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217|回复: 6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5:37:5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嫘祖研究》一书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意义

 [复制链接]
《嫘祖研究》一书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意义
A、《嫘祖研究》一书介绍
为缘寻找、为爱坚守远古联合国,都因我们就出生在嘉陵江流域有巴蜀远古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的核心地区,有数百座古山寨城邦遗存和大围坪地貌,在传言前辈何拔儒等学者类此观点的影响下,数十年都这些地方生活工作并默默无闻地进行暗中验证,终于有了第一部分子人类学研究的成果──1993年7月《嫘祖研究》一书,由都都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书曾得到绵阳市人大、盐亭县人大和政协的支持;绵阳市政府市长马敬洪同志亲自审批给予出书经费;四川省委老领导杨超书记题写了书名,众多省、市、县领导给出书题词。中共盐亭县委宣传部给书写的《序》中说:“希望一切有关嫘祖是否为盐亭人的争论,最好抄当代高新科技的研究,如用分子考古学、遥感考古……等国际先进科学成就来论战” ──这是近70年来在县级领导部门指引嫘祖研究的方法,特别是“争抢”嫘祖出身地的其他各省市县领导部门中,没有这样明确提出过的。它的意义是显然的──提升了科学的硬度。
B、苏三教授质疑丝绸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苏三教授在《发现文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及中国在全球文明发展探讨》的书稿第五章中说:“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的北线在原始时期即已存在……希伯来人由于这一时期大批进入中国的人群来自西方和北方到东亚发展,大批繁荣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开始在中国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一带出现,是为仰韶文化。东北则是赤峰附近的红山文化异常耀眼。从基因测序到文字起源,到一系列特殊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推断,有一条远古的丝绸之路从新石器时代前后就一直存在于东欧和华北之间”。苏三教授在她的书稿中还说:半数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由欧亚大草原南部的游牧人或半游牧人书写的。中国三代的形成秘密就围绕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交通要道里,并且与雅利安文化有密切关联。标志着古老丝绸之路最北方两条道路的开通──炎帝可能行走的是最常规的丝绸之路,黄帝走的则是更北草原之路,具体来自哪里目前不清楚”──这里可见苏三教授并不想承认丝绸起源于中国;即使提到炎帝的丝绸之路和黄帝的丝绸之路,也说“具体来自哪里目前不清楚”。而实际苏三教授心里却一直在暗示:“与雅利安文化有密切关联”。苏三教授也用分子人类学谈论中国夏商周三代先人基因的形成秘密,但都是引用西方学者的资料,很随意,没有可古基因检测双重验证的硬度。
C、《嫘祖研究》一书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意义
1993年第3期《四川丝绸》杂志发表的《嫘祖年谱初探》,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嫘祖研究》一书发表的《嫘祖年谱初编》,都提到现代人类在第四纪大冰期后期,约20万年从非洲走出存在文明起源的第二个孵抱期问题,实际就暗指是“远古联合国”。这是把早期人类社会组织形态发展序列,分为“远古联合国时期”、“部落游团酋邦时期”、“王国国家时期”等三种分类。以四川盐亭县流传的天垣《盘古王表年表》设为上古编年史,从盘古到嫘祖的人类进化的第二个孵抱期巴蜀盆塞海文明,可以追溯到非洲人类进化的第一个孵抱期,但只有第二个孵抱期才可划为“远古联合国时期”。夏朝以前到嫘祖可划为“部落游团酋邦时期”。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等可划为“王国国家时期”。正是有远古联合国第二个孵抱期巴蜀盆塞海文明,也才有产生后来出现的《易经》、《山海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以及墨子、庄子、惠子、孔子、老子等古代著名经典和文化名人的基础。“嫘祖研究”分子人类古基因检测硬度有:
在该年谱第83条中写道:“公元前3092年,为开辟丝路,嫘祖轩辕巡视东北,并到了朝鲜”。据《参考消息》报道: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重视朝鲜上古史研究,1994年金日成主席生前为此视察了檀君陵。因为朝鲜自古就有“檀君神话”,传说天帝之子桓雄天王率领3000人马自天而降,来到太白山顶的一棵神奇的檀树下,造就了古朝鲜开国鼻祖檀君王俭。在平壤市郊江东郡的檀君陵现还存在;尽管日本曾盗掘过该陵墓。在金日成主席的指示下,后来朝鲜社会科学院还是在陵墓中发现86块人的遗骨和一些遗物,经现代科学手段的多次检查,证明遗物的年代是约公元前3016年的。这是《嫘祖年谱初探》经受的一次严峻的国际考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武大人民医院:20例新冠肺炎患者使用羟氯喹后好转 18日新华500指数下跌0.24%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5:38:1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2) 《嫘祖研究》一书反思文明起源的标准
A摇钱树、货币、科技关注良渚--钱山漾
a、《嫘祖研究》一书下编“嫘祖与上古文明”中,有专门论述《分子考古学与王姓起源》、《嫘祖时代的冶铜技术》、《中国上古第一个石斧制作场》等篇章,但重中之重该书还是关注文明起源第二个孵抱期的丝绸起源上。因为我们在四川盐亭乡下山区农村,从下就听惯大人们说“摇钱树”的事情──我们小时候就想:“钱”怎么会变成了“树”?“钱”变成“树”会不会像树结果一样,生出很多钱?
后来大了才听明白,“摇钱树”是赞美桑树──因为桑树长桑叶可养蚕,蚕结茧可缫丝织绸;丝绸布都是富人才能做得起的衣服,但农民可以把生产的丝绸卖成钱──更惊讶的是听大人们传说,在女娲时代开始养蚕缫丝织出的绸,先是作为钱币运用的──这是何等高的文明!所以1993年出版的《嫘祖研究》这本书,用意不仅在首创用分子人类学高度的考古标准比赛对人文始祖、养蚕治丝发明家嫘祖的研究,而且实际暗中对西方的文明起源标准,也在作大胆的反思。
2020年第2期《求是》杂志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教授发表的文章《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中说:“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被首次发现。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证实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良渚联系丝绸,是2015年6月25日湖州钱山漾遗址获“世界丝绸之源”命名──良渚古文明遗址与钱山漾古丝绸遗址的关系是:良渚文化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钱山漾、张陵山等遗址为代表。 21世纪以来,考古学界确认了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它们正好衔接起了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由此,环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大致建立。
b王巍教授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里,针对良渚古文明遗址提出:“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他说:“当前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判断文明是否形成的标志是‘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出现。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不乏并非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是文明社会,其特点十分鲜明,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冶金术;辉煌的印加文明也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认识,中国学者少有发言权,其学术意见也往往被西方学术界所忽视”。我们赞成中国权威学者王巍教授站出来,质疑西方的文明起源标准,推进世界五大古文明多体一元的上古史大统一研究。
c、王巍教授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提出了判断是否进入文明的四条新标准。王巍教授说的这四条标准是:第一,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第二,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权。第三,人口显著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四,出现王所管辖的区域性政体和凌驾于全社会之上、具有暴力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
王巍教授解释说:“以上几个特征,并不包括以地中海和两河流域文明为基础所总结的、西方学术界常用的‘三要素’中的两条文明判断标准,即文字和冶金术。这种差别,正是中华文明不同于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地方,恰恰说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但以王巍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新时代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忽视周总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使命感的对探索“资阳人”与人类上古史大统一史的重视缺少对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纠缠形成过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第二个孵抱期,及其人群先祖及遗民的基因序列的大规模国内外联合考证,和研究总结。
这可以看出王巍教授提出的四大标准:生产力、王权、城市和国家,和西方学术界的三大标准:冶金术、文字和城市,实际都是在珠峰映射原理论证的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多体一元“黑洞”,瓦解之后的体现,即属于古文明后期的标准,而与现代文明标准接近。这里根据我们和前人数十年对人文始祖、养蚕治丝发明家嫘祖故里的实际考察和研究,也提出人类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三条标准:城邦国家、货币贸易、王表年表,作抛砖引玉,供大家探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5:39:01|只看该作者
B文明标准城邦、货币、王表三要素之辩
a、“城邦”国家的说明。我们说,王巍教授去除西方标准中的“文字和冶金术”是对的。但王巍教授用“生产力”来代替“文字和冶金术”,并不能体现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第二个孵抱期的文明高度与特征。一说“文字”,类似苏三教授《发现文明》书中说的5500年前--3250年前的西亚文字、中国甲骨文字,古埃及文字、克里特线性文字、迈锡尼线条文字、汶查文字、腓尼基字母等,仅仅是一些刻符或记号,并不能长篇造句叙事,而且只掌握在上古人群的上层极少数人中,并不流传通用。其实文盲也是旧社会能生存的现象。
郭沫若先生说:“半坡彩陶上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据《嫘祖研究》一书中的《上古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华民族上古文字最初应是结绳文字,发展到草节注义、注音文字,即卦爻太极文字,再到天干地支文字──上古人把摆卦爻用的草节茎棍,还推进发现卦爻有26个供拼音的集注音、注义、编码、缩写等于一体的功能──卦爻是《易经》最早的基本符号文字,由横线的阳爻“-”和横线中空白的阴爻“--”两种爻象组成。但把阳爻“-”减去阴爻“--”等于一个“点”(―---=•),类似可显示在电脑上一样,如果保留“•”点子显示的卦爻,按每卦三爻重叠排列,可构成26种卦爻基本符号,恰好对应26个汉语拼音文字类似的26个英语字母,而具有集注音、注义、编码、缩写等于一体的功能,可承担起传递上古语言和信息的任务。这就是所谓远古联合国广泛使用的太极语卦爻文字。然后才是甲骨文字,接着才开始史后文字时期的那种顺序。
再说“冶金术”,即金属的使用,上古人已发现自然界有铜矿石、铁陨石和天然纯块,虽然极少,但可以在贸易中交换获得。据《嫘祖研究》一书中的《嫘祖时代的冶铜技术》研究,在离盐亭县不远的中江、北川、彭县等地都有铜矿。养蚕和冶铜术连在一起,首先是冶铜燃料杠炭的发现──养春蚕有时要木炭升温,在川北有一种青杠树,是放养柞蚕的一类树种。这种木头很硬,在封闭的窑中经过燃烧炭化,就称为杠炭,是一种冶铜能燃烧较长时间并能产生出较多热量的极好木炭。我们不赞成把“文字和冶金术”列入上古人类文明起源的标准,就是在第一层次时期它们的出现极其初步,并不流传通用。而货币贸易的交流更广,更满足人们的要求,就像不识字的人也能认识钱一样。
由此说到西方和王巍教授共同认可的“城市”要素,之所以我们要换成“城邦”国家,是因“城市”与现代“城市”的概念,区分标准难定──“城市”最小应以一般“县城”称号的大小成片房屋相近,但至今发掘的上古文明遗址,规模太小,仅像一个村庄。规模大一点的,建筑高级一点的,都是第二层次时期的遗存。相反,“城邦”的一个点,可以像一个村庄,但在同一个时期,在相互不到几公里的距离就有成十成百的“村庄”城邦出现,更能体现上古文明起源的特征。。
b、“货币”的说明。用“货币”贸易来作上古文明起源第二的特征概括,西方和王巍教授共同都没有提到。这是《嫘祖研究》一书联系“摇钱树”赞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发现的──据古文献《淮南子·说林篇》记载,约公元前5070--4170年立足山海的女娲氏时期,就已懂得“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的道理。这里桑林表明,是代指市场交易使用帛币。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货币助长了经济的无形之手;这些功能的发挥,所以女娲王对万事都能理顺。传到约公元前4170--3150年嫘祖的城邦之美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
因为古籍《淮南子》一书记载女娲氏成就的“桑林生臂手”的变化,说的就是货币类似无形之手,对社会有拉动作用的影响。为什么女娲氏的“桑林”意指“货币”,是因当时的养蚕抽丝织出的绸布,类似今天金融界的“黄金”作用。1999年10月7日《绵阳日报》第3版发表的《绵阳丝绸话沧桑》一文,说的是嫘祖发明养蚕缫丝,把“科商”提升到了高科技竞争的层次──从“桑林生臂手” 意指“货币”,意指龙凤经济贸易──八千多年前至五千多年前,巴蜀盆地由于女娲突变纪等地质灾变形成过盆塞海;灾难把盘古文明推进到了远古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的阶段,由此绵阳城邦贸易与商业活跃。那时绵阳梓潼山成了一处“香格里拉”。这里山上产有多种名贵木材、香料,特别是梓树是海上贸易可造容数十人大舟的好材料。再说林间飞翔的朱雀之毛也为最高珍宝,由它而产生的羽毛镶嵌、羽绣工艺闻名四海。因为梓潼城邦人用类似鹦鹉、野雉、火鸡等朱雀的五彩羽毛制成各种衣饰、摆设,可以作城邦国家盛典中的高级礼品和做旗帜。
梓潼七曲山周围半山腰上的大围坪城邦,其作坊店铺和居民住宅栉比鳞次。梓潼先民靠着海上的航行与外界发生广泛的联系,同时也造成了工商业与航海业的发达。海,造就了他们的冒险精神与创新精神;海,使他们去超越陆上那有限的生存空间;海,诱惑他们去从事正当的海上贸易和海外探险。据传说,此时梓潼城邦的国王、城主和邦君,已被称为“文昌大帝”或“文昌帝君”──“盘古王表年表”把中华海洋文明起源提前到了约公元前5070-4170年到约公元前4170-3150年的立足山海时期和城邦之美时期。配合这个时期的龙凤经济,从“凤”联系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用五彩羽毛制成的各种衣饰,广而推之是商品生产,以及商品经济需要的是多样性,体现的是原始海洋文明的工业化。
而“龙”则联系长蛇、联系独木舟,再联系巴蜀盆塞海的海洋文明用樟梓树造船,推动海洋文明的对外开放与交流贸易,广而推之是市场经济,体现的原始海洋文明追求的科学和民主化。如果人类最早的顶尖优势文明,起源于8000多年前的巴蜀盆塞海的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那么就能说明中国和世界后来的海洋文明和城邦文明的渊源问题。因为在这些顶尖优势文明产生之前,嫘祖、夸父、盘古、女娲、伏羲、蚕丛等先王,已经在巴蜀盆塞内陆海及四周城邦之间,演习操练远古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即龙凤经济或龙凤文化多时了。

4# 金佛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5:39:31|只看该作者
c、“王表”的说明。“王表”年表概念,对应王巍教授提出的四大标准中的“王权、国家”概念,和接近西方总结三要素中的“城市”概念,更明确实在,时间需要长。因为王巍教授说:“出现最高统治者──王”、“出现埋葬王、其他高等级权贵阶层的专门墓地和随葬高等级礼器的大型墓葬”,就代表“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权。社会阶层分化显著,少部分社会上层精英垄断社会管理权(如军事指挥权、原始宗教祭祀权)”──类似代表了文明起源。但在文明起源的后期,少部分社会上层精英垄断社会管理权却很普遍──一段时间,一个地方的一个“流寇”人也可以称“王”,如果不能构成几代人,十几代的现象,并不能显示是一种文明时代。其次,有几代人称“王”,但类似神话,没有真实具体的“王表年表”,也不作数。
这里要说明的是,上古还没有“年”的概念,有记“天”数的概念,以致《竹书纪年》、《史记》、《春秋》等古籍中的“王表年表”,出现一个人活几千年、上万年,这肯定与人类分子学的事实不符。但这并不能说《竹书纪年》、《史记》、《春秋》等古籍中提供的“王表”人物就一定不存在──只要把这些古籍中人活几千年、上万年的“年”,改换成真实的“天”计数,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李学勤教授说:“古代近东的古文字材料里,有不少王表或名年官名表。有的表相当详细,甚至记及月日。这类材料的时代,有些本身就很古,如埃及的帕勒摩石刻,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年表》等,为重建当时年代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中国的情形不同,文献中的世系、年表,出现的时代都比较晚。商和西周的世系,虽有甲骨金文可予证实,但缺乏近东王表那样系统的在位年数。这是我们年代学研究的不利条件之一” ──其实这是新时代忽视周总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使命感的对探索“资阳人”与人类上古史大统一史的重视缺少对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纠缠形成过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第二个孵抱期,及其人群先祖及遗民的基因序列的大规模国内外联合考证,和研究总结造成的──埃及的帕勒摩石刻、两河流域有《苏美尔年表》,和巴蜀盐亭有龟碑《盘古王表年表》是一致的。
这正说明“王表年表”是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世界性统一标准。李学勤教授还说:“《竹书纪年》是魏国史家的作品,记事终于魏襄王20年(公元前299年),比埃拉托斯特奈斯要稍早些”──张强博士执笔的《古代近东与西方古典年代学研究综述》一文提到,西方古典年代学第一部系统的作品,“是公元前三世纪末埃拉托斯特奈斯所著的《编年史》。他利用当时在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工作之便,广泛涉猎前人著述,在综合希腊不同编年体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统一的纪年体系”。可见外国古代文明的年代学,所能凭借的材料也不外是传世文献记载、古文字铭刻以及其他考古学的成果。传世文献一般是年代学研究的起点,比如人们对古代近东的知识,最初只能依据《圣经》及希腊、罗马的一些作品。即使在现代,传世文献仍有宝贵的研究价值。如埃及古史的王朝系列,见于公元前三世纪僧侣曼涅托的《埃及史》,近世的研究只是对曼涅托的系列做了修正和补充。
张强博士在讲两河流域年代学时说:“由于初史时期研究资料的匮乏,两河流域年代学者一般采用由文献相对丰富的晚期向早期推进的研究方法”。既然这与何拔儒先生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也极为类似,为何《竹书纪年》和何拔儒先生以巴蜀盐亭龟碑整理的《盘古王表年表》得不到承认──以“王表年表”作文明起源的标准,也是为与古代近东和西方古典“王表年表”整理使用方法标准上统一的要求。
3)        溃坝──良渚--钱山漾古丝绸文明
A、    为啥长江中下游同时有东西两个古丝绸文明
分析远古大地震串形成巴蜀盆地内的堰塞湖到盆塞海,又由大地震引起的不同阶段的巴蜀盆塞海长江三峡的几次大的溃坝──溃坝会冲走大量的人和财物,活着留下失去亲人和东西的人群中,会有人组织一部分人商量一起到下游去寻找,最终会有人留在下游“积水区”生活,他们带去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并有所发展──我们称这种“积水文化”,会形成长江中下游东西相像的两个古丝绸文明文化区,构成了长江与黄河流域古地貌和历史形成的不同,为解读这些地区的考古文化面貌和结构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a、堰塞湖是指地震后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河水冲击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从1•2万年至8千年前的大冰川末期起,巴蜀地区曾发生和存在过多次大地震造成的“堰塞湖”,以至盆塞海现象。有人问:“巴蜀盆地在古代是上古扬子海所在,岷江注入这个海,成都平原是岷江的冲击平原,但是,这个海早在几十万年前就已经因地壳的变迁而消失了啊!”。因此如果不是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发生,有人不会相信堰塞湖的存在──因为国内的政治斗争,曾一度把它说是“谣言”。
盆塞海这些8000年前的“堰塞湖”,类似四川省茂汶地区的海子,是上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地震,形成叠溪城发生的大地陷造成的。而所谓“四川盆地在古代是上古扬子海所在,这个海早在几十万年前就已经因地壳的变迁而消失了”的知识,这并不是“溃坝”研究的对象。中国近代的地质知识,学西方才不过百多年,很多东西,中国地质学界并没有系统研究。直上世纪70年代发生唐山大地震,才有人相信大地震会有山崩地裂的情况。对远古史的地震──盆塞海──海啸有关联的研究,是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后,人们想起浙江学人钟毓龙在1933年8月25日发生茂汶叠溪的8·0级大地震之后,写作的《中国上古史神话演义》巨著暗示的课题──那次大地震,叠溪镇地区在剧震发生的几分钟之内,几乎笔直地隐落,呈单条阶梯状下滑距离达500--600米。强烈的地震引起岷江两岸山崩,河道堵塞,形成地震堰塞湖。崩塌的山体在岷江上筑起的银瓶崖、大桥、叠溪三条大坝,把岷江拦腰斩断,使流量为每秒上千立方米的岷江断流。截断了的江水立即倒流,扫荡田园农舍,牛马牲畜。经过30多天的倒流,因叠溪超过银瓶、大桥两坝的高度,注入叠溪坝内的江水又倒淹银瓶崖、大桥两坝,使三座地震堰塞湖连成了一片。湖水随群山回旋绕曲,逶迤四五十华里,最宽处达四五华里。同时松平沟、水磨沟、鱼儿寨沟等地山崩数处,形成大小海子11个,叠溪城及附近21个羌寨全部覆灭,死亡6800多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5:40:03|只看该作者
震后第45天,即10月9日,岷江上游阴雨绵绵,白腊寨公棚地震堰塞湖崩溃,江水猛增。傍晚,高160多米的叠溪坝崩溃,积水倾湖而出,夹带泥沙巨石,沿江而下,江中浪头高达20丈许,吼声震天,10里之外皆闻。沿江村镇、田园一扫而光,数万亩农田庄稼被毁。人畜逃避不及者,尽被卷人水中,又有 2500多人丧生。地震罕见水灾引发钟毓龙研究众所周知的大禹治水。他研究了500余部中国古籍后发现,现在的黄河在帝尧以前也曾流入过四川──四川盆地,地处祖国西部或西南,是中国黄河、长江两条大河上游的交汇处,也是东、西方人类文明的交汇处,还是远古云南元谋人、陕西兰田人、广西柳州人、重庆巫山人等的交汇处。如果一万至五千年前四川盆地因地球局部地质大灾变,曾经形成过盆塞海(堰塞湖的扩张版),古梁州有过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那么说明五千年以后的东、西人类的海洋文明,已在五千年以前的巴蜀盆塞海演习过了几千年。
b、上古黄河曾流入过四川实地遗迹地质考察,是1984年春节后盐亭县科协去看望和慰问林业局长、市人大代表黄明俊同志,他长期坚持驻守在盐亭鹅溪镇和岐伯镇镇原来的剑河乡、来龙乡和茶亭乡一带植树造林。在这次慰问中当走在鹅溪镇一条山顶的路上,看到这条长约一里山顶路,整体满山都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我们被惊呆了──古书上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貌变化说法;如果说鹅溪镇这条山顶路满山表面才看见是鹅卵石的话,那么1982年春我们参加盐亭县委到后溪乡梅花村搞土地承包到农户,看见梅花村走马岭整个山是断开的,整个裸露的山岩断面也是镶嵌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梅花村走马岭与梓江河还隔着一座大山,说明它不是梓江河边的地貌变化造成的。而听人说:“剑门关的豆腐好吃,是因做豆腐的黄豆,是种在剑门关镶嵌鹅卵石的山坡地里的”──由此看来,从剑门关到梓潼县,再到盐亭县的鹅溪镇和岐伯镇,以及到后溪乡和梓江河下游的盐亭的玉龙镇,有一条断断续续连接起来的已经消失的古大河故道。
联系钟毓龙先生的“上古黄河曾流入过四川”的研究,这条已经消失的古大河故道,就是上古黄河曾经流入过四川的地质遗迹。1990年6月30日《绵阳日报》发表了《上古黄河曾流入过四川》一文,并收入到《《嫘祖研究》一书中。
c、2010年第4期《第四纪研究》杂志,发表李海龙、张岳桥、李建华的《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及其伴生古堰塞湖研究》论文。中国地质科学院李海龙博士曾告诉我们:2008年“5•12”5·12大地震发生后,张岳桥研究团队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白龙江等长江上游水系作野外考察。他们选取岷江上游、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上游3个古堰塞湖进行沉积、构造及年代学研究,结果发现岷江上游,在史前7-1万年(主湖期可能是3~4 -1万年)期间,存在一些长约30Km,河道堵塞近10公里大型的堰塞湖。更为有趣的是,这些堰塞湖在大约1万年左右全部溃坝了,其水量足以淹没整个四川盆地。
李海龙等人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的概念,定位该系统包括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等总体呈现南北走向的河段。这些南北向河流系统的形成演化,具有构造和气候双重意义。因为晚更新世以来,南北向河流系统发生多次堵江事件,形成数套堰塞湖沉积。从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是如何形成的?有环境地理学家认为,远古长江和黄河上游四川、云贵、青藏、陕甘等地区高山冰川,在20000-8000年前的第四纪大冰川末期的迅速融化,不仅会改变当地的地质情况,也会引发从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及其溃坝等灾难性后果。20000-8000年前的第四纪大冰川末期气候变暖,使得全世界的冰川绝大多数都出现融化现象,其面积和厚度都在缩小,这不仅改变了当地高原地区的地貌,而且加上8级以上的一些不同时期的大地震,极有可能诱发长江和黄河上游西北、西南高山及丘陵地区的洪水和滑坡,形成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的间断变化的景观。
B、解密长江东西两个古丝绸文明联系的研究
四川省政协常委胥端甫先生(1906-1992)曾说给我们的信息,实际类似解密长江东西两个古丝绸文明的联系,钟毓龙和何拔儒两位学人早有揭示──1982年胥端甫先生在中国驻美使馆精心安排下,从美国返回祖国成都定居,受到小平同志和胡耀邦总书记的接见。胥端甫先生1988年在盐亭县政协听到我们在研究嫘祖历史,后来他告诉我们说:他是盐亭金孔区人,和任望南是亲戚,并由任望南帮助曾任国民党甘肃定西榆中田粮处督导处长等职。1948年到台湾,任中国文化学院教授。1950年代他与到台湾老兵中的一位基层士兵、干木工活的四川三台人发起“台湾易经研究会”的成立。他回四川后,在杨超书记的支持下,在省政协也成立了“易经研究会”。研究上古史,他想到解放后任杭州市政协副主席的钟毓龙(1880-1970),1933年支持盐亭何拔儒依据当年叠溪大地震及堰塞湖,联系推证盐亭大围坪地貌和天垣发现的石龟碑《盘古王表》,把远古文明立足于山海之争。
a、钟毓龙在1933年叠溪大地震后,巨大的人员伤亡激起他以新的视角写作《上古神话演义》一书。在书中,他提出史学的上古梁州,“梁州”指海水淹没山丘,只剩下山梁之背图像的转义,赞成四川上古梁州以盆塞海和大围坪地貌得名,和上古黄河曾流入过四川。钟毓龙认为懂得有远古巴蜀盆塞海、堰塞湖及先后大溃坝,也就懂得由此分别造成后来的长江下、中游的良渚河姆渡文化和江汉湘楚文化──约公元前8000-3150年在川、甘、陕为一个大地震多发地区,长江三峡和剑门关山峡因大地震的山崩地裂有合有开,在川西北地区造成过无数的堰塞湖。如果其中有的大地震的山崩地裂,造成长江三峡山崩堵塞而剑门关山峡地裂分开的组合,那么还引起长江的断流。

6# 青城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5:40:30|只看该作者
黄河通过渭河与嘉陵江连接的剑门关,因山峡分开的峡谷流入四川,古蜀盆地就有可能从堰塞湖演变为盆塞海。而在约公元前4170-2070年,如果相反的组合──其中有的大地震的山崩地裂,造成长江三峡地裂溃坝而剑门关山峡山崩堵塞的组合──即引起盆塞海下面的长江三峡溃坝,盆塞海上面的渭河与嘉陵江连接的通道剑门关的山峡重新堵塞,黄河重新向东流入大海,那么巴蜀盆地的盆塞海就会干涸,发达的盆塞海文明大部分就会向中原转移。
b、钱山漾古文化遗址的发现者慎微之先生,1896年出生在离钱山漾湖边不远的已衰败的曾富裕家庭。1940年在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成归国后,当浙江大学开设人类学专业课时,他曾一次次把珍贵的石器标本捐赠给教学收藏室。而早在钟毓龙创作《上古神话演义》的1934年夏,湖州适值大旱,钱山漾湖中的水位落至1857年以来的最低,干涸见底占全湖总面积的2/3。而慎微之当年就是趁着暑期在湖底收集到大量古石器,随后在1936年5月写出《湖州钱山漾石器之发现与中国文化之起源》,发表在《吴越文化论丛》上,让沉睡了数千年的钱山漾遗址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慎微之说:“若大规模发掘定能获得大量石器以及化石,可使吾人了解原始南方人之生活习惯及生产方法等”。何拔儒从钟毓龙处得到过慎微之的论文,他对年富力强的慎微之也所有了解,并且感谢慎微之对他的支持说:“不但对于整个人类学有空前贡献,即对于以前文化来自西北说,亦不攻自破矣”。
c、1936年钟毓龙完成约120万字的《上古神话演义》在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2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在1936年版本基础上,重新编排出版。钟毓龙和慎微之先生都是属于研究视野更为广阔的人,深知人类学考古比拼的仍只能是求真的世界秩序历史,而并不赞成卫聚贤等学者只强调吴越古文化的独立地位。慎微之曾向钟毓龙打听何拔儒,钟毓龙告诉通过朋友圈,知道1952年何拔儒被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新中国一解放,小平同志领导发现了轰动世界的“资阳人”头盖骨化石,这实际是抓人类上古史大统一方向的基础研究,被认为与完善经济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得到毛主席的支持。但社会人间潮流、风云际会是可变的,由于历史的惯性和条件限制,能跟进的不多。
C、慎微之--钟毓龙溃坝视角良渚--钱山漾古文明
a、世界丝绸之源花落钱山漾,也向世界说明“一带一路”战略有深厚古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有扎实产业技术基础等优势。这也正是世界丝绸之源钱山漾的人类历史文化起源考古,求真的生命力意义之所在;反过来也说明这种古远历史文化底蕴凝聚起来的人类智慧,来自于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同时也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方法才做得到──1933年叠溪大地震后,巨大的人员伤亡激起钟毓龙以新的视角写作《上古神话演义》一书。在书中,他提出史学的上古梁州,“梁州”指海水淹没山丘,只剩下山梁之背图像的转义,赞成四川上古梁州以盆塞海和大围坪地貌得名。今天懂得有远古联合国和其在古巴蜀盆塞海周围的分布,以及古巴蜀堰塞湖、盆塞海先后两次大溃坝,也就懂得是此分别造成后来的长江下、中游的良渚河姆渡文化和江汉湘楚文化。22年前发表在《四川丝绸》杂志1993年第3期的《嫘祖年谱初探》,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嫘祖研究》一书发表的《嫘祖年谱初编》,在第38条中写道:“公元前3137年,为发展蚕桑,嫘祖邀轩辕南下第一次到浙江巡视,在吴江、吴兴、河姆渡会见原来派出去的女友”。说明长江东西两个古丝绸文明是相互关心共存亡的──盆塞海干涸文明转移到中原后,良渚文明也消失。
b、、长江下游渊源于古巴蜀盆塞海早期时代的长江三峡溃坝──溃坝会冲走大量的人和财物,会有人组织商量一起到下游去寻找,而带去原先文明并有所发展──这种形成下游的“积水文化”中心区是:约公元前8000-3150年在川、甘、陕为一个大地震多发地区,长江三峡和剑门关山峡因大地震的山崩地裂有合有开,在川西北地区造成过无数的堰塞湖。如果其中有的大地震的山崩地裂,造成长江三峡山崩堵塞而剑门关山峡地裂分开的组合,引起长江断流,黄河通过渭河与嘉陵江连接的剑门关山峡分开的峡谷流入四川,古蜀盆地就有可能从堰塞湖演变为盆塞海。而在约公元前4170-2070年,如果相反的组合──其中有的大地震的山崩地裂,造成长江三峡地裂溃坝而剑门关山峡山崩堵塞的组合──即引起盆塞海下面的长江三峡溃坝,盆塞海上面的渭河与嘉陵江连接的通道剑门关山峡的重新堵塞,黄河重新向东流入大海,那么四川盆地的盆塞海就会干涸,发达的盆塞海文明大部分就会向中原转移。以此类推第一次长江三峡上面的盆塞海地裂大溃坝,发生在良渚河姆渡文化产生之前;第二次同样的长江三峡大溃坝发生在江汉湘楚文化产生之前。组织救灾、抗灾,巡行天下,如果嫘祖类似远古联合国的“秘书长”,历史上称她是“行神”、“道神”,这也正是她的一种责任和任务习惯性常态。
c、从何拔儒先生整理的巴蜀盐亭龟碑《盘古王表年表》可知:中原黄河文明的崛起是:“(七)跃起中原时期,约公元前3150-2230:1、轩辕氏(共3代),2、祝融氏(共2代),3、昊英氏(共9代),4、古皇有巢氏(共7代),5、朱襄氏(共3代),6、阴康氏(共3代),7、无怀氏(共6代),8、神农氏(共8代)。(八)大同王土时期,约公元前2230-2070年:1、黄帝有熊氏(共3代),2、颛顼,3、帝喾,4、尧,5、舜”──这主要是巴蜀盆塞海干涸文明转移的结果,但这里的转移分叉到西亚、印度和东欧等地区的主干也不少,相反是一直受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远古联合国影响指导的良渚--钱山漾古文明 ,却也分担和承包了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完整向中原黄河文明转移的任务──良渚--钱山漾离西亚、印度和东欧太远,而且良渚接近苏北、鲁南和中原,之先良渚文化吸收的第二个孵抱期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早在反过来影响到了鲁南苏北一带的大汶口龙山文化。
d、因有此亲缘关系,早先受到良渚文化影响的鲁南苏北一带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也许比来自主流的第二个孵抱期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更容易吸收良渚文化──如这两种文化的陶器和石器,常有互借现象: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中出土的玉器,有良渚文化的风格,而江苏新沂花厅遗址也证明这两大集团文化有过相互的碰撞。而且良渚文化早先吸收沉淀的诸多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因素,也为夏商周所吸纳,如礼玉制度,鼎的使用,甚至商周时期的“饕餮纹”也是直接来自良渚玉器上的纹饰。所以说,远古巴蜀盆塞海后期的长江三峡溃坝,对其良渚--钱山漾影响的中断,与长江下游文明后来发展的中断和回归也有关──正因为如此神奇之故,在先秦文献及汉晋以来流传的神话传说中,不见远古时期存在于这一带的部落与部落集团,直到吴越文明兴起的春秋中晚叶才重新起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5:41:02|只看该作者
e、蒙文通先生的“三系说”和徐旭生先生的“三集团说”,都是将长江下游视作盆塞海溃坝后的洪荒无人的空白之区的一面。但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考古发现却证实这里,也早有华夏先人在盆塞海溃坝后,有相互支援,顽强抗震救灾英勇的一面──正由于此,才有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南到杭州湾地区,北包括苏皖接壤地区以宁镇地区为中心,有自前5000--前3400年的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的马家文化;前4000--前3200年的松泽文化;前3200--前2200的良渚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序列完整的文化区系。即有杭州湾宁绍地区,太湖周围和苏杭地区,以及以南京为中心的苏皖接壤地区等三个明显的中心──这种下游“积水文化”有其稻作农业、干阑式建筑等自己的特点。如良渚文化出现的成套的礼玉、土筑“金字塔”的高坛建筑和规划严整的聚落、古国军事民主制等等,都与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相似,如和盐亭远古盆塞海时期大围坪“金字塔”的山寨、高坛、竹木凉亭以及玉器等古联合国制相似,令人惊讶。
4)洪水朝天传说揭示古文明多体一元
a、伊甸园与大洪水是原始印欧人的记忆吗?
苏三教授在《发现文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及中国在全球文明发展探讨》的书稿第四章中说:“《旧约》中的方舟落脚地亚拉腊特山,本身就是个著名的火神崇拜中心。中国的炎帝也可能就是亚伯拉罕的原型,同时亚伯拉罕很可能也是印度河流域梵天崇拜的一个表现,祂就是一位火神或火教的大祭司。当然,岁月漫漶,路途遥远,这些神话与宗教故事不可能清晰严格对应,更多时候他们可能是一种重叠混合。伊甸园与大洪水的故事都不完全是神话杜撰。全世界都有大洪水的故事,这应该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传奇事件。结合分子人类学,《旧约》里的大洪水很可能是原始印欧人的记忆”。
《发现文明》书稿中,苏三教授述说自己长年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她对夏商周中国三代起源的假设体系是:“三代”是由一个类似希伯来人的长途贸易团体殖民影响的结果──“通过对希伯来人以及《旧约》的深入了解,希伯来人的最初核心部分是印欧人。根据气候变化,他们在冰期之后南下到土耳其东部地区是完全可能的,至于大洪水故事中的诺亚方舟落脚地位于土耳其的东北就更是一个‘证据’。《旧约》的伊甸园,按照《旧约》描述坐落在今天土耳其与叙利亚边境地区,距离最早的小麦驯化基地和哥贝克利圆石建筑群非常近。因此,大洪水就应该是在距离土耳其不远的地区,黑海或某些时候与之连接在一起的里海附近是其首选”。
b、从中华各民族到世界诸民族中,都有“洪水朝天”说法的困惑──如何解释史前有过的那一场毁灭性的大水?即“洪水朝天”的远古传说?西南石油大学常健民教授曾认为,世界诸民族中洪水朝天的远古传说,反映的是他提出的地球翻转观念──洪水朝天的传说中的那只船,能被冲上了欧亚大陆交界的阿尔卑斯的山顶,只有地球翻转才有这样大的力量。当然常健民教授把地球翻转说,联系对“洪水朝天”的远古传说,也反映了远古存在局部地质大灾变的事实。
如果一万至五千年前四川盆地因地球局部地质大灾变,曾经形成过盆塞湖到盆塞海,古梁州有过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那么说明五千年以后的东、西人类的海洋文明,已在五千年以前的巴蜀盆塞海演习过了几千年──拟设这里“远古联合国”产生的文化、故事、传说等真实发生的历史,在盆塞海干涸后随着人类的迁徙和权力中心的转移,会分散到世界各地──从中华各民族到世界诸民族中的。
c、特别是洪水朝天的远古传说,也许正是巴蜀盆地远古存在过盆塞湖或盆塞海的映射──盆塞海产生毁灭性的大水的“洪水朝天”景象,是顺理成章的。盆塞海文明干涸后,从中华各民族到世界诸民族按各自新的现实地缘和理解的需要,作彻底的文化、故事、传说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事。2001年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董仁威教授,带领准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科考队的四川师范大学张昌余教授等三位学者,来绵阳市科普创作交流会作指导。
张昌余教授讲从黄帝上溯女娲及盘古,是中国古史的神话阶段,从黄帝以下才是人文阶段理论。绵阳市此时正拟设打造“绵阳远古文明会客厅”,会后他们这批学者由绵阳市图书馆馆长、绵阳市民俗研究会会长张尔君先生陪同,被请到了盐亭,又由盐亭县旅游局副局长胡彬先生陪同,作了热情接待;察看了盐亭嫘祖镇的嫘祖陵修复第一期工程建设,以及嫘祖、西陵、玉龙等三镇收藏的古桑、蚕、丝有关的文物、化石,和冰川冰臼遗迹、大围坪地貌与古山寨群城邦遗址等。最后张昌余教授离开盐亭时感叹:四川存在古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是真实的,从国外的《荷马史诗》到国内的《山海经》等远古神话,这都能把谜解开。可见远古人对盆塞海与洪水朝天共存的真实性用神话包装,让其流传用心之苦;而今人容易“遗忘”,也没有可奇怪的。
参考文献
[1]苏三,三星堆文化大猜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
[2]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
[3]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
[4]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5]陈超,量子引力研究简史,环球科学,2012年第7期;
[6][英]罗杰•彭罗斯,皇帝新脑,湖南科技出版社,许明贤等译,1995年10月;
[7]文小刚,量子多体理论──从声子起源到光子和电子起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8]何新,何新世界史新论,现代出版社,2019年9月;
[9]王传超,川西羌语支人群的遗传结构,科学网王传超博客“自由精神与人文理想”专栏,2015年3月2日;
[10]王德奎、赵均中,嫘祖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
[11]王德奎,“绵阳第一碑”与盘古王表石,文史杂志,2000(2);
[12]王德奎, 嫘祖文化研究与经济建设综述,凉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3]岳定海、王德奎等,嫘祖故里大揭谜,伊犁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14]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求是,2020年第2期;
[15]王德奎,嫘祖年谱初探,四川丝绸,1993年第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18:05,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