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773|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慕陶 发表于: 2014-7-23 17:41:3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人物·人事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的重要分支──绵竹唐氏家族源流世系考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慕陶 于 2014-7-23 22:06 编辑:

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的重要分支
──绵竹唐氏家族源流世系探考
唐学镛
一、引言
遂宁、绵竹有近两千年丰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其间,“康乾盛世”时期,张唐两氏家族文化继承特性尤为突出,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涌现出了像张鹏翮、张问陶、唐乐宇这样具有巴蜀家族政治、文化、艺术、教育传承的大家望族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往往对特定时期历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历史人物资料是历史文化史料中的瑰宝,对历史人物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对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经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笔者本着“资政、存史、团结、育人”的宗旨,怀着对张、唐两家先祖崇敬的虔诚心情,在蓬溪县政协文史委胡传淮主任的鼓励和绵竹文管所宁志奇所长的支持下,不揣固陋写下这篇拙文,恳请各位读者、各界朋友、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二、分支源头角色的转换
从蜀中众多的张唐文史资料及张唐两氏宗谱中,尤其是胡传淮老师编著的《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一书中,我看到了四川遂宁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中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分支──绵竹唐氏家族。这个分支是黑柏沟张氏家族的中干改姓分支,它不同于汉阳张氏、汉州张氏、铜梁张氏、安岳张氏、土桥铺张氏等张氏根部分支。这个中干分支起点于张万八世孙张灯,导致张万家族中干分支于绵竹的重要原因则是清顺治乙酉年(1645)十一月张献忠部下孙可望等率兵屠遂宁城。据清乾隆广汉举人、河南固始县知县张邦伸于嘉庆五年(1800)撰写的《锦里新编》卷二《文秩一·唐敬一》记载:“公本姓张,原籍遂宁,献贼之乱,一家数口俱被杀害,慎斋(敬一)尚幼,有唐姓者怜而抚为己子,遂冒姓唐,其实系本张出,与文端公鹏翮同祖,非远支也。”这里的同祖,是指张鹏翮、唐敬一两人同一祖先,即同为黑柏沟明代入川始祖张万后裔。
清咸丰十一年(1861),内江石溪居士刘景伯撰编的《蜀龟鉴》卷六记载:“同邑有张文端公,父张烺,年甫十七八。甲申成都陷。明年,贼兵四出,移兵入城。母以守视衾箧,未既至。忽谍报冦将入城境,官闭城。烺奔至城阙,心血相涌,以是夜三晚,缒城下,奔视其母。”“烺扶母入山,道遇唐公夫妇,其外舅姑也,以女属烺曰:‘此汝家妇,郎无辞。’烺谢以事平迎娶。母泣曰:‘汝兄弟皆歼于城,吾无孙,汝必受之。’”从这段记载中可知,唐公夫妇只有一女。
从《遂宁张氏族谱》中得知:张氏第七世张应礼,“子九人:炤、炟、炉、烺、灼、焯、烨、焕、灯。”张烺“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父张应礼卒于崇祯十一年(1638)。”
由此可以判断出张灯的出生年应在其四哥张烺出生年(1627)之后,在其父张应礼卒年(1638)之前,即1628年至1637年之间,其间间隔9年,烺行四,灯行九,张灯出生年以1636年为恰当。那么,1645年孙可望屠遂宁城时,张灯年九岁,被唐姓的舅父收养的事实就显露出来了。又据《绵竹县志》记载,唐乐宇的父亲是唐叔度,祖父是唐赓陶,曾祖是唐之骥,高祖是唐敬一。笔者又从达州宣汉县张健撰编的《入蜀始祖唐瑜一脉》世系名录中查到:“一世:唐瑜,(娶)熊氏,生二子:鲲、鲤……八世:唐麟,一子:敬一。九世:唐敬一,生二子:之骥、之赓。”由此可知敬一的父亲是唐麟。但《蜀龟鉴》记载唐麟只有一女。《宣汉唐氏家谱》序言载:“八世祖唐宗道于1613年重修唐氏祠堂”,推知唐麟出生在1600年左右,顺治乙酉(1645)屠遂宁城时,唐麟年45岁,张灯年9岁,唐敬一顺治甲午年(1654)中举时年19岁,遂宁屠城时年9岁。唐敬一的出生年及其经历与张灯完全吻合。
综上所述,清顺治二年(1645)遂宁屠城时,张应礼第九子张灯,并没有遇害,而是被舅父唐麟收养,改名换姓为唐敬一了,这也映证了《锦里新编》里唐敬一与文端公张鹏翮同一祖先的说法。
从此,唐敬一前承入蜀始祖唐瑜八代源流,后继张氏血缘,繁衍生息十五代的绵竹唐氏分支就这样产生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慕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慕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慕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慕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慕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慕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出版 海南省民政厅组织50万斤大米运抵文昌
2# 四姑娘山
 楼主|慕陶 发表于: 2014-7-23 17:44:2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本帖最后由 慕陶 于 2014-7-25 21:52 编辑:

三、唐氏源流世系

地处大巴山南麓的达州宣汉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元朝末年,山西平阳襄州府人唐胜宗随朱元璋起兵反元。洪武年间,因军功显著,封延安侯,赐铁卷臣爵,定居金陵。妻刘氏,生一子,名唐祥泰,任都御史,移居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妻符氏,生三子:长子唐瑜、次子唐瓒、三子唐瑞。明永乐十二年(1414),唐瑜奉旨宦游入蜀,寓夔至达,迁东邑(今达州市宣汉县),居前河兰木沟(今宣汉县南坝镇),入蜀至今已有600年的历程,繁衍生息25代。人才辈出,享有“两朝三奉祀,八代四监司”的美誉,成为一方名门望族。唐瑜家族对达州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悠久的唐瑜与唐甄思想文化成为了达州市的品牌思想文化形象。唐瑜成为达州唐氏第一世入蜀始祖。其世系为:

第一世

唐瑜(1352-1427),字敬鼎,原籍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洪武十一年(1378)举人,次年中进士,赐翰林。洪武十四年奉旨任明太祖先元璋近言日讲官和东宫教谕,辅佐朱元璋十七年。“靖难之役”后,1402年,朱棣称帝,唐瑜荣升为帝师,辅佐朱棣28年。永乐三年(1405),成祖召见唐瑜,封为开国儒臣,再命以官,瑜称老不仕,辞曰:“臣老矣,不能为陛下任使也。”三辞乃许之。永乐十二年(1414),唐瑜奉旨入川,监视避难巴蜀的建文帝朱允炆,任官分职,游宦入蜀,居今宣汉县南坝镇鲲池官池坝。生有二子,长子唐鲲,次子唐鲤。宣德二年(1427)唐瑜逝世,殁葬今南坝镇东阳溪,与祖母熊氏同茔共墓。宣德皇帝赦旨:“入东乡县乡贤祠受享:唐瑜”。命朝廷钦差和历届绥定知府、东乡知县等地方官员亲自到唐瑜墓地拜祭,春秋两祭,岁以为常。南坝也因唐瑜墓地于此而成为千年文化古镇。

第二世

唐鲲,字天池,明永乐六年(1408)举人,次年中进士,官任江南苏州知府。其弟唐鲤进士,官任黄州知府。两兄弟去世后合葬于宣汉县昆池磨滩刘家坝。墓前有朱棣御书“鲲奋天池”牌坊一座。唐鲲生三子:唐宪、唐忠、唐恕。

第三世

唐忠,生五子:仪、佶、仕、俨、价。

第四世

唐仕,生三子:锦鼎、锦宠、锦桥。

第五世

唐锦桥:生一子:之民。

第六世

唐之民,生一子:时循。

第七世

唐时循,生三子:唐麟、唐瑞、唐琼。

第八世

唐麟,一子:唐敬一(实为收养外甥张灯)。

第九世

唐敬一,字慎斋,四川达州人。《锦里新编》卷二《文秩一•唐敬一》载:“顺治甲午年(1654)举于乡,历官洮岷副使,狱有冤囚,拟大辟者十七八人,久末决。敬一讯得其状后,俱省释。又勘醴泉盗案,全活无辜甚众。”光绪二年(1876)重修版《永平府志》卷五十三《名宦五》记载:“唐敬一、成都人,举人,康熙十年(1671)任永平知府。”在任五年,禁革铺垫陋习,劝民休养生息,少词讼,严饬吏胥,不轻晨役,尤爱士子,多所启迪。康熙十一年,夏旱十旬不雨,禾渐焦,公斋戒虔祷,捐俸修筑,以固城墉。前任太平司理銜命招抚安南,以军功擢长安郡丞,甘肃临洮知县,康熙十四年(1675)升洮岷副使。其纂修的续补《永平府志》为我们留下大量的历史记载,是研究今日秦皇岛、唐山地区历史的宝贵资料。唐敬一生二子:之骥,之赓。康熙帝赦旨:“旨请入达州乡贤祠堂受享:唐敬一。”

清张邦伸所撰《锦里新编》载:“公本姓张,原籍遂宁,献贼之乱,一家数口,俱被杀害。慎斋尚幼,有唐姓者怜而抚为己子,遂冒姓唐,其实系本张出,与文端公鹏翮同祖,非远支也……张氏自文端公后科甲连绵四五世,至船山官阶俱至府道以上;唐氏自慎斋至尧春四五,世科甲连绵,官阶亦至道府。然两家累世皆以清节著,家无余赀,彼形家风水之说,诚非无因也。”

第十世

唐之骥,遂宁人,《遂宁县志》载:“唐之骥,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本姓张,字伯顾,寄籍成都。”《绵竹县志》卷二十七《封荫志》载:“唐之骥,绵竹人,以子赓陶官河南怀庆府管河通判,赠承德郎。前妻马氏,继妻辛氏,赠封安人。”

第十一世

唐赓陶,字揖亭,遂宁贡生,康熙三十六年(1696)任绵竹教职训导,康熙壬午科(1701)中举。《绵竹县志》卷二十九载:“效力河工,曾委署淮安府海防同知,兴利除弊,民情悦服。解任之日,士庶卧辙挽留,众皆涕泣,远送数十里。后题补河南怀庆管河通判,升授福建福宁州知州,清白自持,所至辄以培植学校,剪锄毫强为急务。”以孙唐乐宇貤赠朝议大夫。前妻杜氏,继妻李氏,赠封安人,俱貤赠恭人。其墓在绵竹县城南新店铺。生三子:长叔度,次叔敏,季叔宪。《遂宁县志》、《绵竹县志》有载。

第十二世

唐叔度,字汪波,绵竹人。嘉庆《绵竹县志》卷二十九载:“雍正元年(1723)抜贡,捐教职,选授江油县教谕。在任五年,委办军需马匹,以功授浙江海宁知县。到任时,适亢旱早并,海潮衡决,民间庐舍漂没,叔度账饥缓税,尽心抚字,民情帖服。年余罣误,士民号泣相送,为绘《攀辕图》以赠。后仍以知县用,补授安徽桐城知县。民尤戴之,海宁绅士寄万民衣(在长衫上写明其政历,事跡,以证人的千秋功绩,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以示呼吁,由于签名者人数众多,故称为“万民衣”)至桐邑,又制八十寿屏,遥寄林下,其得人心如此。”唐叔度工诗,李调元《蜀雅》、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录有其诗,著有《一枝园诗集》两卷。唐叔度生九子,并以子唐乐宇赠中宪大夫,晋赠朝议大夫。前妻王氏,继妻程氏,赠安人,貤赠恭人,封太安人,晋封太恭人。唐叔度墓在绵竹县北二十五里大柏林。《四川通志》、《绵竹县志》有传。唐叔度墓地大柏林,现名“柏林公园”,柏林中有南宋抗金名将贤相张浚的父母──雍国公张咸及秦国夫人计氏的坟墓,以及张浚、张栻手迹书法作品、岳飞送张浚北伐诗手迹碑。唐叔度墓处于张咸夫妇墓地之内,实非无因也。明嘉靖年间所刊张浚等纂修《张氏统宗世谱》卷上《得姓郡望》称:“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皇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张问安《遂宁张氏族谱序》云:“吾宗实为留侯(张良)裔,望出清河。”可见,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与绵竹张浚家族远祖亦戚戚相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慕陶 发表于: 2014-7-23 17:45:13|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慕陶 于 2014-7-25 21:59 编辑:

第十三世

唐乐宇(1739-1791),绵竹人,桐城知县唐叔度第九子。字尧春,另号鸳港。少年勤学,天资聪颖,“读书十行俱下,稍长,通五经诸史及诸家注疏,四子性理之学,无不穷究。”十多岁时,他带着自己的诗稿去邻县罗江请教罗江诗人、进士李化楠。李化楠读他的诗稿,对《桔柏渡》五律:“白沙千里月,黄叶半江潮”一联,大加赞赏,提笔写下“剑气珠光,不久尘环”的批语,并题诗“秋水文章不受尘,小苏端的是前身”以赠,将他比作眉山三苏中的苏辙,并收乐宇为入室弟子,与其子侄李调元、骥元、鼎元弟兄同窗切磋学问,吟诗联句,结下文学友谊。在名师的指教下,唐乐宇逐步“尽通经史,旁参诸子百家及九章算经,天文星象之说。”乾隆二十七年(1762)考中举人。乾隆二十八年,唐乐宇同李调元前往北京参加会试,乐宇落榜,借酒浇愁,闯进李调元客房,号啕大哭,喟然长叹:“羞见人也。”调元作诗赠之:“世上怜才休恨少,平生失学古来多。天公有意君知否?大器先须小折磨。”乐宇读后顿悟,回乡苦读。乾隆三十一年(1766)初春,他跋涉在进京赶考的秦蜀栈道上,雄丽的山川开阔了他的眼界,启迪了他的宛转情思,于是写出了《晓发剑阁》、《朝天关》等描绘蜀山画图、激发瑰丽雄豪壮志的诗词。到京后,因考场失火,会试延期到秋季。丙戌秋围这一科,唐乐宇中三甲第六十名进士,授户部主事。唐乐宇在京期间,寓居琉璃厂畔四川新会馆,结识了不少文人墨客。据《朝鲜使者眼中的十八世纪的“盛清社会”》载,朝鲜使者李德懋通过潘庭筠、李调元诸人结识了李鼎元的弟弟李骥元、李调元童稚时代的朋友唐乐宇(字尧春,号鸳港,绵州人。时任户部员外郎,通晓易理、律历之类,娴于名物度数。住在魏染胡同的祝德麟也与李鼎元过从甚密,共同品评朝鲜使者李德懋、朴齐家的诗词,在李德懋归国前夕,唐乐宇、潘庭筠、李鼎元诸人均设馔叙别,宾王酬报,尽一时之欢。

唐乐宇还经常与海宁诸生沈心醇(明六书,藏古器,诗古雅),流连于琉璃厂,寻觅古玩字画(“尝于琉璃厂市得西洋浑天铜仪,购归排列敷衍遂就其术。”),并通过使者将书画、尺牍、诗稿、古玩从朝鲜换回高丽人参、高丽宣纸、香料药材等,通过与朝鲜使者的交流,李、朴受到性灵诗风的极大影响,唐乐宇的步天简法、九章算法、佛经译纂也得进一步的深化。

唐乐宇在户部主事任上,“素明九章算法,凡钱粮摧税布指,便知折奏档案,过眼不忘,胥吏不得为奸,以是各司农皆倚为左右。金川之役,办理军需奏销事纤毫不爽。大学士英(廉)相国尤器之。”荐升员外郎,保举提督“钱法堂”监督。钱法堂是清朝管理钱币铸造的机构,下设铜署、铅署,共有铸工万余人。唐乐宇走马上任时恰遇铸工罢工,广大铸工不满“署官”和“炉头”敲诈盘剥,克扣饷银,奋起抗争,他们“喊噪汹汹”,齐心罢工。“署官”和“炉头”一时慌了手脚,急请京师九门提督派兵弹压。官军提着火枪包围了工场及周围的胡同,铸工们手执铁器,聚众自卫,一场血与火的冲突迫在眉睫。初入宦途的唐乐宇将入衙署,发现这一紧急形势后,迅速查明事情原委,一面阻止士兵点燃火枪引线,一面驰奔铸工的棚舍,与他们商谈,表示要查办违法的“署官”、“炉头”,限期偿还欠债,语之曰:“欠值勒限偿汝,倘不如限两,监督(唐乐宇)偿之。”于是各引去。经过他的斡旋,防止了一场喋血京门的大惨案。事后,论俸推升礼部郎中,英相国仍奏留本部山西司郎中,后充内廷方略馆纂修兼户部侧例馆纂修。在任两年,升礼部郎中。

乾隆三十五年(1770),俸满选授贵州平越知府。平越府在今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北部,属贫穷落后的苦寒之地。清政府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推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布依苗人面临土司的敲诈勒索,汉人地主奸商的高利盘剥,流官的高额赋税,生活异常艰苦,处处“好田无人耕,白骨不胜数”,“士习卑陋,府属各县,能文者寥寥,五十余年未有登科者。”从繁华的京都聚然来到边陲小城,唐乐宇不免发出:“罡风吹落如弃绢”的感叹。但是当他深入民众之中,看到贫民冬天还穿着单衣,喝着玉米糊糊的困境,激发了他的同情心和力解民困的责任心。春耕时,出巡四乡,劝勉督促,不违农时,并在田间处理调解汉苗民事纠纷。他了解到当地没有学校,教师缺乏,乡民迷信鬼神,存有谄巫嗜赌之类陋习。唐乐宇主动捐出俸银作倡导,吁请富室捐资办学,鼓励汉苗、布衣族子女入学读书。很快就在平越府东南角的墨香池畔,修建了一座“墨香书院”,又特地以重金礼聘浙江名士叶梦麟来书院掌教,自己也抽空余时间给生员讲学。艰辛努力三年后,“丙午年贵阳乡试,甘思赞、苏廷和等四人中举。从而结束了清朝开国以来“平越无举人”的文化异常落后的局面,就这样唐乐宇在平越苦苦渡过了二十个春秋。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由于南笼土流并治,矛盾加深,清廷决定选派具有一定任期的“流官”来进行管理。上台闻其贤能,调任南笼知府。贵州南笼府管辖普安州、永丰州、兴义、安笼等县。“南笼多生苗,不通声教,桀骜难驯”,“苗民杂处,刁健善诉,积案如山。”他到任后一如既往,勤于政事,“开诚布公,曲为开导,苗民胥悦,莅任月余,积案为之一清。”年余,由于任中积劳成疾,旋及母亲程太恭人又去世,乾隆五十六年(1791)春,唐乐宇扶柩回归故乡绵竹,途中,哀愁劳累,客死于川东夔府云阳江船上,终年52岁。噩耗传到平越,父老生员自动设灵致祭。并书“政绩留黔南”以吊唁,平越文士孙文焕也奉题七绝诗:“瘴雨埃风路饱经,点山遥峙观山亭。一丛笠屐西归后,九十九峰天外青。”诗中将唐乐宇比作羊祜,平越生员在其殁后,还时常怀念他。同窗好友李调元在路过什邡时闻听尧春去世,也寄诗留情。

唐公乐宇,大耳高鼻,为人潇洒绝俗,嗜酒,不计家人的生计,俸钱所入,尽以购书,即使朝炊不继,仍晏然自如。虽目短近视,然能察秋毫,胸罗万卷。撰有《奇门纪要》、《步天简法图》、《佛经译篡》、《风后遗经》、《东络山房文集》、《九章算法》、《鸳港诗集》、《东络山房古文选》、《黔南诗存》、《南笼遗稿》等书稿,卒后皆散佚无存。生有七子:长子张友(嘉庆十二年举人)、次子张瑶(嘉庆六年拔贡)、张兰、张禄(嘉庆六年举人)、张(兆)扶(嘉庆六年举人)、张超、张巗,学术上多能继承父业。唐乐宇授中宪大夫,前妻梅氏,继妻戴氏,赠封恭人。其墓在绵竹县城北五里广化院。《四川通志》、《绵竹县志》有传。

附一:唐乐宇故宅出土金龟

1988年4月8日,绵竹大东街商业场(原唐家衙门)基建工地的民工在挖基槽时,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金龟,长160毫长米,重150克,经鉴定考核出土金龟为唐代工艺品,出土地点为唐乐宇私宅厅堂地基之下,系唐公建宅时的镇宅之物。金龟现收藏于绵竹市博物馆。这次金龟的出土,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件罕见的古代黄金工艺品,同时也为地方史志研究提供了物证。(节录自《四川文物》)

附二:唐乐宇存留的部分诗稿

晓发剑阁  五言律诗 押青韵

风雪年前惯,崎岖此再经。

鸡声催落月,驴前带残星。

路入仙山异,林迷鬼火青。

耐寒无别计,醉酒问旗亭。

观音碥  古风

道路无平陂,人心自夷险。

我来若频复,韶华虚过眼。

流水仍潺潺,白日青霜惨。

心折散关西,空山足垂茧。

造次拔鲸牙,鼓勇吾亦敢。

扫石尔何人,题诗破鬼胆。

七盘关

客梦连宵苦,乡音话别初。

峰回疑碍马,江尽不通鱼。

鼓角含云外,空林落照余。

劳劳成底事,容易赋离居。

朝天关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愁听奔雷百折滩,崚嶒峭阁俯江干。

戍旗落日关山迥,铃铎西风草树寒。

烟外帆樯通广汉,去中宫阙望长安。

题诗莫漫愁孤绝,千古魂销蜀道难。

画眉关 七言绝句 押删韵

虬松千尺卷风鬂,苦竹丛深夜雨斑。

夹路清猿啼不住,销魂最是画眉关。

留别诸生

墨池依旧水溶溶,困石蒙泉出故踪。

天纵山灵开面目,云交波谲荡心胸。

重楼影落三三径,叠叠烟迷九九峰。

夜半珠光腾碧汉,几人探海得骊龙。

宁羌州雨雪

回首家乡望不真,萧萧风雨伴行人。

清聪若耐闲金勒,红友相邀踏玉尘。

剑阁云沉迷旅雁,嘉陵水浅冻文鲛。

惊开古驿梅花好,谁折寒香寄早春。

第十四世

唐张(兆)扶,字鹿崖,1783年生,绵竹人,唐乐宇第五子,嘉庆六年(1801)举人。官苍溪县教谕,大挑知县,改教职,选叙州府教授。选福建古田知县,改夔州府教授。唐兆扶思想民主、开放、创新,在叙州府任前就开始学习研究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叙州府任上与宜宾举子薛焕交往甚深,他向薛焕传授科举考试经验,灌输西洋民主先进思想,亲赠《海国图志》一书,薛焕视其为自己的恩师。后薛焕官至两江总督,成为晚清二品通商事务大臣、头品顶戴总理衙门大臣,对抗外国侵略,推动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唐张(兆)扶一生淡泊名利,专注于学术研究,其著作《大学图论义肤说》、《论文质疑》、《充问拾遗》、《可不必稿》、《蠹食权舆》、《论语注存》、《虚字俗疏》、《唐教授诗文稿》等多付梓行世。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录有其诗。《绵竹县志》有传。唐张扶墓在绵竹县南二十里铺。授文林郎,妻代氏,赠孺人。

附一:道光二十五年圣旨

此圣旨,横192厘米,纵31厘米,系我家藏,1961年笔者父亲唐代煜捐赠绵竹县文化馆,现收藏于绵竹市文管所博物馆。原文: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化宣列郡,资表率于黉官。道在群书,赖阐扬于师席,尔四川叙府教授唐兆扶,教士有方,授经多术。持躬淳谨,人材正籍,以陶成讲业,详明文义,实资乎研究。兹以覃恩,授尔为文林郎,锡之勅命。于戏!楷模不愧,用特奖乎前劳,砥励无穷,尚克勤夫后效。制曰:克共奉职良臣既殚厥心,贞顺宜家,淑女爰从其贵。尔四川叙州府教授唐兆扶之妻代氏,含章协德,令仪素着于闺围,敏勉同心,内治相成于夙夜。兹以覃恩,赠尔为孺人。于戏!龙章载焕,用褒敬戒之勤。翟茀钦承,允荷泉原之赉。

四川叙州府教授,道光二十五年拾月拾伍日,唐兆扶本身妻室。

附二:入蜀张、唐两氏一脉对照简表

张姓   唐姓

一世:张万,洪武二年(1369)由湖北麻城入蜀,定居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

一世:唐瑜,山西平阳人,永乐十二年(1414)奉旨由浙江金华入蜀,定居达州宣汉县

二世:张永成,赠封承德郎,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

二世:唐鲲,进士,苏州知府

三世:张赞,景泰五年(1454)进士,云南姚安府知府

三世:唐忠

四世:张福睽,隐居不仕

四世:唐仕

五世:张尚威,隐士,以学行闻于乡

五世:唐锦桥

六世:张惠,积善好施,隐居不仕

六世:唐之民

七世:张应礼,生于万历六年(1578),官怀远将军都司佥书,生子九人(四子张烺,九子张灯)

七世:唐时循,生三子:麟、瑞、琼

八世:张烺,生于天启七年(1627)康熙帝曾书“鲐背神清”“养志松龄”匾赐张烺,生子六人,撰有《烬余录》

八世:唐麟,1645年收养外甥张灯为子,改名为唐敬一

九世:张鹏翮,生于顺治六年(1649),配妻唐氏,康熙九年进士,历官知府、巡抚、江南学政、刑部尚书,两江总督,河道总督,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傅,生子二人。

九世:唐敬一,舅父唐麟养子,达州人,顺治甲午年(1654)举人。历官洮岷副使。生二子:之骥、之赓

十世:张懋诚,生于康熙六年(1667),举人,历官奉天辽阳知州、工部右侍郎

十世:唐之骥,康熙丁酉年举人,寄籍成都

十一世:张勤望,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荫生,历官山东登州知府

十一世:唐赓陶,遂宁贡生,举人,任河南怀庆府通判、福建福宁知州,生子叔度、叔敏、叔宪

十二世:张顾鉴,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顺天乡试副榜,历官云南开化知府

十二世:唐叔度,绵竹人,雍正元年(1723)拔贡,历官江油县教谕、浙江海宁知县,乾隆元年(1736)起复任安徽桐城知县,生九子

十三世,张问陶,号船山,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进士,江南道监察御史、山东莱州知府,清代第一流大诗人、大书画家

十三世:唐乐宇(1739-1791),字尧春,绵竹人,叔度第九子,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贵州平越知府、南笼知府

十四世:张知防,字慎初,号慎斋,候选从九

十四世:唐张扶(兆扶),举人,官苍溪教谕,选叙州府教授,福建古田知县,夔州府教授。

4# 金佛山
 楼主|慕陶 发表于: 2014-7-23 17:45:43|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慕陶 于 2014-7-25 21:50 编辑:

四、后记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可以鉴古知今。在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诞辰250周年、逝世200周年之际,作为张、唐两氏一脉相传的后人,本着纪念本土历史名人,弘扬廉洁文化的心意,写下了这篇拙文,希望能为传承家族文化作一些有益的探索。由于时间久远,家族人物的资料往往散见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志书、宗谱、丛书、期刊、手抄稿本和其他地方文献资料中,有的一麟半爪,十分简略;有的残缺不全,只见一斑,加之本人年逾七十,笔底功夫尚浅,其整理探索工作的难度也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希望此文能为家乡、为先祖传一脉书香,存一份史料,仅此而已。由于时间仓促,涉及内容庞杂,难免有错失不当之处,敬祈各界学者、读者指正。

2014年7月于绵竹南轩故里

(作者为四川省化工地质勘查院退休干部,生于1945年,四川绵竹人,系唐乐宇第九世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5 02:21,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