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59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正弘 发表于: 2014-6-19 01:5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民间信仰浅谈道教三官与民间信仰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 张维佳、余植   
  【摘 要】长久以来,道教与民间宗教信仰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三官是道教神仙信仰体系中重要的三位神祗,经过历史的演变,道教三官渐渐融入到民间信仰当中,本文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地阐述。
  关键词:道教;三官;三元
  形成于东汉时期的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源远流长,长期传播于中国社会,对中国民间风俗产生了深刻影响。道教是以“道”作为最高信仰的一种成熟宗教,“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在道教的形成中,道教神仙信仰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神仙信仰和神话传说,融合自身的信仰理论,并且也在不断地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最终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由此可见,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的信仰渊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会,天、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人类无法生存生活,因此人们常怀敬畏之心,虔诚地顶礼膜拜。
  如《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山川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其注疏燔柴为:“升、沉、瘗”祭礼,是天子在国行会同之礼及诸侯之盟神也,晋氐族苻坚和羌族姚苌等笃信“三官”,唐南诏王异牟寻与唐使订盟时,《盟文》开始“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①
  东汉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认为天、地、水三官能通鬼神,因此设鬼吏为病人请祷禳灾,其消灾治病方式是将病人姓名以及认罪忏悔之意写成文书三份,分别置于高山、埋藏于地下、沉入水中,以此来向三官告解忏悔并祈求安康,谓之“三官手书”。此请祷之法,乃是仿效古代礼仪而来。如《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曰:“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②
  道教认为三官能够为人赐福、赦罪、解厄,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例如《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曰:“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官;三元主宰,三百六十。”③在《三官灯仪》中则有“上元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帝君”;“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旸谷神王”。④由此可见,宗教作为一种对超自然神圣力量表示信仰和崇拜的社会文化形式,其基本职能就是满足信仰者的生存需要和信仰群体的社会需要。⑤
  北魏时期寇谦之为适应历史潮流而对天师道进行改革,使道教摆脱了原始宗教的粗陋浅薄的风貌,清整“三张伪法”,遂将三官与三元相配,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主祀天官;七月十五为中元,主祀地官;十月十五为下元,主祀水官。传说三元日各为三官诞生的日子,因此从唐宋以来,三元节都是道教的大庆节日。唐代三元节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各禁屠三日。由于天官被封为赐福紫微大帝,故近代民间又以天官为福神者,与禄、寿二神并列。至于三官神的执掌范围,宋明以后由于三清尊神与四御的确立而有所缩小,一般认为是掌握人间祸福、天神转迁、生死轮回诸事,民间信仰仍然很普遍。三官中以天官信仰最为普遍,民间视作“福神”在春节时画作年画,天官身穿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画容慈祥,一副雍容华贵的气派,常常贴在门上,希望天官赐福长寿。⑥
  “三官”又称三元,古有以汤圆祭祀三官之俗。后来,三官进一步人神化,如《三教搜神大全》把他们说成是陈子祷与龙王三女所生的三子。三子长大后都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于是被封为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帝君(正月十五日诞生),中元二品地官赦罪青灵帝君(七月十五日诞生),下元三品水官解厄旸谷帝君(十月十五日诞生)。道教认为,三官神位仅次于玉皇大帝。天官住在玄都元阳七宝紫微上清宫,统帅各天帝王、众星诸神,以及各位神仙;地官住在无极世界的洞空清虚宫,统帅三川、五岳、土地、四维八极诸神;水官住在金灵长乐宫,统帅九江、四渎以及一切与水有关的神。三官随时随刻都在监督人们的善恶功过,所以又为人称为三官老爷。一些特别信仰三官的人,每逢三元日都要吃素斋,民间称之为三官素。⑦
  无论是道教的三官还是民间所祭祀的三元日,无一例外地都表明了道教与民间宗教信仰、风俗割不断地联系,道教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一方面不断扩大其神仙对世俗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为民间信仰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并且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所以道教也不断地从民间汲取营养,通过民间信仰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二者都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沃土之中。

§ 参考文献
  ①《道教神仙信仰》张兴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40页
  ②《三国志》[晋]陈寿 撰[宋]裴松之 注 中华书局,1999年,第198页
  ③《道藏》文物出版社 上海书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二册,第36页
  ④《道藏》文物出版社 上海书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三册,第571页
  ⑤《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51页
  ⑥《天上人间──道教神仙谱系》黄德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0-73页
  ⑦《中国神仙传》王兆祥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2-53页 ●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正弘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正弘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正弘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正弘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正弘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正弘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韵律的文字:汉译佛典中的偈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02:43,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