大的资金体量。此外,国内的“共享员工”也是可以尝试的思路。

求职的毕业生(图源:新华社)  a381-iwxpesx7391872.jpg  保存到相册

  :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称,在缺乏足够政府支持时,全球中小企业破产率可能较疫情大流行之前增长两倍。这种情况下,怎样帮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关键还是让利,要有过渡性的让利政策。比如已经推行的社保抗疫、财政补贴、减免税费等。这些措施不宜长期化,特殊时期为企业“续命”可以,一旦经济环境恢复正常,就要允许企业按照生存能力或存续、或退出。
  此外,金融领域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必不可少,如贷款利率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稳步、适度下行,金融机构相应扩大对企业的放贷规模并适当展期等。
  未必将放贷对象完全锚定中小企业,有盈利前景的大中企业也是良好借贷标的。企业因资金充裕而扩展经营规模,会给上下游客户带去更多生意机会。

  :您提到财政、金融都需要发力,给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目前,中国的政策空间够充足吗?
  :可以这么说,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中国都预留了相当大的空间。财政政策方面,今年赤字率拟按3.6%安排,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均为后续扩足资金空间。货币政策方面,中国的政策利率高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操作余地更大。

中国人民银行(图源:人民网)  e587-iwxpesx7392139.jpg  保存到相册

  :大家都在谈“后疫情时代”。作为经济学家,您认为疫情给中国经济上了怎样一课?
  :我最大的体会是,中国经济的立足点必须是国内统一大市场。
  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靠的是自主生产能力。创新能力也很重要,不然会在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
  我想美国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作为超级大国,美国给人的感觉是无所不能,但这次疫情也让它出了一身冷汗。它怕什么?怕中国在医疗物资上对它“卡脖子”。但我们没有那么做,还是保持全球医疗物资的稳定供应。

  :谈到美国,有声音称其愈发封闭,而中国却更加开放。在接下来的对外开放上,中国还有哪些事情要做?
  :金融服务就是重点之一。
  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基本的运营理念和技巧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了,没必要担心国外的进来会把我们压垮。进一步开放带来的是同场竞技、良性竞争,对跨国公司、国内企业、消费者都是好事。
  这里强调的是金融服务开放而非资金。资金流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旦看空外逃,会给经济带来较大风险。

  :您刚刚提到风险,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内部还是外部?
  :外部。尤其是下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美国。美国正在经历一场混乱,可能不按常理出牌。我们要做好危机管理,知道何事为重、怎样应对。
  专注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坚持办好自己的事,不受美国的短期行为干扰,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面对外部挑战见怪不怪、见招拆招就好。
  在办好自己的事的同时,应当清醒认识到,中国发展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是指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会继续参与国际循环,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

白宫(图源:新华网)  f9bd-iwxpesx7393570.jpg  保存到相册

  :聚焦自身发展,您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新增长点在哪里?
  :最大的增长点在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我算了一笔账,如果中国经济较平稳地增长,只消15年,我们的中等收入群体便有望从4亿人增加到8亿人,这对拉动内需及可持续发展是了不起的力量。
  第二个增长点是新科技。技术革新带来的不只是产品迭代,更有服务升级,对经济提质增效大有裨益。
  基础设施也不容忽视,无论是传统基建还是新基建。防洪减灾的水利工程、重点地区的路和桥都有进一步投资建设空间。新基建不仅能带动投资,还立足先进生产力,使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升级。这些都是酝酿经济发展潜力的地方。
  采访整理/江北渔者、公子无忌
27#
 大巴山山 发表于: 2020-6-25 07:52:34|只看该作者

李稻葵:企业不开工,政府贴钱就是“无底洞”

源自:中新经纬
  李稻葵: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不是对立的
  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25日电(宋亚芬)近日,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来袭。6月11日0时至6月23日24时,北京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256例。随着疫情的发展,北京再次严格出京政策和复工复产复市政策,刚刚复苏的经济再次受到冲击。
  展望未来,疫情持久战的情况下,经济政策和防疫政策该如何协调?疫情的重来无疑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更大挑战,企业应如何应对疫情可能持续很久的挑战?政府层面,除了在资金上对企业给予支持,还有哪些重要手段?带着这些问题,中新经纬客户端对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创始院长李稻葵进行了专访。
  北京疫情防控做得非常不错
  自6月10日北京再度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部分行业复工复产步伐再度受到影响。北京市上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至二级,一些刚刚复工的服务性行业再次被叫停,多条跨省线路也暂停营运或暂缓恢复。此外,6月23日起,除通勤人员外,出京旅客必须提供核酸检测证明。
  对于近期北京的疫情政策调整,李稻葵认为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北京的疫情防控做得非常不错。北京2000多万人口每天新增病例不到20个,比一些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还要低。
  但他同时认为,如果能做好两条措施的话可以继续复工复产。“最关键的第一条就是精准防控。一 个小区出了问题,就针对这个小区进行治理,而不是全北京治理。二是重点地区重点防控,关键人员多检测。”
  李稻葵建议,未来可以在提高筛查准确性上下功夫。如现在核酸检测有一定假阴性的几率,其实可以尝试一些更准确的新技术,科技的办法还可以多用一点。
  经济与防疫如何兼顾?
  由于北京暴发疫情,全国多省份对从北京归来人员的防疫政策再度收紧。比如天津及河北廊坊、石家庄等多地均规定自5月30日(含)以来去过北京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返回要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并进行核酸检测。但在严格出京措施的情况下,考虑环京通勤人员的出行需要,低风险地区通勤人员出京不需要核酸检测证明。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复工复产的需要。
  但由于北京与环京区域防控政策不一致,仍然让很多通勤族时常感到困惑。比如,这次的出京政策,由于没有明确的官方口径,各种消息漫天飞,一些人因为担心不能离京而选择在家观望,不敢上班。
  对此,李稻葵认为,北京应该加快与河北和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政策。
  另外,针对部分地区对出京低风险人员也进行14天隔离的做法,李稻葵认为太夸张。“除北京之外的全国其他地区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精准的、理性的管控措施,没必要一刀切隔离14天。很多公司总部都在北京,北京人如果不能正常出差,到外地不能正常活动,全国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复工复产复市和疫情的防控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疫情持久战下,政府、企业该如何应对?
  随着各国疫情的持续,世界卫生组织近日称要做好与病毒长期抗争的准备。北京疫情的再次反弹也说明,在中国防疫也将常态化。
  这无疑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更大挑战。企业应如何应对疫情可能持续很久的挑战?政府层面,除了在资金上对企业给予支持,还有哪些重要手段?
  对于这些问题,李稻葵表示,现在疫情确实是持久战,今年秋天和明年春天可能还会有好几轮疫情,主要是来自于国际方面,因此对于宏观政策的把握确实是工作重点之一。现在生产基本上恢复了,下面要帮助市场恢复,帮助消费恢复,这个是关键之关键。
  “怎么能够复市?一定要先给从业人员进行核酸检测,消费者一定要搞精准的健康码,把这两头管住,让大家戴口罩,我相信这个风险就能控制到很低了。”
  李稻葵说:“咱们可以来算一笔账,核酸检测现在的成本是180元,我觉得实际成本也就在150左右。一个员工每7天做一次核酸检测,一个月就要600块钱。一般的职工月工资应该有四五千元,因此也就是10%的成本。只要每月拿出劳动用工的10%的成本去搞核酸检测,就可以复市,然后市场就恢复了,就可以提高市场消费。因此,我相信如果核酸检测能力跟上的话,复市能让消费者放心,很多行业就可以复市了。”
  李稻葵强调,宏观政策发力的前提,是能够及时地恢复科学精准的全面复市。他建议应该精准地去防控疫情,精准地全面恢复市场。“市场恢复了,企业开工了,政府再通过贷款支持企业。企业不开工,政府贴钱的话,那就是无底洞。”(中新经纬APP)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6#
 果然有你 发表于: 2020-3-6 18:44:59|只看该作者

李稻葵:疫情全球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时点或后移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李稻葵:疫情全球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时点或后移
⊙记者:程维妙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正在让许多中小企业经历着生存的历练与考验。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紧张的防控工作全面开启。疫情之外,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增加了新的挑战,特别是餐饮、酒店、旅游、实体零售业,其经营现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要求要切实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
  由此,一场经济界的“抗疫”之战已经打响。新京报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邀请顶级学者和各行各业资深人士,为疫情中的中国经济献计献策,以期推动市场恢复、经济发展。今天我们推出“大家问策”第七期:李稻葵:疫情全球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时点或后移。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 ◎摄影:王嘉宁  c95f-iqmtvwv3562898.jpg  保存到相册

李稻葵观点
  1、如果政策应对得当,当前新冠肺炎暴发对经济增速负面冲击是可控的。根据疫情结束的时间不同,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在5.3%~5.9%之间。
  2、不能简单把“中小企业”作为一个群体来说,不同产业和部门的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大不一样,最需要关注传统服务业。
  3、当下最关键的就是要安全顺利地实现全面复工,这比任何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都更为重要。地方政府领导不要紧盯着新增确诊人数,建议改为强调每亿元GDP的病例数,兼顾防疫和复工。
  4。、要精准地帮助受影响较大的企业,现在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适当宽松,但针对性和传导机制还需要加强。
  5、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充满不确定性,我国适当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时点可能后移。
  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向好,企业复工复产正在提速。近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一篇最新的研究报告中表示,如果政策应对得当,当前的新冠肺炎暴发对经济增速的负面冲击将是可控的。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安全顺利地实现全面复工最为关键,比任何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都更为重要。
  如何保障企业安全复工?后续政策应把握哪些重点?疫情可能促使哪些行业转型?对全球经济会有怎样影响?新京报记者对此独家专访了李稻葵。他提出,中小企业散布在不同的产业和部门,不要简单地用“中小企业”概括,它们受疫情影响程度大不一样;保障企业安全复工要精准施策,并加强政策传导机制;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充满不确定性,我国适当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时点可能后移;疫情对新科技使用的影响大,对北京治理雾霾、交通拥堵也有启示。

谈经济增速:
疫情对经济增速负面冲击可控,反对笼统地谈中小企业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SRAS时期有何不同?
  :不同于SARS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第一季度,恰为全年经济活动最少的时期。加上近年来物流运输、电子商务和网络协同办公的发展,使得在防疫期间继续开展部分经济活动成为可能,且政府在经济运行方面应对措施的出台较SARS疫情明显前移。以上原因都会相较SARS疫情部分程度上减小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但SARS疫情发生时我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经济加入全球化的加速期,而此次疫情发生时我国经济处于下行趋稳期、全球化逆流的复杂期。根据我们的模型预测,如果新冠病毒疫情能够于2020年第一季度得到控制,实现全面复工,那么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将为-0.17个百分点;如果疫情持续到2020年第二、第三或第四季度,预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为-0.36、-0.55和-0.77个百分点。
  我们在疫情发生前公布的对2020年经济增速的预测为6.1%,考虑新冠疫情的影响后,根据疫情结束的时间不同,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应在5.3%~5.9%之间。如果政策应对得当,当前的新冠肺炎暴发对经济增速负面冲击是可控的,总体影响是有限的,能够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疫情持续时间长短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速负面冲击程度不同,目前普遍最受关注的是疫情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你怎么看待这方面的影响?
  :我反对简单地把“中小企业”作为一个群体来说,中小企业散布在不同的产业和部门,行业之间的差别远远大于企业大小之间的差别,这次疫情对它们影响大不一样。
  对建筑业、制造业而言,因为这些行业的客户和企业不直接见面,它的风险是可控的。比如我这两天在家里修很多家用电器,我需要一个空气开关,前两天订了一个来自温州的,他今天开工马上给我送来了,所以影响不大。
  疫情对于服务业影响较大,但也要分两类看:一类是传统服务业,比如旅游观光、住宿、堂食餐馆等,对他们影响很大;一类是现代服务业,比如软件、教育、咨询服务、会计、新闻、金融等。用行业来划分更加合理,在传统服务业的这些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建议政府为复工困难企业“代交”社保,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时点可能后移

  :你怎么评价当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作用?
  :现在是非常时期,当前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取向都是好的,财政政策非常积极,货币政策适当宽松,但是针对性可能还不够,传导机制还不够,要传导到单个、不同的企业,要有不同的政策,这个是关键,是现在需要加强的。
  绝大部分企业现在面临困难不是资金或税收,而是不能复工,他找不到工人,上下游企业配套不起来,这是问题的关键。所以财政政策是不是可以更精准地帮助受影响较大的企业,对暂时没条件复工的,政府能否代交社保,是“代交”而不是“免”;对复工企业能否减免甚至退还部分以前交的社保,再如暂免一段时间房租、适当减免贷款利息等。总之要精准施策、精准分析,不能一刀切。

  :减免政策可行性如何?去年因为减税,有地方反映财政已经吃紧。
  :坦率地讲,这个花不了多少钱,比增值税减3%要少多了,因为那些大规模的企业都已经复工了,现在出的政策主要是中小型、尚未复工的企业,政府认真去做工作就都能够核实。再说到减税,这部分企业在我国经济体中,以前缴税相对不多,给它减点税应该不是太难,时间也不长,也就几个月。

  :除了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执行层面呢,银行可能会考虑到不良考核,怎么能让银行更敢贷愿贷?
  :以后可能要出一个政策,在新冠肺炎时期发放的贷款,在考核中要“网开一面”,不要追究特殊情况下给的贷款,总之机制一定要灵活。

  :你预计当前货币政策适当宽松的周期会随着疫情的持续有怎样的调整?
  :现在还有另一个新的因素要考虑,就是疫情在国际上不断发展,甚至有更严重的趋势,因此我们的货币政策必须还要考虑国际的影响,要考虑国际的货币环境,比如欧元、美元,他们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更加宽松。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时间点可能还要后移一点,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谈企业复工:
建议改为强调每亿元GDP的病例数,兼顾防疫和复工

  :你刚刚提到疫情对服务业等行业的影响较大,那当下最关键的是什么?
  :最关键的就是要安全顺利地实现全面复工,这比任何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都更为重要。

  :如何保障企业安全复工?
  :我们在报告中提出了把当前的社区网格化防疫管理推广到工作岗位的防疫管理,对于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进行统一管理等建议。我再强调两个层面,一个是管理层面,一个是技术层面。
  从技术层面上讲,要针对不同行业制定出不同的规范标准。比如理发行业,找一些医生和理发行业的专家一块研究下,什么样的流程最安全,客人洗不洗头,在洗头过程中,店员是不是始终戴着口罩,要不要戴个眼镜等;再如建筑工地、宿舍、食堂该怎么防范等,这需要一点基本的科学知识、医学知识。
  政府施政方面上有一个障碍,就是各个地区的领导都紧盯着一个数据,即新增确诊人数,都希望是零,这个导向我认为要调整一下,建议改为强调每亿元GDP的病例数,兼顾防疫和复工。因为这次病毒和以前其他病毒相比,它的传染性高,但是健康人群死亡率低,对于不是过分劳累、免疫力处于比较好状态的劳动人群,它的治愈力是比较高的。地方政府不能一味地强调零确诊,应强调规范,只要严格按规范走,即便出1、2个新增病例,属于随机事件,不追究责任。追责不能建立在随机事件上,追的是管理流程。
  根据分析,要复工又要新增零确诊是很难的,只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做了,出现病例马上隔离。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这次的病毒很可能是弱而不死、死灰常在的情况,只要在可控范围内,有比较有效的应对和治疗方法,那么我们不要因为病毒有1、2个的存在,而改变我们正常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

  :未来中长期过渡到常态化全面应对阶段,政策空间有多大?
  :后续的经济政策空间,我认为有一点比非典时期有利,就是我们现在对外的经济依赖度大大下降了,中国经济相对自成体系,比如当前我国出口占总产值大概15%左右,而非典时很高,那时能占到20%~25%,甚至更高。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中,服务业比重较高,而服务业中大量是不可贸易的,不跟国外发生直接关系,所以这是一个有利空间。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企业不要夭折,能够安全地复工,很多消费能够进行下去,这就行了。
  我现在倒担心另一件事情,等疫情稍微缓和以后,老百姓开始消费了,这个时候生产得跟得上。比如汽车,现在据我了解,很多车场的车都卖光了,没有库存了。等到春暖花开,如果连续10天或20天零新增确诊病例,百姓可能就出去开始消费了。大家想换车,或是想出去跑一跑,开车也安全。
  所以我建议相关的耐用消费品领域企业要赶紧复工,不要等消费者想买了,生产又跟不上,经济就受损失了。我认为这次疫情过去之后,很多老百姓对于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可能也有新的体会,我倾向于认为很多百姓可能更愿意购置消费品,觉得生死面前,很多事情都不重要了,要切切实实地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生产要跟上。

  :后续应把握哪些重点?
  :最关键就是在复工过程中,要把防控落实到位,严格地按照流程规范来。比如工人的集体宿舍的卫生标准要定好,在短期内多建一些临时性宿舍,把住宿条件要搞好,这样在复工的过程中就不会引发新的感染。这就是常态化,就是把平时的卫生、健康措施和复工结合在一块。

谈全球影响:
全球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可能放缓

  :你预计疫情对全球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
  :目前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最坏的情况是欧洲出现大规模停工,美国经济出现较大规模停摆。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恐怕是两个方面,相对大的方面,是对我们的出口产品需求可能有所放缓;小的方面,是对一些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可能会跟不上,会断供,我认为断供的风险对中国经济影响比前者可能会小一点,因为中国经济目前自我的配套能力相比10年前强多了,中国自己能够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我们主要进口的东西一类是高端机器设备,如果一下断供几个月,维修维护还能对付,如果断供超过一年可能影响很大。另一类我们对外依赖的就是原材料和关键的高科技零部件,就像芯片。但芯片断供的可能性倒不是那么大,因为这些都不是劳动密集型,而是资本密集型的,你看芯片的生产车间是见不到人的,我觉得疫情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太大。原材料主要是矿山、原油油田等,影响也不是太大。我更担心的是我们的消费市场和出口市场可能会有点影响,主要是欧洲和美国的。

  :有人认为疫情会促使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您怎么看?
  :产业结构调整本来就在进行中了,比如芯片、手机操作系统等要逐步地自主设计。我觉得疫情最直接的影响是新科技的使用,如远程交易、远程电话会议、网上授课等,大家发现很多事情可以不用面对面地就能谈妥了,这是最大的影响。
  相关的技术也要不断完善,现在看来还有些问题,比如在大学上课,如果都用视频的话,服务器就跟不上了,有些是服务器的问题,有些是网速的问题,服务器的问题可能还多一点。这次疫情之后,很多机构可能得加快更新服务器,这个也不是坏事,跟5G运用等都是一致的,这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提示。
25#
 巴石一 发表于: 2020-2-22 21:04:00|只看该作者

李稻葵:安全顺利复工比任何财政货币政策更重要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李稻葵:安全顺利复工比任何财政货币政策更重要

  (抗击新冠肺炎)李稻葵:安全顺利复工比任何财政货币政策更重要
  中新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刘育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一篇最新的研究报告中表示,在战胜新冠病毒的过程中,关键就是要安全顺利地实现全面复工,这比任何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都更为重要。
  这篇题为“走向全面复工:挑战与应对”的研究报告22日发布。
  该研究认为,尽管短期来看和消费相关的各项指标的总量会发生明显下降,但增加值的下降不会十分严重;近年来物流运输、电子商务和网络协同办公的发展,使得在防疫期间继续开展部分经济活动成为可能;而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第一季度,恰为全年经济活动最少的时期。
  但同时也应考虑,SARS疫情发生时中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经济加入全球化的加速期,而此次疫情发生时中国经济则处于下行趋稳期、全球化逆流的复杂期。
  李稻葵认为,如果政策应对得当,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经济增速负面冲击是可控的,总体影响是有限的,能够实现既定政策目标。
  具体而言,如果新冠肺炎疫情能够于2020年第一季度得到控制,实现全面复工,那么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将为-0.17个百分点;如果疫情持续到2020年第二、第三或第四季度,预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为-0.36、-0.55和-0.77个百分点。
  这项研究认为,根据疫情结束时间不同,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应在5.3%至5.9%之间。
  李稻葵表示,在战胜新冠病毒的过程中,关键之关键就是要安全顺利地实现全面复工,这比任何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都更为重要。
  这项研究建议,在复工过程中,应推出规范和标准,严防复工后疫情大面积反弹;应明确只要在复工期间严格执行了疫情防控科学规范,由复工产生的新增病例不追究地方政府和企业责任;应该对关键产业链进行梳理,防止关键企业不复工,导致其他企业复工后“窝工”。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4#
 古玩小童 发表于: 2020-2-22 12:51:13|只看该作者

李稻葵:复工产生的新增病例不应追究地方政府和企业责任

源自:财经栏目
  走向全面复工:挑战与应对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新冠疫情课题组

  李稻葵 厉克奥博
  2020年2月21日

  导语:根据研究,本文主要提出6个观点:第一,根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的模型预测,如果政策应对得当,当前的新冠病毒爆发对经济增速的负面冲击将是可控的,总体影响将是有限的,如果疫情的实际影响在一季度末或者上半年末得到控制、从而实现全面复工,那么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为-0.17或-0.36个百分点,原定的全年经济发展目标能够实现。第二,新冠疫情相比SARS对经济影响的最大不同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处于不同阶段,同时新冠病毒的特点与SARS非常不同,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安全顺利地实现全面复工最为关键,比任何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都更为重要。第三到第六个观点分别对应走向全面复工过程中的四个挑战与应对措施,即:第四,应该推出防感染型经济活动的规范和标准,严防复工后的疫情大面积反弹;第五,应该明确只要在复工期间严格执行了疫情防控科学规范,由复工产生的新增病例不追究地方政府和企业责任,防止地方政府一心保疫情数据,无心复工;第五,应该对关键产业链进行梳理,对部分关键的短缺环节要进行产能兜底,防止关键企业不复工,导致其他企业复工后窝工;第六,应该公布各个年龄段人员和不同身体状况人员的死亡率等更加详细的数据,防止社会心理对于疫情过度恐惧。

一:新冠病毒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的模型预测,在政府对疫情应对得当、能够像2003年应对SARS时那样及时出台到位的疫情防控及经济稳定措施的情况下,如果新冠病毒疫情能够于2020年第一季度得到控制,实现全面复工,那么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将为-0.17个百分点;如果疫情持续到2020年第二、第三或第四季度,预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为-0.36、-0.55和-0.77个百分点。此前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在疫情发生前公布的对2020年经济增速的预测为6.1%,考虑新冠疫情的影响后,根据疫情结束的时间不同,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应在5.3%~-5.9%之间。
  因此,我们认为如果政策应对得当,当前的冠状病毒爆发对经济增速负面冲击是可控的,总体影响是有限的,能够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首先,尽管短期来看和消费相关的各项指标的总量会发生明显下降,但增加值的下降不会十分严重。第二,不同于SARS疫情,新冠疫情发生在第一季度,恰为全年经济活动最少的时期。第三,近年来物流运输、电子商务和网络协同办公的发展,使得在防疫期间继续开展部分经济活动成为可能。第四,此次疫情过程中,政府在经济运行方面应对措施的出台较SARS疫情明显前移。以上原因均会相较SARS疫情部分程度上减小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但是也同时要注意到,SARS疫情发生时我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经济加入全球化的加速期,而此次疫情发生时我国经济则处于下行趋稳期、全球化逆流的复杂期,因此,在战胜新冠病毒的过程中,关键之关键就是要安全顺利地实现全面复工,这比任何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都更为重要。
  新冠病毒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隐蔽性。研究人员发现,该病毒的R0(人际传播指数)为2.2(95%置信区间:1.4至3.9),相比之下,SARS的R0约为3,而HIV的R0约为2至5。新冠病毒还拥有较短的倍增时间,每6.4天感染病例数就会增加一倍,与之相比,SARS的倍增时间为14.2天,是新冠病毒的两倍多。与此同时,新冠病毒的潜伏期相对非常长,因此要有疫情长期存在和反复的思想准备。第二,致命性不及其他严重的流行病。目前它的死亡率为2-3%,且死者多数是老年人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相比之下,SARS和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的死亡率分别为9.6%和34.5%,一般流感的死亡率要低得多,约为0.1%,但其影响面更广,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每年死于流感的人数约为25万至50万人。
  根据以上分析,与SARS相比,新冠病毒疫情的特点很可能是弱而不死,死灰常在的情况,比较难于彻底消失,但其实际杀伤力会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疫苗需要一年半以上的时间才能研发成功、投放市场。因此,寄希望于比较快的出现零新增感染的情况不太现实,应对的关键点是降低其实际杀伤力。
  我们在以下三种情况下预测了此次疫情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情况一,疫情实际影响在2020 第一季度末基本得到控制,湖北省以外实现全面复工。
  情况二,疫情实际影响在2020年6月底得到基本控制,全国实现全面复工。
  情况三,疫情实际影响在2020年年底的得到控制,最终实现全面复工。
  我们以2003年在政府积极应对措施下SARS疫情的影响为基准,预测新冠病毒爆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图1是2001-2007年的GDP增速,仅从该数据很难发现SARS爆发的影响,这表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为了观察这类短期影响,我们使用了2003年的季度数据,图2显示了2003年第二季度(SARS爆发最严重时期)不同行业行业的季度同比增速的相对变化,发现不同行业所受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速降幅最大(从2003年第一季度的7.7%降至2003年第二季度的2.3%),住宿和餐饮业所受的影响次之(从11%将至7.4%)。

图表1 2001-2007年中国GDP增长(%) 资料源自:中国国家统计局

图表2 2003年第2季度分行业增加值的相对变化
※ 注释
  相对变化=(2003年第二季度的同比增长-2003年第一季度的同比增长)/2003年第一季度的同比增长。
  资料源自:中国国家统计局


  参照SARS疫情对2003年不同行业增加值增速的影响,我们对当前的疫情影响进行预测,其中,我们做了以下两项调整,以反映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第一,由于物流运输、电子商务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得在防疫期间继续开展部分经济活动成为可能,由此我们认为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将弱于2003年。第二,由于此次政府更加积极倡导居民减少出门次数,这将会显著抑制批发零售消费的增长。
  由此,我们计算出当前冠状病毒爆发对不同行业季度同比增速变化的绝对影响(图3),并通过计算跨部门季度同比增速影响的加权平均值来计算冠状病毒爆发对整体GDP季度增速的影响。最后,我们用加权平均乘以季度产出比重来估算疫情对2020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图表3 预计疫情对分行业增加值的季度同比增速的绝对影响(%) 资料源自:中国国家统计局

  我们的预测表明,如果新冠病毒疫情于2020年第一季度得到控制,实现湖北省外的全面复工,那么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将为-0.17个百分点。如果疫情持续到2020年第二、第三或第四季度,预计影响分别为-0.36、-0.55和-0.77个百分点(图4)。我们的预测结果大致上与国内外其他研究机构的预测是一致的。

图表4 冠状病毒爆发对2020年中国经济整体增长的估计影响(百分比) 数据源自:中国国家统计局
※ 注释
  对第X季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计算方式为各部门的加权影响之和乘以X季度的产出比重(即2019QX的产出除以2019年的总产出);如果爆发被包含在X季度中,则对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第一季度到X季度的影响之和。


二:走向全面复工的挑战与应对
  根据以上分析,与非典等其他疫情相比,新冠病毒具有传染性较强、隐蔽性强、健康人群死亡率较低的特点,我们认为社会各界应该做好在经济社会基本正常运行的环境下应对新冠病毒疫情弱而不灭、死灰常在的思想准备和政策预案。我们认为不能期待疫情完全排除之后再考虑全面复工,相反,应该研究在全面复工的过程中应对疫情,从应急反应过度到常态化全面应对。如果不能逐步增加复工面,疫情会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包括医疗物资的生产、运输、科学分配以及百姓的生活物资供给也会难以为继。随着疫情的发展,经济能否正常运行正越来越成为能否尽快战胜病毒的关键保障,疫情防控能力与经济的运行密切相关。如果不能逐步走向完全复工,不仅会伤害我们应对疫情的能力、发生各种次生危害,同时也会留下就业、债务、产业链外移等诸多经济领域的后遗症。
  我们分析,在走向全面复工的过程中,主要将面临四个挑战,有关方面应该考虑相关对策。

挑战一:严防复工后的疫情大面积反弹
  为了避免复工后的疫情反弹,必须推出防感染型经济活动的规范和标准。要针对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地区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办法。目前复工的关键是恢复生产性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建议把当前的社区网格化防疫管理推广到工作岗位的防疫管理,对于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进行统一管理。
  其中最关键是三个步骤,第一是在工作场所要采取严格防控疫情的生产操作规范;第二是改善员工统一住宿、餐饮和卫生方面的条件,修建临时性板房,减少员工的居住密度,甚至可以租用一些经济型酒店来帮助企业解决住宿问题,这也是疫情防控时期帮助相关酒店业恢复经营的一种方式;第三,针对复工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不断监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出台鼓励企业复工的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分担防疫成本。对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流程复工的企业,有关部门应该推出疫情复发成本兜底的承诺。
  科学复工后的一整套严格的管理流程,反而可以避免因为疫情形势转好后社区管理和居家防护的松懈,尤其是大量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就业人员普遍生活在公共卫生基础差和防疫知识薄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在科学的基础上宣布防疫规范下的复工,实际上有利于在更长的时期控制传染。

挑战二:地方政府一心保疫情数据,无心复工
  疫情爆发期,疫情防控的应急性措施是控制传染,因此各地方政府防疫工作的核心是控制感染人数。目前,应该说医疗部门和科研部门已经对新冠病毒的传播特点和致死率取得了很多共识,随着防疫应急性措施开始产生效果,对于地方政府的防疫工作考核指标应该相应发生变化。不能一味看重新增病例数,而是应该强调每亿元GDP的病例数,兼顾防疫和复工。过度强调对于新增病例数的零容忍,一方面政府将对于复工有顾虑,付出过高的经济成本,一方面将可能形成瞒报的动机,反而不利于最终战胜疫情。因此,要对地方政府和复工企业明确一点,只要在复工期间严格执行了疫情防控规范,由复工产生的新增病例不追究地方政府和企业责任,同时由上级财政对于企业发生的隔离费用进行补贴。

挑战三:关键企业不复工,导致其他企业复工后窝工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各行各业有着很长的产业链,由于过去互联网和物流的快速发展,产业链上下游链接十分紧密,国际合作十分密切,如果产业链上的一个供应商出现问题,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可能影响中国经济未来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一方面一些有能力组织复工的企业在复工后由于上下游供应商无法配套,存在开工不足甚至再次停工的现象;同时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企业都互相观望上下游企业的复工状况再决定自己是否复工情况;因此,复工问题既影响着整个产业链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具有正外部性的特点。
  因此政府应该对关键产业链进行梳理,对部分关键的短缺环节要进行产能兜底,政府承诺补贴最终无法被利用的产能。政府要高度重视当前部分大型企业的零部件供应难题,应与企业密切沟通,给予企业在寻找替代方案时的政策便利。政府特别应该优先照顾两类企业,一类是有出口订单、有出口履约压力的企业;一类是处于全球关键产业链、供应链,为外资企业生产配套产品的企业。保证这两类企业恢复生产,按期履约,对维持中国企业信用有重大意义。中国出口企业在疫情中如能按期完成订单,有助于外商对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发展的信心,也有助于展现出中国企业生产经营的韧性,以及中国应对危机的强大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供应链的安全,防止西方一些国家以供应链断裂为借口,进行制造业的转移。

挑战四:社会心理对复工心存忧虑
  在医疗收治和医药研发方面不断推进的同时,还要在社会心理方面加强应对。这两个方面的相关度很强,但是各自规律不同。就社会心理而言,目前大众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新增病例、重症人数、死亡人数等数字以及部分个体病例遭遇。我们建议要多公布一些更为具体的统计数字,帮助社会更加全面理性客观地认识病毒。比如,建议公布各个年龄段人员和不同身体状况人员的死亡率,由于身体健康的青壮年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是很低的,所以公布这个数字有利于大规模复工人员的心理安抚。同时,应该尽快公布一些有科学根据以及有科学数据支撑的治疗方法和方案对于感染人群的治疗效果,如果能够证明大部分没有其他慢性疾病的健康人群在感染后,经过治疗的死亡率与流感严重程度相当,对于社会大众心理安定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稳定作用。

〓 相关链接
23#
 紫煜翩然 发表于: 2020-1-14 00:14:00|只看该作者

李稻葵:释放巨大潜在消费需求 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源自:经济参考报
原文标题:李稻葵:释放巨大潜在消费需求 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实体经济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长期需求培育方面取得平衡,金融要在去杠杆和宏观杠杆结构调整之间取得平衡。”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新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稻葵在11日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就未来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提出上述建议。
  李稻葵表示,具体来看,第一个思路是从过去特别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转向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抓长期需求的培育。
  这几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许多行业面貌已经大大改观,特别是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做得非常成功。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期需求并没有挖掘出来,14亿人口中有10亿人口还没有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很多人还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现在主要任务是培育国内的大市场,把潜在的需求释放出来,让越来越多还没有进入到中等收入人群的人口能够进入城市生活,获得培训机会,进入到现代化生活轨道中,包括那些已经进城但是没有户口的外来居民。
  李稻葵提出,中国完全有望花十五年的时间打造新的中等收入人群,如果这一思路能逐步变为各个部门的政策,那么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不仅可以维持,还能稍微抬高一点。“因为10亿人口还没有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未来还有巨大提升空间,需要空调和汽车,出行和旅游,还需要基本的社会服务。如果在十五年时间实现中等收入人群倍增,每年的GDP增长速度能在目前的水平上增加0.7%~0.75%。”
  第二个思路是从过去强调比较多的通过去杠杆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转而认识到,未来金融问题的基本矛盾不在于去杠杆,而在于调整宏观杠杆结构。
  李稻葵认为,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并不高,与美国基本相同,但美国的储蓄率大大低于中国,中国的国民储蓄率约为38%,美国不到15%,日本也只有25%左右。居民储蓄率高,投资渠道只有两种,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股权市场比较复杂,赚钱比较难,因此很多人转向债券市场,涌向固定收益市场,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去杠杆,而应该调整杠杆结构。
  对于如何调整宏观杠杆结构?李稻葵称,债券市场存在国债与地方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国债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具有准货币的性质,发行国债相当于发人民币,可以在国际上流行,旧债到期了可以发新债。一旦我国发行国债,世界各国央行、政府、机构投资者都会积极主动购买。因此,未来应该多发国债,并且把一部分地方债拿过来作为国债,有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李稻葵表示,这两个思路转变的意义在于,如果长期需求得以释放,未来若干年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能够稳定下来,甚至还会有所回升。如果金融不单纯去杠杆,而是调整宏观杠杆结构,债务可以多发,金融市场会有大的变化。股市压力会得到缓解,杠杆率不那么紧,上市公司压力会小一些,资金运行会好;债券市场更加理性,定价更准确,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会出现,但也伴随着风险,这也意味着理财市场会逐步分化。
  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在论坛上发布了《201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500优》报告。报告显示,行业分布逐年优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已远超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更加积极;企业更加重视员工权益、节能环保,在股东权益和消费者权益两方面表现有所弱化;在社会责任表现上,东部地区企业强于中西部地区企业;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和股东权益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非上市公司。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2#
 龙泉山 发表于: 2020-1-11 15:06:00|只看该作者

李稻葵:金融要转向调整宏观杠杆结构 建议多发国债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李稻葵:金融要转向调整宏观杠杆结构 建议多发国债

(记者:顾志娟)1月11日,在第十八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稻葵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思路转变,实体经济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长期需求培育之间取得平衡,金融要在去杠杆和宏观杠杆结构调整之间取得平衡。
  李稻葵提出,第一个思路转变是,我们从过去特别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转向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抓长期需求的培育。中国人口结构复杂,现在的长期需求并没有完全挖掘出来,“14亿人口中有10亿人口还没有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很多人还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李稻葵表示,现在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国内的大市场,把潜在的需求释放出来,需要让还没有进入到中等收入的人口能够增加就业、提高收入,能够进入城市经济生活中。中国完全有望花十五年的时间来打造新的中等收入人群,如果这一思路能逐步变为各个部门的政策,那么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不仅可以维持,还能稍微抬高一点。因为10亿人口还没有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各类产品和服务。李稻葵提供了一组测算数据,如果在十五年时间实现中等收入人群的倍增,每年的GDP增长速度能在目前的水平上增加0.7%~0.75%。
  第二个思路转变有关金融方面,从过去强调比较多的通过去杠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转而认识到,未来金融问题的基本矛盾不在于去杠杆,而在于调整整个金融宏观结构。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并不高,约2.6倍杠杆,与美国基本相同,但美国的储蓄率比中国低,中国的国民储蓄率约为38%,美国不到15%。居民储蓄多,进行投资只有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两大渠道,而股权市场赚钱比较难,因此很多人转向债权市场投资,也就是债券和贷款,这是正常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去杠杆,而应该关注杠杆结构的调整。
  如何调整杠杆结构?李稻葵表示,债券市场存在国债规模太小、地方债太多的问题,结构不合理。国债规模太小,只占GDP的15%,而地方债太多,占GDP约20%~30%。“因为国家把很多事情推给地方政府,我做不了你干,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反而是国家背了黑债”。李稻葵建议多发国债,把一部分地方债拿过来作为国债。国债更加透明,而且购买者更多,世界各国的央行、各国政府、各国的机构投资者都想买中国的国债。
  李稻葵总结,这两个思路转变的现实意义在于,如果长期需求得以释放,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能够稳定下来,不会一路下滑。如果金融不单纯去杠杆,而是调整金融宏观杠杆结构,流动性不要控得那么严,债务可以多发,金融市场会有大的变化。股市会缓解压力,因为一旦流动性稍微放松,杠杆率不那么紧,上市公司压力会小一些,资金运行会好;债券市场更加理性,定价更准确,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会出现,但也伴随着风险,这也意味着理财市场会逐步分化。
⊙记者:顾志娟

  编辑:王宇 校对:何燕
21#
 晨风 发表于: 2019-12-15 08:46:00|只看该作者

李稻葵建议打造以中国为中心的产业链条,支招“买车难”和道路拥堵

源自:上观
原文标题:李稻葵建议打造以中国为中心的产业链条,支招“买车难”和道路拥堵

  导语:未来,世界的产业链可能会是三个生产中心:一个在北美,是以美国为中心,带动加拿大、墨西哥的产业集群,这个格局初步形成;一个是以德国或欧洲为中心的产业集群,现在已经形成;第三个需要打造的,是以中国经济为中心的新的产业链条。
  全国政协常委、新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在14日国经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年会上谈了自己的看法,指出我国应更加审慎地研判国际形势,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打造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新的产业集群。

  他认为,现在对“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理解,要与以往有所不同,不能按照过去的理解照搬,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在国际上更有作为。具体说,我们要更审慎地研判国际形势,根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长袖善舞,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创造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比如需要更灵活、更积极主动地打造我们的贸易圈,用更开放的姿态赢得贸易伙伴更加开放的政策和态度的回应。未来,世界的产业链会有重大变化,可能会是三个生产中心:一个在北美,是以美国为中心、带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产业集群,现在这个格局初步形成;第二个产业链仍然是以德国或欧洲为中心的,现在已经形成,像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与德国的产业链紧密结合在一起;第三个需要打造的,是以中国经济为中心的新的产业链条。
  李稻葵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推动经济稳定发展形成的一条重要认识,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今后还要重视对需求侧市场的长期培育,激发大量潜在的需求,打造新增长点。以汽车需求为例,因为一些城市的限购政策,中国仍有大量汽车需求尚未释放,能不能既让城市里的年轻人买上车又不增加道路拥堵?他建议,允许现有的存量车牌能够合法租赁,同时在最拥堵路段和最拥堵时间段收取拥堵费,让开车需求不强的人少开车、不开车,让特别需要的人可以交拥堵费开车上路。还有,老百姓投资、幼儿教育、健康服务等领域,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潜在的需求有待释放。“这都是政府要做的事啊。”
  他指出,我国目前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还有4亿人口将提升至中等收入群体水平,那时将有8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为全球最大。到那个时候,我国内需就非常庞大,经济基础也将极其坚固。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源自:图虫
  图片编辑:笪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0#
 sunsu888 发表于: 2019-10-18 15:38:00|只看该作者

李稻葵: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李稻葵: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李稻葵认为,度过隐痛期的关键是金融,金融业什么时候调整到位,隐痛才能结束。中国经济还会有比较好的发展潜力,且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记者:黄鑫宇、陈鹏)10月18日,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新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稻葵对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2019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发表个人看法。他认为,“宏观经济的运行速度,总体上来讲是稳中有降。我们正处在一个转型的隐痛期,不是阵痛,是隐隐作痛,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在他发言的一个小时前,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国内前三季度GDP出炉,增速为6.2%,比上半年小幅放缓0.1个百分点。
  李稻葵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当前的转型过程,“相当于一个正处在高速运动、跑得非常快的运动员,要转到速度比较慢的一个运行过程中。”他表示,总体而言,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高速到高质量增长的隐痛期,隐隐作痛。度过隐痛期的关键是金融,金融业什么时候调整到位,隐痛才能结束。“而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化解已有不良债务,轻装上阵;同时也需要创新,这两个都做到位了,我们中国经济还会有比较好的发展潜力,这个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李稻葵观察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低于GDP增速,“这是很少见的”,李稻葵如是评价后接着说道,“为什么固定资产增速下降?再去分析分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金融业在调整,我们金融业从快速的扩张,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做功课,必须要减速,过去历史上形成的呆账坏账必须要化解。”李稻葵因此也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中间必须要消化前段高速增长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呆账坏账”视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最主要的矛盾。
  “其实这个在全世界其他国家也出现了”,据李稻葵的介绍,印度经济目前也在减速,“我初步的观察,印度也在调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扩张速度,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速度大幅下降,直接带来的印度经济的减速。”
  我们金融的高质量增长该怎么做?如何化解存量中的不良资产?李稻葵认为,存量中的不良资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不良资产,一个是地方政府搞基建形成的不良资产。
  化解企业的不良资产,李稻葵认为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处置,“我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通过调研,李稻葵发现各个省都有针对企业的不良资产重组的资产管理公司,“做得比较成功的是浙江那边,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公司,把银行不良的债务拿过来,进行重组。把属于资不抵债的企业资产算清楚,然后将土地、设备及无形资产等进行拍卖。重组以后,我们的金融部门就可以轻装上阵,新的资源可以投到新企业去了。”李稻葵分享了他的发现。
  在他观点中,现在需要下大工夫的是地方债。“地方债的规模现在算不清楚,有人说占到GDP的20%,有人说30%,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一个数据,包括连带的债务,地方债占到我国GDP的20%到30%之间。地方债总量来讲可控,但是需要重组,因为地方债里面有一部分地区,有一部分的资产是好的,还有些地区,地区增长的前景不太好,财政收入增长前景不太好,投入的项目也不大好变现,这部分债必须要重组。”李稻葵解释道。
  剥离地方债之后,需要给地方政府约束。关于如何约束的问题,李稻葵提出,需要金融创新。
  “我们地方债很多是拿来做基础设施建设的,包括社会型公益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公园,包括人行道,这些不可能是有商业回报的,但是必须要做,否则城市怎么能够现代化?地方政府的经济怎么发展?但是这种基础设施投资,传统上只能从每一个城市未来的财政税收中间来获得。”李稻葵说道。
  创新体现在对该类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方案上,李稻葵建议,针对基础设施投资,产生新的债券分类方案。他认为,这个方案中应该包括几项内容,“一是融资期是长期的,20年、30年,不能像银行贷款一样是5年、10年的。二是可以分层,有的债券是有中央政府担保,有的则是省级政府担保,有的可以是没有担保。但是要明确告诉投资者,你买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债券的哪个类别。”
  我们的金融业是处于一个怎么的情况?李稻葵对此的看法是,“资金是不缺的,流动性是非常高的,我们缺的是高质量的金融资产。现在我们金融资产是良莠不齐,有的是低质量的,有的是高质量的,这需要金融业去创新。我们在剥离地方政府现有债务的不良债务基础之上,要有金融创新,要为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创造新的金融产品。”
  编辑:徐超 校对:李世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9 10:54,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