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教授想,流体受到外力容变以后,决不会一切恢复常态,其中必有一部分能量转为废热而不可逆变:能量退化了,过去只归于第一种粘滞性,从分子过程看来这是不够的,第二种粘滞性也决不是零。这不是更加符合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吗? 1950年卢鹤绂教授进行了容变粘滞性理论的研究,以物质应变时内部有分子弛豫过程导致第二种粘滞性不为零为依据,修改推广了原有的纳威尔--斯托克斯非线性方程。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以后他又把这一理论从适用于单一种分子弛豫过程,推广到有多种弛豫过程同时存在的情况,并从分子论观点研究了关于容变粘滞性理论对所有热、机构、化学三种分子弛豫过程的普适性,论证了容变粘滞性系数定义的合理性,并扩充了爱因斯坦的化学弛豫学说──水作为一种具有流动性的连续介质,它有波动性;当水的质点流速达到总波速时,流线的连续性将被破坏,转化成水滴,即粒子,故水又具有粒子性。流线的连续性受到破坏,这就是瀑布和喷水池的喷水流线不连续的产生原因。 卢教授1950年发表的《容变黏滞性之唯象理论》论文,提出了容变黏滞性理论,进而首次推出容变弛豫方程,并以此对经典流体动力学方程,即纳威尔--斯托克斯方程进行扩充,以容纳容变黏滞性。 1951年他发表的《从声现象研究体积黏滞性和压缩性》论文,又扩展了原来的工作,把容变黏滞性理论从声学上的应用范围延伸到全部频率。同年发表的《容变黏滞性与声之速度与吸收》论文,则进一步把理论从适用于一种分子的弛豫过程,推广到有多种弛豫过程同时存在的情况。他的《可压缩流体之散逸函数》论文,从他自己推广了的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导出包括容变黏滞性效应的流体耗散函数。 【3、挠场和环量子三旋的区别】 随着对自然界和实验室现象的深入观察,人们发现涡旋现象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层次:从微观的基本粒子自旋、超导体中的涡旋点阵,到宏观的等离子体加速、电化学点腐蚀、龙卷风、银河系、类星体、黑洞等都存在涡旋现象,整个宇宙通过涡旋而联系在一起。这实际是三旋中的线旋现象,但有人提出自然界存在第五种场──挠场。 所属挠场,是起因于物体中基本粒子自旋的抽象,而认为任何一个自旋的物体都产生挠场。但挠场的“自旋”,不仅是包括球体式的自旋,还包括类圈体式的线旋。 例如挠场论者说,一个永磁体在产生磁场的同时也会产生挠场。最有意思的是,挠场论者说挠场波具有持久性,即挠场有滞后效应,由自旋--挠场相互作用要产生挠量“幻象”──产生挠场的物体移动位置后,该处仍然存在挠场。挠场波是一种“不动波”吗? 1、挠场论者说,这种不动波的幻象和记忆效应,可以用于解释思维记忆、遥视、脑波同步、自发文化联系等许多现象。粒子和物质产生的涡旋是信息的携带者,它们几乎瞬间地通过挠场相互作用着。 挠场携带的信息以波的形式,而不是以幅度的形式来编码,它与场强无关,挠场波不随距离而减弱。 2、自旋和电荷、质量等参数一样,都是物质特别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电荷和质量分别是电场和磁场在物质(包括物理真空)上的表现,那么自旋也可称为自旋场在物质上的表现。在自然界中存在一种由自旋角动量密度而产生的场,大量的异常放能和核反应现象不能用现有的四种相互作用加以解释,也需要引入一种新的场──挠场或自旋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描述的时空几何是挠率为零的黎曼几何,即联络是对称的;若要考虑物质的自旋,卡坦(Cartan)认为需引入不为零的挠率张量。而且有人根据弗勒内(Frenet)方程论证挠场的存在,分析自然界中存在两类相互作用:引起轨迹曲率变化的强相互作用和改变轨迹挠率的挠量相互作用。 挠量相互作用是由挠场产生的,有两种挠量:卡坦挠量取决于四个直线坐标,利玛窦(Ricci)挠量取决于四个直线坐标和六个旋转坐标;物体旋转应用利玛窦挠量描述,而不是用卡坦挠量描述。 3、与引力场相似,挠场不会被任何自然物质所屏蔽;而挠场与电磁场和引力场的最大不同,在于挠场是轴对称的。此外,挠场的作用能改变物质的自旋状态。挠场在自然物质中传播不会损失能量,挠场的挠场波传播速度可超光速。挠场具有全息性质。 人们利用各种物质如电流、等离子体等的旋转来产生挠场,并已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挠场发生器;频率、场强、挠场方向均可调。挠场是否存在我们可以存而不论,但微观基本粒子的内禀自旋性质是存在的,且用宏观外力是不能改变的。宏观中物体自旋角动量密度轨迹曲率的变化,用挠率来描述改变轨迹挠率的相互作用挠量,本身已是一种成熟的数学方法;把它推广到自旋场在物质联络上的表现,可以认为是加强数学方法的应用,而且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例如,超导也存在涡旋,且标准的电子角动量有上旋和下旋,也有一种中间态;通过铁磁体的超导电流,有极短距离的传输。有科学家研制出通过特殊铁磁体,对电子自旋转换成三重自旋超导电流,使之在新的磁体内部以三种量子状态存在。这种实验突破了铁磁体内的三重自旋转换,而此前仅在理论上的可行。众所周知,超导是在无电阻条件下传输电流,当电子穿过导体晶体材料时,会重新排列恢复电阻;在量子物理理论中,传统的超导现象不会在铁磁体中发生。 联系庞加莱猜想看挠场对自旋的抽象,它包括了类似磁场的涡旋现象,但物理学中的自旋角动量,一般是指球体式的自转,所以它是包括了庞加莱猜想正定理和逆定理两方面的内容。 当然,由此而来,挠场论者对“自旋”图像的描述是模糊的,不像环量子三旋的自旋描述分面旋、体旋、线旋那么清晰。另外,挠场论者把挠场波和超光速联系在一起,说明对实数和虚数对应的存在描述也是没有分开。因为超光速是一种快子,本身是存在的,但它是一种虚粒子;实粒子和虚粒子的运动还是有区别的。 【4、庞加莱猜想转座子与毛球及圈模型】 庞加莱猜想证明一个单连通的、封闭的3维流形是否同胚于3维球面?它抽象出的流形、同胚、封闭、连通等图像,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其隐含在连通、连续变换背后更重要的,是拓扑类型的区别。 例如:1、有科学家研究弦在黑洞内可能具有的具体排列方式,发现弦总是会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些非常松软的大弦。再计算几个由弦构成的黑洞的整体物理图像,发现这种由大弦构成的黑洞与传统理论中的视界一样大,这实际上将意味着过去把黑洞描述为中间有一个黑点的圆洞是错误的。按照新的认识,他们把这种黑洞称为“毛球”或者“弦星”。在毛球模型中,视界是一群蓬松的弦,没有截然分明的边界,其毛球图像,实际是与牛顿的引力计算等价的。 其次,毛球抛开传统观点──视界是一个完全确定的界限;按照毛球的描绘不存在什么奇点,这意味着信息可以储存在弦中,并在向外发射的霍金辐射中留下印记。落入毛球模型黑洞的信息,可以想像成把奶油加到黑咖啡里时的情形:如果把咖啡和奶油倒进传统的黑洞,它们将跑向奇点并消失,决不会看到它们混合起来后的情况。 而把咖啡和奶油倒进毛球图像里,奶油和咖啡混合起来的信息将反映到弦的振动中,向外发出的霍金辐射,会携带每一个奶油微粒和每一个咖啡微粒发生了什么事情的具体信息。但霍金辐射不是这个意思。与霍金辐射类似的向外发射,是有人认为奇点可以借助量子远程传输,信息才可逃逸。但不是信息可以从一个黑洞里跑出来,也不是黑洞中心的奇点可以借助量子远程传输。 如果毛球或者弦星研究者认为,毛球或者弦星本身就是信息奇点,它外面飞散的蓬松的弦,只是类似引力场粒子式的弦线或弦链圈,那么撞在奇点上的物质粒子,可以虚实分离,借助量子远程传输,把分离的一个虚状态的粒子,即刻跨越很大的距离传输给另一个类似的反粒子,这种霍金辐射是可以成立的。 2、光子的圈模型,是根据弦理论所有基本粒子包括质子、中子、电子等,都是由细小的弦经不同组合来构思的。因为弦尽管很细小,却可以通过一种称为“碎裂张力”的作用形成大的黑洞。由于“碎裂张力”的作用,弦的张力随长度拉长而下降,正如长吉他弦比短吉他弦易拨动一样;一股合在一起的长弦比单个弦也容易伸展。 所以,当大量弦集中到一起,例如在由弦形成粒子、再由无数粒子演变成大质量黑洞时,其所集合成的“弦球”将变得非常有伸展力,而且直径巨大。光子的圈模型的波动或者自旋,也可看成弦球。 3、进一步地理解光现象的波--粒二象性这一表观和电磁场量子化的发散困难,有人引入的光子的非经典图象“圈”这个模型,其主要构思也在于假设光子──光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维的圆环,而不是以前假定的点粒子。 关于光的圈模型,在牛顿的《光学》一书中提出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混合,在当时和其后很长时期是无法理解的,但牛顿关于光的旋转球假说,联系环量子三旋,也能理解波--粒二象性。其次,牛顿光的旋转球易于反射和透射的突发理论,也可以直接用于圈理论。 4、有科学家用圈量子引力理论建立数学模型,直接描述宇宙大爆炸,甚至解释爆炸前的情景。这种理论假定,时空几何本身有离散的“原子”结构,这与时空的连续性不同,空间类似由一维量子构成,在接近大爆炸时,这种构造被剧烈地打破,量子自身的属性使得物质引力相互排斥,而非相互吸引。即在大爆炸之前存在着另一个时空几何的宇宙,与现在的宇宙十分相似,只是它不是在膨胀,而是随着时间逐步缩小。即宇宙的变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爆炸,实际上是一次量子跳跃。而实际这与用自然数轴和整数轴的模型,理解宇宙大爆炸,可以有“宇宙大爆炸之前”和“宇宙大爆炸不存在”之说,是等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