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030|回复: 66
 3熊猫

难忘高原岁月

 [复制链接]
难忘高原岁月(一)


前言
  忆往夕,几十年的经历,就象昨天刚发生的事情一样,常在脑海中回荡。这大概是年过花甲的人共同的特点吧。回忆往事,有时使自己好象又回到了年轻的时代,身上有冲动和还想干一番事业的感觉。几十年在高原,无名无利,献了青春再献子孙,扪心自问,我无怨无悔。
  难忘高原岁月。是高原净化了我的灵魂,是高原锻炼了我的意志,是高原给了我生命的启迪。难忘高原的年年岁岁。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我们还是毛桃小伙,唱着“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歌,怀着满腔热血到了甘孜州。
  到了州里后一看,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但也不象传说中的那么艰苦。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对藏民族的深入了解,逐渐认识了康藏高原,认识了甘孜州,体会到在高原工作的乐趣,也体会到在高原干工作的艰难,当然,更体会到经过努力完成任务后的喜悦。我爱上了祥瑞的雪域高原。
  当时分配到甘孜州的大中专学生有一千多。各种专业的都有,有地球物理系的,有学核物理的,有学古生物的,有无线电专业的,学农的,学唱歌跳舞的,学师范的,学医等。其中学医的最多。全国各地的都有,清华、北大、上海医大、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重庆医学院、西农、川农、四川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等。由于是在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分来的学生中还有好几个特殊人物,如原四川省副省长鲁大东的女儿、原重庆市委书记任伯戈的女儿,还有一个是杨尚昆的媳妇等。到康定后,和全国老五届的学生一样,州里安排大家集中劳动。有在理塘康嘎农场的,有在八美种畜场的,有在甘孜农试场的。我们是在八美种畜场劳动。1969年,又才分配到各县。我被分配到了的道孚县。在道孚一干就干了三十多年。虽然,我有几次能调到州里,甚至是调到成都的机会,但最终我还是留在了道孚,直到退休。这大概是命运的关系吧!
  应版主的邀请,将我几十年的经历的几个片段,借巴蜀网甘孜版这块宝地,奉献给网友们,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修电站
  我是学农的,报到后分配我到水利组(水电局的前身)。到水利组后第一件事是参加修建一座400千瓦的电站。我从前从来没有见过电站是啥子样子,现在要修它,并且还是一座几百千瓦。当时,人年轻,不怕事,心想和尚都是人学的,有啥子学不会的事呢?就这样,开始了我一生中值得骄傲之一的历程。
  当时道孚只有一座48千瓦的电站,整个县城就靠它供电。晚上十点以前,电灯的亮度还比不上比煤油灯,在电灯下相隔一米多点就分不清对面是是男是女了。遇到医院晚上做手术,或县上开紧急会议,必须停绝大部分用户的电,还要动员大家关灯才能正常进行。因此,领导和干部职工、群众可以说是求电如渴。
  在水利组,我遇到了一位老前辈,他是1952年参加工作的,是专门学水利的李老师。他的知识非常丰富,也肯教我。在他的耐心指教和帮助下,我很快(大概是半年)学会了水平仪、经纬仪的使用,以及施工测量和大地测量(绘制地形图),还学会了小型电站的勘测设计、工程制图等。我能很快学会那么多东西,除李老师的无私教导外,我在中学时的数学功底较扎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学起来不是那么费力。
  当时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干啥子事情都要受到计划的限制。项目立项要计划,资金要计划,物资要计划。因此,这个电站申报立项和选址从1968年开始,到1972年才基本定下来,用了五年时间。1973年3月破土动工。由于经费物资跟不上,修修停停,经历了三年多,到1975年国庆节才发电。道孚才结束了电灯加煤油灯的时代。
  1970年,在等待大电站立项的期间,我到玉科甲宗乡修建了一座10千瓦的水轮泵电站。是我第一次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从选址、勘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到为牧民们安装电灯,全部由我一个人完成。积累的经验,为后来在大电站施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个电站建在道孚的沾洛桥,因此叫“沾洛桥电站”。修建沾洛桥电站的四个主要工程技术人员,都是刚分来的大学生。除我以外,有两口子是成都工学院毕业的,是学电站发供配专业的;另一个是西安交大学自动化控制专业的。他们主要负责电气部分。我负责水工部分的施工和整个电站的测量。
  以后的三十来年,道孚的水电事业有着长足的进步。全县装机容量达到5000千瓦,仅城区就有4260千瓦。干部群众的家用电器都比较现代化了,冰箱、微波炉、全自动洗衣机、大屏幕彩电、家庭影院等,都较普及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阿克登巴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阿克登巴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阿克登巴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阿克登巴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阿克登巴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阿克登巴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转帖]重庆的京剧班社“厉家班”, 姜维古城探秘,惊奇发现
2# 四姑娘山
 郭建勋 发表于: 2004-12-6 23:04: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朴实的言语,娓娓道来一段难忘的时光!不老的岁月就在这字里行间流淌!青春激情也在时光隧道中熠熠生辉!感谢您老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你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期待你的下一篇!

等文章有一定数量后,我向甘孜报推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周进 发表于: 2004-12-6 23:08:58|只看该作者
期待下文........
4# 金佛山
 久久 发表于: 2004-12-6 23:10:05|只看该作者
回过头来看来时的路,那似水年华,那已逝的青春,有时代的风云,也有生命风度。

等待您的续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阿克登巴 发表于: 2004-12-7 14:58:40|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和各位网友的鼓励!

谢谢版主和各位网友的鼓励!我尽快把下一篇奉献给大家。
6# 青城山
 楼主|阿克登巴 发表于: 2004-12-8 00:23:27|只看该作者

难忘高原岁月(二)

风雪高原


   1970年,我在玉科修电站,9月底到县上来加工皮带轮。皮带轮加工好了,准备国庆节后就回玉科去。但不巧,从9月30日开始下雪,一下就是七天七夜,县城的积雪都近一尺厚,高山上就可想而知了。县领导要求我尽快把玉科电站的事了结了,回县参加大电站的选址工作。由于下大雪,玉科不能给我带马过来,10月7日,我和两个外地来的民工,只好徒步翻山到玉科了。
  道孚到玉科的公路,早在六十年代中期就通了,它直通到阿坝州的马尔康。从县城到区政府所在地公路有六十四公里,走小路大概只有四十多公里,只是要翻一个海拔4700米的垭口。那时,车非常少,夏天十天半个月才有一辆运犁脖子的货车到玉科,冬天就根本没车过去了。
  我背着几十斤重的铁皮带轮,那两个民工背着他们的工具和行李,带了些干粮,早晨六点过就出发。我们三个人上山后,刚坐下来休息了片刻,大雾突然笼罩了我们。雾相当大,四五米以外就看不见人,上下左右一片白茫茫,已辩不出方向,我们迷路了。我们只有沿着雪地上牛脚印凭着感觉走。走到下午一点左右,雾仍没有散,听见有人在对面山坡唱歌,以为走对了。两点过,雾才开始慢慢散去。这时一看,天那,我们走错了方向,沿着公路的走向走了大半天。我们该怎么办?要么回到县城去,等马来了再走;要么沿着电话线杆子往山上爬。最后,决定继续走,往山上爬。
  越往上走,雪也越来越深,越感到呼吸困难,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大概爬到海拔4800米,才看到该翻的垭口在我们的下面。已经是下午五点过了。往下走还较轻松。后来,我们就干脆坐在雪地上往下滑。这样,顺利地翻过了垭口,才走上了正路上。
  正高兴地走着走着,我一不小心,滑到了路边的一个大雪坑里,雪已淹到了我的腰以上,还没有踩到底,越用力越往下沉。两个民工吓得不知所措。我叫他们不要慌,快把工具箱和包袱摔到我的周围,我用两肘夹着包袱,以增大面积,乘势往上一用力,横着身子才滚出来。这时,大家又笑了起来。
  天黑时,才走到山脚下。晚上九点过才走到公路边的热水堂(即温泉),那里有牛场娃(牧民的俗称)。我喊了几声,有个年轻人就打着电筒过来了。一看见我,他说“水轮泵甲(意即修水轮泵的汉人)你从哪里来?”我说从县上来,他说“那么大的雪,咋个过来的啊?”
  在高原上,藏族同胞是非常豪爽好客的,根本不需要认识,就能随便到哪个藏族同胞家去喝茶、吃东西,他们会拿出家里好的东西来款待客人。就这样,他叫我们赶快进帐篷,烧茶,把糌粑和最新鲜的酥油拿出来,叫我们吃。然后,又拿了一床新的毡子在地上铺好,一件新的皮藏装,作为我们三人的被盖。我们三个人就在不到一米宽的毡子上,挤着睡了一个非常舒服的觉。现在回忆起来,仍然能感觉到那晚上的舒服劲。
  第二天早晨,吃了早饭,我们拿了点钱(记得好象是给了五角钱)给他,就继续上路了。沿着公路一直走到甲宗乡。
  甲宗乡的牛场娃,听说我背着几十斤重的皮带轮,从雪山上翻过来,非常之感动。在生活上给予了很大的照顾。那时的照顾,仅是多供应几斤酥油。但是,仍体现了牧民们对我的关怀。当我完成了电站所有的工作后,离开甲宗乡那天,正值生产队杀牛,他们马上割了一块近二十斤的后腿肉,送给了我。当年,在那里我带的一个徒弟,后来参加了工作,还当上了区委书记、区工委主任,现在已退休,退休时按政策享受副县级待遇,每看见我,仍然叫我师傅。
  那时,下乡一天只补助一角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郭建勋 发表于: 2004-12-8 10:43:48|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经历,也体现了那一段难忘的时光!尤其是在雪地脱险,真的很有镜头感。电影〈可可西里〉中,倒有类似的,掉到流沙的镜头,只是片中的人,没有脱险!
8#
 川藏之花 发表于: 2004-12-8 19:46:51|只看该作者
老师您的文章很打动人,真实是抵达心灵深处的帆船,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有高原情结的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阿克登巴 发表于: 2004-12-8 20:01:12|只看该作者

谢谢!

谢谢川藏之花的好评。我只是象平常摆龙门阵一样地写。其实,我的写作水平是很差的。我写这些回忆,一方面是应版主郭建勋的邀请,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写作锻炼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再次谢谢各位网友!
10#
 郭建勋 发表于: 2004-12-8 22:00:22|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不用客气,因为都与高原有着紧密的关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00:28,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