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619|回复: 7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19-8-30 09:53:0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科学前沿各层面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复制链接]
梅晓春教授评量子计算机等之殇(5
(摘录《量子计算机是当代永动机》等)
梅晓春 福州原创物理研究所所长
编者按梅晓春教授,目前是福州原创物理研究所所长;办有《原创物理研究论文网》。他有在福建师大物理系和北大物理系等高校游学多年的经历,和长期从事物理学基础问题研究的能力。但他涉及的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粒子物理学、非线性物理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时空引力理论与宇宙论等学科,以及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多篇基础物理学的论文的整个研究活动,大部分是以挑战西方科学界主流认知,到国内前沿基础科学王芳、潘建伟等院士“跟跑”、“并跑”和“领跑”的实践工作,为其显著特点的──这种背道而驰,与国际科学主流走过1869门捷列夫研究的元素周期表150周年的实践,和走过1919年卡鲁扎研究的五维及后弦物理100周年实践,不是走到尽头,而是与时俱进,都已一齐走进了拓扑物理学量子色动化学-超弦理论人工智能“量霸”的广阔天地不同。因为他从2018-2019年以来,寄过不少写的文章和选的材料,学习之余,感到梅晓春现象不是孤立的,则摘录编辑如下。
摘录《梅晓春教授评量子计算机等之殇》编后(2
──未来引力量子通信智能手机的理论与实践
王德奎
笔者摘录编辑《梅晓春教授评量子计算机等之殇》中的部分文章,是想为写《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一书作准备──因为我们学习、研究“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最少已有20年了──1999年《延边大学学报(自)》第一期,发表《量子计算机与双螺旋结构的三旋联系》的论文是公开的第一篇,接着是公开出版了三本书和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如果说“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那么“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就是科学文化开拓的金山银山”──其实我们和“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是有缘还是无缘,在这条数十年不舍的业余学习、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是与主流的“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人群的认识完全一致,但我们不像梅晓春教授那种排斥王芳、潘建伟等院士“跟跑”、“并跑”和“领跑”的实践工作态度。
一、科学前沿各层面巨大想象空间
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胡锋教授,1976年生。2002-2006年获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10-2011年在悉尼大学生物学系做访问研究。2007年调入重师大。2019413日他在“科学网”的博客上发表的《新发现的人和首次观测到的黑洞》的文章中说:物理学是一门很成熟的科学她研究的系统是相对简单的系统,经过了长达几百年的理论和实验检验,要推翻难度非常非常高的,远远高于拿着一把刷子满世界寻找股骨头的古人类学”──物理学和古人类学虽然都叫做科学,但是其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区别。最近物理学发现了一个新的黑洞欢欣鼓舞,这是国际上实验物理学家在世界上多个地区通过望远镜观察到的。黑洞的概念在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已经提出过,这一次是在宇宙中第一次发现了伟大的爱因斯坦──当然这个发现会带来新的数据,给黑洞做更详细的研究──今天的BBC科学报道印尼岛上发现新的人种13块骨头放在了一起,这两项研究的背景差异巨大啊──古人类学中,常常会因为其发现了几块新骨头,而会挑战已有的理论,从而又对人类进化史有了一次大的改写。我知道中国北京,还有几位科学家对人类走出非洲的理论还有怀疑,他们反对人类的非洲单一起源说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妥善做好救援处置工作 全面排查建筑工地安全隐患 已依法办结4件 正在办理15件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8-30 09:53:3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胡锋教授不理解为啥BBC科学报道,把首次观测到的黑洞”和“印尼岛上发现新的人种”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放在一起?其实我们看来,这种关联,正如王芳院士等建议我国搞“大型强子对撞机”和潘建伟院士搞“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也类似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是关联的一样──即使像梅晓春教授那种排斥王芳、潘建伟等院士“跟跑”、“并跑”和“领跑”实践工作的人,和像“北京还有几位对人类走出非洲的理论怀疑──反对人类非洲单一起源说的科学家”,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反对的事情一样,但这种“挑战的态度”是同一的,也更能说明王芳、潘建伟等院士的“领跑”工作不是错了,而类似“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的这种创新,道路是宽广的,和主流原先的方向还有漏洞或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例如,2019414日《科技日报》记者李大庆,发表的《那并不是黑洞……顶多算是黑洞的背景图》的文章说:笔者有些失望”──因为这张“照片”模模糊糊的,跟以前科学家们所预测的黑洞附近的模样大致相同,甚至还没有根据预测所绘的图片更清晰更好看。科学家发布的黑洞“照片”没有让人感到与之前对黑洞的认识有任何意外,失去了悬念──尽管他们“拍摄”的“照片”有些模糊,但却是人类创纪录的“拍摄”精度。准确地说这次天文学家们不是拍摄了黑洞的照片,而重构了黑洞的图像──记者李大庆“吹毛求疵”,宣传到了“本末倒置”──黑洞看不见是一个事先的理论定义;但它的存在理论有推测──气体在被黑洞撕扯到身边时产生了旋转,那个红红的转圈,那个像被炸黄的焦圈样的东西都是黑洞导致的。科学家也正是通过这个旋转的圈来推断黑洞的存在”──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指着“照片”中那个红黄圆圈中的黑色部分说:我们对这里,对黑洞现在是一无所知,黑洞正等待着我们去认识了解。
宏观大的,如进入视界的黑洞看不见;微观小的,如进入奇点的单个夸克、中微子、引力子也是看不见的──这类似虚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是承认虚数的存在──科学家们正是根据理论事先推测和预测的能看见,或能用仪器测量到现象来证实它们的──这种科学创新,不是基础理论的再创新,而是人工智能的再创新──这也十分不容易。《科技日报》记者李大庆所说的这张人类创纪录“拍摄”精度的、模模糊糊“照片”黑洞,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4月13日发表的《关于“摄猎”黑洞的八大天问》文章说:从理论上讲,任何能够产生辐射的黑洞都是适合拍照的,但受技术限制,我们只能选择拍摄到那些看起来非常大的黑洞,这样才有可能看到黑洞周围的一些细节”──中国大陆的望远镜没有直接参与到视界面望远镜的观测当中,原因在于大陆两个建好的亚毫米波望远镜(青海西藏)不具备相关技术的联网功能。但位于夏威夷的麦克斯韦望远镜有中国科研机构参与其中,部分中国科学家也参与了后期的数据分析和讨论──“以苏解马”打着马列主义的旗号,反马列主义容易──使用暴力,但科学不是用暴力。
2019年4月10日发布为世界上第一张黑洞照片做出贡献的是世界多国科研人员参与“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该项目用于联合观测黑洞,是分布在全球六地8台射电望远镜;特别是发挥作用至关重要“拍摄”黑洞照片的大功臣“相机”,是在智利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黑洞成像需要观测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其次,阿塔卡马沙漠拥有全世界绝佳的天文观测条件在过去10多年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联合了其它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开展项目──全球多地的一系列亚毫米射电望远镜同时对黑洞展开观测事件视界望远镜由位于四大洲的数个射电望远镜所组成,构建了一架和地球大小相当的望远镜。它们北至西班牙,南至南极,向选定的目标撒出一条大网,捞回海量数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8-30 09:53:58|只看该作者
观测要求的不仅仅是分辨率,还有灵敏度。其次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在最终数据处理的时候,严谨的科学家们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分别处理、分别验证──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两个数据中心,一个是位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另外一个是位于德国的马普射电所。二者彼此独立地处理数据,也彼此验证和校对,保证了最终结果准确可靠。为此努力十多年的时间利用望远镜阵列当中的几个进行了联网尝试,结果确实在亚毫米波段探测到了黑洞周围的一些辐射。在此之前,尽管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证明黑洞确实存在的电磁观测数据,但是这些证据都是间接的──少数科学家会提出一些怪异的理论来作为黑洞的替代物,如“以苏解马”的科学家。直到2016年探测到的双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更是让人们愈加相信黑洞的存在。但引力波是类似于声波的“听”的方式,而电磁方式是一种“看”的方式,对于更倾向于“眼见为实”“有图有真相”的人类而言,以直观的电磁方式探测到黑洞还是非常让人期待的。
所以在2016年初引力波被直接探测到之后,视界面望远镜并没有放弃观测,反而以全球联网的方式,把这一探测技术推向了极致──以此反观潘建伟团队搞“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也类似正是如此──东西方科学家联合──潘建伟和他的在奥地利的导师蔡林格合作,量子通信实验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彼此独立地处理数据,也彼此验证和校对,保证了最终结果准确可靠──2017年底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团队,联合我国相关机构,与奥地利科学院蔡林格研究组合作,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中国-奥地利之间首次实验距离达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的分发,并利用共享密钥实现加密数据传输和视频通信。该成果标志着墨子号以具备了洲际量子通信保密的能力,为未来构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2019119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的期刊《物理评论快报》2019110号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举行的48届量子电子物理学科学大会上,潘建伟教授被授予代表国际激光科学和量子光学最高成就的兰姆奖,以表彰他在量子信息前沿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实验贡献。
如今地面京沪干线和天上的墨子号星地链路已经进行了整合。20179月底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全长2000公里,贯穿济南和合肥。而兴隆地面站通过光纤接入了北京的多个量子通信网点。政府机构、银行和保险公司正通过实际应用测试量子通信骨干网络──中国潘建伟团队带领中国队迅速走到了量子通信的前沿领域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上不计风险的投入,使得我们率先尝到成功的果实。
事情是1996年年轻的潘建伟来到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量子科学界大牛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当时蔡林格教授已经筹建了一间先进的量子实验室,1997年蔡林格在室内首次完成了量子隐形传态的原理性实验验证,成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经典之作。正是在那里潘建伟跟随导师蔡林格参与了整个实验,完成了光子的量子隐形传输实验,这个实验被认为是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端。2001年潘建伟回国组建实验室,向中科院申请了200万经费,当时的中科院基础局直接拨了400万给他。在中科院的重视和支持下很快就有了一批由中国人完成的量子信息领域的重要成果──2005年量子调控成为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近年来中科院启动量子卫星项目国家发改委启动京沪干线项目,为量子通信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极大的动力──潘建伟回国后经十余年耕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领头羊──潘建伟的老师蔡林格,也是量子科学领域的权威在量子通信领域,潘建伟和他曾经的导师既是师生,也是竞争对手。潘建伟在中国的境遇比蔡林格要好得多──正如蔡林格说:建立量子卫星的计划这项烧钱的计划面临异常复杂的申报手续,(欧洲空间局)太慢了,根本没有作出任何决策。蔡林格看到学生在中国干得热火朝天,主动向潘建伟提出,要加入到中国的量子卫星计划中来,潘建伟欣然接受。于是奥地利就成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的第一个国际合作伙伴。

4# 金佛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8-30 09:54:28|只看该作者
维也纳大学坐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已经有650年的历史。曾经培育过1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量子力学的奠基人薛定谔就曾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教学,直到去世。墨子量子卫星背后的科学家之一蔡格林也长时间在维也纳大学进行研究他带领的维也纳量子科学与技术中心的研究小组占据这片领域的前沿;在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和新加坡科学团队也有量子太空实验的计划。再看潘建伟,1970311日生于浙江东阳,先后毕业于马宅镇雅坑小学,吴宁镇中学1987年从东阳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 1996年硕士毕业经导师推荐,潘建伟赴奥地利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蔡林格教授(奥地利科学院院长)。1997年开始潘建伟每年都利用假期回到中国科技大学讲学,为中国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并带动一批研究人员进入该领域。他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历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所博士后研究员、高级研究员──1999年潘建伟作为第二作者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取得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这个实验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欧洲物理学会将其评为世界物理学的年度十大进展,美国《科学》杂志将其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2003年潘建伟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自由量子态隐形传输。2005年潘建伟与杨涛、彭承志等同事们发表了题为“13公里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朝向基于人造卫星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的研究论文后,13公里-这个目前国际上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的最远距离,其纠缠的特性仍能保持的实验结果。
“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这一领域的技术在各种层面的利用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芳、潘建伟等院士“跟跑”、“并跑”和“领跑”的实践工作不是结束,这段征途望不到尽头。中国也并不打算竖起藩篱──例如,潘建伟谈量子通信,是欢迎基于科学实验的严肃质疑的。但美国政府中有人是不喜欢潘建伟的,如2019214由潘建伟领衔的墨子号量子卫星科研团队凭借为下一代的安全通信网络奠定基础而获得美国科学促进会授予克利夫兰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团队在该奖项设立的90多年来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但中国科学家代表潘建伟院士因签证被告知无法入境未能出席这显然与201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科学超越界限的主题不符。
2019425梅晓春教授还在发电子邮件《郭光灿再破量子秘钥,潘建伟要不要给赏?》,特别是201949梅晓春教授还在发电子邮件《潘建伟团队的辩解和悬赏100万有用吗?》,其中他说:“潘建伟们把仍然是传统激光理论和技术做成的、保密等级低下的东西,套上量子力学的外衣,说成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并做成国家工程,是极其荒唐的事──试图用所谓的量子通讯来取代现有的通讯加密系统,是自不量力的,即无知又狂妄。因此我们根本不需要另搞一套量子通讯。与传统的光纤通讯相比,量子通讯工程没有任何优势,还是为国家和社会省些钱吧,别劳民伤财,不做也罢”──如果说梅晓春教授的这种批评还是“轻”的话,那么在美国的王令隽教授曾对潘建伟的批评就过“重”了。如他曾发文说潘建伟与奥地利科学院蔡林格研究组合作,是出卖国家科技情报;蔡林格奥地利曾见过达赖哪嘛,有“政治问题”,潘建伟是蔡林格的学生,也就牵连有“政治问题”,等等──王令隽教授不想自己是中科院公费留学派去美国的,虽说国家没有强调公费留学一定要回国工作,但这种陷别人于“政治险境”的猜测,能报答公费的培养?
还有王令隽教授借杨振宁院士反对王芳院士提搞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议,认为王芳院士的建议就是错的。但杨振宁院士和李政道院士都同时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院士曾反对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而李政道院士当时是支持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那李政道院士错了吗?中国政府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后错了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8-30 09:54:56|只看该作者
“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领域的技术在各种层面的利用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如胡锋教授不理解BBC科学报道印尼岛上发现新的人种”这件事情上的科学创新,也能给予启示──不是国内主流中像“北京有几位科学家对人类走出非洲的理论怀疑”就一定对,也不是国际像“西方科学家主张人类非洲单一起源说”就一定完善。因为他们的共同特点,都着重放在人类非洲起源走陆路的探讨方面。但打破“瓶颈”如果探讨还存在走海路的特定情况──打开地图看早在遥远的古代,虽然印度洋上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是阻碍东西方来往的一片难以逾越的水域,它们上面的亚非大陆──索马里、阿拉伯、波斯和印度西部沙漠一直伸展到海边,成为早有古人就开始从海上开辟“第二个孵抱期”的一条更直接便利的道路可考虑的方向
先说在3000多年以前,阿拉伯人顺着红海航行到了东非,还曾在波斯湾上航行过。因此,追溯到更遥远的古代,在第一个孵抱期世世代代在海边和海上生活的智人,其结果是使他们逐渐发现了印度洋的秘密──如发现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风总是从东北方的大陆上吹来,拂动着海水向西南流去。这时的海上总是晴空万里,积云和雨水都很少。4月至11月则恰恰相反,出现西南风,驱赶着云涛和海流不断驰向东北方,海上的雷雨也比较多。而横渡阿拉伯海,航海到远方的印度去的办法,也许早就能遇到夏、秋两季西南风,乘独木舟之类的工具,就能飘航到印度;冬、春季两季遇到东北风,再返回阿拉伯半岛和非洲,而建立起连接东西方非洲和印度联系的海路。
因为在第二个孵抱期,从《山海经》描述诞生的远古联合国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时开始,我国便流传有许多远方的异国。例如,东方海外的黑齿国,那里的人们牙齿是黑色的,喜欢吃蛇,也能玩蛇;南方海外的灌头国的人嘴部突出,以捕鱼为生;西方海外的奇肱国人会捕捉各种飞鸟;北方海外的聂耳国的人,耳朵较长,住在海岛上,是猎虎的能手。这些有趣的传说,看起来仿佛都是充满了幻想色彩的荒诞神话,但是仔细加以分析,便会觉得其中的一些国度与印度洋及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上的许多地方相似。传说往往以现实为基础,其中有一些很可能是古人在海上的见闻实录,或在航途中从其他民族古人那里听来的,也许有一部分是真实的情况。总之,如果是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人类祖先,离开非洲,有一部分迁移来到阿拉伯海的也门和阿曼海岸边生活。
例如,据欧洲、美国和南非科学家的报告,他们在南非印度洋沿岸的“布隆博斯洞穴”中就发现,距今约7.5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佩戴由贝壳制成的珠链饰物。这一贝壳珠链的发现,不仅提供了人类最早开始在大脑之外存储信息的确切证据,而且提供了早期人类早在南非印度洋沿岸生活的确切证据。他们如果在数万年间能发明一些用蒙着海豹和海象皮的小舟,或用芦苇捆扎成的小船,或者就是用独木舟,在缓缓漂浮木块的洋流水道上跟随着行进,又顺着风一桨又一桨地用力划行着,向着迷茫不清的海面驶去,虽到处都潜伏着不可捉摸的危险,但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阿拉伯海岸,尽管许多古人曾经葬身在变幻无常和神秘莫测的海里,可是他们之中有人却汲取了更多的经验教训,勇敢地划着小皮舟或芦苇舟或独木舟,在东方的海面上越驶越远。而且,也许经验告诉他们,有一股海水从印度那边滔滔不绝地涌入,在这股海流下面,隐藏着数不清的鱼。这对捕鱼为生的海上古人来说,也是一种强烈的诱惑!终于有一次,他们驶行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远,逐渐驶入了那股夹藏着大量游鱼的暖流悄悄向东偏移,丝毫也不觉驶近了迎面而来的另一条陌生的印度海岸。后来又把他们送到了纳马达河和恒河流域,从印度到缅甸,缅甸到我国云南。如果遇上这一股是从印度通向阿拉伯半岛的洋流,反之亦然。

6# 青城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8-30 09:55:24|只看该作者
这项研究曾有探险家注意到太平洋上的土阿莫图群岛的民族起源,再仔细察看埃及一座大金字塔内壁画上的芦苇船图形;与此相似的芦苇船,至今还在南美高原上的的的喀喀湖上应用。他们认为大洋可能不足以成为古人类往来的障碍,古人很可能就是乘坐芦苇小船漂航能到印度去的。于是他们在青尼罗河发源地的达拉湖边砍了12吨芦苇,按照从金字塔里抄绘来的图纸捆扎了一 条小船,大约一个月就漂航了3300公里。而关于独木舟,大约在17世纪末,英格兰中部兰开郡的马丁湖被排干了,当人们在开挖湖底的时候,无意中掘出了一只独木舟,接着又是一只……,就这样一共挖出了8只。最初人们以为这几只独木舟不过是英国古代原始人类的遗物,但是经一位名叫李依的学者仔细研究和比较分析这些独木舟的式样和大小,发现竟和当时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没有什么不同。如果鉴定没有错,这唯一的可能性只能是古代的美洲印第安人曾经到达过英国。
难道古代的印第安人就是凭借这种原始的独木舟漂过辽阔的大西洋到英国来的?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从美洲中部炎热的墨西哥湾,也有一股宽达几个公里的墨西哥湾流,以每昼夜150公里的流速偏向北西,流到英伦三岛的西岸,然后再向北流到挪威的海面,最后消失在北极圈里。这股巨大的海上“河流”曾卷带着一些美洲的热带树木流到北欧沿岸,给古人以启发。独木舟漂洋过海虽然充满了危险,但是在顺利的情况下,却不是不可以成功的。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迷航的独木舟在漂洋越海的途中被大海所吞噬,真正到达印度海岸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与大海完全隔绝的巴蜀各地区考古,都发现有一种像船的棺材悬在悬崖上,而并非发现于中国东南的海边。很可能,5000多年前巴蜀还是内陆盆塞海,那些侥幸逃生的人类的非洲祖先,经阿拉伯海的洋流乘独木舟之类的工具到印度,从印度到缅甸, 缅甸到云南,云南到广西,北至内蒙古,特别是进入中国后,就迁居到水草丰美、适宜于渔猎生活的巴蜀内陆盆塞海,并按照曾在阿拉伯海湾生活的方式制造了这些像船的悬棺的独木舟。在四川省盐亭县天垣乡盘垭村发掘出的“盘古王表”和盘古王退位后南迁的传说,以及在四川发掘出的三星堆、金沙等古遗址发现的远古文明,和巴比伦古苏美尔人是蜀人等,也为这种东西方往来的远古交流提供了证据。因此,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人类祖先迁徙到中国,如果走的是海路,就不需要10到15万年,用年差挑战“非洲起源”说难于成立。因为柳江人和鄂尔多斯人的时间测定在10到15万年区域,说明也可能是从海路来中国的。
由此不难想象人类和人类文明的起源有两个孵抱期:一是非洲到中东的地区,一是古巴蜀盆塞海及周边东南西北中的地区。人类的大迁徙曾在这两个方向有过多次的来回,但在非洲起源,有杂交分子人类学DNA交叉的过硬测量证据,而远古联合国起源于第二个孵抱期有这种证据吗?虽然在这第二个孵抱期是游团、部落、酋邦组织形态都有的集成体,类似今天的联合国的民族组成 ,难以找到一个统一的基因样本。但远古联合国的地域核心毕竟只是在古巴蜀盆塞海四周,比今日联合国组成小得多,即使在这四周都有争抢的本土文明起源说与演化论。现拿复旦大学王传超博士的中国人三个超级祖先起源看,起底王传超分子人类学的真实观,其实正是他的《川西羌语支人群的遗传结构》一文,他给我们提供了远古联合国起源于第二个孵抱期的DNA基因考量,即使这工作做得很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8-30 09:57:17|只看该作者
分析完胡锋教授的疑问,再看梅晓春教授的《潘建伟团队的辩解和悬赏100万有用吗?》的文章,排除梅晓春教授对潘建伟团队恶意攻击的话外,我们来理智顺着梅晓春教授反对“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说的三个问题技术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在各种层面还可利用参考的地方。首先是梅晓春教授说:“量子秘钥采用的是物理方法,用光子的偏振来编码。然而光的偏振是很容易测量的,而且可以用多种方法测量,其安全性根本没有保证”──什么叫“偏振”?与球量子的自旋对照,在“三旋理论”中属于类似“体旋”。在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通信理论上,正是靠围绕“实验星球”作圆周运动的量子纠缠对中的一个“实验粒子”,一边要作“体旋”的“偏振”运动,类似光纤通信发信息的旋转运动在进行编码一样──但即使这样,发主要内容一开始也还不能“实时通信”,而类似发电报或发微信,要等到双方都实时同时开通机子才行。2019417日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上海“观察者”网发表的《对量子通信,公众百分之七八十都有误》的文章中,他回答科普作家汪诘关于星球之间量子纠缠实时通讯是建立不起来的”问题时说:“肯定是一开始就建立实时通讯”──这有一点量子力学的背景,你要拿什么波之类的实时通讯”?
刘慈欣说:在现实中其实量子纠缠也同样不能进行实时通讯。比如墨子号卫星和地面是不能通讯的,但是你注意墨子号的研制团队,其实现在公众百分之七八十都有个误解,认为墨子号能用量子和地面通信,但是我注意到墨子号的研制团队在对新闻媒体的时候,当然他不承认这一点,没有明确承认这一点,也没有明确否认这一点,他没有明确地跟公众说明,明明白白地说明,我这个不能通讯,只能加密。没有这样说,或者说过也很少,所以我理解好像这就是跟科幻一样,可能是有意地在回避某些东西”。刘慈欣的理解有一半是对的──墨子号卫星和地面是不能实时通信”,但不是“不能通讯”。
梅晓春教授说的第二点是:“激光就是光子的克隆,谁说量子态不能克隆?潘建伟承认,量子秘钥用的不是单光子,而是弱激光束。如果采用弱激光束,还是量子通讯吗”──梅晓春激光就是光子的克隆”也只有一半对──激光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激光原理”,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这种“克隆”离不开“电子”,也离不开“电子”绕原子核的旋转──这与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通信理论上的里奇张量效应有相同的地方。
但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的里奇张量效应使用的“信道粒子”是明确的──是引力子──是类似正、负的虚数或复数的量子──这在超出光速的距离范围外就会起作用;在小于或等于光速的距离范围内,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的韦尔张量效应使用的“信道粒子”,是类似正、负的实数或复数的量子。因此潘建伟的“量子通讯”使用的“信道粒子”也是明确的──梅晓春潘建伟说的是:“不是单光子,而是弱激光束”──即不是“电子”,也不是无线电通讯,而是弱激光束无线通讯。梅晓春问:“如果采用弱激光束,还是量子通讯吗?”
我们替潘建伟回答:“是”──它之所以不是“传统激光的方法仅仅披上量子力学外衣的传统激光保密通讯”,是因“传统激光保密通讯”成熟的,仅是“有线”的类似光纤的激光通讯;其二,传统激光的方法不是在“量子信息隐形传输”上下功夫,而潘建伟团队这样做了,而且宣称是从国际承认正统的否定贝尔不等式不成立实验的量子通讯大师蔡林格教授那里学得方法──这在中国科学家中没有第二个。潘建伟团队超越蔡林格团队,是我国墨子号卫星首先做了和地面“量子通讯”实验──即使不实时通信”,但它超出光速的距离范围,就是说它涉及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的里奇张量效应使用的“信道粒子”,是类似正、负的虚数或复数的量子──而不是之前蔡林格团队在地球上做的“量子通讯”实验──这是在小于或等于光速的距离范围内,是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的韦尔张量效应使用的“信道粒子”──是类似正、负的实数或复数的量子。

8#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8-30 09:57:50|只看该作者
“量子通讯”的成熟,是以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人工智能成功为最高标准──假设定为是100G智能互联网通信,它目标类似“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智能手机”的使用──它的意义在于快速、大信息量的全球、全太阳系的全覆盖的万物互联网通信。那么潘建伟团队的“弱激光束无线通讯”的量子通讯做成熟,也算10G智能互联网通信──它赛过目前5G6G智能手机与互联网通信的前景。为啥潘建伟团队不说他们的量子通讯“信道”中“弱激光束,要包含多少个光子?传输200公里后,仍然有没有信号?光子被光纤吸收多少个?剩下的几个中偏振值不变仍然有效的有几个”──连这种数字都不公布?也许是他们对量子信息隐形传输实验中从韦尔张量效应到里奇张量效应的认识还没有把握,甚至对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实验中的“第二信道”韦尔张量效应的弱激光束量子秘钥,在具体操作用传统激光方法时也遇到很多困难,但不妨碍他们已走进“量子通讯”。
梅晓春教授说的第三点是:“量子密钥分配只能采用点对点的模式,因此不能在互联网上进行非点对点的传送。除了要求发送和接收两端同时拥有专用的量子通道和发送接收设备,还不允许线路中间有任何中继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存在,因为这些都是可能产生泄密的部位”──量子秘钥的安全传输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实现“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智能手机”使用的时代也存在──这不完全是“安全”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出路也在于“社会”。
例如,这可类比联系人工智能造假来解决。2019416日《科技日报》记者张佳星发表的文章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网络对抗从人与人的对抗进化为智能化、自动化的平台间对抗,作为数据保护和隐蔽通信中的关键技术,信息隐藏技术必须有所改变”──生成对抗网络,简称GAN的新兴技术,是一种生成模型,通过将两个神经网络的对抗作为训练准则,可以自动生成图像,包括自动篡改图像。GAN的魔力在于两个神经网络之间的竞争,除了自动生成之外,GAN的开源性也带来巨大的隐患。开源代码,意味着谁都可以用,代码一经开源将“变幻无穷”──非法用户除了借助视频编辑工具复制后再修改,甚至未经授权转拍视频内容。这些操作都是为了得到可以任意修改的“白板”。防造假需嵌入抗编辑水印──抖音等微视频APP的普及,使得视频的发布非常频繁。据统计,大量的合成信息占据了互联网,如合成声音、生成图像、AI合成不存在的人像等,约占网络信息的30%──人工智能造假,将在尽可能“自然”的前提下,完成自动生成。例如自动生成带来的危机是规模性、密集度的大幅增加──在社会事件的舆论方面,机器人水军如果操纵舆论,将使国家安全置于风险之中。
技术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的“造假术”也可被加以利用──通过让两个神经网络对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从识别事物升级到有能力创造事物。这就意味着对这一代码的研究必须比对手更透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就要求水印在视频中是隐藏着的,而且不能够被编辑,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被用来嵌入这些“入木三分”的水印──希望能够完成嵌入和检测两方面的技术输出。深度学习在许多模式识别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给信息隐写和隐写分析带来新的方法和挑战信息隐藏技术可以借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思路,利用神经网络的对抗生成隐藏信息,获得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与生俱来的自适应、海量等特点。所以转换到对于“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的基础研究者来说,可以看到因为“思路不同”,传统分析的无线电信息传输和光纤激光信息传输手段难以发现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实验中“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是一起结合隐藏量子引力信息隐形传输中──这是类似“天下”型第三极科学“0→1→无穷大”的深度学习“三旋理论”模式下,才被轻易破解的;以下就来初步介绍这方面的成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07:18,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