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最后完全脱离科学转而从意识形态上攻击苏联和新中国:“很明显《真理报》试图隐藏的是什么?李和杨都出生于中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吴健雄也出生于中国。在对宇称定律的无效性进行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吴健雄扮演重要角色。对于《真理报》来说,告诉读者全部的事实就等于承认华裔科学家们正在美国自由且卓有成效地工作着。这就无疑会完全摧毁其所做的宣传,他们宣称中国学生和科学家们在这个国家正遭受迫害。因此,对于那些承担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研究的科学家,《真理报》毫不犹豫地否认了他们所做出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向滞留海外的知识分子发出公开信,号召他们回国参加国家建设,大批滞留在美国的科技工作者因此纷纷要求回国,形成了一股回国潮。而美国是不愿意看到大批学有所成的科技人才回到红色中国的,因而想尽一切办法从中作梗。在此背景下,李、杨的出色工作显然给了美国人显示优越性并大做文章的机会,上述《纽约时报》的评论文章含沙射影指摘中国,用意已十分明显。 二、美苏争霸:诺贝尔奖对决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31日,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李政道、杨振宁折桂;不仅如此,李、杨二人还是该年度唯一一对在美国工作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因此,美国主流媒体对李、杨获诺奖之事高度关注,大肆炒作。 在10月31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之前,瑞典媒体已经提前知晓该奖项的结果,因此斯德哥尔摩当地报纸在10月30日就报道说,在美国工作的两位中国物理学家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纽约时报》旋即于10月31日转载了这一报道,并配以《在美国的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标题。值得注意的是,与1957年初淡化李、杨的国籍身份不同的是,这时的美国媒体突出强调了李、杨的中国国籍身份。 10月31日,诺奖物理学奖揭晓,11月1日,《纽约时报》在头版发表了题为《诺贝尔物理学 奖被颁发给了两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人》,文章开篇写道:“10月31日──今天,两个出生于中国并在美国工作的中国人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同一天该报的第八版,还刊发了题为《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享用安静的晚宴:年轻的中国科学家像往常一样办公之后回家吃饭》的通讯文章,介绍李、杨获奖当天的工作和生活。文章同样多次谈及李、杨的身份,比如:“杨说他今早写了一封信给他的父亲杨克纯。他的父亲是上海一所大学非常有名的数学家”。“20世纪40年代初,这两位年轻的科学家在中国昆明的一所大学里遇见,但当时他们还没有开始一起工作。一直到1948年,两人都来到美国学习。他们都不是美国公民,但都是美国的永久居民”。显然,在已经不需要与苏联争夺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情况下,突出强调李、杨的中国人身份,是有明显好处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宣传美国社会和美国大学的开放性、包容性,说到底,是借机宣传美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就在美国人铺天盖地宣传李、杨获诺贝尔奖的时候,争霸的另一方苏联则是另一番景象。 1957年10月4日,苏联抢在美国的前面,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一号”,开创了人类进军地球外层空间的新纪元。这件事显然更为意义重大,因为卫星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其军事意义,是美苏双方都极为看重的。因此,尽管1957年没有苏联科学家获诺贝尔奖,但苏联并不示弱,他们在人造卫星上做足了文章,包括中国在内,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对苏联成功发射卫星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与此相对的是,有关诺贝尔奖的消息则极少出现在苏联媒体上。 即便苏联媒体报道诺贝尔奖,也要与苏联科学家扯上关系。比如,苏联什穆什凯维奇教授就在苏联《科学与生活》上发表长篇文章介绍李、杨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成就,认为这“的确是极重大的科学成果”,并同时认为,“苏联科学家兰道院士也研究 了同类现象。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说‘复合反演论’来解释它们”。总之,苏联在科技上毫不示弱,而其在卫星科技上的成功,使其风头力压美国。 在苏联发射卫星的巨大压力下,美国也投入巨资,加紧研制。在科研经费投入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这无疑会挤占其他领域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经费,进而引发争论。事实正是如此。 当时,美国国会、行政当局尤其是企业界,对基础科学及其价值提出了质疑,他们希望美国政府能把更多的钱投入到类似研制卫星这样的应用科技上,而减少对类似宇称不守恒理论这样的纯粹基础科学的支持,以便在与苏联的争霸中赢得主动。 这种极端实用主义的科学观自然会引起美国基础科学工作者和一些有识之士的不满和反对。1957年11月23日,《纽约时报》援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高能加速器小组发出的警告称:“苏联的高能物理装置见证了以下这些事实:(1)几乎完全无视建设经费,并且强调加快施工进度;(2)在该领域开展有关活动时迅速提出管理决策”。显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是要告诉美国人,苏联不仅重视卫星等应用科技,而且在建设基础科学重大装置上也“完全无视建设经费”。言外之意,美国绝对不能减少对基础科学的支持与投入。 李政道也卷入了关于基础科学是否有用的争论,他接受记者采访,发表他对于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的看法。11月24日,《纽约时报》就基础科学及其意义发表了长篇署名文章,文章援引李政道的话说:“我们这些做基础研究的人并不低估实际应用的重要性。但是作曲家最主要的兴趣是作曲,如果没有他们,交响乐团永远不可能演奏出乐曲来。拿电作为例子来说。现在,每一件家用电器都是与电能有关的。但是当电的原理被发现时,它是纯理论研究的发展。我们的研究工作的实际应用,如果有的话,我也是完全不清楚的”。 应当说,李政道的话是非常深刻的,形象说明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从后来的发展来看,美国不仅没有减少对基础科学的投入,而且凭借其强大的国力财力,在美苏争霸中不断增加科技和军事投入,最终拖垮苏联。 三、谁能代表中国:海峡两岸对峙下的中国代表权之争 与苏联对诺贝尔奖的冷淡不同,新中国高度关注李、杨获诺贝尔奖,原因即在于李、杨二人的身份是中国科学家。 新中国对李、杨获诺奖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中国官方科学组织在第一时间向李、杨发去贺电表示祝贺。11月1日,吴有训、周培源、钱三强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再次致电李、杨,祝贺他们获诺贝尔奖,电文中说:“中国物理学家对这一可喜的事件感到自豪”。 二是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从10月31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到12月份中旬李、杨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授奖典礼,《人民日报》均给予了跟踪报道。此外,《科学通报》《物理通报》《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等科学刊物,也持续介绍李、杨之获诺奖的科学理论。 三是中国政府派员参加李、杨之授奖典礼并争取李、杨回国。当时,瑞典是较早与新中国政府建交的西方国家,中国政府在瑞典设有大使馆。因此,当李、杨二人乘机抵达斯德哥尔摩时,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工作人员前往机场迎接。据《纽约时报》报道:“在这里的中国大使馆的三名成员迎接了他们,并为他们迅速返回中国提供一切便利……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领导者是中国大使馆的文化专员。当被问及其目标是否是诱导两位科学家回到共产主义的中国时,他向新闻记者回答道:‘这是他们自己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