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咏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录一》
悲情诗人杜甫最灿烂的时光是在成都,因为这里有他一生飘零中的短暂安宁。
上面诗中景色一片葱郁,是今世不能枯烂的向往与怀念。虽说,这朗朗上口的诗句早已咏叹为盛唐梦境,亮透千年。
前日,猛然抬头,数只白鹭从头顶滑过,在成都府河上空,我们城市的心脏。继后,十数次的与这些曾进入杜诗里的精灵相遇。发现伊们,从来不是飞翔成行,也没有大雁的人字或一字队形;要么形单影只,要么差次不齐…………。于是终于认定今天的白鹭要么失却了唐代的队形,或者在唐代就根本上没有队形;只是老杜为了诗韵替伊们排了队形,整齐划一的美学队形,从生活景象提炼出来的诗歌意象,更加逼近真实。
2.复叹
为了让今人感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悲惨意境,有关方面复叹应当恢复旧时草堂茅屋。后经多方考证,终在公元1996年重盖茅屋,次年竣工。占地八亩,有清江、水槛、林塘等环境虚实模拟;主建筑茅屋,穿逗式结构,川西民居典型式样。企求恢复杜诗中的:“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田园风光。
然而,由于视线的遮挡,游览者从茅屋的竖条木窗望出去,望眼欲穿也无法洞见杜诗中的西岭雪山。虚拟究竟无法替代真实,况且中间还隔着一条逾越千年的历史时光隧道。或许当年老杜在家里自己也是无法望见的。那么怎样读懂诗句呢?还是已故文学史家萧涤非注释得正确:窗含──窗对雪山,好象口含一样。
3.直叹
据考证,杜甫当年初建成的草堂占地仅一亩,约666。66平方米。紧傍一株临水古楠木树结庐而居,后来那株二百岁的老树为风雨所拔,让老杜心疼不已,跺脚直叹,专门作诗纪念。
在筑园过程中,老杜以诗代简,向友人索求了许多花草树木,其园林规模也扩大为十亩,“有竹一顷余”。(《杜鹃》)
人造就了建筑,建筑也造就了人,这是相互作用影响的人与物的关系。老杜的草堂地处幽僻,人烟稀少。对所居住的整个浣花村,他白描道:“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为农》)。对自己的近邻,他叙述说:“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谴心二首》)。
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心境。远离尘世烦扰,静心怡然。对此诗人相当惬意:“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谴意二首》)还说:“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漫成二首》)这种不是疗养,胜似疗养的悠闲生活让老杜十分舒适,骰肉渐生。
4. 谓叹
问题是一生未曾显达的杜甫,虽做过肃宗时代的左拾遗,后因疏救房琯得罪皇帝,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辞去官职。直到流寓成都靠好友严武举荐,才谋得一个“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幕僚闲职,也是银子甚少,囊中羞涩。如此,老杜有精力但绝无财力来修筑草堂的。
原来,老杜经营草堂全靠一班朋友和亲戚的资助。公元759年岁末,他们拖儿带女一家人刚来成都时,由于没有职业,连吃饭都成问题,全靠旧友彭州刺史高适送来米粮接济。在住的问题上,先是借住浣花溪边一座古寺。第二年春,当时的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裴冕为杜甫在浣花溪上游选择了一块土地相赠,后由一位在成都的表弟王十五司马来访又赠送资金。有了土地和资金后,老杜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历时两年建成草堂。
当然,诗人惟一能够相报答的就是笔下的诗了。《赠高使君见赠》、《奉简高三十五使君》是感激高适的;《卜居》是感激裴冕的;《王十五司马表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是感激表弟的。
此外,他还以诗代简,向友人萧实请求在开春前把一百棵桃树苗送到浣花溪来;向韦续索要绵竹县的绵竹;向何邕要蜀中特有的速生树种,三年便能成荫的桤木;亲自进城到石笋街果园坊里,向徐卿索求果木秧;向韦班要松树和大邑烧制的瓷盌…………。。
这就是古风,对文化与友情的异常尊重与珍重,并且这古风犹存于中唐的离乱动荡之际,让人好生谓叹;这就是诗圣,在生计稍稍有起色之后,首先着手的是文化景观建设以陶冶情趣提高生活品位。
可以设想,诗圣杜甫,倘若处在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今天,如此景况,不说要盖草堂,就是吃饭也要讨口,死定了!或遇我等凡夫俗子,一旦手头阔气有些闲碎银子,又逢时风日下灯红酒绿的社会,人欲横流,身心握持难以料定,一念之间有几人能够中流慎独?!还不是犬马声色随波沉沦罢了…………。
暮春之际,草堂落成,浣花溪畔有了一道新的生态景观。不只是杜甫有了自家安身的场所,就是飞来的鸟儿也寻到新巢。这更是一道文化景观。“从此这座朴素简陋的茅屋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冯至:《杜甫传》)
5. 自叹
人在危困之下,是用不着客气的。锅中无米了,叮铛响,老杜也是猴急,忍不住寄信: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杜甫《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多亏高适支援,没有让浣花溪这边断了炊烟。因而叫老杜心尖颤抖,感动无比,濡墨道:“行色秋时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奉简高三十五使君》) 附庸风雅,风雅附庸。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从来如此。老是靠别人救济也不是办法,杜甫也自家种药卖药补贴生活,在这当然之间潜行着诗圣的自立自尊意识。
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
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
──杜甫《高楠》
他还曾在诗中自 慰自叹道:“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
全家出动,自产自销。并且,后来老杜在暂离成都期间,最惦记的还是“常苦沙崩损药栏”(《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录一》)可以这样说,诗圣杜甫真正的惟一职业是做药生意。因此,复筑草堂,定要在里面种药的。果然,特辟半爿药圃。假作真来真亦假,暗叹后人在作秀时的精细。当然,历史的真实就在于细节的真实。
6. 惊叹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谴心二首》)老杜的当年捻须苦吟的诗句,现已是成都“草堂之春”房地产的广告词了。
惊叹世道沧桑,浮云变化古今:经济与 政治的双重极权,文化必然遭到颠覆。老杜的诗句被颠覆了。
因为,当成都市房产均价为 人民币3000元/平方米时,这里的房价已逾万元,创成都之最。原因是这里借景沾光草堂,林木葳蕤,空气新鲜,环境优雅;而且,这里全是按欧洲地中海式风格设计的豪华别墅,家家户户都有绿地、车库、游泳池。朱门大道,丰屋高墙,阔了。
当下世界,财富人生;老杜诗句,光焰仍在。只是历史性的被必然颠覆了。
7. 哀叹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杂生的恶竹既遮挡了人们眺望西岭雪的视线,也让蚊虫滋生。现在进入草堂,须带风油精、清凉油之类的。其一,可以防无名叮咬;其二,浓烈的气味也可以让想起诗圣杜甫一家人曾经在这里靠种药、卖药补贴生活的饥寒故事。 成都草堂时今的门票价格:人民币60元一张。二十年前1元钱。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
翠柳拂风,仰望青天。倘若老杜今日有知,又要怎样反复哀叹那天阴地湿的肠热诗句啊?!
2005年7月29日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5 7:49:1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