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971|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若耶非耶 发表于: 2006-8-22 11:18:2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转帖]怎样拯救你:北川羌族民间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篇一:口弦令美女心声嘶哑

传情口弦 难续爱情旋律

口弦是一种用青竹制成的简单乐器,弹奏音色独特,深受羌族妇女的喜爱。目前,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能够娴熟制作、弹奏口弦的人屈指可数。

羌山难闻古朴“清音”
  
经打听,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能够制作、娴熟演奏口弦只有青片乡三位老阿妈。5月19日,记者青片乡政府干部的带领下来到尚武村西窝羌寨,寻访了今年61岁的王泽兰老人。在青片乡,王泽兰是仅有的三位能弹奏口弦的羌族妇女之一。
  王泽兰说,口弦制作看起来简单,但簧片却是很关键的工艺,稍不注意就达不到弹奏的效果。口弦弹奏十分讲究,通过一侧的麻线拉动产生的震动来传音。音律的改变全靠演奏时扯动麻线的力度和舌头触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型的大小、口中气流强弱来决定,弹奏难度大。小时候,她看见寨子里的老人在弹奏,就自己尝试着制作,一边弹奏,一边改进。
  王泽兰阿妈拿出一副口弦记者看到,口弦的制作工艺简单,是用一块长约10厘米的青篾,中间挖削出一块小的簧片,类似脚踏风琴的簧片,一侧有一跟绳子。弹奏时,右手将口弦置于两唇,左手扯动麻线,竹簧即发出声音。其声清雅袅袅,余音不绝,但据介绍口弦的音域狭窄,不足一个8度,只能弹奏出简单的音调。
  在记者迫不及待的邀请下,她即兴弹奏了一曲。形同一双小竹筷拼凑在一起的小小乐器,在她手、口的配合下,立即发出了典雅的清音。虽然音律较低,但是美妙的旋律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陶醉。弹奏结束时,她自豪地说,1964年,刚刚17岁的她还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全国民族乐器大展演。当时,她表演的也是口弦,那一次,她大胆的通过口弦弹奏了一曲《社会主义好》,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青片乡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王金才介绍说,用口弦弹奏一首完整的歌曲,只有王泽兰一人能行。

千年口弦演绎的经典爱情
  
“口弦是一种专为羌族妇女发明的一种乐器。”在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王泽兰热情的拿出了自己珍藏的两副口弦,并讲述了和口弦有关的传说。在尚武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早在数千年前,尚武村一位叫尔玛撒哈的羌族小伙子看上了一位叫白珠的羌族姑娘。为了打动白珠的芳心,尔玛撒哈想了不知用什么信托来征服其心。最后,尔玛撒哈尝试着用几个竹片,做成了一个简单的乐器送给心中的白珠。白珠试奏之后,音色清雅,因而芳心大悦。此后,两人每天在一起弹口弦、对山歌。后来,尔玛撒哈的舅舅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尔玛撒哈不喜欢这门亲事,他只喜欢白珠一人,但又不敢说出来,只好闷在心里。白珠知道后,成天不吃不喝,整天愁眉苦脸,有时候她就一个人悄悄的唱,悄悄的弹口弦。当尔玛撒哈成亲那天,白珠伤心的爬到对面山上去,一边弹着口弦,一边朝看尔玛撒哈的家里看,看到她伤心的样子,很多鸟儿也飞到她的面前不走了,伤心得山下的流水流到山角下就不流了,伤心得尔玛撒哈家的灯也不亮了。白珠伤心的弹啊弹,最后就跳下了山崖徇情。
  这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从此流传下来。那以后,羌族青年男女在恋爱时,男青年都将制作一口弦送给女方,以示信托。这就是最初的羌族口弦子,后来,羌族妇女慢慢掌握了口弦弹奏技巧,这一乐器也开始流传下来。

古羌口弦后继乏人

  作为羌民族独特的乐器,口弦正面临断代的命运,会弹奏寥寥无几。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干部王霞说,根据掌握的资料,目前只有青片乡尚武村的王泽兰、何秀芬、周顺兰三人能够制作并流畅的弹奏口弦。
  王泽兰说,远古时候,羌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娱乐活动少,文化生活单调,当田间劳作累了的时候,农闲的时候,作为爱情信物的口弦就成了羌族妇女们打发时间消闲的一个最好方式。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羌族男女恋爱时不再将口弦作为爱情的信物,而仅仅作为一种消闲乐器。她说,以前,羌族人民的生活环境信息闭塞,现在的信息发达,休闲娱乐方式多,很少有年轻人学习口弦的制作、弹奏。有少数的年轻人想学,却因难度太大,始终学不会。王泽兰37岁的女儿王安莲不好意思的说,她多年前就向母亲学习口弦的制作、弹奏,但怎么也学不会。
王泽兰老人说,生老病死是永不可改变的自然定律。如果再没有具体的拯救措施,将这个传承千年的羌民族乐器传承下去,或许,在几十年后,口弦将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久远的回忆。

篇二:神秘的端工舞即将跌入历史的深渊  

羊皮端工舞这一羌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正濒临危境。5月16日中午2时,本报拯救绵阳民族民间文化报道组深入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双燕村二社,聆听79岁的黄顺赵和76岁的李昌田老人讲述具有他们的绝活。

“官有多大,端公有多大”
  古老的羌民族是一个多神信仰的民族。端工,则是羌族社会不脱离生产的宗教职业者,专门从事如祭祀、还愿安神、驱鬼、治病、除秽、招魂、消灾以及男女合婚、婴儿命名、死者安葬和超度的活动。
  “那时候,这只是一种纯粹的宗教活动。”黄顺赵老人说,他之所以从事这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只是因为当时这是一种谋生手段,“没有想到过去的谋生手段,现在却成了羌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
  北川文化馆一位老文化工作者介绍,端工在羌语称“许”、“阿爸许”、“释比”、“比”、“诗卓”等。端公是通达神界鬼域的使者,兼有祭司和巫师的性质。他们还是羌族社会文化人知识集大成者。羌谚云:“官有多大,端公有多大。”因此,端公在在羌民中有很高的地位。
  黄顺赵说,当他从父亲那里学习羊皮端工舞纯粹爱好,“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跳舞一样。”由于当时经济落后,传播羌民宗教信仰,这也成了一种很吃香的谋生手段。

咚咚羊皮鼓难引传人

  经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反复劝说,两位老人搬出道具,在家里即兴表演起了“请神”。由于腿部有伤加之年迈,在家人的帮助下,黄顺赵穿上了“战裙匝后面插上“马头”(指钱纸)。黄顺赵老人则在一旁虔诚的焚香。他说,端公的法器是他们借以与鬼神进行沟通的法宝,无故不得乱动,禁忌他人触摸。端公的重要法器多是师徒相传使用。
  李昌田介绍,头匝上的5个头像分别是道、佛、儒,中间是端工的祖师爷,左边是儒,右边是佛。戴在头上是为了尊敬祖师爷。套在单面羊皮鼓把手下面7个铁钱代表七星,一则是为了平衡扇面,二是为了表演时能发和谐、清脆声音。羌族在过年过节,都要请端工请神,祈祷诸事平安、顺遂,彩色的战裙则是表示喜庆。

  一段独特的舞蹈,表演神态语言变幻莫测。这一程序结束后,他和李昌田老人分别拿起一面扇形羊皮鼓。在阵阵清脆的鼓声中,两人边舞边鼓,迈步拜五方,唱起了《将军劝》,扇形鼓上下翻飞。《将军劝》的大概内容是以一个苦人的遭遇,劝说世人行善莫作恶,显示了古羌族人民善良淳朴民风。鼓声时而强烈震慑人心,时而平缓,如诵如陈。整个过程持续了10余分钟。
  向导蒋国宾介绍,这一段唱词只能伴随着羊皮鼓声才能完整唱出来。传说羌族文字最初记录的是一本经书,古端工一日从天堂到人间,在树下乘凉时,一不小心,经书被羊吃了。端工一气之下,杀羊取其皮做成了鼓。只要一敲打羊皮鼓,文字就自然流泻出来了。因此,羌人沿袭下了优美的歌声,但并无文字可查。

远古羌韵渐行渐远

  羊皮端工舞如今已罕见了。北川羌族自治县为数不多的几个表演羊皮端工舞的羌民,黄顺赵、李昌田也明显感觉到了一点。黄顺赵说,也许是学艺时间过长,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学了。羌族端公历代以师徒相传。学习端公首先要拜师许愿,由于羌族端公有经无书、有典无文,教学全凭口传心授和不断实践。学习端公一般需三五年时间。学成后要还愿举行谢师仪式“盖卦”──戴上猴皮帽,才算出师。
  “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都不喜欢这个独特的舞蹈形式了。”黄顺赵老人说,现在谁也不以此谋生,找不到传人了。想到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即将失传,两位老人黯然神伤。他说,等自己的腿伤稍微好转,将用文字将“羊皮端工舞”详细的记载下来。“老祖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在我们这一辈消失。”(自<<绵阳晚报>>)

篇三:祈祷灵魂重生的丧舞濒临死亡 

羌族是一个极为重视丧葬的民族,丧葬仪式古风甚浓。丧舞,便是丧葬仪式中一种独特的舞蹈。在北川羌族自治县,丧舞已成了羌民心中一个久远的回忆。

古羌丧舞失传百年?

  5月18日至20日,在北川青片乡,记者先后深入多个寨子寻访,都没有找到能跳丧舞的羌人。一提起丧舞,很多人都一脸茫然。
  青片乡尚武村西窝羌寨61岁的王泽兰从8岁起就跟父母及寨子里的老人学习羌族舞蹈,只是在小时候听长辈讲起过丧舞。尚武村82岁的王世珍老人也曾听长辈们提起过丧舞。她说,羌族的丧葬仪式很隆重,当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自然死亡后,就认为死者已经活满了花甲,是一种喜事。羌人死亡主要实行火葬。一般人死后三天即行火化。在未焚前,棺殓尸身,请巫师诵经,然后抬棺至火葬场,四周堆放干柴连棺木火焚。死者亲属则围坐哭号,并唱丧歌、跳丧舞、喝丧酒以志永别。火熄后,收其骨灰盛于小匣内,埋入土中或藏在崖穴中。不知从何时开始,北川这边已经没有人跳丧舞了。几年前,王世珍到茂县走亲戚时,看到那边的羌人依然在延续这一舞蹈。
  记者随后又走访了多个寨子,一直没有找到有关丧舞的资料。王世珍老人说,或许在百年之前,丧舞在北川羌民中就已经失传了。

大寨寻回远古记忆
  为了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北川县文化馆及青片乡干部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反复在当地寻访。5月19日上午,在尚武村大寨组见到了对丧舞略知一二的羌族“道师”王泽勇。

  王泽勇回忆起了有关丧舞的故事。丧舞是羌族人民在送亲人归西时的一种舞蹈。在羌族,当地的花甲老人去世后,需念经做三天三夜的道场。逝者的棺木按男左女右的规则放在堂屋一侧。在道场过程中,先是由端公跳羊皮端公舞,之后,亲属们则开始跳丧舞,他们呈半圆状围在一起,神情悲伤,双手扯衣角,嘴里唱着歌,回忆逝者的一生,送亲人归西。跳丧舞时不能生火塘,舞姿与锅庄类似。解放后破四旧,丧葬时不做道场,后来宗教信仰恢复,丧葬仪式就简单了很多,丧舞就从丧葬仪式中消失了。
  根据王泽勇的介绍,在青片乡应该还有人知道这一特殊的舞蹈。然而,记者一直没有找到知情人。

丧舞演变成锅庄舞?
  
“其实,古羌的丧舞已经被转化成了锅庄的一种。”5月20日上午,记者在北川县城见到退休文化干部李红果时,她肯定地说,丧舞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当作了锅庄的一种。
  1980年,李红果任文化干部不久,就独自一人深入青片乡搜集羌族文化资料。当时,她听人提起过丧舞,但一直没有见人跳过。为了搜集到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资料,她做了大量艰苦寻访工作,在青片乡正河村一座高山上,终于找到了一位80余岁的老人。当时,老人正在家里一边唱歌一边舞蹈,舞姿优美,歌声低沉。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丧舞。李红果了解到,丧舞是为逝者送葬的专用舞蹈,亲人们围着棺木一侧跳舞。跳丧舞时,需双手扯着衣角,左右起伏,跳时腰前倾,双脚不停变换步伐,一边唱一边跳。歌词内容是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并回忆、评价逝者的一生。那位老人是她见到惟一知道丧舞的羌民。后来,她在很多场合都看到年轻人在跳一种锅庄,从舞姿、步伐上可以看出,那就是丧舞。但是,由于知情的老一辈人先后逝世,年轻人几乎都不知道那就是丧舞,而将其当作锅庄,节奏也演化得欢快而喜庆。
  李红果说,丧舞是古羌人对已故人表示哀悼的一种专用舞蹈,只有加大宣传,才能让这一羌族文化遗产恢复本来面目。

篇四:羌汉文化杂交而生的许家湾花灯面临花谢灯灭  

北川墩上乡岭岗村的许家湾花灯全国知名。然而,这一羌族独有的文化遗产同样处于濒危境地。5月17日上午,当记者来到墩上乡时,当地从事花灯表演的村民都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一路步行下山,向记者展示祖辈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绝活──许家湾花灯。

“草台戏”耍出千年文化

  岭岗村原名许家湾,故花灯又称许家湾花灯。村民肖代清说,花灯戏是羌族民间戏剧之一。据传,许家湾花灯最早源于村里牧童在山中放牛时为打发时间而创造出的一种游戏。后来,民间艺人配上器乐,以小调、山歌形式表演,再后来演变为绚丽的五彩花灯。还有一种说法是,花灯在当地人心中是神的象征,能驱邪逐鬼。在演出前,演员们要到庙里去祈祷神灵保佑。花灯表演的主要内容是讲玉皇大帝的7个女儿(或天王阿爸木比塔的7个女儿)在天门土地神的带领下,来到人间拯救受苦受难羌族百姓的故事。花灯表演人数9—12人,主要动作是碎步,舞动上身,给人以飘逸轻快、优美潇洒的感觉,角色全部是男扮女装。表演时大家都穿戴上羌族妇女的服饰、头饰,在响器声中表演各种唱词。

  “许家湾花灯从祖先手上传下来的曲目有100多种,到现在只留下了70余种。”今年38岁的苟正万从12岁开始就和爷爷一起学艺。他说,花灯最早属于单一的祭祀性舞蹈,后来艺人通过对戏曲移植、借鉴而发展成为花灯戏、百花公主、龙凤配等,有独唱、对唱、领唱、帮腔等形式。正因为古老羌民族热情好学,才让许家湾花灯传承了上千年。

花灯为送红军再放异彩

  许家湾花灯现有表演人数在30人左右,平时由蹇开福、王大才、苟正万三人负责牵头组织。根据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春节时他们会主动在村里、乡场表演,为乡亲们送去吉祥、喜庆。但是,每一位花灯表演者还会在一个特殊的日子义务表演──6月25日千佛会。今年83岁的苟林安老人回忆,当年红军路过千佛山时,他的父亲苟玉书将村民组织起来,为红军表演了一场花灯戏,以这种特殊的形式欢迎红军的到来。因那天是农历6月25,所以,那以后每年的这一天,村民都会主动到千佛山上的千佛庵表演花灯。

羌山瑰宝彰显无限魅力

  当天上午,许家湾来了10余位村民,他们带上道具、服装,即兴为大家表演了一段《闹元宵》。“说一子,道一子,正月里来舞狮子,二月春分孵蚕子,三月清明坟飘纸,四月立夏栽秧子……”6位男性羌民穿上羌族妇女服装,简单化装后上台唱了起来。《闹元宵》刚一结束,几位羌民又表演起了《干哥哥约干妹妹》。男主角刚一登台就脱口而出:“今天绵阳晚报记者来采访许家湾花灯,我约上我的干妹妹来为大家表演。”他即兴创作的唱词赢得阵阵掌声。四位村民用锣鼓、唢呐、笛子、二胡等乐器伴奏,曲调优美,节奏强烈、旋律愉快,把抒情的、叙事的和有着舞蹈的鲜明节奏交织、贯通起来。表演结束时,几位演员齐声说:《进财进喜》送鸿福,恭祝绵阳晚报万事兴。

  蹇开福说,花灯戏曲具有小调特征,较有独立性,曲调既可以作为歌舞的一部分,也可以在民间广泛传唱,多为五声徵羽调式,节奏比较规整,以至于能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和戏剧性冲突。

努力拯救濒危花灯

  83岁的苟林安是目前许家湾花灯表演者中年龄最长者之一,精通表演技巧,熟悉曲目,被大家称为“戏母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现在也只能完整唱出20余个曲目了。他说,由于羌族没有文字,花灯唱词都是祖辈口授传承下来的。表演者最少也得花上三至四年时间,才能“出台”(即上台表演各种角色)。

  苟林安说,从祖上至今,每一位表演者需要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具有一定难度,如果没有悟性和耐性,根本就学不会。由于学习时间太长,加之没有客观经济效益,所以岭岗村花灯表演者从最多时的100多人,到现在只剩30人左右,而且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基本不愿学。

  墩上乡人民政府乡长杨晓军说,墩上乡正在进行红色旅游规划,利用千佛山红军历史故事发展红色旅游,将许家湾花灯作为一项特色文化亮点项目进行扶持,并保存延续。今后,乡政府将包装宣传许家湾花灯,在村民们自发组织的基础上,由政府引导,对活动对象严格把关,树立市场意识,并适时引导年轻人参与,确保这一独特文化遗产得到延续、传承

篇五:起死回生的漩坪腰梆再次休克
  
一提起北川漩坪乡,很多人都自然地想到了腰梆。然而,这一漩坪独有的羌族乐器早已失去了本来面目。

“吓猴子”耍出独特民乐

  一说起腰梆,漩坪乡退休文化专干王剑儒心里就特别激动。
  “玉米林里敲梆梆,吓猴子的。”这句在羌民中广为流传的话表明了腰梆的来由。传说在远古时候,羌民居住高山,以玉米为主食,但时常有猴子、野猪、狗熊偷食玉米。当时没有猎 枪,羌民们便砍下棕树,将中间掏空,挖一个宽约1厘米、长约30厘米的方形口子做成梆子,手拿一根30厘米长的硬木棍子,把梆子挎在腰上,一到天黑就到玉米林里去敲。一边敲打一边吆喝。王剑儒回忆说,小时候在娘家大山上,她曾和父母多次在玉米林里敲梆子。那时候,腰梆已经改用竹子制作,声音也没有棕树制成的优美。
  “吓猴子”的腰梆仅仅在漩坪流行,何时转化成一种表演艺术,一直没有可供考证的资料。北川文化馆一位干部分析说,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农闲时,漩坪羌民们就聚会在一起敲打腰梆作为娱乐。在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节奏和步伐,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民间文艺。

改良腰梆失去民族内涵

  “现在的漩坪腰梆都经过制作改良,没有了原汁原味。”王剑儒说,很多人都知道漩坪腰梆,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腰梆断代,几乎没有人能表演了。后来,她专门找到县文化馆的文化专干李红果,在全乡物色了一批人进行腰梆培训。
  已经退休的李红果介绍说,1983年,她在漩坪搜集民族民间文化资料时,一位姓谢的老人告诉她,在很多年前,漩坪有一种舞蹈叫做腰梆舞。表演方式简单,表演人数不限。表演时大家围在一起,手拿腰梆,单脚起跳,俯身敲击腰梆,舞姿、动作与羌族的锅庄类似。后来,羌民们又利用腰梆创造了很多类型的梆子舞。上世纪50年代,居住在山上的羌族小孩,因没有娱乐方式,就将几个腰梆立在地上用沙包打,打倒数量最多者就算赢。腰梆就演变成了一种体育活动。渐渐地,腰梆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内涵。

漩坪腰梆何时响起来
  
和很多羌文化一样,腰梆很有可能是受到社会进步和文化生活普及的冲击,加之表演方式简单,被更新的文化方式所代替。在民间,现在已经看不到腰梆表演了。只有在大型活动和节日庆典时,漩坪腰梆才会登台亮相。5月19日下午,在乡政府的召集下,几位场镇居民即兴表演了一段腰梆舞。也许由于很长时间没有演出的缘故,几位群众演员经过反复排练,才完整地表演出一段。王剑儒老人也参加了表演。她说,到现在,即使是经过改良的腰梆舞,能表演者也不到20人,年龄最大的已经在70岁左右。
  李红果说,虽然腰梆这一舞蹈乐器保存了下来,但由于断代,挖掘最原始的腰梆舞蹈几乎不可能了。几十年前,她及时对腰梆舞表演方式进行了创新,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有可能连腰梆也会逐渐被人们淡忘。
  漩坪乡党委副书记蒋雁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是重点。下一步,乡政府将依托民间艺人,在普及先进文化的同时,引导年轻人有意识地接触包括腰梆在内的特色羌族文化,使古羌文化能够得到传承。

(原载《绵阳晚报》,本贴来自“尔玛论坛”,作者不详。转贴者对原标题作了改动。)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若耶非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若耶非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若耶非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若耶非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若耶非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若耶非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羌族|主题: 151, 订阅: 0
[讨论]]杨振宁与翁凡“杨翁之恋”搞笑版,请接龙 葵花
2# 四姑娘山
 roka 发表于: 2006-8-25 02:17:5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道貌岸然的厮,看到一次我骂你一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罗子兰 发表于: 2006-8-26 13:50:11|只看该作者
这位先生怎么了?有点气急败坏的样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8 10:52, Processed in 0.2652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