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700|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05-12-30 10:44:3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西学[转帖]、“基因”理论的错误根源

 [复制链接]
三、“基因”理论的错误根源
(一) “基因”理论忽略了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关系。
深入生物物质世界,对其物质实体进行研究,必须首先了解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关系,从而才有正确的研究方向、途径与着眼点,否则将误入岐途(在《新论》中对此已作了具体讨论)。”基因”理论正由于忽略了最基本的物质关系而出现严重问题:
(1)忽略了宏观与微观(物质)的相互关系。
一幢楼房虽由墙壁、门窗等组成,墙壁由砖头组成,砖头由泥、沙等组成,沙子由二氧化硅等分子组成。楼房、墙壁、砖头、沙子、二氧化硅,这是组成楼房的不同的物质层次,在不同层次有本质不同的结构、功能与建造规律,不能混为一谈。当人们研究二氧化硅分子的时候,只能说是在研究二氧化硅分子,却不能说是在研究楼房,因楼房的建造规律、用途、特征等都无法从二氧化硅分子里看到。同样的道理,生物个体,如我们人体,虽由各种组织、器官、脏腑组成,组织由细胞组成,细胞由DNA等等有机物大分子组成。但当人们研究DNA分子的时候,也只能说是在研究有机物大分子,却不能说在研究生物,更不能说在研究人。因生物所具有的,人所具有的结构、功能及其特有的运动规律(如我们所看到并总结出的十多条生物所共有的基本的运动规律),在DNA分子里都无法看到。
不断地,孤立地向微观世界深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我们看到的是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共性(与共有组成)。在生物分子水平,我们看到生物(或说绝大多数生物)都有DNA分子。再深入到DNA分子内部,看到有C、H、O、N、P等原子,然这些原子也广泛地存在于无机界,即在原子水平看到生物与非生物有共有的组成。再深入到原子内部,更看到地球上所有元素的原子都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内都有质子和中子。然而物质世界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的不同本质,不是在这共有的组成中。而是物质不断运动,而有不同的结合,形成不同的结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与不同的运动规律之中。若脱离物质本身的结构、功能与运动规律,孤立地向微观深入,那么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基因”理论正是走上了一条孤立地向微观深入的道路。
(2)忽略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任何一个具有复杂结构与功能的物体,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它都是由各个部分组成为一个整体后,由整体体现其功能的。而且结构、功能越复杂,整体性越强。例如电脑、电视机等,它们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图像、色彩、音响。电脑更具有计算、绘画等更多功能。然这些功能都是“整体”所具有的功能,而决非里面的元件(或是分子)互不牵连,各自分别控制某一图像,某一颜色,某一声音,决定某一功能。一个非生物体尚且如此,而极其复杂的生物体,特别是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他所具有的极其复杂的结构与功能(性状),哪能设想是由上万个DNA分子上的片段(基因)来分别地,独立地操纵?
(3)忽略了活的生物体与死的非生物体的区别。
生物体只有“活”着的时候才具有生物(生命)的本质特征,才与非生物体有本质的不同,活的生物体有非生物体所没有的整体运动功能(这在前面的文章里已阐述),这里仅举一点:生物体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再生以及自身能制造新物质供自身发展等功能。孤立的研究DNA分子哪能看到“死”与“活”的区别?生物个体,有个体(整体)统一的运动规律,它制约着组成它的所有细胞的运动,每个细胞,也是一个小整体,也有小整体统一的运动规律,它制约着内部所有物质(包括DNA)的运动。
“基因”理论不仅忽略了物质世界一些最基本的关系,而且把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制约关系,完全颠倒过来了。认为“人的一切疾病都由基因决定”,“人的命运由基因决定”等等。这就不仅仅是学术界的问题,理论上的问题,而是会使整个人类对自身(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的认识陷入到最大的误区之中,由此引出错误的行动,因而必须尽快澄清这些认识。
(二) “孟德尔规律(法则)”不能成立。
前面说孟德尔的“两规律”已被“基因概念的发展”否定了,然真正否定它的是无数的事实。在广泛的杂交试验与生产实践中,人们看到能符合孟德尔“两规律”的情况是很少的,绝大部分情况都是不相符的。例如开红花与开白花的同种植物杂交,子一代不是都开红花(或白花),而是有开红花、开白花,还有居两色之间深浅不同的各种粉红色花等等多种情况,即便产生的子一代有均为开红花(或白花)的情况,但子一代自交所得子二代也会出现种种不符合孟德尔两规律的情况。就连“显性”、“隐性”性状本身也会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互换或有其它的变化。另外,有许许多多与杂交有关的情况,也是用“两规律”无法解释的,例如“杂种优势”,杂交子一代的许多性状比两亲本都“高”,而这“高”的性状又无法保持,会一代代衰退。同时“杂种优势”一般只存在于同种内的不同品种间所进行的杂交,若是在种间、属间等,其亲缘关系越远,情况则越相反:不是产生不了子代,就是子代羸弱多病,畸形,易早亡等等。这些都无法用“两规律”解释。
再有,摩尔根从果蝇试验中所看到的一些现象也是不能用“两规律”解释的。但是,他却认为可再建立“连锁”、“互换”规律(法则),对“孟德尔规律”进行补充与发展。然而这连锁互换规律本身的内容,却正好是对孟德尔规律的否定。因为,按“孟德尔规律”,基因间是完全独立,互不牵连的,而按“连锁法则”,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不能自由分离。可是染色体数相对基因数来说又极少,极少,人的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只有23条,而基因数却被认为有几万,甚至十几万个,这染色体是大大的“锁住”了基因,“孟德尔规律”自然无法成立。而“连锁”、“互换”规律本身也矛盾重重,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从理论到实践都证实“孟德尔规律”要作为遗传学的普遍规律是不能成立的。
孟德尔从碗豆试验中所看到的现象,毕竟是很局部、片面的现象。当我们进一步看到生物所共有的运动规律、遗传规律后,则可以解释“孟德尔规律”所能解释的现象,也能解释它所不能解释的许多现象(请见《新论》)。相信孟德尔本人看到这些,也不会再假设有什么“遗传因子”存在了。
(三) 三方面的错误相加到一起。
“基因”理论是从孟德尔的两个不能成立的(错误的)“规律”出发,去证实一个错误的“学说”──“自然选择学说”。而所走的研究道路(孤立地向微观深入的道路),又是一条错误的研究道路。三方面的错误加到了一起,错上加错,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是”基因”理论的错误之根。这错上加错,不仅由此得出错误结论,而且三个方面相互支持,使错误的性质更进了一步,使人们对错误的识别更为艰难。例如:“自然选择”学说本身只是意味着认为生物的变异是无规律的。达尔文当时并没有明确地说生物的变异是无规律的。而”基因”理论、“分子生物学”却从理论上“证明了”遗传物质的变异无规律,而且明确地说,为“自然选择”找到了选择的“原材料”──基因突变。同时阐明了无规律变异的实体与机理。由此也就更加强调“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而人们也更加相信“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原因与动力。

四、分子生物学走出误区,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研究二氧化硅分子虽然不能认识楼房的用途及建筑规律,但对二氧化硅分子的研究仍然是必要的,它有分子这一层次上的重要作用。同样,研究生物分子,尤其是人体的DNA分子也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在DNA分子里看不到人体的运动、发展规律,看不到人体的本质特征,但却可以帮助人们从一个侧面认识生物分子层次上的奥秘。人类基因组计划依然是了不起的工作,依然具有伟大的意义。人们需要了解DNA的结构、组成等。人们已知DNA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是两条由四种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四种脱氧核苷酸之不同在于各含有不同的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四种碱基两两配对:A与T、C与G配对,这碱基对组成为两条长链之间的横挡,将盘旋成螺状的两长链构成为一个整体。人类基因组(即指人的细胞核染色体上DNA总和)它的碱基对约有30亿,人类基因组测序就是测这30亿碱基对的全序列,这“30亿”极庞大的数字本身就说明包含有数不清的奥秘,它必与生命的起源、发展、进化等息息相关。对其序列的测定自然有助于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而测序的另一作用,是检验基因理论是否正确(当然,这一作用可能是人们事前所没有想到的),现在通过测序是更直接证实了基因理论的错误,前面巳说了,这里再作点补充:基因理论在中学的教课书里这样叙述:“组成DNA分子的碱基虽只有四种,但不同的排列顺序,就可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成千上万的碱基对,它们的排列方式几乎是无限的。”由此人们想象人与人之间性状上的千差万别正是由碱基对的排列方式各不相同造成的。可是,现在通过对人类基因组测序,使人们看到人类DNA上的碱基对排列几乎是相同的,只有极个别的地方有差异,说明碱基对不可能像人们想象的能随意排列,以至无限。同时也清楚说明人类性状上的千差万别不可能是由几近相同的DNA决定,再一次说明基因并不存在。另外,也进一步证明我们前面所说的:越向微观深入,人们见到的越是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共性(与共有组成)。
今天,人们对DNA的研究若是能从基因理论的桎梏中走出来,不将客观存在的DNA与本不存在(仅仅是假设)的“基因”混为一谈,进而去认识“活”细胞整体的运动规律,去认识DNA受细胞整体制约而有的运动变化规律性;去认识“活”的生物个体的运动规律,以及个体产生细胞,细胞受个体整体运动制约而有的运动规律性。那么人们利用现今所掌握与运用的现代科技和现代设备,对DNA分子和活细胞进行改造,则可有的放矢。由此所作出的成绩必远远超过本文前面说到的我们所作出的那点成绩。分子生物学走出误区,必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最后,对于“基因决定疾病”的基因理论,不能不再说几句,这理论不仅给一般的医务工作者在识病与治病上出了难题,其实也给基因理论的学者们出了难题。因为按照基因理论,基因控制的是性状,人类的所有性状,照理应该都可以在人类基因组上找到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例如:控制人的头、手、足的基因各在哪里?控制头上的眼、耳、鼻、口等的基因又在哪里?而从眼来说,控制眼珠颜色、大小,睫毛长短、粗细、弯曲度等的基因又各在哪里?等等,应该都能够在人类基因组里找到。也就是说,“人类基因组” 测序之后接着要作的事,是给基因定位,只有定位之后才谈得上考虑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因为人体的疾病是在人体具体部位上得的病,如果是头上的病,就应该找控制头的基因,看是在哪里出了问题。足上的病,应找控制足的基因。可是现在基因定位都没作,却单独谈起基因控制疾病来了,是不是现在的基因不控制性状,变为只控制疾病了?基因概念是不是又要大发展了?对于这些问题不知学者们如何回答?当然,说到基因控制疾病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在正常人群中“基因密码”几近相同,无法说明不同的人性状不同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但当人体有病后,有人在染色体、DNA上却看到了异常,因而说基因决定疾病。那么这种异常到底说明什么问题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另作专题讨论。
附件: 给刘粤生老师信
刘老师:您好!
我这篇“‘基因’理论具有根本性错误”在北京反响强烈,凡看过的人都表赞同,现给你寄来,我想你们河院教生物的老师也会感兴趣的,你看我们能否再听听他们的意见?
我想请你将你所知道的民间有重大创造发明的人的情况(如姓名,项目名称,意义作用,已取得的成绩等),简要写明,用电子邮件发给我可以吗?我好告之有关方面的人。你回乌市后就给我打一电话好吗?我的电话号码是:4533859

吉祥如意!
宋安群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从理论上分析”基因”理论的错误 [求助]我的博客管理密码忘了,咋办?
2# 四姑娘山
 代蜀华 发表于: 2006-1-4 18:18:3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有哲理,能启发和引导大家研究我们的社会、思想、及各个领域的政策策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0 10:24,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