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脆裂性打击|查看: 75014|回复: 43
[疾病

新冠病毒感染细胞关键机制找到

 [复制链接]
21#
 戏网 发表于: 2020-5-10 13:14:45|只看该作者

国际社会:中国携手全球抗疫 彰显大国担当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国际社会:中国携手全球抗疫 彰显大国担当

  多国人士指出,中国及时向国际社会分享抗疫经验,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为全球抗疫和经济恢复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充分展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

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 洛科克
  中国采取了自己的政策来应对疫情,现在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已经在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帮助,我们期待中国可以继续帮助世界抗疫。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 奥托尔巴耶夫
  中国抗疫经验有效,包括良好的疾病治疗水平、组织能力和医疗体系。
  南太平洋瓦努阿图岛国医疗水平有限,各种防疫物资匮乏。一架来自中国的货运包机日前降落在瓦努阿图首都维拉港,送去了呼吸机、口罩、检测试剂等物资。当地的中资企业还为瓦努阿图维拉港中心医院建设了12套集装箱式的隔离病房,大大提高了医院应对疫情风险的能力。

瓦努阿图卫生部代理总司长 强森·瓦拜尔特
  中国的援助物资让瓦努阿图人民直接受益,其中呼吸机以及防护设备等尤为重要。

哥伦比亚外长 布卢姆
  我代表哥伦比亚政府和人民感谢中国政府的支持,这将增强我们的卫生防疫能力,我们愿与中国携手共同战胜疫情。
  眼下中国生产生活正有序恢复,多国人士认为,中国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有利于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动力。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经济学教授 加里·理查森
  我认为中国经济将平稳复苏,因为中国对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有了很好的应对措施。他们现在有很好的制度,并且加强了检测,人们都很重视个人责任,知道如何保护整个社会,中国在疫情防治上做了很棒的工作,这也让复工复产快速而安全。

阿联酋前驻华大使 欧麦尔·白伊塔尔
  中国政府在抗击疫情恢复生产方面作出的贡献,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度契合。疫情的冲击是全球性,各国都无法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走出危机恢复经济。
  (总台记者 徐德智 宋瑶 高雪 林清辉 李长皓 许弢 周宣)
22#
 格尼薇儿 发表于: 2020-5-20 23:14: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为什么新冠病毒难溯源?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为什么新冠病毒难溯源?

  (抗击新冠肺炎)为什么新冠病毒难溯源?
  中新社北京5月20日电(李京泽)新冠病毒来势凶猛,波及范围之广显现出其为祸人类的“野心”,出于科学防控的紧迫、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病毒溯源引发持续关注。
  此前,来自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已对新冠病毒全基因组进行分析并公开发表结果,证明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也就意味着它很大可能是从天然宿主跨种传播到中间宿主,再由中间宿主跨种传播给人。而这条看似简单的传播链,环环充满迷雾,阻碍着科学家探索的脚步。
  《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基于基因组数据比对等分析发现,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但研究人员介绍,鉴于这是回溯性研究,此次疫情暴发的具体病毒来源还有待确定。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曹务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新冠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率很高,提示病毒可能是在中间宿主体内完成进化后传染给人的,与此前的病毒传播有很大的区别。
  伦敦大学学院遗传所的研究员发布了一项题为《SARS-CoV-2的基因组多样性和复发性突变的出现》的论文也印证了病毒的进化能力,其认为新冠病毒在2019年10月6日至2019年12月11日期间或已在全球迅速传播,并且仍在反复发生突变以适应其人类宿主。
  “病毒性质改变意味着发生条件和传播路径改变,科学家不能按照原来的溯源脚本,而是要不断探寻新的方法。”曹务春对记者说。
  再看作为中间宿主到人类节点的“零号病人”,至今同样成谜。
  “零号病人”对应的学术用语为“原发病例”,可以通俗理解为在该病例身上病毒首次从动物进入了人体。而动物可能感染了一个人,也可能感染了一批人。
  据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等人刊发在权威医疗期刊《柳叶刀》文章显示,作为最早报告疫情的国家,中国的第一例患者发病时间为2019年12月1日。考虑到潜伏期因素,该患者应在2019年11月被病毒感染。
  但最先报告的病例,却不一定是病毒源头。随着各国病毒溯源工作的开展,多国追踪“零号病人”的时间线逐渐提前,比较之下,难成共识。
  在医学期刊《国际抗菌剂杂志》上一篇题为《新冠病毒2019年12月底已在法国传播》的论文显示,在2019年12月2日至2020年1月16日期间一名感染流感的重症病例核酸检测呈阳性。该病例与中国缺乏关联,发病以前没有外国旅行史,表明新冠病毒2019年12月底已在法国传播。
  意大利米兰马里奥—内格里药理学研究所所长朱塞佩·雷穆兹研究发现,去年11月下旬和12月,在克雷马等地区出现超过10例与季节性流感无关临床上疑似新冠肺炎的病例,这可能意味着新冠病毒已在意大利潜伏数月而未被发现。
  上述研究表明在中国发现确诊病例之前,其他国家就有了类似的确诊病例。“零号病人”在哪里?世界科学家还难以给出答案。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表示,血清流行病学是找寻“零号病人”的一种方法,目前人群中也确实存在血清阳性本底,但由于缺乏相关记录很难明确感染时间。另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无症状感染者为病毒溯源再添迷雾,金奇说,如果“零号病人”是无症状或者轻微症状感染者,没有就医记录,对他的指认则无从谈起。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溯源之难,则真切地体现在研究过程中庞杂的资料与多学科的交叉。金奇说,溯源需要把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综合所得的线索,交织成一个互相印证的网络。
  而做到相互印证,更是难上加难。时至今日,艾滋病、埃博拉、SARS等疫情从未明确找到严格意义上的“零号病人”,而一些病毒从天然宿主到人的传播链条至今未被彻底印证。
  “不能因为难就放弃寻找”,曹务春认为,溯源的目的是使现在的防控找到目标,从长远看,则是避免类似疫情再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
  同样,不能因为难就罔顾科学、主观臆测。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法德拉·沙伊卜表示,“病毒起源”这样的专业问题应该交由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去回答。科学问题应由科学家来揭晓答案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团队正在病毒溯源问题上展开合作。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3#
 爱你三千年 发表于: 2020-5-23 00:13:37|只看该作者

重磅!陈薇院士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发布

源自:健康时报
  全部产生免疫应答!
  5月22日,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刊登了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的新冠疫苗人体试验临床数据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一期临床108个志愿者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

  最新研究表明,这是第一种进入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的COVID-19疫苗安全、耐受性好,能够在人体内产生抗SARS-CoV-2的免疫应答。在108名健康成人中进行的开放标签试验显示,在28天后显示出了有希望的结果,最终结果将在6个月内进行评估,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确定它引起的免疫反应是否能有效地预防SARS-CoV-2感染。
  在《柳叶刀》方面提供的资料中,负责这项研究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陈薇说道,这是一个里程碑。“该试验表明,单剂量的新型5型腺病毒载体COVID-19(Ad5-nCoV)疫苗可在14天之内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使其有可能进一步研究。”陈薇表示,“但是,应谨慎解释这些结果,开发COVD-19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并且触发这些免疫反应的能力并不一定表明该疫苗将保护人类免受COVID-19的侵害,这一结果显示了开发COVID-19疫苗的希望,但距离所有人都能使用这种疫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COVID-19大流行的长期解决方案。当前,全球有超过100种候选COVID-19候选疫苗正在开发中。在该试验中评估的新型Ad5载体COVID-19疫苗是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
  它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腺病毒,该病毒容易感染人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将编码SARS-CoV-2穗突蛋白的遗传物质传递给细胞。然后,这些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并到达淋巴结,在免疫系统中,淋巴结会生成抗体,这些抗体会识别突刺蛋白并与冠状病毒抗争。
  “我们的研究发现,预先存在的Ad5免疫可以减慢对SARS-CoV-2的快速免疫反应,并降低反应的峰值水平。此外,高度存在的Ad5免疫也可能会对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的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教授表示。
  研究者指出,该试验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其样本量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以及缺乏随机对照组,这限制了对疫苗产生更罕见不良反应的能力或为其产生抗炎药的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该试验疫苗之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已在武汉启动了一项针对Ad5-nCoV疫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2期临床试验,以确定是否可以复制该结果。

〓 相关链接
24#
 宇彬 发表于: 2020-5-24 00:14:30|只看该作者

我们距离疫苗还有多远?陈薇的谨慎与牛津的忐忑

源自:东方网·纵相新闻
原文标题:我们距离疫苗还有多远?陈薇的谨慎与牛津的忐忑
⊙记者:程靖

  研发有效的疫苗是控制新冠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根本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100多个COVID-19候选疫苗正在研发当中。

图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全球疫情数据图  fe21-itzixrs6214724.jpg  保存到相册

  现有公开报道中,中国陈薇院士团队与牛津大学研发团队暂时处于领先位置。但无论是谁,尚都无法给出一个安全疫苗准确“出生时间”。
  其中中国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安全、耐受且能引发免疫应答;而此前新冠疫苗项目被报道“失败”的牛津大学发布公告称,“临床研究很顺利”,正在招募志愿者进行下一阶段的人体试验。

陈薇团队疫苗试验:需谨慎解读
  5月22日,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中国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的新冠疫苗人体试验临床数据结果。
  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研究结果显示,首个进入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苗(SARS-CoV-2)安全,耐受性良好,一期临床108个志愿者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
  该试验在武汉招募了108名18-60岁的健康成年人进行试验。研究人员在志愿者接种疫苗后定期采集其血液并进行检测,以确定该疫苗是否激活了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两方面的免疫应答。理想的疫苗应同时产生抗体和T细胞应答来防御SARS-CoV-2。
  该疫苗使用的是一种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腺病毒,易感染人类细胞,但不致病)将编码SARS-CoV-2刺突(S)蛋白的遗传物质传递给细胞。随后,这些细胞产生S蛋白,并到达淋巴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识别S蛋白并击退冠状病毒。
  结果显示,在接种疫苗后的两周内,所有剂量组都产生了一定水平的针对SARS-CoV-2S-RBD蛋白的抗体免疫应答,但不一定能够对抗该病毒;一些受试者能够检测到针对SARS-CoV-2的中和抗体。
  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的结合抗体出现了4倍增长;所有剂量组产生中和抗体的受试者比例也有所增加。
  此外,该疫苗还在大部分受试者中诱导产生了快速的T细胞应答,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这种应答更强,并在接种疫苗后第14天达到峰值。
  论文称,最终结果将在第六个月进行评估,但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验证该疫苗所诱导的免疫应答是否能有效保护人们免受SARS-CoV-2的感染。

图说: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的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图/央视新闻  8a2b-itzixrs6214766.jpg  保存到相册

  陈薇院士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试验表明,单次接种复制缺陷型人腺病毒5型载体(Ad5-nCov)新冠疫苗在14天内就能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应答,这使其成为具有潜力的可以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候选疫苗。”
  但陈薇也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结果,“研发COVID-19疫苗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并不一定表明该疫苗能完全保护人类免受SARS-CoV-2的感染。这些结果为新冠疫苗研发提供了积极前景,但距离该疫苗上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研究人员也指出,高水平的Ad5(普通感冒病毒载体)预存免疫力会同时削弱该疫苗的抗体和T细胞应答。在这项研究中,44%~56%的受试者存在高水平的Ad5预存免疫力,这些受试者的所产生的抗体和T细胞应答相对较低。
  “我们的研究发现,预先存在的Ad5免疫可以减慢对SARS-CoV-2的快速免疫反应,并降低反应的峰值水平。此外,高度存在的Ad5免疫也可能会对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的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教授表示。
  研究人员还指出,该试验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其样本量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以及缺乏随机对照组,这限制了对疫苗产生更罕见不良反应的能力或为其产生抗炎药的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该试验疫苗之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牛津大学:疫苗试验没失败,很顺利!
  牛津大学的新冠疫苗项目自启动以来备受瞩目。早在4月中旬,该疫苗尚未开始临床试验的时候,研究团队就已列出时间表称,将在9月之前生产至少100万剂疫苗。
  本周早些时候,有报道称牛津大学该疫苗的恒河猴试验显示,接种疫苗的猴子鼻腔中新冠病毒的数量与未接种疫苗的猴子相同,表明接种疫苗的猴子仍被病毒感染并传染他人,意味着疫苗试验“失败”。
  但牛津大学新冠疫苗项目负责人、免疫学教授安德鲁·波拉德在接受英媒采访时,为该项目做出辩护,由于接种了疫苗的猴子没有出现任何肺部损伤,该疫苗可以预防猴子感染肺炎。
图说:安德鲁·波拉德教授。图/PA  df1f-itzixrs6214778.jpg  保存到相册

  波拉德认为,这个结果为开展疫苗人体试验提供了足够的基础。
  牛津大学22日在学校官网上发表声明称,该校新冠疫苗试验团队正在招募10260名志愿者进行疫苗下一阶段的人体试验。
  波拉德教授在声明中表示:“临床研究进行得很顺利。”
  声明写道,新冠疫苗最初的试验于4月展开,并进行了超过1000次免疫接种。第二阶段的研究将扩大接受疫苗接种的人群年龄范围,包括少数老年人(56-69岁和70岁以上)和儿童(5-12岁之间),以评估疫苗对不同年龄段人群产生的免疫反应,受试者将照常生活,以观察疫苗是否能预防自然暴露后的感染。

图:牛津大学研发的新冠疫苗ChAdOx1nCoV-19。图/Handout  65f0-itzixrs6214810.jpg  保存到相册

  第三阶段则将评估疫苗对更大范围的成年群体产生的保护效果。所有参加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成年受试者将被随机分配接受一剂或两剂牛津大学项目组研发的ChAdOx1nCoV-19疫苗或许可疫苗(MenACWY),后者将被用作“对照”进行比较。
  MenACWY疫苗是针对A,C,W和Y型脑膜炎球菌的许可疫苗,自2015年以来已在英国作为常规疫苗接种给青少年,可预防脑膜炎和败血症等常见病。该疫苗也是高危国家的旅行疫苗。MenACWY疫苗在本研究中用作“主动控制”疫苗,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参与者对ChAdOx1nCoV-19的反应。
  但波拉德也向BBC坦言:“想知道究竟何时才能证明疫苗有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需要证明这段时间暴露在病毒中的人,有足够的人属于对照组,以评估新冠病毒疫苗是否能保护他们。秋天可能可以取得结果,但很难预测。”
  近期英国商务部长阿洛克·夏尔马(AlokSharma)透露,如果疫苗被证明有效,英国计划购买多达3000万剂。
  另据路透社报道,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要求下,美国卫生部已同意出资12亿美元(约合85.38亿元人民币),支持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学的新冠疫苗试验项目,以确保美国获得首批潜在疫苗。
  报道指出,来自美国的资金将使牛津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在美国进行,届时将有3万人参与临床试验。美国已向阿斯利康预定了3亿剂疫苗。

疫苗几时能出?万里长征第一步
  对于新冠疫苗9月能否研发成功,欧盟药品管理局方面认为,疫苗不太可能在9月份准备就绪,至少要半年后也就是2021年初,可能会看到乐观的一面。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蔡宇伽教授对看看新闻表示,从疫苗的研发进度讲。Ⅰ期注重安全性;Ⅱ期会评估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III期则非常关键,需要非常大量受试者,由于现阶段中国国内新冠肺炎的发病率已经很低,很难开展Ⅲ期临床研究,结果将很难评估。
  蔡宇伽认为,新冠疫情依然有很多不确定性,疫苗研发对全球抗疫有重要作用,全球值得共享研发进展与遇到的问题。

图说:牛津大学疫苗试验中,志愿者接受疫苗注射。图/AP  ba62-itzixrs6214834.jpg  保存到相册

  疫苗的产能也至关重要。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李一诺22日撰文写道,全球范围内达到新冠病毒的“群体免疫”需要全民接种疫苗,这意味着数十亿剂疫苗的产能。
  “由于建设新的疫苗厂房往往需要投入数亿美元并耗时数月,如果要在12至18个月内大规模生产新冠疫苗,针对疫苗厂房的投资建设和改造需要从现在开始。”李一诺说。
  “目前哪种技术将试验成功还不明确,而不同疫苗技术对厂房的要求不同。灭活疫苗市面上很常见,但由于生产所需的生物安全3级标准厂房等挑战,目前全球范围内研发灭活疫苗的公司并不多。生产mRNA疫苗依靠制备核酸分子,特点是可以快速并大规模生产,但由于技术较新,还没有相应的生产设施、技术人员和质控工艺,且需要超低温冷链运输,难以满足全球需求。”
  李一诺认为,在技术前景不确定、各技术路线的产能有限的情况下,最稳妥的方式或许是提前为多个技术路线布局产能,不然,各国将面对疫苗成功研发但花费数月等待生产的尴尬。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5#
 贡嘎主峰 发表于: 2020-6-4 02:14:00|只看该作者

Mavrck:COVID-19对创作者的影响

源自:199IT
原文标题:Mavrck:COVID-19对创作者的影响

  COVID-19大流行继续影响全球经济,创作者们正在尽最大努力适应。最近,我们根据Mavrck指数调查了675名创建者和意见领袖,以确切地了解COVID-19是如何影响创作者和消费者行为的。
  意见领袖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内容:绝大多数意见领袖(72%)已经在他们的内容中添加了疫情相关内容,但他们表示仍然在发布追随者想要看到的典型内容。超过15%的意见领袖倾向于发布关于这场大流行的帖子,将他们的内容主要转移到关于COVID-19或其影响的内容上。
  对意见领袖内容的参与度保持不变或有所增加:34%的意见领袖发现他们的参与度在增长。有趣的是,超过50%的意见领袖表示,他们改变了内容,主要与大流行有关,但他们的参与度有所增长。某些类别和人物角色的参与度也有所上升。以下内容类别的参与度最有可能出现增长:时尚/配饰(41%)、健身(40%)、旅游(36%)和育儿(34%)。
  大多数意见领袖希望参与#CreateForGood活动:69%的意见领袖没有参与COVID-19影响的活动,但有兴趣这样做。
  超过1/3的意见领袖已经或可能很快降低费率:品牌继续削减营销支出,一些意见领袖也不得不降低费率,以继续获得品牌支持。当被问及是否因为COVID-19的影响而调整了费率时,37%的受访意见领袖已经降低了费率或者未来可能会降低费率。
26#
 跳台 发表于: 2020-6-9 22:40:52|只看该作者

在今天外交部记者会上,华春莹反问了美媒记者一个问题──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在今天外交部记者会上,华春莹反问了美媒记者一个问题── 源自: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6月9日报道“假设今天在外交部南楼附近车流量比平时增加了几倍,你能就此得出什么重大结论呢?”
  6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应美媒记者提问时,反问了记者一个问题。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在9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提问称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个团队日前发表一篇论文,通过对武汉医院附近交通流量和相关百度搜索的分析,提出新冠肺炎可能去年8月末就开始在武汉传播的可能性。中方是否注意到这一研究,对此有何评论?
  华春莹说,我还没有看到你说的这个研究论文,但我觉得如果仅从交通车流量等一些表象来得出这个结论,实在是出奇的荒谬。我倒是看到不久前有报道说美国国防部主要承包商──内华达山脉公司也有过类似报告,也是通过交通道路等方面的一些现象得出病毒源自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结论,但后来很快就被美国野兽日报网站“打脸”。该网站一一列举事实,证明报告中所谓的“证据”漏洞百出,完全站不住脚。
  华春莹认为,在这一问题上还是应该尊重科学。“大家从网上看到了大量报道,包括美国媒体提到去年秋天美国的‘电子烟疾病’、大流感病患及死亡者中有感染了新冠病毒的病例。面对各种各样的传说,我想正确的办法还是应该交给科学家经过科学考察研究来得出符合事实的科学结论。”
  华春莹指出,中美两国以及国际社会现在面临的一个共同任务,就是要与那些虚假信息作坚决斗争,团结一心,尽快战胜疫情。
  对于华春莹的答复,这位美媒记者并不甘心,继续追问:“哈佛医学院在美国是顶尖的专业团队,你是对他们的研究方式表示质疑,还是需要了解更多情况之后才能作出具体回应?”
  华春莹回应称,你说哈佛医学院是顶尖的,但是国际上还有很多顶尖医学家、疾控专家和顶尖医学杂志,都发表过很多观点。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医学专家,没有资格去评判。但是感觉仅从交通车流量来得出关于病毒的结论,这是常人不可以想象的。假设今天在外交部南楼附近车流量比平时增加了几倍,你能就此得出什么重大结论呢?我觉得这种研究方式非常牵强。
  华春莹指出,事实上,在病毒源头问题上,针对中国已经有太多的阴谋论,对中国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国际社会当务之急是团结合作,尽可能控制疫情蔓延,抢救更多生命。终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中国的牺牲和贡献,值得更加公正、公平、客观的评价。
  华春莹表示,中国国新办前两天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有大量翔实材料,建议你们认真读一读并大力推荐报道。

〓 相关链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7#
 解解花语声 发表于: 2020-6-25 11:04:57|只看该作者

新冠非典型症状:嗅觉丧失,为何此前鲜有提及?

源自:健康时报
原文标题:新冠非典型症状:嗅觉丧失,为何此前鲜有提及?

  (健康时报记者 林敬)6月24日,在北京市召开的第131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吴国安介绍,近期的病例中,发病症状可能出现典型与不典型,病例大部分有发热症状,部分病例有咳嗽、乏力、咽痛、腹泻症状,有嗅觉改变的33人,味觉改变21人。而此症状在武汉新冠肺炎患者中却鲜有提及。

  参考消息网4月21日曾有报道称,嗅觉完全丧失是西班牙新冠肺炎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一些研究表明欧洲80%的患者都存在这一症状,但这种情况在中国的病例中却非常少见。西班牙卫生部关于新冠肺炎的科学技术信息文档(4月4日更新)收录的对中国武汉一家医院的214位患者研究的结果也显示,只有5%的患者出现了嗅觉部分丧失。
  难道嗅觉、味觉改变,与新发地病毒基因测序来自欧洲方向有关?
  “实际上,此前的新冠肺炎患者也是存在嗅觉、味觉的改变的”,浙大一院感染科盛吉芳教授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她接诊的患者中有百分之十几的患者都存在这种情况,有些患者目前还没有完全恢复嗅、味觉功能。在她看来这可能与新冠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的神经损伤有关,当然所有的病毒也都可能会损伤颅内神经,进而影响味蕾神经、嗅觉神经。
  “各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都可能会影响到嗅觉和味觉,比如我们熟悉的感冒、鼻窦炎、鼻炎等都会因为直接影响到鼻黏膜,而引起嗅觉减退或消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教授说,“在此前的新冠肺炎患者中也存在这样的症状,只是它们不像发烧、咳嗽会带来身体明显的的不舒适,表现不突出,以致很多患者并没有太当回事。嗅觉味觉异常可以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之一”。
  西班牙纳瓦拉大学医院的耳鼻喉专家尼古拉斯佩雷斯曾对埃菲社记者说,有关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现嗅觉完全丧失的症状最早是在德国开始引起医生的注意。他表示,“嗅觉完全丧失是新冠病毒感染诊断时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但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症状,以至于很少被提及。”
  “现在我们问许多无症状感染者病史时,他们常会提及到嗅觉、味觉的改变,因此,要重视这些症状表现”,王贵强教授说,“尤其是在这段时期,如果出现嗅觉、味觉的改变,建议早期做筛查,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聚焦北京地区新冠疫情
28#
 伪装妖孽 发表于: 2020-7-20 10:06:00|只看该作者

这一幕还是出现了:美国一天超中国大陆所有

源自:环球时报
原文标题:这一幕还是出现了……美国一天超中国大陆所有

  美东时间7月18日17:33至19日18:34,美国新增确诊84033例,超过中国大陆目前所有累计报告确诊病例数。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截至美东时间19日18时34分,美国全国共有3760975人感染新冠肺炎,死亡人数达到140471人。美东时间7月18日17:33至19日18:34,美国新增确诊84033例。
  据国家卫健委消息,7月19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例(四川3例,内蒙古1例,山东1例),本土病例17例(均在新疆);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在上海)。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4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65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3例(其中重症病例3例),现有疑似病例4例。累计确诊病例201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929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7月19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249例(其中重症病例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799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3682例,现有疑似病例4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72333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7204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3例(境外输入4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例(境外输入1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5例(境外输入3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54例(境外输入87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2386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885例(出院1294例,死亡12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6例(出院46例),台湾地区455例(出院440例,死亡7例)。
  北京连续14天零新增
  7月19日0时至24时,北京无新增报告本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治愈出院病例16例;无新增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6月11日0时至7月19日24时,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35例,在院116例,治愈出院219例。尚在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4例;无新增报告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全市无本地报告新增确诊病例,具体为平谷区自有疫情以来无报告病例、延庆区178天、怀柔区164天、顺义区162天、密云区159天、石景山区35天、门头沟区34天、房山区34天、东城区33天、通州区29天、朝阳区28天、西城区27天、海淀区24天、昌平区24天、大兴区19天、丰台区14天。
源自:央视新闻、国家卫建委、北京市卫健委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9#
 原滋缘味 发表于: 2020-8-9 08:36:00|只看该作者

日本,病毒变异!

源自:环球网
原文标题:日本,病毒变异!

  日本新增确诊病例高企,研究发现变异新冠病毒
  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统计,截至8日20时(北京时间8日19时),日本当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565例,连续两天单日新增病例超过1500例。另据日媒当天报道,该国最新研究发现,6月中旬以来日本出现了变异后的、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
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累计确诊47464例,累计死亡1042例。东京都8日新增确诊病例429例,累计确诊15536例。当天新增确诊病例较多的还有大阪府178例、爱知县177例、福冈县150例、神奈川县128例。当天,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共有39个报告了新增确诊病例;冲绳驻日美军通报了7例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达310例。
  据《读卖新闻》当天报道,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6月以来在日本扩散的新冠病毒是变异后的、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研究称,今年3月起日本疫情扩大,主要是由欧洲相关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导致,但在5月下旬已暂时平息。6月中旬起,以东京为中心出现了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并向全国各地扩散。目前日本国内大量增加的确诊患者大都属于这种变异后新冠病毒的感染者。
  日本厚生劳动省8日统计显示,日本确诊病例中已有31307人出院或结束隔离,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式检测人数累计约98.6万,较前一日增加约2.4万人。
源自:新华社/华义
30#
 多少天 发表于: 2020-8-11 09:25:57|只看该作者

全球确诊2000万例,新冠病毒溯源仍在进行中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特稿|全球确诊2000万例,新冠病毒溯源仍在进行中

  截至8月11日,全球新冠确诊病例突破2000万人,已导致超过70万人死亡。新冠疫情暴发8个多月后,人们在全力抗击疫情、研发疫苗的同时,科学界和世界各国政府也没有忘记在另一条战线上的战斗──查清此次疫情的元凶新冠病毒究竟从何而来。
  8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宣布,2名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已完成了在华三周的新冠病毒溯源第一阶段的调查工作。
  瑞安表示,中方专家提供的疫情初始阶段的调查信息和检测材料,显示了“大量出色的科研和监测工作”。尽管在武汉发现了新冠肺炎病例,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最早从动物到人类的跨物种传播就必然发生在武汉。对于这一关键问题,还需进行更广泛的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
  同一天,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消息介绍,过去三周以来,中方与世卫专家多次会谈,就新冠病毒人群、环境、分子、动物溯源以及传播途径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研究制定了“全球新冠病毒溯源科学合作计划的中国部分”,旨在进一步研究新冠病毒的动物来源、中间宿主和传播途径,以便更好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目前的总体思路是:找到最早发生感染的人类感染者集群,再由此回头系统地寻找病毒从动物到人类传播的“第一个跳跃”。一旦找到了这一突破口,就可以展开更系统的研究,以防范下一次疫情的暴发。
  目前,全球大多数科学家对于新冠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对其的正式命名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溯源已达成的初步共识是:新冠病毒是一种自然起源的病毒,在自然界中可能已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病毒最早是从某种蝙蝠身上传来的,在传染到人类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某种中间宿主;然而这一传染过程是在何时、何地、如何发生的,目前仍不清楚。
  世卫总干事谭德赛表示,下一阶段,世卫将牵头派遣更大规模的专家组赴武汉开展研究,专家组成员包括中国及世界各地顶尖科学家和科研人员。作为第一步,研究小组将对武汉市首例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以确认早期病例的潜在感染源,并试图追踪病毒的动物宿主来源。

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  b490-ixreehn6316529.png  保存到相册

澄清谣言
  “疫情的暴发地不一定是病毒的发源地,也不一定是最早的人感染发生地。艾滋病患者当年在洛杉矶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今天的科学研究已经让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它不是从美国发源的,那里也不是最早的感染发生地。”《科学》杂志长期关注流行病的专栏作家约翰·科恩(John Cohen)对澎湃新闻说。
  在科恩看来,当下最不需要的是各种恶意猜测和阴谋论。“人们应当停止互相攻击。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从新的数据中找到线索,将更多的事实展现出来,用科学的方法发现病毒真正的发源地。只有知道病毒究竟来自何处,才能防止下一次的暴发。”
  “我一直相信一条古老的科学法则:非同寻常的主张需要非同寻常的证据。直到我们找到它们之前,我们不能轻易下任何的结论。”他说。
  科恩是中国以外最早关注新冠病毒溯源的专业人士之一。1月26日,他在《科学》杂志撰文,邀请全球多位顶尖病毒学家、生物信息学专家对《柳叶刀》上最早披露的一批武汉不明肺炎病例进行分析,对新冠病毒的起源作出了大胆的推测,认为新冠病毒发源地可能并非是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而是存在新的可能性。
  7个月后,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组在赴华调查后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调查组认为,武汉有针对性的监测系统在发现了一连串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发出了警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病毒从动物到人类的跨物种传播,就必然发生在武汉。
  疫情发生以来,一些国家的部分政府官员对于新冠病毒起源一直有着种种恶意猜测并发表不实言论,此次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方面的声明是对于外界“流言蜚语”的有力驳斥。
  在7月29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清楚地表明了中国政府在病毒溯源上的态度。他说,“中方与世界卫生组织有着基本共识,溯源是一个科学问题,应当由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开展国际科学研究与合作。溯源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可能涉及多国多地,世界卫生组织将视需要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类似的考察。中方也希望所有相关的国家都像中方一样,采取积极态度,同世界卫生组织开展合作。”
  在众多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谣言”中,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武汉病毒所泄漏”之说无疑最引人注目。对此,全球许多科学家经过大量科学研究分析后,一致反对这一说法。中国政府也多次严正驳斥这种恶意攻击。
  7月15日,处于风暴中心的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长期研究蝙蝠病毒的科学家石正丽在发给科恩一封近5000字的采访回复中,首次公开反击了长期以来围绕着武汉病毒所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一系列谣言和恶意猜测。这些回复后来被公开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石正丽在回复澎湃新闻的采访时表示,她发给《科学》杂志的回复完整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新冠病毒起源问题的看法。
  科恩告诉澎湃新闻,石正丽没有回避他提出的18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其中几个问题包括非常细化的若干个小问题,以及之后追加的2个问题)。在回复中,她非常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她认为她的实验室是无可指责的。
  石正丽表示,她和她的同事第一次接触到新冠病毒是在2019年12月30日。“在此之前,我们从未接触过或研究过这种病毒,也不知道它的存在。”她写道。
  随后,石正丽团队迅速与国内其他机构并行进行了研究,迅速识别出了病原体。今年1月12日,中国科学家向全世界的科学家公开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
  然而没过多久,猜疑和谣言就在社交网站和西方媒体上出现。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压倒性地得出结论:新冠病毒是自然产生的,而不是来自任何机构。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新冠病毒是从我们研究所泄漏的,这完全违背事实。它危害和影响了我们的学术工作和个人生活。他欠我们一个道歉。”石正丽写道。
  她进一步表示,她的团队所进行的研究和实验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要求进行,研究人员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实验室的空气必须经过高效过滤才能排出;废水和固体废物必须在高温高压下消毒;整个实验过程由生物安全管理人员进行视频监控;每年实验室的设施和设备必须由政府授权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只有通过测试后,实验室才能继续运行。截至目前,实验室未发生病原体泄漏或人员感染事故。
  石正丽还说,近期实验室的所有员工和学生都进行了血清检测,没有人感染蝙蝠 SARSr-CoV 或新冠病毒。“迄今为止,我们研究所的所有员工和学生都是‘零感染’。”在大流行爆发后,武汉病毒所也从未接到销毁任何样本的命令。
  此前,外界的一些质疑声集中在今年2月石正丽团队发布的一项关于新冠病毒溯源的研究成果上。在这项研究中,石正丽团队通过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和一些其团队此前采集但尚未发表的蝙蝠冠状病毒序列对比后发现,有一种名为 RaTG13的病毒与新冠病毒有 96.2%的相似性。
  石正丽表示,RaTG13是其团队2013年在云南省墨江县通关镇收集的蝙蝠粪便样本中发现的。由于该病毒与非典病毒(SARS)的相似性较低,因此对此序列没有特别注意,直到新冠病毒被发现后,才重新被拿出来作比较。她强调,她的团队只掌握了RaTG13 的基因组序列,但从未分离或培养过该病毒。
  外界一度有猜测认为RaTG13与新冠病毒最为相似。但石正丽强调,两种病毒基因序列的差异很明显:“冠状病毒大约有 3万个核苷酸,比大多数动物 RNA 病毒的基因组更大。基因组序列的 3.8% 差异对于冠状病毒来说是一个显著的差异。”她写道。
  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国外科学家的认可。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杜兰大学、爱丁堡大学和悉尼大学的 5 名著名病毒学家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尽管 RaTG13 总体上与新冠病毒有 96% 的相似,但它的刺突在受体结合区域不同。
  悉尼大学病毒进化专家爱德华·霍姆斯教授进一步表示,RaTG13 和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在 1177 个核苷酸位置上存在差异,两者之间的基因组序列差异水平需要平均 50年的进化;要在 1177个与新冠病毒完全相同的位置发生进化的概率极小。因此在自然界中,RaTG13 进化为新冠病毒仅在理论上可行。

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  9f1c-ixreehn6316526.png  保存到相册

致命的“跳跃”
那么新冠病毒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新冠病毒并不是第一个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在冠状病毒家族里,目前已知感染人类的共有7种病毒。包括229E、OC43、NL63、HKU1以及 SARS-CoV(2003年的非典病毒)、SARS-CoV-2(新冠病毒)和 MERS,它们都是从动物传来的。
  “过去冠状病毒不太受重视,长期以来研究都比较少。主要是大家认为冠状病毒只会引起普通感冒,比流感还要弱。但是2003年SARS的出现完全颠覆了这个观念,SARS的致死率达到近10%。后来发生了MERS,即中东呼吸综合症病毒,病死率达35%到40%,这些都改变了人类对冠状病毒的认识。”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对澎湃新闻说。
  金冬雁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有历史记载表明OC43在1890年前后从牛传播到人的过程中,当时也有一次呼吸道病毒的全球大流行,病征有点像今天的新冠病毒。“有一种观点认为,只引起普通感冒的四种冠状病毒(HKU1、NL63、229E、OC43)第一次从动物传到人的时候,也引起过一次比现在症状要严重的全球大流行,这也是回顾人类冠状病毒的历史给我们的一些启发。”他说。
  目前已知的7种人类冠状病毒中,五种(NL63、229E、SARS、MERS、新冠病毒)都是来自于蝙蝠。
  “通过比较新冠病毒和已知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建立进化树并分析,很容易发现新冠病毒和哪些已知冠状病毒最相似。因为冠状病毒高度重组,在剔除重组影响下,我们的进化分析发现新冠病毒仍然和来自蝙蝠的冠状病毒毒株最相似,这进一步说明,新冠病毒起源于蝙蝠。”西交利物浦大学生物科学系姜小炜博士告诉澎湃新闻。
  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美国杜兰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根据基因组测序分析,提出了两种最有可能的病毒从动物传染到人类的方式。
  第一种情况是:病毒通过在非人类宿主中(蝙蝠)自然进化到目前的致病状态,然后通过中间宿主“跳跃”到人类中。这也是以前冠状病毒疫情暴发的原因,即人类在直接接触到果子狸(SARS)和骆驼(MERS)后感染了冠状病毒。
  研究人员认为,目前还没有关于蝙蝠直接传染给人类的记录,这表明蝙蝠和人类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中间宿主。在新冠病毒感染人类之前,它已经进化到具有致病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人类被感染,目前的大流行病局面就会迅速出现。
  第二种情况是:新冠病毒在尚未达到致病性时从动物宿主传到人类,然后在人与人传播中进化到目前的致病性状态。
  目前还不清楚此次的新冠病毒疫情是哪一种情况。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找到最初的动物宿主都是关键。


疾控人员对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
新冠宿主迷踪

  尽管科学界已有的共识是新冠病毒起源于蝙蝠,蝙蝠是新冠病毒的储存宿主,但是对于新冠病毒是如何从蝙蝠传到人的,目前仍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这一过程中需要一个中间宿主来过渡。从此前SARS和MERS传到人类的情况来看,由于它们还没有完全适应人类,所以两者都需要一个动物中间宿主。
  金冬雁表示,要证明某种动物是中间宿主非常困难。动物溯源的关键在于,要在动物体内找到与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同源性达99%以上的病毒,才能确定找到动物宿主。
  当年他的同事,香港大学科学家管轶在果子狸身上找到了与感染人的SARS病毒几乎99.9%相似的病毒,从而确定了SARS病毒的中间宿主是果子狸。
  目前,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有可能是穿山甲,但是研究显示穿山甲携带的冠状病毒和新冠病毒只有90%左右的同源性,比蝙蝠病毒还低。
  此外,还需要排除这些动物不是先从人类感染了新冠病毒。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家猫和大型猫科动物以及雪貂可以感染新冠病毒。但是如何确定最初是这些动物将病毒传给人类,而不是人类将病毒传给动物则是一个难题。
  另一些科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姜小炜告诉澎湃新闻,他所参与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认为,因为决定病毒感染何种宿主的关键蛋白部位已经存在于蝙蝠冠状病毒中,新冠病毒及其所在分支和其直接祖先在“跳跃”前可能已经适应性进化得可以直接感染人类,因此新冠病毒从蝙蝠身上直接“跳跃”感染人类也是可能的。
  金冬雁总结道,目前业内认可的动物传染到人类途径不外乎 3 种可能,其一是穿山甲(中间宿主),但需要在穿山甲病毒中找到更像新冠的病毒才行;其二是蝙蝠病毒中可能存在更接近新冠病毒的病毒,显示蝙蝠直接传给人类;其三是蝙蝠和穿山甲之外的第三种动物。
  对于新冠病毒进入人类群体的“关键一跃”究竟发生在何时、何地?最初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因为一些早期患者与该市场有联系。
  但至少两篇学术论文披露,多达45% 的首批确诊病人(包括5例最早的病例中的4例)与该市场没有任何联系,这使得该市场是否是疫情的最早发源地受到了质疑。“华南海鲜市场可能只是一个拥挤的地点,在那里发现了许多早期的新冠患者。”石正丽在回复《科学》杂志的采访时说。
  石正丽表示,她的实验室测试了来自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的环境样本和冷冻动物样本,只在卷帘门的门把手、地面、下水道这些环境样本中检测到新冠病毒核酸,但没有在动物样本中检测到。
  此外,她的团队还采集了武汉附近以及湖北省其他地方养殖场动物和家畜的样本,然而在这些样本中没有发现新冠病毒核酸。她说,在湖北多年的监测中,从未发现过接近新冠病毒的蝙蝠冠状病毒,这使她相信新冠病毒从蝙蝠到人类的跨物种传播并不发生在武汉或湖北。
  这一看法与刚刚结束在中国第一阶段调查的世界卫生组织的看法相似。世卫专家瑞安表示,由于武汉有针对性监测系统,而发现了一连串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但这并不意味着从动物到人类的跨物种传播,就必然发生在武汉。
  中国国家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此前也曾表示,自己在1月初曾经到武汉亲自采集了一些标本,提取的动物样本中没有检出病毒,但在包括下水道废水在内的环境样本中有检出病毒。
  高福认为,“最早我们推测海鲜市场可能是源头,但现在看来,海鲜市场本身也是受害单位,在这之前病毒已经存在了。”
  究竟是什么动物,在哪里将病毒传给了人类,一些科学家认为,应当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大范围内开展搜寻。
  姜小炜表示,他们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新冠和最近的已知蝙蝠冠状病毒已经分化数十年,这说明在这之间有大量未知的病毒遗传多样性,需要进一步采样和测序分析搞清楚其感染人类的能力。其中,到哪里去找这些蝙蝠以及其他可能相关的动物宿主,找多少,都是动物溯源工作中极大的挑战。
  尽管困难重重,科恩、石正丽、金冬雁和姜小炜都同意,只有通过扎实的科学和对自然界的研究,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携手并肩共同努力,才有可能真正解开新冠病毒的起源之谜,防止再次出现会危害人类社会的类似疫情暴发。
  如今,全世界累计已有超过2000万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关于病毒溯源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13:08,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