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王德奎|查看: 4850|回复: 27
[社会科学

对上古文化的探讨

 [复制链接]
21#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35:56|只看该作者
11、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挠乱了中国上古史。《史纪•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轩辕之丘,西陵氏其方位没有明指,而皇甫谧在评注《史证》、《五帝本纪》首句:“黄帝轩辕氏”。却说:“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祁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筹丘。第二句:帝即位,居有熊。”先秦史籍没有黄帝居住有熊之词,黄帝号有熊,源于《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移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而皇甫谧伪“黄帝生于寿丘,初都涿鹿,后迁有熊,居轩辕之丘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按王国谁《疏证》,以上《宋书•符瑞志》案《宋书》采于《春秋元命苞》、《帝王世纪》诸书为之,但伪为附志者,实袭《宋书》又本非一源,古今杂存,矛盾斯起,纠纷之因,皆可剖析。”要剖析还须知道伪袭者的庐山真面目。

什么是《宋书符瑞志》?南朝梁,沈约所撰,清《四库全书》评:何“承天书”为本,天书者,道教称元始天尊所说之书,尽通体之奥,八角垂芒,灵心炫目,而旁采徐爰之说,惟其志兼载魏晋,失于限断,又创为“符瑞志”,语多不经,为学者所讥”。什么是符瑞志呢?‘请天赐祥瑞之物与人君,以为受命之符令,凡为王者,须有受命之征,沈约引《帝王世纪》黄帝讨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今术士驱鬼神以朱墨作书,缭绕成文,谓之符瑞。”

什么是《春秋元命苞》呢?北周卫元嵩撰,体近太玄,又似天书,辞语奥洁,难于作摸。

什么是《帝王世记》,晋皇甫谧撰。朝歌人,今河南淇县,字士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母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受书,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览典籍,百家之言,自号玄晏先生隐居终身著高士传。而未言,编篡《帝王世纪》,然在评注《史记•五帝本纪》时,特别是黄帝时代圣贤都自认弄不清楚,而皇甫谧却填了空白,诸如黄帝颛顼的建都,在位时问和年龄先秦史书没有记载,却被皇甫谧一般作气超越了孔圣。如黄帝生于寿丘,迁都有熊,有熊是今河南新都。爱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否定玄嚣又名青阳是嫘祖所先,认为玄嚣青阳即是少昊,伪言黄帝在位一百年,年百一十一岁,葬桥山是空棺,否定黄帝传位昌意之子颛顼,慌言黄帝传位给少昊金天氏,少昊在位八十四年,颛顼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零五岁,到了南北朝沈约撰《宋书•符瑞志》附和少昊名青,居帝位,帅鸟师。以《山海经•西次三经》居西方,少昊居之。皇甫谧闭门造车,所撰《帝王世纪》为沈约撰《宋书•符瑞志》所搜辑。清代朱右曾搜集西晋以来诸多书籍注书文字中引用的《竹书纪年》文字,搜集的成果自称为古本《竹书纪年》。明代嘉靖以后,出现两卷本的所谓今本《竹书纪年》,历代被斥为元明时人伪作,清人姚振宗推断为明嘉靖时范钦所作,一说是梁、沈约所作。钱大昕认为今本多采梁沈约所撰《宋书•符瑞志》。而《宋书•符瑞志》则袭于晋皇甫谧所撰《帝王世纪》而《帝王世纪》所载有关评注,司马迁的《史记》时,从未说明引证何书,而且内容与《竹书纪年》完全吻合一致,说明《竹书纪年》的趋形源于皇甫谧的笔端。
22#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36:1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我国古时,皆以新君即位之次年为元年,不设年号,每易一君即位之次年为元年,汉文帝即位诏以明年为元年。周历王失位,周召二相共理国事,号曰共和《史记年表》书共和元年,年号之设实始于此,到了孔子删春秋纪年始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是编年之史,撰尚书则未纪年。太史公撰《史纪》凡特大事纪年始于周历王三十年,但粗略,到周元王元年凡特大事始纪年详。

至西晋以后出现了六种纪年,有《史记纪年》、《竹书纪年》、《帝王世纪纪年》、资治通鉴纪年》、《早子纪年》、万国鼎、《中西对照纪年》、《春秋命历序》等。如当今曹先生说:“嫘祖是黄帝正妃,研究嫘祖必须和黄帝连在一起,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时代,最早见于《史证.五帝本纪》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作为五帝时代的主要人物,《世本》、《大戴礼》也有相同的记述。而《帝王世纪》则把黄帝排挤到三皇之尾,新增加了少昊、帝挚为六帝。《史记》的在位年代没有明确的记载,黄帝、颛顼、帝喾,三人的在位年代,《史记•五帝本纪》没有具体的在住时间,只能从皇甫谧的注释中知道黄帝在位一百年,年百一十岁,颛顼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一百零五岁,帝挚九年”,说明上古纪年均出自皇甫谧撰《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具体内容记载些什么,还须仔细研究剖析,有人说《竹书纪年》的作者是魏国的史官,专纪魏国的史事,既是史官所纪述的内容,应像孔子删鲁国春秋一样详细。如鲁定公在位十七年,孔子记述了一百二十三件大事,一万零三百二十字,因果关系记载清楚。这位魏国的史官记载魏史,终了周赧王十六年,魏哀王二十年,自赧王元年至十六年期间,只记载了仅二十三件,一百九十四字,其中袭引《史记》十二件,而且有误,该载的没有记载,非魏国的事不皆记的却又记了,而且大多谬误,现将其二十三件事浅析如下:

第一件事,“隐王”指周赧王。第二件事,“元年丁未”即是该周赧王元年是“丁未年〉像这样的事记载,有可价值,而且”丁未年”是抄袭于《甲子纪年》和《通鉴纪年》

第三件“十月郑宣王来朝梁”按《史记》自郑恒公友至郑君二十一年亡于韩,共计二十四位公候中,找不到“郑宣王”的名讳,郑世家族也没有称王的。郑世家起于周宣二十二年即公元前795年至周烈王元年被韩所灭,即公元前375年再到周赧王元年即公元前314年即是说郑国已经被韩国灭亡61年了,怎么还有郑宣王来朝魏哀王呢?

第四件;“周赧王元年,燕子之杀公子平,不克,齐师杀子之,醢其身。”应先问这位魏国以史官,燕国与齐国之间的事,与魏国何涉。

按《史记》记载::燕公哙老,不听政,国事皆决于相国子之,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谋,将攻子之,诸将请齐国援助,齐王推辞国小,太子平与将军市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徇难,因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齐王因令将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后来燕昭王称雄于北方。这位魏国史官,事非颠倒,巫国相子之先举兵杀太子平,又以“醢”字,把这场屠杀百姓的责任推在主张仁政的孟轲身上,说是齐人把子之杀死后剁成肉酱。同时燕太子杀子平本来发生在燕哙三年,即周显了三十五年,中间,还隔了周慎靓王,时差二十多年,周赧王元年是魏哀王四年以是东西周分治,赧王迁都西周的大事件,这位魏国史官把它漏记了,而偏偏记载燕、齐别国的事,是否失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3#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36:44|只看该作者
第五件:周赧王二年,齐地暴长,长丈余,高一尺。周赧王二年是魏哀五五年,秦便樗里子伐魏,取曲沃,这位魏国的史官不记载,而要记载齐国的地高了一尺。同时搬出《御览》引《纪年》。《御览》是北宋太宗二年,李肪撰,所载史外古籍佚文,非正史,所载精怪奇事,天外人谈天外事。

第六件:“周赧王二年,魏以张仪为相”。按《史记》战国时苏秦韩国人,合六国之纵,同盟拒秦。张仪,魏国人相秦惠王,以连衡之策说六国使背纵约而事秦,周显王四十六年魏哀王十二年,秦相张仪与诸侯合于啮桑。十三年,张仪相魏,魏有女子化为丈夫。十六年魏襄王辛,子哀王立。张仪复归秦,周赧王六年魏哀王九年,张仪,魏章被秦逐皆归于魏,魏相田需死,楚相照鱼慎张仪为魏相,于楚不利,唆使苏代谓魏哀生以太子自相,张仪,魏章等皆将务以其国事魏。后来太子果相魏,次年张仪死。张仪在魏国为相是周显王四十七年,魏襄王十三年,而非这位魏国史官谬为周赧王二年魏哀王九年,九年是张仪,魏章等三人归魏,魏哀王欲以仪为相,遭楚害并非为相。

第七件:“周赧王三年,韩明帅师伐襄丘”。《水经•济水注》引《纪年》魏襄王七年韩明帅师伐襄丘“。按《史记》魏襄王七年是周显王四十二年,非赧王三年。这年是魏尽入上郡于秦。秦降魏蒲阳。同年是韩宣惠王三十四年,秦伐败韩鄢,韩宣惠王八年是魏败韩将韩举,不是韩明。此次事件并非发生在周赧王三年,而是周显王四十五年。

第八件:“周赧王三年,秦王来见于蒲阪关”,《水经•河水注》引《纪年》魏襄王七年秦王来见于蒲阪关。”按《史记•魏世家》魏襄王七年是周显王四十二年,并非周赧王三年,周赧王三年是魏哀王六年。这年是秦立公子政为太子,秦王与魏哀王会于临晋。

第九件:“周赧王三年,四月越王使公师陈来献舟三百”。《水经•江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四月越王使公师陈来献舟三百。按《史记•越王世家》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兴兵灭越杀王无疆,而越从此散,朝服于楚。”周赧王三年已经是公元前312年,那里还有越王来献舟。
24#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37:02|只看该作者
第十件:“周赧王三年,张仪卒。”按《史记》张仪卒是周赧王七年魏哀王十年。

第十一件:“周赧王四年翟章伐卫”。按《史记》魏哀王八年伐卫拔列城二。卫君患之,经如耳周旋,说魏哀王,罢其兵。而魏无翟章其人,魏文候时,有翟瑛,魏昭王时有翟景二人均属文仕非将才,且时间不符。魏武侯九年,翟败魏于会,说明此翟非魏人。

第十二件:“周赧王四年,魏败赵将韩举”。《史记,韩世家》韩举是韩国的大将,姓韩名举,非越国的将军周显王三十五年,韩宣惠王八年,魏惠王三十六年,魏败韩将韩举,同年魏复与齐王会甄,非魏战胜赵国,与赵国无关。”

第十三件:“周赧王五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

第十四件:“周赧王六年十月,林雨,疾几,河水酸枣。”以上两事,风云变换,自然现象与史记有多大价值。按《史记》记载,周赧王五年是魏哀王八年,魏伐卫,拔列城二。赧王六年是魏哀王九年魏王与秦王会于临晋,张仪,魏章皆归魏,魏相田需死,楚害张仪,等大事件为何要漏记。

第十五件:“周赧王六年,楚庶章率师来会我,次于襄丘。”《水经•济水注》引《纪年》魏襄王九年,楚庶章帅师来会我,次于襄丘。”按《史记》周显王四十七年魏襄王十二年楚败魏襄陵。同时诸候执政与秦相张仪会啮,并非周赧王六年魏哀先九年。

第十六件:“周赧王七年,翟章救郑,次于南屈”(《水经•济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引《纪年》翟章救郑,次于南屈。)按《史记》周列王元年郑君二十一年魏武候十二年韩哀候灭郑。公元前375年郑已于亡韩。至周赧王七年已时隔六十六年怎么会有翟章救郑,次于南屈呢?同时魏无翟章其人。

第十七件:“周赧王八年,秦公孙爰帅师伐我皮氏,翟章帅师救皮氏国,疾西风,”《水经•汾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孙爰帅师伐我,围皮氏……),按《史记•魏世家》魏哀王十二年魏太子朝于秦,秦来伐魏皮氏,未拔而解,魏襄王十二年,是周显王四十七年,非周赧王八年。

第十八件:“城皮氏”。(《水经•汾水注》及《纪年》魏哀王十三年•坡皮氏)。此条空洞无物。按《史记》魏襄王十三年张仪相魏,魏有女子化为丈夫,秦取魏曲沃,平周。为什么不记载,偏要记空洞无物的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5#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37:21|只看该作者
第十九件:“周赧王十二年秦拔我蒲阪,晋阳、封谷”。按《史记•魏世家》魏哀王十六年,秦拔魏蒲阪,阳晋、封陵。非是晋阳、封谷。

第二十件:”周赧王十三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九原,将军,大夫适子,代吏皆貂服。”《水经•河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会吏……),按《史记•赵世家》邯郸是赵国的都城,九原今内蒙五元市,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水经注》九原城南临长河、北背连山。二十七年五月,戊中,大朝于东宫,传国立子,是为惠文王,武灵王自号主父。立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故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壮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因观秦王之为人。这时是周赧王十八年,魏襄王在位十六年已卒。《纪年》虚构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九源,又以貂服取代胡服,完全违背了《史记》记载赵武灵王要大臣们身穿胡服雄霸天下的原意,以冰雪中的貂鼠怎么能取代北方的胡人。

第二十一件:“周赧王十五年,薛候来会王于釜山”。(《水经•济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按《史记•魏世家》魏襄王在位十六年,已亡于周慎靓王三年,那里还有魏襄王十九年会薛侯于釜丘呢?

第二十二件:“周赧王十五年,楚入雍氏楚人败。”按《史记•韩氏家》韩王十二年,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经过反复周旋,于是楚解雍氏围。非楚人败,其时应是周赧王十六年魏哀王十九年。楚围韩与魏国何涉。

第二十三件;“周赧王十六年,王与齐王会于韩。”按《史记•魏世家》魏哀王二十一年魏、齐韩共败秦军函谷。《史记•韩世家》韩襄王十四年与齐、魏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没有《纪年》所谓魏王、齐王会于韩,最后,“今王终二十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今王终二十年,《史记•魏世家》,索隐引《汲冢纪年》终于魏哀王二十年)。

“神秘的《竹书纪年》,窥其一角,概其全部”,难怪王国维先生将《竹书》纪年的竹书二字删去,称为《纪年》而《纪年》前辈圣贤都不知道而后人怎么知晓呢?唯一闭门造车,笔下生花,垂手即得。两晋一百五十年间,谁是高手,悟出了《竹书纪年》呢?两千年过去了,还需拨乱反正弄清真相。

1、伪造《竹书纪年》意在贬低《史记》,维护中华文化一元论,因《史记》记载很多古蜀与黄帝的关系,例如:1、它与中华文化一元论相矛盾。《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器,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是为颛顼有圣德。

2、《史记•三代世表》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耶?行道德岂可以忽乎哉,人君王者举而观之。这段是说:蜀王是黄帝的子孙,秦灭蜀,汉灭秦,至今在汉朝西南五千里的黄帝子孙,常来朝贡于汉皇。
26#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37:41|只看该作者
3、《史记•六国年表》西方,物之成孰,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这段主要是说:天生万物,皆成熟西方,故黄帝之玄孙,大禹出生于西方的蜀山氏,今绵阳市的北川县,周武王从西方的丰、镐伐殷克纣于牧野;秦在西雍称强而统一六国;汉高祖兴自蜀汉,故称西方是物华天宝,人王地灵。

4、《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5、《史记•夏本纪》大禹治水导九山于古蜀有两条道路,可通蜀外南面是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北面是西倾、朱围、乌鼠至于太华。导九川水路南方是汶山导江东别于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北方上贡道路是浮于潜,入于渭,至于河。

6、《史记•封禅书》自黄帝以至秦,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岳山、歧山、吴岳、鸿冢、渎山、渎山、蜀之汶山。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在蜀。特别提示:渎山蜀之汶山,江水祠在蜀。

7、《史记•周本纪》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远矣!西土之人!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及庸、蜀、羌、矛、微、卢、彭、濮人,称尔弋,比尔干,矛其誓,诸侯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上文是说,武王伐纣,蜀王帅西士八国之师,与诸侯会师于商郊牧野。

8、《史记•货殖列传》蜀卓氏,赵国人,用铁冶富,蜀氏之先祖与禹同姓居西土蜀山氏,助禹治水,定居河东,为蜀卓氏,历经殷商至周武王灭纣,蜀氏抗赋贡叛,武王派辛荒伐蜀卓氏,自此蜀氏哀,至秦灭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外,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怀乡土,至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蔚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为人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蜀王孙有女文君,好音,故司马相如谬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亦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慰悦而好之,蜀卓氏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贾田宅,为富人,其后,相如官拜中郎将,略事西夷,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即昌意降居若水之若水,南牂柯为徼,通零关道……还报天子,天子大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7#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38:05|只看该作者
9、《史记•大宛列传》张骞使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市。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厦数千里,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厦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厦,从羌中,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欣然。

10、《史记•西南夷》建元六年,王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给蒙“蜀构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构酱,多持窃出市夜郎。

11、《史记•张仪列传》“司马错论攻蜀,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得其地可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秦,惠王曰善,卒起兵伐蜀。”

以上种种司马迁根据《帝系》黄帝传代系数《大戴礼》以及《山海经》对古蜀光辉历程载入了《史记》真可谓,太史公秉笔直书,古蜀国如花似锦。

晋皇甫谧为什么要与《史记》唱对台戏呢?

1、因为他不承认青阳是嫘祖之子。逆造慌言青阳是次妃方雷氏生于东夷属於东夷族。

2、《史记•五帝本纪》高辛父曰蛴,蛴极父曰青阳,青阳父曰黄帝“青阳与蛴极皆不在帝位”。而皇甫谧则说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位。

3、《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颛顼立。而皇甫谧说:黄帝崩,帝挚,少昊立曰金天氏在位八十四年。

4、为什么黄甫谧在评注《史记•五帝本纪》时,从不引证任何典籍,都是皇甫谧或《帝王世纪》云!云!

5、为什么皇甫谧对《史记•五帝本纪》评定的内容与《竹书纪年》的内容完全一致,这不是巧合,编篡《竹书纪年》这位高了,是否是晋皇甫谧,应无质疑。

6、司马迁作《史记》自黄帝,历唐、虞、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之际,以周王朝为核心,不仅记述了周王朝的特大事件,同时记述了十八世家的特大史事,记述任何一家时,在其世家之间所发生的特大史事,如公侯分封,立代,争城夺地都作了记载,相互对应,一环扣一环,特别是对应关系,均环环扣紧,记载清楚。《竹书记年》的作者,往往自作聪明,《史记》没有记载,属空白的年代时,《竹书纪年》巧妙地填补了空白,然而,凡大事件,不会是孤立的,必然要涉及到两个或三、四个诸侯国,根据周王朝皇帝的年代,顺藤摸瓜,对应诸侯国,所发生的事件是否相符,因《竹书纪年》是虚构天书,结果《竹书纪年》所记事件都无法对号入坐,排不上席位,往往别的诸侯国在办丧事,而《竹书纪年》却在抬花轿,对不上号,如魏襄王卒于在位十六年,《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魏襄王于釜丘。”薛侯是谁?按《史记•孟尝君列传》“齐威王三年,封子田婴于薛。田婴有子名文,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卒,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齐湣王二十五年(前298年)使孟尝君入秦,秦昭王欲以为相,遭谤,将杀之,以狐裘贿幸姬求解脱,归为齐相,有人毁孟堂君将为乱,因谢病,归于薛,后魏昭王以孟尝君为相,西合于秦、赵、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于莒,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文卒,谧号孟尝君”。
28#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38:32|只看该作者
薛氏中立于诸侯,“无所属”。即是说孟尝君,至卒都无薛侯爵位的称号,也没有薛侯来会魏襄王于釜丘的记载。四国破齐是周赧王三十一年,魏昭王十年,(前284年)。魏襄王在位十六年经卒于周慎靓王三年,即前318年。那里还有魏襄五十九年呢?

又如《水经•沁水注》引《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玄武。按《史纪•魏世家》梁惠王十九年,是诸侯围魏襄陵,魏筑长城,塞固阳,即周显五十八年,公元前351年,晋国在周威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就被魏赵韩三家分其地,晋已经亡国,那里还有晋取玄武呢?

再如:《竹书纪年》引周定王十一年,“晋出公奔齐”。按《史记•晋世家》晋出公奔齐,是周定王二十八年,“晋出公十七年,出公奔齐道死。而不是周定王十一年晋出公奔齐。

正如王国维所说《竹书纪年》全袭于他书,诸如《宋书•符瑞志》、《山海经》《逸周书》《史记》《御览》《尚书》司马光撰《通鉴甲子纪年》等。那里是魏冢竹书呢?再如不合口味的则随便篡改。如《竹书纪年》令偏伐岷山或蒙山,两处地名《禹贡》均有记载。《禹贡》“蔡、蒙旅平。岷山道江,东别为沱。”《艺文类聚》、《御览》皆类同,扁帅师伐岷山,《辞源》为蒙山,岷山、蒙山均在古蜀。得二女于桀,一名琬,一名琰。然而却被注释者将“岷山二字颠倒,妄称“山民”,否定古蜀之岷山。

以上种种,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究其原因,正如段渝教授所说:一是疑古过甚,怀疑一切,一是认为巴蜀古为西戌,南蛮,不当上承余绪,成为帝颛顼的母家,显然,这是“内诸夏而外夷狄”那样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陈腐观念在作怪,其实质是文明起源的一元论。可见,要纠谬释误,必须从《史记》、《山海经》先秦史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深刻再论析,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揭示黄帝、嫘祖与巴蜀关系的史实,为改写中华古史添砖增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2 13:06,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