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474|回复: 6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李成忠 发表于: 2006-6-25 09:34:18|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1950-1977年"丁丁猫"挨涮记

 [复制链接]
  “丁丁猫”挨涮记  /李成忠
在川西山区,民间把蜻蜓叫“丁丁猫”。蜻蜓长相奇特,整个头部只有两只圆而大的眼睛,和一张大嘴巴,因此老百姓对眼睛和嘴巴都大的人,常赠以“丁丁猫”绰号,但有此尊容者不多,难得万里出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H县府的局级干部丁世仁,却获得了“丁丁猫”绰号。
丁世仁出身于城郊的一个贫农家庭,解放前在城关最大的绸缎行当伙计,解放后成了街道积极分子。土改时绸缎行东家被定为“地主兼工商业”,在斗争地主起浮财时,他立场坚定多次立功,被调到县里当了脱产干部。在五六十年代频繁的政治运动中,凭他“根正苗红”的出身,左右逢缘的手腕,和见风使舵的伎俩,成了县府里的不倒翁,就是在当权派不死也脱几层皮的“文化大革命”中,他也安然无恙,还坐上了炙手可热的“知青办”主任宝座。如果不是他文化水平太低,和在百姓中口碑欠佳,可能早当上县级干部了。
丁世仁长着一张几乎同脸一样宽的“娃娃鱼”嘴巴,儿时就有人逗他∶“你娃儿嘴巴这样大,将来一定是吃八方的主”。一句涮坛子的话,后来竟变成现实。他调县府工作后,官运亨通,由办事员做起,一步步向上爬,到六十年代初已当上县房管局长。在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他在房管领域把抓阶级斗争抓得有声有色,大力推行没收“经租房屋”的土政策,把解放前后三年间,收过房租的民房,通通划着“曾经收过租的房屋”(简称“经租房屋”),不管房主阶级成份如何,一律没收充公。有人不服质问他,说查遍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法规,没找到任何执行这项政策的依据,他的答复气壮如牛∶“收房租是不劳而获,就是剥削行为。所以没收剥削过人的房产,完全符合共产党取缔剥削的政策。”使质问者瞠目结舌。
执行没收“经租房屋”土政策后,县里的公有资产平白增加了几百间民房,由房管局出租,使县财政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对贫穷落后的山区小县来说这项进账确实可观,县领导眉毛都笑弯了,大会小会夸奖∶“丁局长有头脑,会办事。”他们哪晓得这项土政策把全县城镇居民整得叫苦连天,从不考虑丧失的民心,激起的矛盾,造成的恶果有多么严重?
解放前夕,H县城关居民不足一万,解放后20年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人口猛增数倍,到“文化大革命”前已达五万左右,原本有空闲房屋出租的人家,此时大多人满为患,住房紧张,没收“经租房屋”更加剧了这一矛盾,城关如此,场镇上也是如此。被没收住房的人家,没一户心里安逸,没一家背后不骂娘,为房子的事上访者不绝,县里平空生出不少纠纷。
没收“经租房屋”不仅使丁局长捞到政治资本,更给他带来不少实惠。想租用“经租房屋”的人踢破了他家的门坎;找他求情退回几平方米已没收的住房,以解决家里添丁增口没处住燃眉之急者络绎不绝;出于种种原因,求他调换住房者也大有人在……这些人上门都不会空着手,有的一盒点心;有的十个皮蛋;有的一瓶酒;还有的一块腊肉或几节香肠……送什么的都有,不外都是些食品,在“低工资,瓜菜代”的年月,老百姓送得起的也只有这些。丁局长对别人送的东西来者不拒,张开“娃娃鱼”嘴巴,通吃八方。他有一套理论∶“收点‘进口货’嘛,人之常情。吃点喝点不算错误,只要不收票儿,就没球事!”
1965年冬,丁局长突然患上甲亢病,体重锐减,骨瘦如材,布满血丝的眼球外突,像两个牛卵子挂在脸上。老百姓背后骂他∶“姓丁的龟儿子欺头吃多了,眼睛都胀鼓啦,成了‘丁丁猫’罗!”从此他获得“丁丁猫”绰号。
次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他正好在外地治病,把医院当避风港,没受半点冲击,躲过了造反派揪斗的风头,直到县里结合“革命干部”时,才适时梭回县里,用调换一套好住房为条件,同造反司令刘麻子勾兑好关系,被推举为“革命干部”,进了县“革委会”领导班子。在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他看准了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简称“知青办”)是件美差,经过活动当上了“知青办”主任。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李成忠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李成忠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两碗抄手 历史风光系列片《自贡场镇风情》首演仪式:七月二日星期天下午3:00
2# 四姑娘山
 楼主|李成忠 发表于: 2006-6-25 09:37:3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丁丁猫"挨涮记

满含激情的城镇知识青年,被敲锣打鼓送下乡,但在条件非常艰苦的农村没呆多久,大多数人就激情全消,纷纷想方设法倒流回城。经过正当途径,诸如招工、招兵、推荐当工农兵大学生回城的,除了过生产队、大队和公社的推荐关外,还必须过县“知青办”的政审关;用非正当办法,诸如找医生出“患有××病,需回城治疗和静养”假证明的,也必须疏通“知青办”点头,才能进城……。知青们对“知青办”主任当面毕恭毕敬,生怕得罪了他回不了城;家长们对“知青办”主任的要求或暗示更是奉为圣旨,惟恐主任不满意,断了子女回城的路。“丁丁猫”审时度势,摸透知青和家长们的心态,张开“娃娃鱼”嘴巴,大吃特吃知青和家长进贡的“福喜”。此时的丁主任已不满足于吃点廉价食品,而热衷于收受烟、酒,尤其是高档烟、酒,除了他嗜烟、酒如命外,还因为多余的烟、酒可让婆娘找南街口摆摊子的王瘸子换成现钱,非常实惠,这样做既坚持了“收点‘进口货’是人之常情”的信条,又没违反他“决不收现钱犯错误”的原则。
凡有人去求“丁丁猫”办事,没带礼物或礼物不够档次的,他从不把人推出门外,或把话说死,一律以“研究,研究”打发来人。时间久了,人们悟出“研究,研究”,实际就是“烟酒,烟酒”,只要送上好烟酒,一切问题都好办。凡照此办理者,无不“要瓜得瓜,要豆得豆”,所送烟酒档次越高,得到的结果就越满意,有人编顺口溜讥讽∶
“丁丁猫”,“丁丁猫”,
嘴吃八方胆子大,
好烟好酒口味高。
若要降伏“丁丁猫”,
两枚“手榴弹”(两瓶好酒);
一个“炸 药包”(一条好烟)。
无钱买好烟酒送礼,子女陷在农村的家长们暗中诅咒∶“但愿‘丁丁猫’那龟儿子哪天吃到红炭圆──烫烂他的×嘴!”1974年初,“丁丁猫”真的吃到红炭圆了,把尿水当茅台酒喝,大年初一住进了医院。他做梦都没想到的是,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同他“涮超级坛子”,请他喝尿水的人,竟是乳臭未干的半截子屁娃吕幺娃。
吕幺娃大名吕小刚,是城关西街补锅匠吕老大的幺儿,人长得精精瘦瘦像个猴子,从小爱看武侠小说,好为同学打抱不平,是出了名的调皮鬼。但他“调皮不捣蛋,坏事绝不干”,所以无论在学校还是在街道名声还不错。他初中没读完就碰到“文化大革命”,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还不足十八岁,本来可以不下乡的,一则家庭经济困难,供不起他吃闲饭;二则他自己贪玩好耍,在城里憋得慌,想到“广阔天地”好耍一番,所以他冒报两岁,在1968年春随着上山下乡知青洪流到了农村,在离县城50多公里的山区黑林生产队插队落户。
在“出门就是坡,山高石头多;天天吃洋芋(马铃薯),顿顿啃馍馍(玉米面饼子);点灯用桐油,柴米油盐自己驮”的地方,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衣服脏了自己洗,一日三餐自己作”的生活。吕幺娃没呆多久,“革命热情”就全抛到爪哇国去了,感到“广阔天地”除了吃苦并不好耍,做梦都想回城去。过惯了妈老汉侍候日子的他,哪里会独立生活嘛?与他同住一起的知青小王,虽然比他大两岁,料理生活的能力同他一样差,两人饭菜不会做,衣服不会洗,顿顿煮玉米面糊糊过日子,出工不到两小时,撒两泡尿后,肚子里就唱开“空城计”,饿得脚火巴手软的。每天收工回住处,全身又酸又痛,像被抽了骨头,躺上床就不想动弹……。他和小王正在发育年龄,特别能吃,生产队发的一个月口粮,半个多月就吃得精光,连做菜的洋芋也煮来充饥,每月还有好几天吃饭没着落,迫不得已隔段时间到山下粮食比较富裕的知青点“革命串联”,混几顿饭吃;实在没法就“顺手牵羊”,偷摸点地里能吃的东西充饥,美其名曰“跳丰收舞”。
吕幺娃每年要借故进几次城,每次回家都向妈老汉哭述在黑林村度日如年的艰难情况,要求想法把他搞回城里。吕家无权无势,也没钱买高级烟酒疏通“丁丁猫”,几次回城的机会都失之交臂。回城无望后,他变得日益消沉,学会了抽烟、喝酒,抱着“活一天少两个半天”的思想,在黑林村懵懵懂懂混日子。1972年冬,小王进城顶老汉的班走了后,他感到孤独,变得更加消沉,常常一人呆坐半天,有时自言自语,时而大哭大笑,社员都怀疑他神经出毛病了,对他敬而远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李成忠 发表于: 2006-6-25 09:40:23|只看该作者

"丁丁猫"挨涮记

山区农民淳朴善良,看着城里来的原本活蹦乱跳的娃娃,变成呆呆傻傻的样子,心里不是滋味,他们对他既同情、怜悯,又有点恨铁不成钢的隐痛。本来黑林村就缺粮,平白来了知青,干不了什么活,还要白吃一份口粮,成了生产队的负担,“跳丰收舞”更闹得鸡犬不宁。生产队长多次向上级反映知青问题,要求“让吕知青他们回城算球啦,别在山旮旯里造孽受罪了”。知青上山下乡是党中央毛主席下的命令,谁有此胆量去改变它呢?心地善良的生产队长只能尽量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好吕幺娃,并答应只要有机会一定推荐他回城,使对前途已丧失信心的他,心里又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在黑林村苦苦撑持下去。
转瞬到了1973年夏天,某三线工厂到H县招工,县“革委会”要求各公社推荐优秀知青到县里接受挑选。黑林生产队长极力举荐吕幺娃,用最美好的语言给他写了“推荐材料”,还亲自出面求大队和公社领导签了最好的评语,加盖公章。当生产队长将“推荐材料”和公社开的介绍信交给吕幺娃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赶快收拾东西,明天一早进城吧。这边能做的事我全做了,县‘知青办’的工作,就看你娃娃的本事啦,我可帮不上忙。”对做“知青办”的工作,队长特别做了交代。
吕幺娃赶进城后,顾不上回家就先去“知青办”交了介绍信和“推荐材料”,并打听了一下这次招工的情况,听说工厂只在H县招十名工人,各公社推荐的人已有四五十个,看来竞争异常激烈,如不打通“丁丁猫”的关节,肯定是“做梦娶婆娘──空欢喜一场”。当天晚饭后,吕老大买了合点心,带着儿子去丁家拜访,父子俩好话说了几箩筐,只得到“丁丁猫”不冷不热的“研究,研究”四个字,呆坐一阵找不到话说,只好告辞。
出了丁家门,吕幺娃赶忙去找小王,讨教如何进一步做“丁丁猫”的工作。小王列举了许多知青回城的事例,说明只有“手榴弹”(瓶装酒)和“炸 药包”(整条烟)才能攻克“丁丁猫”这个顽固堡垒,从这次招工竞争激烈的情况来看,用普通的“手榴弹”和“炸 药包”恐难骤效,必须用“威力强大”的才能起作用,如果有两瓶茅台酒,保证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晚上十点过吕幺娃才摸回家,嫂嫂带着侄儿女们睡觉了,父母和两个哥哥在天井里乘凉,等他研究如何应付招工的事。吕幺娃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当前遇到的困难后,全家人陷入沉默中。大哥开口打破了沉默∶“人家生产队长好不容易给三弟搞了‘推荐材料’,如果这次出不去,就可能永远陷在山旮旯里啦。‘丁丁猫’不点头,三弟走不成。要‘丁丁猫’点头,必须送好烟酒。我们家情况明摆着的,我和二弟同父母分开过后,俩兄弟拖家带口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妈老汉就靠五金社每月二十几元工资过活,还要交几元钱房租,哪有钱买高档烟酒送人啊!”
二哥也接茬∶“现在买啥都要计划,普通烟酒凭票供应,高档烟酒有钱也买不到。听糖烟酒专卖公司的朋友讲,今年过‘五一’,县里从省里才分到十瓶茅台酒和十几条牡丹烟,官老爷们都不够分,哪有老百姓的份?茅台酒官价十几元一瓶,我们即使筹够了钱,也没地方去买呀!”
父亲停止抽叶子烟,搭话道∶“去找找你们二姑爷想想办法吧,他不是摆摊子卖烟酒嘛!”他说的二姑爷就是南街口的王瘸子,是他的“老挑”,也就是儿子们的亲姨父。
大哥赶忙阻止∶“二姑爷这几年赚了点臭钱,眼睛长到额头上,除认得票儿外六亲不认,哪还认得我们这些穷亲戚哟。我们人穷志不短,找他干啥?……”
“大娃儿,你的牛脾气又上来了。你老汉说的是找他买酒买烟,又不是去求他白要什么,为什么找不得他?”母亲打断了儿子的话。
“妈,、说得轻巧,像根灯草。二姑爷摊子上的好烟好酒,比专卖公司的官价贵多了,我们哪有那么多钱买嘛?”大儿子着急地说。
母亲进室内摸索了一阵,出来后颤巍巍地递给吕幺娃一个纸包∶“这是妈拣了几年破烂攒的二十几元私房钱,连你老汉都不知道。为了你的前程,今天妈当着全家人的面交给你,你自己去打点吧!这次走不走得成,就看你娃娃的造化了。”
次日早饭后,吕幺娃带上母亲给的钱,出门搞好烟好酒去了。他先到糖烟酒专卖公司找二哥的朋友,打探有没有从专卖公司买高档烟酒的门路,得到的答复令人失望。当年“五一”节进的高档烟酒,专卖公司仓库里还有四瓶茅台和五条牡丹,县“革委会”管后勤的副主任下过死命令,没有他和专卖公司经理的签字,谁都不能动。专卖公司走不通,不得已转到南街口求助于姑爷,他知道王瘸子和“丁丁猫”家的关系,不敢讲实话,谎称是买点好烟酒求公社干部办事。
 
4# 金佛山
 楼主|李成忠 发表于: 2006-6-25 09:42:18|只看该作者

"丁丁猫"挨涮记

王瘸子听姨侄说要买高档烟酒,眼睛笑成豌豆荚,说得比唱得好听∶“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这个忙我帮定啦!”但一说到价钱,脸色就由晴转阴,分文不让。据他说茅台酒很紧俏,目前手头没货,大麴酒有货,报价二十元一瓶。吕幺娃心想∶“专卖公司的官价才六元一瓶,你也心太黑了。”问到烟的行情时,他说手头没有牡丹和山茶之类的高档烟,最好只有芙蓉,价比官价高近两倍。
根据王瘸子的报价,吕幺娃带的那点钱,高档烟酒一样都买不成,于是磨开了嘴皮子∶“二姑爷,我只有二十元钱,有没有够档次,拿得出手价又不贵的烟酒卖,让我把两样都买齐吧。”
“就这点钱想把高档烟酒买齐?走遍川西坝子都没这个价。应付乡巴佬,用得着什么茅台酒和牡丹烟吗?找个茅台酒瓶子装点红苕酒,买一条红梅烟,连十元钱都花不了,就打发啦,也不用找我磨嘴皮子了。快走吧!别耽误我赶场做生意。” 王瘸子有点不耐烦,边奚落人边下逐客令。
王瘸子说者无意,吕幺娃听者有心,转身就朝南门外“日杂公司”的“废品收购站”跑,径直去找“收荒匠”何大爷。他过去常帮母亲背拣的破烂去卖,对何大爷是熟悉的。他谎称山区的农二哥没见过世面,硬让他弄两个茅台酒瓶子去开开眼界,如果“废品收购站”有的话,卖两个给他。何大爷笑道∶“你娃娃真有福气,前几天县领导请省里来的人吃饭,开了两瓶茅台,瓶子昨天才收回来,你娃要,就让给你吧。”问明茅台酒瓶收购价是五毛一个,他大大方方给何大爷两元钱,说声∶“一元钱请大爷买叶子烟抽。”高高兴兴提走两个崭新的茅台酒瓶子。
吕幺娃心情舒畅,连哼带唱随着街上赶场的人流,来到县“革委会”门口,见许多人在围观大字报,出于好奇,挤进去看个究竟。原来是“知青办”对招工应征知青的“日程安排”,正好与己有关,焉有不看之理,于是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有两个说话口音像成都崽儿,打扮像知青的人,撞挤了他两下也没在意。回家把酒瓶子洗干净,准备去买两斤玉米酒来装瓶时,一摸屁股后的裤兜,里面的钱不翼而飞了,心中暗暗叫苦,想来是看大字报时,遇到“三只手”了,十有八九是那两个成都知青模样的人干的。他赶快到街上转悠,期望碰上那两个人,向他们讨回用于决定自己命运的那笔钱。他在大街小巷转了几个来回,直到赶场的人散尽了,也没见到那两人的踪影,只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父母正等他吃晚饭。
在饭桌上妈和老汉关心地问他搞到送礼的烟酒没有?他不敢告诉钱遭偷的事,撒谎说全买好了。哥哥闻声也端着饭碗来出主意,大哥说按“知青办”的安排,过两天就要定板了,给“丁丁猫”送礼的事不能再拖了;二哥让弟弟晚饭后就去找“丁丁猫”,说这两天去送礼的人肯定不少,去晚了就没希望了……。
吕幺娃匆匆吃了两碗豆浆稀饭就下了饭桌,心情烦躁地反扣上卧室门,独自一人躺在床上,许多往事浮现眼前。想到偷他钱的成都知青崽儿,心里很不舒服,也许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吧,觉得他们也很可怜,进城“打荷包”,与自己在乡下“跳丰收舞”性质一样,都是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对他们总恨不起来,但一想到“丁丁猫”,就恨得咬牙切齿。解放前夕,爷爷留给老汉的遗产,就是现在住的四合小院,当时人少,有一间房闲置,借给从邻县来卖坛坛罐罐的表叔作库房。解放后“丁丁猫”硬把这间房定为“经租房屋”予以没收,害得二哥结婚都没房子住。老汉不知找“丁丁猫”说了多少好话,送了无数次礼,才把那间房子返租回来给二哥结婚当新房。现在二哥住自家的房子,还要老汉交房租,想起来就憋气。自己下农村后,本来有几次进城的机会,就因为没给“丁丁猫”送礼泡汤了……“丁丁猫”,老子不收拾你吕字倒写!最后把心一横,翻身起床,从床下摸出昨晚撒满尿,今早没来得及倒的夜壶,把两个茅台酒瓷瓶子灌满尿水,塞好瓶塞,找了两枚黄蜡密封的中成药丸,剥下黄蜡用火熔化,蜡封好瓶口子。夜幕降落后,他提着假茅台酒到丁家送礼去了。
“丁丁猫”见了两瓶茅台酒,态度大变,不再说“研究,研究”,而是说∶“你娃儿的材料我已经看了,在农村表现不错,这次招工可以推荐嘛。”老奸巨滑的“丁丁猫”,不动声色地盘问起酒的来历∶“这种酒市面上没见有卖的,你是从哪儿搞到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李成忠 发表于: 2006-6-25 09:45:34|只看该作者

"丁丁猫"挨涮记

“我二姑爷在南街口摆摊子卖烟酒,他那儿啥子好酒都有。”吕幺娃把早编好的词搪塞。为了防止“丁丁猫”迫不及待开封尝酒漏了底,他还编了一套鬼话来唬弄∶“丁主任,现在的茅台酒,保存三年以上就叫陈年茅台了。这两瓶酒的出厂日期是19691月,到现在有四年多了,算得上陈年茅台。听二姑爷说,茅台放的时间越长味道越好,也越值价。存放的时间还大有考究,以五年为一个台阶,这两瓶酒到明年二月就五年了,一过五年醇香味道就大不一样,价钱要高出两三成。本来二姑爷整死都不卖,说要到明年春节时,按超过五年期的陈年茅台卖高价,还是我妈老汉出面,他才承让了的。我去拿酒时他还说,这两瓶酒要到明年春节喝才有滋味,没到时间开瓶就糟蹋了。谁知喝茅台酒还有这些讲究,我才不球信!”
两枚“手榴弹”果然奏效,两天后“知青办”公布的招工推荐名单上,吕小刚赫然有名。经过体检、填表和招工人员谈话等程序,十天后吕幺娃坐上厂里派来的汽车,到工厂上班去了。
“丁丁猫”虽然一辈子喝过不少酒,但除在县领导招待贵宾作陪,喝过几小杯茅台润喉咙外,没有开怀畅饮过茅台,所以对吕幺娃送的两瓶“陈年茅台”特别珍惜,对唬弄他的那套鬼话也信以为真。他详细检查了瓶上标的出厂日期,确实是1969110,决定存放满五年期后才开封品尝,锁在酒柜里,不让家里人动。
1974122是农历岁末,“丁丁猫”决定除夕夜吃团年饭时,开怀畅饮“陈年茅台”。晚上八点,丁家堂屋里的八仙桌上摆满了菜,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在那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的年代,有知青“进贡”,丁家团年家宴的菜肴自然比一般人家丰盛。待家人全部入席后,坐在上座的“丁丁猫”才拿出一瓶茅台,用打火机烧化瓶口的封蜡,拔出瓶塞,先给自己倒了满满一杯,他要先独自品尝五年期的“陈年茅台”滋味后,才让家人开洋荤。
“丁丁猫”的婆娘很抠门,为了省电,堂屋里的照明灯泡只有15瓦,比煤油灯亮不了多少,晚上屋里灯光昏暗。“丁丁猫”眼睛虽大视力很差,所以对面前杯里的酒颜色是白是黄看不清楚,加上他感冒未愈,嗅觉失灵,闻不出杯中异味,端起杯子就喝。他喝酒与众不同,尤其对好酒更是如此,他从不小口慢呷,细细品味,而是喝一大口包在嘴内,慢慢下咽,细水长流地回味,还美其名曰“喝包口酒”。
一大口密封在瓶内近半年时间,经过充分发酵的尿水进了“丁丁猫”口内,酸、咸、苦、辣、骚五味俱全,烧得口舌发痛,难受得“卟!”的一声吐了出来,喷得满桌都是,连坐在对面的大儿子和儿媳妇也被喷了一脸。接着他恶心反胃,“哇!”的一下,翻肠倒肚呕吐起来,弄得到处都是污物,满屋臭气熏天。“丁丁猫”一口尿水搅烂了团年饭局,待收拾完满屋污秽,已近午夜时份。按民间观念,吃团年饭出事很不吉利,预示来年不会行好运,“丁丁猫”全家人对此耿耿予怀,纷纷数落、埋怨他,想到喝尿水的滋味更加恶心,折腾得一夜无眠,昏昏沉沉躺到次日中午才起床,感到头晕眼花,四肢乏力,走路都打偏偏,下午更上吐下泻,不得不破了“大年初一不看病”的忌讳,去医院抢救并住院治疗,整个春节都没过安逸。在病床上,他咬牙切齿地在心里咒骂吕幺娃,发誓要理抹这个“大胆妄为,不知死活的东西”。
正月初六“丁丁猫”出院后,连家都没回,就到办公室亲自拟定给三线工厂措辞激烈的公函,并于当天发出,函中说∶“现已查明吕小刚有破坏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罪行,要求将其开除厂籍,送回县里处理。”半月后“知青办”收到工厂军管会的回信,称∶“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三令五申要求实事求是,依法办事,如果吕小刚有破坏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罪行,请贵县‘革委会政法办’按正常程序将有关调查核实的材料寄来,我们一定依法严处。”让“丁丁猫”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
6# 青城山
 楼主|李成忠 发表于: 2006-6-25 09:47:39|只看该作者

"丁丁猫"挨涮记

没过几天,“知青办”收到一封“丁主任亲启”的信,“丁丁猫”拆封一看,写信人落款吕小刚,信文白字(错别字)连篇,却措辞强硬,连懵带猜才看懂全文∶
丁主任∶
我估计你已经上(尝)到送你的“陈年毛(茅)台”之(滋)味了,肯定很(恨)死我了,想把我朝死整,你才安义(逸)。现在告诉你,你整球不到(倒)我了。我一到厂里,就向军代表坦白交代了给你送酒的事,军代表说理解我的行为,那是你必(逼)出来的,还说只要我在厂里表现好就没事。
我听说你来信要整我,被丁(顶)回去了。我心里很不安义(逸),写信告诉你,姓吕的不是好也(惹)的,你要把老子必(逼)急了,老子就不认黄,整烂就整烂,拼了谈谈(坛坛)撞贯贯(罐罐),我要把你吃知青的妹(昧)心丈(账),还有你家卖烟酒给我二姑爷的丈(账),写大字报公布在南街口,看你龟儿子怎样下台?
看在同乡份上,只要你不在(再)干坏事,不在(再)吃知青的“福喜”,老子放你一马。言语有得最(罪),也是你必(逼)的,还汪(望)见亮(谅)。
祝你
  放下土(屠)刀,立地成伏(佛)!
  
同乡
  吕小刚
  1974年×月×日。
看完信“丁丁猫”气得“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呆坐椅上半天回不过神来。冷静下来细细思量,心里发虚,出了一身冷汗。厂里有军代表给吕幺娃扎起,看来鞭长莫及无可奈何,如果把他逼急了,这小子真把知青和家长送礼的事全抖出来,自己就“黄泥巴掉到裤裆头──不是屎(死)也是屎(死)了”。看来只有先稳住吕幺娃,让他别乱来为上策。
两天后的晚上,“丁丁猫”提了盒点心,以访问知青家长的名义,悄悄去看望吕幺娃的父母,请吕老大写信给儿子,说“知青办”原来对他有点误会,现在已经消除了,让他在厂里好好干,一定要为H县的知青争光。他还假惺惺地告诉吕老大,家里有什么困难,尽管找“知青办”,他们一定尽力帮助解决,做在外地工作知青的坚强后盾。“丁丁猫”走后,吕幺娃的二哥纳闷∶“今天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一贯吃知青的‘丁丁猫’给知青反送起礼来了?其中一定大有名堂。”他写信问弟弟怎么回事?收到回信明白了一切。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丁丁猫”喝尿挨涮的事,不久就在县里传开了,知青和家长们听后,人人拍手称快,吕小刚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有人编顺口溜奚落“丁丁猫”∶
“丁丁猫”吃八方,
吃到红炭圆遭了殃。
尿水当作茅台酒,
烧了嘴巴开不得腔。
2003112完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梁滩河 发表于: 2006-7-1 22:07:39|只看该作者
中国特色,这种闹剧在继续上演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4 17:21, Processed in 0.1872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