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9054|回复: 5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4-12-25 22:32:20|只看该作者|正序浏览回帖奖励|阅读模式

[乡村·农业发现川藏线上“消失”的康定锅庄

 [复制链接]
康定锅庄的历史
⊙作者:郭昌平

  有关“康定锅庄”的历史记载不多,但有一点却相当明确,它不是舞蹈的锅庄,作为舞蹈的锅庄,在藏语中称为“卓”,它因“茶马互市”而兴盛,又随“茶马互市”的演变而衰退。追踪它的脚迹,最远可上溯到300多年前。
  最早出现“锅庄”是公元十七世纪的事。明正土司率13名头人从木雅迁至康定,这13名头人为了更好地听从差唤,便在康定支锅设帐随时待命。13名头人支了13口锅庄,设了13顶篷帐,于是当地的人们就称这13顶篷帐为13家锅庄。由此可以看出,“锅庄”一词并非藏语,藏语中也没有“锅庄”这个词汇,“锅庄”应是汉语。康定有史以来就是藏汉民族交汇之地,藏汉语言、文化相互交融,源远流长。所以在康定,此民族的事物用彼民族的语言来称呼并不鲜见,也不为奇。反而恰恰证明了康定地域文化的独特。只有在这样的地区才可能出现“康定锅庄”这样独特的现象。
  最初的“锅庄”,功能很单一,就是听差侍贡,为明正土司办理一应内外事务。随着康定城镇的发展,锅庄也不再是篷帐了,而逐渐被四合大院所取代。然而修建了四合大院的锅庄又不满足于仅仅为土司支差,为了充分发挥四合大院的作用,再加之茶马互市量日大,往来藏商日多,锅庄就成了往来藏商寻找食宿的最好去处,而这些锅庄利用闲置之屋接待藏商,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使大院有了用武之地,所以双方一拍即合,从此锅庄的功能便从原来的听差侍贡发展为既听差侍贡又兼营食宿。藏商来了有大驮大驮的土特产要存放,有大群大群的驮牛要喂养,需要找可靠的茶商进行交易,于是锅庄的功能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不仅要兼营食宿,还要兼作货栈,兼管牲畜,兼当中介人。至此,锅庄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锅庄了,它已演变成为了茶马古道上一种独有的经 营性机构。随着茶马贸易量的不断扩大,以及明正土司势力的不断增长,康定已逐渐演变成了藏汉贸易的大商埠,川藏线上的大集镇,锅庄也从原来的13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据刘仕权老先生所撰《康定四十八家锅庄》一文介绍:清朝中叶,明正土司鼎盛时期,即十八世纪下半期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康定锅庄业发展到48家。那时的康定,土酋纳贡的使者,应差的杂役与部落商人、汉地茶商,四时辐辏,骡马络绎,珍宝荟萃,俨如王者之都。当时四川上南道的人都称康定为“小北京”。可见康定当时的繁荣程度已到了相当的地步。
  儿时在锅庄中玩耍时,锅庄虽已是居民大院,不再履行当年的职责,但原有的建筑还在,一楼一底的青瓦大楼,走马转阁的回廊,铺满鹅卵石的四合大院,高高的门槛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那一缕缕淡淡的牛粪味,无不显示着当年的繁华。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自贡 用盐筑的城市 望月
6# 青城山
 李雪 发表于: 2019-10-21 10:0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发现川藏线上“消失”的康定锅庄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发现川藏线上“消失”的康定锅庄

  新华社成都10月21日电 题:发现川藏线上“消失”的康定锅庄
  新华社记者康锦谦、张京品、刘洪明
  说起锅庄,大部分人都会想到藏族传统锅庄舞。但在川藏茶马古道上,康定锅庄作为川藏咽喉要道上的客商驿站,深藏在汉、藏、回等民族商人的记忆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驿站虽已不在,但这种代表包容与友谊的锅庄文化,今天能否再寻觅到些许踪迹?
  记者跟随73岁的扎西央宗走在她童年时走过的街道上,听她讲述一些年深日久的故事。作为康定四十八家锅庄之一──杨马太锅庄主人的女儿,扎西央宗见证过康定锅庄的鼎盛时期,也看到了它们的消失。
  沿着康定市东大街,记者走到扎西央宗家锅庄的曾经所在地,这里已建起栋栋民房,再无半点当年的痕迹。走着走着,老人突然停在一棵十几米高的老榕树边,她说,这就是当年她家锅庄门口的树。
  在扎西央宗童年的记忆中,院坝里升起袅袅炊烟,诱人的食物香味引来各地的商人围坐在一起。虽然语言不通,但有性格爽朗的人唱起陌生的歌谣,舟车劳顿后的寒冷黑夜,锅庄就是临时的家。
  那时候,扎西央宗的藏族母亲杨秀珍总是给不懂藏语的进藏汉商做翻译,汉族父亲鲍品良则利用自己多年跟随马帮积累的人脉,帮助各地商人建立销售渠道。有时,从拉萨、印度等地来的商人会给几岁的扎西央宗几颗水果糖,她能高兴好半天。
  今天,游客们想见当年康定锅庄的原始模样,只能通过一棵街角的老树,或是一件打酥油茶的旧物进行想象。但记者发现,锅庄的精神却仍氤氲在康定的街头巷尾。
  在一家街边小吃店,记者看到游客正就着一碗牛杂汤吃着锅盔。扎西央宗告诉记者,这两样当年回族商人与陕西商人带到康定来的口粮,如今已成了到康定必尝的特色佳肴。
  康定人说,小小的锅庄里头,既有各民族商人结下的友情,也有过动人的爱情的故事。
  扎西央宗的女儿央京在离她家老锅庄的不远处,开了一家藏汉风格相融的茶馆,名字也叫“杨马太锅庄”。几年前,汉族小伙李成彬在这家茶馆邂逅了自己未来的妻子──扎西央宗的侄女央吉拉姆。现在李成彬每天在这家茶馆招待各地来的客人,“杨马太锅庄”仿佛又恢复了半个多世纪前的生机。
  “康定锅庄留在每个康定人的记忆之中。”达瓦志玛是土生土长的康定人。她说,原始锅庄虽然不在了,但它蕴涵的精神仍滋润着这座城市。康定锅庄没有“消失”,由它传承、新生出来的豪迈包容的特质,以及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成就了茶马古道上从古至今的繁荣,也赋予今天川藏线独特的气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05-2-13 20:46:48|只看该作者
我理解,一个部队里有13个锅灶供应伙食,而不完全正确在一个锅里舀饭吃。这13个锅灶就是13锅庄,锅庄者伙食团也!这部队的人多,有13个伙食团。
4# 金佛山
 罗子兰 发表于: 2005-2-11 23:05:11|只看该作者
  高旭凡的《康定情歌》里面的故事情景,说不定就是根据“明正土司率13名头人从木雅迁至康定,这13名头人为了更好地听从差唤,便在康定支锅设帐随时待命。13名头人支了13口锅庄,设了13顶篷帐,于是当地的人们就称这13顶篷帐为13家锅庄。”编排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郭建勋 发表于: 2004-12-31 20:18:47|只看该作者
  藏族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其中锅庄是流行在西藏三大地区的一种圆圈舞。“锅庄”藏语叫“卓”(吉祥的歌舞),也叫“歌谐”(圆圈舞)。一般来说,在拉萨、山南、日喀则等雅鲁藏布江流域,把这种圆圈舞叫“歌谐”;而在昌都及接近四川、云南的藏区,则称之为“锅庄”。
  “锅庄”,是因最早围着火塘举行而得名。
2# 四姑娘山
 韦建生 发表于: 2004-12-26 14:28:03|只看该作者
舞蹈的锅庄又是怎么回事呢?与此有关联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0 20:28,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