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石榴,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妮爱|查看: 6147|回复: 35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曾“消失”荒岛30年 离休后给自己这样定位

 [复制链接]
11#
 上官123 发表于: 2017-10-27 09:35:01|只看该作者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元勋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至今还未退休

源自:澎湃新闻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元勋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至今还未退休
  付毅飞/科技日报

黄旭华 东方IC 资料
  “作为我国核潜艇战线的一名老兵,近60年来与同志们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我永世不忘。”在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颁奖典礼上,91岁的黄旭华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我愿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贡献力量。”
  1954年,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首次试航。关于这种新武器的“超能力”,当时有这样的描述: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可以让潜艇航行6万海里。如果把燃料用柴油换算,需要装近百节火车皮。
  几年后,毛泽东表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让那一代中国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当时的造船技术研究室技术人员黄旭华心想:“这辈子非要把核潜艇搞出来不可。”此后数十年,他和同事隐姓埋名,干着惊天动地的事业。
  美国发展核潜艇时分成了三步,最初采用适合水面航行为主的普通线型,同时建造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都成功后,才结合研制成水滴型核潜艇。
  1958年我国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线型时,黄旭华直接瞄准了适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型方案。他通过大量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取得了丰富的数据,决定一步到位将核动力和水滴艇体相结合。
  最终,黄旭华和同事们取得了成功,然而成功之路异常艰辛。
  “我们的团队里没人见过核潜艇,没有任何资料。”黄旭华回忆说,“当时连基本的研制条件都不具备,就开始干了。”
  他和同事们大海捞针一般从国外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为保证计算准确,科研人员分为几组分别计算,结果不同就重来,直到得出一致数据。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毫无怨言。零下20多摄氏度的深夜,听说有情况,掀起被窝就走。“如果那时候有杯豆浆,心里就暖融融了。”黄旭华说。
  一次,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模型玩具,黄旭华喜出望外。掀开玩具窗户,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竟和他们一半靠零散资料一半靠想象画出的图纸基本一样。核潜艇就是这样,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想。
  1970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第一艘核潜艇──091型攻击核潜艇下水,4年后的建军节,它被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服役。
  1988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至极限深度,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下水做深潜试验第一人。
  同年,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具有二次核报复能力的国家。
  64岁时,黄旭华终于回到离别30年的家。父亲、兄长已经去世,他和90多岁的母亲重逢,想着上次见面时母亲“常回来看看”的叮嘱,他无语凝噎。直到这时,家人都不知道他到底在做什么工作。
  2013年,游弋大洋40余载的“长征1号”退役。而它的总设计师仍在“服役”。如今91岁的黄旭华,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上午8点半准时到办公室。他说,自己要做年轻人的“啦啦队”,为他们加油鼓劲,必要时出个点子。“什么时候退休不知道,身体还可以干几年。”他笑道。
原文标题:做隐姓埋名人 干惊天动地事──记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者黄旭华)
12#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11-19 15:2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做好工作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做好工作

黄旭华 图片来自网络
  武汉晚报11月19日报道,前天,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93岁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和82岁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两位全国道德模范被习近平总书记一再邀请,坐到自己身边。昨天,作为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回到武汉,一下飞机就受到热烈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很平易近人
  昨天下午两点左右,黄旭华院士和夫人李世英一起缓缓走出机场出口。虽然最近几天一直很忙碌,但他精神不错,看到记者,笑容掩饰不住。
  黄院士说,原来他是被安排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后面拍照,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把他请下来。“我很激动,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邀请同坐的整个过程才短短几分钟,但习近平总书记和黄旭华之间还是有了短暂的交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问我是哪个单位,干什么工作的,然后就问,‘年纪那么大了,身体怎么样,累不累。’”
  黄院士说,习近平总书记很平易近人,很尊重知识分子。当有记者问道,习近平总书记还和他谈了些什么,黄院士的眼里闪过一丝调皮,表示这是自己和习近平总书记之间“不能说的秘密”。

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工作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毛泽东听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因为工作性质,黄旭华院士曾经隐姓埋名30年没有与家人联系,已至耄耋之年的他,至今也还没退休。他仍旧坚持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上午8点半准时到办公室。昨天在现场接受采访时,他评价自己,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做好工作。“我已经93岁了,还能做多久,就算多久!”

武汉涌现大批道德模范
  今年,除了黄旭华院士荣获敬业奉献类全国道德模范之外,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王龙村村民邵桃荣、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街道五琴里社区专干陈春芳也获提名奖。目前,武汉市共拥有吴天祥、黄来女、王争艳、孙东林、董明、杨小玲、刘培、刘洋、官东、江玉珍、江远斌、黄旭华等12位全国道德模范,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同时,还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6位、“感动中国”人物13位、全国文明家庭2户以及一大批省、市级先进典型,形成了群星灿烂和七星共明的生动局面,被誉为“一城好人,道德高地”。
源自:武汉晚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一眼 发表于: 2017-11-19 16:28:00|只看该作者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喜欢隐姓埋名每天上班

源自:央视新闻
原文标题:被总书记邀请前排合影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喜欢隐姓埋名每天上班

“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每天上班”
  前天,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93岁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和82岁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两位全国道德模范被习近平总书记一再邀请,坐到自己身边。昨天,作为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回到武汉,一下飞机就受到热烈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很平易近人
  昨天下午两点左右,黄旭华院士和夫人李世英一起缓缓走出机场出口。虽然最近几天一直很忙碌,但他精神不错,看到记者,笑容掩饰不住。
  黄院士说,原来他是被安排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后面拍照,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把他请下来。“我很激动,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邀请同坐的整个过程才短短几分钟,但习近平总书记和黄旭华之间还是有了短暂的交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问我是哪个单位,干什么工作的,然后就问,‘年纪那么大了,身体怎么样,累不累。’”
  黄院士说,习近平总书记很平易近人,很尊重知识分子。当有记者问道,习近平总书记还和他谈了些什么,黄院士的眼里闪过一丝调皮,表示这是自己和习近平总书记之间“不能说的秘密”。

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工作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毛泽东听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因为工作性质,黄旭华院士曾经隐姓埋名30年没有与家人联系,已至耄耋之年的他,至今也还没退休。他仍旧坚持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上午8点半准时到办公室。昨天在现场接受采访时,他评价自己,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做好工作。“我已经93岁了,还能做多久,就算多久!”

武汉涌现大批道德模范
  今年,除了黄旭华院士荣获敬业奉献类全国道德模范之外,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王龙村村民邵桃荣、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街道五琴里社区专干陈春芳也获提名奖。目前,武汉市共拥有吴天祥、黄来女、王争艳、孙东林、董明、杨小玲、刘培、刘洋、官东、江玉珍、江远斌、黄旭华等12位全国道德模范,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同时,还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6位、“感动中国”人物13位、全国文明家庭2户以及一大批省、市级先进典型,形成了群星灿烂和七星共明的生动局面,被誉为“一城好人,道德高地”。

[更多阅读]
  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暖意融融,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精神饱满、笑容洋溢。9时30分,习近平等来到这里,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习近平等高兴地同代表们热情握手,亲切交谈,代表们纷纷向总书记问好。看到93岁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82岁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两位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握住他们的手,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两人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最后两人在总书记身边坐下。总书记对两位老模范如此关心和尊重,全场人都十分感动,大家长时间热烈鼓掌。随后,习近平等同代表们合影留念。:看视频
  (文字报道来自《武汉晚报》独家V观视频来自央视新闻)
14#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11-20 00:48:00|只看该作者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93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

  这几天,习近平总书记为中船重工这位老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让座”的图片,温暖着十六万中船重工人。
  11月18日,黄老五点四十五就起床了。
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习近平邀请黄旭华代表坐在自己身边合影。新华社 图
  虽然见过大风大浪,经历过很多“大场面”,但2017年11月17日这一天,无疑是这位93岁的老人这一生最激动的一天!人民大会堂里习总书记与他握手的那一刻,无疑是他这一生最激动的一刻!
  上午10点,登上从北京回武汉的飞机前,黄老接受了中船重工报社独家专访。说到当时习总书记请他坐到身边的情景时,黄老表示,没有想到,非常温暖,非常感动,非常激动。
  “我真没想到习总书记会请我坐到他身边,而且还把凳子给我拉过来,叫我坐下来。”黄院士说,“那一瞬间,我有点懵了,激动得一时也不晓得要讲什么话。”
  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很多中船重工人守在电视机前看到了。
  很多媒体也第一时间详述了当时的细节:看到黄旭华院士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习总书记握住他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旁。他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最后在总书记身边坐下。
黄旭华和夫人在机场。长江网-长江日报 图
  黄老说,座位排在习总书记正后面,已经感觉很荣幸了,没想到习总书记握着自己的手,让坐到他身边。
  “习总书记跟我握了两次手。”讲这话时,黄老似仍沉浸在当时的热烈气氛中,“第一次,总书记正要跟我说话的,但伸出来的手实在太多了,大家都想跟总书记握手,所以没说成。第二次,总书记把我请下来,让坐在他旁边,我是要推辞的,但总书记一手搬开自己的凳子,让我来到第一排,而且还把凳子给我拉过来,搀扶着我慢慢坐下去。”回忆当时情景,黄老激动而幸福。
  “总书记很平易近人。”黄老说,坐在总书记身边,总书记亲切地问他多大年纪了,身体怎么样,累不累,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当听说黄老是中船重工集团搞核潜艇的,总书记深情地说,“你们真不容易!”还叮嘱黄老一定要保重身体。
  “尊重科学,尊重科技人员,尊重老人,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值得敬佩和学习。”总书记对黄老如此关心和尊重,令黄老十分感动。
  黄老说,我们从事的工作,总书记是熟悉的,到现场视察过的。中船重工集团很多单位、重大项目总书记都亲自视察过、作出过指示批示。
  “总书记的关怀,是对全体军工人的关怀,是对全体中船重工人的厚爱,这份厚爱将温暖我、激励我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奋斗一生。”
  会见结束,黄老将自豪带上了表彰大会。他登台发言:“今天站在这领奖台的是我一个人,但我深知,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整个核潜艇研制团队,属于和我一起并肩战斗、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核潜艇研制事业的默默无闻的战友们!”
  黄旭华动情地说:“虽然我年事已高,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将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为实现强军梦、强国梦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
源自:微信公众号“中船重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11-27 10:08:01|只看该作者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深潜”30年 为国铸重剑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深潜”三十年 为国铸重剑(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巡礼)
黄旭华 资料图
  从1957年到1986年,从34岁到63岁,黄旭华与老家亲人神秘“失联”30年。他去哪里了,做什么工作,家乡亲人多次写信询问,都得不到答案。只知道,父亲去世,他没有回家;二哥去世,他也没有回家。
  直到1987年,93岁的老母看了上海一家杂志上关于“黄总设计师”的报道《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才终于明白,自己的儿子在为国家造核潜艇呢!她流着泪对全家人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

“斤斤计较”,自力更生
  1958年,面对处于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我国启动研制导 弹核潜艇。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被选中,调往北京参加研究。出发之前,因为涉及机密,黄旭华并不知道自己即将承担什么任务。到北京之后,他立刻被“留”了下来。调到北京做什么,连对妻子,他都得严格保密。
  实际上,对当时任何国家,有关核潜艇的一切都是核心机密,黄旭华和他年轻的“战友”们,很难拿到一点点关于核潜艇的现成技术资料。“幸运”的是,有一天,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儿童模型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研究者们把玩具拆开、分解,兴奋地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我的总结是,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设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没有那么神秘。”黄旭华坚定了信心。
  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没有高精尖的设备,科学家们就用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大量核心数据。“比如,核潜艇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太重容易下沉,太轻潜不下去,重心斜了容易侧翻,必须精确计算。”黄旭华说。
  怎么办?核潜艇上的设备、管线数以万计,黄旭华要求,每个都要过秤,几年来天天如此!这样“斤斤计较”的土办法,最终的结果是,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毫无二致。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梦、强军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中国人仅用10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
  “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黄旭华自豪地说。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1988年初,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试验前,参试人员的宿舍里常常响起《血染的风采》这首悲壮的歌曲,有人甚至偷偷给家人写下了遗书。
  也难怪战士们心情忐忑,因为上世纪60年代,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失事,160多人葬身海底。美国潜艇尚且如此,国产潜艇能完全没有危险吗?
  “我感觉同志中弥漫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氛围,这对试验非常不利。”黄旭华说。
  怎么办?黄旭华带着设计人员和战士们座谈,并当场宣布:“我对深潜很有信心,将与大家一起下水!我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样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去把试验数据成功拿回来!”
  战士们沸腾了!担忧、悲情一扫而空,必胜的豪情点燃全场。
  试验当天,天公作美。50米、100米……一个深度一个深度地潜下去。“咔哒、咔哒──”寂静的深海中,巨大的水压压迫舰体发出声响,惊心动魄。黄旭华气定神闲,指挥若定,给了大家坚定的信心。
  试验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黄旭华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即兴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也正是在此次深潜成功的前一年,黄旭华的身份才刚刚“浮出水面”,得到93岁老母亲和家人的谅解。
  如今的黄旭华,也已经90多岁高龄,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气宇轩昂。他说:“研制核潜艇是我的梦想,一辈子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我很幸福。”
16#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12-28 13:08:00|只看该作者

他藏身孤岛30年 靠磅秤和算盘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源自:央视新闻
原文标题:藏身孤岛30年 他靠磅秤和算盘造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在惊涛骇浪的孤岛,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他靠磅秤和算盘造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让窥伺中国的豺狼不敢轻举妄动;他就是黄旭华,鼎鼎大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苦干惊天动地事 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用这14个字来总结自己的人生。在他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赫赫无名”的传奇故事呢?
  “我不学医了,我要科技报国,我要学航空,学造船。”
  小时候,黄旭华想的不过是继承父母的志愿,当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安心读书,他徒步走了四天山路,脚都起了血泡,到了广西桂林,然而想象中的净土并不存在。
  坎坷的求学经历坚定了黄旭华科技报国的决心。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黄旭华说,“我不想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于是,在1945年,黄旭华考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开始了学术成长的起步。
  1950年4月,黄旭华入党转正。汇报思想时,他用这样的一段话表明心志: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黄旭华(右)在观察某新型核潜艇(1988年4月21日摄)。  ●

“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1958年夏天,34岁的黄旭华接到前往北京出差的紧急任务后,他匆匆出门了,没有带任何行李,后来才被告知他被选中参与核潜艇研制。为了保密,黄旭华就在家人的生活里消失了,他去了辽宁省的葫芦岛,开始了长达30年的“无名”岁月。
  当时的中国不仅国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要独立研发核潜艇谈何容易。
  没有知识只能从头开始学。由于当时相关资料很少,很多要靠国外的相关报道来获得。幸运的是, 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黄旭华他们如获至宝。通过拆解,他们兴奋地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
  说干就干,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去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比如,核潜艇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太重容易下沉,太轻潜不下去,重心斜了容易侧翻,必须精确计算。”黄旭华说。
  核潜艇上的设备、管线数以万计,黄旭华要求个个过秤,几年来每次称重都是“斤斤计较”。最终,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毫无二致。
  就这样,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近两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待的艰巨使命。
404艇深潜试验胜利归来留影

“我是总设计师,要为全艇人员负责”
  新型号的潜水艇在研制最后阶段,交付海军使用之前,都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是一个风险性很大,考验性的试验。一张扑克牌大小要承受一吨多海水压力,任何一条焊缝,任何一条管道,任何一个阀门,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美国有一条王牌核潜艇,叫做长尾鲨号,1963年在做一次深潜试验的时候,还不到两百米就沉没海底了,160个官兵没有一个生还。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总设计师黄旭华意识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他说道,“我跟你们一道下去!我是总师,我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而更重要的是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就这样,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这是闫肃为黄旭华写的词。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黄旭华了,还没有退休,依旧每天上午坚持工作半天。他说,“要为党和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
</p>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红英 发表于: 2018-1-15 10:35:00|只看该作者

“中国核潜艇之父”眼睛又亮了

源自:北京晨报
“中国核潜艇之父”眼睛又亮了
[td]
[/td][td]姚玉峰医生(右)为黄旭华老人检查。光明日报/图[/td]  新华社电 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小心地给93岁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揭开纱布时,黄老脱口而出:“太亮,太亮了!”
  几天前,黄旭华在浙江邵逸夫医院接受了高难度的白内障手术,术后恢复效果良好。
  姚玉峰与黄旭华的相识要追溯到2017年11月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两人都是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作为第六届道德模范的代表之一需要上台发言。大会前一天,工作人员把大字号的发言稿交给黄旭华。黄旭华拿着稿子说,他的眼睛不好,要特大号的字,再加上放大镜,才能看得到。
  这话被一旁的姚玉峰听到了,想着会后为老人检查一下眼睛。
  姚玉峰是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国首届白求恩好医生,眼科界“姚氏角膜移植法”的发明者。他在北京为黄旭华简单检查了眼睛,发现他的白内障非常严重。
  “我问过好多医院,医生都说,这种白内障很少见,我又是这么大的年纪,做手术风险太大。”黄旭华说。
  姚玉峰决定接下这个重担。1月2日,黄旭华与家人来到浙江邵逸夫医院。检查结果显示,黄旭华眼睛的视力不到0.1,白内障呈棕褐色,达到五级核的硬度(白内障最硬的核)。
  考虑到手术的难度和黄旭华年龄,邵逸夫医院组织全院大会诊。经多方讨论,姚玉峰作为主刀医生最后决定,治疗方案采用局麻下进行白内障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三焦人工晶体植入术。“压力当然是很大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做到足够自信,可以防止意外。”姚玉峰说。
  在治疗团队努力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黄旭华左右眼的远中近视力都达到了0.6,比术前预计的还要好,老人看电视、看手机、看便条都清楚了。
18#
 你不在 发表于: 2018-1-31 04:28:00|只看该作者

他用算盘造出一架核潜艇 成中国定海神针

源自:央视财经频道
原文标题:传奇,致敬!他用算盘造出一架核潜艇,成中国定海神针!

  一穷二白的年代,他凭借一个算盘,开始研制核潜艇!
  黄旭华:“哪有现在的什么计算机啊,没有,我们只有算盘。”
  挑战极限,62岁总设计师笑对生死考验!
  黄旭华:“有些人给家里写了遗书啊。”
  工作保密,30年隐姓埋名不能和家人相见!
  黄旭华:“我忍住啊,这忍住的心情,只有我自己晓得。”
  以身许国,93岁高龄仍然坚持工作!
  黄旭华:“做到我不能做为止。”
  2017年11月17号,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拉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手,请他坐在自己身边。48年前,正是他、亲手把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推进大海。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

一项秘密使命改变了他的人生
  1958年夏天,黄旭华被上海船舶工业局派往北京出差。但对出差的具体任务,单位领导却只字未提。在北京公主坟附近,黄旭华找到了目的地,这是一个偏僻幽静的院落,戒备森严。离开上海时,连一件多余的衣服都没带的黄旭华,从此在这里度过了长达五年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黄旭华从事的秘密使命被称为“09计划”。29人组成的团队,大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34岁的黄旭华之所以成为其中一员,是因为他不仅学的是造船专业,而且还曾经到苏联学习过常规潜艇知识。
  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很清楚,国家如此迫切地把研制核潜艇提上日程,是迫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
  1954年1月,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服役。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核潜艇的出现,把一个国家的战略防御从陆地推向遥远的大海。它不仅可以携带战略导 弹,摧毁任何目标。更可怕的是,它长时间潜伏水下,无影无踪,令对手防不胜防。
  黄老说,“在那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必须有核潜艇,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安全,为了保卫我们海边的资源,为了遏制美国的核讹诈。”
  1958年6月,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第一份文件──《关于开展研制导 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准。自此,中国的核潜艇事业,踏上了蛟龙入海的漫漫征途。
  研制核潜艇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涉及水下航海技术、水下机动核电技术、导 弹兵器装备技术等众多领域。当时的中国不仅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包括黄旭华在内,甚至没有人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子。
  1959年国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正是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希望苏联老大哥能够提供核潜艇技术支持,但赫鲁晓夫的回答却是:“中国想研制核潜艇,那简直异想天开”。面对苏联人的拒绝,毛泽东发出了这样的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不具备条件怎么办?作为总体研制的负责人,黄旭华提出“骑驴找马”!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他让研究人员从国外保密控制极其严格的报刊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
  有人从香港带回一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他们就从这个玩具入手,研究核潜艇的构造。没有计算机,庞大的数据运算他们就用算盘一点一点完成。到1962年,黄旭华和同事们已经探索到关键技术157项,完成实验课题254项,一切进展顺利。
  然而就在大家的报国热情熊熊燃烧的时候,中央突然做出决定:核潜艇工程──“下马缓行”。

一穷二白的年代,他造出不可思议的神话
  黄旭华的老家是广东省汕尾市的田墘镇,父亲是一位当地很有名望的老中医。14岁以后,黄旭华辗转广东、广西几地读书,并于1945年参加了国民政府的大学招生考试。被上海交大录取。
  从青年时代起,面对国家和民族遭遇的深重苦难,黄旭华逐渐树立起了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我当时想我不能学医,学医改变不了国家。我要学造船,抵御列强从海上对我们的侵略”。
  1949年7月,从国民政府的国立交通大学顺利毕业的黄旭华,3个月后,成为了新中国华东区军管会船舶建造处的一名技术员。
  到1958年,他加入了秘密研发核潜艇的团队。从此保守秘密、完成使命,制成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就成了黄旭华矢志不渝的毕生追求。
  因此当国家决定“09计划”下马的时候,黄旭华并没感到失落,他知道这是当时的共和国所能做的唯一选择。上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遭遇严重困难,国力难以支撑核潜艇的研制,必须为另一项国家绝密工程──原子弹的研发让路。
  黄旭华坚信,“09计划”一定还有重启的那一天。项目叫停后,大部分人都走了,但黄旭华没有走。他和少数一批留下来的同事继续进行理论攻关和科学实验。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惊雷响彻神州、震惊世界。
  黄旭华敏感地意识到,核潜艇研制的第二个春天就要来了。1965年3月20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1次会议,正式批准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
  重新上马的核潜艇秘密研发总部,设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岛上。一大批解放军官兵、技术工人和大学毕业生,怀揣报国梦想,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
  为了工作方便,黄旭华把妻子和年幼的女儿接到身边。但岛上生活条件之艰苦,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据黄旭华的大女儿黄燕妮回忆,那时,“地瓜叶和红薯都一起煮在里头的,好一点的挑出来是我父亲吃,差一点的去喂猪,也就是说和猪在同一个锅里煮吃的东西。”
  高粱面,是高粱壳和米一起磨成的面,又苦又涩,扎得嗓子疼,吃完了好多人便秘。过年过节,单位贴出布告,为欢度春节,每家每户供应红方(豆腐乳)两块。
  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这些从事着中国最尖端工程的科学家,每天都要面对的是饥肠辘辘。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影响黄旭华对核潜艇事业的信心和努力。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同事们完成了为中国核潜艇定位、定型这样一个重大课题。
  从世界成功的经验看,核潜艇主要有两种造型模式:一种是常规型,一种是水滴型。水滴型当然最好!但美国为了制成水滴型,先后经历了“常规型加核动力”、“水滴型加常规动力”、“水滴型加核动力”三个阶段,花了11年时间。中国的路该怎么走呢?
  黄旭华认为,中国没必要重复美国的老路,应该三步并成一步,直接研制水滴型。这个观点得到了聂荣臻元帅的支持。这样,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外型,正式确定为水滴型。
  在无比简陋的条件下,在生活困难的日子里,黄旭华和8000多名解放军官兵、工人、技术人员一起,怀着为祖国奉献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不分昼夜、忘我劳动。核潜艇的各项施工进度,大大加快。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鲜花掌声欢呼声中,徐徐驶向大海。从1958年立项到1970年下水,仅用了十二年时间。
  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是编入海军序列。
  1985年11月25日,“长征一号”核潜艇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自持力考核训练航行,创下了核潜艇最大自持力新的航行记录。
  当外界好评如潮的时候,黄旭华没有沾沾自喜。他知道,第一艘核潜艇还不能算圆满成功,它还没有通过极限深度下潜试验。只有通过了极限深潜,那才算大功告成。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1988年春天,极限下潜试验在南海悄悄进行。对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来说,这是必须通过的严峻考验。但试验进展得并不顺利。对于极限深潜,170多名参战人员,全都忧虑重重。
  世界上已有10多艘核潜艇在测试或航行时沉没了。在大海深处,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水的压力是一吨重。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
  为了稳定大家的情绪,保证试验顺利进行,黄旭华作出一个大胆决定──跟官兵一道下潜。
  回到家里,黄旭华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妻子。下潜能否成功?能否平安归来?他要做出最坏的打算。妻子李世英和黄旭华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她知道深潜的意义,更知道深潜的危险,但她毅然支持黄旭华的决定。
  试验如期进行! 100米、150米……,每下潜一个深度,就要记下有关参数。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一阵奇怪的声响。对此,黄旭华却波澜不惊、沉着冷静。他知道,这个响声是艇身受到海水压力之后的正常反应。
  试验成功了!黄旭华和170多名官兵合影留念。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中国人最有底气的一张照片!黄旭华,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工事业的底气和胆魄!
  深潜试验的结果令人振奋!但为了这一结果,黄旭华整整奋斗了30年,也苦苦等了30年。30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他没能回一趟家,没能看一眼自己的父母。
  黄旭华从事的工作,在当时是国家的最高机密。绝对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所有人员不仅不能回家,就连写信都不能透露半点信息。
  黄旭华和广东老家的父母、兄弟姐妹,几乎失联。“老三,你在哪里,做什么工作?”“老三,父亲病重,为什么不回来?”“老三,你忘记家人了吗?”面对亲人的质疑和询问,黄旭华只能忍住泪水,把家书悄悄塞到抽屉里。
  二哥病重,他不能回去;父亲去世,他不能回去。兄弟姐妹都说,三哥不要这个家了,不要生他养他的父母了。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首次公开报道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传奇事迹。黄旭华把这篇文章寄给了母亲。黄旭华的身份部分解密之后,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从上一次告别到这一次相见,整整30年!30年,母亲记忆中年轻帅气的儿子,此时已是花甲老翁;30年,儿子记忆中硬朗慈祥的母亲,此时已是93岁高龄。
  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理解?他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2017年11月17日,在全国精神文明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拉着黄旭华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边。这个曾经对核潜艇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获得了新时代的至高礼遇和尊敬。
  2014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游弋深海40年后,光荣退役。它驻进位于青岛的海军博物馆,继续向后辈子孙讲述那段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却仍在服役。继续担任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
  每天上午9点,他一般先打一趟太极拳,然后会准时来到办公室,开始半天的工作。每周他还要抽出一到两天,到研究所的新址去看看。他没有专车,没有司机,没有秘书。他什么都不要,只关心核潜艇。他说:“今天如果组织上没有叫我退休退下,那我一直坚持工作,做到我不能做为止。从1958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为止,没有离开核潜艇工作,就是我一个人,这一点我自豪了。”
  对自己的一生,黄老把它概括为两个字──痴和乐。《财经人物周刊》栏目向黄老赠送了一件特意准备的礼物。这幅字画的内容,是黄老30年前写的一首小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黄老表示,这一“痴”一“乐”,正是自己一生的写照。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E6m2-fyqincu7908598.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我很牛 发表于: 2018-2-6 15:28:00|只看该作者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白内障术后复查:看手机不用眼镜

源自:光明日报
原文标题:两位全国道德模范北京结缘谱佳话,眼科专家姚玉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送光明──用纯净的心做纯粹的事

  2017年11月17日,黄旭华和姚玉峰,两位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相遇结缘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姚玉峰为已经93岁高龄的黄旭华治疗严重的白内障,术后,老人的视力就从不到0.1,达到0.6。
  本报1月12日10版和13日1版,分别刊发报道《两位全国道德模范北京结缘引佳话──姚玉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送光明》和《冬日里一篇暖人的新闻》,讲述了发生在两位全国道德模范间温暖的故事。
  报道刊出之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广大读者至今还非常关心黄旭华现在的恢复情况,关注姚玉峰在治疗、手术过程中还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2月5日,黄旭华到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做术后复查。一切都很好!现在,他不但能看清周围环境,而且还能不借助眼镜等辅助工具阅读报纸,看手机短信,自己还能够直接书写文字。
  在追踪采访中,记者不但了解了许多感人的细节,更深深感受到了姚玉峰作为一位医学工作者的担当。


“我崇敬英雄!我们应该崇敬英雄”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作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有“中国核潜艇之父”之誉。1958年至今,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他一生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研制领域,隐姓埋名、以身许国,阔别家乡30载,其间一次也没有回过老家。
  1962年出生,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姚玉峰是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第二次握手》《哥德巴赫猜想》等长大的。邱少云、黄继光、雷锋、王进喜、麦贤得、焦裕禄、李四光、钱学森、陈景润……这些不同时代的英雄模范人物,一直长驻在他的心中。
  姚玉峰说:“我崇敬英雄!我们应该崇敬英雄!黄旭华是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我对黄老充满崇敬之情!”
  其实,在世界眼科医学界,姚玉峰也是一位英雄。
  角膜病是眼科致盲性常见病,全球有角膜病病人4000万人左右,角膜病盲人1000万人左右。为攻克角膜病,从1906年开始,全世界眼科医学界前赴后继。整整一个世纪,在为之作出贡献的灿烂星河里,闪烁的名字都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直到2010年,在记录重大技术突破的角膜移植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姚玉峰。
  来自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的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姚玉峰,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难题。他创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被美国眼科科学院称为“该领域治疗方法的一个突破”,并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
  登上了世界眼科角膜移植巅峰的姚玉峰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0世纪90年代初,他婉拒了日本、美国名校的高薪邀请,选择回国,20多年来,治疗过30万例病人,经他手术复明的病人有近3万名。
  93岁的黄旭华和55岁的姚玉峰,这两位相差了整整38岁的全国道德模范,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结缘。
  2017年11月17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暖意融融。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准备同代表们合影。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代表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总书记握住他们的手,微笑着问候说:“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
  习近平总书记拉着他们的手,请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来,两人执意推辞,习近平一再邀请,说:“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
  相机快门按下,记录下了这一感人瞬间。这一个暖心感人的场景在人们的心田荡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先进模范的尊敬与关爱,一次次为全社会作出示范,引领着社会风尚。
  站在黄旭华旁边的姚玉峰,目睹了这温馨一幕,他由衷为两位老人自豪,也为老人感到高兴!
  但当看到黄院士拿着发言稿上台,戴着挺厚的老花镜,还用放大镜一行一行地扫着做发言,姚玉峰心里“咯噔”一下。他断定黄院士视力肯定有问题。职业的敏感和由衷的心疼,让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提醒黄院士去看一下眼科。

“必须‘万无一失’!否则‘一失万无’!”
  黄院士视力是有严重问题的。从45岁开始,老人就感觉看东西吃力。眼镜一年一换,度数越来越深。
  “我配了很多眼镜,非常不方便。我曾问医生能否再配一个更好的眼镜。医生说不行了,眼镜的作用只能到此为止。”老人无奈地告诉姚玉峰:他把字体打成最大,戴高度数的老花镜,还看不清;还要加上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照,才能勉强看见。他说:“我也曾经到多家医院求治,问过好多医生,我的白内障还能治疗吗?医生都说,您这个年龄,白内障,生活基本能坚持下来,还是不做手术为好。而且,超高龄,风险也太大了!以至拖到今天。”
  “黄院士患有最严重的白内障,又是93岁的超高龄,给这样‘国宝’级的科学家做手术,风险、责任、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一位眼科教授说:必须“万无一失”!否则,“一失万无”!
  黄院士问姚玉峰:“能否请您帮我看一下?”
  作为一名眼科医师,姚玉峰当时觉得自己无法拒绝患者提出的这样的要求。他初步做了检查后,发现黄院士患有严重的白内障。
  黄院士问:“我还能治疗吗?”
  姚玉峰说:“确立正式的治疗方案,需要更全面详细的检查,但是应该还是可以手术治疗的。”
  黄院士说:“那我能否请你帮我做手术呢?”
  对任何病人一样,姚玉峰再次发现自己无法拒绝这样的要求。
  2017年1月2日下午,黄院士就来到杭州邵逸夫医院。姚玉峰和团队给老人做了全面的检查,结果:视力不到0.1,白内障呈棕褐色,已经发展到了最严重的等级(V级核),达到五级核的硬度(白内障最硬的核)。再不治疗,很快就会失明。
  老人说:我也明白,这是最后一次希望了!
  1月3日中午,医院组织全院大会诊。
  麻醉科、心血管科、呼吸科、肾内科等专科的专家们认为:黄院士是一位超高龄的患者(93周岁),心血管、肾脏系统、呼吸系统都显示一些老年性的异常;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或会术中和术后继发出血;全麻容易出异常,局麻手术医生压力大。因为多方面老年性多系统异常的客观存在,大家都担心手术可能诱发各种各样的风险。
  大会诊的一致意见:总体只能由眼科主刀医生自己把握。已有人私下悄悄力劝姚玉峰:千万不要接这个活儿,因为风险、责任实在太大了!
  作为曾经的浙江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有着30多年的从医经历,姚玉峰当然很清楚给黄老做手术,难度有多大!风险有多大!责任有多大!
  但是,姚玉峰想的是:这一系列风险,是否有可预防的措施?如果有,就应尽一切努力去做。如果所有该采取的预防措施都做了,剩下来做手术的风险,就看手术医生担当了。
  一阵沉默后,姚玉峰坚定地说:“手术还是要做,一切后果和责任由我来承担!”
  随后,姚玉峰和团队商量治疗方案:按一般常规,这样严重的白内障,一般只能采用大切口摘除。这样,对于医生来说手术难度降低,风险相对小一些。但是大切口,损伤大,术后视力恢复干扰因素多。尤其考虑到黄院士还非常渴望能够继续工作,大切口就不适合装入三焦人工晶体,术后阅读视力会很不理想。
  可是,如果采用1.8毫米微切口的超声乳化手术,又怕核太硬,能否顺利超声乳化是个疑问。还有,超声能量大,手术损伤也会大,术后角膜水肿会明显,整个恢复期会长。
  怎么办?治疗小组讨论再三,觉得考虑黄院士的工作愿望以及对国家的重要性,还是选微切口超声乳化方案。
  1月4日早上八点二十分,在麻醉科副主任周大春的监护下,姚玉峰给黄院士手术。
  正像预见的那样,黄院士的瞳孔只能散到中等大,核很硬,超声很困难。
  为了减少损伤,姚玉峰术中每个步骤都是仔细再仔细。十三分钟后,手术顺利结束。
  第二天一早,姚玉峰给黄院士检查:手术远眼视力达到了0.3,角膜除了一小块水肿,其他都还透明。
  视力比术前预计的还要好,这让大家松了一口气。接着,姚玉峰又给黄院士的另一只眼睛做手术。
  1月6日检查(第一只眼睛手术后第二天,第二只眼睛手术后第一天),黄院士左右眼的远中近视力都达到了0.6。
  “没做手术前,手机短信看不到,手术第二天,竟然就能看得清手机短信,清清楚楚。我非常惊奇,太神奇了。”黄老动情地对大家说,“医生真伟大!姚医生真伟大!”
  已经产生了终止科研生涯的想法,现在眼睛又亮了,黄老一边摆弄着伴随了自己20多年的眼镜、老花镜、放大镜,一边兴奋地说道:“它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可以送进博物馆了!我现在感觉自己的生命可上不封顶!我还要为国家再工作20年!”
  这真是一个高难度却完美的白内障手术!
  黄旭华和夫人不但赠送给姚玉峰“神医妙手”和“相逢首都是机缘,仁心感我赴邵院,妙手拨开瞳中雾,又见清澈碧云天”的题字和赋诗,黄老还准备了一面锦旗,上书周总理当年赠给核潜艇研究团队“周到细致,一丝不苟,万无一失”十二个字,充分表达了对姚玉峰主任的感谢。

一颗纯净的心,去做纯粹的事
  手术成功后,面对记者的采访,姚玉峰感激自己的团队,医院各个环节的医疗团队,大家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才有最后万无一失的结果。
  当时记者曾问姚玉峰:你有没有感到压力和犹豫过?
  姚玉峰说:“从一开始发现院士视力有问题,到最后实施手术,我作为眼科医生,是一种责任在驱动着我,给他做手术。如果问我是否犹豫过,说实在的,我似乎没有犹豫或者可以逃避的空间。”
  “问我是否有压力?”姚玉峰坦言:自从黄院士正式决定来杭州后,他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的压力。
  但是,姚玉峰告诉记者:作为医生,他能够做的只有把可能想得到的风险降到最低;把可以做的方案和预防措施做到尽可能周全,尽一切努力做到万无一失!尽管压力像波浪,一阵阵、一波波向他内心涌来。但每当出现压力的感觉时,他只能用意志和专业的责任,一次一次对压力进行屏蔽,尽最大力量做到不让压力影响自己专业技能和水平的发挥。屏蔽有形无形的压力,绝不想什么“一失万无”!这是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做的自我心理抗争。
  “其实,我也想了很多,特别是怎样才能‘万无一失’。”姚玉峰说,“但是,我唯一没想过的是‘一失万无’!”
  姚玉峰想到:这位倔强的老人投身我国核潜艇事业近60载,守护着大国重器,支撑起大国科技崛起的筋骨,挺立起民族智慧的脊梁;93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还每天坚持上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姚玉峰还想到眼疾给老人造成的不便和痛苦,看到他对光明深切的期盼;想到正是有像黄老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们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才让我们这些年轻后辈能安心工作,才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姚玉峰更忘不了如此坚强、乐观的老人一次和他谈起:曾有一个老同事,好朋友,原来也用老花镜加放大镜。两年后失明了,失明两年后,那个老人郁郁去世。
  “因为我们搞科研的人,眼睛实在太重要了。计算的数字,科研的数字,都要通过眼睛,没有一双好的眼睛根本就没法搞科研。”老人非常焦虑地说,“如果我的眼睛治不好,我的科研生涯也就到此结束了!”
  说完,老人默默地凝坐着,黯然神伤。这情景,深深地烙印在姚玉峰的脑海里,震撼在他的心坎上!
  由衷崇敬、心疼黄老,让姚玉峰想到的只是一份责任、一份豪情、一份担当!
  为万无一失,为承担一切责任!在手术前夜,姚玉峰几乎彻夜难眠。他一遍又一遍分析手术当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一次又一次考虑应对的预选方案:
  第一种情况:手术方案是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三焦人工晶体植入,手术顺利。这是最理想的手术过程。但是,他当时估计,这个可能性不是太大,只是尽力去争取。
  第二种情况:手术方案是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三焦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做得下来,但术后角膜水肿明显,需要比较长的恢复过程。他当时估计这种可能性会最大。因为术后短期之内视力提高不明显,需要让患者提前知道这样的恢复过程,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因为不懂医学造成的心理压力,所以在手术之前,每次跟黄院士做交流时,他总会提到术后恢复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一周,10天或者半个月,让他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第三种情况:手术方案是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但无法顺利进行,预案是术中临时调整扩大手术切口,把晶体的硬核采用套出的方法摘除。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那么三焦人工晶体植入就意义不大,只能改为普通人工晶体的植入。他术前的设想评估是,尽管这样的可能性无法排除,但可能性不是太大。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要求团队在事前也备好普通人工晶体,以防万一。
  第四种情况:手术出现意外,比如晶体后囊破裂,晶体核掉入玻璃体,等等。如果这样的可能性出现,那对他和对黄院士都是差结果。尽管不愿意想象,但他也做好了最差可能性的应对,术前备好了玻璃体切割仪和缝线人工晶体植入,以备不测。
  还有,为了应对手术当中万一出现全身情况的意外,他要求麻醉科的副主任全程监护黄院士的手术过程,另外,心内科专家也处于待命状态。
  黄老的两个手术都结束并成功后,姚玉峰才感到背上肌肉酸痛痉挛着,他所承受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一位姚玉峰多年的好友,也是他的同行,向记者介绍,他所了解的姚玉峰始终禀信要做好一个职业,首先需要热爱;热爱了,就能够忍受委屈;热爱了,就能够默默坚守;热爱了,才能够不计较得与失、名与利。他只追随自己的那份初心。
  闻悉手术非常成功,这位好友感慨万千地说:“这是因为姚玉峰有精湛的医术和无愧大医才拥有的那份自信。但是,更难得、珍贵的是他有一颗纯粹的心,才能去做纯净的事。所以,他能做到极致!”

为黄老送光明,成为冬天里最温暖的新闻
  这个冬天里最温暖的新闻传遍大江南北后,人们都由衷地为黄旭华老人恢复视力感到高兴,无不为老人祝福!
  有位名叫“不胜寒”的网友写下诗歌赞美黄老与姚玉峰:少小离家赴他乡,舍生忘死献国防。投身核潜六十载,铸就重器驱豺狼。耄耋之年病缠身,阴翳悄然眼中藏。老将虽有报国志,奈何眼前白茫茫。医界楷模挥小刀,精准切除白内障。院士复明重抖擞,跃马挺枪骋海疆。
  “国家的重工事业,就是依托黄院士这一批重工专家多年来隐姓埋名为国家作贡献,这叫作重工精神。”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副主任袁善谋说,“让黄院士重获光明,我们重工人,发自内心地感谢姚玉峰教授!”
  “我们将铭记姚玉峰主任为黄旭华院士揭开纱布的那个神奇时刻!”719研究所党委书记曹明江,专程来到邵逸夫医院看望黄老,致感谢信给姚玉峰。他说:“我们感谢姚主任顶着巨大的压力,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这充分展示了姚主任的精湛医术、人格魅力和一位优秀医学科学家的担当。”
  “当年自己选择从医,选择报效祖国是对的。总之,当我扪心自问时,我希望觉得自己的心是安宁的,是问心无愧的。”在如潮好评面前,姚玉峰说,“但是,给黄旭华院士做手术,送光明,在无比欣喜、无比欣慰的同时,我也有深深遗憾。因为有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发生在黄老身上的这种情况,也许带有普遍性。因为,如果黄老能够在10年甚至20年前就得到及时治疗,不但老人可以减少很多不便和痛苦,他还可以为国家、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作出更重大的贡献!
  在黄老治愈出院回家之后,姚玉峰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存在延误治疗的问题?他想:一方面可能是像黄老这样的老科学家太投身于自己专业的科学事业,对医学能够达到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行的治疗方法和及时性不够了解;第二,像黄老这样的老科学家,社会影响力巨大,身份很高,这无形中给医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给黄老做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了老一代科学家身上的报国情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姚玉峰说,“他们身上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这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姚玉峰深感:我们年青一代的医务工作者应该有担当,让这些对国家对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老科学家、老院士们不但能得其所愿,发挥余热,而且能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所以,他希望对像黄老这样的老科学家、老院士们给予更加准确、周到、细致、及时的关爱,甚至超前的预防、控制和治疗。
  “在给他们做眼科各方面诊治和手术方面,我和我的团队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和任务。我自己认为眼科可以先做起来,我也可以带头、推动这件事先做起来。”姚玉峰对记者说,“我有信心从医疗的角度,对类似黄老这样的老科学家,帮他们做更多更好的诊治。”
  这是姚玉峰的美好心愿:能及时地提供并介入老科学家的治疗,让更多的老科学家们不但能发挥余热,更好地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更多贡献,更重要的是还能极大地提高老科学家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这将不但是这些老科学家的身体之福,更是国家之幸!
20#
 你不在 发表于: 2018-2-13 19:28:00|只看该作者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赴北京参加央视春晚

源自: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原文标题:关注:“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将登央视春晚

  有一位老人名叫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也是全国道德模范,94岁高龄仍坚守岗位,这 一次老人要从武汉飞往北京,去参加一场团圆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9-21 14:55,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