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437|回复: 27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23:4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社会科学对上古文化的探讨

 [复制链接]

对上古文化的探讨

盐亭县嫘祖文化开发研究会顾问   石云龙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盘点:全球最奇特双胞胎 全球人模人样的动物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24:0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对上古文化的探讨

盐亭县嫘祖文化开发研究会顾问   石云龙

我和孙女石小玉,撰绘的《中华之母嫘祖大型画册》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印制,在全国发行,现又改编成《嫘祖传奇剧》终于要面世了。十多年来,我始终围绕着嫘祖的出生地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工作,其成果集中体现在我们的学术专著《嫘祖大型画册》及《嫘祖传奇剧》,对嫘祖文化研究有一定影响。

嫘祖是黄帝元妃中华民族的始祖,她发明野蚕家养,抽丝编绢衣被天下,给人类文明创造了伟大贡献。

研究上古文化的规则

共和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发生了大飞跃,人文景观蓬勃发展,有些地方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争夺上古圣人的出生地,说当地是古“西陵”、古“轩辕丘”,是嫘祖、轩辕的出生地,意在打造文化大省,大势塑造轩辕,嫘祖地缘文化,目前,就全国而言,说当地是古“西陵”是嫘祖的出生地不下13处,嫘祖发明野蚕家养,其足迹所至都有嫘祖的传说,但其出生地只有一处,故里应该只有一处,出生地肯定故里,嫘祖文化也有原生地和次生地之别,人们争论的是原生地即出生地,史学家在论及嫘祖故里,“西陵氏”、黄帝故里“轩辕丘”提出了四条原则。(1)其地必须有“西陵”、“轩辕丘”的地名,其地名必须在先秦之前就已经有了,而且必须在先秦以前就有史籍记载。(2)“西陵”、“轩辕丘”所处的位置远近要适宜。(3)当地有地下考古文物作支撑。(4)当地有“嫘祖”、“轩辕”的传说故事及植桑养蚕的风情民俗。近十几年来,很多地方大肆臆造虚构嫘祖和轩辕的故里,把它似为文艺类,炒得非常热闹,群众喜闻乐听,但不能离经背谱,不能让昔日的《野客从谈》道藏五千卷,惟道德经二卷为真,余皆蜀道士杜光庭臆造,史称“杜撰”嫘祖文化不能类似从演。

当代著名史学家李学勤教授指出国际国内对文明的评判提出了四条标准:(1)、要有城市,在发掘的遗址中应有能容纳五千人的城市。(2)要有文字。(3)要有较复杂配套的礼仪建筑,(4)要有能冶炼青铜的技术。

唯盐亭独具一格符合双四规则。

最近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出通知,不宜用虚构人物进行命名故里。

研究嫘祖文化初获硕果

石云龙十几年来,始终按照“双四”原则,依据《史记》、《山海经》、先秦以前的典籍,紧紧抓住“轩辕之丘”、“西陵氏”、“轩辕”和嫘祖的出生地,进行研究,卓有成效,有《古风》一篇记载,四川盐亭嫘祖诗书画院《潺亭》,标题是《史记》、《山海经》与嫘祖的关系

三月春花色正鲜,桃红李绿笑开颜。

嫘祖诞生西陵氏,黄帝住居在轩辕。

西陵轩丘今何在,先秦史书有铭言。

《山海经》证轩辕丘,方位座落在岷山。

轩辕之丘有多说,《帝王世纪》在穷山。

穷山之际无法考,天话相传几千年。

《楚辞天问》金光闪,阻穷西征返家园。

云山阻隔难如愿,化为黄熊越过山。

鲧尸西归迷底解,一石击破井底天。(穷山即岷山)

嫘祖教民把蚕养,足迹所至都有传。

元妃辅佐轩辕帝,一统华夏建江山。

西陵究竟在何处,全国各地乱纷纭。

河南西平尤为甚,十支汉简证西陵。

专家教授捧西平,连篇累牍压盐亭。

云龙见此心焦碎,专研琢磨汉简文。

浅析《西平嫘研究》,无理无据胡篡云。

汉简本是民间语,并非兰台御史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27:11|只看该作者
汝南西陵远离古,不是古代真西陵。

赵氏唐碑抄文在,嫘祖归葬在青龙。

千古之迷迷底解,盐亭古蜀是西陵。
4# 金佛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28:24|只看该作者
《史记》、《山海经》记载了轩辕、嫘祖与古蜀的密切关系,这些关系,关系着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关系着长江流域文化的正本清源,关系着黄帝与嫘祖对古蜀文化的研究,关系着西南蛮夷这顶黑帽子。从古自今有些学者,因角度不同,涉及的范围有异,阻碍了中华文化发祥地无法正本清源,特别是西汉以后,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对《史记》和《山海经》所载“轩辕之丘”西陵氏“江水”、“若水”、“蜀山氏”与轩辕和嫘祖的出生地的重大地望,众说纷纭。

《三海经》佐证轩辕之丘在岷山

《五帝本记》云:“黄帝居轩辕之丘”。皇甫谧曰:《山海经》言:“在穷山之际,西射之南”。这回皇甫谧是说对了。但应听其言,观其行,皇甫谧并没有仔细研究《山海经》所载穷山的方位,即是知道,不仅限于皇甫谧不背面对现实,因为它关系中华人类的发详地,文明史的原生地。皇甫谧撰《帝王世纪》:“黄帝生于寿丘,都涿鹿,后迁有熊,有熊在今河南新郑。居轩辕之丘。”

穷山就竟在何处,《山海经》的作者反复交待得非常清楚,就是当今1992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岷山深处,包括黄龙寺的“九寨沟”。是上古时代的“轩辕之丘”,条条经文告诉人们这里是以天下为中心的部落联盟总部,西周以前的名著,《山海经》就是佐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29:12|只看该作者
1、《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海之内,黑水之间,有木曰若木,若水出焉。灰野之山,有树焉,青叶赤华,厥名若木。生昆仑山西,附西极也。《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木有十华,其光照地下,故屈原《离骚、天问》曰:羲和末阳,若何光是也。故据《山海经》记载,昆仑就是岷山,岷山是古代的昆仑山,在四川西部,岷山处于成都平原之上,而古昆仑山又正是天下中心地方,盖都广在成都平原,而岷山即矗立在成都平原北侧,由此蒙文通教授在《巴蜀史论述》论证,《山海经》中的都广即是广都。而在蒙教授之前,也有不少学者根据《山海经》及其地理记载,认定古代典籍文献记载,都广之野和建木,就在西南成都平原,如明代扬慎《山海注补》云:黑水都广今之成都也,如此种种,学人们都以古岷山就是古昆仑山,以建木所在的都广或广都之野,在今双流或成都平原。

2、《山海经:海外西经》云:“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回蛇相绕,袁柯案:《楚辞•天问》云:“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禾巨 黍,莆瓘(尧时巴蜀瑞草)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此数语自来多不得其解,自唐兰《天问“阻穷西征”新解》,(《禹贡半月刊》第七卷第123期合刊)一文出,谓“穷”即《山海经•海外西经》“穷山”,“鲧尸剖而生禹,其尸体遂化为黄熊而西征,被阻于穷山,卒越岩而南,求活于诸巫”,乃豁然贯通焉,鲧所被“阻”之“穷”,确即此穷山,因巫咸国在其南,去此不远也。故“穷山”就是“岷山”,千古之迷即解。

3、《海外西经》又云:“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袁珂按:《大荒西经》云:“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棲为吉,不筹者乃八百岁”。《西次三经》有轩辕之丘,云:“黄帝居此丘”。即此是也。“穷山之际”:郭璞云:其国在岷山南边也。《大荒西经》又云:“岷山之南”。郝懿行云:《大荒西经》说:轩辕之国在江山之南,此云岷山者,以岷江出岷山之故也。“人面蛇身”。袁珂云:古天神多为人面蛇身,举其著者,如伏羲,女娲,共工等是也,或龙身人头:如雷神,烛龙等是也,亦人面蛇身之同型也,此言轩辕国人,人面蛇身,固是神子之态,推而言之,古传黄帝或亦当作此形貌也。

这段经文的作者反复交待《山海经》,轩辕之丘在岷山的南边。

4、《大荒西经》云:“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棲,不寿者乃八百岁”。晋郭璞注云:这条经文与《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相同。轩辕之国的人,住在岷江流域岷山之南没有凶夭。
6# 青城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29:49|只看该作者
5、《山海经•西次三经》云: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晋郭璞注云:轩辕之丘,因黄帝(号轩辕氏)曾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嫘祖,故名。

6、《山海经•西次三经》云: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无达,漾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

这段经文的两条大河,确定了轩辕之丘,在昆仑山的位置,从而打开了研究《山海经》的思路。

经文言“昆仑之丘,实为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神陆吾“即《山海经》中多处出现的开明兽,”“开明”是蜀侯,蚕丛的后裔。”“巴”是侯伯时,蚕丛先称“王”开明称“帝”,开明帝以神力保卫着古蜀国“都广”之野的成都平原。“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无达。洋水出焉”。“河水”指黄河,“洋水”没有注解,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经》对洋水作了注解洋水即“漾水”。这一下解开了迷底。启示了条条思路,因《山海经•西次一经》记载“嶓冢之山,汉水出焉”。《禹贡》又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东汉后期,三国时,桑钦著《水经》“漾水”出陇南氐道之蟠冢山,东至武都为汉水,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萌县(今广元)东北与羌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东南过江州县东,今重庆市东南入于江。说明“漾水”即“古西汉水”现在的嘉陵江水。

根据这两条河流说明黄帝居住的轩辕之丘,座落在河水与漾水的并流处,这个并流处正是在今松潘高原的岷山。

2、先秦以前,我国古史所称昆仑山专指中昆仑山之南部,即今天甘肃和青海的南端与四川西北地区接攘处。”蒙文通教授《再论昆仑为天下之中心》,这个中心非岷山莫属,可惜他早先逝了,如能见到今天考古学家出土黄帝时期的“边堆山”、“三星堆”遗址,他定会把“轩辕之丘”、“西陵氏嫘祖与西蜀联系在一起,秉笔直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30:41|只看该作者
3、从《海内西经》观察古蜀开明王朝与四邻的密切关系。1、《海内西经》云: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山。”郭璞注言:即《西次三经》神陆吾,天兽也,威振《藏经》。2、“开明西,有凤、鸾乌,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袁珂按:“凤皇”即《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鹑鸟即此凤皇鸟。3、开明北有视肉,珠树、玉树,不死树。又有甘水。袁珂按珠树在其“昆仑”西,即此树也。郭璞云:《楚辞》昆仑有琼玉之树,即此之属。昆仑开明北有不死树。《史记•大宛传》昆仑上有醴泉即甘水也。4、“开明东有巫彭,巫阳。”郭璞云:神医也。《世本》曰:巫彭作医。《楚词》、《招魂》曰:帝告巫阳。5、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袁珂按:《大荒西经》有青鸟,身黄,赤足六首即此鸟。6、有巴国,太昊生咸乌,咸乌生乘鳌,乘鳌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7、《山海经•西次一经》云:嶓冢之山,汉水出焉,东流为西汉水,伏羲生于成纪,成纪位于嶓冢山,在甘肃陇南,黄帝之臣大鸿冢于陇上,故名嶓冢山。以伏羲故名曰:西汉水,嫘祖的祖先是伏羲氏和华胥氏融合成为较大的伏羲氏族部落,后分东西两支逐步迁移,向东迁移的路线,沿渭水东移,直抵古雷泽西岸,另一支向南迁的路线,也是天水秦安地区出发,沿西汉水进入古蜀今川北盐亭地区,因位于西汉水之西,故名西陵氏。8、《海内经》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这段经文赞扬蜀王在成都平原的繁荣景象,歌颂嫘祖和大禹的故乡之美,抒怀作者之乡情,大意是“四川华阳一带,是广扩的蜀中平原,帝尧时专门研究种植五谷的农师后稷,就葬在这里,此地出产各种豆类和稻谷,高梁、小米,营养可口,气候温暖,冬天夏天都可以播种,各种禾苗都可以生长,凤凰鸟欢乐地唱歌舞蹈,树稍上夏天结的果子冬天已经成熟了,草木丛生,林木茂盛,野兽群居,这里生长的草冬天都不会死”。美哉!天府都广,不愧是嫘祖的故乡。9、《海内经》云: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郭璞、郝懿行,袁珂注;朝云国在鸟鼠山之西,即轩辕之国,《世本》云: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路史》云:“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轩辕本纪》云:“帝周游行时,元妃死于道,帝祭之以为祖神。”《索隐》云:若水在蜀,即所封国也。《世本》云:“颛顼母蜀山氏之子,名昌仆。”《大戴礼•帝系篇》云:“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仆氏,产颛顼。《世本》淖山氏,蜀古字通烛,又通淖,是淖子即,蜀山子也,曰阿女者。《初学记》云:颛顼母曰昌仆,蜀山氏女,谓之女枢”是也。《晋书》云:青阳,方雷氏之甥也,
8#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31:10|只看该作者
四川最早的方志,引《华阳国志•蜀志》云: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子高阳,是为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世本》、《山海经》,均是先前也前的典籍,佐证黄帝、嫘祖与古蜀的密切关系。10、《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太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史记•夏本记》禹娶涂山氏女生启。《华阳国志》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禹治水命州,巴蜀为梁州,禹娶于涂山,生子启,今江州涂山,西南巴国是也。武王克殷,以宗姬封于巴。11、蒙文通教授撰《古地甄微》引《海内东经》岷三江,首大江出汶江,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水经注》系崃崌二山于蚕陵县之下,汶江道之上,郝氏以曼高二山释崌崃二山,郭注崌山、崃山者即沫水邛水也。《史记•五帝本纪》青阳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司马贞言,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12、蜀山氏名称转变为蚕丛氏,年代是在帝颛顼时代,《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这是说帝颛顼族系的分化关系,鱼妇为颛顼所化,即言鱼妇为颛顼后代,所说鱼妇,即是《蜀王本记》所说鱼凫,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名曰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而蚕丛的后代正是从岷山上游南迁于成都平原的。正因为蚕丛氏上承蜀山氏,并在蜀山建国称王,所以,其氏族名称和国号都称为蜀。13、蚕与马的传说,《三海经•海外北经》“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荀子•赋篇•蚕》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盍“蚕马”神话之雏型也。传为三国吴张俨所作《搜神记》太古之时蜀山有大父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丝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我将嫁汝”……,嫘祖,蜀山氏,蚕丛氏,以及蚕女马头娘传说,前后贯通,一系相传,是传世先秦文化中关于蚕桑丝绸起源历史进程的唯一系统记载,这个历史进程发生在巴蜀,完成于巴蜀,巴蜀是中国桑蚕最早起源地之一。14、古蜀文明从黄帝时候就开始了。第一,文明首先从文字显示,199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第(四)段,在文字的原始阶段一节里,对上古刻划符号的一段讲述:四川盐亭曾出土一块完整的界碑,上面刻有五十多个文字符号,与陕西平坡彩陶刻化符号相类似,属于四五千年前龙山文化黄帝时期的遗存,是清末四川盐亭出土的。(中华之母嫘祖大型画册)有拓片和内容介绍。第二,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华文化一元论的典型代表徐旭生先生在他撰有《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1943年初版,1960年,科学出版社再版,徐在序中说,我悟了几十年的结果,才着出我国古代的部族的方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如此的定义,在史学界影响极为深刻。如1992年10月第一版,1998年1月成都第6次刷印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皆书在“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中,有一幅“黄帝至禹传说时期的地域示意图。”此图是按照徐先生所谓的“华夏部落”、“东夷部落”、“苗部落”三大集团各自的区域范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31:31|只看该作者
(1)华夏部落(指禹治水的范围)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析支,即今青海东南部。北至朔方即今内蒙古阴山一带,南至南蛮。以虚线表示。

(2)炎帝氏族部分东移路线,是按《国语》炎帝姜水成,即今甘肃渭水源头,以箭头延至今山西东部与今河北省南部交界处。

黄帝氏族东移路线,仍是以《国语》黄帝姬水成。因姬水之词历来无法考证,姑且定在今甘肃东部与陕西交界处向北以箭头延伸至与蚩尤大战的涿鹿,即今河北省的怀来县地区。

(3)传说中洪水泛滥的地区,北起涿鹿沿黄河以东,直下至淮水,除今山东省外,皆是洪水泛滥区域。

从上图显现出特点引人注意的有三点。一是黄帝氏族和炎帝氏族东移路线的起点是我国的西北方,座标在昆仑山。它与《山海经》的经文是一致的。彻底否定了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臆造黄帝出生在东方的曲阜县的鬼话。还原了轩辕之丘在岷山的再现。

二是,关于华夏族的由来:古《辞源》解:华夏:禹封于夏,《尚书》云:重华协于帝,言舜文德之光华。故曰:“禹重华”。后来文人弄笔“华夏”犹言贵族,华夏族是我国之古称,《尚书》言:”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按我国汉族,旧居蛮貊之中,仅指黄河下游流域而言,即所谓“中原”。其后拓地益远,而当分裂之际,仍仅称中原的华夏,如三国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也。”
10#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1-8-27 12:31:48|只看该作者
这段文字见清末古《辞源》,可能它代表了满族统制中国时期,对中原文化一元论的有力批评。

三是,黄帝至禹时期的疆域,由西向东逐步扩大,黄帝西自昆仑蜀山氏,北至涿鹿,东至于海,南至于江,登熊山。帝颛顼至禹,禹道九州,北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即今内蒙古。道黑水至于三危,入至南海。汶山道江,东别于沱,过九江,入于东海。道河绩石逾龙门入于黄海,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州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这时中国的版图,东西南北交叉五千里。禹所置九州,古蜀为华阳黑水为梁州,说明黄帝至夏,古蜀与夏朝的关系非常密切,如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完全可与夏朝的青铜器媚美,到了商朝,禹设置的梁州被取消了。这时的古蜀正值蚕丛时期,蚕桑生产非常发达,但与商周的往来关系,好象基本隔断了。商周的管辖区域愈缩愈狭窄,仅限黄河下游的一席之地。东周开始,五霸称雄,弱肉强食,争战不息,民不聊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爱、尊君、倡导仁政,也无济无事,只好授教著书立说。

四是,五服是民族隔离的根源:究其原因,主要是尧、舜、时拉陇亲信,排除异己,同是炎黄子孙,以四凶之名,流放四方,造成对抗势力,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流灌篼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以莫须有的罪名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把他们驱逐到不毛之地就以为高枕无忧,天下会太平了。制定五服,以荒服的罪名排斥在国门之外,矛盾激化,同室操戈了几千年。

鲧是帝颛顼的子孙,降居在古蜀而生禹、鲧在家乡善于治水:帝尧委以重任,命鲧治水,很有成效,故《山海经•海内经》云:“禹鲧是始布,约定九州。”鲧治水有功,封为诸侯。因道尧失论,被舜殛鲧于羽山。《吕氏春秋•行论篇》云: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尧曰:“得天下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仿佯于野以患帝,舜于是殛鲧于羽山,副之以吴刀。”袁珂评曰:“此怒甚猛兽,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之鲧,其斗争之志亦坚,神力亦伟矣!禹定九州为帝,鲧虽被殛于潜渊,此一斗争则终获胜利,其为民望之属固可见也”。《楚辞•天问》亦云:“应龙何画”助禹治水也。后文人弄笔,巫鲧治水无能,被舜殛于羽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18:05, Processed in 0.2340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