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不仅窫窳鳖灵是鱼妇,甚至连禹,也是鱼妇,因为祝融阏伯,同为一人。首先,祝融与阏伯不仅时代相同、职务相同、杀人的事迹相同,甚至连杀人的技巧,也是相同的:他们所杀之人,都神奇的死而复生了。其次,祝融文化的类型,兽身人面,与室成一致,符合《左传》兄弟二人(文化相同)的记载。第三,祝融的名字职务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证明他就是商人的始祖,阏伯。 为什么名字职务能证明祝融就是阏伯呢?这是因为,火是一种文化,它的高级形式,就是融化金属。因此火神掌管的火,不是生火煮饭的火,不是取暖烤火的火,是融化金属的火!因此祝融是融化青铜的祝、是融化青铜的融;因此祝融是商的始祖,因为夏商之际,青铜是商之特征;因此祝融就是阏伯;因此祝融杀死的鲧,就是阏伯杀死的鱼妇;因此死而复生的鱼妇,就是“鲧复生禹”的禹。 禹,《说文》曰,虫也。古人认为,所有动物都是虫:鸟类是羽虫,兽类是毛虫,龟类是甲虫,鱼类是鳞虫,人类是裸虫。因此,禹,如果是羽虫就是鸥(妪);如果是毛虫就是骆(雒);如果是甲虫就是龟;如果是鳞虫就是鱼。那么,复生之前的禹,可不可能是蛇呢? 首先,禹的祖先是蛇,因为禹是中华文明的正宗,是女娲伏羲(蛇)的传承,因此,禹即便不是蛇,至少也是蛇的后裔。而大禹身为群巫之首(巫即蛇),说明复生之后的禹,即便到了大禹的时代,仍然遗传着蛇的特征,因此,禹的前世今生,都是蛇!因此,由蛇复生的禹,就是由蛇复生的鱼──这就是鱼窳妪禹禺可以同声相训的原因,因为在大禹的时代,大禹只可能被写作大鱼,窳妪禹禺四字,根本没有。更何况,大禹建立的夏,叫做区(ōu,欧)夏:鸥的夏,妪的夏。 而鲧,甲骨文字形,象鱼儿上钓之形;“鲧(滚)钩”这种钓鱼的技术,也流传至今,因此,鲧有着强烈的渔猎文化的色彩;因此,鲧化为鱼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鱼就是禹──而禹不仅是鱼,甚至还是窳、妪、禺:窫窳即亚禹,亚禹即亚禺。禺音妪,又音鸥;鱼妇是妪也是鸥:这些关联,绝非偶然。 所以,“禺”在《山海经》中,出现三十多次,多多少少,与鱼妇相关。比如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鸟与鱼鹰(乌,巫,鱼妇)相关,蛇也与鱼妇相关;比如番禺:舟是番禺发明的,而鱼妇文化就是建立在舟这个不可或缺的基础之上的。禺还与颛顼有关,比如“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等等。 根据《五帝本纪》的记载,颛顼是尧的同族长辈──而鲧是颛顼之子。“季禺之国”,也是颛顼之子,所以鲧的国度,应该叫做“亚禺(窫窳,yàyǔ)之国”;所以鲧就是窫窳;所以《左传》的记载,似乎改为“亚(伯)曰禺(阏音禺)伯,季曰室成”,更为准确。 然而,鲧不仅是窫窳,甚至还是,祝融、共工、驩(灌)兜。《大荒西经》曰,“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大荒北经》曰,“颛顼生驩头”;《大荒南经》曰,“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祝融),生驩头”;《海内经》曰,“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因此鲧、祝融、共工、驩兜都源出颛顼,原本就是同族,而且彼此之间,多所交叉重叠。比如驩兜: 驩通灌,是灌的孪生字:“氵”旁的灌,着重于水,因为水代表着都江堰宏大的水利工程;马旁的驩,着重于马,因为马代表着骆(雒),代表着驩头文化的根。所以,驩头这个极其陌生的名字,却给我们留下一个极其熟悉的名词:罐头。驩头拓展鱼妇文化,把极易变质的鱼,加工罐藏,销往四方──这就是驩头文化的特色之一。 兜通都,四川话读音相同,与“堵”相关。都江灌口,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当洪水泛滥,水位上涨,江水就会溢出地势低矮的宝瓶口。于是勤劳智慧的古人,把竹子编制成兜,装填卵石,堵塞河道,致使水位上涨,形成灌区最早的人工河流,兜江:它是兜石堵出来的江,都江、堵江,驩兜(灌都)之江。 江,工、氵(水),亦即人工河流,读若姜,意为共工(水神,姜姓)之水,是都江堰灌区人工河流的称谓。因此,共工之水就是驩兜之江,共工就是驩兜。而“祝融降处于江水”,发挥他用火的专长,积薪烧岩,拓宽宝瓶口,兜石堵江──这就是“祝融生共工”的原因所在,因为火神祝融于此更新了文化,摇身一变,变成了水神。因此,祝融与共工、驩兜,实为一人(神)。 于是就有了共工治水的传说。传说,共工与鲧,都是治水的英雄。有所不同的是,他们治水的法子,是堵,与大禹治水的法子,截然相反。于是就豁然开朗了:原来,共工与鲧所治之水,是兜(都)水,是堵水,是人工堵出来的水!因此,共工与鲧,祝融与驩兜,其实是一个族群,不同称谓而已。 为什么古人的称谓如此混乱,难以厘清呢?这是因为,古人没名只有号:卑者叫做绰号,尊者叫做称号,死者叫做谥号。谥号的出现,相对较晚,由“铭(名)”演变而来。比如鸭蛋家族,全家上下老老少少,都是鸭蛋。如果鸭蛋挨了打,很难弄清是哪个鸭蛋挨了打;如果鸭蛋打了人,很难弄清是哪个鸭蛋打了人。如果发生内讧,其结果就是鸭蛋打了鸭蛋,甚至是鸭蛋杀了鸭蛋。 族群亦是如此。不同的是,族群拥有更多的号,相对来说,更易表述。因为祝融是一个号,鲧是另一个号,所以祝融杀了祝融鲧杀了鲧,就可以写作祝融杀鲧或鲧杀祝融──而很多称谓,都是后人根据前人时代的特征,为其所取。 此外,还有一些概念,尚须进一步厘清。先说蛇。蛇是老鼠的克星,能保护农作物(特别是水稻),遏制鼠疫流行。在欧洲,鼠疫创下一次性死亡七千多万的记录,危害程度,可想而知。所以,蛇是原始农业(水稻)的保护神,被顶礼膜拜;所以,女娲伏羲被描绘成蛇身人面的样子;所以,蛇是原始农业的象征。 随着原始农业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不断的与其它各种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文化相互溶合,最后形成了集各种文化成就为一身的成熟的农业文化:龙(农)的文化。龙的形象,就是建立在代表着原始农业形像的蛇的基础之上,综合了代表着各种不同文化的其它动物的形象,汇集想像而成;而这些代表着各种文化的不同动物的形象,在《山海经》中,悉数皆有。 在《山海经》中,我们清晰的看到了,窫窳,最早只是女娲伏羲的旁支,位于北山山系之少咸之山(咸鸟之山)。“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说明窫窳属于以驯养牛马为主的文化类型。之前,窫窳属于少昊鸟(凤)文化,故《海内经》曰,“大皞生咸鸟”;迁移到三危之山后,发挥其牛马文化的专长,“始作牛耕”,咸鸟变成了“其状如牛(轩辕畜力文化)”的“三青鸟”(《西山经》)。 故《海内经》曰,咸鸟生乘釐。乘釐即成犁,后衍变为九黎(犁):成是族名犁指牛耕,说明窫窳已经完全融入了女娲伏羲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因而“蛇身人面”,扛起女娲伏羲的大旗。三危之山位于北川茂县一带,所以,禹生石(室)纽,是说禹族兴于石牛;所以,蜀王置石牛,是因为石牛是蜀文化的根;所以,蚕从石棺石椁,是因为石是蚕从文化的源头和归宿;所以,成都的大石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所以,李冰作石犀五,是因为石犀就是石牛、石仆牛。 后来,九黎(九支犁民)的一支,白马鲧(蚕从),迁移到什方广汉,在发明骡子育种技术的同时,发明钓鱼技术,驯养鱼鹰水獭,使用畜力,牵动“磙子”加工谷物,驱动“滚子(车轮)”运输物资,农牧渔副兼容;再后来,白马被来自都江堰的柏灌(白驩、驩兜)所“杀”,而后蛇乃化为鱼,变成了如貙龙首的鱼凫。故《华阳国志》曰,蚕从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 再说龟。明末李实著古四川方言词典《蜀语》曰:“龟音兵”;清末张慎仪撰《蜀方言》亦云,“读龟如冰”,说明四川话“龟”可读作“兵”,因为龟兆类似冰裂之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说,“冰(龟裂)了个口口”、“冰开(裂开)”、“冰口”等等,与《蜀语》和《蜀方言》的记载,相互印证。 在四川话中,龟还有一个读音,同普通话丘,龟兹的龟(丘),丘八的龟(丘),“丘眉丘眼”的龟(丘):龟(丘)就是龟(兵),丘八,男人。为什么龟(鱼妇)是男人?这是因为,中华文明的传统,正如《老子》所言:“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姑),而王公以为称。”王公以孤寡为称,而母系社会的孤寡之人,正是不谷的男人!故鱼妇以龟为称;故四川话丘,有落拓、潦倒之意。《汉书》曰,“高祖微时,时其丘嫂食”:贵如刘邦者,曾经也有丘眉丘眼的时候。 这就是尧头部呈丘字之形的原因所在,因为丘代表男人──在那个时代,性别不仅是首要的文化问题(母系还是父系),而且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这也是雄性的领地叫做“丘”的原因所在(比如“昆仑之丘”。与之对应,雌性的领地叫做虚、区,妪之音转。比如“昆仑之虚”)。所以,尧族的领地、生长着建木的地方,叫做“九丘”:它们是尧族沿岷江向下扩散,逐渐形成的。 故《海内东经》曰,“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岷山共发育了三条大江(岷江涪江沱江)。为首的一条,流经汶山而出;北江,也就是北川(湔江),流经曼山而出;南江(彭县湔江),流经高山(丹景山)而出。曼山即蛮山、绵山,绵阳即曼山之阳;岷眠绵曼蛮,互为音转。 这三条河流之所以都叫岷江,是因为南北二江的源头、“首大江”流经的地方,居住着华夏初民,“民”,故山曰岷山,江曰岷江。“民”,甲骨文字型,像三星堆神像眼角上翘、双目紧闭之形。故“民”有闭目的意思,由它派生的“眠”,从民(瞑)、从目,表示闭目(睡觉)之意。
http://www.phoer.net # }& _) M2 d! L- P' Y4 l: U
http://www.phoer.net # Y& T& O5 T8 \ r+ l 这个古老的民族,就是尧族。故《大荒西经》曰,“有尧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尧山,始作乐风。”太子场琴,黑白之丘的主人,葬于九鼎山之太子成峰。九鼎山,禹铸九鼎之山,是建木九丘(九州)的象征──其中的白虎峰,就象征着武夫之丘的巴人;而建木当为“见木”,是闭眼瞑目之后,方能看见之木,是心目之中的木,神木。 故《海内经》曰,“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为巴人”。尧族的一支,沿南江(绵远河)而下,来到绵竹,是为巴人。后来,巴人沿凯江(因其位于南北二江之间,故谓中江)而下,吞并象山古国,故有巴蛇吞象(鹿蜀)之说。象山镇位于大英紧邻中江的一侧,是象山古国的遗存。 始作乐风,是说乐风被制度化、礼仪化,是始于太子场琴的时代,而不是说太子场琴创始了音乐(音乐的创始,远远早于太子场琴的年代)。乐风是集诗词、音乐、舞蹈、戏剧乃至于棋艺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形式,是“鱼跃龙门”的标志。从此,男人溶入母系群体,不再是游离于群体之外的流氓。 而陶唐之丘,位于什邡广汉;叔得(氐)之丘,位于德阳;孟盈(殷)之丘,位于茂汶;昆吾(圄)之丘,位于金堂龙泉;黑白之丘,位于彭县;赤望之丘,位于郫县温江;参卫之丘,位于灌县;武夫之丘,位于绵竹;神民之丘,位于北川安县绵阳。以上九丘,就是九黎(犁),大禹均定九州之雏形。九黎,咸鸟所生之“乘釐”,一分为九,巴为其一。因为九丘是尧族沿“岷三江”向下扩散的结果,所以,它们被“岷三江”连在了一起;所以,《海内经》曰,“以水络之”。 都江堰白驩文化的发展,侧重灌溉;三星堆白马文化的发展,侧重畜力,文化的差异,日益增大。因为同族,所以,他们同宗同教;所以,文化差异的增大导致宗教教义的对立;所以,他们相互攻讦,视为异端;所以,他们相互征战。 所以,在漫长的征战中,都江堰人取得了胜利,却志在摧毁三星堆人的神器;所以,三星堆神器有人为毁坏的痕迹;所以,三星堆人拼死夺回宗庙,埋藏了神器;所以,《山海经》有“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的记载;所以,三星堆人重新聚集,派生出昆圄(大鱼)之丘的鱼妇;所以,《山海经》又有了“鲧复生禹”的记载,与禹生石纽的传说,契合在一起。
http://www.phoer.net & [/ b( F) c E6 G'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