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50|回复: 4
#
跳转到指定楼层
 btkj 发表于: 2018-12-3 21:53:00|只看该作者|正序浏览回帖奖励|阅读模式

[军事习近平主席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在全军部队引起强烈反响

 [复制链接]
  王杰班,1965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45年来,该班一茬茬战士自觉继承王杰同志遗志,坚持立足岗位学习实践“两不怕”精神,爱军精武、尽职奉献,先后走出234名战士,人人立功受奖,个个是技术能手。
  2019年2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71集团军某旅“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
  1965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45年来,该班一茬茬战士自觉继承王杰同志遗志,坚持立足岗位学习实践“两不怕”精神,爱军精武、尽职奉献,先后走出234名战士,人人立功受奖,个个是技术能手,92人入党,37人提干或考入军校,27任班长都是训练标兵。“王杰班”先后被国家民政部、南京军区、江苏省委和省政府评为“全国双拥先进集体”、“学雷锋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二等功15次、三等功27次,17次派代表参加国庆观礼和英模大会等全国性盛会,34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军委首长接见。特别是近10年来,“王杰班”先后有30多人通过学历升级拿到大专以上文凭,革新出10余项训练器材,5项被军区和总部推广。目前,“王杰班”共有7名战士,其中6名是大学生士兵,人人能独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页。
  2017年12月13日,习主席视察71集团军,专程来到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同志生前所在连,深入“王杰班”座谈交流,勉励全班同志发扬光荣传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统帅牵挂士兵,士兵想念统帅,统帅与士兵心连心。
  近日,“王杰班”全体战士满怀深情给习主席写信,汇报他们一年多来工作、学习和个人成长进步等方面情况,表达牢记习主席嘱托,砥砺奋进、再创佳绩的决心和态度。
  2019年2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71集团军某旅“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坚定信念、苦练本领、再创佳绩,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中书写火热的青春篇章,并向战士们和家人致以新春祝福。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btkj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btkj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btkj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btkj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btkj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btkj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用户数据泄露多发 工信部将开展移动恶意程序专项治理 蔡健雅害羞了5秒,因专辑名“最悠长的湿吻”
4# 金佛山
 一直做下去 发表于: 2019-2-3 18:23: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学习弘扬“两不怕”精神 全面提高新时代打赢能力──习近平主席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在全军部队引起强烈反响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学习弘扬“两不怕”精神 全面提高新时代打赢能力──习近平主席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在全军部队引起强烈反响

  新华社北京2月3日消息,题:学习弘扬“两不怕”精神 全面提高新时代打赢能力──习近平主席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在全军部队引起强烈反响
  新华社记者梅世雄、梅常伟
  “推进强军事业,基层大有可为。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坚定信念、苦练本领、再创佳绩,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中书写火热的青春篇章。”
  2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71集团军某旅“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的消息播发后,在全军部队引起强烈反响。
  广大官兵表示,回信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学习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高度重视,表明了习主席对基层官兵的高度关怀,彰显了习主席对练兵备战工作的高度关注。要认真学习习主席回信的重要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大力弘扬“两不怕”精神,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1965年7月14日,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 药包意外爆炸。危急关头,王杰奋不顾身扑向炸 药包,掩护了在场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生命定格在了永远的23岁。半个多世纪以来,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王杰班”,一直是全党全军全社会学习的模范;王杰身上体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不怕”精神始终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进。
  “战士最锐利的武器,是像王杰一样的坚定信念。”收到习主席的回信后,“王杰班”全体战士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班长王大毛说:“我们今天传承‘两不怕’精神,就是要学好习近平强军思想,练精胜战本领,做习主席的好战士!”
  王大毛始终忘不了2017年12月13日习主席视察“王杰班”的情景。“当时,我在现场给习主席介绍,习主席很随和、很亲切。”他说,“习主席详细询问我们的学习、训练、生活情况,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带头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
  “军队是要打仗的,打仗就要有打仗的样子,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杰班”所在旅政委张振东说,收到习主席回信,旅党委“一班人”第一时间开展学习讨论,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坚决把习主席指示要求落到实处,一手抓备战打仗基础,一手抓备战打仗尖子,奋力把分层级全系统各要素的作战能力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
  冰天雪地,秣马厉兵。连日来,陆军某特战旅将人员装备拉到野外,在林海雪原摆兵布阵,完成多课目实战化演练考核,在数九寒冬掀起一股冬训热浪。官兵们表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一定要坚决听习主席的话、自觉做英雄传人,把这种精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高空战机上跳向“敌”目标,她们毫无畏惧;驾舟下海潜入“敌”阵地,她们从不胆怯;穿丛林、越壕沟、攀悬崖,隐蔽渗透突破“敌”防线,她们决不后退……自从习主席1月4日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以来,被誉为“两栖霸王花”的中国第一支女子“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某旅侦察营女兵队就一直在陌生、恶劣的实战环境中,接受体能和意志的超极限考验。
  女兵队队长叶健宏说:“作为一名基层带兵人,一定要坚定信念,苦练本领,在火热的军营书写青春篇章。”
  春节临近,驻守在云南河口口岸的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红河前哨钢二连”日夜巡逻在祖国的边境线上。连长何星辰说,革命军人战时逢敌亮剑,平时战天斗地,一刻也离不开血性胆气,必须培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血性胆魄,激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努力锻造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利刃。
  西藏军区某边防团昆木加哨所驻守在海拔4900多米的雪山之巅。这里每年的积雪时间达7个月之久,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刚刚荣立三等功的上士李继锐说:“我们一定发扬‘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的优良传统,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
  大漠深处,火箭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正在展开某新型导 弹演训任务。一级军士长盛德华说:“我们要大力弘扬‘两不怕’精神,提高部队快速制敌的反击能力,提高战略打击能力,为祖国和人民再立新功。”
  沙尘暴中,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的雷达仰天而立,雷达操纵员、三级军士长罗万军紧盯着显示屏,透过一个个闪烁跳跃的光点,守望着祖国的领空。他说,弘扬“两不怕”精神,要把“战”字刻在心头,持续强化“随时准备上战场”的责任意识,将练兵备战的职责深深刻入脑海、成为自觉行动。
  从东海之滨到西部大漠,从北国边疆到南国海岛,全军部队正在加强练兵备战和执勤巡逻,守护着万家团圆。官兵们表示,一定牢记统帅嘱托,强化使命担当,狠抓练兵备战,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不懈奋斗。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蓝色简单 发表于: 2019-2-1 17:38:00|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 勉励他们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习近平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 勉励他们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 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中书写火热的青春篇章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71集团军某旅“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坚定信念、苦练本领、再创佳绩,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中书写火热的青春篇章,并向战士们和家人致以新春祝福。回信全文如下:
  “王杰班”全体战士:
  你们好!来信收悉,看到一年多前我们一起交流的照片,当时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得知你们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弘扬王杰精神,努力拼搏奋斗,取得了新的优异成绩,我为你们感到高兴。
  推进强军事业,基层大有可为。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坚定信念、苦练本领、再创佳绩,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中书写火热的青春篇章。
  春节就要到了,我向你们和你们的家人,致以新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习近平
  2019年1月21日
  习主席始终心系基层,情系官兵。2017年12月13日,习主席视察71集团军,专程来到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同志生前所在连,深入“王杰班”座谈交流,勉励全班同志发扬光荣传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统帅牵挂士兵,士兵想念统帅,统帅与士兵心连心。近日,“王杰班”全体战士满怀深情给习主席写信,汇报他们一年多来工作、学习和个人成长进步等方面情况,表达牢记习主席嘱托,砥砺奋进、再创佳绩的决心和态度。
  (央视记者 张伟 张建庆 刘笑宇)
2# 四姑娘山
 零距离 发表于: 2018-12-27 05:53:00|只看该作者

“王杰的枪我们扛”

源自:中国青年报
原文标题:“王杰的枪我们扛”

  “王杰班”战士进行400米障碍训练。(资料图片)
  “王杰班”战士参加实兵实弹演练。(资料图片)
  扫一扫看视频
  “王杰!”每次晚点名,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装步六连都会第一个呼点老班长的名字。
  “到!”全连官兵齐声应答。对这支英雄部队来说,这是一场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点名。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组织民兵进行埋排雷训练时突遇拉火管意外自燃。危急关头,他奋不顾身扑向炸 药包,保护了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献出年仅23岁的生命。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这句王杰在日记里写下的话和他的英雄事迹一起广为流传。同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53年来,“王杰班”一茬茬战士像旗手一样,接力传承着老班长的“两不怕”精神。
  “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去年12月13日,习主席来到“王杰班”视察时这样说。
  “时刻牢记自己是王杰传人”
  19岁的周智涵2017年入伍,是“王杰班”第274名士兵。入伍前,这个90后从来没有听过王杰的名字和事迹。
  来到“王杰班”后,他发现王杰生前的床铺和书桌依然保持着原样,班长每天晚上要将老班长的被子打开,清晨再将被子工工整整叠好,窗前的王杰雕塑每天早中晚都有人擦拭。新兵到“王杰班”后唱的第一支歌是《王杰的枪我们扛》。
  对于这些坚持了多年的传统,刚到班里的周智涵觉得“有点儿假”。这个爱玩游戏、从没做过家务的年轻人认为,每天这样郑重其事地对待一位早已牺牲的人,没必要,也不理解。
  同时,这些充满仪式感的举动也让他开始好奇,英雄王杰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班里的书架上放着王杰写的10余万字的日记,颇受战友们欢迎,被翻得起了毛边。空闲时,周智涵也开始读这本日记。
  这一读,他才发现英雄并不遥远:王杰个子不高、热情开朗,一开始爱吃零食,每个月津贴都用完,是个“月光族”,后来为了学习毛著省吃俭用买书;平时对战友特别关心,为他们烘烤在训练时弄湿的棉袄,牺牲前6小时还替一名战友站了岗,为全班战友打了洗漱用水;渴望入党屡屡得不到批准,心里也曾想不通……
  “老班长也是普通人,因为思想升华才做出不平凡的事。”如此鲜活的英雄形象,让周智涵觉得自己和老班长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看那床被子和雕塑的眼神也不一样了。
  “后来我理解了,战友们做这些体现的是对老班长的缅怀和尊敬,让大家觉得他的精神时时刻刻与我们同在。”他觉得,在不断阅读王杰日记的过程中,自己“有一条经脉被打通了”。
  曾任“王杰班”副班长的王超记得,自己第一次叠老班长的被子时觉得“很神圣”,反复检查自己的手有没有洗干净,叠得小心翼翼。“在我们班,内务标准最高的被子必须是老班长的被子。”他告诉记者。
  王超认为,能够进入“王杰班”是一种荣誉。去年9月,他进入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学习,学员们听说他是“王杰班”副班长后非常羡慕,学员大队还专门请他介绍享誉全军的“两不怕”精神。这样的荣誉更提醒他,“时刻牢记自己是王杰传人。”
  事实上,老班长一直是“王杰班”战士们心中的精神支柱。23岁的下士徐彬记得,今年7月外训时,班里一专多能训练成绩一直提不上去,班长王大毛带着全班人员在老班长雕塑前表决心。说到动情处,平日里坚强刚毅的硬汉班长竟然哭了。
  之后的几个月里,“王杰班”的战士们憋着一股劲儿,训练场上只要有机会就争着上,休息时间也加班加点练,最终在夜间实兵实弹“一个过程”考核中射击目标命中率97%,打出了全集团军步兵班第一名的成绩。
  “对我们来说,‘两不怕’精神不是一句口号。”王超说,“口号只管一时,但精神会影响一生。”
  “在‘王杰班’待上一段时间,想不过硬都难”
  对不少基层战士来说,学习理论是一件比训练更难的事情。但在“王杰班”,战士们对学习政治理论却有着浓厚的兴趣。53年前,王杰咬破手指写下“大学毛著”4个字,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思想境界。现在,这群90后同样把学习理论作为进步的动力源泉。
  每天午饭和晚饭前,旅里都会开展“我最喜欢习主席的一句话”分享活动。周智涵最近分享的是习主席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时说的一句话:“要敢于赴汤蹈火,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
  “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不仅能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更能找到前行的力量。”班长王大毛告诉记者,现在全班都有一个习惯:当思想遇到困惑时,主动到强军思想中寻找方向;当备战遇到挑战时,主动到强军思想中寻找动力;当利益遇到取舍时,主动到强军思想中寻找答案。
  老班长的日记也是“王杰班”战士必看的学习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细细去品读老班长的心理,他的日记好像读不透、读不完,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25岁的中士吴学哲说。
  除了“两不怕”精神,王杰还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吴学哲对著名的“人生三问”和“三不伸手”印象深刻。
  1964年3月2日,王杰在日记中写下简短的3句话: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同年7月28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
  吴学哲觉得,这些话语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大学毕业后进入军营的两年多时间,他觉得自己在“王杰班”里成熟了很多,变得更有责任心,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
  不只是吴学哲,每一个进入“王杰班”的战士都有不小的变化。工作随大溜的徐彬进入“王杰班”后,被班里奋勇争先的氛围感染,不到一年时间就像变了个人,不仅考取了驾驶二级证,还主动攻克不少训练难题。
  “闷葫芦”韦勇国说话半天蹦不出一个字,班里逼着他上台演讲、担任解说,半年多时间,韦勇国变得健谈了,还主动参加旅“争做新时代王杰式好战士”演讲比赛。
  “在‘王杰班’待上一段时间,想不过硬都难。”在装步六连连长沈国节看来,“王杰班”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走进班里,就有一面旗帜引领着你,有一股力量催促着你,有一种精神感染着你,有一种氛围激励着你。”
  转型装甲步兵,练就一专多能
  在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王杰班”的各项工作要求高是出了名的,尤其是训练方面,“优秀是合格,第一是标准”。
  “我觉得传承‘两不怕’精神最实在的就是练强军事素质,争取更多的荣誉。”王超说,自己2013年入伍时,“王杰班”的专业是地 雷爆破。“你看工兵的‘工’字,抬头就是‘土’,伸腿就是‘干’。我们天天练埋排雷,难免磕碰,经常练得手都破了才停下。”他抬起手说,“直到现在我手上的茧子还是很厚。”
  虽然艰苦,“王杰班”的战士却没怕过训练,荣誉室里一面面锦旗和一块块奖牌就是证明。但去年随着编制体制调整改革,他们迎来了阵痛,先是由工兵班调整组建为装甲步兵班,随后又换装了某新型两栖步兵战车。这意味着,他们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训练基本上要从零开始。
  “再苦再难也要迈过转型这道坎儿。”王大毛说,转型期间,他带领全班战士来到王杰雕塑前承诺,一定要接好王杰老班长的枪。
  坦克道上埋地 雷,是王杰当年组训时采用的方法,这项传统一直延续着。调整为装甲步兵专业后,“王杰班”继续秉承实战化训练理念,雨天、高温天坚持训练,专挑泥坑、坡道等复杂地形进行操作训练。
  “今年我们在外训场待了240多天,每天4点半起床,太阳刚出来就去训练,早晚饭都是在柴油烟和尘土中吃。”二排排长周新迪回忆,晚上回去后大家还要学装甲兵专业理论,10点半之前没人上床睡觉。
  军事训练模范连215排士官长田永柯今年年初曾在“王杰班”参加联学联育活动,和班里的战士们同吃同住1个星期,目睹了“王杰班”战士谢彬彬训练的场景。“谢彬彬是炮长,早上吃完饭就拿着教材钻到炮塔里,手指头磨破了用卫生纸包一下继续训练。”田永柯说,“他爱琢磨,反复研究操作要领,最后练到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
  训练中,“王杰班”的战士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更加贴近实战。一次训练,中士吴学哲发现步枪手对目标射击时每人只专注打自己的“任务靶”,成绩不错却不符合实战要求。经过讨论,他们决定按照火力编组,相互协同,交叉射击,在实兵实弹演练中赢得导演部的高度评价。
  在一次装甲步兵班进攻战斗演练中,导调组突然宣布驾驶员阵亡,突如其来的消息让经验老到的班长王大毛也束手无策。直到演练结束,步战车一动没动。
  “一辆装甲步战车是一个整体,即使各个战位上的战士练到特级水平也不代表战斗力水平最高。如果有人牺牲了,其他战位的人能不能顶上?”王大毛跟全班战士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最终,“王杰班”提出一个目标:减员至7人不影响战斗、减员至5人可继续战斗、减员至两人能坚持战斗。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在练好本专业的同时还邀请其他专业的教练员进行辅导,即使熄灯后也要去会议室继续学习1个小时。前不久,专业等级考核结果公布,“王杰班”全部战士均取得了通信、射击、驾驶、载员4个专业的等级证书。
  传承“两不怕”精神,锤炼血性胆气
  整天和装甲步战车打交道,难免刮擦磕碰,时间长了,“王杰班”的战士身上多少都有些伤疤。
  中士谢彬彬摘下战术手套,左手食指上密密麻麻分布着7处伤疤。下士徐斌拿出手机展示一张之前拍的照片,他的脚后跟在一次长途拉练中大面积擦伤,伤疤有鸡蛋那么大。
  前不久,旅里组织“军体之星”比武。在武装200米障碍项目中,负重10多公斤的上等兵周智涵在翻越高台障碍时,因甩枪动作过猛,左手大拇指被枪身生生撕掉一块花生米大小的皮。
  细细数来,他的左手还有7处伤疤,右手有9处,3处尚未脱痂,加上肘、膝盖、大腿等位置,全身共有40余处伤疤。
  “‘两不怕’精神最先教会我们的就是不怕苦。”班长王大毛谈道,正因为这样,“王杰班”战士苦不怕、累不倒、压不垮。
  在训练场上,“王杰班”的战士忠诚地践行着老班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中士吴学哲记得,今年夏天步枪射击训练时,地表温度达到40多摄氏度,他和战友们穿着厚厚的装具,左手拿着藿香正气水,右手握着步枪去练,没有一个人退出。
  平时,他们经常在闷热的装甲步战车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作战靴里的袜子都湿透了,人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去年8月,第71集团军200多名侦察兵集聚皖北某训练基地,展开两天一夜的连贯比武,刚从工兵转为装甲步兵的“王杰班”副班长王佳锋就在其中。
  5个月的集训,他的作战靴被攀登绳从中间磨开了一道口子,手上的老茧也一次次被磨破。在正式比武的攀登课目中,王佳锋手上的旧伤伤口崩裂,血往外涌,“钻心地疼”。他用嘴撕开急救包,用纱布把手掌一缠,咬着牙继续进行武装攀登。
  比武结束,王佳锋手上纱布早已脱落,迷彩服上留下片片血迹,但怀揣奖牌的他欣喜不已:“作为‘王杰班’的兵,多几块伤疤算什么!”
  除了伤痛,“王杰班”的战士还曾面临生死考验。今年夏天,旅里组织新装备首次水上驾驶训练,这是一项危险系数极高的训练课目,一旦战车熄火或者进水,后果不堪设想。下水训练前一天,下士徐彬主动写下一封“告别信”,偷偷塞到枕头包里。他在告别信中写道:“生死有些沉重,但军人必须敢说,如果战争来临,我也会像老班长那样奋不顾身……”
  王佳锋也曾经历过生死时刻。他记得,几年前一次地方工程机械施工发现3枚未爆弹,连队派他和两名战友前去排爆。他们找到哑弹位置,扒开碎石,除去浮土,小心翼翼挖出哑弹。由于发现未爆弹位置处在人口稠密的区域,他们需要将哑弹转移后再引爆。
  让人揪心的是转移炮弹的过程。山路崎岖不平,为确保弹体平稳,3名战士一路紧紧抱住装着哑弹的木箱。“当时心里其实也很害怕,如果爆炸自己肯定是牺牲了。”王佳锋说。
  幸好,转移过程一切顺利。到达销毁点后,3人挖坑、铺线、设置炸 药、引爆……随着几声巨响,哑弹被成功销毁。王佳锋记得,他们3人个个汗流浃背,衣服早已湿透。
  如今,“王杰班”早已成为一张厚重的名片,为驻地群众带来安全感。近几年来,“王杰班”先后20多次协助军地销毁废旧弹药,数十次执行抗洪抢险、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火灾救援等任务,被人民群众誉为“忠心保祖国、赤胆为人民”的英雄集体。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达 通讯员:张圣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2月27日 11 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 贡嘎山
 楼主|btkj 发表于: 2018-12-24 03:23:00|只看该作者

强军路上的“王杰班”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强军路上的“王杰班”

  
“王杰班”的战士在野外驻训时进行武装奔袭考核。
  王 磊摄(新华社发)
  1965年7月,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 药意外爆炸。危急关头,王杰扑向炸 药包,保护了在场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用宝贵的生命践行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铿锵誓言。
  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装甲步兵六连五班,是王杰生前所在班。这是一个流淌英雄王杰血脉、熔铸“两不怕”精神的集体。53年来,王杰精神代代赓续。
  去年12月,习主席来到王杰生前所在连,勉励战士要学习践行“两不怕”精神,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和战斗作风训练,传承好红色血脉,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
  “王杰班”战士时刻牢记习主席谆谆嘱托,在强军路上踏着英雄足迹前行,改革转型、矢志训练,成为一柄胜战“尖刀”。
  “口号管一时,精神管一生”
  “王杰班”宿舍里有一张木床,床上泛黄的被子叠得毫无褶皱。这是当年老班长的床铺。每天晚上,班长王大毛都要将老班长的被子打开,清晨再将被子工工整整叠好。对“王杰班”的战士来说,这既是一种纪念和景仰,也是一种传承和激励。
  对于这个坚持了53年的传统,去年刚来到班里的周智涵曾感到不解:“这有什么意义?”带着疑问,周智涵翻开了王杰留下的日记。“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在认识王杰、读懂王杰的过程中,周智涵感觉“经脉被打通了”。如今每晚熄灯前,周智涵都会擦拭王杰雕塑,向老班长汇报一天的工作。经过一年的打磨和学习,周智涵一改刚来时的娇气,成长为“有血性”的兵。
  “口号管一时,精神管一生。”前任副班长王超说,无论走到哪儿,都会用“王杰班”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技能体能强一分,打赢底气多一分”
  搜索目标、判定距离、果断击发……“王杰班”中士谢彬彬一连串的战斗动作一气呵成,随着一声炸响,炮弹破膛而出,精准击中目标。初冬的某新型步战车战斗射击考核中,谢彬彬斩获“最佳射手”荣誉。而他转岗为装甲步兵仅仅1年。
  去年,“王杰班”由工兵班调整为装甲步兵班。环境变了、专业调了、装备换了,一切从头起步。老班长雕塑前,战士们立下誓言:一定接好王杰老班长的枪,再苦再难也要迈过转型这道坎。
  为了尽快掌握战车的操作和维修技能,谢彬彬白天钻到炮塔里动手实操,晚上又拿着教材钻研学习。那时正值酷暑,步战车内部温度达到50多摄氏度,但他依然坚持了下来。“技能体能强一分,打赢底气多一分。”谢彬彬说。
  “王杰班”战士聚焦转型,把“艰、难、严、实”当成砥砺胜战刀锋的磨刀石,立下三个“铁规矩”:训练时间一秒不能少;规定内容一个不能落,大纲中163个课目,一项项训、一课课过,不达优秀不罢休;训练强度一点不能降,每周2次8公里武装越野,每月2次20公里长途拉练。铆在训练场、研究新装备,一年下来,“王杰班”战士野外驻训达240多天,平均每天训练超过10小时,弹药、油料和摩托小时消耗达到普通步兵班的两倍。
  前不久,“王杰班”战士全员熟练掌握11种打击火器,在全旅率先全员取得通信、射击、驾驶三大专业的等级证书。
  “‘王杰班’的兵,多几块伤疤算什么”
  皖东腹地某训练场上,一场夜间实兵实弹演练炮火正急。目标出现,士兵们跃入1米多深的坦克坑射击。泥浆浸没全身,泥水灌入口鼻。战士们爬出水坑,脸一抹甩出一把泥浆,俯身继续向前突击……这种常人眼中危险的训练,是“王杰班”战士的日常。
  “王杰班”战士传承并保持着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传统,争做“平时找苦吃,危难敢献身”的钢铁猛士。
  去年8月,第71集团军200多名侦察兵集聚皖北某训练基地,展开两天一夜的连贯比拼。刚从工兵转为装甲步兵的“王杰班”副班长王佳锋手心旧伤口崩裂,血往外涌,他用嘴撕开急救包,用纱布缠住手掌,忍痛继续进行武装攀登。比武落幕,王佳锋手上纱布早已脱落,迷彩服上留下片片血迹。怀揣奖牌的他却说:“‘王杰班’的兵,多几块伤疤算什么!”
  一次夜间实弹演习中,3发弹未爆,“王杰班”战士奉命进行排爆。战士们找到哑弹位置,小心地将其挖出。山路崎岖不平,为确保弹体平稳,3名战士死死抱住装着哑弹的木箱转移。挖坑、铺线、设置炸 药、引爆……哑弹销毁,3名战士汗流浃背……
  因为血脉里流淌着“两不怕”精神,这些年,“王杰班”先后10次抗洪抢险、7次扑灭火灾、120余次成功排爆除险,在一次次生死考验面前交出了王杰传人的优秀答卷。班长王大毛说:“我们军人肩上不仅挑着家人的幸福,也扛着祖国的未来,假如明天上战场,我一定为国家献出生命和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06:01,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