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203|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花芬雪地 发表于: 2008-10-10 00:03:3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开端北川、汶川、理县、茂县、什邡禹迹考辨

 [复制链接]
⊙作者:李德书/文
2 r) R! \9 k; l) X9 d http://www.phoer.net
  在我国的传世典籍中,战国的《竹书纪年》最先有“禹生石纽”的记载。由于该书是晋代才从山西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竹简书,所以西汉中期的司马迁未见此书,因而在其《史记·六国年表》中也只有“禹兴于西羌”[1]的记载,而未有有关“禹生石纽”的记载。直到西汉末期,成都郫县人扬雄才在《蜀王本纪》中明确记载了以下文字:“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坪。”[1]汶山郡是汉武帝征服西南夷后所置,包括今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及都江堰市的部分地方,因而在此范围内都有大禹的活动遗迹,其中北川、汶川、理县、茂县又都有“石纽”或“石纽山”题刻,以致就出现了今天的大禹出生地之争。
http://www.phoer.net # R( `0 {; S" A1 G0 \6 M  既如此,人们不禁要问哪里才是“禹生石纽”中的石纽山呢?2007年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笔者与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谢兴鹏、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旅游系教授蒋志等一行数人,对茂、汶、理、北四县和什邡市的禹迹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并形成以下论述。
http://www.phoer.net - ~% [! k; b0 l' s5 s. \* E& I! |4 D+ e: G http://www.phoer.net
一:对几处石纽的名与实的景观考证
http://www.phoer.net 6 q" Y$ \- ]2 R& ?- P  就“石纽”而言,顾名思义,应有两石纽结的景观。《四川通志》对北川县石纽的界定是:“因有两块巨石,石尖纽结为一曰石纽。”[1]这种奇观天下罕见,否则山西汲郡出土的战国魏襄王墓中的竹简书上怎么会记载“禹生石纽呢?”可见西羌禹生之地的石纽奇观是非常出名的。北川县禹里乡石纽奇观之石,经地质学家考证,原是海底的珊瑚礁经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化石。石上竖排阳刻汉隶“石纽”二字,实属罕见。而汶川县绵篪镇飞沙关上古驿道岩壁只有横排行书阳刻“石纽山”三字,而无“两块巨石,石尖纽结为一”的奇观。理县通化乡海拔1600米左右的万仞悬崖石壁上只有竖排阳刻楷书“石纽山”三字,也无“两块巨石,石尖纽结为一”的奇观。而茂县石鼓乡也未发现石纽题刻及两石相纽的奇观。. I- h7 `3 J/ ~ http://www.phoer.net
  由此,从对上面几处石纽山之名与实的景观考证结果来看,只有北川县禹里乡的石纽山才是名符其实的石纽山。
http://www.phoer.net % W8 ~1 m1 i& H6 I& e& ]$ A7 z' j5 c# Q) O, l http://www.phoer.net
二:对石纽地名传存的考证
http://www.phoer.net 9 a; P, b- D- E9 [7 O  在对石纽地名传存的考证中我们发现:①北川县禹里乡石纽山所在之处村名为石纽村,而且这个村名从古至今一直沿用;②汶川县绵篪镇飞沙关“石纽山”题刻所在之处村名为高店村;③理县通化乡“石纽山”题刻所在之处村名为汶山村(旧为汶山寨);④茂县石鼓乡,虽有“石龙对石鼓的民谣”和“石鼓改石纽的传说”,但石鼓村、石鼓乡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http://www.phoer.net ' h" @( o* }3 P0 y5 K& L' B  按照历史地理学的观点──地名本身就是历史传承的载体来分析以上考证结果,北川县禹里乡的石纽村是名符其实的石纽村,而且北川县还有其他几个县都没有的地名──禹里乡。
http://www.phoer.net - B% q' U' U6 P( H* _% b" L/ s2 A4 [/ n" w- H% Y2 ?+ o http://www.phoer.net
三:对“石纽”与“石纽山”题刻的考证, I' u" v5 d. v2 _! E http://www.phoer.net
  在对“石纽”与“石纽山”题刻的考证中我们发现:其一,北川县禹里乡石纽村山上的“石纽”二字题刻,是竖排阳刻汉隶,字大如斗,据传这是西汉末期成都郫县人扬雄来此考察后所书。而且,经考古发掘发现,石纽村距顺河而上的茂县光明乡下关子村新石器文化遗址仅20余公里。若以此处题刻与三峡考古中云阳县出土的《东汉景云碑》(1)上的“述禹石纽、汶川之会”中的“石纽”二字对照,两者极为相似,尤其是两个纽字的“纟”旁简直一模一样。况且,该碑文将“石纽”排在“汶川”之前,就证明这是两个不同的地名,而东汉时期汶川并不是县名(晋置汶川县),也不是今天的汶川县城所在地。“述禹石纽、汶川之会”,是指大禹受命治水出发时在家乡石纽举行盟誓(今北川县禹里乡石纽山下古石泉县城西门外尚有誓水柱遗址,宋《淳化阁帖》有誓水柱所刻誓言文字),以及大禹在汶川(汉绵篪县地,今名漩口)举行治水盟会(动员大会)之意,此后便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壮举。
http://www.phoer.net & }7 [3 P1 j8 P2 L7 V  其二,汶川县绵篪镇高店村飞沙关古驿道岩壁上的“石纽山”三字题刻,属阴刻行书,从右至左横排,字大如斗,题刻年代无记载。清嘉庆十年的《汶川纪略》中有县令对禹迹的考证,此三字估计为清代人所书。$ O& Y: U  s; o/ q http://www.phoer.net
  其三,理县通化乡汶山村万仞悬崖边的“石纽山”三字题刻,属阴刻楷书,从年间上至下竖排,总长约2米,宽约90厘米,字体与清干隆年间的《四库全书》中的楷书字体相同。在离刻字处上攀数百米的山峰上禹王庙遗址,并存有一块“大清光绪七年”所刻石碑,碑额四字为“永垂万古”,碑文中清楚可识的有“永远遵守”等字,估计为修建禹王庙的功德碑记。
http://www.phoer.net / f  s0 E# \# o9 Y  其四,茂县城边羌寨大酒店内立有《石龙对石鼓典故》的石碑,此碑刻于2002年,资料来源于清代《茂州志·乡土志》,碑记中有根据清初民谣由原名石鼓改石纽的内容。- \5 B7 O. ~+ F7 R http://www.phoer.net
  从以上考证结果来看,北川县的“石纽”二字题刻与东汉景云碑中的“石纽”二字极为相似,因有出土文物做参照,因而可断定此题刻年代最早;而其他两处“石纽山”三字题刻年代较晚,其大约为清代人所题。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花芬雪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花芬雪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试析苏轼的故乡观 [转帖]数据恢复:四川省经济中心领先启动电子信息恢复方案
2# 四姑娘山
 楼主|花芬雪地 发表于: 2008-10-10 00:04:2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四:对古籍中“石纽山”记载的考证
http://www.phoer.net $ b4 k" p& p1 t8 \  1·北川县有关“石纽山”的记载5 N$ T& b) ^* }6 n  y, J& o http://www.phoer.net
  据清干隆年间的《石泉县志》(2)记载:北川县,周秦属马冉马龙国,西汉初属蜀郡广柔县,西汉中至三国蜀汉属汶山郡广柔县,西晋属广阳县,宋齐属汶山郡,梁属广阳县,魏周属北部郡北川县,隋属汶山县、汶山郡,唐初属会州、南会州。贞观八年,改南会州为茂州,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属茂州。西汉扬雄的《蜀王本记》和三国蜀汉谯周的《蜀本记》均记载道:“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坪。”[1]北川县始置于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治地在今北川县禹里乡青棡堡。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时,即取当地古迹题刻“石纽”、“甘泉”首尾两字为县名,治地在今北川县禹里乡镇(石纽山下老县城)。北宋的《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石泉,中下。贞观八年置,永徽二年省北川县入焉。有石纽山。山麓有大禹庙……”。[1]北宋《郡国志》记载:“石纽山在今石泉县南。”[1]南宋绍兴年间,朝议大夫、文学家计有功为北川县重修禹王庙作《大禹庙记》:“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1]以后,南宋的《职方书》、《先儒舆地记》、《方舆胜览》和明代的《升庵外集》、《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四川通志》、《龙安府志》、《石泉县志》等古籍,皆以石泉县之石纽为禹生之地。: d4 T5 w; _: U3 j1 ^ http://www.phoer.net
  2·汶川县、理县有关“石纽山”的记载, {2 z/ F" {1 X7 E http://www.phoer.net
  汶川县、理县有关“石纽山”的记载,最先出自《三国志·秦宓传》:“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1]此说太宽泛,汶山郡辖县甚多,而这里并没有指明具体地点。唐代肖德言、顾胤的《括地志》曾记载:“石纽山在汶川县西七十三里。广柔废县,在汶川治西七十三里。”[1]据现在实地勘查可知,距今汶川县西七十三里的石纽山,当为理县通化乡汶山村的石纽山,但距离汶川县城却不过四十里左右。广柔县治,即今理县古城镇,距今汶川县城不过二十多里。可见唐代《括地志》的两位作者并未实地考察,其书亦非正史,不足为凭。唐代的《元和郡县志》记载:“禹,汶山广柔县人,生刳儿坪。”[1]此处无石纽地名,足见作者并未到过此地,所记亦不可信。五代后晋的《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汶川,汉绵篪县地,属蜀郡。晋置汶川县。后周移汶川于广阳县齐州置,即今治地。玉垒山在县东北四里。石纽山,亦在县界。永徽二年,废汶川县并入。”[1]此说并未指明石纽山在县界的具体方位,因而难以使人信服。宋代罗泌的《路史》记载:“鲧……汶山广柔人也。……生禹于僰道之石纽乡,所谓刳儿坪者……”[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也曾载:“禹生于石纽,石纽村在汶川县西一百四十里。”[1]但根据实地勘查可知,汶山郡郡治遗址在今汶川县飞沙关下面的大邑坪,广柔县治地在今理县古城镇,而今汶川县和理县均无石纽村和石纽乡之地名。因而,此说也难以令人信服。
http://www.phoer.net ( ^  q! P* ]: H& |  3·有关“石纽在江源岷山”的记载
http://www.phoer.net * h0 J) [) S- O) ?1 h( j  唐末五代杜光庭的《青城记》记载:“禹生石纽,起于龙冢,龙冢者,江源岷山也。”[1]若按此说,石纽在江源岷山,却不知在哪个具体地点,更是叫人莫衷一是。2 K/ P- \/ `5 H" a http://www.phoer.net
  从对以上古籍中有关“石纽山”的记载的考证来看,北川石纽山的古籍记载,以《新唐书·地理志》关于石泉县石纽山的记载最为准确,最为全面,而且《新唐书》为正史,可信度最高。另外,北川县石纽山阳刻汉隶“石纽”二字与东汉景云碑上的“石纽”二字又极为相似。因此我们认为,禹生石纽的石纽山应是北川县禹里乡石纽村的石纽山。# m* X$ x" g/ z/ {$ x- a+ x: C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 x& M+ C3 q+ q3 b+ a五:对“涂禹山”、“禹碑岭”等遗迹的考证
http://www.phoer.net 0 G8 V3 A$ h# M) T3 t  根据中国先秦史学会召开的淮河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的结论和近年来安徽蚌埠市怀远县“禹墟”遗址考古发掘结果可知,涂山氏是淮河流域的强势部落,大禹娶涂山氏之处、大禹治水别妻处、三过家门而不入之处及禹聚涂山大会诸侯之处都在今怀远县禹会村的禹墟,这里是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也是涂山国的政治中心。因而,今汶川县境内的“涂禹山”(传为禹娶涂山处)和“禹碑岭”(传为大禹别妻处),纯属后人附会之作,是完全不可信的。
http://www.phoer.net / p% z  H. S) o  清干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版的《石泉县志·古迹》所载县令姜炳章的《禹穴考》曰:“按石纽山在县南一里,川西郡县诸山无名石纽者,则禹之诞生于此无疑也。”
http://www.phoer.net + E4 n3 {: n; }5 \/ F2 ^1 n4 [- e) C2 y  由此推论,汶川县、理县的“石纽山”题刻和茂县的“石鼓”改“石纽”之记,可能都是在清干隆皇帝审定《御批通鉴辑览》之后,石泉县奉旨举行祭禹大典,重修禹王庙,并修建“神禹故里”牌坊于绵茂官道后,汶川、理县、茂县的风雅人士为争辉本邑而大加附会所为。至于汶川县“禹迹”二字,可能是根据民国书法家于佑任先生所题诗句“茫茫禹迹从何得,那计汶川与北川”中的“禹迹”二字书刻的。
http://www.phoer.net / S  \& R% _$ v& w. t8 C
http://www.phoer.net 7 @, ?/ ]& U4 P* b2 n& J7 r6 k- Y0 I' }. A六:对北川县禹穴沟三处“禹穴”题刻的考证
http://www.phoer.net ( f5 X! ~5 Z9 ?# W2 o  1·禹穴沟口的“禹穴”碑刻
http://www.phoer.net ' [; c3 x  Z, P( ~5 \0 s  根据史料记载和颜体书法字帖对照,禹穴沟口的“禹穴”碑刻确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对此学术界亦无争议。% \+ c- L3 ]; s, p5 N http://www.phoer.net
  2·禹穴沟中段的正楷“禹穴”岩刻/ a7 _8 r% ]& @ http://www.phoer.net
  根据宋代以来的史籍记载,禹穴沟中段的正楷“禹穴”岩刻确为唐代诗仙李白所书。宋代的《锦里新编》曾记载:“刳儿坪,在石泉县南石纽山下。山绝壁,上有禹穴二字,大经八尺,系太白书。坪下近江处,白石累累,俱有血点浸入,刮之不去。相传鲧纳有莘氏,胸意拆而生禹石上,皆其血溅之迹。土人云:取石煎水,可治难产。”[1]- v8 e7 \" [. ]1 s# L; A6 U http://www.phoer.net
  3·禹穴沟“一线天”绝壁上虫篆体“禹穴”题刻禹穴沟“一线天”绝壁上的虫篆体“禹穴”题刻,据传为大禹所书。但根据近年考古发现的巴蜀古史新证──《东汉景云碑》考证,此处“禹穴”二字可能是禹后七世王伯杼回蜀寻宗所题,其字体与禹郡阳城出土的夏代陶文字体相似。2 v; E: J+ u% b: B http://www.phoer.net
! o! ?) S! e# \3 l# A http://www.phoer.net
七:对什邡市“禹穴”的考证
http://www.phoer.net $ E& x0 r6 r, _' J* D  今什邡市红白镇木瓜坪村的九联坪,海拔1735米,坪顶有岩穴,当地人称金岩窝,据传大禹降生于此。九联坪第五坪,翠竹漫山,古有禹母祠并有石碑一座,可惜碑已不存,禹母祠遗址尚在,这些明清遗址是后人祭祀禹母的证据。清嘉庆年间的《什邡县志》(3)记载:“治北一百四十里……三江口内有九联坪,洛流屈曲环绕。禹王庙与禹母祠基在焉。基址宏阔,年代无考。古碑屹立,字迹不可辨,疑秦汉之间物,相传禹母居此。”据传说,当年修《什邡县志》时曾有专人查访,在坪后峻岭间有一大洞,相传一名金岩窝,一名禹穴,高阔丈余,深不可测,常隐云雾中。% w) p# N$ ^* l& v- K) f" M8 c http://www.phoer.net
  什邡市博物馆内展板有《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4)的照片及碑文,碑文曰:“君讳敏,字升达,肇祖伏牺,遗苗后稷,为尧种树,舍潜于岐。天顾亶甫,乃萌昌发。周室寰微,霸伯医弼。晋为韩魏,鲁分为扬,充曜封邑,厥土河东。楚汉之际,或居于楚,或集于梁。君缵其绪,华南西疆,滨近圣禹,饮汶茹汸……”此碑文最后一句,恰好印证了古史记载的“禹兴西羌”或“禹生西羌”之说。“汶”是指“汶山”或“汶江”,而不是指汶川,因东汉时汶川还不是县名。“汸”可能是指“汁汸”,即使它是指“汶川”或“什邡”,也是滨近圣禹出生地石纽山(“石纽山在今石泉县南”)。* C1 H8 x/ K4 M8 Q7 W8 ?4 [6 t$ ` http://www.phoer.net
  从以上对什邡市“禹穴”的考证结果来看,什邡市的“禹穴”并非大禹出生地,只能是禹迹传说地之一。/ V0 ]! u2 w8 v0 s6 z' k6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1 r' j9 ^1 V7 w7 h- }: [  `※ 注释$ R+ r+ O* W2 J6 m& b http://www.phoer.net
  (1)《东汉景云碑》,2003年出土于重庆市云阳县,现存重庆市中心三峡博物馆,2005年5月《中国书法》杂志和2006年4月《四川文物》第一期,先后刊登了碑拓照片。
http://www.phoer.net - i9 P0 ~' o4 r  (2)《石泉县志》,清干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版,现存于北京图书馆,为国内孤本% {6 c# Q/ S( o http://www.phoer.net
  (3)《什邡县志》嘉庆版,现存什邡市图书馆, {' j3 C5 \1 v/ J http://www.phoer.net
  (4)《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又称《东汉樊敏碑》,现存雅安市芦山县博物馆。+ k" h4 V$ _* d0 ^* R% H) l http://www.phoer.net
% f! L/ i% P+ u; ? http://www.phoer.net
§ 参考文献' j! C0 c. j1 i) J+ T; r http://www.phoer.net
  [1]钟利戡,王清贵·大禹史料汇集[G]·成都:巴蜀书社,1991·
http://www.phoer.net . [9 C# K1 a9 t: l
http://www.phoer.net : f  @" Y( R. Z& w1 O& }0 ^⊙ 作者简介
http://www.phoer.net ! ^/ y8 X) A) d" X# H+ `: Q$ T1 |  P. w3 I5 u  李德书,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
http://www.phoer.net 4 v1 _( M5 w, M* B* O0 b( b& ^( H7 w
http://www.phoer.net . N! D( \: ^5 R( D3 V( A8 p" q8 ?
源自:《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何晓 发表于: 2008-11-13 14:27:00|只看该作者
真好资料!!!
4# 金佛山
 心璞如歌 发表于: 2008-12-3 13:51:07|只看该作者
禹迹虽犹在,+ y, C; b* t: k" {7 B' H5 w! y+ d http://www.phoer.net
余震劫不了,4 k5 ?# n6 I, t$ d. f http://www.phoer.net
禹功高千古,( c% r8 ^9 Q  \4 {6 ^ http://www.phoer.net
犹自泪沾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2 10:29,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