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57|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科学家卫星测控专家李济生去世 把定轨精度千米精确到米

 [复制链接]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卫星测控专家李济生院士去世,曾把定轨精度从千米精确到米

李济生 本文图片均来自微博@光明日报
  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李济生,7月28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6岁。李济生,1943年5月31日生于山东济南,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历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总工程师、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为我国的航天测控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方面,他发现了低轨道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并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提高了定轨精度;建立了我国卫星测控精密定轨系统,满足了我国各型号卫星对定轨精度的要求;在卫星测控工程方面,对卫星测控软件系统提出了“模块化自动调度”设计思想,并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测控调度软件和测控计划生成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他一生坚持:“科学家最大的追求和贡献就是永无止境的创造。”
来源:李苑/@光明日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sunsu888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sunsu888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sunsu888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sunsu888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sunsu888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sunsu888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中国增持黄金储备主要原因是什么?外汇管理局回应 林郑月娥:青年应把目光放远 留意国家各方面发展
2# 四姑娘山
 倦人儿 发表于: 2019-7-28 20:23: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牧星院士”李济生走了 曾荣立一等功2次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牧星院士”李济生,走了

  据光明日报消息,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李济生,7月28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6岁。
  据公开简历,李济生出生于1943年5月,是我国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专家。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曾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进修,主要研究方向为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长期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1997年入选中科院院士。
  李济生小时候生活贫苦。他的父母分别在他4岁和12岁时因病去世。是李济生的姑姑一直抚养他长大并供他上大学。
  李济生被称为“牧星院士”。对卫星而言,地面测控系统犹如牧羊人手中的软鞭。所以,从事卫星测控的专家们,总是被亲切地称之为“牧星人”。
  据报道,李济生在国外进修时,有人在得知他准备选修精密定轨专业时曾劝他,说这个专业三五年都学不出名堂来,还是选一个实用点的专业好。
  当时,李济生说:“再难我也要学,这是我十几年的心愿。”
  回国后,李济生主动辞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软件室副主任职务,带领攻关小组潜心开发精密定轨系统。五年后,建立了我国卫星精密定轨系统,把定轨精度由原来的100米级提高到米级,大步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站在大戈壁滩上,一望无际,如同站在大海上一样,辽阔无限。尽管这里现在很荒凉,我想通过我们努力,我们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李济生说。

  在卫星轨道动力学方面,李济生解决了大量难题。他开发的“以交点周期为步长进行积分的轨道计算方法”解决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轨道计算中的“临界倾角”问题;他根据我国低轨卫星姿态控制机制,建立的“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其轨道的摄动”填补了我国该项动力学模型的空白;他主持开发的人造卫星精密定轨系统,满足了我国新型卫星对定轨精度的要求,使我国卫星定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各类航天器测控任务中基本的定轨手段。
  李济生参加了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实验任务,任务中主要负责卫星轨道计算工作。他还是我国太空轨道创建人。1978年他提出了“模块化自动调度”的设计思想,使我国卫星测控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1984年他开发了“东方红二号”卫星自动调度软件和测控计划生成软件,弥补了当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计算机设备性能的不足,保障了“东方红二号”卫星测控工程的顺利完成。
  李济生曾荣立一等功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委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编著出版了《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专著和《航天器轨道确定》等教材。
  李济生曾说:“我是踩着众人的肩膀一步一步上来的,我国航空测控事业要赢得新世纪,就要培养一大批年轻人,我愿用自己的肩膀为年轻人搭建起攀登的云梯。”
  “政事儿”注意到,近期有多名院士逝世。
  6月29日,微波毫米波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忠良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6月17日,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孔祥复因病医治无效在重庆逝世,享年76岁。
  6月14日,控制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宁滨因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60岁。
  6月3日,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学科和红外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汤定元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撰稿/ 见习记者:李京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8 19:58,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