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151|回复: 13

[科学家转场乡村振兴!《科技日报》讲述“农民院士”朱有勇再出发的故事

 [复制链接]
  朱有勇,1955年11月16日出生于云南个旧,中国共产党党员,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82年朱有勇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00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4年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2006年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担任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兼任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2019年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带领科研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机理和推广应用。
  2021年2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朱有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番茄豆豆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番茄豆豆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番茄豆豆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番茄豆豆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番茄豆豆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番茄豆豆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已经删除 Kate and Will's royal wedding
14#
 湖南人 发表于: 2021-4-2 10:06: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转场乡村振兴!《科技日报》讲述“农民院士”朱有勇再出发的故事

源自:云南发布
原文标题:转场乡村振兴!《科技日报》讲述“农民院士”朱有勇再出发的故事

  4月2日
  《科技日报》聚焦
  “农民院士”朱有勇
  讲述了
  在朱有勇院士的带领下
  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
  接续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
  也在有条不紊推进



  从常年蹲点的云南普洱澜沧县竹塘乡,沿盘山公路一路往北近200公里,这几天,“时代楷模”“农民院士”朱有勇忙碌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临沧市临翔区林草局的五老山林场。
  “我们与林场合作,在松林间试种了200亩林下三七,一年试验期后进行科学评估。如果各方面条件合适,再稳妥地向周边半坡村等拥有大量林地资源的拉祜族、汉族群众推广。”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说。目前,试种的三七苗长势正常,团队成员正密切观察,实时记录分析各种数据,为后期工作打好基础。

朱有勇院士讲授林下三七种植技术  b813-knaqvqp3156639.png  保存到相册

  “朱院士带领我们历经10年研究的林下三七种植技术,就是把中药材三七种植从农田引到山林里来,不光解决连作障碍、耕地占用的问题,还有效解决三七品质的问题。”云南农业大学朱书生教授说,云南现有耕地面积不足1亿亩,但林地面积多达3亿多亩,其中近1亿亩适宜林下中药材种植。盘活林业资源,是云南偏远山区群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投身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朱有勇院士团队在澜沧县推广林下三七种植,不要企业、农户一分专利费,每亩山林投入2万块左右成本,收成以后每亩可收入10万元以上。“云南大多数州市都可以推广,计划今后5年推广5万亩,10年后达到10万至15万亩的规模。”朱书生说。
  与此同时,在朱有勇院士的带领下,澜沧县竹塘乡接续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也在有条不紊推进。
  在竹塘乡蒿枝坝村,354亩冬早马铃薯长势非常好,未来两周即可采挖。38岁的拉祜族村民组长刘扎丕和妻子正忙着采春茶。他告诉记者,在朱有勇院士指导下,农户发展内生动力很足,大家都学会了精耕细作、精心管护,今年每亩收3吨以上马铃薯完全没有问题。夏季开始种玉米,生产青储饲料,壮大畜禽养殖。
  “这几天,我们重点在兴建水利工程。把水库建好,未来我们的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才有源头活水。”澜沧县竹塘乡挂职副乡长、云南农业大学郭存武博士向记者介绍,眼下,澜沧县已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朱有勇院士率领实施的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就是具体的实践。示范园将建设集蓄引提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农田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等,利用电能把低海拔地区的哈从河水,提升到示范区范围内,可润泽近万亩的旱地。
  郭存武说,东回、竹塘两个乡镇两个万亩科技示范园,最终将建成集中药材良种育苗基地、蔬菜轮作有机栽培基地、稻田及水产养殖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既是巩固脱贫,无缝连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又以科技引领,打造边疆现代农业示范样板,把农村“三闲”资源变为“三宝”;同时,盘活林地,开拓中药材种植模式,保障粮食安全,是一石数鸟的务实举措。
  为解决中药材的连作障碍问题,科技示范园还开展特色“中药材育苗-蔬菜”设施轮作种植模式。
  目前已建成林下中药材育苗示范基地1个,中药材繁育亩产可达12万株,将辐射带动全县建设林下有机中药材基地86890亩。通过招商引资,农民实现地租和务工双重收入。
  此外,依托园区内低洼地区的水资源条件,竹塘乡正建设200亩稻田养鱼、池塘养鱼和大闸蟹养殖等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同时规划新建废弃物处理中心1个,主要用于处理作物秸秆、河道淤泥等在项目区内大量产生的废物,循环利用废弃物。
  “未来,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我们团队将继续倾力支持澜沧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与丰富自然资源优势,以中药材、蔬菜和养殖等产业为示范,坚持绿色发展、特色鲜明、科技引领、产品知名的农业产业格局,推动澜沧从农业大县向特色农业强县转变。”朱有勇说。

〓 相关链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神对你很失望 发表于: 2021-3-19 10:30:40|只看该作者

《光明日报》报道“农民院士”朱有勇在云南澜沧开辟乡村振兴新战场

源自:云南发布
原文标题:《光明日报》报道“农民院士”朱有勇在云南澜沧开辟乡村振兴新战场

  3月19日
  《光明日报》刊发文章
  报道“农民院士”朱有勇
  开辟乡村新战场


  2月25日,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但他没有到北京参会,因为2月下旬他都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乡村田野度过。记者在澜沧县巧遇朱有勇,目睹了这位在直过民族拉祜族聚居区坚守5年科技扶贫的“农民院士”,又在澜沧开辟了乡村振兴的新战场。

2020年4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前)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马铃薯基地直播带货,帮助当地销售马铃薯  204c-kmrcuky8698044.png  保存到相册

  2月22日中午,朱有勇一到澜沧县,便带着云南农业大学扶贫团队赶到东回镇空港片区林下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园(以下简称“科技示范园”)查看一个个种植基地。在东岗村怕令村小组200亩林下三七育苗基地,66岁的朱有勇钻进育苗大棚,蹲在地旁,扒开松树叶,查看即将冒出头的林下三七苗。他站起身,对身旁的科研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乡村干部说:“要注意补肥,按规范培植。”
  走进回竜村小东卡水库林下三七种植基地,在高大笔直的思茅松林中,一条条整齐平整的土垅在树下穿行排列,已种下三七苗的土垅上撒满了枯黄的松叶,长长的土垅上每隔一米便插着一根弧形竹片,这是准备为林下三七搭雨棚,以迎接雨季的到来。
  朱有勇在松林中查看了一圈,满意地点点头。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朱书生告诉记者:“朱院士率领在澜沧县扶贫的云南农大团队有50多人,4个科研小组长期驻守在澜沧,指导当地发展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中药材等产业。”
  在回竜村龙潭村小组100亩冬早蔬菜种植基地边,朱有勇仔细查看了地里生长的贝贝瓜,神色凝重地对基地企业负责人说:“现在气温升高了,瓜的颜色应该是黑绿,现在是黄绿,说明缺氮,需要补氮肥。”
  由云南农大教授纪韵祚教授牵头的科研小组在东岗村怕令村小组指导建起了120亩蔬菜博览园,博览园里枝繁叶茂、瓜果飘香,去年年底已种植国内外蔬菜568个品种,其中辣椒品种就有89个、茄子56个,叶菜77个……朱有勇在郁郁葱葱的瓜棚里边走边看,高兴地对纪韵祚说:“因为精力到位、认真到位、肥料到位,所以这些蔬菜都能种出来,要让老百姓都来看看,种冬早蔬菜比种苞谷、甘蔗赚钱,让老百姓自愿种植。”
  在龙潭村小组冬季马铃薯种植基地,576亩冬季马铃薯布满山丘,朱有勇顶着烈日走到地里,基地科研人员拔起几棵马铃薯根,请教他为什么有些马铃薯结得少,朱有勇仔细查看后表示,应该是肥料不够,要加强管理。
  “朱院士为了帮助我们建设科技示范园,来东回镇一年至少10趟,真正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的大地上。”一直跟随在朱有勇后面的东回镇党委书记禄正春感慨。
  他介绍,科技示范园是中国工程院和朱有勇院士团队指导打造的集科研、种植、培训、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规划种植11000亩,其中中药材和蔬菜轮作基地4900亩、冬季马铃薯基地2000亩、水果基地1000亩……已有6家企业参与建设,建成后预计每年创造农业总产值两亿元以上,可解决2000名以上劳动力就近务工,带动村民819户2712人巩固脱贫奔小康。
  “过去东回地区的群众只能种植玉米和甘蔗,收入不高,这里自然条件好,应该发展收入更高的林下中药材和蔬菜产业,所以我提出在这里建设科技示范园,搞林下中药材、蔬菜的育种、育苗和加工。”朱有勇说,“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还是要靠科技,科技是最大的支撑!”
  “要争取省科协的支持,把这里的科技示范园建设成为科普教育基地,让各地的学生都能来这里参观。”朱有勇对中国工程院在澜沧挂职的副县长刘元昕说,他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刘元昕介绍,6年前,中国工程院开始挂钩扶贫澜沧县,朱有勇就率领科技团队以澜沧竹塘乡蒿枝坝村为根据地在全县开展科技扶贫,转化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发展了万亩林下三七和万亩冬季马铃薯两大产业,培养了2160个乡土科技人才,科技扶贫带动近3000户8000余人增收,为澜沧县最终去年脱贫摘帽作出重要贡献。
  朱有勇没有停步,去年以来又率领团队挺近东回镇建设科技示范园,以竹塘、上允、东回等地为根据地,依靠科技继续推动澜沧乡村振兴。“澜沧的老百姓很淳朴,干部工作很积极!培养一个产业至少要3年,我还想在这里再干3年,直到干不动为止!”朱有勇动情地说。在澜沧扶贫6年,他已经舍不得离开这里的各族乡亲、山山水水。
  夕阳西下,朱有勇才走出田地,又到邻近的班利村调研文化扶贫情况。天黑时,他匆匆乘车赶赴竹塘乡蒿枝坝村,那里有他居住、工作了5年多的科技小院。在之后的日子里,朱有勇还将继续奔波在澜沧各地,指导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基地、普洱职业教育澜沧县分中心的建设,谋划为澜沧、孟连等边疆民族县培养更多的乡村科技人才。
12#
 灵动浚心 发表于: 2020-11-15 12:44:57|只看该作者

【点赞】播科技种子!《人民日报》脱贫故事绘点赞“农民院士”朱有勇

源自:云南发布
原文标题:【点赞】播科技种子!《人民日报》脱贫故事绘点赞“农民院士”朱有勇

  11月15日
  《人民日报》
  脱贫故事绘·创新篇栏目
  刊发了名为
  《“农民院士”播科技种子》的连环画
  点赞“农民院士”朱有勇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5日8版美术副刊版面截图  5b05-kcysmrv5852953.jpg  保存到相册

  和小布一起来看看
  画里都讲了什么故事吧~

源自:“人民日报文艺“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茜资料:云南省教育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解解花语声 发表于: 2020-9-17 11:06:00|只看该作者

朱有勇:院士开班留下千余乡土人才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朱有勇:院士开班留下千余乡土人才
⊙记者:吴婷婷 编辑:白爽 校对:杨许丽

  朱有勇 中国共产党党员,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2019年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15年,60岁的朱有勇赴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他教授当地村民种植技术、开办“院士培训班”,被称为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民院士”。

2019年,朱有勇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林下三七种植点。受访者供图  98f2-izeysaz7784268.jpg  保存到相册

匠心暖心
  我们科研工作者应该把科研成果都写在大地上,虽然难,但是看到满山遍野都是我们的科研成果,心里非常有满足感,特别是看到老乡用我们的成果,一家一家富起来、一村一村富起来,这比方案、论文得奖、得荣誉要高兴得多、满足得多。我老了,也不图什么,就图做点好事,让老乡都富起来,我心里就踏实了。

匠人故事
  他花甲之年远赴边疆贫困山区,教授当地村民栽培种植技术,帮助他们运用先进的营销手段销售农产品;他在全国首创“院士培训班”,近1500名贫困户在这里掌握了一技之长,不仅自己脱贫,还帮助其他村民一起走上致富之路。
  他就是“农民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这一年,朱有勇有了更多目标,他要让边疆直过民族地区的老乡发展现代化农业、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在这块资源丰富的土地上赚到更多的钱,过上更富裕的日子。

  1. 60岁,远赴边疆贫困县扶贫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1977年,高考恢复,朱有勇抓住机会,顺利考取了云南农业大学。从大学期间的植物保护到博士的植物病理学,再到参加工作,朱有勇在家乡这片红土地上跟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
  2015年,精准扶贫在全国全面开启,朱有勇所在的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一个深度贫困县──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这一年,朱有勇60岁。
  当时,中国工程院召开座谈会,参会的有十多名院士,会议主题是研究哪位院士去支持扶贫。会上,朱有勇自告奋勇:“你们谁都别跟我争了,我来干!”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朱有勇至今不后悔:“对于很多人来说,花甲之年应该退休了,可是去澜沧县扶贫这个事我必须干。在院士群体中,我还是‘年轻人’,怎么能让70多岁的院士去?而且我是云南人,我又是农业学部的院士,农村扶贫主要还是靠农业,所以,我应该去,也必须去。”
  进山的路对花甲老人来说并不轻松。澜沧距离昆明有700公里,开车前往很辛苦。云南山区路况不好,很多都是盘山路,尤其到了雨季,开车进山更加不易。但是,这些在朱有勇看来却不算什么,回忆起来也只是哈哈一笑。在他的信念里,让大山里的老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比什么都重要。
  2017年5月,澜沧景迈机场通航,朱有勇下乡终于能坐上飞机了。从机场通航到现在,朱有勇至少坐了180次飞机。
  澜沧农村的生活比较艰苦,停水、断电时有发生。“我也是60多岁的人了,不得不注意自己的健康情况,所以我每天都在村子里跑步,身体没问题,家人的担心也能少一些。”

  2. 半年,学会拉祜族基本用语
  公开资料显示,当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贫困人口16.6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是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该县有很多山区,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让朱有勇更揪心:当时农民还没搬迁,房屋是茅草房,外墙是用竹子做的,山风很容易就从缝隙钻进屋子。屋里的火塘上支着口做饭锅,几袋玉米、几床棉絮,就是一家人的全部家当。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流泪了。我也出生在农村,那会儿都没这么穷,过了50年,这里还这么贫困,我感到非常内疚、自责。”朱有勇说,他学农出身,身为院士,还是想把家乡的农民带富。
  但是,刚到这里的朱有勇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澜沧是少数民族拉祜族的聚居地,很多村民不会说汉话,朱有勇与他们几乎没法交流,更谈不上传授种植技术。
  这怎么能行?凭着一股韧劲儿,朱有勇决定学习拉祜族语言。从最简单的“你好”“吃饭”“喝酒”“干活”等日常用语开始,整整半年,这位60岁的老人当起了“小学生”,当他终于能用拉祜族语言与当地村民进行日常沟通时,他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老乡一看你会说拉祜语,就会觉得你尊重他,跟他是平等的,自然就跟你交流了。我们带老乡做农业产业发展,首先还是要尊重他们,尊重他们就得学会说他们的话。”朱有勇说。

  3. 三个月,跑遍县城山山水水
  澜沧县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属于热带地区,土地面积很大,种什么农产品才能带领老乡致富?朱有勇开始了全面调研。
  他拒绝了县里提出的“派车接送”,自己租车,用三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澜沧县的山山水水。应该种啥,他心里也有了数。
  “我把那些地方都看了,因为我要找到老乡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我要调研当地有什么资源、能发展什么产业,而且还要跟市场接轨,种出来的东西要能卖得出去。”
  朱有勇把澜沧县的土地分了三类,首先是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谷区。老乡们原来主要种水稻,而且只种一季,到了冬季就变成冬闲田。但这一区域的冬天比北方的春天还暖和,就像一个天然大温室。所以朱有勇让乡亲们在冬天种马铃薯、番茄、辣椒、茄子等,发展冬早蔬菜。更重要的是,冬早蔬菜在全国,尤其是春节前有庞大的市场需求,能卖个好价钱。
  澜沧县还有海拔在1500米到2000米的山区,这一区域面积最大,村民也最多、最贫困,他们主要种植玉米,但几乎是广种薄收。所以,朱有勇决定在这里发展林下经济。他把1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分享给老乡们,比如种植林下中药材三七、苁蓉、黄精等。
  为什么要种这些?朱有勇有很实际的想法:“这些林下经济作物我们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可以在林下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同时,在云南,三七是大众药材,只要种得出来都能卖得出去,而且价格很高。”记者了解到,朱有勇团队利用退耕还林的思茅松林发展林下经济,成功种植出有机三七,每公斤的干品价格能卖到8000元以上。
  此外,还有一种区域被朱有勇称为“半山区”。这里的老乡曾经种的是几十年前的玉米、甘蔗品种,而且种植方法不科学。朱有勇向老乡们推荐新品种、提供种子,在半山区推广栽培新技术。在他的带领下,一亩地农作物产量从原来的200公斤增产到300公斤。

  4. “只要是能干活的,全都脱贫了”
  朱有勇为老乡们找到了发展之路,全新的种植技术在这里遍地开花,老乡手里的钱多了,和朱有勇的感情也更深了。
  几年来,朱有勇每年至少有100天驻扎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原来村子里有七八个外出打工的老乡,如今也全部回到村子,在家门口发展农业生产。同时,随着当地农作物品种越来越丰富、产量越来越大,在村里建酒厂的想法在朱有勇心里生了根。
  “拉祜族老乡喜欢喝酒,但是当地却没有标准化的酒厂,都是农民的自烤酒,质量很差。”朱有勇说,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在村子里建设一个标准化酒厂,既能让老乡喝上安全酒,还能引导村民种植相关作物,给当地增收。目前,酒厂开始部分生产,主销县城,产量大了以后还将销往外地。
  朱有勇告诉记者,以玉米为例,农民一亩地种植400-500公斤玉米,卖给酒厂每公斤2.8元,而市场价格大约在2.22元,这样算下来,农民一亩地可以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
  目前,酒厂还没完全实现规模化生产,厂里的员工都是村里的老乡,大概几十个人。未来,这个酒厂的年产量计划达到1000吨,这样一来,酒厂既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还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结合起来,实现融合发展。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乡长龚老五曾算过一笔账,朱有勇来到村里后,村民年均家庭收入达到25000元左右,第二年还能分红,全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此前,村民家庭年均收入仅为两三千元。
  日子好过了,在县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也少了。朱有勇说:“我去的时候,这个县有十多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今年,全县只有6000多人为极度贫困户。可以说,只要有劳动力、能干活的,全都脱贫了。”
  目前,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实现了从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为全国科技扶贫做出了有力的示范。

  5. 院士开班,留下一批带不走的乡土人才
  澜沧自然资源禀赋优越,为什么当地村民那么贫困?经过考察,朱有勇认为,村民缺乏的不仅是种植技术,教育更需关注。
  “以拉祜族老乡为例,他们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年多,连小学都没毕业。这些地方要发展,首先要让村民有一技之长。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在这里,所以要留下一批带不走的乡土人才,教会他们技术、市场营销的方法。”
  于是,朱有勇开班免费授课,自己当老师,学员都是县里的村民。2017年,“院士培训班”开班。当年办了4个班,每班60个人。2018年办了10个班,学员达到600人。2019年,“院士培训班”再开10个班,学员同样有600人,今年7月初已毕业。因为开班较多,来这里授课的专家也多,截至目前,已有四五十名专家成了这个培训班的老师。
  院士开班,主题直奔脱贫致富,因此授课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养猪、养鸡、养牛,种植林下三七、冬季蔬菜,还有营销技巧,让老乡学会给农产品打品牌。总之,什么对老乡有用,朱有勇就开什么班。临毕业,学员还得交一份2000字的“毕业论文”,总结半年的学习成果。“有些学员不会写字,我们就让他口述,再请会写字、会用电脑的学员帮他打下来。”
  看着一拨拨学员掌握了一技之长,朱有勇打心眼儿里高兴,更重要的是,有些学员已经成了县里、村里的“乡土专家”。朱有勇说,近1500名学员都是贫困户,毕业后90%的学员实现脱贫,50%的学员不仅自己脱贫,还带领亲戚朋友一起脱贫。
  “下一步,我要让老乡脱贫不返贫,要无缝对接乡村振兴计划。”他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设一个现代农业万亩科技示范园,发展现代化农业、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还计划建一个林下中药材的科技示范园,让山上的老百姓通过林下经济赚钱。
  朱有勇给示范园算了一笔账:现在农民一亩地如果种玉米,约有300元收入,如果建成科技农业示范园,至少能产出2万元的经济效益。目前,示范园项目正在建设,已有几千亩规模。
  而说到个人,朱有勇透露,他一直有个心愿──从香格里拉徒步去拉萨。这是他60岁时就定好的目标之一,但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这个愿望已被搁置许久。“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当年,我和团队成员已经设计好了徒步线路,就等出发。如果有时间,我还想去完成它。”
  今年,朱有勇已经65岁,但他的各种新计划才刚刚开始。

2018年,朱有勇在冬季马铃薯培训班学员的地里查看收获情况。受访者供图  7ea3-izeysaz7784371.jpg  保存到相册

匠人心语
  :你觉得在自己的成就中,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
  :土地。

  :什么时候是你认为最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各界的支持给我们很多鼓励,没觉得最艰难,但坚持做好。

  :你希望未来还取得怎样的成就,对于未来有怎样的期待?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
  :不希望有什么成就,就是把手头的事做好。

  :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守的?
  :做人做事。

  :你还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不希望了。

  :你感觉获得的最大快乐是什么?
  :科研成果使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
10#
 巴河 发表于: 2020-6-6 03:44:00|只看该作者

时代楷模朱有勇化身助农团倡议人

源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夏至)6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主办的《我的家乡我代言》正式启动。
  《我的家乡我代言》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计划在今年6月~10月期间推出的融媒体公益助农活动。活动将联合央视频、云听和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带货达人组成助农团,联合近百家县域融媒体,通过实地帮扶和云孵化两种方式,帮助基层打造一批扎根农村、致力于推广家乡优质资源的“乡村互联网营销师”。
  时代楷模、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有勇化身“助农团倡议人”,分享了如何带领村民“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的经验,“还是要学习,要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让农民兄弟掌握更多的信息,把它们的农产品卖出去。”
  另一位助农团倡议人、电商主播薇娅则表示,“直播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和商业形态,可以承载更多社会功能,发挥更大社会效益。偏远乡村有很多不同种类、质量过硬的农特产品,但因为没有被消费者熟知而销量萎靡。但是,通过电商直播‘以买代捐’的模式去帮助推广这些‘宝贝’,在帮扶到农民朋友的同时,也能让更多粉丝、消费者买到好东西,我觉得是非常棒的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数人最恋家 发表于: 2019-12-31 05:54:00|只看该作者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

  本报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郑海鸥)30日上午,“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中国工程院、国务院扶贫办、云南省的干部职工代表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师生代表和首都各界干部群众代表参加了报告会。
  朱有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忠诚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自觉把个人前途与党的事业、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紧密结合起来,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多年来,他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走出了一条精准有效的科技扶贫之路,被各族群众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报告会上,朱有勇以“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为题作了报告,报告团其他成员刘元昕、黄惠川、李娜努、杨华分别结合自身经历作了报告,讲述了朱有勇同志科技报国、勇于探索,心系人民、造福群众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
8#
 东京热 发表于: 2019-12-31 04:04:00|只看该作者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

源自:光明日报
原文标题:“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

  本报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金振娅)30日上午,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工程院和中共云南省委联合举办的“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朱有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忠诚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自觉把个人前途与党的事业、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紧密结合起来,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多年来,他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精准有效的科技扶贫之路,被各族群众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报告会上,朱有勇的报告以《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为题,他说自己是一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但党和人民却给了他这么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一个人,更属于成千上万在脱贫攻坚战线默默拼搏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朱有勇表示:“我将继续牢记初心使命,坚守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持之以恒,继续用科技的力量,帮助澜沧的乡亲们脱贫致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同时,他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全力以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报告会上,报告团其他成员刘元昕、黄惠川、李娜努、杨华分别结合自身经历作了报告,讲述了朱有勇同志科技报国、勇于探索,心系人民、造福群众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蓝色的冰 发表于: 2019-12-2 11:52:35|只看该作者

中宣部授予朱有勇院士“时代楷模”称号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中宣部授予朱有勇“时代楷模”称号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消息,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进事迹的短片。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朱有勇的同事、学生,村民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参加发布仪式。
6# 青城山
 点点小女子 发表于: 2019-11-30 10:52:46|只看该作者

“农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变贫穷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农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变贫穷

  (新闻联播):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过去30多年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两项控制农作物病害技术,可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30%,这两项技术造福了上亿农民。2015年,60岁的朱有勇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目标:用科技改变贫穷。


  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朱有勇这样手把手地教当地村民种地,已经快五个年头了。2015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60岁的朱有勇到这儿长期驻村,澜沧县地处中缅边境,主要生活的是拉祜族。
  朱有勇刚刚来到这里,发现当地村民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有20万亩的松林,却没有任何利用,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怎么才能让当地农民脱贫?朱有勇首先用了半年的时间走遍了各个村寨。在走访调研中他发现,这里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非常适合种植三七等中药材。


  三七怕光,人工种植都在大棚里。朱有勇要在松林间种三七,面临病虫害增多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有勇带领团队开始“林下三七专项研究”课题。最终他们发现,在松林间的腐殖土里可以种三七,这样不会损害松林生长,不打农药同样可以解决三七感染病虫害。这项研究成果让林下三七从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到70%以上。而天然无公害的三七,市场价已经卖到每公斤5000元。现在,当地采用合作社管理,贫困户出工出力,还能参与分红。


  林下三七种植让村民有了额外收入,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耕地,朱有勇也在思考。澜沧县没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种水稻,旱季土地闲置时,最适合种植怕雨水的马铃薯,如果每年11月份播种,三个月后就可以收获,不但使冬闲地得到利用,错峰上市的马铃薯,每亩地收入可达到近万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9 14:09, Processed in 0.4212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