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11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杨东 发表于: 2008-6-20 14:18:3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达县石桥简介

 [复制链接]
一、历史沿革

据县志云:唐 (618一907年)置石桥为太平县。《中困古今大辞典》称,"太平县,唐置寻省"。故治在今四川省达县西。(四川省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云:古武德二年 (619置太宗贞观元年627)析永穆长置,属万州,省县入永穆县(今桥湾乡)。按《大清一统志》、《唐书地理志》述:太平废县在县西疑今达县石桥河,非县东南大竹之石桥。又旧志云:相传昔为柳阳县,县址在离现址两南2公里的高寺寨,因明末张献忠率大军进入四川,连年战乱不止,柳阳县被战毁。春秋战国属巴国,秦以后归益州所辖,清初(顺治六年)"湖广填川"移民迁建今址。清干隆十二年 (1747年),石桥属达州宝芝乡,共6保,辖60甲。清嘉庆十二年 (1808年),绥定府设外委于此,委署设在后街。民国元年(1912年)至1949年期间,石桥先后设保甲公所,职称保董,团总为镇长。1933年-1934年建立乡苏维埃,1935年-1949年实行乡、保甲制,改联保为乡,职称乡长、保长、甲长,乡设在神龙庙,直至1949年解放。1950年4月废保甲制,设乡建村。
  石桥汉代建场,明末战毁,因有小溪环绕而穿街心,并架有

数座石桥衔接东西街道,故而得客石桥河。
  二、镇域概况

石桥镇,位于四川东北部,东径107°06′,北纬31°17′之间,距县城61公里,幅员面积55平方公里,与营山、渠县、平昌三县接壤,素有达县"西大门"之称,省道巴彭线穿场镇而过,是片区中心镇和物资集散中心。共辖20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222个村民小组,9221户,常住人口45100人,其中场填人口近20000人, 2003年,全镇经济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人均收入2640元。
  石桥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文化艺术远近闻名、被人称颂。有长达170多年校史的"宝善书院";有"湖广填川"各路客籍人建成的会馆宗庙;有象征西方文化的天主教堂;有"奉杰监造"叹为观止的"节"、"孝"牌坊四大建筑;有时代特色的斜石板街面、小青瓦屋盖、吊脚楼建筑民居、街坊,在民居中,每隔一段还建有传统的四合院。传统的"烟花"、"龙灯"、"狮舞"、"琐呐"、"翻山胶子"等蜚声华夏,享誉神州。1981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农村文化艺术先进集体,1997年被达州市誉为一级文化站,"列宁街石牌坊及红军标语"被省、市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省建设厅、文化厅命名为全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1992年被原达川地区革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批准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3年被批准为全省100个重点镇之一,2004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镇。
  三、历史文化
  1、石牌坊
  列宁街共有四座石牌坊,分别为清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建造,依次编为一、二、三、四号坊。
  一号坊:清同治八年 (1870年)正月,奉皇上"恩赐",下达"圣旨",由奉政大夫马春芳之妻许氏所建,同治、光绪、年间建,坊宽7.04米,高7.09米。
  二号坊:清嘉庆二十一年 (1817年)仲夏,为马洲之妻郭氏所建,坊宽9.49米,高8.7米。
  三号坊:清同治九年 (1871年),为故处士徐文点之妻李氏所建,坊宽9.48米,高8.7米。
  四号坊: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1年),系武生徐定国之妻汪氏所建,坊宽7.5米,高8.5米。
  以上四坊一色三层斗拱,层层飞檐,古朴隽秀,尉为壮观。每坊额端分别镂雕有"五龙捧圣"、"双凤朝阳"等图案,其间浮雕"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园雕"桃园结义"、"三战吕布"、"二十四孝"等历史故事,更有那精雕细镂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琴棋书画,更为赞绝。
  2、石拱桥
  石桥古代修建的桥梁甚多,尤为突出的是-倒石桥。倒石桥位于场镇以北l公里处,为过往行人方便,连接东西,于明朝所建,桥长18米,宽4米,高8米,其建造风格特别,单孔石拱桥,拱背中心突出有单龙戏珠,现今保存完好。
  3、老街

石桥古镇区以传统的街巷格局保存比较完整,有长短老街道11条,分别由八省移民各姓所建。其街面排列整齐,斜坡青石板街面,街房建筑多为空仿逗榫,房屋正面多有掉脚木质柜台,小青瓦盖房,古镇特色犹存。
  抚州街(今红卫路):由江西省抚州市的移民所建,东起文昌宫,西至场口,全长195米。
  广东街 (今花市街):由广东的移民所建。后因长期从事棉花交易,更名花市街,下起平桥烟市街,上与列宁街相接,全长130米。
  梁子街、大井街、平桥街、烟市街、糖市街等,分别由各省移民建造。
  4、庙宇
  石桥属移民场镇,各路客籍十分重视传统礼教和建筑风格。分别在各条街道上建有禹王宫、老会馆、神龙庙、万寿宫、龙母宫、文昌宫、天主教堂、楼子庙等会馆、庙宇、教堂,但因历史原因,大部分被毁。
  除此之外,距场镇3公里处的"三教寺"摩崖造像,清代凿于高8.5米、宽13米、距地面2米的岩壁上,现存佛像260余樽。
  四、民间文化
  石桥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文艺甚多,至今广为流传,流传至今的还有:
  1、川剧座唱,继1912年广安全胜戏班落达后,石桥王国华组建了川剧班,1937年川剧班解体。解体后,由部分演职人员自发组织川剧座唱,多为丧、嫁、寿和茶馆开展演唱,延续至今。
  2、火龙:石桥人为了求得平安、风调雨顺,防止火灾,减少瘟疫,每年的元宵节前连续四夜,g名青壮男汉只穿短裤,各举一节用麻布、竹蔑做成的神龙,伴随着锣鼓声沿街高吭,街民用硝磺、柴炭、铁屑等原料配制成的烟花,尽情地对神龙进行燃放,使之火花四溅,让人喝彩不绝。
  3、娃娃班:起源于清朝。用大方桌翻过来扎成花亭,两侧上木杠,台面安置小演员,扮演成"辕门斩子"、"空城计"、"穆桂英挂帅"、"庆丰收"、"报平安"、"贺新年"等古今角色,在锣鼓声中沿街转游,以示喜庆。
  4、车车灯:原是青年男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赞许自由恋爱的一种戏曲形式。在每年的春节,彩车中们舞女是扮演美丽的新娘,乘车缓步行进,车前是能说会道的情郎,以打动人心的言词,说动新娘,争取过上幸福生活。
  5、划旱船:因石桥没有河流,每逢春节便以划旱船替代龙舟。旱船用彩纸和竹蔑相扎结成,船的中部扎一彩亭,船系在一个俊俏的舞女腰间,船前一个船公做撑船动作,伴随着唱腔将金钱棍的两端交替敲击。旱船一路行游,一人领唱,众人齐声唱和。
  6、哭嫁:姑娘出嫁时,邀请好姐妹互唱歌曲,畅叙友情和离别祝词,以表达养育之意,教育女儿出嫁后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演职人员一般5人左右,以连唱方式进行。
  7、巴山背二歌:解放前,交通不便,内地产品要通过人力背出关外,换回商品,经常以三五十人,甚至上百人结队上路背运,背力人为消除疲劳,自创以山歌形式的歌谣。
  8、石工号子:是广大工匠在长期的开山打石过程中,为了齐心力,共同参与,独创的开山打石歌谣。石工自编的歌词,可随心所欲,随口即唱。
  9、气功:石桥独创的"法门气功"源于清雍正年间,主要是健身祛病,继世传人郑宗周,依据中医理论结合气功的独特治疗方法颇有影响。目前,石桥武术协会的四代传人正在将此功法发扬光大。
  10、武术:石桥的武术历史悠久,它包括刀、枪、箭、戟、散打、拳击等多种武艺,颇受青少年的喜爱,现石桥巴山精武馆学员济济。
  11、狮舞,狮子系兽中之王,石桥人把狮舞列为各种喜庆活动的重要内容。狮舞一般为金毛狮,表演大多是舐抖、搔毛、打蹁等动作,分为文阵三十六、武阵七十二,文阵平地起舞,武阵高台子表演,同时配有锣鼓助阵,甚是热闹,颇受欢迎。
  12、翻身跤子,由4一6人与锣鼓组成表演方阵,表演人双手持长绳系钵,上下左右翻打,响声、动作一致,使观者眼花缭乱。
  在石桥还有很多历史传统文化,如烟火架、孔明灯、小丑剧、抬花轿等,在当地流传甚久。
  这些民俗文化的广为流传,带来了时代特色文化,如今的鼓号队、腰鼓队、威风鼓、军乐队,经常活跃在各项重大节日和喜庆活动中,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精神粮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五、红军文化

红军曾两次来石桥闹革命,分别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和民国二十三年 (1934年)。红军在此活动期间,成立了各级苏维埃、赤卫军、童子团、宣传队等组织,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建政、扩军等工作,得到了广大劳苦大众的拥护和支持,大批青年自觉参加红军,积极为红军服务。
  红军在此活动期间,在石牌坊上镌刻了众多标语口号。标语运用楹联艺术手法,讲究内容搭配,注意句子标点,力求与十分对称的建筑物相辉映,便整条街道披上了血与火的风彩。这此标语,既是红军的的战斗口号,也是川陕苏维埃的战斗纲领。尤其是二号坊印堂部位的"列宁主义街"五个大字,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治部树立。"列宁"两字为1米见方,颜色鲜红,气宇轩昂,赫然壮观,使人肃然起敬。同时在该坊上还刻有:"工农专政,无产独裁"、 "打倒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倒国民党,拥护共产党"等标语。

其余三坊上分别刻有:"打倒帝国主义,武装拥护苏联"、"T农专政,无产独裁,"拥护共产党,活捉田顺尧"、"拥护红军,扩大红军","工农兵,一家人,起来组织苏维埃政府"等标语共30余幅。有这些标语至今犹存,熠熠生辉。
  "石牌坊及红军标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自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成为省内外新闻媒体宣传红军精神以及周市、县群众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倾听英堆故事,了解革命先辈爱国爱民、勇于牺牲的重要场所。前来"列宁主义街"参观红军标语的络绎不绝,摄影摄像、拍电影电视的接踵而至。电影《同学少年》、《共和国主席-李先念》把这里作为外景场比,摄取了多个镜头。每年的青年节,儿童节、国庆节,一些单位、团体、学校都要组织青少年来这里举行入团、入队宣誓仪式,并请历史见证人讲革命历史,进行传统教育,以此激发广大青少年在红军精神的鼓舞下,立志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六、保护措施
  由于"石牌坊及红军标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多年来,石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保存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l、编制了古镇历史文化和红军文化的保护规划,建立了以行政一把手为负责人的保护、建设领导班子。
  2、圈定了以列宁街为中心的传统街巷片区为古镇保护区,严禁新、改、扩建,力求按历史原貌恢复建设,做到外观古朴回真。
  3、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利用历史文化和红军文化,打造右镇风貌旅游,提升石桥知名度。
  4、加大投入,保护性缮修石牌坊,按规划撤除石牌坊周围的现代建筑,拓宽石牌坊的观赏空间。
  名场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交通便捷,物产丰富,商贸繁荣,享誉巴蜀,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勤劳的石桥人民正万众同心,八方合力,共绘石桥发展蓝图。我们热忱欢迎各界人士前来旅游观光,投贸置业,其谋发展。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杨东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杨东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杨东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杨东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杨东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杨东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达县石桥古镇红色旅游《中国红色第一街》 达县石桥镇上的石牌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8 19:46,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