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452|回复: 14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出版社教材市场份额超一半的人教社,为何会在插画上翻车?

 [复制链接]
  5月26日,人教版数学教材的部分插图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并迅速冲上热搜,有网友表示插画人物眼神奇怪、美感不足。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我是三毛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我是三毛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我是三毛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我是三毛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我是三毛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我是三毛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科学家在亚马孙发现古代建筑:证实曾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邵一江接受审查调查
14#
 驷马河 发表于: 2022-6-2 11:06: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教材市场份额超一半的人教社,为何会在插画上翻车?

源自:新民周刊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尤其在教材或图书的出版方面,更需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民教育出版社(下文简称“人教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插画人物长相丑陋、引人不适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昨日,新民周刊发表了《为什么几年前审定的教材插画现在才发现有问题?》,引发网友热议。
  对于这场舆论风波,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回应称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并将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然而,人教社的回应并不能平息网友们的质疑,对此,教育部教材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关注到此事,已介入调查。
  在纸质书籍艰难度日的今天,教辅教材一直被认为是出版行业的一座金山,而人教社在教材的市场份额更是超过50%。基于此,我们不禁要问,问题插画的背后,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此次问题插图的设计方显示为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然而,据天眼查APP显示,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无工商登记信息。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4月1日公布的一份判决书显示,人教社争议教材的网络传播权曾获赔12000元。
  正是在这份判决书中,透露了有关人教社公司与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的合作细节──人教社与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的委托设计制作合同,实质上是与吴勇本人签订的。
  据该判决书显示,2011年10月27日,人教社公司作为甲方与吴勇签订了委托设计制作合同,内容是人教社公司委托吴勇设计《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1至6年级)12册教科书的插图、封面,以及包括12册教科书的版式设计和排版制作工作。人教社公司称教材封页中标注的“版面设计: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插图: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并没有“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这一实际的单位,实质上就是委托设计制作合同中的吴勇。
  截至目前,吴勇本人仍未作出任何回应,因而公众也无法得知他的创作思路和画图动机。



  据媒体考证,网传的问题插画,如插画人物神态丑、衣着丑,褶皱多,脑门眼睛特别怪,画风窝囊等问题的确存在,不少插图也的确有擦边球的现象。


  不过,网传的有小男孩将双手从小女孩后面伸出,并抓住女孩的胸部;以及一身穿短裙的小女孩在玩跳绳时,露出了裙子下的底裤的插图,并未出现在该套教材中。


  众所周知,教材中的插图是许多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最初印象,好的插图,不仅能带给学生美的启迪,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承载着教育的意义,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人教版教材在全国各地区的选用率相对较高,如河北、河南、广西、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等多地均是以人教版教材为主。
  据一名常年从事编辑出版的业内人士对媒体表示,教材或图书的出版,要经过出版社内部三审三校,终审特别要把关整体风格以及安全问题。
  人教社的这套问题插画之所以多年存在不曾发现,可能有多重原因。例如,一些出版社面临尽快出书的压力,编辑审核工作不够细致,或是对插画审核把关认知不足,缺乏责任心。
  一名教材编辑介绍,编写教材往往时间紧、任务重,由于开学时间是固定的,教材往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送审,所以在规定时间之前必须完成图书出版的全部流程。而图片一般是出版社请插画师去绘图,绘画进度不好掌控,有时候图片完成时书本已经过三审,再配到书本里,没有经历完整的三审三校,容易出错。
  此外,童话大王郑渊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自己对人教版的教材一直存在看法,“不只是插图的问题,也不只数学的教材”。郑渊洁说,由于经常翻看孙女的教科书,他注意到这套书其中一个主编,在主编人教版语文课本的时候,把自己的作品放了进去,“他本身也是个作家。我觉得这就没有底线了,相当于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在郑渊洁看来,严肃的小学教材会出现这种插图并不奇怪,“因为选来选去,都是在主编的朋友圈里”。
  专家认为,教材的编写与修订目前更多的是一种内部质量把关,应当适时建立开放的机制,将公众意见与专家意见有机结合起来。



  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12月1日,经营范围覆盖教材、教辅、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产品六大领域,蝉联全国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第一名,其教材市场份额超过50%。
  自成立以来,该社主持或参与拟定了历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承担了国家统编三科教材(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的编辑出版任务,编写、出版了十一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仅2020年,人教社共发行中小学教材38.87亿册,其中,国家统编三科教材9.25亿册。


  人教社还开拓了数字产品,其中就包括引发热议的“低配高价”人教Pad。这款人教Pad分为两种型号,价格区间在3680元~4380元之间。人教社官方客服称,目前人教Pad不向个人消费者出售,均为学校统一采购,采购价以官网披露的价格为准,不存在“量大从优”之类的优惠。


  不过目前人教社官网已删去该产品的配置及价格介绍,仅保留产品特点和用户反馈两栏。
  此外,教育培训也为人教社带来了大量订单。中新经纬援引金融信息平台Wind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人教社共中标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及甘肃省教育厅的3个教师培训计划,累计成交金额为523.6万元,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民族学校教师培训项目成交金额就为398.8万元。
  以上种种,无不证明人教社是一家有着雄厚实力的出版社。
  然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尤其在教材或图书的出版方面,更需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真诚希望人教社能积极吸取此次事件的经验教训,多考虑社会影响,毕竟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教材关系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民族的兴旺,并非儿戏。
  人教版教材插图引争议教育部要求全面排查全国中小学教材教育部将彻查教材插图问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贡子峰 发表于: 2022-5-30 00:44:00|只看该作者

教育部回应教材插画事件:整改重画,全国排查!人教社道歉:深感自责内疚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5月28日,教育部回应教材插图事件,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立即整改,重新组织专业力量绘制教材插图,确保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新教材。
  近期,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高度重视,经研究决定:
  一、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立即整改,重新组织专业力量绘制教材插图,确保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新教材。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严格审核把关。
  二、教育部立即部署对全国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是教材内容、插图等,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教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符合大众审美习惯。
  三、畅通中小学教材问题快速反映通道,欢迎社会各界随时提出意见建议,教育部将认真研判、及时处理。
  教材问题反映邮箱:jcwt@moe.edu.cn

人教社回应:已成立工作专班整改
  28日晚,人民教育出版社发布关于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的整改说明。该社已成立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小学数学教材插图整改工作,到今年9月1日前全面整改到位,确保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按时使用新教材。
  说明中提到,近期,该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在网上受到批评和质疑,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教材质量的担心。“我们进行了认真反思,深感自责和内疚,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对于大家对我社中小学教材的关心表示真诚的感谢。”
  人教社表示,该社已成立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小学数学教材插图整改工作,到今年9月1日前全面整改到位,确保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按时使用新教材;按照有关规定和流程,该社将在全国范围内重新遴选优秀设计团队,对小学数学全套教材所有插图进行绘制更换;在重新绘制过程中,该社将专门听取社会各界尤其是一线师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该社将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完善机制,对社内其他教材进行深入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我们真诚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欢迎大家对教材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反馈邮箱:jcfk@pep.com.cn)。”人教社表示。
12#
 寨坝河 发表于: 2022-5-28 20:15:49|只看该作者

人教社:已成立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小学数学教材插图整改

源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人民教育出版社刚刚发布关于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的整改说明。该社已成立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小学数学教材插图整改工作,到今年9月1日前全面整改到位,确保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按时使用新教材。
  说明中提到,近期,该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在网上受到批评和质疑,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教材质量的担心。“我们进行了认真反思,深感自责和内疚,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对于大家对我社中小学教材的关心表示真诚的感谢。“
  人教社表示,该社已成立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小学数学教材插图整改工作,到今年9月1日前全面整改到位,确保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按时使用新教材;按照有关规定和流程,该社将在全国范围内重新遴选优秀设计团队,对小学数学全套教材所有插图进行绘制更换;在重新绘制过程中,该社将专门听取社会各界尤其是一线师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该社将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完善机制,对社内其他教材进行深入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我们真诚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欢迎大家对教材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人教社表示。
  人教版教材插图引争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兮兮爱人 发表于: 2022-5-28 09:54:23|只看该作者

审美的粗鄙化与断裂触目可见,人教版教材背后

源自:澎湃新闻
  近日,因使用多年的人教版数学教材人物插画形象受质疑,引起人们对儿童读物内容和艺术审美的广泛关注。全国性知名教材的插画缘何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优秀的儿童读物应该具有哪些特质?如何做好儿童美育?
  “当下教育的问题很多,而真正的美育教育尤其薄弱。”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此前在相关美育论坛曾说。
  也有观点认为,人教版这一教材不仅缺少基本的审美,而且有的几乎算是有意无意的“投毒”,并不仅仅是审核的原因,“核心是,人教版教材版本不好,能不能拒绝不用?估计是不能的。这也是问题的关键。”
  一位知名文化人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说,对于当下美育,问题的核心是,其实当下整个社会的美育教育也是非常薄弱的,审美的粗鄙化触目可见,“这一事件,除了垄断,与创作者、审核者缺少责任心、缺少文化也有关系,以小见大,可以看到文化传承与审美的断裂,审美的真正培养,这里面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艺术是多元的,一幅插画和绘画创作一样,是作者对语言的长期研习然后倾力呈现。”“我眼中最好的绘本第一文字有趣,不能俗套,然后图画画得精彩。”“优秀的儿童绘本或漫画,不要说孩子看了会喜欢,大人看到也喜欢……”几位美术领域的工作者谈及他们眼中优秀的儿童读物、绘本时,如是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表示。
  近日,因使用多年的人教版数学教材人物插画形象受质疑,引起人们对儿童读物内容和艺术审美的广泛关注。除了诟病人教版数学教材人物插画“丑”、“毫无美感”、“怪异”等问题,也牵扯出不少其他儿童读物存有侮辱性和少儿不宜等偏差内容的存在,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全国性知名教材的插画缘何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优秀的儿童读物应该具有哪些特质?诚然艺术从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对艺术都可以有不同理解,但是若真如一些专业人士评价的那般只是“接单的糙活”,那甚至都无从讨论审美的传递。

知名教材插图缘何引发争议?
  对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即便是业界同行,也比较一致地倾向认为该教材人物插画比较粗糙,缺乏艺术美感,存在把成人的多元生活观念和审美意识生硬嫁接在儿童形象上等问题。

  一位知名绘本作者不讳言地表示,“这画确实接单的是糙活,不是什么认真的插画工作,谈不到讨论审美传递。”成都摄影家协会美术分会副秘书长张明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插画本身有多个风格,但遭质疑的人教版教材插画“风格确实很怪异,看起来不是很舒服”。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此次受到争议的人教版教材插画,“没有很好地展现中国当代青少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受争议的人教版数学教材人物插图(图源:网络)  aea2-cba7bc3ddbc471c8313e272b9e938c7a.jpg  保存到相册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徐明松对澎湃新闻表示,从审美取向来讲,少儿教材涉及对儿童美育的培养,从造型观念或形象表达上能够体现出美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很重要的。“但是从目前出现的这些图像本身来讲,它有些东西变得并不纯粹,把很多成年人当中比较多元的生活观念或审美意识生硬地去嫁接在儿童形象上,比如儿童身上竟然会有纹身之类的图案,这些内容跟所要给儿童营造的比较健康的生活是有很大距离的。”

受争议的人教版数学教材人物插图(图源:网络)  2209-db05f82bb0d1b00d915208b248beadbf.jpg  保存到相册
  它给我的感受也是谈不上艺术感和美学的东西,画得也比较粗糙。”上海少儿出版社资深图书编辑费嘉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作为资深童书编辑,他认为且不论艺术美感如何,这种画风和表达本身并不适合做教材插图。“教材是一个大众品类的图书,尤其现在全国的教材都统一了,要符合各个地区大众的审美习惯。”费嘉说,“而像现在这种画风,因为人物的造型有比较强烈的个性,脸型故意有点怪怪,这种表达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接受的表达方式。”

人教版数学教材人物插图  b320-c1629b12f33b20fc54129b88aed018f4.png  保存到相册
  “从我的角度看来就是编辑没有选对作者。因为做教材自有它的一套审美结构,跟绘本创作还不一样,不能随意发挥,因为要照顾到艺术方面,又要兼顾教材内容的表达,同时还要照顾到全民都能够认可的审美价值。”“教材的插图创作不能走太远,走得太远不能全民欣赏。”费嘉说。
  通常教材的创作和出版比绘本等童书会有更多限制,它的审稿程序更繁琐也更严格,不单单是出版社里的三审制,还要通过教材编委会成员的审核。不过教材审核的焦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内容,以及配图是否严格反映和表达出教材的内容,至于美学这一块,由于教材编委会的专家多半不是美术专业出身,不会专门有美学方面的审核。
  回看清末乃至民国时期的一些课本,其文化性与隽永、趣味,远非这些人教版教材可比。

清末小学国文课本 认识周围的世界(图源:网络)  75c0-24f09b662800f721c0c555812e041fa0.jpg  保存到相册
清末小学国文课本 认识周围的世界(图源:网络)  a64e-67dbc2cfc93e0eae7170ee7549c496ab.jpg  保存到相册
清末小学国文课本 认识周围的世界(图源:网络)  ccbb-6f8be53073fbccdc6a3ddffa9cd49c12.jpg  保存到相册
清末小学国文课本 认识周围的世界(图源:网络)  2f43-aeda42dbbefab6afdce23d07028a3080.jpg  保存到相册
  教材作为大众品类的图书,其插图的艺术水准是否只能做到“平庸”,对此徐明松表示其实并不必一律强求是哪种形式,关键在于知识传输本身是不是健康和具有基本的美育观念,“我们国内习惯儿童就是低幼教育,配图时往往会画得很写意,我也看过国外一些教学读物中有直接使用实物照片或非常严谨的水彩画,用一种偏科普的方式表现动植物的。”

儿童读物的关键:严把年龄分段
  此次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遭受质疑,也牵扯出一些其它儿童读物存在的问题,一些教材和绘本存在侮辱性、暗示性或少儿不宜等内容,比如同样备受争议的插画图书《流汗啦!》,向小朋友介绍流汗的原因,配图为两个男孩舔一女孩手臂上的汗,类似的意向也引起家长读者的反感与拒斥。

图书《流汗啦!》受争议插图(图源:网络)  0ea7-0a5581227295c810c2d7eeca7991acdc.png  保存到相册
  关于教材插图“美丑的争论”或是一个引子,其后有更普遍和更深层次的童书出版和艺术创作方面的问题,广泛的争议背后也体现出家长对儿童培育的普遍性焦虑情绪。
  费嘉认为,作为一名童书编辑,把握年龄段是做儿童读物的关键。“做一本书,首先要知道这本书是给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看的,要围绕这个年龄孩子的认知能力,然后再加上大人希望给他的美学教育,要把握这样两个度。”
  而一些儿童读物之所以出现内容偏差,就在于没有把握好年龄分段。“孩子是一点一点成长,所以我们也是一点一点教给他们,不能错位。因为太小的孩子,你跟他讲了以后的事情,第一他是理解不了,还会引起误会;倒过来把小孩子的东西讲给大孩子听,那他们也是不要看的。所以对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知识,既要准确,又要有趣。”“要把复杂的事物变得有趣就需要再创作,把握不好其中的度就很容易出现内容偏差。”
  现在的问题在于儿童图书市场相对整个出版业来说,业绩还比较好,所以不管是专业的儿童出版社,还是非专业的儿童出版都来分儿童图书市场的一杯羹。“专业的少儿出版社知道儿童图书应该严格把控年龄分段,一些非专业的儿童图书出版社认为儿童读物最容易,只要内容浅显易懂就可以,出版的图书很容就会产生内容偏差。”
  “儿童图书市场真的是乱象丛生,盗版书横行,很多书没有出版社,没有书号,东拼西凑,抄了就直接印。这类粗制滥造、内容失当的图书不能算账到正规出版社头上,因为生产这类盗版图书就是为了赚钱,没有底线可言。”费嘉说。

如何做好儿童美育?
  不论是教材、童书、绘本都对儿童的美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这如同我们小时候所建立起来的形象资源库,这种儿童时期的记忆会伴随我们一生,在潜意识中给我们带来很大影响。
  “以绘本而言,绘本是一个能够让生活变得有趣的事情。一个是有趣,第二个就是常识。那么我们有趣和常识都是为了什么呢?我觉得都是为了成人,就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养成更坚强、更好的人,然后有一个定力,我们现在大家都好像没有一个定力,所以我很希望我们在大的方面,能有一个系统重建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北京大学教授、云冈学研究院院长杭侃此前在“中国美·育新生”论坛上说。
  知名绘本作者、也是首位入围国际安徒生奖五人短名单的中国插画家熊亮对澎湃新闻表示,“艺术是多元的,一幅插画和绘画创作一样,是作者对语言的长期研习然后倾力呈现。”

  “优秀的儿童绘本或漫画,不要说孩子看了会喜欢,大人看到也喜欢……”徐明松说。相信所有已为人父母的家长对此都深有体会。
  “我眼中最好的绘本第一文字有趣,不能俗套,然后图画画得精彩。”这是资深儿童图书编辑眼中的好绘本。“好的绘本必定是文中有图,图中有文,图文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文字要表达的是图画的未尽之处,画面上出现的东西,文字没有必要再去叙述一遍;图画也不能沦为对文字的纯粹图解。”

《大教堂:教堂的建造故事》大卫·麦考利 博洛尼亚插画奖1973年作品  8d62-397e8502568e74eddbfe2b72bd2f3216.jpg  保存到相册
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得主 柯薇塔·巴可维斯基(Květa Pacovská)《我床边的怪兽》  e61e-7b6f6606ea6e6167e61e0ae9c9f8843f.jpg  保存到相册
  当下儿童美育应该怎么做?徐明松说,在儿童美育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美术教育、美术观念应该跟中国传统文化要有相应的连接,从包括中国画、连环画、国漫等传统文化当中汲取优秀的美术资源。“我们的创作者有的时候会出现这方面的断层,这些断层造成在创作取向上,比如会出现人物的造型可能并不可爱,甚至有一些比较呆滞的形象,或者某种程度上以丑为美的这样一种表现方式,这些都是创作思维决定的。”

  “其次是对外来优秀美术作品的吸收。在创作过程中并非说用非常古典的传统的方式就一定是对,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吸收,但在吸收的过程中要学会去伪存真。”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的童书和绘本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可喜的是绘本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一点一点得在进步。早期我们的原创绘本还是以严肃说教为主,现在不论思想表达、内容题材和绘画技法上都要更加宽泛多元。
  随着80后、90后一代的成长和成为育儿主力军,他们也是童书的消费主力军。他们对于儿童美育的关注,也恰恰契合了当下的现实:童书市场繁荣,绘本受热捧,而关于原创性、艺术和审美的讨论也未曾间断。
  据悉,目前教育部教材局表示,已介入调查人教版教材事件;出版社也表示,已着手重新绘制。相关评论认为,教材属于公共产品,承载育人功能。人们对“美”的理解可以多样,但教材要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美的种子,更何况,教材插图不只关系审美培育,更关乎价值养成。
  人教版教材插图引争议
10#
 喜马拉雅山 发表于: 2022-5-27 20:26:00|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几年前审定的教材插画现在才发现有问题?

源自:新民周刊
  不少网友表示,插画可能更有吸引力,对看书的小朋友影响深远。现在得到重视也算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作者:王 嫱

  这几天,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因为插画出现诸多问题,连续上了好几个热搜。

  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昨天(5月26日)发布说明表示,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

  问题是,网友抱怨的不仅是教材插画里的小朋友有些“丑”,而且还有一些疑似色情的“擦边球”。

  匪夷所思的是,这套教材2013年就审定出版了,在人教社的官网上还能查得到。这也意味着这套教材现在还在使用,为什么出版整整9年后才被发现有问题呢?

  教材插画被骂,冤不冤?
  插画事件上了热搜以后,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家长都去翻出小朋友的教材查看。幸好,笔者所在的上海,目前并没有使用此次涉事的数学教材。
  笔者也去人教社的网站看了一下,目前使用的是人教社编写出版的第十一套中小学教材。而涉事的小学数学教材,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
  目前人教社的官网不能看到所有教材的电子版,展示的页面封面,和之前网友吐槽的“眼距过宽,头发稀疏”等是一样的教材封面。


对于这一版的小学数学教材插画,被网友普遍吐槽的有三点:丑、疑似色情、导向有问题。可以说,这些问题一个比一个严重。
  先来说说丑。这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眼睛无神、距离太大,这可能是一种画风,也可能不符合主流审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对于教材中插图的使用,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个插图的使用不当,可以在下次修订的时候进行调整、完善。
  至于网友吐槽的疑似色情内容,笔者没有在人教社官网找到图片。如果网友晒出的图片真是这套教材里的,那么的确存在问题。

  而网友还吐槽这些插画存在导向问题,如小朋友衣服有星条旗图案,五星红旗画反了、女生脚上有疑似文身……

  笔者认为,有关小朋友服饰的问题还可以讨论一下。但五星红旗如果画反了,或者小朋友有文身这样的细节就很不应该了。
  据了解,教科书插图的风格,一般都会由一些知名的工作室提供几种方案,再由出版社里的设计部门、编辑部门等一起评判、选择。教材确定发行后,每年在下一批学生使用时,都会对前一年使用过程中觉得有问题的地方进行修订校印。
  很多网友贴出了老版教材的插画:配图都符合审美且紧贴课本内容,画里的孩子也都是朝气蓬勃、非常阳光,让人印象深刻,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

  目前还不清楚网友晒出的问题教材插画是否就是2013年审定那一版,而这些问题是否已经在后来几年的版本中有所修改?此外,除了人教版的教材,国内还有苏教版、北师大版、河大版、冀教版、鲁教版、沪教版、鄂教版、浙教版等多个版本的教材,供不同区域的学生们使用。此次涉事教材究竟影响了多少区域的多少孩子,这也是值得追究的。
  遗憾的是,人教社的说明尚未回应这些问题,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核实和确认。
  最新进展是,教育部教材局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他们已关注到此事,已介入调查。
  知名设计师为何唯独教材插画翻车?
  随着争议插画上热搜,这组插画背后的设计师也处于风口浪尖。
  据悉,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均由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设计。
  公开资料显示,该工作室负责人吴勇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系书籍装帧专业,还曾以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主任、教授,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国际设计师联盟AGI成员等众多头衔亮相。
  对于自己的工作经历,吴勇在2018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大学毕业,我有幸被选进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直到90年代末下海前,成为了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从出版社出来后成立设计事务所,距今刚好20年。其间,见证了出版社的体制变革,书籍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也随之产生质变。同时,1996年左右,个人电脑与彩色胶印的普及,替代了墨稿与铅印的流程模式,使得设计的手段和印刷表现方式也产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体制、技术、载体的变革都对书籍设计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笔者找到了吴勇的其他设计作品,审美都很在线。

  曾是出版社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又下海20多年且拿了不少头衔的吴勇,为什么偏偏在教材插画方面翻了车呢?
  笔者推测,教材插画显示是“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设计”,但这并不代表是吴勇亲自设计。因为在当下出版界,插画、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插画,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位曾在出版社工作的插画师透露,市场给予插画师的报酬很低,出版机构对插画也不够重视,这样的定位与态度,势必会影响插画的质量。
  即便如此,吴勇还在指导自己学生的毕业论文里,通过学生之口吹捧自己的教材插画,更是从侧面体现出业内对于针对儿童的插画标准可以达到“信口雌黄”的地步。

  教材插画、童书插画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紧急下架后,今天(5月27日),另一本童书也因为插画问题上了热搜。

  原来,网友发现,在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流汗啦》绘本中,两个男生双手抱着女生的手臂,伸出舌头舔着。男生一边舔着手臂,一边说:“姐姐,你好漂亮,你的汗是什么味道呢?”另一个男生说:“呃,也是咸咸的。”

  对此,《东方娃娃》编辑部今天发表说明,表示对这本书进行下架处理,并组织专家重新审读。

  教材也好、童书也罢,此前不受重视的插画问题最近频发,可能和前几天的一个文件有关──5月23日,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针对大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等各环节存在的主要责任问题,明确追责情形和处理方式。《指导意见》强调,要严肃追究问责,明确教材工作责任承担主体和追责处理方式,强调建立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不少网友表示,插画可能更有吸引力,对看书的小朋友影响深远。现在得到重视也算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 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网、极目新闻、半月谈、央广网、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钱江晚报
  人教版教材插图引争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大窑沟河 发表于: 2022-5-27 18:05:22|只看该作者

儿童读物乱象丛生:我们的孩子都在读什么?

源自:中国新闻周刊
  父母对少儿读物的空前关注催热了市场
  纷繁复杂的大环境导致泥沙俱下的乱象
  “米小圈”拍剧了。这个脸蛋圆圆,头顶支棱起一撮闪电形头发,贪吃又贪玩的小孩,在卖出17亿码洋,拥有《米小圈》杂志,又登上戏剧舞台后,今年5月9日,少儿情景喜剧《米小圈上学记》正式杀青。
  《米小圈上学记》是儿童文学作家北猫专为小学生创作的故事,在故事里,米小圈把上学时的趣事、烦恼一一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孩子在学校成长的点滴经历。因为叙事诙谐幽默,贴近真实生活,成为少儿群体中的现象级畅销书和爆款IP。但就在一年多前,《米小圈上学记》还曾在一些地方遭到下架处理,理由是书中含有“给同学起外号”“希望同学当不上班长”等内容,有些家长觉得对孩子影响不好。
  不乖、任性、调皮捣蛋……“米小圈”是典型的“顽童”形象。在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世界儿童文学长河中,“顽童”是最典型的形象之一,其中的代表彼得·潘,影响力已逾百年,“长袜子皮皮”也快要80岁了。中国儿童文学第一代“顽童”皮皮鲁,诞生于1981年,自那时起,中国的成年读者,对于“顽童”的争议,几乎从未间断过。
  如果说,1922年叶圣陶书写的《稻草人》是中国童话的开山之作,那么从悲怆无力的“稻草人”“小兵张嘎”式的小英雄再到顽皮开心的“米小圈”,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岁月。这百年间,儿童文学的面貌与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它是中国社会发展投射于精神上的侧影,也被认作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因素与标志,这更是中国儿童文学不断寻找、不断建构自我独特艺术身份与面貌的一百年。
  与悲剧同眠的稻草人
  百年前的那个春末夏初,正在商务印刷馆旗下尚公学校当教员的叶圣陶给《儿童世界》主编郑振铎写了封信,信中言谈流露出些许担忧:“今又呈一童话,不识嫌其太不近于‘童’否?”
  随信附上的童话名为《稻草人》。故事通过一个田野间稻草人的眼睛,观照世间的悲苦,稻草人虽富有同情心,却只能站在原地,最终,在内疚感与无力感间纠结的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与悲剧同眠。

  叶圣陶。图/FOTOE
  即便是在原创童话还处于空白的1922年,《稻草人》的问世也引起了文学界的争论:这样一部带着深挚的成人凄切和失望呼声的作品,是不是适合儿童?那时,中国虽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童话,却已翻译出版了不少世界童话名作。
  早在1910年,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就曾有过包天笑译本,十年之后,教育家夏丏尊又将其重译。夏丏尊曾借此书反思对儿童的教育过程,孩子们是在生活中学习成长的,而非课本。
  1919年《新青年》杂志6卷1号上,刊登了由周作人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1925年,人们同样熟悉的安徒生童话故事《天鹅》(今译《野天鹅》),曾由冰心翻译,刊登在当时最重要的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上。1926年,《小说月报》还曾将第16卷8号、9号定为“安徒生号”,刊登了《老人做的总不错》《豌豆上的公主》《牧羊女郎和打扫烟囱者》《锁眼阿来》《烛》等。这些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童话,就这样纷纷在一百年前就有了中文版本。从那时起,相对于成年人的读物,中国对于童话和童书的引进就一直更加紧随世界,有着更加宽广的眼界和胸怀。
  1980年,叶圣陶回忆自己的童话创作时说:“五四前后,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陆续介绍过来了。我是个小学教员,对这种适宜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形式当然会注意,于是有了自己来试一试的想头。”

  在中国还尚无原创儿童文学时,周作人已经提出“儿童为本位”的见解,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此思想的学者。1920年,他在《儿童的文学》一文中说:“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灌下去,便将他看做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与教育作用相比,他认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和想象力更为重要。
  周作人的思想受到当时世界童话创作的影响,在“五四”前后,儿童文学的概念还比较单一,童话即儿童文学。童话这一文学形态诞生于17世纪,由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产生,西方童话在经历了《鹅妈妈的故事》《格林童话》等脱胎于民间文学的孕育时期,以安徒生、王尔德为代表的文人独立创作发展期之后,经过200年成长,已经进入繁荣期,种类多样,开始出现以瑰异想象力为特点的幽默游戏之作。例如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创作出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它打破了在此之前以启蒙主义为宗旨的儿童文学传统,1921年由语言学家赵元任译成中文并出版,被周作人称为“绝世妙文”。
  “但任何文学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背景和那个写作当下的社会环境,儿童文学也是如此。”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副社长、出版人孙建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内则诸侯割据,外则列强环伺,农村经济凋敝,《稻草人》书写的正是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1940年代,上海街头的一处书摊。图/FOTOE
  1922年6月,《稻草人》在《儿童世界》周刊五卷第一期一经发表,就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中国的快乐王子”(《快乐王子》为王尔德知名童话作品)。鲁迅评价:“《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郑振铎也发表文章说:“我想,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可以说是应该的。他们需要了解人间,正如需要知道地理和博物知识一样,我们不必,也不能有意地去防阻他们。”
  在《稻草人》之前,叶圣陶已经在《儿童世界》发表过一些童话试水之作,由于影响力远不及《稻草人》,且第二年商务印书馆将叶圣陶全部童话作品汇成童话集出版时取名《稻草人》,因此,《稻草人》被公认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开山之作。这部充满诗意童话意境又融入了现实主义内核的作品,对之后几十年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儿童文学的主导风格。
  站在百年后回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副社长、出版人孙建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中国,自觉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萌发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身就担负着唤醒国民的教育性,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注重“诗教”“文以载道”,再加上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相对沉重的现实主义主题,教育型作品贯穿了整个百年中国儿童文学。
  在叶圣陶之后,不少作家加入了儿童文学创作,例如沈从文和陈伯吹相继模仿《爱丽丝梦游奇境》写下了《阿丽思中国游记》和《阿丽思小姐》,郑振铎和茅盾也都写过童话故事。
  进入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给儿童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再次形成五四运动之后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引入高潮,一批专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者步入文坛,其中成就最大者要数张天翼。
  1933年,张天翼出版中国第一部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故事中的大林一心想当富翁,最终成为寄生虫,好吃懒做地死在了金子堆中。勤奋的小林在工厂做工,和小伙伴一起打死了资本家,过上幸福生活。

  张天翼作品《大林和小林》
  这部童话和1936年出版的《秃秃大王》显然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当明显的教化意味,可以说是以孩子的口吻叙述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却并不因此有损于艺术价值。张天翼作品的笔调相当诙谐幽默、辛辣讽刺,《大林和小林》中的“唧唧王国”极具夸张,千奇百怪的童话形象带给世间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区别于叶圣陶童话中诗意的“静美”。

  张天翼作品《秃秃大王》
  后来的“童话大王”郑渊洁曾在文章里提到张天翼之于他的影响:“我在小学二年级时看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和《宝葫芦的秘密》,如醉如痴。《大林和小林》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三本书之一。如果我儿时没有看到《大林和小林》,我今天不可能靠写童话谋生。”

  张天翼作品《宝葫芦的秘密》
  进入30年代,叶圣陶出版了第二本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如果说在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里,还有类似《小白船》那样唯美温情的作品,那么到了第二本,叶圣陶的所有童话则完全转向教化功能。
  此时,儿童文学作家们似乎与周作人提到的“儿童为本位”越走越远,但正如孙建江所说,“乃是社会现实所致”,人们并非忘记了中国童话甫一出现时那场要教化还是要游戏的争论。事实上,这个议题始终伴随着后来的每一代作家和评论家,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里,始终思考、讨论并摸索着。只是在30年代的中国,正面临民族存亡,“儿童本位”更像一个美好的理想,埋藏进了文学土壤的深处,静待春天。
  小英雄与好孩子
  1955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社论:“少年儿童读物奇缺,种类、数量、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少年儿童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向作家们、编辑们、出版发行工作者们提出要求:要更多地注意少年儿童读物的创作、出版和发行工作吧!”步入上世纪50年代,政府提倡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在继承民国时期创作积淀的同时,儿童文学被赋予了新的要求。
  “后面‘站住,站住!’两声喊,‘啪’的就是一枪,子弹在脚下哧的穿了一道沟,小嘎子一个箭步,蹿进了街筒子。又跑几步,几条影子一晃,胡同里又闪出三个鬼子。小嘎子一急,拨头撞进了一家大门……”这是1958年,徐光耀创作的《小兵张嘎》。

  徐光耀作品《小兵张嘎》
  那个时代的人们,内心深处渴望重建受创伤的记忆,也充满昂扬的胜利激情,时代的气氛落在儿童文学中,结晶成“阳光、春天、燕子、海浪、树苗”等洋溢着蓬勃活力的词汇。《小兵张嘎》《小游击队员》《小英雄雨来》……一批批儿童形象以“小英雄”“小智者”的身份出场。这些“小英雄”不但参与成人世界里的斗争,且拥有超越成年人的能力,他们身上承载着民族家国的想象。

  王愿坚作品《小游击队员》
  随着这些新的题材和内容出现,儿童文学的类型已经不拘泥于童话,小说、剧本、儿童诗一起丰富了这个文学类型。此时的叶圣陶,专注于教育,不再进行文学创作。曾借童话写出社会黑暗的张天翼,作品中已经充满明亮的色彩,1952年和1958年,他又接连创作出了新的代表作《罗文应的故事》及《宝葫芦的秘密》。两部作品都有严肃的命题,带着明确的“立人”目的,但是,在主人公身上,出现了“顽童”的影子,这是中国“顽童”的雏形。

  管桦作品《小英雄雨来》
  “顽童”是儿童文学中最为典型的形象,是对听话“乖孩子”形象的反抗,他们身上最突出的特质为快乐、力量和自由精神,那是在走向“社会人”之前,“自然人”所具有的生命基因、力度与天性。整个世界儿童文学史中,第一个“顽童”诞生于1876年马克·吐温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最广为人知的“顽童”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于1904年创作的《彼得·潘》,这个拒绝长大的小男孩,和他的朋友们住在顺着右手边第二颗星一直飞就能抵达的“永无岛”,与代表着成年及现实社会的“虎克船长”永远作战,拥有无尽的游乐与童年。可以说,顽童形象是对儿童本位思想的践行。
  张天翼笔下的小学生罗文应,憧憬解放军中的炮兵,但是他贪玩,放了学就忍不住遛市场、逛玩具店、看街边盆子里养的小乌龟,时代要求少年必须有理想有目标,于是最终在解放军叔叔和全班同学的帮助下,他管住了自己,养成按时学习、劳动和休息的好习惯。《宝葫芦的秘密》中的王葆,爱幻想,喜欢出风头,他偶然得到一个神奇的宝葫芦,宝葫芦帮助他夺得比赛奖杯,恶作剧捉弄老师同学,经历很多事后,他最终扔掉了宝葫芦。这些闪现了“顽童”特质的形象,最终无一例外都改掉“缺点”,成为好孩子。
  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曾撰文写过,“顽童”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母题。而“被改造的顽童”代表了创作者所推崇的“教训主义”儿童观──即将孩子当作一件没有完成的作品,需要成人按照自己的人生设想来教育。“改造顽童”也是世界儿童文学曾走过的阶段,例如1880年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发表的《木偶奇遇记》。
  儿童文学观无法独立存在,它与儿童教育以及儿童心理学的观念几乎同步发展。“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和需要,也有独立的价值与人格”,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尽管在上世纪20年代就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师从杜威(现代教育学创始人之一)的教育学硕士陈鹤琴提出过,但要到很久以后,才慢慢被人们真正接纳和认可。
  尽管育人是当时儿童文学的主导思想,但教育型作品也同样可以生动有趣,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金近的《小鲤鱼跳龙门》……直到今天仍然拥有读者。
  与此同时,在一群小英雄和乖孩子中,也有人在尝试突破“教育童话”的创作模式,回归“儿童本位”。1956年2月,一直从事儿童文学翻译和儿童诗创作的任溶溶在一间咖啡馆里,写出了《没头脑和不高兴》。这部作品是中国第一部“Nonsense”风格的童话。在几十年后,重新为任溶溶出版这部童话的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陈力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Nonsense类型由《爱丽丝梦游奇境》开创,讲究‘无意义’,但这并非字面上的‘无意义’,而是不刻板地讲道理,充满游戏精神,荒诞幽默,情节离奇,不遵循常理。这种类型不常见,越往现代,Nonsense作品在儿童文学中的比重才一点点大了起来。”
  这样的尝试在上世纪50年代是超前的。“任溶溶的儿童文学观明显超前于他的同时代人,甚至超前于诸多后辈儿童文学作家。”孙建江评论说。
  只是,探索还没来得及深入,“童心论”和“儿童本位论”遭到批判,儿童文学出现“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创作公式”中,儿童文学重又归于沉寂。
  “顽童”现身
  1977年初夏,已经离开儿童文学工作岗位多年的任溶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当时上海《红小兵报》(后改名《少年报》)负责人李仁晓。李仁晓在电话中约他为报纸写一首与儿童生活有关的讽刺诗,“活跃活跃儿童文学的空气”。任溶溶后来回忆:“对于我这个久已噤若寒蝉的人,这电话犹如一声春雷,使我终生难忘。”
  一年之后,任溶溶等儿童文学作家,等来真正的春雷。1978年10月,全国少年儿童出版工作座谈会在江西庐山召开,被人们称作儿童文学的“庐山会议”。200多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及出版、理论工作者一起上了庐山。会议中,他们把儿童文学大致分为了“热闹派”和“抒情派”,无论哪一派,他们都在寻求那个年代最常提到的“突破”和“创新”。
  很快,如同当时的整个中国文坛一样,一批长期搁笔的老作家和中年作家的名字,又陆续出现在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儿童文学期刊上,他们终于又有机会思考并争论中国儿童文学的终极问题。1979年,作家、出版家鲁兵在《小百花》上发表文章,他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儿童文学作家也必然是儿童教育者,文学和教育不能割裂开。随后,当时还是青年作家的曹文轩写文质疑道:“文学当然具有教育作用……但,我们过去把教育作用强调到了绝对化的程度……甚至将教育性看成了文学的唯一属性。”后来刘绪源、方卫平等理论家也加入了论争。年轻一代作家就在辩驳与质疑中成长起来。
  同样是1979年,一个在水泵厂工作的年轻人,在9月出刊的《儿童文学》发表了童话处女作《黑黑在诚实岛》。尽管多年后,他说并不喜欢这部处女作,因为其中说教味道太浓,但正是这部作品的发表,让他从此踏入文坛。这个年轻人叫郑渊洁。

  2015年8月19日,郑渊洁在上海书展上现场签售,很多家长都带着小朋友前来捧场,向自己童年偶像致敬。图/中新
  也在这一年,瑞典童话之母林格伦的作品被任溶溶译介到中国,她笔下无论是长袜子皮皮、淘气包埃米尔、小飞人卡尔松,还是疯丫头马迪根、绿林女儿罗妮娅,个个都是坚强自信、充满活力和野性力量的顽童。她的作品曾引领世界童话的艺术空间又前进一步,在80年代初中国儿童文学界正在争论之际,也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1981年2月10日正月初六下午,已经发表一些作品的郑渊洁趴在家中一张写字台上,一个和他学生时代一样学习成绩不好却善良淘气的小男孩形象出现在他脑海里。这天下午,他开始尝试描绘这个男孩的故事,不过只写了几百字,2月11日,他进入状态,这个男孩开始拽着他走,上天入地,纵横捭阖。
  皮皮鲁诞生了。中国的“顽童”在经历被忽略、被改造之后,终于解放,正式登场。郑渊洁回忆说:“我已是身不由己,被动地跟着皮皮鲁走。每天写到直至感到恶心、四肢无力才放下笔。”2月15日,短短几天他完成了《皮皮鲁外传》,共计3万字。从此,胆大顽皮的皮皮鲁在一个又一个神奇冒险的故事里,和妹妹鲁西西陪伴了读者40年。
  1985年,郑渊洁创立《童话大王》月刊,这本刊物只有他一个作者,36年来,他每天清晨4点半起床写作,无一天中断。这本刊物出刊将近500期,总发行量超过了2亿册,直到今年1月才停刊。

  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大灰狼罗克……一个个经典童话形象和故事数次把郑渊洁送上作家富豪榜榜首,他成为儿童文学界第一个成功出圈的作家。郑渊洁反对应试教育,反对传统教育的功利性,主张教育就是要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长处。现实里,总是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认可的“差生”,在郑渊洁的童话中,收获了接纳与鼓励。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郑渊洁童话的成功,就在于他的艺术思考和创作不是基于成人的立场,而是真正把儿童置于儿童文学活动的核心地位。”
  回忆起80年代,方卫平至今还感到怀恋,那个时代,一大批年轻作家与郑渊洁一起,用类型丰富的作品“以毫不犹豫、毫不讲理的方式,撑破了传统儿童文学单一局促的艺术格局和面貌,程玮的《白色的塔》、班马的《鱼幻》、冰波的《那神奇的颜色》……中国儿童文学终于开始了真正的交响乐”。
  根据全国出版业统计公报,1977年,全年出版儿童读物才192种,平均每13个孩子才有一本书。到1983年,已经达到每年3900种,发行7200多万册,1998年已有6293种,2.43亿册。
  90年代初,不少理论研究者注意到上海作家秦文君的风格出现明显改变,80年代她的小说《老祖母的小房子》《四弟的绿庄园》等,文字内敛,情绪凝重,属于中国传统儿童文学风格。1991年,她发表长篇小说《男生贾里》,这个描写初一男生的校园生活故事轻松幽默又风趣,讲述生活中普通孩子的平凡小事,这部作品很快风靡一时,囊括了中国儿童文学界各种奖项,并改编成影视剧。紧接着,秦文君又创作了相似风格的系列作品《女生贾梅》。这两部作品使人们把目光投入校园,校园主题逐渐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类型。

  在方卫平看来,秦文君的转型具有象征意味──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经历了创作上的“自我实现”后,开始呼应面向读者、面向市场的时代诉求。“这样的转型,很可能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一次重要的向着童年美学的回归。同时,儿童文学作品开始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同时具有商品和艺术两方面的属性。”

  《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作者秦文君。图/IC
  儿童内容市场:繁荣与问题
  人们说:文学衰落了。进入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再读一本厚厚的书,实在太难。但是儿童文学却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只是儿童文学的边界开始模糊,它与其他文学、艺术、媒体融合交互,被更加包罗万象的“少儿读物”或者说“少儿出版物”所取代。
  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童书中心主任赵平刚刚进入出版界,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成家立业,由此带来的儿童观与现代教育观念的演进让她印象极深。那时,亲子阅读、睡前故事等概念正在流行,与上一代人的放养式养育不同,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对儿童读物燃起空前热情。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绘本,大规模进入中国。
  21世纪初,一本全球现象级儿童文学作品的问世,更是带动起童书成为近年出版市场上最大的热门领域。2000年10月,中国小读者第一次认识了头上有道疤的男孩“哈利·波特”,在首发日的第一个小时,最初引进的《哈利·波特》前三部就卖出了2500册。迄今为止世界印刷出版史上最畅销童书的问世、新一代父母对儿童出版物的渴求,以及儿童对家庭消费影响力的加强,共同将儿童读物推成了儿童消费的最重要内容。
  在博洛尼亚、法兰克福、伦敦、阿布扎比等世界各地的童书展上,来自中国数量庞大的出版人、书商接踵而至。赵平参加过其中一些,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书商和各大出版社的编辑几乎是“抢书”的状态,有些出版商甚至直接走到代理人的货架前,看都不看,就指着满满一架子绘本和童话说:“这些我全要了。”
  绘本的盛行,无疑是“读图时代”降临,图形、图像成为阅读主体内容后,发展出的合乎逻辑的创作、出版和阅读结果。绘本从低幼市场开始,如今已有适合各年龄段的读物。一批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学者也进入这一领域,如曹文轩著、巴西插画家罗杰·米罗绘图的《羽毛》,高洪波著、李蓉绘图的“快乐小猪波波飞系列”,金波著、西班牙插画家哈维尔·萨巴拉绘图的《我要飞》等。
  由于绘本划分年龄,带动了整个儿童出版的细分。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明琴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目前少儿出版在两个维度上都有详细分类,类型上分为虚构和非虚构,虚构中再分为童话、校园小说、幻想小说,非虚构多按学科划分。同时,每个类型作品又按年龄分类,每2~3岁间隔为一个阶段,1岁以内的婴儿读物细分到每个月。
  儿童出版物的创作与发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点。1999年少儿图书在整个图书零售市场所占比重为8.60%,2012年增加到15.09%,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是28.31%。针对少儿出版的发掘与利润争夺,几乎成了席卷中国出版界的醒目现象,如今,全国超过500家出版社参与少儿出版,形成了真正的卖方市场。
  起步较晚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在21世纪新出版的童书里,引进童书占了绝大部分。2016年,开卷公司曾进行市场调查,引进版童书品种占童书市场全部品种的29.78%,引进版童书码洋占整体码洋的41.52%。无论是《小王子》《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特的网》《柳林风声》等经典童话,还是《神奇校车》《不一样的卡梅拉》《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大卫,不可以》等绘本,几乎成为家长们的必买书籍。
  童书的引进速度也几乎与它们的成名速度同步。2018年8月底,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第36届世界大会在希腊雅典举行,俄罗斯插画家伊戈尔·欧尼可夫被授予2018年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50天后,伊戈尔·欧尼可夫就带着他的两本中文版新书《狐狸和兔子》《老鼠的房子》来到中国。有业内人士将之称作童书出版的“中国速度”。有一次,一位中国童书编辑与国外同行聊天,同行说:“你知道吗?你们快把我们买空了,甚至出书的速度已赶不上你们的引进速度。”和成年人的图书相比,儿童读物真正做到了与国际同步,无论国别、品种、类型,童书已经拥有最完备的引进目录。
  与此同时,中国儿童文学界也出现了上个世纪无法想象的超级畅销书以及一批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作家。曹文轩《草房子》销售超过2000万册,杨红樱创作的“笑猫日记”系列销售超过8000万册,“淘气包马小跳”系列6000万册,北猫的“米小圈”系列超过6000万册。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得被誉为“儿童文学诺贝尔奖”的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越来越多的中国儿童文学被译介到国外。

  父母对少儿读物的空前关注催热了市场,纷繁复杂的大环境导致泥沙俱下的乱象,根据当当童书的数据,仅2017年当当童书在选书环节就淘汰掉了近10亿码洋的伪劣童书。在图书“质量管理2021”专项工作共组织抽查的300种图书中,62种图书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任何图书,似乎都有了少儿版本。不久前,一本摆在8到12岁儿童推荐读物书架上的《孝经》(并非儒家经典古籍《孝经》)被媒体曝光,翻开书本,“郭巨埋儿”的故事赫然在列。鲁迅先生早在1926年批评过的故事,仍堂而皇之地出现在2022年的童书里。有业内人士感慨,童书出版几乎无门槛,“拿来主义”最省事,编编传统故事、配上拼音,就成了少儿“新读物”。更不要说VR、视频等刚刚兴起的泛阅读领域,尚缺乏有效监管,内容良莠不齐。CNBC(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Digital Information World(数字信息世界)等媒体于 2021年12月31日报道,著名VR设备Oculus 并无“parental control”即家长监护功能,无法阻挡18+成人内容及其他可能对儿童有害的物料。而完全新兴的所谓“元宇宙”也成为仇恨、色情及儿童性诱骗的庇护港,用户除了连结彼此外,也给猎食者可趁之机。
  这些新书或者新兴设备以及内容平台浮现出的诸多问题,也似乎从另一面解释了那些经典童书被大量引进的原因,“语文界新生代领军老师”郭初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选一本好书最保险的标准,就是选择那些经过了时间检验和时代过滤的书籍,如果一本书已经流传百年,它怎么可能不是一本好书。

  《草房子》作者曹文轩。图/视觉中国
  不要小看一本儿童文学书籍
  时代的信息纷繁使得父母对待孩子的读物空前紧张,甚至连累了一批受到小读者喜爱的儿童读物,也导致一些读物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而“读什么”这个选项,某种程度却不再由小读者说了算。当孩子的注意力被数字多媒体分散,又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时,在被压缩了的阅读时间里,家长更加重视所读的内容“有没有用”以及“有什么样的用”。经过若干年犹疑、惶恐、摸索才得以丰富的儿童文学,又一次被审视,被质疑。
  一年前“米小圈”因为“偷奸耍滑”“给同学起外号”而遭遇下架之后,一个“排雷书单”曾在微博、家长微信群中疯传,不仅“米小圈”,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杨鹏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沈石溪的《狼王梦》和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全部位列其中,理由五花八门。《米小圈上学记》的编辑明琴感慨:“难道一定要灌输一些什么,才算有用吗?文学给予人的力量,怎么能用功利的‘有没有用’去衡量?”
  创作出“米小圈”的作者北猫出生于1982年,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写米小圈的初衷,就是想把自己小学时发生的那些趣事写进去,他相信“米小圈的每一个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当代小朋友亲身经历的”。故事里,“米小圈”在学校有各种逗趣经历也有小小烦恼:考试又没考好、被老爸逼着上兴趣班、同桌是妈妈的卧底总打小报告……“米小圈的人物原型是每一个小朋友。”北猫说,他希望孩子能在书里感受真诚、美好和善意。
  2021年,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做过一个图书销售分析,编辑明琴发现,少儿科普类图书超过了儿童文学,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销售出去的。短视频盛行的今天,所谓的读书博主正在代替家长为孩子们选书。“主播在介绍的时候,科普类读物能够很快讲清它的用处,比如看了这套历史书,马上能了解某段历史,看了这本科普书,马上知道生物、天体、人体……但是文学不能,一部文学作品,很难三言两语介绍出它的功利性,因为文字的东西都是一点一点影响你,最终变成你的一部分的。”明琴说。
  在《2021抖音电商图书消费报告》中,“80后”读者是抖音电商的购书主力军,最爱选购儿童读物、育儿书籍。其中科普类图书销量增长最快。当当网公布的2021童书畅销榜中,前三名分别是《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神奇的校车》《少年读史记》。
  要教育还是要趣味,这个持续百年的争论,如今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已经给出答案。“教育性与儿童文学的审美本性在文化天性上是可以相容的。在儿童文学的艺术语境中,审美性的‘天敌’不是教育性,而是伤害、践踏审美性的说教主义暴行。”方卫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快节奏、一切都追求速成的今天,如何让孩子慢慢读一本暂时看不到“用处”的书,似乎成了新的问题。“不要小看一本儿童文学书籍。”方卫平说,“优秀的儿童文学会以一种自然而奇特的方式,激发和强化孩子们生活中的积极方面。”

  方卫平讲了一段历史:“二战”后的德国,在连一块果腹的面包都没有的境遇里,童话大约是最没有用处的东西。但是,当创立国际安徒生奖的杰拉·莱普曼带去了三万册童话《公牛费迪南》,眨眼间售罄,甚至和所有珍贵生活物资一样,成为黑市上的抢手货。寒风乍起的秋天,孩子们披着单薄廉价的棉衣,甚至穿着薄纸板做成的鞋子来到她创办的图书馆。忍受饥寒,甚至流浪街头的战争孤儿,却本能地懂得并实践着礼节的尊严、等待的耐性以及真诚的感恩,他们的理性和自制超出了许多成年人的想象。方卫平感慨:“儿童书籍对于童年的塑造力,同样超出许多成年人的想象。”当这个人长大,“童年的体验、感受和精神造就的不老泉水,将给予生命独一无二的养分。”
  这似乎解释了为什么郑渊洁微博下有那么多成年人,向这位童年时阅读过的作家倾诉心事。外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戈宝权晚年在《我怎样走上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的道路》中写道:“童年时,我最喜欢的儿童读物,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直到今天,我都无法把它们遗忘!”
  一百多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借阿廖沙之口说过,“你们要知道,一个好的回忆,特别是儿童时代……是世界上最高尚,最强烈,最健康,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最为有益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能把许多这类的回忆带到生活里去,他就会一辈子得救。”
原文标题:《儿童文学百年路》,本刊记者/李静,发于2022.5.30总第1045期《中国新闻周刊》)

  儿童绘本频现不良插图人教版教材插图引争议
8#
 元江 发表于: 2022-5-27 13:26:00|只看该作者

嘴歪、眼无神、纹身?教材插图“美丑”谁说了算

源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导读
  近日,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引争议。网传教材中的人物宽眼距、两眼无神、五官极其不协调,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材中的插图应该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呢?
  北京交通广播《1039新闻早报》节目特邀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陈苗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聚焦热点,一起来探讨引发热议的教材插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插图引争议

  网传图片显示,引起争议的插画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涵盖一年级到六年级,于2012年或2013年审定,版式设计和插图来自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的封面(图片源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

  教材插图引发众多家长吐槽:
  今天我翻到我小孩读的书,看到里面的插图总感觉怪怪的,没有我们小时候读书那些人物形象生动,我也是不明白。
  这个是人教版的,我就奇了怪,现在的审美都怎么了,正常的国字脸画不出来吗?裁版裁不出来吗?
  可见这个教育部要审核这些,难道他们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还是发现了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呢?
  这个审美啊,真的是,唉!不知道怎么想的。
  插图中,不仅人物形象歪嘴、塌鼻梁、眼神怪异,有的竟裸露隐私部位,部分还有纹身。

  不少网友表示,对比其他教材插图,存在明显的审美差距。翻看以前的教材插图,个个都是朝气蓬勃、非常阳光的形象。

  如何看待网传教材中的插图
  很多家长担心,这样的插图会不会影响到身处成长期的孩子的审美。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家长的担心是多余的,插图只是起到点缀作用,让孩子在阅读课本时不那么单调,只要内容没问题就行了。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认为,插图确实与以往有很大区别,但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身心不好说:
  我们小的时候插画和现在的风格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时代了,可能现在的插画更多的受到漫画风的影响,它不侧重于写实,多多少少有点抽象,或者有点跟动物啊或什么东西有点像。
  现在的孩子们看绘本看漫画的越来越多,尤其受日本韩国的漫画的影响,我在想制作插图的人是不是也是在追着孩子们的这种审美或者喜好走,具体我不知道。另外,这样的插图是不是会对青少年有什么影响,现在也不好说。
  而在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国内研究室主任陈苗苗看来,在国人审美境界大幅提高的今天,如此插图确实让人一言难尽。教材中的插图不单单是一幅画,更要与内容相辅相成才可以:
  这种画风如果把它放到美术层面上来说,也许能讲出一些艺术理论上的流派,或者摆在画廊里也可能无可厚非,甚至也可能找到它的一些欣赏者,但教材插画它不仅是一个艺术创作问题,更是一个跨学科问题,它是艺术和儿童教育产品之间的一个融合。
  它不在于你的画够不够前卫,够不够特立独行,评价标准不是你艺术殿堂里的评价标准,更多在于它的核心是为儿童服务的教材。所以从这点上来讲,大家对它的审美不仅是一种审美上的差异,差距,也造成了审美上的不认同和不欣赏。

为何教材插图出现了问题?
  按理说,教材的出版都是有审查的,为什么还是出现了插图争议的情况呢?网友盖伦表示,这或许跟新课改实施后,教材编写的权力下放给地方有关:
  编写中小学教材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后,学校的选择更多了,孩子们的教材种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更关键的是出版社之间有了竞争,就能催生出更多优秀的教材,初衷是好的,但凡事皆有利弊。
  就以这本很丑的数学课本为例,插画都是需要付费定制的,出版社提前计算出了一笔插画预算,相关编辑就在这个预算下找到了他能找到的最大牌的画家工作室。
  不是说有审查的吗?但力度放松也是有客观原因的。我国目前在用的教材总共19万种,其中光是面向中小学的基础类教材就有1万多种,每个细节都要一一把关,工作量非常巨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问题出在质量把关不严上:
  可能图片的提供方认为这就是一种风格,但如果这个风格是很单一的,大家都感到存在问题,那么事实上它就是一个质量问题,但是在相关的质量检测环节却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同时,因为教材这种插画也不是短时间存在的,是一个很长时间的,所以可能在各个环节都忽视了这样一些质量的问题。

相关部门
已在加大教材的审核审查力度

  其实,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在不断加大对教材的审查力度。网友盖伦介绍:
  2017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成立,就是为了加强对问题教材的审查力度。2019年,国家宣布语文、历史、道德和法治这三个学科全部使用统编教材。
  先在最重要的三个领域入手,然后再慢慢腾出手去改善数学、自然等其他学科。只要审查口子一收紧,那些奇奇怪怪的插画就自然到不了孩子们的手上。
  虽然语文、数学课本里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插画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但少儿美学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的,这一点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说到底人和人之间比的就是一个审美和品位。
  23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还印发了《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针对大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等各环节存在的主要责任问题,明确追责情形和处理方式,实行全覆盖、全链条、规范化责任管理。

  人教社回应插图争议

专家建议现有教材整体替换
  针对插图引发争议一事,人民教育出版社26日做出了回应,称将及时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对社会各界好的意见建议虚心采纳,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改进画法画风,提高艺术水平,充分发挥教材封面和插图的育人作用。同时,将举一反三,全面评估所出版教材的封面、插图,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

  对此,网友们并不买账。一是没有道歉,二是没有明确已经出版且在用的教材会怎么处理。储朝晖认为,最好整体替换现有的教材:
  因为这种图不是存在一两个地方,在教材的好多个地方都有这种图,确实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可能存在着不良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比较妥当的措施还是整体的替换现有的教材,因为其他的方法可能修修补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如何避免教材内容或插图
出问题的状况?

  其实,教材内容或插图出问题并非仅此一次。在互联网搜索“教材出错”,相关结果高达4350万个。

  26号下午,据另一网友就话题发布了孩子幼儿园的读本图片,同样引发很多网友关注。网友发的图片中显示,这本名为《流汗啦》的绘本中,两个男生双手抱着女生的手臂,伸出舌头舔着。

  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示,令人不适:

  据媒体报道,该网友是江苏人,他说这本书是孩子幼儿园订阅的,上周六孩子将这个绘本带回家,当时妻子看到后,感觉书中的画很不妥,拍了下来发给他。
  公开资料显示,绘本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系《东方娃娃》原创绘本系列中的一本科学图画书,旨在从孩子的视角来发问和作答,解答人体流汗的相关知识。
  5月27日,《东方娃娃》编辑部发布说明称,昨日,图书《流汗啦!》中有一插图在网络上引起了讨论,编辑部非常重视。现已对这本书进行下架处理,并组织专家重新审读。

  该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呢?储朝晖认为,还是要从质量上着手去解决,要从学生、用户的角度出发从多个角度去评价教材:
  最近这些年事实上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教材的审查审核力度,可能相对从政府的要求这个角度考虑的比较多,但是从综合的角度,特别是从学生这个角度,作为用户这个角度考虑的不够。
  作为一个教材,它的使用事实上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质量,有多视角的质量,不能够仅仅从某一个单一的角度来考虑质量,这也是这些年教材反复出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这是接下来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向。
  宗春山则建议,可以在选定插图前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研:
  这里面我认为作为编教材的作者们在编的时候用什么插图,有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有没有争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和家长的一些反馈,我觉得如果有这样的一种过程,可能引起人们的议论会少一些,毕竟这么做之后你会更有针对性。
  此次争议事件中的教材插图当初是如何被敲定入选的,又是如何通过审查的,我们不得而知,希望出版社能真正回应公众关切,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
  教材无小事,它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希望相关部门在出版前能真正做到以孩子为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人教版教材插图引争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大宁河 发表于: 2022-5-27 11:05:55|只看该作者

接连3个热搜!争议又起,这次是儿童绘本出事!编辑部刚刚回应

源自:钱江晚报
  昨天
  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引发争议
  有网友表示插画人物
  眼神奇怪、美感不足。
  刚刚,又一读本插图引起争议!
  接连上了3个热搜

  昨日下午,有网友发现自家孩子的绘本中
  也出现令人不适的插图
  一下引起网友的关注。

  在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流汗啦》绘本中,两个男生双手抱着女生的手臂,伸出舌头舔着。
  男生一边舔着手臂,一边说,姐姐,你好漂亮,你的汗是什么味道呢?另一个男生说,呃,也是咸咸的。

  图片发出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示,令人不适:


编辑部一早回应:已下架处理,将组织专家重新审读
  公开资料显示,绘本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系《东方娃娃》原创绘本系列中的一本科学图画书,旨在从孩子的视角来发问和作答,解答人体流汗的相关知识。

  今天早上8点10分,《东方娃娃》编辑部发布说明称:昨日,图书《流汗啦!》中有一插图在网络上引起了讨论,编辑部非常重视。现已对这本书进行下架处理,并组织专家重新审读。


为什么质量大不如前?
我们采访了几位插画师

  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引发争议后,不少网友翻出以前80、90后的教材插图,表示画里的孩子朝气蓬勃,非常阳光。

  教材、教辅图书、童书的插图为什么不如以前了?知名插画师团队乌合麒麟表示,现在行业上升、市场扩大,画手价格大幅度提升,但是出版社给的稿费却没太大提升。同样一张图,20年前后,给画师的钱没有涨多少,但20年前这个价格可以请到熟练高手来画,今天只能“在一些画室艺考班找一些学生来画”。“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太可能差钱吧。”乌合麒麟表示出版社大多不差钱,但不愿意在插画上出太多钱,这是插画质量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

  《倔强的小红军》,王惟震绘。
  JANNY现在是一名自由插画师,她曾经在出版社担任过编辑。
  她告诉记者
  现在一部分童书用的插画其实非常廉价,是设计公司用素材拼接做出来的。“童书插画很多很粗糙。”
  除了价格不高,还有一个问题是出版周期很长。JANNY举例说,比如一本绘本,插画师要画几个月,画完后编辑审核走流程又要几个月。插画师签了合同,没有定金(出版社不给定金),等于这大半年里插画师没有收入。
  刚入行的插画师尤其难,有的插画师就要赶时间,画得很快,缩短周期。
  另一方面
  出版机构对插画不够重视
  “觉得有张图就行,反正是给孩子看的”,完全没有意识到童书的美育作用。
  KUN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在业余做一名插画师。在他看来,热搜中提到的人教版插图,确实画得不够好。他认为这与插图的定位有关。
  早年的课本,尽管是少儿教材,但是插图定位并不是只给孩子看的。比如他印象深刻的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插图描绘了陈赓大将与小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形象,作者王惟震是专业的画师。“那幅画特别好”,KUN说,当时的画师都是很严肃地创作水彩画或者油画。
  “而现在的一些插画,一看就让人觉得是给小孩子看的,似乎觉得可以要求不那么高,差不多、过得去就行了。”KUN说,这样的定位与态度,势必会影响插画的质量。
源自:钱江晚报全媒体编辑中心综合中国青年报、观察者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等

  儿童绘本现“舔汗”插图
6# 青城山
 罗平河 发表于: 2022-5-27 10:35:44|只看该作者

儿童绘本出现“舔汗”配图,编辑部回应!央媒怒批

源自:成都商报
  5月26日,人教版数学教材的部分插图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并迅速冲上热搜,有网友表示插画人物眼神奇怪、美感不足。
  当天下午,有网友发布孩子的读本图片,也引发很多网友关注。

  在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流汗啦》绘本中,两个男生双手抱着女生的手臂,伸出舌头舔着。
  男生一边舔着手臂,一边说,姐姐,你好漂亮,你的汗是什么味道呢?另一个男生说,呃,也是咸咸的。

  图片发出后,不上网友在评论区表示,令人不适:


编辑部回应
已下架,将组织专家重新审读

  5月27日,《东方娃娃》编辑部发布说明称,昨日,图书《流汗啦!》中有一插图在网络上引起了讨论,编辑部非常重视。现已对这本书进行下架处理,并组织专家重新审读。


法治日报评儿童绘本舔汗配图争议:少儿读物岂能成毒物!
  儿童绘本《流汗啦!》中两男孩捧着女孩手臂舔汗的配图引发争议。对此,不少网友表示难以理解,如此不良行为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儿童读物中吗?我国《出版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出版、进口含有禁止内容的出版物,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停业整顿,没收出版物、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作为提升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儿童读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严管内容失格的童书,莫让少儿读物成“毒物”!
源自:中国青年报、东方娃娃文创、法治日报

  儿童绘本现“舔汗”插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4 06:17,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