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091|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花芬雪地 发表于: 2009-10-9 14:51:3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三国蜀汉封爵的授予与继承

 [复制链接]
  蜀汉爵制是中国古代封爵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蜀汉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有必要对其加以关注。而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仅有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1999)、沈刚《孙吴蜀汉封侯问题探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与宗亮、张敏《蜀汉封爵制度考论》(《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2期)等少数几种,尚待进一步做细致梳理,对有关问题作更加深入的探讨。本文主要对蜀汉封爵的授予和继承情况做了一些分析,同时略述蜀汉封爵制的结局,如有不当之处,乞请方家指正。
http://www.phoer.net ; O4 C( m. f9 i1 v& Q2 t, J+ X. q2 H6 Z4 `/ I1 a+ T9 ` http://www.phoer.net
一、封爵的授予- O+ S! ?  p% N2 M3 ^# c& E& N http://www.phoer.net
  蜀汉的封爵在授予方面,沿袭汉制较多。虽然仅根据现有的材料,我们要弄清楚完整的封爵程序、仪式以及规范等,尚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还是能够从相关史籍中窥知蜀汉封爵授予的某些线索。2 a3 \7 }; C9 a& K, E9 P( x5 A7 u http://www.phoer.net
  首先,最高封爵权是掌握在皇帝手中。李文才先生认为皇帝凭个人的喜好封侯,从而导致出现非“功”得爵者。[1]的确,在封爵的决定权上,皇帝说一不二,即使是像诸葛亮这样在事实上左右蜀汉政治军事决策、影响封爵相关事务的辅臣,若要封授将领爵位,也要经由后主旨意。皇帝表达其封爵权,除了任命有司负责封爵事务外,诏令无疑最体现天子威仪,凡属封爵,均由诏令,故我们可以认为诏令是封爵的肇始环节。封侯诏令在《蜀书》中已经无法觅知全貌,唯有两则材料似可表明封爵诏令的重要,一是景耀四年(261年)诏曰:“安平王,先帝所命。三世早夭,国嗣颓绝,朕用伤悼。其以武邑侯辑袭王位”;[2](P908)另一处即景耀元年(258年)陈祗死,“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乃下诏曰:‘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幹肃有章,和义利物,庶绩允明。命不融远,朕用悼焉。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谥曰忠侯。’赐子粲爵关内侯”,[2](P987)由此而推想,封侯诏令的格式与内容,大抵若此。封刘辑袭安平王爵位的诏令,无疑体现了笼络王侯重臣的政治作用;赐陈祗之子陈粲为关内侯则显然符合“皇帝凭个人喜好而封授”的说法,而总体看来,无论是笼络王侯还是个人喜好,当都含有强化帝权的因素在内。
http://www.phoer.net : x0 e1 w. a# u6 @% k1 L4 [, M1 E  其次,封爵需要“有司”管理。皇帝固然是封爵的最高决策者,但封爵的授予仍然需要相应的专门机构负责管理。由于蜀汉职官制度基本沿袭两汉制度,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推知蜀汉管理封爵事务的机构仍为大鸿胪。《后汉书·百官志》记大鸿胪职责为:“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其郊庙行礼,赞导,请行事,既可,以命群司。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礼仪。及郡国上计,匡四方来,亦属焉。皇子拜王,赞授印绶。及拜诸侯,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鸿胪召拜之。”蜀汉大鸿胪职责或同此。又杨光辉先生认为,“宗正、光禄勋、尚书部、侍御史等官亦或多或少参与此事”,[3](P109)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蜀汉掌管封爵事务的职官有大鸿胪以及宗正、光禄勋等。考《蜀书》相关记载,先后有何宗、杜琼、梁绪等任职大鸿胪,黄权、王柱、李严、向朗、裴隽等出任光禄勋,似可推想上述诸人应或多或少都经历了封爵之事的具体操作。《三国志》卷三十四《蜀书·二主妃子传》记册封后主张皇后及太子璿有“命使行丞相事左将军朗持节授印绶”,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有“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句,应是向朗、杜琼身系封爵事务的明证。《蜀书》并无出任宗正者的记载,但依情理蜀汉当设有宗正一职,“宗正为汉九卿之一,既然(蜀汉)其它各卿皆已设置,此职亦无不置的道理”,[4]笔者推测,因权责相类,上列何宗、杜琼、黄权、裴隽等人之中或有曾出任蜀之宗正者。
http://www.phoer.net 9 f; B! N) N0 x) |  蜀汉爵位封授仪式的记载史无详文,我们只能根据汉制对仪式过程来蠡测。两汉册封爵位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玺受封(或曰拜受茅土),二是接受封册文书及印玺章绶,三为告庙谢恩。1 e: u5 u- ~& L2 C; \6 s8 t http://www.phoer.net
  蜀汉拜受茅土的细节今已不可考。《艺文类聚》卷五十一《封爵部》引《汉杂事》记载:“汉兴,惟皇子封为王者得茅土,其他臣,以户赋租入为节,不授茅土。”据此推断,蜀汉茅土之封很可能仍只限于王爵,功臣封侯依循旧例不受茅土。有关封册文书以及印玺章绶的内容,资料也比较匮乏,不过可贵的是,陈寿著《三国志》还是为我们录下了几条完整的封王、封侯册文,兹胪列于下:! M6 `$ w' y& B5 _4 n http://www.phoer.net
  “章武元年六月,使司徒靖立永为鲁王,策曰:‘小子永,受兹青土。朕承天序,继统大业,遵脩稽古,建尔国家,封于东土,奄有龟蒙,世为籓辅。呜呼,恭朕之诏!惟彼鲁邦,一变適道,风化存焉。人之好德,世兹懿美。王其秉心率礼,绥尔士民,是飨是宜,其戒之哉!’”[2](P907)& p2 S( q7 R, h4 v! m' t http://www.phoer.net
  “章武元年六月,使司徒靖立理为梁王,策曰:‘小子理,朕统承汉序,祗顺天命,遵脩典秩,建尔于东,为汉籓辅。惟彼梁土,畿甸之邦,民狎教化,易导以礼。往悉乃心,怀保黎庶,以永尔国,王其敬之哉!’”[2](P908)4 [' O* F4 C9 E) V* C( i http://www.phoer.net
  “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策曰:‘朕承天序,嗣奉洪业,除残靖乱,未烛厥理。今寇虏作害,民被荼毒,思汉之士,延颈鹤望。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军诰誓,将行天罚。以君忠毅,侔踪召虎,名宣遐迩,故特显命,高墉进爵,兼司于京。其诞将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称朕意焉。诗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肇敏戎功,用锡尔祉’。可不勉欤!’”[2](P943~944)
http://www.phoer.net + U7 I) e) H2 V4 U6 Z# L( }  “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策曰:‘朕以不德,获继至尊,奉承宗庙。曹操父子,世载其罪,朕用惨怛,疢如疾首。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兼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2](P946~947)
http://www.phoer.net * N5 M7 V/ {% {" _6 r* o  以上分别是章武元年(221年)封授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张飞为西乡侯、马超为斄乡侯时的册文,永、理为刘备亲子,张、马为蜀汉重将,隆其封爵,理固宜然。不过,此种册文,先秦文献即有雏形,自两汉以来更是常制,《蜀书》的这几条记载似非偶然,可知其他封爵例应也有册文,只是陈寿著史未一一加以记载而已。观察册文,发现其依旧遵照特定的书写规范,文字古朴,格式严谨。不过册文格式并非我们关注的重点。通过细读册文我们也能发现其中的某些政治信息,比如它宣示了封爵的理由,如张飞封侯就是因为“忠毅,侔踪召虎,名宣遐迩”,而马超得爵则是由于“信著北土,威武并昭”,二人封爵,与其辉煌事迹与赫赫战功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正可以印证蜀汉封侯原则确以军功为主。
http://www.phoer.net 5 a2 W* _  \/ `4 w$ Q$ O  至于印玺章绶,《蜀书》没有完整的记载,我们也仅能从几条材料推知确有行玺之事。一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先主自领汉中王,上表汉帝中有“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2](P887)虽则此处是先主表于汉帝,但可推想刘备称帝既自命正朔,当因偱汉制,封侯印绶;又前引《二主妃子传》记载册皇后及后主太子时有“遣使持节丞相亮授玺绶”、“命使行丞相事左将军朗持节授印绶”句,料其他册封应亦参照此例。而直接关于侯爵印绶的记载,有这样几条:建兴十二年(234年)亮卒,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2](P927)其中有“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句,可知武乡侯当有印绶,不过要注意到的是,此则材料谓诸葛亮死后才追赠印绶,则亮生前是否受印绶成疑。而《姜维传》记载,蜀破,姜维降钟会,“会厚待维等,皆还其印号节盖”,[2](P1067)似可知姜维不仅有印绶,且“车盖”乘舆之制也齐备。又《三国志》卷四十《蜀书·李严传》注引亮公文记建兴九年(231年)亮请废李严事,公文中称“辄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由姜维、李严的情况可知蜀汉封侯官禄、节传、印绶、符册、车盖等似是一应俱全的,此当是基本因袭两汉旧制。
http://www.phoer.net - f, [$ x1 Y7 N2 a' q& B  而告庙谢恩这一环节,蜀汉相关情形亦无法完整了解。不过,告庙谢恩这一程序涉及到了封爵与礼制的关系,蜀汉封爵在礼制上的表现则主要集中在赠谥方面。根据杨光辉先生的研究,汉代以降,爵与谥密不可分,东晋以前,无爵即不赠谥号,武官有爵必谥。但是,这一规制在蜀汉政权之中同样又出现了变动,生前无爵的法正、陈祗等宠臣先后见谥,而生前有爵的重将关张赵等,则迟至卒后多年的景耀三年与四年(260年、261年)才被追谥,可见在封爵的礼制荣耀这一层面上,蜀汉统治者依然未循常理“出牌”。陈寿曾这样记叙追谥的有关情况:“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於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2](P950~951)虽是“时论以为荣”,却近乎违背“武官有爵必谥”的传统,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貌似“荣耀”的追谥举措,未必能够从礼制层面上进一步笼络住重要将领及其后嗣们的人心。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花芬雪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花芬雪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五三:拔、扯和挦 浅议成都消闲文化及其发展
2# 四姑娘山
 楼主|花芬雪地 发表于: 2009-10-9 14:52:0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二、爵位的传袭, T8 X6 q6 O& V1 N  V5 I8 N  r( b http://www.phoer.net
  封爵制度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传祚袭国,施惠后裔。蜀汉政权四十二年的历史并不算太长,但出于各种原因,有一部分封爵也得到了传袭。蜀汉封爵共77例,其中始封侯51例,共有26位袭爵者。蜀汉侯爵的传袭继承基本还是延续了汉制,不过,也有一些新变化。杨光辉先生认为“魏晋之际,袭爵制出现变化,标志是无子国除基本废止,绍封继绝普遍流行”,[3](P143)曹魏、孙吴较明显,蜀汉情形也类似。有三例似可以说明,一是安平王刘理嗣爵者三世早夭,没有嫡子再袭爵位,以武邑侯刘辑承袭了王位;另一是袭关羽汉寿亭侯爵者其嫡孙关统“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2](P942)再一是张飞死,“长子苞,早夭”,采取兄终弟及法,以“次子绍嗣”。[2](P944)可见,没有特别原因,蜀汉一般没有采用“无子国除”的制度。由此,我们可以推论,51例始封侯中,没有说明袭爵者的,应该有以下几种可能原因。一是确实无子(庶子、族子亦无)或子嗣早夭,无可传承者,如黄忠“子叙,早没,无后”;[2](P948)二是终蜀汉之世一直健在,未得传及子孙,蜀破仍健在之始封侯有王伉、张翼、宗预等;三是因罪废侯,或身死国除,子孙不得袭爵,如李严、魏延、刘琰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情况是史籍未加记载。由于这26位袭爵者所占比例亦不小,故我们也有必要关注一下他们的情况。笔者将相关情况整理如下表:
http://www.phoer.net ! O+ i: g4 s3 z5 `( L, V  从上述列表所反映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嗣侯袭官及以父为官的现象是刘备政权后期的普遍现象”。[5](P135)嗣爵者不仅承袭了父辈的爵位,而且往往也占据了重要的官职。如袭武乡侯爵的诸葛瞻年仅十七岁,就尚公主,拜骑都尉,后又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至景耀四年(261年),更是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关羽之孙关统同样尚公主,后官至虎贲中郎将;张飞子尚书仆射、赵云子虎贲中郎将、陈震子御史中丞、邓芝子尚书郎……这些功臣之后,在职官上书写一个又一个的荣耀,似乎正应了“将门虎子”的古语。但这些蜀汉袭封侯爵真实的能力如何?据史料记载可看到:诸葛瞻督军拒敌,却犹豫不进,后又意气出兵,导致身死国灭;句安继父句扶为将,延熙十二年(249年)却与李韶一起降魏;蒋斌官至绥武将军、汉城护军,最终还是在成都为乱兵所杀;关彝蜀破为庞会灭门;其他袭爵者基本上或是无事迹可表,或是投降了曹魏及西晋。考众袭爵者中虽也有部分能臣干将,但多数平庸低能,无所建树,无法与老一代相比。而蜀汉的制度与立国实情,又不得不要他们承担起护国的重担,结果自然是国家不可保,爵位不得全。* d' H; N" }0 u1 `! ]2 u  q* T http://www.phoer.net
  杨光辉先生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魏晋官爵合一之弊,即父祖官爵对选官仕进的影响过强。[3](P159~171)笔者认为,蜀汉元勋子弟的上升,父祖官爵影响的因素毋庸置疑,不过更重要的是因为统治者过于想确保外来的权势集团(主要是荆州集团与东州集团)之利益,从而导致了用人途径的狭窄,使统治阶层局限在一个小圈子内。仅依靠这些统治集团上层的得爵者子弟,蜀汉的人才结构最终趋向固化,真正优秀的人才得不到上升机会,也无从谈及护国安邦。罗开玉先生曾经指出:“当时曹魏、孙吴,虽然也存在开国元勋的子弟们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但曹魏通过‘九品中正制’,东吴通过依靠土著豪族的用人途径,能不断地从土著势力中补充新鲜血液,所以曹魏,东吴都能长保人才济济、新人辈出之势。”[4]曹魏、孙吴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积极改变蜀汉统治集团始终没有注意到,也可以说恰成为了蜀汉封爵传袭与曹魏、孙吴最显著的一点差别。6 l; L) M* v& v. T0 s; u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N) P, Y* H' y2 f% O* K三、余论
http://www.phoer.net ! I! f+ i# T$ l& l9 }  以蜀汉偏居一隅、一州之地,“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2](P901)的国力,能够存在四十二年确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爵制因素当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封爵制度的存在,蜀汉统治者在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给与受封者“赏赐优宠”的回报,甚至对其“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2](P960)等骄纵做法也采取姑息态度。受封者及各集团上层也就采取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为维系蜀汉政权效命。不过,这种局面最终还是随着蜀汉政权的灭亡而被颠覆。
http://www.phoer.net / ^# F7 `( G6 ?( K8 X  关于受封者的结局,从史籍相关记载可看出,始封侯多数已在蜀汉灭亡之前“凋落”,而袭爵者除部分战死或为乱兵所杀之外,其余大部是随后主内迁,据《华阳国志·大同志》记载:“后主既东迁,内移蜀大臣宗预、廖化及诸葛显等并三万家于东及关中,复二十年田租。”[6]内迁众人之中,一部分得到了曹魏政权的续用,甚至重新封爵,如霍弋、罗宪等功封列侯,刘氏亦“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但其中多数人还是丧失了职官与爵位。正如杨光辉先生所指出,西晋政权在“平蜀和平吴之后,又剥夺了吴蜀士族的封爵”,[3](P133)昔年的王侯权贵,灭国后多数境况如同“阶下囚”。
http://www.phoer.net 9 T" Y+ s; I( |  综论之,由于蜀汉统治者过度重视荆州集团与东州集团的利益,对益州集团戒备打击过严,使得利益的相对受损者最终倒向曹魏一边,而以谯周为代表的“主降派”主体则正是益州士人。除了益州士人的倒戈,蜀汉统治者花大气力笼络的功臣之后,也在存亡之际背叛,如张飞之子西乡侯张绍、邓芝之子驸马都尉阳武亭侯邓良等不但主张投降,而且亲奉后主印绶出降,最终“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2](P902)成为曹魏以及西晋政权的“座上宾”。而与蜀汉情形迥异的是,同样被许以高官显爵的孙吴开国功臣及其后代,在西晋灭吴之际,则奋起抵抗,且抵抗远比蜀汉政权坚决得多。这样的差异无疑更加凸显了蜀汉政权灭亡的悲剧色彩。  r1 {4 V8 `) E+ f' k4 e+ ^5 | http://www.phoer.net
  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蜀汉在封爵政策上的某些失误,如得爵者及其集团的利益问题。如何协调各集团的利益使之达到均衡,事关全局,在这一点上,蜀汉统治者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显然做得还不够。结合灭国时的实际来看,蜀汉的封爵政策到后期实际失去了其追求的效果。除此之外,前论嗣侯袭官现象导致的用人途径的狭窄、人才结构的固化等,也应该引起我们更充分的思考。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蜀汉爵制的过渡性,即它既没有全盘照搬秦汉的二十等军功爵制,也没有演进成为五等爵制。由于没有形成一种稳定完善的设置,从某种程度上看,也便造成了相对混乱,于政局具有负面作用。有鉴于秦汉三国多变的封爵状况,西晋及其之后的统治者“开建”与完善五等爵制,并使之稳定地施行了一千六百余年,[7]也就可以说是于巩固政权做出了最不坏的选择。
http://www.phoer.net . g% G9 ]2 T4 `+ P2 G2 z5 k* v. `7 i) q. M http://www.phoer.net
§ 参考文献* r% v( S6 j. V& g http://www.phoer.net
  [1]李文才·孙吴封爵制度研究[J]·汉学研究,2004(1)" N. U! Y" s5 }7 ? http://www.phoer.net
  [2]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http://www.phoer.net ) {% ]  R9 w' x3 p5 X' s( \/ ?4 u6 p  [3]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http://www.phoer.net $ y( k$ @9 M7 c( b3 v9 q  [4]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J]·四川文物,2004(5)5 S( b2 x3 ~* u3 G( {# V http://www.phoer.net
  [5]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http://www.phoer.net + j- H  {6 q0 n8 _  [6]刘 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http://www.phoer.net 3 P& Q/ N5 M6 p, z# b  A* t* e  [7]王安泰·开建五等─西晋五等爵制成立的历史考察[D]·台湾政治大学,2004,6
http://www.phoer.net - g0 F( g2 z! }( X
http://www.phoer.net / P+ I7 p! l8 M7 n. A; M. v$ m+ s+ X⊙ 作者简介
http://www.phoer.net + H: e1 F: l" }# n; R5 D/ |) q+ f  宗亮(1986~),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
http://www.phoer.net # O2 Z* R' ?! T  Y0 e  张敏(1975~),男,江西吉安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http://www.phoer.net ) z, x+ H$ Q( S
http://www.phoer.net ) Y- f# ?; y  D5 s4 K/ r来源
http://www.phoer.net ' Z& ?, ~' O1 b+ W8 W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2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0 11:13,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