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629|回复: 23
#
跳转到指定楼层

[药品康希诺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复制链接]
  2020年3月17日,康希诺生物-B(06185.HK)公布,公司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正在联合开发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Ad5-nCoV),该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以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为载体,可表达新型冠状病毒S抗原,拟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易团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易团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易团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易团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易团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易团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钟慧娟1060亿元居榜首 官方: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 支持民企发展生猪生产
23#
 快乐一家 发表于: 2020-5-25 14:15:46|只看该作者

康希诺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康希诺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记者:王卡拉)5月25日,康希诺发布有关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以下称为“Ad5-nCoV疫苗”)临床试验I期研究结果:Ad5-nCoV疫苗接种后28天可耐受,并具有免疫原性。健康成人中,对SARS-CoV-2的体液反应在接种后第28天达到峰值,接种后第14天产生快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康希诺表示,上述发现表明,Ad5-nCoV疫苗值得进一步研究。
  Ad5-nCoV疫苗为重组5型腺病毒载体COVID-19疫苗,由康希诺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发,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以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为载体,可表达新型冠状病毒S抗原,拟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Ad5-nCoV疫苗I期临床试验的目的是评估重组5型腺病毒载体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该腺病毒载体疫苗表达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株的刺突糖蛋白。
  康希诺介绍,项目组在中国武汉开展了一个Ad5载体COVID-19疫苗的剂量递增、单中心、开放标签、非随机的I期临床试验。按顺序登记年龄在18至60岁之间的健康成人,并将其分为三个剂量组(5×1010,1×1011和1.5×1011病毒颗粒),肌内注射疫苗。主要终点是免疫后7天内的不良事件;安全性观察持续到接种后的第28天。ELISA法测定特异性抗体,以SARS-CoV-2病毒和假病毒中和试验测定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以酶联免疫斑点法和流式细胞仪来评估T细胞反应。
  在2020年3月16日至3月27日期间,项目组筛选195个受试者,最终入组108名(男性51%,女性49%;平均年龄36.3岁),接种低剂量、中剂量或高剂量疫苗。所有入组的受试者都被纳入分析。疫苗接种后的7日内,低剂量组有30名(83%)受试者,中剂量组有30名(83%)受试者,高剂量组有27名(75%)受试者有至少一种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是疼痛,在疫苗接种者中有58名(54%)出现疼痛症状;最常见的全身不良反应是发烧、疲劳、头痛和肌肉疼痛。所有剂量组的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接种后14天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明显增加,并在接种后28天达到峰值。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接种后第14天达到峰值。
  康希诺表示,上述临床试验结果显示,Ad5-nCoV疫苗接种后28天可耐受,并具有免疫原性。健康成人中,对SARS-CoV-2的体液反应在接种后第28天达到峰值,接种后第14天产生快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上述发现表明,Ad5-nCoV疫苗值得进一步研究。关于Ad5-nCoV疫苗临床试验I期研究结果的研究论文已发表于《柳叶刀》。
  因康希诺成功研发出公共卫生事件病毒疫苗的几率上升,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表示,大幅上调其目标价,从102港元升至258港元。目前估计,疫苗的成功率在60%,此前预计为20%,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获批。
  据世界卫生组织5月20日在例行召开的发布会上透露,已有超过120个新冠病毒疫苗在研发,实际数量肯定还要更多,其中一些正在进行临床评估。
22#
 破晓红尘 发表于: 2020-5-23 17:05:38|只看该作者

陈薇团队疫苗研发进展最快:距上市还有这些关卡要闯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陈薇团队疫苗研发历程:进展最快,距离上市还有这些关卡要闯

  “这些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陈薇院士说。
  5月22日,《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下称“Ad5载体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新冠疫苗研究进展的关注。
  这是中国研发进展最快的新冠疫苗。
  但是,“研发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并不一定表明该疫苗能完全保护人类免受SARS-CoV-2(新冠病毒)的感染。这些结果为新冠疫苗研发提供了积极前景,但距离该疫苗上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陈薇院士说。
  这一疫苗的研发之路上,还有哪些关卡要闯?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此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Ad5载体新冠疫苗已经启动二期临床试验,还要进行三期的临床试验,根据临床试验的结果,才能够最后确定是否进行使用。

还需进行三期临床试验,需要的样本量更大
  4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Ad5载体新冠疫苗是研发速度最快的。
  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Ad5载体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首批108名试验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Ad5载体新冠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透露,新冠疫苗二期临床实验的508个志愿者已经注射完毕。
  陈薇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Ad5载体新冠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二期临床试验)目的是为了对疫苗在人群中初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结果进一步进行确认,并且确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
  王军志介绍,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通常的临床试验分为三期,每个阶段的目标和意义都不一样,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
  王军志表示,一期临床试验,重点是观察使用的安全性。以少数易感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来确定人体对疫苗不同剂量的耐受和了解它初步的安全性。二期临床试验,是扩大样本量和目标人群;目的是为了对疫苗在人群中初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结果进一步进行确认,并且确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二期临床试验需要的受试者要数百人甚至更多。
  三期临床试验的要求更高。
  王军志指出,一期、二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都是健康志愿者,相对容易募集,根据不同的免疫程序、不同的方案,大概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真正确定疫苗的有效性还有三期临床试验,需要受试者的样本量更大,规模都是好几千,有的甚至上万人。对于一般的传染病,一般要观察一个流行周期来确定它对易感人群的保护率。一般三期临床试验到最终,才得到疫苗批准上市的科学的依据。即使在应急的情况下,实际上在整个评审过程中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是不能够降低的。

挑战前所未有,距离疫苗上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目前中国已有5个新冠疫苗正在进行一期或二期临床试验,其中只有Ad5载体新冠疫苗是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5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中国目前有一项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四项灭活疫苗相继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一期和二期合并的临床实验;各项目目前已接种2575名志愿者;其中一期临床试验完成的志愿者接种,有的已有初步保护性抗体产生。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苗研发竞争激烈。
  当地时间5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目前已有超过120个候选疫苗正在研发,实际数量肯定还要更多,其中一些正在进行临床评估。
  玛丽亚·范·科霍夫强调,疫苗研发没有捷径,必须按照安全有效的标准进行,不能跳过任何一个步骤。
  陈薇团队在全球率先发表了一期临床试验结果,结果是积极的:大部分受试者中诱导产生了快速的T细胞应答,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这种应答更强,并在接种疫苗后第14天达到峰值;接种疫苗后第28天,大多数受试者出现了T细胞应答阳性或可检测到针对SARS-CoV-2的中和抗体(低剂量组28/36,78%;中等剂量组33/36,92%;高剂量组36/36,100%)。
  但同时,论文通讯作者之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教授说:“我们的研究发现,Ad5(5型腺病毒)预存免疫力可能会减缓对SARS-CoV-2的快速免疫应答,并降低应答的峰值。此外,高水平的Ad5预存免疫力也可能会对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持久性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陈薇院士表示,“不过,我们对这些结果应谨慎解读。研发COVID-19疫苗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并不一定表明该疫苗能完全保护人类免受SARS-CoV-2的感染。这些结果为新冠疫苗研发提供了积极前景,但距离该疫苗上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1#
 表裱表裱 发表于: 2020-5-23 14:15:59|只看该作者

陈薇:谨慎解读新冠疫苗临床一期结果 距离上市还有很多工作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陈薇:谨慎解读新冠疫苗临床一期结果,距离上市还有很多工作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针对性疫苗可能是这场全球大流行的的“终结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有超过120个疫苗开发项目,其中已经有8个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其中,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和中国康希诺(CanSino)公司联合开发的腺病毒5型(Ad5)载体疫苗是最早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疫苗之一。当地时间5月22日晚间,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刊发一篇论文,题为“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剂量递增,开放标签,非随机,首次人类试验”。陈薇等研究人员报告了在中国健康成年人中使用的Ad5载体COVID-19疫苗在接种后28天内的1期临床数据,初步评估疫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

  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为陈薇院士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王伟教授、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
  陈薇表示,“这些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试验表明,单次接种复制缺陷型人腺病毒5型(Ad5)载体新冠疫苗在14天内就能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应答,这使其成为具有潜力的可以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候选疫苗。不过,我们对这些结果应谨慎解读。研发COVID-19疫苗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并不一定表明该疫苗能完全保护人类免受SARS-CoV-2的感染。这些结果为新冠疫苗研发提供了积极前景,但距离该疫苗上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研究团队在讨论环节指出,总体来看,该候选疫苗能够迅速激发人体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不过目前针对COVID-19的保护相关尚不清楚,特异性抗体或T细胞在建立有效保护方面的作用尚未确定。因此,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无法根据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来预测Ad5载体COVID-19疫苗的保护作用。
  为加快对这一候选疫苗的临床评估过程,研究团队根据1期接种后7天和14天的数据,已经启动2期临床试验,选用低剂量和中剂量进行进一步评估。

108名参与者接受低中高三组剂量注射
  论文指出,这次评估的Ad5载体COVID-19疫苗是第一个在人体上进行试验的新冠疫苗。Ad5载体COVID-19疫苗由陈薇团队和康希诺公司联合开发,该疫苗是一种表达SARS-CoV-2 刺突糖蛋白(S蛋白)的复制缺陷Ad5载体疫苗。
  该疫苗使用一种减毒的普通感冒病毒(腺病毒,易感染人类细胞,但不致病)将编码SARS-CoV-2 刺突(S)蛋白的遗传物质传递给细胞。随后这些细胞会产生S蛋白,并到达淋巴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识别S蛋白并击退冠状病毒。
  Ad5载体COVID-19疫苗为液体剂型,每一瓶为0.5毫升,含5×10^10个病毒颗粒。临床试验是单中心、开放标签、非随机、剂量递增的,在湖北武汉的一家康复中心对进行。参与者为年龄在18岁到60岁的健康成年人,没有被SARS-CoV-2感染过。
  参与者肌内注射单剂量候选疫苗:第一批参与者接受低剂量,随访至少3天后进一步让第二批参与者接受中间剂量,然后经过安全观察3天,最后一组参与者接受高剂量。
  低剂量组参与者手臂肌肉注射1针,注射Ad5载体COVID-19疫苗1小瓶(5×10^10个病毒颗粒)。中等剂量组也是注射一针,但取2瓶Ad5载体COVID-19疫苗(1×10^11个病毒颗粒)。高剂量组采用双针方案,一只手臂注射1瓶Ad5载体COVID-19疫苗,另一只手臂注射2瓶Ad5载体COVID-19疫苗(1.5×10^11病毒颗粒)。
  在2020年3月16日至3月27日期间,研究筛选了195名符合资格的志愿者。他们中的108人最终被安排接受低剂量(n=36[33%])、中剂量(n=36[33%])或高剂量(n=36[33%])。所有参与者在28天内完成疫苗接种和计划随访。不同接种组参与者的基线特征相似。

28天内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
  论文细节显示,在接种后的7天内,87人(81%)报告了至少一个不良反应,低剂量组中30(83%),中剂量组中30例(83%),高剂量组中27例(75%)(表2)。三组总不良反应数无显著差异。
  最常见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是疼痛,有58例(54%)疫苗接种者报告注射部位疼痛,低剂量组17人(47%)、中剂量组20人(56%)、高剂量组21人(58%)。
  最常见的全身系统不良反应是发热(50[46%])、疲劳(47[44%])、头痛(42[39%])和肌肉疼痛(18[17%])。低剂量组有15人(42%)出现发热、14人(39%)出现头痛、7人(19%)肌肉疼痛;中剂量组有15人(42%)出现发热、11人(31%)出现头痛、3人(8%)肌肉疼痛;高剂量组有20人(56%)出现发热、17人(47%)出现头痛、8人(22%)肌肉疼痛。
  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9例(低剂量组2例[6%]、中剂量组2例[6%]、高剂量组5例[14%])出现高热(3级),腋窝温度高于38.5℃。其中,高剂量组有1人(3%)出现高热的同时,伴有严重的疲劳、呼吸困难和肌肉疼痛症状。高剂量组的1例报告严重的疲劳和关节疼痛。
  这些反应发生在接种后24小时内,持续不超过48小时。研究团队在各剂量组之间没有发现整体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研究提到,较高的预先存在的Ad5免疫力与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显著减少相关。
  总体来说,28天内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在接种疫苗后的第7天,9名(8%)受试者的总胆红素轻度至中度升高,10名(9%)受试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名(4%)受试者空腹高血糖,但这些均被认为无临床意义。

参与者体内既有的Ad5的中和抗体削弱抗体免疫应答和T细胞免疫应答
  在接种疫苗14天后,研究团队观察到与S蛋白受体结合域(RBD)相结合的抗体水平升高。在接种后28天,根据ELISA检测,高剂量组的平均抗体滴度为1445.8,中剂量组为806.0,低剂量组为615.8。

  研究观察到,与刺突蛋白RBD结合的抗体水平升高至少4倍的接种者人数分别为35(低剂量组,97%)、34(中剂量组,94%)、36(高剂量组,100%)人。针对活SARS-CoV-2的中和抗体在第0天均为阴性,在第14天适度增加,在接种后28天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高剂量组中和抗体滴度为34.0,显著高于中剂量组(16.2)和低剂量组(14.5)。同时,在接种疫苗28天后,中和抗体水平至少提高4倍的参与者人数分别为18(低剂量组,50%),18(中剂量组,50%)、27(高剂量组,75%)。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Ad5是一种普通感冒病毒,多数参与者体内已经产生对Ad5的中和抗体。具体来看,低剂量组的20名(56%)参与者、中剂量组的19名(53%)参与者和高剂量组的16名(44%)参与者均预先存在较高的Ad5中和抗体滴度(>1:20 00)。这些预先存在较高Ad5中和抗体滴度的参与者中,低剂量组只有5名(25%)参与者、中间剂量组只有7名(37%)参与者、高剂量组只有10名(63%)参与者,在接种后第28天中和抗体滴定度至少提高4倍。
  研究团队分析认为,无论疫苗剂量如何,预先存在的高Ad5中和抗体滴度削弱了接种后中和抗体的血清转换,而45-60岁的接种者中和抗体的血清转换似乎低于较年轻的接种者。

  接种者的T细胞免疫应答则在接种后14天达到峰值。不同剂量组中产生T细胞免疫应答的人数比例在83-97%之间。高剂量组中产生T细胞免疫应答的人数显著高于低剂量组,但与中剂量组比较差别不明显。在接种后28天,各组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略有下降。
  在所有剂量组中,高水平的基线Ad5中和抗体滴度降低了接种后T细胞反应的峰值,尤其是在低剂量组中。针对高预先存在的Ad5免疫的这部分参与者中,研究发现,在接种后第14天,各组产生T细胞免疫应答的人数分别为:低剂量组20人中的15人(75%)、中剂量组19人中的18人(95%)、高剂量组16人中的15人(94%)。在接种后第28天,各组产生T细胞免疫应答的人数分别为:低剂量组20人中的12人(60%)、中剂量组19人中的16人(84%)、高剂量组16人中的16人(100%)。

  在接种后第14天和28天,研究团队还检测了各组CD4 +和CD8 + T细胞的IFNγ。接种后14天,低剂量组中CD4 + T细胞TNFα表达显著低于高剂量组和中间剂量组;高剂量组CD8 + T细胞TNFα表达比中间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更高。CD4+ T细胞检测到的IL-2水平高于CD8+细胞。
  为了排除研究期间任何可能的SARS-CoV-2暴露,研究团使用特异性IgG/IgM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了参与者在接种后第28天的SARS-CoV-2核衣壳蛋白的血清抗体,所有参与者均未呈阳性。

无法根据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来预测Ad5载体COVID-19疫苗的保护作用
  研究表示,这是新型Ad5载体COVID-19疫苗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报告,试验结果表明这款疫苗在3个剂量组的健康成年人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报告的不良反应多为暂时的轻、中度不良反应。其中,高剂量组的反应原性较高,表现为严重发热、疲劳、肌肉疼痛或关节疼痛,可能与Ad5载体感染引起的病毒血症有关。
  他们认为,这款疫苗的安全性特征与陈薇团队和康希诺公司此前基于同一平台开发的埃博拉病毒疫苗相当。
  为加快对这一候选疫苗的临床评估过程,研究团队根据1期接种后7天和14天的数据,已经启动2期临床试验,选用低剂量和中剂量进行进一步评估。从目前数据来看,该候选疫苗能够迅速激发人体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不过论文指出,目前针对COVID-19的保护相关尚不清楚,特异性抗体或T细胞在建立有效保护方面的作用尚未确定。因此,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无法根据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来预测Ad5载体COVID-19疫苗的保护作用。
  然而,以往对SARS和 MERS的研究发现,特异性抗体的增加是暂时的,在患者康复后迅速下降,而特异性CD4+和CD8+ T细胞反应在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COVID-19患者康复后特异性抗体数量也出现类似的快速下降,这表明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COVID-19疫苗的成功都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团队只报告接种后28天内的数据,他们将对疫苗接种者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以获得更多数据。论文同时指出,作为第一项评估Ad5-nCoV候选疫苗的临床试验,这一试验设计评估的主要目标是评估候选疫苗在健康成年人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而不是衡量疫苗的有效性。
  但研究团队认为,根据目前的试验结果,该疫苗值得在2期临床试验中接受进一步评估。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较大可能对疫苗引发的对SARS-CoV-2的反应产生负面影响。在这项试验中,没有参与者年龄超过60岁,只有16%的参与者年龄超过50岁,这提供了有限的信息。
  研究人员在2期临床试验中将纳入年龄在60岁以上的志愿者,在这一新冠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中评估候选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
20#
 点点小女子 发表于: 2020-5-23 13:15:57|只看该作者

全球首个临试报告 陈薇团队新冠疫苗离成功还有多远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发布全球首个临试报告,陈薇团队新冠疫苗离成功还有多远

  ▲两期新冠疫苗志愿者身体状况良好,收到陈薇院士参与设计的纪念邮册。资料视频。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据报道,5月22日,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刊登了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的新冠疫苗人体试验临床数据结果,1期临床108名志愿者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
  最新研究表明,这是第一种进入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的COVID-19疫苗安全、耐受性好,能够在人体内产生抗SARS-CoV-2的免疫应答。在108名健康成人中进行的开放标签试验显示,疫苗在28天后显示出了有希望的结果,最终结果将在6个月内进行评估。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确定它引起的免疫反应,是否能有效地预防SARS-CoV-2感染。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肆虐人类5个多月,波及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5月23日7时30分,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5205900例,累计死亡337572人。只有科学武器才能让人们抗御病魔,而且能把重危病人从病魔手中夺回。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公众,无不期盼早日研发出治疗和战胜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药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陈薇院士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取得新的进展,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当然,应当冷静看到,此次疫苗产生的效果只是初步的,是单剂量的新型5型腺病毒载体COVID-19(Ad5-nCoV)疫苗可在14天之内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后者可能对新冠病毒SARS-CoV-2起到抑制和攻击作用,从而有可能让人免予SARS-CoV-2的感染而患上新冠肺炎。
  因此,这个初步结果并不意味着Ad5-nCoV疫苗已经能够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让人免于病毒的攻击和侵害,而是指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初步的免疫反应。而它最大的价值是,证明这一疫苗值得继续研发下去,进入后续的2-3期临床试验,以全面检验其是否安全、是否有保护效果,以及最终是否能对人使用。
  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候选COVID-19疫苗正在开发中。中国的Ad5-nCoV疫苗只是其中的一种,现在拔得头筹,有了人体1期临床试验的良好结果,可以说距离新冠疫苗研发成功更近了一步。
  在全球疫苗的研发中,其他国家也在研发和试验一些有优势的新颖疫苗,如核糖核酸(RNA)疫苗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疫苗。在研发RNA和DNA疫苗方面,美国有几个公司走在前列,如美国莫德纳公司与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合作研发的mRNA-1273疫苗,以及美国伊诺维奥制药公司的INO-4800DNA新冠病毒疫苗也都在进行1期临床试验。这类疫苗的最大优势是速度快,但由于是一类新疫苗,安全性尚待检验。
  疫情还未过去,当此之时谁能先突破并研发出疫苗,也就为人类战胜新冠肺炎提供了科学利器,立下了头功。中国在疫苗研发上有了一点突破,既是一种成果,也要看到尔后还需要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如此,疫苗就能尽早地投入使用。
  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尤其是在面对疫病、灾害方面,只要有一个地区还存在疫情,所有人都不会是安全的。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首先研发出疫苗的国家也会让疫苗在全球共享。而且,在5月18日的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中国承诺,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做出中国贡献。
  中国的承诺既是一种责任和全局意识,同时也对世界是一种示范。这种共享也会为未来人类战胜其他更为严重的疾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等提供示范和先例。
  总而言之,在面对重大传染病、严重疫情和自然灾害时,没有谁,也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是一个孤岛。也正因如此,陈薇院士的最新疫苗研究成果,颇具意义,当然,要想新冠疫苗真正有效投入使用,还需中国和全球科学家付出更多努力。
⊙张田勘(专栏作者)
19#
 美好一下 发表于: 2020-5-23 10:45:42|只看该作者

陈薇团队疫苗I期临床试验证实安全 但预存免疫力或削弱效果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陈薇团队疫苗I期临床试验证实安全,但预存免疫力或削弱效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下称“Ad5载体新冠疫苗”),在全球率先公布了I期临床试验结果。
  结果是积极的。《柳叶刀》(The Lancet)于5月22日在线发表的这一最新研究表明,首个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苗(SARS-CoV-2)的1期临床试验发现:该疫苗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能够在人体内诱导产生针对SARS-CoV-2的免疫应答。这是一项在108名健康成人中进行的开放性试验,第28天出现有希望的结果,最终结果将在第六个月进行评估。
  据微信公号“柳叶刀The Lancet”发布的消息,陈薇院士表示:“这些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试验表明,单次接种复制缺陷型人腺病毒5型(Ad5)载体新冠疫苗在14天内就能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应答,这使其成为具有潜力的可以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候选疫苗。不过,我们对这些结果应谨慎解读。研发COVID-19疫苗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并不一定表明该疫苗能完全保护人类免受SARS-CoV-2的感染。这些结果为新冠疫苗研发提供了积极前景,但距离该疫苗上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此外,高水平的Ad5(普通感冒病毒载体)预存免疫力会同时削弱该疫苗的抗体和T细胞应答。这项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教授说:“我们的研究发现,Ad5预存免疫力可能会减缓对SARS-CoV-2的快速免疫应答,并降低应答的峰值。此外,高水平的Ad5预存免疫力也可能会对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持久性产生负面影响”。
  研发有效的疫苗是控制2019冠状病毒病(CVOID-19)大流行的根本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100多个COVID-19候选疫苗正在研发当中。
  该试验所评估的Ad5载体COVID-19疫苗是第一个在人体上进行试验的新冠疫苗。该疫苗使用一种减毒的普通感冒病毒(腺病毒,易感染人类细胞,但不致病)将编码SARS-CoV-2 刺突(S)蛋白的遗传物质传递给细胞。随后这些细胞会产生S蛋白,并到达淋巴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识别S蛋白并击退冠状病毒。
  这项试验评估了不同剂量的Ad5载体新冠疫苗在108名18-60岁没有感染SARS-CoV-2的健康成人中的安全性和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该试验从中国武汉招募志愿者,将其分配到低剂量组(5×1010vp/0.5ml,36人)、中剂量组(1×1011vp/1.0ml,36人)或高剂量组(1.5×1011vp/1.5ml,36人),并进行单次肌肉注射。
  研究人员在志愿者接种疫苗后定期采集其血液并进行检测,以确定该疫苗是否激活了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两方面的免疫应答:1。体液免疫,即免疫系统中产生中和抗体的部分,可以对抗感染,并提供一定的免疫力;2。细胞免疫,依赖T细胞来对抗病毒,而不是抗体。理想的疫苗应同时产生抗体和T细胞应答来防御SARS-CoV-2。
  所有剂量的候选疫苗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接种疫苗后的28天内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分别有83%(30/36)、83%(30/36)和75%(27/36)的受试者在接种疫苗后7天内至少出现一次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轻度疼痛(54%,58/108)、发热(46%,50/108)、乏力(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痛(17%,18/108)。一名接种了高剂量疫苗的受试者出现重度发热,并伴随疲劳、气短和肌肉痛的症状,但这些不良反应均在48小时内自行恢复。
  在接种疫苗后的两周内,所有剂量组都产生了一定水平的针对SARS-CoV-2 S-RBD蛋白的抗体免疫应答,但不一定能够对抗该病毒(低剂量组16/36,44%;中剂量组18/36,50%;高剂量组22/36,61%),一些受试者能够检测到针对SARS-CoV-2的中和抗体(低剂量组10/36,28%;中剂量组11/36,31%;高剂量15/36,42%)。
  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的结合抗体出现了4倍增长(低剂量组35/36,97%;中剂量组34/36,94%;高剂量组36/36,100%)。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的高剂量组中分别有50%(18/36)、50%(18/36)和75%(27/36)的受试者产生针对SARS-CoV-2的中和抗体。
  重要的是,该疫苗还在大部分受试者中诱导产生了快速的T细胞应答,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这种应答更强,并在接种疫苗后第14天达到峰值。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接种疫苗后第28天,大多数受试者出现了T细胞应答阳性或可检测到针对SARS-CoV-2的中和抗体(低剂量组28/36,78%;中等剂量组33/36,92%;高剂量组36/36,100%)。
  然而,作者指出,高水平的Ad5(普通感冒病毒载体)预存免疫力会同时削弱该疫苗的抗体和T细胞应答。在这项研究中,44%~56%的受试者存在高水平的Ad5预存免疫力,这些受试者的所产生的抗体和T细胞应答相对较低。
  这项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教授说:“我们的研究发现,Ad5预存免疫力可能会减缓对SARS-CoV-2的快速免疫应答,并降低应答的峰值。此外,高水平的Ad5预存免疫力也可能会对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持久性产生负面影响”。
  作者指出,该试验的主要局限性是样本量还不足、观察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以及缺乏随机对照组,这限制了研究团队发现该疫苗更罕见的不良反应的能力,或者限制了该疫苗在产生免疫应答能力方面提供更为充足的证据。在该试验疫苗上市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Ad5载体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2期临床试验已经在武汉启动,以确定在500名健康成人中(中剂量组250人,低剂量组125人,安慰剂对照组125人)这些1期试验的结果是否可以重现,以及到接种疫苗后第6个月是否会出现任何不良事件。2期临床试验首次包括了60岁以上的受试者,这是该疫苗的重要目标人群。
18#
 没熟的冬瓜 发表于: 2020-5-23 09:24:00|只看该作者

《柳叶刀》发布陈薇院士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

源自: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讯)北京时间5月22日晚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根据论文中的描述,在接种前述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疫苗后,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自接种第14天开始出现明显增长,并在接种后第28天到达峰值。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接种后第14天到达峰值。
  论文称,在108名(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36人)受试志愿者中,有30名低剂量组、30名中剂量组和27名高剂量组成员报告了在接种后7天内出现至少一种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烧、疲劳、头痛和肌肉疼痛等。在所有不良反应报告中,大多数报告都是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的,并且在接种后28天内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

  同一时间,《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了这则消息,并赞叹:首次对此新冠病毒疫苗的人体实验结果发现,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且能够诱导快速的免疫反应。“这些结果代表着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柳叶刀》也通过其官方微博称:首个1期临床试验COVID-19疫苗是安全的且耐受性良好,并能在人体内产生针对SARS-CoV-2的免疫应答。本试验是在108名健康成年人中进行的开放标签试验,在28天后显示出了有希望的结果,最终结果将在6个月内进行评估。但仍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确定免疫反应是否能有效预防SARS-CoV-2感染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于3月16日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并于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
  另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此前报道,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透露,新冠疫苗二期临床试验的508个志愿者已经注射完毕,正处于观察期,如果一切顺利,将在5月份揭盲。
  陈薇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5月14日,陈薇在接受解放军报采访时谈及疫苗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成功进入临床试验,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大国形象、大国担当的体现,更是对人类的贡献。”
17#
 阿宝 发表于: 2020-5-23 09:15:34|只看该作者

全球百余个新冠疫苗竞速,陈薇团队临床试验结果“充满希望”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全球百余个新冠疫苗竞速,陈薇团队临床试验结果“充满希望”

  在世界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竞速之下,中国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这也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
  5月22日21时许,陈薇团队关于这一疫苗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被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
  根据研究,已发现首个达到I期临床试验的COVID-19疫苗是安全、耐受性良好的,并且能够在人类中产生针对SARS-CoV-2的免疫应答。
  除此之外,我国另有四款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也在进行中。
  同时,全球多个机构加入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竞速,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Moderna 公司此前公布了疫苗试验的“积极结果”,但因未公布更多数据而遭到疫苗专家质疑。备受关注的英国牛津大学研发的新冠疫苗的动物试验中,参与疫苗注射的恒河猴均感染了新冠病毒。

108个志愿者
全部产生免疫应答
“前景充满希望”

  陈薇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开展ll期临床试验的一个月后,I期临床试验结果出炉。
  研究结果显示,I期临床108个志愿者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
  在今年3月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曾介绍:“国家科研攻关组专门设立了疫苗研发专班,沿着前述五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攻关工作。其中,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的亚单位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的研发,都已经进入动物攻毒和动物毒理研究阶段。”
  此后不久,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进入大众视野。该重组新冠疫苗于3月16日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在I期临床试验中,108位武汉当地志愿者被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三组,每组36人。
  国内一位知名免疫学专家曾向澎湃新闻介绍,所谓腺病毒载体疫苗,就是一种重组的基因工程产品,用不会使人体致病的腺病毒作为载体,把克隆出来的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介导新冠病毒感染细胞的成分)基因装入载体腺病毒中,注入人体,进入人体细胞,表达出S蛋白抗原,并刺激人体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例如产生保护性抗体。
  5月22日晚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论文称,研究显示,前述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疫苗,在给志愿者接种后28天时,显示出免疫原性和人体耐受性。在健康成年人中,对SARS-CoV-2的体液免疫反应,在接种疫苗后第28天达到峰值;快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从接种疫苗后的第14天开始有记录。
  根据研究,已发现首个达到I期临床试验的COVID-19疫苗是安全、耐受性良好的,并且能够在人类中产生针对SARS-CoV-2的免疫应答。这项针对108名健康成年人的开放标签试验显示,经过28天的试验,结果令人满意;最终结果将在6个月内评估,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证明它引发的免疫反应是否能有效抵抗SARS-CoV-2感染。
  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
  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球百余个疫苗竞速研发,中国另有四款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
  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之外,中国另有四款新冠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4月12日、13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科兴”)各自联合有关科研机构研制的灭活疫苗,分别获得一二期合并的临床试验许可,成为最先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的采用“灭活”技术平台的新冠病毒疫苗。
  4月28日,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后,启动了临床试验。
  之后的5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领衔联合多个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Science)发布了全球首个新冠疫苗动物试验结果,研究证实,北京科兴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这是首个公开报道的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一二期合并临床研究已于4月16日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启动。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4月23日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国处于新冠疫苗研发的前沿,在9月份可能有新冠疫苗投入紧急使用。
  5月13日,中国新冠病毒疫苗研究又有好消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获批临床试验。
  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截至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官网上已经备案了110个正在研发的新冠肺炎疫苗,其中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共有8个。这8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中,4个来自中国研发团队,3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英国,采用的技术平台分别是非复制性病毒载体、RNA、灭活疫苗和DNA。
  不过,曾参与SARS(非典)疫苗研究的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全军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吴玉章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疫苗研发至关重要的III期临床试验需要对症人群,在目前国内新增确诊病例锐减的情况下,临床试验或将在海外展开。
16#
 坐在树上 发表于: 2020-5-23 08:22:50|只看该作者

陈薇: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人体试验结果应谨慎解读

源自:中国科学报
  5月22日晚,《柳叶刀》在线发表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在I期临床期间安全,并能在人体内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该试验结果来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
  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接种后28天内,108名志愿者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在第14天显著增加,并在接种后28天达到高峰。特异性T细胞应答在接种后第14天达到高峰。
  陈薇表示,这些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证明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是有潜力的候选疫苗。
  但她同时强调,对上述结果应谨慎解读。“研制新冠疫苗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疫苗能触发上述免疫反应,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保护人类免受新冠感染。这一结果显示开发新冠疫苗的前景是有希望的,但我们离这种疫苗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次发表的研究结果仅评估了受试者28天的情况,而最终的试验结果将基于对受试者6个月情况的评估。
  该试验对108名18至60岁未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健康成人使用了不同剂量的新型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并评估疫苗产生免疫应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受试者被平均分为三组,分别肌肉注射低剂量(5×1010病毒颗粒/0.5毫升)、中剂量(1×1011病毒颗粒/1.0毫升)或高剂量(1.5×1011病毒颗粒/1.5毫升)的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此后,研究人员定期对志愿者的血液进行测试,以确定疫苗是否刺激产生了抵御新冠肺炎病毒的抗体和T细胞反应。
  研究发现,最常见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为疼痛,最常见的系统性不良反应为发热、疲劳、头痛和肌肉疼痛。一名接种高剂量疫苗的受试者报告出现严重发热,及疲劳、呼吸短促和肌肉疼痛等严重症状,但这些不良反应持续时间不到48小时。
  在疫苗接种后的两周内,所有剂量水平的疫苗都触发了某种程度的免疫反应,一些受试者检测到抗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的结合抗体增加4倍,中、低剂量组有一半的受试者和高剂量组有四分之三的受试者显示了抗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
  目前,全世界有100多种候选新冠肺炎疫苗正在研制中。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在II期临床已在武汉启动,以确定结果是否可以重复,以及在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任何不良事件。II期临床还首次包括了60岁以上的受试者。
  论文相关信息: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1208-3/fulltext
15#
 桔梗的夏天 发表于: 2020-5-23 00:43:58|只看该作者

《柳叶刀》主编评陈薇团队论文:新冠疫苗试验安全,能诱导免疫反应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文标题:《柳叶刀》主编评陈薇团队论文:新冠疫苗试验安全,能诱导免疫反应

  5月22日晚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同一时间,《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了这则消息,并赞叹:首次对此新冠病毒疫苗的人体实验结果发现,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且能够诱导快速的免疫反应。“这些结果代表着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根据论文描述,研究显示,在接种前述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疫苗,在给志愿者接种第28天时,显示出免疫原性和人体耐受性。在健康成人中,对SARS-CoV-2的体液免疫反应,在接种疫苗后第28天达到峰值。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接种后第14天到达峰值。
  在108名(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36人)受试志愿者中,有30名低剂量组、30名中剂量组和27名高剂量组成员报告了在接种后7天内出现至少一种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烧、疲劳、头痛和肌肉疼痛等。在所有不良反应报告中,大多数报告都是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的,并且在接种后28天内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
  此前,美国NIH国立卫生医院与牛津大学合作研发的一种名为ChAdOx1 nCoV-19疫苗新冠病毒疫苗,之前已经在6只恒河猴身上做了动物试验,本月初他们宣布猴子注射毒株之后成功产生了抗体。然而,这些猴子之后接触新冠病毒之后全部感染,并出现了明显的症状。
  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于3月16日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并于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
  另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此前报道,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透露,新冠疫苗二期临床试验的508个志愿者已经注射完毕,正处于观察期,如果一切顺利,将在5月份揭盲。
  资料显示,论文的实验中评估的新型Ad5载体COVID-19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腺病毒,该病毒容易感染人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将编码SARS-CoV-2穗突蛋白的遗传物质传递给细胞。然后,这些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并到达淋巴结,在免疫系统中,淋巴结会生成抗体,这些抗体会识别突刺蛋白并与冠状病毒抗争。
  陈薇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然而二期临床试验结束后,完成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常规需要5-10年,并且需要面对人体试验过程中的重重变数。尤其是Ⅲ期临床试验是为了全面评价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数千到几万例受试者。这就意味着,疫苗必须“赶上”疫情才可能成为现实,这也是2003年已经进入人体试验第1期的SARS疫苗至今未完成临床试验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万一新冠病毒发生变异,原先研发的疫苗是否依然有效和安全,也需要重新验证。即使实验室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离成功研发出实用疫苗也还有一段路要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有70种新冠病毒疫苗正在研发中,其中三种已经进行了临床试验。WHO的文件显示,三种已进行人体测试的疫苗中,进度最领先的是由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和北京的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联合开发的,该疫苗的实验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另外两种分别由美国制药公司莫德纳(ModernaInc.)和伊诺维(InovioPharmaceuticals Inc.)开发。
  国内,包括中生集团、昆明所、华兰生物、智飞生物、北京科兴、辽宁成大、康泰生物、康希诺生物、沃森生物、复星医药等多家企业分别从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5条技术路线开展疫苗研发。
  国际上,包括莫德纳、CureVac、Inovio等创新型公司及赛诺菲、葛兰素史克和强生等大型制药企业,也纷纷投入新冠疫苗研发。
14#
 跳台 发表于: 2020-5-23 00:24:00|只看该作者

全球首个安全有效新冠疫苗: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登上《柳叶刀》

源自:机器之心
  机器之心报道
  机器之心编辑部
  陈薇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进行的新冠病毒疫苗临床研究中,一期 108 位志愿者全部产生抗体,均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临床结果已被《柳叶刀》接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数据。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呈蔓延趋势,疫苗的研发进程可能直接决定了这场抗疫战的持续时间,也将对全球经济、政治产生深刻影响。数小时前,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出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研究团队宣布新冠疫苗研制成果初现,其论文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上。
  据介绍,该团队研发的疫苗在一期临床试验中耐受性良好且在人体内产生了针对 SARS-Cov-2 的免疫应答。这意味着,该疫苗存在进一步研究的潜力。
本试验是在 108 名健康成年人中进行的开放标签试验,在 28 天后显示出了有希望的结果。
  不过作者也表示,现在很多疫苗都处在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如重组蛋白疫苗、DNA 疫苗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现在断定哪个更有效还为时过早,该研究只是说明以腺病毒 Ad5 为载体的疫苗值得进一步研究。
  具体来说,这项研究的最终结果还将在 6 个月内进行评估,仍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确定免疫反应能否有效预防 SARS-CoV-2 感染。
(图注)陈薇院士组的疫苗研究论文发表在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上。论文链接:https://marlin-prod.literatumonline.com/pb-assets/Lancet/pdfs/S0140673620312083.pdf
  据论文介绍,全世界范围内有 100多种新冠疫苗正在开发过程中,其中至少 8 种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临床试验。
  陈薇院士率领的团队,是其中较早开启临床试验进程的一支,其专家组早在 2月 29日就开始接种疫苗,3月 16日正式宣布启动开展临床试验,他们的进程一直引人关注。在几天前,社交网络中传出的一张聊天截图「预告」了这一研究的初步成功:
陈薇院士牵头研发的新冠疫苗属于免疫重组疫苗,这类疫苗通过遗传学重组机制生产,分为多种类型。据介绍,陈薇院士团队擅长重组腺病毒,让它带有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的蛋白编码基因。这条技术路线也叫做腺病毒载体疫苗。
  用来做疫苗的腺病毒载体颗粒是对人体不致病的病毒。所谓腺病毒载体,好比把腺病毒作为卡车,用以装载其它病毒的一些部件,即抗原。把重组的腺病毒注射入人体,可以产生针对这些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
  新型冠状病毒的刺突糖蛋白(也叫 S 蛋白)是作为抗原首选。科学家们在 2月份发现,包裹新冠病毒粒子的脂肪膜表面有 S 蛋白,病毒进入人体后会通过 S 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ACE2)进行结合,从而入侵人体细胞。由此可见,S 蛋白是新冠病毒作恶的「凶器」,它也成为了多种疫苗技术路线瞄准的突破口。
把载有 S 蛋白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注射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识别出这个抗原,产生抗病毒免疫反应。随后,如果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有记忆的免疫系统会立即将其识别出来,产生能与这个病毒抗原蛋白结合的抗体。这样一来,S 蛋白就不会与受体 ACE2 结合,病毒也就不能入侵人体细胞。
  在陈薇等人的论文《Safety,tolerability,and immunogenicity of a recombinant adenovirus type-5 vectored COVID-19 vaccine:a dose-escalation,open-label,non-randomised,first-in-human trial》中,研究人员们对研究细节进行了介绍。
  研究方法
  陈薇团队在中国武汉进行了以 Ad5 为载体的 COVID-19 疫苗的剂量递增、单中心、开放标签、非随机的 1 期试验。该团队将年龄在 18 至 60 岁的健康成年人按顺序登记,并分配到三个剂量组(5×10、1×10和 1·5×10病毒颗粒)中的其中一个接受肌肉注射疫苗。主要结果是接种后 7 天内的不良事件。安全性则在接种疫苗后 28 天进行评估。
  该团队使用 ELISA 来检测特异性抗体,用 SARS-CoV-2 病毒中和试验和假病毒中和试验来检测疫苗接种诱导的中和抗体反应。通过酶联免疫斑点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来评估 T 细胞应答。
  结果
  陈薇团队在今年 3月 16日至 3月 27日筛选了 195 名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其中,108 名参与者(51% 是男性、49% 是女性,平均年龄 36.3 岁)参与了试验,分别接受了低、中、高剂量的疫苗(每组 36 人)。所有的参与者都被纳入分析。
  低剂量组的 30 名参与者(83%)在接种疫苗后的 7 天内报告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在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这一数字分别是 30(83%)和 27(75%)。最常见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为疼痛,有 58 例(54%)疫苗接种者出现这种状况,最常见的系统性不良反应为发热(50 例 [46%])、疲劳(47 例 [44%])、头痛(42 例 [39%])和肌肉疼痛(18 例 [17%])。
  所有剂量组报告的大多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为轻度或中度。接种后 28 天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ELISA 抗体和中和抗体在第 14 天显著增加,并在接种后 28 天达到峰值。特异性 T 细胞应答在接种后第 14 天达到峰值。
  接种疫苗 28 天时间里,Ad5 载体 COVID-19 疫苗表现出耐受性和免疫性。健康成年人对 SARS-CoV-2 的体液免疫在接种第 28 天达到峰值,并且从接种第 14 天起即出现快速的特异性 T 细胞响应。这些都意味著有充分的理由对 Ad5 载体 COVID-19 疫苗展开进一步研究。
  试验参与者的基线特征如下表 1 所示:
108 名参与者中有 87 名(81%)在接种疫苗后的前 7 天内报告有至少一种不良反应:低剂量组有 30 例(83%),中剂量组有 30 例(83%),高剂量组有 27 例(75%),具体如下表 2 所示:
从第 14 天起,三个剂量组内均观察到对 RBD 的快速结合抗体反应,具体见下表 3:
下图 1 为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测定法(ELISpot)得出的特异性 T 细胞响应:
图 1: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LISpot)中的特异性 T 细胞。(A):所有参与者在第 0、14 和 28 天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特异性 T 细胞数量,并通过预置的 Ad5 型腺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进行分层。(B):接种后第 14 天和第 28 天,所有参与者中酶联免疫斑点检测呈阳性的比例,并通过预置的 Ad5 型腺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进行分层。
图 2:接种前后,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的流式细胞仪。
  陈薇院士:亲测新冠疫苗第一针
  陈薇院士是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1966年出生于浙江兰溪(属金华市),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1年自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同年 4月特招入伍,1998年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她在 2015年晋升少将军衔,2019年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新冠疫情爆发后,陈薇率领团队立即投入到了对抗疫情的工作中。她率领的团队迅速奔赴武汉一线,为研究病毒快速检测工具做出了贡献。随后,陈薇等人又投入到了新冠疫苗的研发当中。
  今年 3月份,曾有一张照片在网上流传,护士正往陈薇左臂注射针剂,照片配文为:「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今天注射到陈薇院士左臂。专家组 7 名成员一同注射」。曾有辟谣声音出现:「这张照片其实是陈薇院士出征武汉一线前在注射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但随后又有多个新冠疫苗志愿者证实,陈薇确实接种了疫苗。
冲在一线,对于陈薇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了。2008年的5·12大地震,陈薇曾率队出征,她担任国家卫生防疫组组长,亲赴灾区第一线指挥了震后防疫工作,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而在疫苗研发方面,陈薇也被认为是世界级的专家。2015年,陈薇还曾带领团队研制出了重组埃博拉疫苗,让中国自主研制的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
  在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的一些团队也陆续有试验结果出现。今日同样较受关注的另一条新闻报道称,牛津大学的 COVID-19 疫苗在试验中未能阻止猴子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17:51,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