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7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人扬之水鸿篇巨制《中国金银器》完整展现古时的辉煌与匠心

 [复制链接]
源自:新浪读书
《中国金银器》扬之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8月初刚问世的《中国金银器》是一部单从视觉上就能给人以震撼的著作,五卷共1900余页,有4000多幅插图。在以一己之力完成这部大书之后,扬之水写道:“如同所有的作者,一部书稿完成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这一部尤其如此,因为它是我此生最费心力的一部书。”
  这个时代也许见惯了“大书”“巨作”,许多学术工程的成果动辄几十卷、上百卷,都是皇皇巨著,参与其事的往往也有一众人。但是扬之水,她独立地寻找学术之路,从一篇论文开始踏入中国古代金银器史这一领域,历时二十年之久阅读考索、奔走查访,最终完成了这部从先秦到清代的贯通研究,用了几近半生之力──《中国金银器》是用她的学术生命写成的,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巨作”。多年以前,扬之水的老师孙机先生曾有做金银器史的想法,但觉得难度高,当时的扬之水觉得更难,此后“经过漫长的跋涉”,这部大书最终完成。《中国金银器》不但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而且铮铮作响地印证了这句古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写金银器史之难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世界中,重“金石”而很少提及“金银”,这两个词虽一字之差,但相去甚远。士人对金石(主要指钟鼎碑碣)往往世代守护,撰写各式的学术笔记、文献目录,对金银的态度则是重在当下。盛世的时候,金银首饰和器皿作为富家之物,不断地推陈出新,通过销熔再造以追求时髦的样式;到了乱世,这些东西都可以拿出来变卖,成为保命的本钱。金银器是艺术,也是财富,不论盛世、乱世,古人都不太在意对金银器的保存。宋代以来,传世的金银器物并不算多,更没有一部金银器史。
  正因为如此,撰写《中国金银器》是开创性的,既需要对古代金银工艺了然于胸,熟悉各个时期造型、纹样的特点,又要能从历代文献中搜寻这些物件出没的痕迹,结合文献记述以观察实物。同时,金银器的历史还是一部尚待开口说话的古代社会风俗史,比起在博物馆中更常见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等,“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扬之水语),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被人贪恋和追逐的角色,研究金银器也要对时代的风气和世俗的潮流有很深的理解。如此综合的学术能力和恢弘的文化视野,是这一专题研究不可缺少的,而对于众多文学作品和诗词的博闻强记、细致解读,则是扬之水研究十分独到之处,这让《中国金银器》成为一部打通文史、文采斐然的学术佳作。
《中国金银器》是一部单从视觉上就能给人以震撼的著作

扬之水眼中的“物色”
  扬之水在《物色:金瓶梅读“物”记》一书中,曾写到她最初是如何走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的,这与她对金银首饰的学术兴趣密不可分。她说:“《金瓶梅》里的金银首饰,可以说是《金瓶梅》研究的小中之小,但它却是我名物研究的入口。”当时的初衷,是酝酿要写一本名为“万历十六年”的书,她向孙机先生求教写的第一封信是有关髻(明代已婚妇女头戴的金丝或银丝网帽)的问题。后来,研究名物取代了“万历十六年”的写作计划,仅仅关于金银首饰本身就能推动她不断向前追索,聚焦物质文化史中一器一物的发展演变,从众多“小史”中一点一点深挖,扬之水用越来越丰富的例证呈现出器物发展过程中的更多细节。
  有关个别金银器物的研究慢慢汇聚在一起,就有了《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2010)、《中国古代金银首饰》(2014),而新作《中国金银器》是这一方向上的集大成之作,囊括从先秦到清代的各个时期,五卷分别收录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两宋金元、明代、清代各自有代表性的金银器,既包括金银器皿,也有金银首饰。这部书的特点是:一方面揭示古人的做法,也就是器物制作流程和使用场景;一方面探究古人的说法,即在“诗”和“物”之间架设桥梁。撰序的李旻教授写下了这样的评价:“这部研究巨作是一次文化史意义上的考古发掘──从尘封多年的出土金银器中发掘关于设计、制作、使用、传承的信息,进而考察它们的发展脉络。书中构成叙事的器物图四千余,绚烂如宋人青绿山水长卷。”
《中国金银器》书籍设计典雅精致、雍容有度

用心铺写的辉煌与匠心
  《中国金银器》带给读者的震撼,还有一部分在图文之外。它的书籍设计典雅精致、雍容有度,与历代金银器的华美灿烂完美地融汇在一起,让人不禁赞叹纸质书之美是数字媒介终究无法取代的。
  五卷分为五色,取中国传统五行的代表色,每一卷选择一件器物烫印在护封上,都有这一卷鲜明的时代特征。像卷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金银器,当时受域外特别是北方欧亚草原影响较大。封面的一对金饰,在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出土,是全书年代最早的器物之一,历经四千年色泽如新,这类饰品在同期的北方草原分布广泛,说明这一带曾具有高度的社会流动性。选择一件器物代表一个时代是很困难的,设计师李猛和作者在这里兼顾了美感和学术上的准确性,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创意。《中国金银器》护封所用的触感纸,内文的版式和插图编排,等等细微处都有经营的苦心,让全书展现出无处不在的新意,却又符合东方独有的美感体验,跟书中金银器富丽、精细而又古雅的整体风貌如出一辄。
  《中国金银器》出版后,有推荐说,这是博雅好古的读者之幸,网友在下面评论到:这部书也是“金银器之幸”。作者、美编对书稿和设计“铁锤儿不住敲”,用心铺写金银器史的辉煌和创造辉煌的匠心,最终捶打出这么一部美轮美奂的巨作,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金银器》的出版确实配得上是中国金银器之幸。
《中国金银器》共五卷

[内容简介]
  《中国金银器》共五卷

▲ 卷一 远方图物: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 卷二 别树鸟同声:隋唐五代辽

▲ 卷三 自一家春色:两宋金元

▲ 卷四 繁华到底:明代

▲ 卷五 曲终变奏:清代
  《中国金银器》是我国首部完整展示金银器在工艺美术领域流变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纸上的人类生活史,囊括了先秦至清的金银器皿与金银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和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全书依历史朝代和器物功用,于两千页篇幅内,将金银器这一西风东渐之物在华夏之邦的落地、嬗变、融合直至自生光华的过程,以真实可见的图像影写一一作注。作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系统性研究,图文互见,可说是其一贯追求的研究方法与呈现形式,将沉睡于书典中的名目与往昔埋于地下而今重见天日的器物或重建连结,或直观再现,这也是名物研究的要义所在。
  全书为精装五卷,中式翻身,内括九十万字,图逾四千幅:卷一呈列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二讲解隋唐五代辽;卷三分陈两宋金元;卷四宣明;卷五详清,并附录极具资料价值的图片来源总览。这部廿年来耕耘不辍的心血之作,除珍贵的学术和史料价值之外,书中的图片和文字也极富审美价值,启卷之际,仿若亲临一条通古接今的步道,可见流散于历史时空中的斑斑璀璨,亦可聆听古代载籍中的娓娓解说。


<b>
⊙ 作者简介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古诗文名物新证》(两卷),《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三卷),《棔柿楼集》十卷,《〈李煦四季行乐图〉丛考》,《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物色:金瓶梅读“物”记》等。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中国出口之谜》出版:全新角度解码“全球价值链” 《跳舞的文字,会呼吸的写作课》传授高分写作秘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5 00:07,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