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1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18年2018深圳(坪山)公共艺术季主题艺术沙龙

 [复制链接]
源自:新浪收藏
艺术与城市共生的多重可能性──2018深圳(坪山)公共艺术季主题艺术沙龙
  12月15日,2018深圳(坪山)公共艺术季主题艺术沙龙在深圳技术大学召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翁剑青,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刘声远,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邓乐,著名跨界设计师张达利,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公共空间艺术系系主任郑靖,独立策展人、当代艺术批评与策展方向博士、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副教授王檬檬,香港资深策展人梁兆基,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规划院南方中心主任蔡明,满京华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梁田,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温超,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张盛,深圳技术大学创业设计学院景观建筑设计刘墨及相关学术界、艺术界、媒体界嘉宾、在校师生等都参与了此次论坛,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献言建策,沙龙由著名雕塑家、本届公共艺术季策展人戴耘主持。
  沙龙围绕“如何有效的将公共艺术融合到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进校园与现有教学机制结合的可能性”两个议题展开,旨在破除人们对于艺术曲高和寡的认知,让艺术真正来源于生活,激发生活中的审美表达。

戴 耘
著名雕塑家
2018深圳(坪山)公共艺术季策展人
本次沙龙的主持人

  我们这次的公共艺术季,是在坪山在公共艺术方面品质提升过程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公共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开放、共享和交流精神及价值,我想对于当下城市更新以及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值得探索的。特别是坪山这样一个充满历史和人文的区域,如何将公共艺术和当代艺术相结合,也是场各位艺术家所讨论的一个方向。
  希望通过植入公共艺术,让我们坪山区能够呈现出当下的时代精神,引领城市更新的空间趋势。对于坪山来说,这种尝试希望可以打破一种传统城市建设惯有的框架,更好的为城市与公众服务,为公众构建充满人文魅力的精神家园,为城市提供满载理想的栖息地。

翁剑青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特别欣赏一句话,公共艺术既为多数人也为少数人。
  一些人理解的公共艺术似乎就是找一个大众审美水平的平均数,不温不火,更不尖锐,没有什么诉求,也不存在什么问题性,只是为了觉得这个东西好看,大家似乎都能接受,这就是公共艺术。我认为成功的公共艺术并非如此,公共艺术应是有有某种问题意识的,是有诉求内涵的,无论在环境美学还是在社会认知上,或是对于个人的生存经验的交流上,以至到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上是有诉求和对话意向的,而不是简单的作为一种空间的点缀或为了一种视觉形式的张扬。
  发展到今天,我们现在更为注重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观念的体现等问题,而不再仅仅是环境的美化和某种空泛化概念的灌输,而是要把它作为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流场域的文化方式。作为融入我们社会日常生活的公共参与方式和过程。无论从生态、产业、社会和城市的更迭,或者一个场所的建构当中,我们希望公共艺术能够在里面起到某种直接或潜在的作用。无论是润滑剂的作用,还是激发的作用或促进对话的作用,以便产生更为多边的社会和文化效应。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和实施更注重知识与方法的跨界、协作与公众的参与过程。
  从实践上看,我把公共艺术作为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它的智慧与创造力的实验性,另一个是它与多元的社会主体之间的对话和对现实问题的反映。呈现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必然会受到特定社会背景及文化语境的影响或制约。然而,当代公共艺术需要的并非是宏大叙事的或都是宣传性、纪念性的东西,也不是仅指向形式的美学说教,因为它们往往没有社会公共性的内涵和真实的文化生态的检验。而近些年来有一些短期性的公共艺术更具有其艺术和思想的深度,与特定场所具有实地的相关性和公共性。也有不少名为公共艺术的作品花了很多钱,但实际上是缺乏真正的社会内涵或具有公共参与的。这是对社会资源及文化福利的浪费。所以,学校中本专业方向的学生除了学习一些必要的艺术方法和技能,如对材料和形式的驾驭以外,应该对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城市学、生态学及文化哲学等加以涉猎和训练。无论从生态、产业、社区和城市的更迭,或者一个场所的建构与改造当中,我们都希望公共艺术能够在里面起到某种建设性和开拓性的作用,而这些往往是某个单一学科及技术难以达成的。
  刘声远
  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
  公共艺术是一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文化形态,这种形态可能来自于历史文脉,或者来自于当代的观念。公共艺术已经不同于城市某个空间中放一座雕像那么简单的呈现,是否能够通过行为、事件或平台进行有机对话与思考,能让大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助推社会民主、社会治理和社会的人文发展,这是也许是我们公共艺术发展中需要考虑的一个方向。
  在目前中国的城市空间、建筑形态快餐文化,和世界艺术逐渐日益趋同的文化背景下,思考公共艺术如何进行地域性重塑中建立文化自信,思考如何用艺术语言、艺术方式帮助人们找回记忆,弥补缺失,重塑人文精神,谱写区域文化特色,尤其在快速发展的新型城市,我们深圳这样一个年轻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还不够底蕴的城市,又该如何与公共艺术的发展做结合,我想这个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邓乐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我是一个雕塑家,同时我也担任公共艺术研究课程的教授,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公共艺术:首先谈一下公共艺术的边界,第二个谈一下公共艺术的教学,最后谈一下公共艺术的时代。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要给学生讲什么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边界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中国的学术界。因为公共艺术这个概念太大,有很多表演艺术也被认为是公共艺术。今天关于公共艺术的分歧问题我们不做过多解读,就我们学校来说,以造型艺术这个概念一直在教这门课程。我觉得公共艺术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公共性,公共性里面包含它的共性,我们讲共建共享共同参与,它区分了原来艺术的不同。公共艺术顺应了历史发展,因为历史发展到今天,很多学院都有公共艺术课程、雕塑课程、艺术课程,这部分的财政都是公共资产支持教学,我们培养更多的学生,不像早期的时代,公共艺术只是少数人交流和共享的圈子。艺术要发展,要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资源或发声的力量,公共艺术是目前社会和公共艺术史发展的必然,我们这些学科的学生以后要面对更宽大的公共领域。所以公共艺术的发展还是顺应了艺术历史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谈谈教学,面对一个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然后进行大学以后,他学的所有知识里面其实最重要的有几个概念要弄清楚,就是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新的知识层面的教育,比如要树立公民意识,让学生懂得什么叫公民,什么叫人民,什么叫自我,什么叫集体,这些概念梳理清楚以后,他树立公民意识以后才能理解公共艺术到底是什么。另外要树立学生的独立精神,因为传统教出来的学生是最自我的,比较喜欢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但是学生如果精神上没有独立,就没有责任和能力去担负对公众进行思考、进行表现、进行传导思想的能力。所以学生公民意识的树立和独立精神的培养是公共艺术教育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公共艺术很多地方是需要用关怀、关爱、关心等等词语去介入社会,所以说这些意识的树立,我觉得是公共艺术比较基础的东西,而且与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公共艺术很多地方是需要用关怀、关爱、关心等等词语去介入社会,所以说这些意识的树立,我认为是公共艺术比较基础的东西,而且与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比如坪山中心公园,它是一个很大空间的场域,这个场域里面有很多元素,里面可能有历史文化的东西,里面还有建筑,还有山水树等等,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空间场域,这个空间场域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具备对建筑师的理解,对园林师的理解,对其他学科社会学的理解、人类学的理解等等。所以空间场域并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东西,它区别于我们以前学雕塑的概念,你在一个架上把雕塑做好了就完成了学业。但是公共艺术的学生必须要研究公共空间里面公共场域的诸多因素才能做好公共艺术。
  第三个问题,谈一下公共艺术与时代。数字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传统雕塑的认识,对这个社会承载新的可能性的认识。所以未来社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我们价值观形成的文化背景,这个文化背景也许会为我们带来新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如果我们不对它进行深入总结和观念改变的话,那么我们始终停留在落后的时代,跟我们今天的时代不协调。我觉得深圳技术大学面临着这些情况,面临着新的历史、新的材料、新的社会观念的形成,我期望深圳技术大学会有很好的准备。
  张达利
  著名跨界设计师
  作为设计师,我看待公共艺术的切入点是不太一样的,设计师更注重审美,我发现有些作品非常有深度,有反思精神,但却不能带来美的视觉体验,这个也许是需要我们反思的。特别一些夸张的和怪异的东西,最后恰恰破坏了整个空间。我觉得从点到面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协调、非常整体的东西,公共艺术应该从大的空间规划开始就要介入,而且应该有艺术家、设计师、规划师,包括景观,包括社会学者的介入。

郑靖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公共空间艺术系 系主任

  艺术与科技从来没有分离过,反观艺术史,每一次艺术语言的拓展都跟当时的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版画,几乎所有的画种都是用材料与技术来命名的,都是跟科技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面对现当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艺术家应从众多的科研成果中去了解和选择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并转化成新的艺术语言,这就变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对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要用去广泛了解那些成熟的科技成果,然后挑选那些可以转化为艺术语言的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成为艺术创作的支撑,从而拓展艺术的表现形式,最终的成果还是艺术。这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的,也要充分地把这个关系表达清楚。否则会使观众更加关注作品的技术部分,这对艺术家来说是失败的。就好像我常举例子说,你去看一个画家的作品,然后夸他用的纸很好,画家一定不高兴。所以我们还是要坚守艺术本身,通过艺术作品诗意的表达我们的那些话题和观念。

王檬檬
独立策展人,当代艺术批评与策展方向博士
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副教授

  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的前身是工艺美术系,现有工艺美术和公共艺术两个专业,其中公共艺术为新建专业。
  在过去的12年,我们在工艺美术教学中明确提出了“当代手工艺”这一教学特色和方向,所谓的当代手工艺主要是在当代美学思想中探索工艺美术,以当代艺术的内涵观照工艺美术,总结一下就是材料、技艺、观念、空间,这四个词可以概括当代手工艺的基本内容。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当代手工艺和公共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往的教学经验从实验性和前瞻性角度为我系提出的“项目型”、“参与型”和“社会介入型”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同时,地处西安的我们也依托着国家对城市的发展政策和文化定位的优势,公共艺术专业会成为未来的主要教学特色和主体学术力量。

梁兆基
香港资深策展人

  我相信大家也曾经看到很多城市雕塑并不怎么好,我们香港也有一些”挺烂”的公共艺术作品。所以有些人建议,是不是可以有一个雕塑的回收机制,把这些“烂作品”给回收掉。但是在香港来说,什么叫做烂作品?这就涉及作品挑选的问题了,相信内地也是这样。
  在香港,我们挑选作品有三个机制,一个机制是公开投标、比赛,另外一个机制是找外来的艺术顾问去挑,第三个是机构里面的高层专业人士来挑,比如美术馆的馆长来挑。但是这三个机制里面,还是会有一些“烂作品”。这还是由于作品的挑选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会,最终还是一个作品挑选机制的问题。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观念上来改变来处理这个问题,就是在一段时间后,也许是5年10年,根据实际情况,特别可结合空间环境,去回收和更换作品。

温超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新媒体艺术,在这样一个弱人工智能时代,新媒体艺术到底应该怎么发展?新媒体艺术在每一个时期都不太一样,相对来说在一个弱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媒体艺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应该是有这些新的媒介形式的艺术,比如虚拟现实(VR/AR/MR),还应该包括人机交互、互联网、大数据、传感器、体感捕捉、机器学习、生物材料。
  这么多技术名词,对于搞艺术和设计的艺术家或设 计师来讲能掌握吗?我觉得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我们关注一下全球数字艺术与图形图像盛会ACMSIGGRAPH,反映出现在弱人工智能的新媒体艺术有四个特征,高艺术性、高可视性、高交互性,还有一个是我认为的高可用性。有时候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或去创作的一些内容,如果让受众去感知的话,不一定高高在上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应该更具有实用性,从总体的趋势来看,媒介的发展使得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了。

张盛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三维数字艺术教研室主任

  我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大量使用数字雕塑的方式和方法。
  数字雕塑既不是取代传统雕塑,也不是辅助设计。数字雕塑是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它可以生发出来新的雕塑的可能性。数字雕塑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在电脑软件里面创作的过程中是虚拟状态,因为它不是现实的材料,它是一个虚拟的数据,这种虚拟的数据,我们在这里面所面对的虚拟雕塑,所以我认为数字雕塑的虚拟性和数据化是它的本质和特性。
  这是今天的技术所带来的变化,我觉得这对雕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一旦变成了虚拟数据之后,也就意味着它有很多特点和现实材料不一样,它可以不受重力的影响,可以相互穿透,不会垮塌。它和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算法等就产生联系了。这也使得艺术和科技的联系更加紧密。

■ 结束语
  沙龙围绕“如何有效的将公共艺术融合到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进校园与现有教学机制结合的可能性”两个议题展开,旨在破除人们对于艺术曲高和寡的认知,让艺术真正来源于生活,激发生活中的审美表达。
  翁剑青、邓乐、郑靖、王檬檬、梁兆基、蔡明、梁田、温超、张盛、刘墨等艺术家、策展人戴耘也就公共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融合,艺术人才的培养展开了热烈的探讨,达成共识“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同生共长,它既联系起城市的沧桑演变,又表达出当下的时代心声,应当以多种形态,兼顾开放性、延展性、趣味性,融入到市民日常生活中。公共艺术的教育体系应当尽快建立并规范起来,为城市文创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本次沙龙结合2018深圳(坪山)公共艺术季系列活动,希望引发全社会对于公共艺术的关注和参与,呼吁政府、学术界、艺术界和广大市民携手共建美好的城市生活。
源自:坪山城市书房)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镜花水月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镜花水月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鱼丽之宴”秦红、王晴作品展在西太湖美术馆开幕 新闻发言人制度15年后 白岩松:动车事故发布会不该王勇平来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14:34, Processed in 0.2496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