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54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雨靖松 发表于: 2005-11-7 20:16:3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05年10月31日新加坡"苏州出现现代私塾"及其评论

 [复制链接]
05年10月3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苏州出现现代私塾"及其评论苏州出现现代私塾韩咏红(北京特派员) 焚香静心,老师穿汉服,学生盘腿而坐,上课前先朝至圣先师孔子像行礼……古代私塾教学方式,最近重现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由三名中国年轻人成立的私人学堂──“菊斋私塾”,前天在苏州开始了第一堂课。  菊斋私塾成立于9月28日,这天是孔子诞辰纪念日,菊斋私塾正是在首次全球联合祭孔仪式的热潮中诞生。当地媒体将它称为“苏州第一个现代私塾”。发起人兼菊斋私塾老师张志义(35岁)在接受本报电话访问时说,现代社会人心浮躁,他希望通过教授传统道德让人心踏实下来。  张志义说:“古朴典雅的教学环境,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传统道德。”  而事实上,菊斋私塾最引起媒体注意与报道的,正是张志义所推行的特殊上课方式。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菊斋私塾第一班共六个学生,年龄介于6岁到11岁之间,课堂规模沿袭孔子时代小班上课,不同年龄学生同堂的特点。  课堂陈设也模仿古书所载,学童面前的黑色小条桌只有1尺高,匹配的矮凳只能让其挺腰盘腿端坐。  老师张志义则身穿汉服教学,他不用钟表,而是以点香计时。上课前他首先向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接着带领学生向孔子像三鞠躬,并朗读《开班文》:“华夏文风,首开三代。校庠以传,孝悌以载……”  40分钟后,一柱香烧完,老师让弟子休息片刻,孩子们顿时喧闹起来,到课室前的竹院、山石间玩闹起来。  在上完当天三堂课后,老师向弟子布置作业,并教导学生慢慢站起来,向老师鞠躬,然后逐个走出课室。  不过,当张志义在电话中向记者介绍上述仪式时,他的回答相当谨慎。  他特别强调,上述的礼仪并非为了“复古”,也不是向学生灌输宗教,而是为了达到使学生静心的效果。  例如穿汉服,他就强调这“属于个人行为”,他只觉得穿汉服舒服,并不会强制学生也跟着穿。  而且,尽管上课采用传统的形式,张志义声明教学方式却是互动的,通过讨论来让学生了解古代传统。他也不主张学生全盘接受传统道德,而是要将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结合起来。  据了解,菊斋教授的科目主要是蒙学、经学、韵文,穿插古乐、书画、茶道等。张志义自称不是汉学科班出身,所以从附近苏州大学聘请了一名现代文学研究员,以及一名古典文学研究员为助教。  由于菊斋私塾的规格达不到正规学校的标准,所以是以菊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名义注册。与其相应的还有一个创办五年的菊斋网站(http://www.juzhai_com)。网站设有以教授古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菊斋网络课堂”,目前设有诗词教程初级、诗词教程中级等课程。  菊斋私塾学制一年,每周末上课,学费为每月人民币320元(67新元)。不过,也有的学生经济能力较弱,允许付一部分学费,或者分期付款。张志义说,这也是继承孔子当年有教无类的精神,对于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求他们付一个大概数目。  张志义透露,学堂目前还不能达到收支平衡,还处于亏损状态。不过,他相信未来学堂基础稳定后,学生人数增加了后,他能做到收支平衡,而且把学费拉低,再把这种教学慢慢推广到其他城市。 http://www.zaobao_com/gj/zg051031_501.html 星星之火韩咏红随着现实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与国际化,中国人重寻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与行动也比从前殷切了许多。  近年,这股风渐渐吹成了气候。从国家层面看,是知识界里关于复兴国学的讨论,是多个城市大规模的祭孔仪式;是中国人民大学开办的国学院;是复旦大学更早前创办的书院性质复旦学院。从民间去找线索,我们看到年青人自发的汉服运动,以及各种宣扬传统文化的网站。  张志义及其伙伴创办的菊斋私塾,也许是这股“中国再中国化”风潮的最新迹象与证明。  目前,这股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风气,可能会以超过我们预想的速度,在神州大地传扬开来。  两年前,当王乐天孤独地穿着汉服走在郑州的街上时,有人以为他是疯子,也有人以为他穿的是韩国服装。今天,有关汉服的正面报道进入中国的主流媒体,汉服青年大大方方地将古代服装穿到天安门广场,用行动昭显自己的存在。  同样的,今天在苏州设立,只有六个学生的小小私塾,在几年后是否可能领导出另一个传统教育风气呢?也许我们不能再小觑这些文化行动的星星之火。毕竟,相对于五千年传统文化,近代史上的意识形态运动,曾经从西方流入中国的形形色色的主义,也许只是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点。当人为的斗争过去后,当生活富裕后,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对民族的魅力将更不可忽视。  只是,这些星星之火烧旺之后,会产生什么作用?这应该是此时的人们应该关注,及早关注的。  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舆论背后,是一种民族主义的醒觉。但是,在近代历史上,民族主义并非是一个完全正面或负面的现象。民族的兴盛富强曾有赖于它,民族间的相互斗争毁灭,也曾与民族主义有关。  当复兴国学的风气越来越热,当汉服与私塾等各种民间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怎么样让这股民族主义不卑不亢地发展?使其对全世界文化做出最大贡献?相关的理论探讨也应该更深刻,以将这个星星之火,引向对民族最有利的方向。 http://www.zaobao_com/gj/zg051031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雨靖松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雨靖松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雨靖松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雨靖松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雨靖松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雨靖松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试论清末民初汉装复兴的际遇》 天天630,贴近老百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6 16:48,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