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983|回复: 16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设计师建筑界“曲线女王”扎哈·哈迪德留下了几座北京地标?

 [复制链接]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 school学习建筑学,1977年从AA Diploma毕业,获得建筑联盟学院本科学位。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中包括米兰的170米玻璃塔,蒙彼利埃摩天大厦以及迪拜舞蹈大厦(DANCING TOWERS)。扎哈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是广州大剧院,北京银河SOHO建筑群、南京青奥中心、香港理工大学建筑楼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也都出自她手。
  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在迈阿密的一家医院中因心脏疾病而去世,享年66岁。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0olNuW03.jpg  保存到相册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阿灯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阿灯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阿灯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阿灯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阿灯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阿灯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KFC店里挂着的海报怎么翻译合适? [转帖]从大庙会看顽强的成都民俗
2# 四姑娘山
 楼主|阿灯 发表于: 2004-3-21 18:26:4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人物生平

一:早年经历
  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这位邻家哥哥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影响。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哈迪德。从小,哈迪德就看着母亲在家里来“乾坤大移位”──因为母亲又买了标新立异的新家具。
  18岁,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22岁时,全家为了她的学业移居伦敦,她开始在著名的建筑学府──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当时,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那会儿,哈迪德的火爆脾气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导师和同学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发力的源泉。
  1977年,哈迪德毕业后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那里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尖顶、流动丝巾一样的长弧曲线,给大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二:成名之路
  1982年,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上,哈迪德获得了一等奖,坚定了她在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然而哈迪德的这个作品初审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筑家矶崎新独具慧眼,把她的方案从废纸堆里捞了出来。矶崎新评价这个方案时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
  哈迪德很受鼓舞,她先后在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任教,设计作品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门窗、家具、雕塑摆件、灯具、椅子、水杯和餐具。她的绘画作品更是前卫,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这样的业内权威机构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女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有人打了个这样的比方,“哈迪德这三个字就是当今建筑界的畅销品标记”。她仿佛一帆风顺,以至于黎巴嫩电视台的记者,有一次在采访哈迪德时曾问:“你是一个幸运儿,对吗?”哈迪德严肃地回答说:“不!我坚韧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数倍于他人的力气!我没有一天放过自己!”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满荆棘。尽管她很早就被称作“解构主义大师”,尽管她大胆运用几何结构,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一年多达四项,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她怪异的设计方案。著名的主流建筑师罗伯特·亚当就曾尖锐地批评:“她根本不考虑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对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只是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
  她的不少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直到1993年,哈迪德才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她通过营造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一种海市蜃楼的效果。
  1994年,哈迪德花费了极大的力气,获得了英国威尔士卡的夫湾歌剧院竞图方案的一等奖。但是,来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对,最终扼杀了方案的实现。他们不愿让一个口音浓重、深色皮肤的女移民来主持重要文化建筑的建设。哈迪德承认,这次挫败曾给予她很大打击。在伦敦生活了二十年,她却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国问世。
  哈迪德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品,是她独立设计的美国辛辛那提罗森塔尔现代艺术中心。这幢八层高的建筑像一只精巧的方盒,一层一层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纽约时报》誉为“田园绿洲”。此外,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个停车场,以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场等也使哈迪德名扬四方。
  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在迈阿密的一家医院中因心肌梗塞而死亡,享年66岁。

三:获奖记录
  2004年3月21日,海耶基金会把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颁给了她,她创下了两项记录──是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评委之一、里斯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卡洛斯·吉门内兹这样评价她的贡献:“她让建筑成为都市精力的虹吸管,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生命力的喷薄和流动。”
  2015年,英国建筑界最高奖项“皇家金奖”(Royal Gold Medal)宣布今年的金奖颁给扎哈·哈迪德,扎哈·哈迪德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的首位女性获奖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阿灯 发表于: 2004-3-21 18:31:31|只看该作者

设计理念

一:解构主义
  60岁的哈迪德是个工作狂,至今单身一人。她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1972年进入英国伦敦的建筑学会学习。毕业后在伦敦创办自己的事务所。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1993年,哈迪德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在它的建筑方案出台、尚未实施之际,由于其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而名噪一时。哈迪德通过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一次,哈迪德的获奖作品是台湾台中古根汉美术馆。评委认为她能够大胆利用空间,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使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成功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美妙,因此才把本年度的大奖授予她。当代建筑大师、评审团成员之一法兰克·盖瑞称赞哈迪德的每一个设计都创意十足。另一位评审费巴姆表示,哈迪德单单画出设计图,就已大大扩充了建筑的“创作曲目”。她设计的大型综合建筑建成后,创造力更能充分展现非解构主义大师,与屈米、埃森曼的区别。扎哈·哈迪德并不是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本人也不认为她是一位解构主义建筑师。她与解构大师屈米、埃森曼是有区别的。虽然建筑形式相似,但是屈米的思想源自德里达,而哈迪德则是受到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影响。屈米及埃森曼解构主义的共性是在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对现代主义建筑和传统建筑二元对立的瓦解。屈米重构了一种非二元对立的理论,埃森曼重构了一种后功能主义。他们在重构的同时,都走向了各自瓦解对象的对立面。而哈迪德则是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进而对建筑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义,从而发展适合新时代的建筑,这才是哈迪德在建筑中所要实现的本质目的。

二:多方位
  多方位出击的哈迪德走着理论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的路子,她的实践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1983年,她在伦敦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她的一些颇具实验性和前卫的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特殊女性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从哈迪德的多项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性格之中还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许多设计手法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往直前。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的哈迪德,一直在实践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会有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突破式的新颖作品。
4# 金佛山
 楼主|阿灯 发表于: 2004-3-21 18:34:29|只看该作者

主要作品

  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1999),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2001),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2002),以及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和广州歌剧院也是扎哈·哈迪德所创作。
  她还完成了如下的家具创作和内部装饰:伦敦的Bitar(1985),札幌的Moonsoon餐馆(1990),由Sawaya and Moroni制造的Z──游戏(2002)和Z──景观(Z──Scape,2000)的家具,Alessi的茶城与咖啡城(2003)。她所设计的临时建筑物包括:大阪的Folly(1990 ),荷兰格罗宁根(Groningen)的音像馆(1990),伯明翰的Interbuild蓝图杂志馆(1995),意大利罗马美蒂奇(Villa Medici)安装网(installation Meshworks,2000),英国伦敦盘旋形画廊的夏亭(2000),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的R. Lopez de Heredia Vina Tondonia亭阁(2001)。
  其他项目还包括为伦敦Bitar设计家具和室内装饰(1985年),在日本设计了几幢大厦,如东京的两个项目(1998)和大阪的Folly(1990年)。1990年,哈迪德还为格洛宁(Gronningen)的视频艺术展设计展馆,1992年在纽约古金汉博物馆设计了“伟大的乌托邦”展览。1988年-1989年,哈迪德受托设计莱茵河畔维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后为汉堡、波尔多和科隆的港口服务。
  1983年开始在AA建筑学院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其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大型展出地点有纽约古金汉博物馆(1978年)、东京GA画廊(198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88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1994年)和纽约中央火车站候车室(1995年)。哈迪德的作品还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品收藏。

主要作品设计时间备注信息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Beijing Daxi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IATA:PKX,ICAO:ZBAD),是建设在北京市大兴区与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的超大型国际航空综合交通枢纽。
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榆垡镇及廊坊市广阳区。
2014年11月,法国ADP Ingenierie建筑事务所,
携手扎哈·哈迪德定下了北京大兴机场最终设计方案。
2014年
南京青奥中心位于南京市河西新城,包括一栋314.5米68层高塔楼、
一栋249.5米58层高塔楼、一栋46.9米6层高会议中心。南京青奥
中心屋脱胎于帆船,而又不同于帆船。它是一艘更现代的帆船。
扎哈·哈迪德以拆解题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现代主义的根,
塑造了全新的青奥中心景观。
广州大剧院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先进、最完善和最大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
坐落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旁,宛如两块被珠江水冲刷过的灵石,
外形奇特,复杂多变,充满奇思妙想。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43.1米,三个排练厅
(歌剧排练厅、芭蕾排练厅以及交响乐排练厅)。
消防站,德国Weil am Rhein,
建筑设计:Zaha Hadid,完工:1993
1991年
The Circle at Zurich Airport展览馆,德国Weil am Rhein,
建筑设计:Zaha Hadid,完工:2000
1997年
卡迪夫湾歌剧院1994年Cardiff Bay Opera House获得一等奖。
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和媒体中心(1989年)和卡迪夫湾歌剧院
(Cardiff Bay Opera House)(1994年)的竞图中均获得一等奖。
1989年
柏林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
香港The Peak Club1983年
伦敦伊顿广场(Eaton Place)1979年该作品于1982年获建筑设计金牌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阿灯 发表于: 2004-3-21 18:54:47|只看该作者

人物故事

  哈迪德的工作室位于伦敦的心脏地带──克拉肯威地区,办公室硕大无比,天花板装饰着复杂锯齿状的蓝色有机玻璃,书籍和杂志包围了整个房间。哈迪德还是那副惯常打扮:黑色束腰上衣,黑色光面修身长裤,黑色Prada凉鞋。她一天坐上15个小时,也不会得腰肌劳损,因为她那张粉红色的安乐椅,顺着人体的脊椎线条呈S形设计,就如一件现代软雕塑。这是著名设计大师VernerPanton的作品。“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设计!”哈迪德说。
  她本人也是即兴设计的爱好者,她曾设计出一双“建筑感十足”的深桃红色凉鞋,上面布满了龟背竹一样的镂空曲线,奇妙的坡跟让鞋看上去和地面若即若离,拥有神奇的飘浮感。哈迪德的下属知道,要是这位“女魔头”有一天穿自个设计的凉鞋来上班,说明这位与众不同的老板又成了一座随时会爆发的活火山,“她嫌大家的活干得太沉闷了,或者,她嫌自己的活太沉闷了,就会换双鞋子来振奋一下精神。此时,谁要是漫不经心,就会引来她的尖叫、怒吼。”
  哈迪德对工作和下属的严苛在业界很出名。她外表健硕,有着中东女性特有的旺盛精力,头发中分,最前面两络头发挑染过,向两边撩起,“就像一部传奇撩开了门帘。”她的一位下属说,“你没法不对她又敬又畏。”哈迪德声音洪亮地布置工作,听到她的声音,下属们的心脏都会擂一阵鼓。她是那种一周能在办公室耗上80个小时的人,跟着她混的下属,多多少少也要有点工作狂倾向才成。
  对于自己恶脾气的议论,哈迪德说,没有完美主义强迫症,哪能成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师?和她有着相似性格的男建筑师却不被认为反常,这说明什么?说明男女还是不平等,到60岁没结过婚的男建筑师还被认为是“钻石王老五”,有着同样经历的哈迪德却被视作“爱神也会吓跑的女魔头”,也是同样道理。
  她的作品并非全然地西化与现代性。在伊拉克长大的扎哈,从小便迷于波斯地毯繁复的花样,藉由织工的双手,波斯地毯将现实转化为交缠丰富的世界。无独有偶地,织工也多半为女性。
  对扎哈最直接的影响仍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她在那里就学时,该学院可说是处于黄金时期,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学院继承“建筑图像派”的传统,学院的多位师生──库克、库哈斯、楚米、寇斯,将现代世界的憾动转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形。他们勇于做为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尝试捕捉不断变化的能量,增加新视点,企图为现代性提出新视点。不管是楚米的趣味狂笑、库哈斯的神秘拼贴,还是库克的宣示性,他们都将多向度透视、快速移动而强烈的造形,和科技性的架构,整合为意象──这些意像的表现乃是描述多于定义。
6# 青城山
 宦嘉煜 发表于: 2004-5-22 16:03:51|只看该作者

人物评价

  在男性一统天下的建筑业,哈迪德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凭的全是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哈迪德也遭受过很多重大挫折。正如评审团所指出的那样,哈迪德获得世人认可之路,是“英雄式的奋斗历程”。
  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她的设计。时至今日,在已经生活了20多年的伦敦,仍未有一件哈迪德的作品问世。在获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哈迪德也直言自己在英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很久以来,人们一致认为哈迪德的设计富于动感和现代气息。但也正因为这两个原因,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尽管她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候一年获4项,但似乎在世界建筑环境里掀不起一丝波澜。这种状况一直到90年代末才有了改观。
  除了荣誉之外,各种请她主持设计的邀请单也像雪片一样飞来。对哈迪德来说,未来的日子将非常忙碌。在欧洲,她已经开始筹措为宝马公司设计位于德国莱比锡的新总部,此外,她还接下了设计坐落于罗马的意大利国立现代艺术中心的任务。在美国,她身为最终5位入围者之一,将设计2012年的纽约奥运村。当然,哈迪德还想为自己已离开近30年的故乡巴格达做些什么。“若能在那里设计建筑,将是很不错的事。”哈迪德说。因为她认为那里实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2004年度普里茨克建筑奖第一次被授予一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3月21日,普里茨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在加州洛杉矶宣布,已取得英国国籍的伊拉克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被评选为2004年度普里茨克建筑奖得主。这是普里茨克奖设立26年以来第一次被授予一位女建筑师。现年53岁的哈迪德,在美国完成了一项工程设计,即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理查德与洛伊丝·罗森萨尔当代艺术中心;当前,她正在开发另外一个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物共存的工程,即俄克拉荷马州巴特莱斯威尔的普瑞斯艺术中心(the Price Tower Arts Center)。
  她在欧洲完成的其他工程设计包括:德国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维特拉(Vitra)家具公司的消防站;坐落于威尔城的州园艺展览建筑(Lfone Landesgarten-schau),即标记为1999年园艺节的展览建筑物;法国斯特拉斯堡郊外的停车场和有轨电车站;坐落于奥地利西部的可以鸟瞰因斯布鲁克城的伯吉瑟尔山上的滑雪台。
  她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有很多其他工程设计,它们包括:德国莱比锡的BMW建筑和沃尔斯堡的科学中心,罗马的国家当代艺术中心,西班牙比尔堡的总体设计,台湾的古根海姆博物馆,那不勒斯城外的高速火车车站,法国蒙特帕利尔的新的公共档案馆、图书馆和运动中心等。
  在评审委员会宣布其评选结果时,Hyatt基金会的主席托马斯·J·普里茨克说:“作为普利兹克建筑学奖的发起者和赞助者,我们看到极其独立的评委会第一次把荣誉评给一位女性,这是令人满意的。尽管她的主要作品的实体相对小些,但是,她已获得人们的广泛称颂,而且她的精神和理念甚至显示出未来发展的远大前程。”
  普里茨克奖评委会主席罗特赫斯柴尔德勋爵评论说:“同时,如同她的理论和学术工作一样,作为实践建筑师的扎哈·哈迪德对现代主义的追求是坚定执着的。她总是富有创造力,摒弃现存的类型学和高技术,并改变了建筑物的几何结构。”接着,罗特赫斯柴尔德勋爵还说:“在伦敦建筑协会的第四年里,哈迪德作为雷姆·库哈斯(他本人是2000年普里茨克奖的得主)的学生完成了被称为马勒维奇结构(Male-vich's Tectonik)的毕业设计作品──她在泰晤士河上的Hungerford桥旁设计了一幢宾馆,从至上主义者(suprematist)那里吸取了满足规划和地点要求的形式。因此,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巧合──今年颁奖典礼将在非常美丽而且极富创造力的城市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而马勒维奇曾在那里生活和工作过。”
  已为整个世界知晓的作为建筑学领域最高荣誉的正式颁奖典礼将于2004年5月31日举行。届时,一笔1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将在艾尔米塔什(Hermitage)国家博物馆被授予本年度普里茨克奖得主扎哈·哈迪德,继之在博物馆的冬宫举行盛大的招待会和晚宴。普里茨克奖的颁奖典礼每年在全世界不同地点移动举行,借以表达人们对历史性的和当代的建筑之尊崇。
  1989年普里茨克奖得主,此届评委会评委弗兰克·盖赫里说:“2004年普奖得主可能是最年轻的得主之一,也是多年来所见设计发展轨迹最清晰者之一。她的作品充满了激情与创新。”评审委员会中有一位新评委──记者克瑞恩·斯坦因,他是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的评论主笔。他评价说:“在过去的25年里,扎哈·哈迪德已经创建了对抗常规的事业──挑战建筑空间、建筑实践和建筑构造的传统理念。”
  评委会评委、维特拉(Vitra)公司董事会主席罗尔夫·费赫尔鲍姆(Rolf Fehlbaum)称:“在构造建筑实体之外,扎哈·哈迪德已从根本上拓展了具有空间清晰度的建筑结构体系。既然复杂建筑物正在出现,那么她的创新力量就会充分展示。”
  评委和建筑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胡斯塔布雷谈到这次评选结果时说:“扎哈·哈迪德是当代建筑艺术领域中最有天赋的从业者之一。从她的最早的绘画和模型到当前处于进展中的建筑物和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中始终含有原创的和强烈的个性视觉,这种视觉已经改变了我们观察和体验空间的方法。哈迪德的碎片几何结构和液体流动性比创造一个抽象且动态的美好事物要做更多工作,这是一种探索和表达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主要工作。”另一位来自休斯敦的评委是里斯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卡洛斯·吉门内兹,他说:“在造型丰富和形式充盈预警的情况下,扎哈·哈迪德的创作提醒我们:建筑是虹吸集体精力的虹吸管,是对城市生命力的永久忘却。”评审委员、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学教授乔治·西尔沃提(Jorge Silvetti)认为:“扎哈·哈迪德所设计的建筑物是当今建筑在空间产品中占据首位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她对墙体、地面和房顶,以及那些透明、互相交织和流动的空间所作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生动地证明了,作为艺术的建筑并未使人耗尽气力,它所需要的仅仅是想象力。”
  扎哈·哈迪德是获得普里茨克奖的第三位英国建筑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大卫 发表于: 2016-3-14 19:31:02|只看该作者

扎哈哈迪德:澳洲墨尔本又一“花瓶”设计新鲜出炉

扎哈在澳大利亚堆砌的花瓶确实不少了。而这一个正式被命名为“堆砌的花瓶”。
  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与Plus Architecture合作设计了位于墨尔本的首个摩天大楼项目。该建筑共54层,如同一系列“堆叠的花瓶”,而支撑它的是“优雅弯曲的雕刻柱廊”,这“体现病魔放了历史建筑的最佳案例”。如果这个“堆叠的花瓶”方案获得批准,还将在大厦旁边的柯林斯大姐582-606号新增零售、商业和居住等混合功能项目。
  建筑师在建筑四周采用了精致的掐丝,包括弗朗西斯大街上的服务区域,以保证大楼四周没有多余的空间。节能设计方面比传统的综合大楼节省50%的能源iaohao,这种掐丝装饰的立面有助减少阳光直射和辐射。高效能的玻璃系统、中央冷却系统、照明和废水回收系统也减少了资源消耗,并进一步降低排放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进化成各种不同的结构,该大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它的综合功能,设计师将整体体积转换成一系列小的堆叠式的“花瓶”。其核心概念是打破垂直体的结构式样,在大楼,裙房和周围街景之间建立起一个连贯的关系。
  有趣的是扎哈在此之前已经为澳大利亚设计了数个花瓶。2014年九月在布里斯班设计三栋酷似花瓶的住宅塔楼,并打算与2015年末启动。
被称为优雅桂冠的扎哈的布里斯班graceoncoronation住宅楼
  而在2015年9月扎哈又公布了在黄金海岸的另一个花瓶方案:
黄金海岸双子住宅楼
  双子住宅项目由顶级开发商阳光集团投资6亿美元,同时这个多元化的项目将包括两栋44-story住宅大楼、底层商铺、69套精品酒店套间和地下水族馆、美术馆、博物馆甚至户外雕塑花园。
源自:建筑自媒体)
8#
 大卫 发表于: 2016-4-1 09:31:01|只看该作者

建筑界女魔头扎哈·哈迪德逝世 享年65岁

源自:华西都市报

  据卫报消息,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去世,享年65岁。消息称,她是因心脏疾病于本周四(3月31日)在美国迈阿密一间医院去世。据称,在入院时,扎哈·哈迪德被诊断为支气管炎。
  【“建筑界女魔头”扎哈·哈迪德逝世】BBC消息,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迈阿密医院,享年65岁。2004年,扎哈成为首位获得普利策克建筑奖的女性建筑师。她设计了北京银河SOHO、萨拉戈萨 桥、伦敦水上运动中心、广州大剧院等备受瞩目的作品。图据三联生活周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奥燕 发表于: 2016-4-5 17:31:01|只看该作者

扎哈·哈迪德:激进的建筑革命家还是资本的合谋人

源自:艺术国际网
  按:正如布鲁内莱斯基和柯布西耶,扎哈也是一个时代的先行者,那就是相对于航海时代和航空时代的太空时代。不要被那些自以为现实与靠谱的批评骗了,也不要从自己有限的建筑智慧、可怜的建筑实践机会以及某种反权威的虚荣出发,来刻意表现你对“时髦货色”的不屑。其实扎哈已经不怎么时髦了,这倒是可以作为客观评价她的起点,既不跪舔,也不逆反式地否定。
  每个建筑师身上,始终都具有融合性与前瞻性两极,随两种成分的配比变化而时刻在两极之间移动。
  布鲁内莱斯基和柯布西耶在自己最具创造性的时期,都是前瞻性之王(但他们也从未忽视过融合性)。简单来说,布氏以焦点透视的发明构建了一整套古典建筑语汇,为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的漫长年代奠基。柯布则以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成为20世纪现代建筑的先知与使徒。

布鲁内莱斯基与其设计的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

柯布西耶与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
  布氏的基准是航海时代,尺度是地表;柯布的基准是航空时代,尺度是大气圈。要从这个角度才能真正理解扎哈·哈迪德的独特。
  不要被那些自以为现实与靠谱的批评骗了,也不要从自己有限的建筑智慧、可怜的建筑实践机会以及某种反权威的虚荣出发,来刻意表现你对“时髦货色”的不屑。
  其实扎哈已经不怎么时髦了,这倒是可以作为客观评价她的起点,既不跪舔,也不逆反式地否定。
  扎哈来自伊拉克,对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与绿洲有一种天然的感受力。她的建筑,不管造在哪里,都有这一份背书,即便立于美国或德国,都依然在与大沙漠对话──似乎那正是人类未来的主导景观。

扎哈·哈迪德与其设计的阿塞拜疆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有机的流动感与楔形锐角的穿刺感,这貌似两极的形式,在扎哈的作品里几乎是并重的。前者可能来自沙丘的流动性,后者我一直觉得是以沙漠眼镜蛇为灵感来源(扎哈的很多作品都在造型或动线的设计上隐含了蛇的意象,比如德国威尔城园艺展览馆、奥地利伯吉瑟尔山滑雪台、意大利阿夫拉戈拉高铁站、新加坡北部卫星城规划等)。

哈迪德设计的德国维特拉消防站
  前者的流动感代表了后现代“游牧”式的不确定性与适应性,后者的刺穿感则是以爆发性的能量穿透茫茫无边、笼盖四野的荒漠之意志──这荒漠既可以是自然景观,又可以是心理现实,或者说是人类精神惰性的隐喻。

哈迪德设计的罗马MAXXI博物馆内部
  正如布鲁内莱斯基和柯布西耶,扎哈也是一个时代的先行者,那就是相对于航海时代和航空时代的太空时代。
  每一个时代,地图的构成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航海时代的那些中心城市,威尼斯、热那亚、泉州,到航空时代大都衰落了,少数衔接得好一点,再借助政治中心的功能,还能维持,比如伦敦、巴黎,但也比较挣扎。我们不妨打个赌,航空时代的超级“国际化大都市”,纽约、东京、上海,在即将到来的太空时代都将难以为继。
  新的中心地带,适应太空旅行的需要,将移到比现在空旷得多的地方,比如沙漠,比如草原。所以你试试设想一下,如果扎哈的建筑放到沙漠、草原或大海中,而不是东京那个逼仄之地,它将具有怎样的融合性?

哈迪德设计的北京银河SOHO
  扎哈的最大“错误”,可能就在于拒绝考虑完全融合于东京奥运主会场周边环境的方案。取代她的是隈研吾这样“无印良品”式的建筑师,更凸显了她在日本这个保守的国度所面对的非议。但是想一想可能东京有一天(或许并不像你以为的那样遥远)会变成马丘比丘,变成帕尔米拉,那么如果扎哈那备受岁月侵蚀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到时候依旧巍然矗立在废墟中,它是不是就成为吉萨的胡夫大金字塔那样伟大得近乎永恒的存在了呢?

哈迪德设计的新日本国家体育馆
  事实上,在扎哈眼中,超拥挤的东京,多如牛毛的建于日本经济腾飞和泡沫时代的平庸建筑物,或许已经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荒漠了。就像保罗·安德鲁下在北京的那只巨蛋,糜集于长安街沿线的那些蠢笨的超级大方盒子们,有什么资格要求它“协调”呢?
  日本当然有不少超一流的建筑大师。坂本一成就非常厉害,他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建筑的融合性的、极其强调现实生活宜居性和可持续性的一极。扎哈在另一极,她的目光投向未来,具有对可能生活之广度的异乎寻常的敏感。她的超前会让人在惊叹中不适,但很可能这就是我们会走去的方向,不管你喜不喜欢。

坂本一成

坂本一成设计的河边住宅
  坂本不太向市场妥协,扎哈相反,对市场和资本的拥抱相当热烈。这有他们设计倾向不同的缘故,一个做更多个人化或小型的公共作品,另一个则以商业性和政府项目为主。但如果你往深处看,扎哈对于市场和资本的拥抱,就像她的老师库哈斯,无论如何是带有反讽性的:他们试图在市场内部,用真正原创性的力量,来对“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定律”发起挑战。

哈迪德设计的Blohm+Voss未来超级游艇
  这其实也是柯布的策略,是他被一部分人视作激进的建筑革命家,又在另一部分人眼中堕落为资本的走狗的原因。相比之下,坂本更信奉安静地在系统外,在边缘和缝隙中“农村包围城市”的持久战略。他们的区别,就像小川绅二与希区柯克。
  生活本身,也就在这两极的张力中移动。所以不必急吼吼地站队宣布自己的好恶,好像不这样就没文化。重要的始终是去感受其中的丰富性──从坂本到扎哈,这张连续光谱上,有多少具有创造性的事物可供我们享用不尽啊。要呼吸,深呼吸。
10#
 大卫 发表于: 2016-4-13 08:31:00|只看该作者

扎哈·哈迪德:只有未来才能评判她


  广州大剧院宛如两块被珠江水冲刷过的灵石,外形奇特,复杂多变,充满奇思妙想。

  上海凌空SOHO是扎哈·哈迪德在上海的首个建筑设计作品。
  陈诗悦
  不久前,知名英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在美国迈阿密的一家医院因心脏突发疾病去世。这位近10年来在各大地标性建筑的竞赛中几乎无可匹敌的女建筑师,留下了400多人的事务所和上百个未完成的项目,溘然离开。
  生前,她因脾气暴躁被人称为“女魔头”,也因设计华丽酷炫被人诟病“形式大于内容”,然而她的早逝,却仿佛点燃人们长期未得宣泄的一把火,将所有的溢美之词扔向她。如何评价这位被称为“只有未来才能评判她”却又收获最多商业成功的建筑师?扎哈的成功究竟是一场可以被写入教科书的经典案例还是绝不可复制的孤傲存在?她对形式的极致探索究竟有其背后的理念支撑,还是说诚如一些人批评的那样,只有一副空洞的好皮囊?

是消费时代的快餐,还是对后现代美学的对抗?
  在扎哈去世后,人们用“巨星陨落”“划时代的建筑师”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她,一片赞美声中,《城市中国》创刊主编、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姜珺在《周末画报》上发表的一段评论性文字就显得“格格不入”,但与前几年人们对于扎哈“形式大于内容”的批评不谋而合。他这样写道:“在扎哈的作品中很难看到那种与这个时代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相应的辨证性……扎哈的反叛与她的导师库哈斯还有相当距离──现代城市之复合内容,她是个偏才而不是天才更不是通才,她的作品更像一道入口刺激而缺乏回味的快餐,她也正因此成为了我们消费的宠儿。”
  对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上海西岸双年展的策展人李翔宁表示了赞同。他认为,谈到扎哈的建筑创作只能提她的形式美,很难说出更多思想性的东西。在他看来,建筑师分为两种,其一是专注于对于不同时代问题回应的,因此他们的设计不纠结于形式,而在解决不同的问题,应对不同城市环境提出不同策略。其二则如扎哈,更多的坚持体现在形式上。前者如勒柯布西耶和库哈斯,他们对于不论是工业生产的系统、城市面临的巨大挑战还是当下时代由数量累计造成质变的某些现象,在作品中都有哲学性的反应,而这一方面扎哈的作品呈现较少。
  对库哈斯和扎哈这对“亦师亦友”的伙伴的评价,在建筑评论家、策展人方振宁看来则是另外一幅景象,他认为,这两位疯狂的当代建筑师只是行走的道路不同,其实殊途同归。库哈斯关心城市、理论、历史,设计只是其中一面。而扎哈对历史和城市的关注是融合在她的建筑中,她更多地专注于自己的设计。这种“分歧”并没有什么高下优劣之分。青年建筑师黄元炤也同意这种观点,库哈斯从城市、都市甚至建筑策略去切入到建筑的关系,而扎哈则是直接从单体建筑入手,两人手法不同,但精神的倾向性应该是同一个方向。
  “我们评价扎哈,应该回到那个时期,理解她对当时建筑界的冲击。之后的设计她延续了自己的长处──将空间展现出丰盈的流动力和悸动的生命力。”黄元炤认为,扎哈所呈现出的表现形态,是对于后现代主义美学的一种对抗,同时也瓦解了传统建筑中与自然对立的状态。

与环境相融合是不是伪命题?
  扎哈有一句名言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果你的周围都是垃圾,你也要和垃圾相融合吗?”这句桀骜不驯的反击,回应的恰恰是扎哈在国内的许多项目所受到的批评:体量过大、造型突兀、与环境不相融合。而这一批评在扎哈赢得东京新国立体育馆项目时在日本发酵到了最高潮。
  撇开东京的复杂性不谈,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快速崛起的大国形象为扎哈提供了创作的舞台,广州歌剧院、望京SOHO、银河SOHO,都算得上是当代非常大体量的建筑物。与之相对的,“中国沦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田”的舆论也由此而来。
  在这一点上,不少学者站在为扎哈辩护的立场上。方振宁认为,中国建筑界对她的批评声不断的原因有二:第一,扎哈的建筑风格落地中国,与周围缺少官能性和时尚感的建筑相比,就显得非常突兀,让很多人感到不适;第二,中国的有些项目品质和完成度非常差,比如广州歌剧院,在施工和材料上都没有实现扎哈原来的想法,原本的金属表皮被石材所取代,流畅的曲线就无法实现,近看十分粗糙,这些都不是扎哈设计上的问题,是中国的施工技术和品质达不到建筑师要求的地步。而她的另一些建筑在中东、意大利、德国完成度都非常好。方振宁举例罗马21世纪国立当代艺术馆,“从围栏到景观到公共空间中的座椅,都形成一种强烈的势,这个我在其他建筑师的设计中从未见过。”
  这样的言论难免有高高在上的精英主义之嫌,毕竟建筑不同于艺术和哲学的价值在于,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居住和活动的实际需求,那么作为建筑的使用者、观看者,普通人而非仅仅是学者,理应对其有评价的资格。
  不过,诚如李翔宁所指出的,融合和对立是相对的。当我们周围的95%都是平庸日常之外总也需要一些城市的点睛之笔──所谓的地标性建筑。很难想象所有的建筑都如同扎哈风格(当然这也不可能),这将是城市的灾难。但是诚如一个人一身素色,需要一件亮眼的珠宝来提升一下,扎哈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曲线”裹挟下的女建筑师
  不论生前还是死后,扎哈在很长时间以来都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女建筑师”,各种荣誉桂冠层出不穷,但是“女性”这一限定始终不变。这一限定也许在其他领域显得不可理喻,但建筑行业一直都有这样持久而又突出的性别鸿沟。根据美国建筑学院上次的统计,在2013年,尽管建筑学院录取的学生中有一半是女生,最终只有18%的人得到注册建筑师的执照。如果去看看事务所中女性技术指导的比例,这个数字更是低到5%。
  2004年,扎哈成为第一位普利兹克奖的女得主。第二位得这个奖的女性,妹岛和世在6年后与她的搭档西泽立卫分享了这一荣誉。2015年,扎哈也成为首位获得RIBA金质奖章的女性。在受奖之前,扎哈曾评论说要在这样一个男性主导的行业立足是十分困难的。“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多出色的女建筑师涌现出来,但这不代表这条路很轻松,有时候挑战十分巨大。”
  但恰恰是扎哈所立意为之奋斗和消除的性别歧视和女性身份,令她在这个男性主导的行业中独树一帜,锦上添花。李翔宁评价扎哈时就这样说道:“扎哈真正的革命性在于把建筑形式的可能性往外再拓展了一步,但是实际上弗兰克·盖里在她之前已经做了很多这样的工作了。而她的性别和阿拉伯身份才使她凸显出来。”而这一无意的“助力”,相信是扎哈本人即便坐享却并不乐意接受的。
  性别属性、文化身份、火暴脾气、标志曲线,这些标签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扎哈在建筑界、时尚圈乃至更广泛领域内的知名和成功,却也成为桎梏她的锁链。
  有人说,扎哈给了我们一张通往未来的通行证。我们姑且不把这个看做对一位先锋者的赞美,而是抱着中肯的态度,在研究她的作品、技术、动机和表现之后,再看看这个人的性格,也许5年、10年之后,她所期待的公平会来临,人们也会对她做出更加公允的评价。
源自:中国文化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23:12, Processed in 0.0624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