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961|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遗址龙泉山脉牛角寨 寻访乐山大佛的孪生兄弟

 [复制链接]
仁寿大佛(牛角寨大佛)  仁寿大佛.jpg  保存到相册

佛教从印度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一路上留下了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从新疆克孜尔石窟,到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安史之乱中,中原大型石窟相继衰落,盛唐以后,中原再无大规模石窟造像。

接过中国石窟艺术接力棒的,则是四川。这其中,成都佛教造像年代最早,大多是南朝作品,而中国的南朝造像在成都以外还少有发现。清代末年,成都万佛寺曾出土了大量南朝造像,近年来西安路、商业街也屡有出土。

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石窟艺术循着金牛道进入四川,在涪江、嘉陵江沱江、岷江流域的岩壁上,星星点点出现了诸多石窟。四川几乎每个县城都有石窟分布,而又以唐代存世最多,以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状态发散。中国宋代石窟存世最少,以致清代学者提出“唐盛宋衰”之说,认为宋代石窟早已衰落,不值一提。大足、安岳石窟的相继发现修正了这种观点,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如果说北方、中原的石窟写下了中国上半部石窟史,四川,显然就是下半阕。

成都双流县与仁寿县高家镇交界的牛角寨,岩壁上有一尊仁寿大佛,高近16米,当地人传言,“这尊大佛是乐山大佛的哥哥”“年代比乐山大佛还早了几十年”。自唐代以来,大佛隐藏在龙泉山脉逾千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为人所知。“江阁欲开千尺像,云龛先定此规模,斜阳徒倚空三叹,尝试成功自古无。”按照诗人陆游的说法,当年为了开凿乐山大佛,工匠曾在四川境内开凿了一些规模略小的大佛,以为蓝本,仁寿大佛或许便是其中之一。

1  龙泉山脉藏大佛
越野车在龙泉山脉间仅容一车通行的乡村小路上下起伏,远处,仁寿大佛的脸庞也在葱郁的山林中时隐时现,摄影师在一旁惊呼:“这个仁寿大佛,简直跟乐山大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仁寿大佛地处成都双流县与仁寿县高家镇交界的牛角寨,距仁寿县城约35公里,距离成都市区也超过了两小时车程,是龙泉山脉一处僻静的山头;不过,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这里都是村民的朝圣地。牛角寨岩壁上,雕有一尊弥勒佛像,高15.85米,宽11米,进深8.7米,当地人传言:“这尊大佛是乐山大佛的哥哥”“年代比乐山大佛还早了几十年”。每到农历初一、十五,牛角寨烟雾袅绕,香火颇为旺盛。

大佛依山而凿,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嘴唇微闭,双目平视东方,头发呈螺髻。千百年的风吹雨淋,在大佛脸上冲刷出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痕迹,眉角爬上厚厚的青苔,鼻子、嘴角也由于岩层风化脱落形成“白斑”。纵然如此,大佛的神态、模样却仍与乐山大佛极为相似。不同的是,乐山大佛是全身坐像,双手抚膝;仁寿大佛只刻出了头部与胸部,双手合于胸前。手的比例与全身极不协调,应该是后世补凿而成的。

更多的细节则显示出两者的亲缘关系。1962年,文物部门对乐山大佛进行维修,统计出大佛头上有螺髻1021个,远远看来螺髻与头部浑然一体,维修时才发现原来螺髻是单独砌成以后,再嵌就进去的;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仁寿大佛的数百个螺髻,也是如此嵌就进头部的。

乐山大佛排水系统颇为巧妙,清代诗人王士祯有诗云“泉从古佛髻中流”,大佛头部螺髻间凿有排水沟,衣领和衣纹皱折间也隐藏着多条排水沟,完全利用自身线条排水,既起到排水、除湿效果,又不影响美观,而仁寿大佛也是这个设计。据仁寿县文管所所长张建明调查,乐山与仁寿大佛两边都雕刻有两个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可见它们确实颇多相似之处。

虽然有着这等渊源,两座大佛境况却相差甚远。乐山大佛早就誉满天下,仁寿大佛却隐藏在龙泉山脉中,鲜为外人所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才发现,而上百龛唐代石窟,也在此次普查从泥土、草丛中露出真容。文物工作者很是吃惊,没想到深山中还藏着一个小“乐山大佛”,不过,这次的发现也没有给仁寿大佛带来太多改变,大佛依旧静悄悄地隐藏于山谷之中,庇护着他的子民。

2  乐山大佛的蓝本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由海通和尚发起,大佛修到肩部时,海通和尚便阖然长逝,工程一度中断,断断续续历经九十载,直到公元803年才完工。那么,仁寿大佛又是何时开凿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文物工作者在牛角寨进行了系统排查,在53号石窟右壁“南竺观记碑”,发现一则“大唐天宝八载太岁乙丑四月乙未朔十五日戊申”题刻。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天宝八年即公元749年。

正是这则题刻,成为解读仁寿大佛年代的钥匙。中国古时的摩崖造像有个习惯,即往往在主要位置开凿大型佛像,尔后才在周围营造小型龛窟。在牛角寨,仁寿大佛位置最好,规模也最大,年代也应该最早。也就是说,仁寿大佛的完工下限不会晚于749年,明显早于乐山大佛。

“江阁欲开千尺像,云龛先定此规模,斜阳徒倚空三叹,尝试成功自古无。”宋代诗人陆游摄知嘉州(今乐山),写下此诗,又在序中说:“有石像,高丈余,盖作大象时式也。”意思是当年为了营造乐山大佛,在各地开凿一些规模略小的大佛为蓝本,经过多次试验后才动工。有学者认为,螺髻、脸庞、排水系统等相似之处,暗示仁寿大佛也是当年开凿出来的蓝本之一,难怪当地人称之为乐山大佛的哥哥了。

如果这个推断不假,另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乐山大佛是全身坐像,仁寿大佛只开凿出了头部、胸部,作为蓝本,只需对大佛头部进行精雕细琢,胸部以下便无须作过多要求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在雕凿出了大佛头部后,下部岩石易碎,无奈之下工匠只得停工,最终无法给大佛一个全身。

在大佛旁的山路上,我碰到了黄天建老人,老人是牛角寨当地人,家就在大佛背后的山头上,现在是文管员。自打孩提开始,黄天建跟着公公、婆婆下山赶场,每次都要跟大佛打照面;如今,他已年过耄耋,两个女儿早已出嫁,小孙子又跟着他后面下山赶场了。千百年来,牛角寨的村民就在大佛的注视下,演绎着生命与死亡的轮回。

黄天建告诉我,听老一辈说,仁寿大佛开凿于“初唐八年”,是文氏兄弟开凿的,文氏兄弟从印度一路造佛到四川,先开凿出仁寿大佛,尔后又依葫芦画瓢造出了乐山大佛。佛教石窟从中原传入四川,年代大约在唐玄宗、唐僖宗避难蜀地之后,所谓的“初唐八年”,显然只是讹传,而文氏兄弟自然也不可能从印度一直造到四川。不过细想起来,黄天建的话其实有几分道理,佛教石窟从印度沿着北方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那些石匠也一路南迁,手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石匠跟他们的子孙,用铁锤、铁凿在岩壁上开凿出诸多佛像,宛若步步莲花,从北方一直走到南方。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世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张世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真是见鬼了!买瓶饮料都会被骗买──康水傅 某学校领导检阅军训学生时的奇特场景
2# 四姑娘山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8-9 11:37:2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续)

3  寻访散落在荒草中的石窟
大佛旁的岩壁上,有窟千佛龛,长4.2米,高2.7米,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周围雕刻小佛286尊。千佛龛在四川是比较常见的雕刻题材,邛崃、夹江、丹棱等地都有类似作品,所谓千佛,造像大多千篇一律;相反,牛角寨千佛龛有菩萨、罗汉、比丘、伎乐形象,姿态各异,造型极为生动。“文化大革命”时,千佛头部被凿毁,只有一块从岩壁上风化脱落的佛像躲过一劫。佛像如今在一棵老梨树下,这是一个美丽的唐代乐伎,她有着唐人丰腴的脸庞,双手上扬似在翩翩起舞。微风吹过,梨花风动,飘洒在褚红色的岩壁上。

黄天建指着山下的草丛说,大佛脚下的大石包上有很多佛像,只是杂草太密,佛像都躲在草丛中呢。黄天建领着我,钻进齐腰深的草丛,走了大约半里路,眼前是一个高约十米的大石包,当地人称为“奶奶石”。由于常年见不到阳光,岩壁上爬满了厚厚的苔藓,藤蔓植物在这个闷热的夏天肆意疯长。黄天建用手在杂草中一刨,一龛龛佛像就在草丛中露出脸庞。佛像头部早已不存,风化得只看到一个轮廓,蜘蛛在窟口布下天罗地网,窟前的香炉已不知道多少年没有人间香火了。

草丛中也有窟千佛龛,雕有小佛76尊,龛底雕刻一个圆腹瓶,瓶中长出莲花,莲花的枝蔓遍布整个石窟,每枝托一花,一花承一佛。莲花与佛教的关系极为密切,佛祖释迦牟尼、“西方三圣”端坐于莲台之上,菩萨手执莲花,脚踏莲花,或做莲花手势,天女向人间抛撒莲花。从某种程度而言,莲花就是佛教的象征。

第3窟“西方净土变”,下部为九曲拱桥,上有勾栏,同样从圆腹瓶中长出一支荷花,密布全窟,诸如佛祖、菩萨、瑞兽、仙鹤、鹦鹉、舞伎、乐伎、诸天等117尊造像就分布在拱桥与莲花上。西方净土是佛教的极乐世界,传说这里楼阁连绵起伏、金银、玛瑙满地,没有痛苦、阴暗,只有无尽的欢乐。“西方净土变”窟可以辨认的乐器有琵琶、箜篌、拍板、笛、筝、羯鼓等等,可见在唐人眼中,西方乐土夜夜笙歌,充满欢乐。

仁寿大佛脚下坡地开阔,遍布上百块奇形怪状的大石包,像望乡石、香炉石、雷打石、望海石、鸭子石、奶奶石等等。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者胡文和统计,其中十六个大石包凿有石窟上百龛,九十五龛为佛教造像,计有1395尊;六龛为道教造像,共有124尊。佛教造像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维摩问疾图”“西方三圣”“千佛”为主,这都是唐朝四川石窟常见题材,其中“维摩问疾图”“千佛”“观经变”等十龛入选《中国美术全集》,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当之无愧的代表作。

4  佛教与道教融合的见证
就在牛角寨终日凿石声不绝于耳之时,道教徒也没闲着,在牛角寨一个叫梭石坡的地方,他们也模仿佛教徒开凿石窟,并在千年之后成为中国道教石窟当之无愧的精品。梭石坡只有几龛石窟,却终日铁门紧锁。黄天建打开铁门,指着正中的石窟说,几十年前,石窟旁有户人家,一天傍晚失火,三间瓦房烧了个精光,没办法,全家搬进了石窟,这家人把石窟隔成两间,一间做厨房,一间做猪圈,这一住就是十多年,你看,那些道士头上,至今还留着一层黑黑的烟灰呢。

这龛石窟,便是牛角寨道教石窟的代表作──并列真人窟,高2.5米,进深1.6米,人物造像虽只有三十五尊,却都似真人大小,体形修长,神态高雅。三十五尊人物分为前后两排,前排为女子,后排为男子。女子头戴宝冠,饰有璎珞;男子头戴束发冠,留着小胡子,身着对襟长袍,一派道士装扮。

石窟造像本是佛教的传统,因此,佛教也有像教之称,而中国的传统道教、儒家则更多靠文献典籍去打动、感化世人。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三教为了争夺信徒与生存空间,一直进行着激烈论战。到了唐代,唐高祖李渊第一次对三教进行调停,史称“三教论衡”。

此后,佛教汲取了儒家的孝道观点,而道教、儒家也模仿佛教,找来工匠开凿摩崖石窟。由于半路出家,雕刻技法往往借鉴佛教石窟艺术,就并列真人窟而言,诸如头戴的花冠、身上的璎珞、脖子上的三道蚕纹都是佛教石窟常用手法。而到了第69号石窟,道教的元始天尊跟佛教的释迦牟尼佛居然亲密无间地坐到了一个石窟中,牛角寨也就成为佛教、道教从对立走向融合的见证,并于2003年由于其独特的题材与精湛的雕刻技巧,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蜀中多大佛
两年前,我到四川省社科院拜访一个佛教石窟专家,他告诉我,四川大佛文化极为昌盛,除了乐山大佛,超过10米长的大佛有十八尊之多,年代多在唐宋时期。这些大佛至今仍隐藏在深山之中,不为外人所知。

两年中,为了调查四川石窟状况,在各地文管所协助下,我走访了不少大佛。比如半月山大佛,位于资阳市城南的大佛乡半月山山腰,高22.25米,头长4.3米,肩宽7米,与乐山大佛一样,也是弥勒佛坐像。半月山大佛始建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到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川南居士梅修率石刻大师周义等人,为大佛开凿眉目,断断续续历经300余年才得以完工。

荣县大佛坐落于荣县城郊大佛山,为释迦牟尼佛坐像,通高36.67米,头长8.76米,肩宽12.67米,膝高12米,脚宽3.5米,头顶上方有一道石条卷拱护罩,顶上还有砖阁一座,远看像戴在大佛头顶上的宝冠。据《荣县志》记载,荣县大佛系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僧人淳德募修,元祐七年(1092年)得以凿成。

安岳卧佛,地处安岳县八庙乡,全长23米,头长3米,为释迦牟尼涅槃图。佛经有云,释迦牟尼涅槃,“北首右胁卧,双手累双足”,中国释迦牟尼涅槃像大多遵循佛经记载,奇怪的是,安岳卧佛却是左胁而卧,这也是中国最大的左胁卧佛。禹迹山大佛,位于南部县碑院镇,高17.5米,面颇丰满,两耳及肩,鼻尖粗壮嘴角微翘。大佛刻造年代已无从考证,就其身形其衣着其风格来看,应为南宋以前所为,明嘉靖八年重修。

四川的石窟,在全国数量最多,几乎各县皆有分布,遍地开花。遗憾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术界提及石窟必言北方、中原,对四川石窟艺术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四川人,往往也对这些身边的家底儿、宝贝并不知晓。许多大佛至今仍隐藏在深山中,一任风雨侵袭,如何保护,又如何让他们为世人所知,显然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hongshan 发表于: 2010-8-14 14:19:43|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听说,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谢谢!
4# 金佛山
 司馬昭 发表于: 2010-8-15 22:38:04|只看该作者
附近有無古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5 03:32,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