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6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4-12-9 07:47: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其它张涛甫:“网外之民”不应被舆论遗忘

 [复制链接]
  张涛甫
  现在一提及社会舆论,很多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互联网舆论。这种将网上舆论等同为社会舆论的倾向极为片面,遮蔽了人们对社会舆论的全面理解。
  不可否认,互联网让社会舆论更加容易被“看见”或“听见”。但社会舆论部分移师网络空间,并不意味着它就完全从现实社会中抽空了。中国有13亿多人,而网民只有6亿多。即便这些网民再有舆论能量,也不能说他们的声音就等于当下中国的社会舆论。那些“网外之民”的态度和意见,也是社会舆论不该遗忘的一部分。
  更何况,网上舆论并不是社会舆论的简单复制,它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舆论存在差异。其原因有三:
  一是网民结构与社会结构存在差异。网民与“网外之民”在年龄、学历和收入等方面的结构差异,相当程度上导致舆论表达上的分殊,各自产生的舆论面貌也肯定是不一样的。
  二是网上的声音受到双重逻辑的规约:即受到网下逻辑和网上逻辑的复合作用。所谓的网下逻辑,即网上的声音多是受到网下现实问题的诱致乃至引爆。所谓网上逻辑,则指互联网的“极化”和“放大”机理。表现为,网下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转移到网上,有时会引起轩然大波。
  三是现实社会的舆论表达多是在可控空间中运转的,其变数和风险相对较小。而且,传统媒体很多时候能够过滤舆论中的非理性情绪,将舆论议程锚定在理性表达层面;但网络舆论有时会飞沙走石,惊涛拍岸,易于造成非理性情绪的失控。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若把网络舆论简单等同于社会舆论,显然有失偏颇。社会舆论应包括网上的喧哗众声以及网外的沉默声音。那么,如何打捞“网外之民”的声音呢?
  一是须从对网上舆论的单恋中走出来,“网开一面”,自觉倾听网络空间之外的声音。我们素有群众路线的传统,这是执政党用草鞋和布鞋走出来的民心路线,现在需要将其落实到中国的舆论实践中,于无声处听民声,莫被网上的喧嚣遮蔽了视野。
  二是运用科学的民意调查手段和方法,将“失声”的那一半“网外之民”的心声打捞出来。现在形形色色网络民意调查和时髦的大数据挖掘技术,很受青睐。这对把握网络舆论乃至中国社会舆论著实有所助益。但不能因我们舆论观上的偏差,使得那些专攻于网络舆论玄奥的技术成为舆论市场上的“专利”。有些看似老土的技术和经验,其实也是管用的,不能直接扔进垃圾桶。总之,“器”是为“道”服务的。不管打捞民意的方法是新还是旧,其目的是为把握复杂中国真实且全面的民意。▲(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西蜀教师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西蜀教师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西蜀教师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西蜀教师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西蜀教师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西蜀教师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斯蒂芬-罗奇:中国经济不会有可怕的硬着陆 广东警方已抓获63名外逃经济嫌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4 00:07,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