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91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4-5-10 04: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中国回族穆斯林政治文化交流中心——清真寺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穆斯林  : 马晴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礼拜场所,在穆斯林的心目中具有崇高而且神圣的地位,是伊斯兰文化的物化表现。由于伊斯兰教在回回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纽带作用,因此,相对于中国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而言,清真寺在回族社会生活中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一、清真寺名称的由来
  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礼拜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与每一位穆斯林的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清真寺是阿拉伯语“麦斯吉德”的意译,原意为“叩拜安拉之处”。伊斯兰教最早的清真寺为:“古巴依”清真寺,位于麦地那近郊约三公里处,是由先知穆罕默德为圣后的第十三年(公元624年)亲自建立的。中国境内最早的清真寺已无据可考,但可以确认的是,随着唐朝时期大量阿拉伯、波斯等地商人来华并长期定居下来后,清真寺就出现了。因为“…从第一天起就以敬畏为地基的清真寺,确是更值得你在里面做礼拜的。那里面有许多爱好清洁者;真主是喜爱清洁者的。”(《古兰经》9:108)。当穆斯林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并有一定规模后,随着礼拜、宗教节日、婚丧嫁娶、婴儿出生取名、宰牲等宗教生活的需要,就需修建礼拜场所。在明代以前,对穆斯林的礼拜场所称谓颇多,如泉州的“清净寺”、西安的“清教寺”、“清修寺”、“礼拜院”,杭州的“真教寺”,南京的“净觉寺”,北京的“礼拜寺”,怀宁的“清真堂”等;也有称作“礼堂”或“礼拜堂”、“回教堂”或“回教礼拜堂”的。明中叶以后,“清真教”、“清真寺”已经成为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寺院在中国的专用名称。由于伊斯兰教在回回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解放前,国内把伊斯兰教多称为“回教”,把穆斯林称为“回教徒”。其实,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外还有维吾尔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九个少数民族,因而,这种称谓是不确切的,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回族与伊斯兰教的特殊关系。
  至于“清真”一词的由来,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为回族民间文学《回回原来》中“唐王与缠头”的问答。“唐王曰:‘你教何以为清?’缠头回答:‘一尘不染,万渣俱净,归主一本,洁如澄水,明如满月。万物轻清在上者为贵,重浊在下者为贱。此吾教取清之意也’。缠头吟诗云:
  清玄上冲斗牛宫,下玄明月照九重;
  清边降下三点水,风调雨顺百草生;
  清天月水谁造化,月水清玄主大能;
  有人参透主月水,开门见日宇宙清。
  唐王曰:‘你教何以为真?’缠头曰:‘言无虚假,行无伪诈,视人一世,一切浮云。主以真言教人,教以真心认主,循是以行,臣事君为真孝。视人一世,一切往事,酬酢皆真。此吾教取真之意也。’缠头吟诗一首:
  真主真命立清真,真圣真传真道遵;
  真恩真圣真造化,真山真水真乾坤;
  真君真臣安天下,真经真圣训黎民;
  真圣真言传真教,真心真学入真门。”①
  另外,据清朝初期伊斯兰教学者解释,“清”者指真主的超然无染,不拘方位,无所始终;“真”者,是指真主的永存常在,独一至尊,靡所比拟而言,是“清真”二字被伊斯兰教采用后的新意。②
  清真寺的修建是和穆斯林的居住、迁徙、屯垦、发展以及伊斯兰教的传播密切联系的,也就是说它的兴建是和穆斯林居住情况相适应的。一般情况下,在经济较发达的穆斯林聚居区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大,数量多。有穆斯林聚居的地方,就有清真寺,规模大小由居住人口、经济条件所决定,回族历史上虽有帝王敕赐修建或官宦出资修建的清真寺,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和北京牛街礼拜寺等,但这毕竟是凤毛鳞角,成千上万座的清真寺,几乎全是在各地穆斯林之间彼此互助互济建立起来的。
  二、清真寺在回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
  1、清真寺是回族聚居区──“坊”的核心。凡是有回族的地方就有清真寺,我国回族人口分布广泛而分散,是我国各个少数民族中散居、杂居程度最高的民族,据不完全统计,回族在我国"#$以上的地、市、县都有聚居点。其中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河南、山东以及北京、上海、天津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较多数量的分布。回族是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散居于全国各地。“大分散”是由于过去回族经商、征战、屯垦戌边、迁徙、充军流放等原因形成的。在某一地,回族往往以清真寺为核心,围寺而居,农村自成村落,城市自成街道。围寺而居的回族穆斯林形成的聚居区称为“坊”,一般情况下,一个清真寺就为一“坊”。唐宋时期,外来的穆斯林居住区被称为“蕃坊”,后逐渐演化为“回坊”而沿用至今。“蕃坊”或“回坊”是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主要标志,也是回族形成的母胎。
  回族礼拜、宰牲、过节、婚丧嫁娶、纪念亡人等宗教生活、日常生活都与清真寺密不可分。对于回族来说,清真寺是自己的信仰支柱,是通向永恒世界的路径,故又被称为“达天俊路”,同时又是现实生活中的灯塔,是宗教信仰的有形归宿点。在当地回族的心中,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物质体现,是回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外在表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解放前,以清真寺为单位的“回坊”,实际上是穆斯林的基层社会组织,也是经济实体。在近代的历次反清起义中,清真寺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后,随着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健全,清真寺的基层社会组织功能和经济实体已逐步淡化消失。
  2、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的文化活动中心。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一种有形载体,它对回族穆斯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着真接的、重要的影响。回回民族是由唐、宋以来大量居住在中国的阿拉伯、波斯等地商人(史称“胡商蕃客”)及他们的后代“土生蕃客”、成吉思汗数次西征时大批迁发来的中亚西亚各族人民与中国境内的其他一些民族逐渐融合而形成的。上述各个群体虽说语言、民族、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共同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作为一个纽带,把中国大地上这些外来人群连结到了一起,逐步融合其他兄弟民族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即回族。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之根基,使得回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民族心理素质与伊斯兰教密切相关。在回族的传统观念中,“教存族方可存,无教便无族”,如果失去了伊斯兰教,没有了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或相应的风俗习惯的遵从,那么回族就会逐渐消失。历史上一些游牧民族如党项族曾建立大夏国,盛极西北,却在蒙古铁骑下消失无踪,成为史学之谜。犹太民族流浪数千年却未消失或被同化,并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恢复了自己的国家,是因为他们虽流浪世界各地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并代代传承。一千多年来,回族在不利于自己民族生存的环境下顽强的生存下来并能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就是凭着对伊斯兰教的坚强信仰,建立起自己的清真寺并执着地守护在它的周围,遵从着自己的风俗习惯(最明显的是饮食习惯),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一旦遭遇侵犯就会以生命来抗争,以保教保族的面目来出现。清代统治者谙悉伊斯兰教和清真寺在回族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清末镇压回民起义、灭回的过程中,都采用了“毁寺灭教”的极端措施,没有了清真寺,就使得不少回族成员融进了当地汉族人群之中,同时也激起了回族世代与清政府的仇恨。
  就散居全国各地的回族而言,由于受居住地邻近民族的影响,风俗习惯不尽相同,清真寺起着各地回族相互沟通、交流思想、增进信仰、促进群体认同的功能。
  就一“坊”的回族来说,经常到清真寺礼拜、过宗教节日、听阿訇讲“卧尔兹”对于每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来说,其心灵的愉悦,是局外人难以感受到的。同时,每天礼拜前后,相互之间互祝平安、相互交流、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从而增进了感情。回族穆斯林在这个充满宗教氛围的文化载体里,经常礼拜、聚会、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接受熏陶,以至潜移默化,铸造并巩固着回族穆斯林的伊斯兰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等思想意识。清真寺作为“回坊”的文化活动中心,发挥着重要的伊斯兰文化思想传播功能。
  3、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的教育场所。在伊斯兰历史上,教育从一开始就与清真寺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造的第一座清真寺里,不但带领穆斯林礼拜,还给他们教授《古兰经》和其它知识。后来哈里发们继承了这一传统,清真寺便成为穆斯林教育的中心。我国回族穆斯林的清真寺继承了这一传统,称为“经堂教育”。经堂教育为陕西渭南回族学者胡登洲(1522年~1597年)在赴沙特朝觐归来后深感当时回族伊斯兰教育之不足而仿照阿拉伯国家清真寺的教育形式所创建。
  “经堂教育”是回族清真寺附设传习伊斯兰教经典、培养宗教人才的教育制度,经费来源于回族穆斯林所捐学粮,由清真寺阿訇任教,有小学、中学和大学。小学教授阿拉伯文字母、拼音、初级伊斯兰教知识;中学教授伊斯兰教教义、教法与伦理学等;大学教授阿拉伯文或波斯文语法、修辞学、《古兰经》、“圣训”、逻辑学和教法学等,一般学习3-5年,有的则学习10多年甚至一辈子,除小学生外,其他学员都被称为“海里凡”或“满拉”(学员)。“满拉”中有人宗教学识达到堪任阿訇的水平时,就“穿衣挂幛”(毕业仪式)取得阿訇资格。辛亥革命后,各地清真寺经堂教育都增加了汉语、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是解放前回族群众获得现代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
  经堂教育首先在回族青少年中普及伊斯兰教常识,使回族青少年能够适应并接受以信仰为核心的伊斯兰文化,遵从伊斯兰教的社会规范,获得一个穆斯林立身处世所需的宗教与俗世方面的知识,成为回族社会的一名“合格”成员。其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宗教教职人员阿訇和伊斯兰学者以及阿拉伯语、波斯语翻译家,如刘智、王岱舆、王宽、哈德成、马松亭、王静斋、达浦生、马坚等著名学者、阿訇、翻译家都是在清真寺学有所成后又出国深造的。王静斋的《古兰经》汉译本和马坚的《古兰经》汉译本是中国最通用的两个《古兰经》汉译版本。马坚最后成为著名教授并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阿拉伯语翻译。第三,经堂教育过程中产生了经堂语和“小儿锦”。“经堂语”是伊斯兰教经堂用语的总称,明代最初在陕西关中出现。阿訇们用以教学的经堂语一般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或意译,同时不断吸收儒、道、释等各教经典用语及民间用语并赋于伊斯兰教含义而形成,逐渐使回族通用汉语却又与汉族所使用的汉语有所不同而别具特色,创造了回族特色的汉语。“小儿锦”是一种用阿拉伯文字母和波斯文字母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被认为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文字,创制人和创制时间不详,一般认为起源于经堂教育或更早。它可能是不识汉字的阿訇或伊斯兰学者为学习汉语所创造,被认为是目前最早的汉语拼音文字。用它写成的伊斯兰著作称为“小经”或“消经”、“小儿锦”以示与阿文或波斯文伊斯兰经典的区别。第四,经堂语使一些已消失的古雅的汉语词汇保留下来并在回族中使用至今,如回族人去世称为“无常”、“归真”,而在西安回族中称为“殁了”,而“殁”这个词是一个很古雅的汉语词,还有如“怜悯”、“恩典”、“编纂”、“玩童”、“昏愦”、“钦差”、“财帛”等等已基本不用或很少用的古汉语词汇,在回族经堂语中仍普遍使用,这对研究古汉语大有裨益。
  总之,这种奇特而独树一帜的经堂教育方式保存了一个民族,同时也保存了一个民族古老而虔诚的信仰,清真寺对回族文化的传承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4、清真寺的扶危济困和民事调解功能。解放后,清真寺的经济实体和回族的基层社会组织功能逐步消失谈化,但仍保留了一些如扶危济困、民事调解等功能。伊斯兰教倡导救助贫困,扶养孤儿等行为都会受到后世的奖赏,因此本坊同胞出现危难或外来的人员求助到清真寺,都会尽力给予帮助,寺上没有能力时,阿訇或学董(管理寺务的人)就会在礼拜时倡议来礼拜的穆斯林散“乜贴”(即捐款物)给求助者。另外,《古兰经》云,“只有笃信真主和末日,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并畏惧真主者,才配管理真主的清真寺;这等人或许是遵循正道的。(9:18)”。清真寺的管理人员和阿訇在本坊群众中都是德高望众的,教民之间出现的民事纠纷经常愿意找寺上阿訇或寺上管理人员给予调解,清真寺还制定一些坊规民约,利用它在回族群众中特殊地位和影响宣传科学知识、国家法律等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清真寺在稳定一“坊”,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中仍起着积极的作用。
  清真寺除上述社会功能外,一些有代表性的清真寺还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等。总之,清真寺在回族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意义,离开了清真寺,回族就不能够成为回族了,回族的历史地域变迁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 参考文献
  ①《回族文化论集》马旷源(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
  ②《漫谈清真寺》杨永昌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如何抓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中国族源性女神母题的文化阐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9 06:56, Processed in 0.5928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