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396|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开端蜀汉欧夏 三星金沙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韦建生 于 2013-12-19 17:12 编辑:, @* K; j2 f1 u0 I* l) ^3 v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B$ v# S; C6 }) o" E: l
《六国年表》曰,禹兴于西羌,汉之兴自蜀汉,明确指出,汉兴于蜀汉。司马迁父子生于汉初,所以他们的记载,不是写史,而是纪实。青川战国木牍,更是证明,蜀国灭亡之前,就已通用汉隶,早于始皇统一文字启用隶书的年代,因此文化传播的途径,不言自喻。而汉人之所以叫做汉人,是因为汉人是起源于古代汉水的族群──古代汉水,位于巴蜀境内!所以,古代中原的汉人,全是外来的移民:各国诸侯皆因分封,迁移而来,没有一个原住民;所以,古代的中原,只是汉族的聚居地,不是汉族的发源地;所以,古代政权迁移的特征,总是呈西成东渐之势:于西部形成,向东部迁移。夏“失”其考,商周汉唐,莫不如此。
所以,《五藏山经》所覆盖的范围,横跨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之间,而四川却是古代唯一涵盖着两大流域的省份;所以,四川就是《五藏山经》所描绘的区域;所以,三星金沙之文明,就是华夏之原始文明;所以,我们能从《山海经》中,找到相关三星金沙石跪人像的记载:“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亚禺,颛顼之子),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下面是石跪人像正反两面的截图,反缚双手的,正是他自己的发辫。
9 k8 W* k. ?' m) Y$ B' A% C8 d0 H http://www.phoer.net
为什么说,石跪人像就是“危”呢?这是因为,危与跪在古代同为一字;即便是现在,我们仍然在使用“正襟危(跪)坐”这个成语,而日本人至今还保留着中国古代这种双膝跪地的坐姿。因此,危就是跪,是石跪人像的称谓。  t1 H1 J9 S# W- y/ V' ^  K http://www.phoer.net
" O$ w. c6 k: B# s8 K$ r http://www.phoer.net
故《五帝本纪》曰,“迁三苗于三危”:三危之山,地属西岳华山,因此,危是华夏初民;而三苗素有髽首的习俗,与石跪人像的发型,相互印证。故《后汉书》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再次证明,危是华夏初民,古代氐羌;故《西山经》曰,三危之山,有三青鸟,其状如牛,其名曰鸱。鸱,氐(狄)鸟,氐羌之鸟(少昊以鸟名官),与《五帝本纪》“青阳降居江水”的记载,完全吻合。
在二十八宿中,危与室相邻,同属北方七星,合称室危,是豕韦的分星;豕韦,则是室危的分野。故《左传》有曰,“岁在豕韦”;故室危两族,就是豕韦氏。根据《国语》的记载,“昔丐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我们得知,室危两族就是陶唐氏,尧族。另,《诗经》有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殷商也源自氐羌(今遗址犹存),是豕韦的一支。
    根据《海内经》的记载,陶唐氏的居所,陶唐之丘,属建木九丘之一:“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因此,室危两族,同属黄帝建木文化的范畴。
室危两族,还与巴人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因为他们是伏羲的后裔──而伏羲是後照的先祖、後照又是巴人的始祖。所以室危两族既是伏羲的后裔,又是尧族的分支,还是巴人的亲近,是正正宗宗的华夏文明的传人。
而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之中,尧的形象,已然出现,证明三星堆人与尧是一脉相承的。更何况,三星堆还出土了建木文化的实物,青铜神树,因此,三星堆人是尧族的一支,不可辩驳;因此,贰负之臣,危,既与三星堆人同族、又在三星堆人左近、且被三星堆人诅咒,证明三星堆人就是被危所“杀”的窫窳:因为危杀了窫窳,而同时代的三星堆人却神庙毁坏,离奇失踪。
下面是甲骨文“丘”、“尧”两字和三星堆出土神像的截图。神像塑造的形像,是尧的形象,与甲骨文“尧”字有着共同的特征:头部都象甲骨文“丘”字之形──这就是后世儿童“总角(髽髻)”文化的源头:神像头部的造型是这种文化的神话版,石跪人像的发型则是这种文化的通俗版。
) o1 \+ Y0 N7 s/ T6 \! i http://www.phoer.net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gif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8.gif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9.jpg
http://www.phoer.net $ r! `2 ^$ z" f( Y' B! s) E+ c2 H' L! z0 P) u4 X1 l http://www.phoer.net
与之对比,“妾”的形象也出现在三星堆出土的神像之中,其特征是,头顶平整,呈“一”字之形。在自然状态下,我们的头型也好,发型也好,都不可能呈“丘”字或“一”字之形,因此,古人如此造型,必定是有意而为,必定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三星堆神像与甲骨文“妾”字的截图:
1 A# z2 K: ^- L! x3 Y http://www.phoer.net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1.jp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2.jpg
http://www.phoer.net : O4 \5 @4 K- s* p0 }7 t! q7 `0 F http://www.phoer.net
再下面这张截图,更直观、更形像,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三星堆人。神像头部的造型,是由头发盘成的“一”字的形状,与甲骨文“妾”字所象之形,完全吻合。为什么三星堆人会作如此之造型呢?这“一”字形状的造型,又包含着些什么样的寓意呢?

http://www.phoer.net ' B- p* M! v. x% m, G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3.jpg
这“一”字造型的寓意,说来非常的简单,就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老子》对一字的阐述:一就是太乙,一就是太极!所以,一是人文之始,一是万物之本;所以,一含有启始之意;所以,数始于一;所以,人始于“夷”,因而母系氏族的始祖叫做“夷”,族长家长也统统叫做“夷”(后来“夷”被写成“姨”);所以,母系氏族的领地,也始于“邑”:

http://www.phoer.net + N* A/ z+ [- L( D: d9 u" l8 k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4.jpg
邑,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囗( wéi),范围”,表示领地,下面是个跪着的人形。由此我们发现,“危”这个跪着的人形在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由此我们断定,这尊三星堆神像塑造的形象,就是“夷”的形象,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正宗。
需要说明的是,在父系族群崛起之后,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而那些母系文化根深蒂固的氏族,那些仍然固守着母系制度的“夷”们,自然而然,慢慢落后了。于是,“夷”这个曾经代表着先进、文明的概念,逐渐转向贬义,变成了野蛮、落后的代名词,虽然她们曾经是中华文明的,华丽开端。
而金沙出土的甲骨,证明金沙是殷商文化的前身:它们都用烧灼甲骨的方式占卜,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更为原始。因此,三星堆与金沙文化的传承,不管从族源(同属尧族)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占卜的角度来说,都与殷商的豕韦文化类型相吻合──因而我们从《左传》之中,看到了室危两族的影子:“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甲骨文商汤被称为唐、成,宗周甲骨与金文称之为成唐)。”
在这里,“实沉”当为“室成”(比如室危被写作豕韦、失韦、失围、室韦;成唐被写作成汤、商汤),也就是《山海经》里的窫窳。“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这是《北山经》里的记载。之后,窫窳迁移到三危之山、禹里一带,留下了再次迁移的痕迹:从禹里和三星堆流过的河流,都叫湔江。
后来室成迁移到三星堆,更名雒成(雒城)。为什么室成要更名雒成呢?这是因为,早期的窫窳,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表明驯养牛马是其文化特征,因此,用马驴杂交培育吃苦耐劳、节育饲料的骡(雒)子,正是窫窳畜牧文化的特长;因此,雒,成为三星堆文化的标识和招牌。雒通骆,马的一种,骡子。
故《海内经》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骆明即雒民,白马即男马。白通伯,霸也,是带把子的,男子。母系社会的绝大多数时期,男子性成熟前,就得离开群体(避免近亲繁殖之自然法则),到野外独自生存,因此他们全是光棍,白丁一个,说白话、写白字、四处漂白(后作泊)、一穷二白没子女。骡子没生育,是与没子女的男子相同的马:白马。所以,雒就是鲧。
再后来,雒成迁移到金沙,更名“龟成(龟城)”,完成从室成雒成到龟成的蜕变,留下了鳖灵复活的传说。所以,尽管骡马交易早已终止,但“骡马市”仍然所处闹市,名闻遐迩,说明雒成的痕迹(包括尧光寺),残留至今。
为什么更名为雒成的室成,还要更名龟成呢?这是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文化在不断更新,所以当旧的文化被周边族群不断学习、逐渐普及之后,没有新文化的诞生,就会失去竞争的机先,就会失去生存的优势;所以新文化的形成是顺时应势的,而当它诞生之后,就会取代旧文化,成为族群的新的标识和招牌:这种新的文化,就是鱼妇文化,新的招牌,就是“龟”。
龟(圭),古人认为,是国之重器,与玉合称龟玉。金沙出土的大量龟甲及圭形器物,证明龟属重器之列,与正宗的中华文明相契合。古人还认为,龟“以它为雄”,龟妻蛇夫,因此龟们全是女流之辈,妇。虽然龟鳖属爬行动物,但古人把它们归为鱼类(如团鱼甲鱼),所以龟既是鱼也是妇:龟就是鱼妇!
在四川话中,龟有三个读音:一是“圭”,二是“亏”,三是“冰”。锅盔(魁),正确的写法是“锅龟(亏)”,因为龟是圭(人圭则佳、木圭则桂),吉祥珍贵,谓之曰龟,取意圆满。盔甲,同样源自四川话,正确的写法是“龟(亏)甲”,因为古代士兵,用龟甲护身。所以,甲骨文字形,“兵”,像双手持斤(武器)之形,读若“冰”,因为龟(冰)是士兵的特征:他们的全身,披满了龟(亏)甲。所以四川话龟(bīng,冰裂,普通话讹变为jūn,龟裂),才是汉语的正宗──这就司马迁误四川话“龟(兵)”为“冰”之原因所在!这也是扬雄误“龟(兵)”为“鳖灵”之原因所在!
鳖灵死而复生,鱼妇也死而复生,因此鳖灵鱼妇,有所关联。望帝杜宇(杜鹃),建都郫邑,因此郫邑别号鹃城;从帝鳖灵,建都成邑,那么成邑的别号,是不是应该叫做鳖灵城呢?“鳖灵”与“龟(兵)”读音相近,词义相通,而鳖灵城(成都)又叫“龟(兵)城”,所以,“鳖灵”是“龟(兵)”字之误;所以,鳖灵就是龟(兵),鳖灵就是鱼妇。
下面这段经文,讲述了鱼妇死而复生的过程:“有鱼扁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大荒西经》)。”蛇乃化为鱼,说明鱼妇是由蛇死而复生的。窫窳,也是由蛇死而复生的:“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海内西经》说,被杀之前,窫窳是蛇;“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貙”,《海内南经》说,窫窳又复活了,蜕变成“龙首如貙(水獭)”的鱼凫。所以,不仅鳖灵是鱼妇,窫窳也是鱼妇。
貙,从豸,區(区,ōu)声。区,甲骨文字形,像鱼鹰颈部鼓胀之形,是“鸥”的本字,鱼鹰。所以,呕,区口,鱼鹰之口,意为吐,因为鱼鹰能从口中吐出鱼儿;所以,抠,手区,用手从鱼鹰口中取出鱼儿,意为手指挖;所以,妪,区女,驯养鱼鹰的女人,后来代指老妇;所以,貙,区豸,可以呕鱼的豸(兽),就是水獭。水獭,它(蛇)声,俗称“鱼毛子”,同“鱼老鸹(鱼鹰)”一样,是渔猎生产的标志,是鱼妇文化的缩影,是窫窳为什么“居弱水中”的原因。
而鱼凫,传说中的古蜀王,是鱼妇社会的父系后裔。“凫”,甲骨文字形,上鸟下匕,意为雌鸟;小篆、楷书,讹变为雄鸟。文字的变化,向我们展示了鱼妇社会经历过一场从母系(鱼妇)过渡到父系(鱼凫)的巨大的变革。

http://www.phoer.net . t* G/ w, |" R. b8 @

qt003.jpg

民.png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韦建生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韦建生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韦建生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韦建生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韦建生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韦建生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成都中考改革 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初一年级起实施 基督教教育在中国面临的两难处境
2# 四姑娘山
 楼主|韦建生 发表于: 2013-12-19 17:03:2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事实上,不仅窫窳鳖灵是鱼妇,甚至连禹,也是鱼妇,因为祝融阏伯,同为一人。首先,祝融与阏伯不仅时代相同、职务相同、杀人的事迹相同,甚至连杀人的技巧,也是相同的:他们所杀之人,都神奇的死而复生了。其次,祝融文化的类型,兽身人面,与室成一致,符合《左传》兄弟二人(文化相同)的记载。第三,祝融的名字职务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证明他就是商人的始祖,阏伯。
为什么名字职务能证明祝融就是阏伯呢?这是因为,火是一种文化,它的高级形式,就是融化金属。因此火神掌管的火,不是生火煮饭的火,不是取暖烤火的火,是融化金属的火!因此祝融是融化青铜的祝、是融化青铜的融;因此祝融是商的始祖,因为夏商之际,青铜是商之特征;因此祝融就是阏伯;因此祝融杀死的鲧,就是阏伯杀死的鱼妇;因此死而复生的鱼妇,就是“鲧复生禹”的禹。
禹,《说文》曰,虫也。古人认为,所有动物都是虫:鸟类是羽虫,兽类是毛虫,龟类是甲虫,鱼类是鳞虫,人类是裸虫。因此,禹,如果是羽虫就是鸥(妪);如果是毛虫就是骆(雒);如果是甲虫就是龟;如果是鳞虫就是鱼。那么,复生之前的禹,可不可能是蛇呢?
首先,禹的祖先是蛇,因为禹是中华文明的正宗,是女娲伏羲(蛇)的传承,因此,禹即便不是蛇,至少也是蛇的后裔。而大禹身为群巫之首(巫即蛇),说明复生之后的禹,即便到了大禹的时代,仍然遗传着蛇的特征,因此,禹的前世今生,都是蛇!因此,由蛇复生的禹,就是由蛇复生的鱼──这就是鱼窳妪禹禺可以同声相训的原因,因为在大禹的时代,大禹只可能被写作大鱼,窳妪禹禺四字,根本没有。更何况,大禹建立的夏,叫做区(ōu,欧)夏:鸥的夏,妪的夏。
而鲧,甲骨文字形,象鱼儿上钓之形;“鲧(滚)钩”这种钓鱼的技术,也流传至今,因此,鲧有着强烈的渔猎文化的色彩;因此,鲧化为鱼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鱼就是禹──而禹不仅是鱼,甚至还是窳、妪、禺:窫窳即亚禹,亚禹即亚禺。禺音妪,又音鸥;鱼妇是妪也是鸥:这些关联,绝非偶然。
所以,“禺”在《山海经》中,出现三十多次,多多少少,与鱼妇相关。比如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鸟与鱼鹰(乌,巫,鱼妇)相关,蛇也与鱼妇相关;比如番禺:舟是番禺发明的,而鱼妇文化就是建立在舟这个不可或缺的基础之上的。禺还与颛顼有关,比如“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等等。
根据《五帝本纪》的记载,颛顼是尧的同族长辈──而鲧是颛顼之子。“季禺之国”,也是颛顼之子,所以鲧的国度,应该叫做“亚禺(窫窳,yàyǔ)之国”;所以鲧就是窫窳;所以《左传》的记载,似乎改为“亚(伯)曰禺(阏音禺)伯,季曰室成”,更为准确。
然而,鲧不仅是窫窳,甚至还是,祝融、共工、驩(灌)兜。《大荒西经》曰,“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大荒北经》曰,“颛顼生驩头”;《大荒南经》曰,“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祝融),生驩头”;《海内经》曰,“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因此鲧、祝融、共工、驩兜都源出颛顼,原本就是同族,而且彼此之间,多所交叉重叠。比如驩兜:
驩通灌,是灌的孪生字:“氵”旁的灌,着重于水,因为水代表着都江堰宏大的水利工程;马旁的驩,着重于马,因为马代表着骆(雒),代表着驩头文化的根。所以,驩头这个极其陌生的名字,却给我们留下一个极其熟悉的名词:罐头。驩头拓展鱼妇文化,把极易变质的鱼,加工罐藏,销往四方──这就是驩头文化的特色之一。
兜通都,四川话读音相同,与“堵”相关。都江灌口,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当洪水泛滥,水位上涨,江水就会溢出地势低矮的宝瓶口。于是勤劳智慧的古人,把竹子编制成兜,装填卵石,堵塞河道,致使水位上涨,形成灌区最早的人工河流,兜江:它是兜石堵出来的江,都江、堵江,驩兜(灌都)之江。
江,工、氵(水),亦即人工河流,读若姜,意为共工(水神,姜姓)之水,是都江堰灌区人工河流的称谓。因此,共工之水就是驩兜之江,共工就是驩兜。而“祝融降处于江水”,发挥他用火的专长,积薪烧岩,拓宽宝瓶口,兜石堵江──这就是“祝融生共工”的原因所在,因为火神祝融于此更新了文化,摇身一变,变成了水神。因此,祝融与共工、驩兜,实为一人(神)。
于是就有了共工治水的传说。传说,共工与鲧,都是治水的英雄。有所不同的是,他们治水的法子,是堵,与大禹治水的法子,截然相反。于是就豁然开朗了:原来,共工与鲧所治之水,是兜(都)水,是堵水,是人工堵出来的水!因此,共工与鲧,祝融与驩兜,其实是一个族群,不同称谓而已。
为什么古人的称谓如此混乱,难以厘清呢?这是因为,古人没名只有号:卑者叫做绰号,尊者叫做称号,死者叫做谥号。谥号的出现,相对较晚,由“铭(名)”演变而来。比如鸭蛋家族,全家上下老老少少,都是鸭蛋。如果鸭蛋挨了打,很难弄清是哪个鸭蛋挨了打;如果鸭蛋打了人,很难弄清是哪个鸭蛋打了人。如果发生内讧,其结果就是鸭蛋打了鸭蛋,甚至是鸭蛋杀了鸭蛋。
族群亦是如此。不同的是,族群拥有更多的号,相对来说,更易表述。因为祝融是一个号,鲧是另一个号,所以祝融杀了祝融鲧杀了鲧,就可以写作祝融杀鲧或鲧杀祝融──而很多称谓,都是后人根据前人时代的特征,为其所取。
此外,还有一些概念,尚须进一步厘清。先说蛇。蛇是老鼠的克星,能保护农作物(特别是水稻),遏制鼠疫流行。在欧洲,鼠疫创下一次性死亡七千多万的记录,危害程度,可想而知。所以,蛇是原始农业(水稻)的保护神,被顶礼膜拜;所以,女娲伏羲被描绘成蛇身人面的样子;所以,蛇是原始农业的象征。
随着原始农业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不断的与其它各种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文化相互溶合,最后形成了集各种文化成就为一身的成熟的农业文化:龙(农)的文化。龙的形象,就是建立在代表着原始农业形像的蛇的基础之上,综合了代表着各种不同文化的其它动物的形象,汇集想像而成;而这些代表着各种文化的不同动物的形象,在《山海经》中,悉数皆有。
在《山海经》中,我们清晰的看到了,窫窳,最早只是女娲伏羲的旁支,位于北山山系之少咸之山(咸鸟之山)。“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说明窫窳属于以驯养牛马为主的文化类型。之前,窫窳属于少昊鸟(凤)文化,故《海内经》曰,“大皞生咸鸟”;迁移到三危之山后,发挥其牛马文化的专长,“始作牛耕”,咸鸟变成了“其状如牛(轩辕畜力文化)”的“三青鸟”(《西山经》)。
故《海内经》曰,咸鸟生乘釐。乘釐即成犁,后衍变为九黎(犁):成是族名犁指牛耕,说明窫窳已经完全融入了女娲伏羲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因而“蛇身人面”,扛起女娲伏羲的大旗。三危之山位于北川茂县一带,所以,禹生石(室)纽,是说禹族兴于石牛;所以,蜀王置石牛,是因为石牛是蜀文化的根;所以,蚕从石棺石椁,是因为石是蚕从文化的源头和归宿;所以,成都的大石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所以,李冰作石犀五,是因为石犀就是石牛、石仆牛。
后来,九黎(九支犁民)的一支,白马鲧(蚕从),迁移到什方广汉,在发明骡子育种技术的同时,发明钓鱼技术,驯养鱼鹰水獭,使用畜力,牵动“磙子”加工谷物,驱动“滚子(车轮)”运输物资,农牧渔副兼容;再后来,白马被来自都江堰的柏灌(白驩、驩兜)所“杀”,而后蛇乃化为鱼,变成了如貙龙首的鱼凫。故《华阳国志》曰,蚕从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
再说龟。明末李实著古四川方言词典《蜀语》曰:“龟音兵”;清末张慎仪撰《蜀方言》亦云,“读龟如冰”,说明四川话“龟”可读作“兵”,因为龟兆类似冰裂之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说,“冰(龟裂)了个口口”、“冰开(裂开)”、“冰口”等等,与《蜀语》和《蜀方言》的记载,相互印证。
在四川话中,龟还有一个读音,同普通话丘,龟兹的龟(丘),丘八的龟(丘),“丘眉丘眼”的龟(丘):龟(丘)就是龟(兵),丘八,男人。为什么龟(鱼妇)是男人?这是因为,中华文明的传统,正如《老子》所言:“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姑),而王公以为称。”王公以孤寡为称,而母系社会的孤寡之人,正是不谷的男人!故鱼妇以龟为称;故四川话丘,有落拓、潦倒之意。《汉书》曰,“高祖微时,时其丘嫂食”:贵如刘邦者,曾经也有丘眉丘眼的时候。
这就是尧头部呈丘字之形的原因所在,因为丘代表男人──在那个时代,性别不仅是首要的文化问题(母系还是父系),而且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这也是雄性的领地叫做“丘”的原因所在(比如“昆仑之丘”。与之对应,雌性的领地叫做虚、区,妪之音转。比如“昆仑之虚”)。所以,尧族的领地、生长着建木的地方,叫做“九丘”:它们是尧族沿岷江向下扩散,逐渐形成的。
故《海内东经》曰,“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岷山共发育了三条大江(岷江涪江沱江)。为首的一条,流经汶山而出;北江,也就是北川(湔江),流经曼山而出;南江(彭县湔江),流经高山(丹景山)而出。曼山即蛮山、绵山,绵阳即曼山之阳;岷眠绵曼蛮,互为音转。
这三条河流之所以都叫岷江,是因为南北二江的源头、“首大江”流经的地方,居住着华夏初民,“民”,故山曰岷山,江曰岷江。“民”,甲骨文字型,像三星堆神像眼角上翘、双目紧闭之形。故“民”有闭目的意思,由它派生的“眠”,从民(瞑)、从目,表示闭目(睡觉)之意。

http://www.phoer.net $ m' d4 |2 U9 R( J  I3 k
8 J! h1 Q9 n% t2 ? http://www.phoer.net
这个古老的民族,就是尧族。故《大荒西经》曰,“有尧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尧山,始作乐风。”太子场琴,黑白之丘的主人,葬于九鼎山之太子成峰。九鼎山,禹铸九鼎之山,是建木九丘(九州)的象征──其中的白虎峰,就象征着武夫之丘的巴人;而建木当为“见木”,是闭眼瞑目之后,方能看见之木,是心目之中的木,神木。
故《海内经》曰,“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为巴人”。尧族的一支,沿南江(绵远河)而下,来到绵竹,是为巴人。后来,巴人沿凯江(因其位于南北二江之间,故谓中江)而下,吞并象山古国,故有巴蛇吞象(鹿蜀)之说。象山镇位于大英紧邻中江的一侧,是象山古国的遗存。
始作乐风,是说乐风被制度化、礼仪化,是始于太子场琴的时代,而不是说太子场琴创始了音乐(音乐的创始,远远早于太子场琴的年代)。乐风是集诗词、音乐、舞蹈、戏剧乃至于棋艺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形式,是“鱼跃龙门”的标志。从此,男人溶入母系群体,不再是游离于群体之外的流氓。
而陶唐之丘,位于什邡广汉;叔得(氐)之丘,位于德阳;孟盈(殷)之丘,位于茂汶;昆吾(圄)之丘,位于金堂龙泉;黑白之丘,位于彭县;赤望之丘,位于郫县温江;参卫之丘,位于灌县;武夫之丘,位于绵竹;神民之丘,位于北川安县绵阳。以上九丘,就是九黎(犁),大禹均定九州之雏形。九黎,咸鸟所生之“乘釐”,一分为九,巴为其一。因为九丘是尧族沿“岷三江”向下扩散的结果,所以,它们被“岷三江”连在了一起;所以,《海内经》曰,“以水络之”。
都江堰白驩文化的发展,侧重灌溉;三星堆白马文化的发展,侧重畜力,文化的差异,日益增大。因为同族,所以,他们同宗同教;所以,文化差异的增大导致宗教教义的对立;所以,他们相互攻讦,视为异端;所以,他们相互征战。
所以,在漫长的征战中,都江堰人取得了胜利,却志在摧毁三星堆人的神器;所以,三星堆神器有人为毁坏的痕迹;所以,三星堆人拼死夺回宗庙,埋藏了神器;所以,《山海经》有“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的记载;所以,三星堆人重新聚集,派生出昆圄(大鱼)之丘的鱼妇;所以,《山海经》又有了“鲧复生禹”的记载,与禹生石纽的传说,契合在一起。
+ X0 S+ n0 k5 L; Q5 u3 ~2 M7 } http://www.phoer.net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0 03:43, Processed in 0.5616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