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名录
陈捷(Jie Chen),欧道明大学(Old Dominion University)路易斯·贾弗政治科学教授,兼政治科学与地理系主任。陈拥有中国教育部暨中国国家与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授予的“长江 学者”和“‘致远’讲席教授”的荣誉称号。2002年,陈捷曾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在中国从事考察研究。他撰写或与别人合著有关中国政治的专著4部。近年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城市中的大众政治支持》(Popular Political Support in Urban China,2004年出版)以及《国家的盟友:中国的私营企业主与民主变革》(Allies of the State:Chinas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Democratic Change,与Bruce Dickenson合著,2010年出版)。陈独立或与人合作撰写了许多有关当代中国政治的同行评审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Politics,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Public Opinion Quarterly,Social Science Quarterly,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China Quarterly,Asian Survey,Moder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等学术期刊上。陈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开展有关中国中产阶级和私营企业主的政治作用的专项研究。
戴慧思(Deborah Davis),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其教学方面的兴趣集中于社会不公与社会阶层、当代中国社会以及社会学专业研究方法上。除了在耶鲁的教学工作以外,她还开办了暑期实习讲习班,在讲习班中,耶鲁学生和来自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学生合作进行研讨。戴慧思现为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副主编。2004年,她协助创办了Yale China Health Journal。戴慧思以前出版的著作分析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中国的家庭生活、社会福利政策、消费文化、财产权、社会阶层以及职业流动性等问题。她与王峰合编的《在后社会主义中国制造财富与贫困》(Creating Wealth and Poverty in PostScocialist China)于2009年出版。目前,她即将完成《一个他们自己的家》(A Home of Their Own)的专著,这是一项针对中国城市房产私有化结果的研究。
狄忠蒲(Bruce J Dickson),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科学与国际事务教授,其研究和教学集中于比较政治、威权主义政府的政治机制以及中国的政治变革前途等方面。狄忠蒲的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史密斯·理查森基金会以及美国和平研究所的资助。著述有《财富转换为权力:共产党对中国私营经济的欣然接受》(Wealth into Power:Communist Partys Embrace of Chinas Private Sector,2008年出版),以及《国家的盟友:中国的私营企业主与民主变革》(Allies of the State:Chinas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Democratic Change)(与陈捷合著,2010年出版)。他的文章发表于China Quarterly,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Comparative Politics,Journal of Democrac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等刊物。
杰弗里·格茨(Geoffrey Gertz),布鲁金斯学会沃尔芬森发展中心的研究分析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经济以及国际发展的长期趋势,曾任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贸易公平和发展计划的初级研究员。
韩相振(Han Sang Jin),首尔国立大学社会学名誉教授、首尔韩相振社会理论研究所主任。自2010年以来,他一直以著名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韩的专长在批判社会理论和社会转型方面,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包括第二次现代转型、跨文化人权对话、中产阶级政治、第三条发展道路等。韩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讲学,也曾担任韩国总统政策规划委员会主席,韩国学学院院长等职。他撰写或编辑了下列著作:《分裂的民族与过渡性正义》(Divided Nation and Transitional Justtice,2010年出版)、《亚洲传统与全球民主》(Asian Tradition and Global Democracy,2011年出版)、《北朝鲜的人权》(Human Rights in North Korea,合编,2007年出版)、《文明与和平全球论坛》(Global Forum on Civilization and Peace,合编,2007年出版)、《哈贝马斯与韩国的辩论》(Harbermas and the Korean Debate,1998年出版)。
萧新煌(HsinHuang Michael Hsiao),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主任、社会学研究所兼亚太地区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湾大学”暨“中央大学”社会学教授。19962006年间,曾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政策顾问。他的专业范围包括公民社会及新兴民主国家、亚洲中产阶级、可持续发展以及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问题的研究。近期著述有《为台湾的社会运动再充电》(Recharging Social Movement in Taiwan,合编,2010年出版)、《亚洲特色的跨国界婚姻》(CrossBorder Marriage With Asian Characteristics,合编,2009年出版)、《中国的崛起:北京的战略及其对亚太的蕴义》(Rise of China:Beijings Strategies and Implifications for the AsiaPacific,合编,2009年出版)、《非营利业:组织及实践》(NonProfit Sector:Organization and Practice,合编,2009年出版)、《深化台湾地方的可持续发展》(Deepening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Taiwan,合编,2008年出版)、《亚太和平观察》(AsiaPacific Peace Watch,合编,2008年出版)、《东亚的社会运动与民主化》(Scoial Movements and Democratization in East Asia,日文版,合编,2007年出版)、《东亚的公民社会与民主化》(Civil Society and Democartization in East Asia,日文版,合编,2007年出版)。
霍米·哈拉斯(Homi Kharas),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兼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任主席的“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工作小组成员、经合组织发展中心非常住研究员、马来西亚总理国家经济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哈拉斯的研究兴趣集中于全球趋势、亚洲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以及对最贫穷国家的国际援助问题,此前,曾任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他撰写、编辑了下列著作:《以不同方式提供援助》(Delivering Aid Differently,2010年出版)、《东亚的一次复兴》(A East Asia Renaissance,2007年出版)、《东亚展望》(East Asian Visions,2007年出版)、《东亚一体化》(East Asia Integrates,2004年出版)。
李成(Cheng Li),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主任,现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任、美国国会美中工作小组的学术咨询班子成员、世界银行顾问以及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美国的一个华人精英组织。译者副主席。李撰写、编辑的专著有:《重新发现中国:改革的动态与困境》(Rediscovering China:Dynamics and Dilemmas of Reform,2007年出版)、《中国领导人:新的一代》(Chinas Leaders:The New Generation,2001年出版)、《跨越太平洋的人才沟通:中美教育交流19782003》(Bridging Minds Across the Pacific:The SinoAmerican Educational Exchange 19782003,2005年出版)、《中国变化中的政治风景:民主前景》(China’s Changing Political Landscape:Prospects for Democarcy,2008年出版)。李是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出版的《桑顿中心中国思想者》系列丛书的主编,频频做客CNN、C-span。他还是斯坦福大学的刊物《中国领导层观察》(China Leadership Monitor)的专栏作家。
李春玲(Li Chunling),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教授。她的学术兴趣包括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性、性别问题研究以及教育社会学,主要出版有《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影响及社会经济后果》(Formation of Middle Clas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Process、Influence and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2009年出版)、《社会分层理论》(Theorie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2008年出版)、《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Cleavage or Fragment: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2005年出版)、《中国城市的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in Chinese Cities,1997年出版)、《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2005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A Research Report on Social Classe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合著,2002年出版)、《中国社会分层》(China Social Stratification,合著,2004年出版)、《专业女性的发展、参与及社会地位》(Development,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Satus of Professional Females,合著,1996年出版)。
林静(Jing Lin),马里兰大学(克里奇帕克)国际教育政策教授,对中国教育、文化以及社会问题研究广泛,尤其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变化以及这个国家进行的教育改革进行过系统研究。关于中国教育,林著有5部专著:《红卫兵的暴力之路》(The Red Guards Path to Violence,1991年出版)、《后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教育》(Education in PostMao China,1993年出版)、《中国心智的开启》(The Opening of the Chinese Mind,1994年出版)、《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私立教育》(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Private Education in China,1999年出版)、《21世纪中国大学描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a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合著,2010年出版)。林的研究集中于和平教育、环境教育和灵性教育,在这方面出版有:《教育中的爱、和平与智慧:21世纪教育展望》(Love,Peace and Wisdom in Education:Vision fo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2006年出版)、《作为和平缔造者的教育家:为了全球和平而改造教育》(Educators as Peace Maker:Transforming Education for Global Peace,2008年出版)、《灵性、宗教与和平教育》(Spirituality,Religion and Peace Education,2010年出版)。
刘思达(Sida Liu),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社会与法学助理教授。他著述广泛,涉及中国司法改革以及法律职业的各方面,其中包括基层法院的公正性、中国的法律改革、大众法律咨询、刑法制度以及公司法市场等,其文章先后发表在Law & Society Review,Law & Social Inquiry,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China Quarterly等刊物上,也散见于中国重要的法律与社会科学刊物,其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北大法律评论》以及《社会学研究》。他的第一部著作:《失落的城邦:当代中国法律职业变迁》(中文版)于2008年出版。目前刘正在完成一部书的中文手稿《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该书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因中国司法改革所造成的法律服务市场割据的原因。刘正在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涉及中国刑法辩护律师的权谋,此项研究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律师基金会的资助。
卢汉龙(Lu Hanlong),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教授兼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2005年以来担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主席,自1993年开始,当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2006年后聘为上海市政府顾问。卢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经历,曾在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杜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和英国发展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其专长包括社会发展研究、社会指标以及生活质量,所出专著集中于收入不公与社会分层、城市与社区研究、消费文化以及非政府组织等问题,编辑有《中国的市场转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一书以及《上海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
满燕云(Joyce Yanyun Man),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大林肯中心)教授,为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主任,同时也是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经济学教授。满的教学与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城市与地区经济学、公共财政、房地产经济学、土地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她还担任下列期刊的撰稿人: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Public Finance Review,National Tax Journal,Public Budgeting and Finance,Urban Studies。满与Craig Johnson合编了《税收增值财政与经济发展:用途、结构与影响》(Tax Increment Finance and Economic Dvelopment:Uses,Structures and Impact,2001年出版)。由她撰写的下列著作也即将问世:《过渡中的中国地方财政》(Chinas Local Finance in Transition(与洪玉红合编)、《中国的住房改革及结果》(Chinas Housing Reforms and Outcomes)。自2007年以来,满燕云一直住在北京,在北京大学任职。
麦宜生(Ethan Michelson),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社会学与东亚语言文化副教授、社会学与法学副教授。他的有关中国律师以及中国农村地区社会冲突的研究成果见诸各种跨学科与地区研究性刊物,其中包括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China Quareterly,Law & Society Review,Social Problems,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麦宜生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福特基金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以及美国教育部(富布赖特海斯项目)、美国律师基金会以及霍普金斯南京中心的资助。
陈青(Qin Chen),南京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社会学博士生,河海大学国际语言与文化学院讲师。他重点研究的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问题,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不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问题,为河海大学“杰出教学奖”获得者,所出专著有《统一与背离:快闪族心理分析》、《文理与大学的“人格分裂”》、《关于龙的讨论:跨文化交流个案研究》以及《中国国际化的“怎么”和“为什么”》。陈还与人合译了爱丽丝·默多克的《大海啊,大海》(The Sea,the Sea),以及Thomas Gilouich等人撰写的《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孙晓燕(Xiaoyan Sun),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曾获北外外语学院学士学位,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学位,重点从事和平教育研究。目前正在导师李英涛(音译)的指导下,从性别角度进行有关联合国和平建设的研究。20092010年间曾前往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以来访博士生身份在林静指导下从事5个月的研修。
卢奇·托姆巴(Luigi Tomba),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与社会变革系高级研究员,原籍意大利,曾在中国居住、工作多年,在有关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问题上著述广泛。2001年,他前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作,此后的研究内容为城市政治、劳工改革、住房商品化的影响以及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及其对城市管理的意义。自2005年起,与Andrew Kipnis共同担任China Quarterly杂志的编辑。
王建英(Jianying Wang)从耶鲁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社会不公问题、性别与职业、生活经历分析以及中国研究。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城市的自主就业:性别、资本主义与劳动市场的相互作用》(SelfEmployment in Urban China:The Interplay of Gender,Capitalism abd Labor Market)中,她对后改革时代中国城市不断变化的自主就业路径和结果进行了分析,将之称为城市劳务市场上因制度转型而重新形成的各种机会结构。王现正以此论文为基础,撰写两部专著,一部重点论述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管理人员自主就业的兴起,另一部则论述妇女自主就业的经历。
周晓虹(Zhou Xiaohong),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兼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院长。到1987年为止,周分别在南京医学院和南京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1997年在南大历史系获博士学位。19992000年间,周曾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以及现代中国研究,共计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现任《中国研究》(北京)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