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299|回复: 5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戏剧舞蹈上海:故宫话剧《海棠依旧》真实讲述国宝文物南迁史

 [复制链接]
  《海棠依旧》以1933年至1948年间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南迁、西迁、迁台历程为主线,选择一个家庭视角作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故宫南迁时职员顾紫宸为保护故宫国宝而离开北平与怀有身孕的妻子,从此踏上几十年漂泊旅途的经历来展开故事主题。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大卫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大卫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敬畏汉字 书法应回归心画传统 历代玉器琢工的特点
6# 青城山
 问薇千柔 发表于: 2018-11-12 12:0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上海:故宫话剧《海棠依旧》真实讲述国宝文物南迁史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上海:故宫话剧《海棠依旧》真实讲述国宝文物南迁史

  近些年来,从故宫特展,到文创产品,再到故宫题材的纪录片,近600岁的故宫以众人不曾意料到的姿态,制造着一次次惊喜热潮,而一部由故宫人自编自演的历史话剧《海棠依旧》也以真诚敬畏的姿态走入了观众视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大卫 发表于: 2017-9-29 08:40:20|只看该作者

话剧《海棠依旧》:讲述故宫文物南迁那段隐秘史

源自: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由故宫博物院出品并打造的原创话剧《海棠依旧》日前在北京保利剧院公益上演,带观众走进故宫600年沧桑风雨中最为独特的一段隐秘史──文物南迁那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中。


  以1933年至1948年间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南迁、西迁、迁台历程为主线,《海棠依旧》选择一个家庭视角作为切入点,讲述了故宫南迁时普通职员顾紫宸为保护故宫国宝而离开北平以及正怀孕的妻子,踏上旅途漂泊的故事。在这一家故宫人典守文物的悲欢离合中,大国与小家、使命与团圆的主题贯穿始终,老一代故宫人的抉择、牺牲与坚守,隔着半个世纪的沧桑光阴,重重叩击着观众的心灵。
  展览、文物修复、古建修缮、文物数字化、文物管理、宣传教育、行政后勤、开放保卫……17位来自故宫不同部门的年轻人,组成了该剧的独特演出阵容,成就了不折不扣的故宫人演故宫事的作品,并且编剧、作曲等亦是故宫员工。在剧中饰演顾紫宸妻子的女一号李贞子,就职于故宫信息资料部负责文物资料采集工作。她介绍,在岗7年间,她共录入图像资料7万多张,“1944年,留守北平的故宫人清理文物共计1189058件,像一个天文数字,那会儿和现在的手段、技术都不一样,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中国儿艺青年导演毛尔南任该剧导演,他表示,经过五年的沉淀,如果说此前的创作像是一场“告白”一次“纪念”,这次则是一段“对话”。“这是‘海棠们’与南迁前辈的坦诚相见,与典守之人的肝胆相照。就是这样一群‘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当代故宫人,用他们的真心与前辈们‘对话’。”感动于这段意义非凡却鲜为人知的历史,该剧编剧,前《紫禁城》杂志副主编、现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王戈动了写戏的念头,从2004年开始查阅史料到2009年动笔写戏,再到初稿写作加之收集资料,增减修改又用了3年,从2012至今,5年来在不断排演,剧本也一直在修订,只为找寻真实与艺术的最佳相遇。王戈表示,剧中人无论是护宝南下、颠沛奔波的故宫职员顾紫宸,还是值守北平、甘苦与共的故宫理事龚培衡,都有原型参考,“不是一个人的形象,他们融合了许多故宫人的故事,浓缩了那一代故宫人的群像。”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这阕词中海棠意象的移植,让一段沉重悲壮的历史温暖隽永,有如文华殿前幽静娴美的海棠。提及剧名,王戈说,“海棠花每年都会盛开,在沧桑世事中,有种不变的从容与笃定,‘海棠依旧’四字,表达的就是这份恒久守护的精神,它是美好的期待,不变的愿景,使命的传承,也象征着一代代故宫人典守中华国宝、守护文化根脉的精神。”
  “我们平时说要通过文艺的形式送给人们一份文化大餐,在这部戏中,我们更想送给人们的是一份精神的大餐,就是故宫人的精神风貌──有生命在,就有文物在!”演出结束时,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激动地说。回溯了故宫文物南迁始末并感怀故宫前辈的伟大奉献精神的同时,单霁翔指出时代赋予故宫人新的使命,“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责任,今天故宫人的责任,就是要把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真正地保护好、传播好,就是要用故宫人保管的文化财富为人民群众作出更大贡献,这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4# 金佛山
 楼主|大卫 发表于: 2015-5-12 11:31:00|只看该作者

相关报道

  该剧的编剧及演员均是故宫博物院的普通员工,他们用业余时间创作排演了这部反映故宫人精神的话剧,将观众带入到一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中。

该剧取材十六年文物南迁史
  作为一部不折不扣的院史话剧,《海棠依旧》讲述了故宫六百年沧桑风雨中最为独特的一段隐秘史──文物南迁。1933年,为防止故宫文物在战火中损毁,故宫人顶着压力将文物迁移出京,开启了长达十六年守护文明之火的长征路,在这条困难重重的险途上,这群护宝者向死而生,用生命守护着国宝和文化的安危。
  “在当时的运输和存放条件下,‘敌人’不仅有日军、土匪和炮火,还有潮湿、白蚁和鼠患,但一万多箱文物中,除了个别几件外,竟都完好无损。”跟随父亲、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尚严看护文物,最终落脚宝岛台湾的庄灵曾表示,“说故宫文物南迁是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绝不为过。”
  正因为这段历史意义非凡却鲜为人知,该剧编剧,前《紫禁城》杂志副主编、现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王戈才动了写戏的念头,“2004年,我在统计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举办过的展览,查考过程中,看到很多南迁资料,那时就播下一颗种子。”此后,他陆续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南迁史资料,直到2009年动笔写戏。
  初稿写作加上收集资料,增减修改,用了三年,“五年来在不断排演,剧本也一直在修订”。作为一部取材于真实人物的作品,《海棠依旧》描写了在烽火连天、飘摇动荡的历史年代下,故宫人顾紫宸一家典守文物的悲欢离合。
  王戈表示,无论是护宝南下,颠沛奔波的故宫职员顾紫宸,还是值守北平、甘苦与共的故宫理事龚培衡,都有原型参考,“不是一个人的形象,他们融合了许多故宫人的故事,浓缩了那一代故宫人的群像。”而在写戏过程中,王戈也曾数度落泪,“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就像看到一位位老师、老友出现在面前,护得古物周全,这就是故宫人的使命,让人真实地为故宫骄傲。”

故宫人动情搬演故宫事
  有别于其他专业院团的演出,《海棠依旧》来自于一支纯粹的非职业演出团队,“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故宫人演故宫事的作品,所有演员都是故宫员工,除了我这个导演”,来自中国儿艺的导演毛尔南笑言,“相比之下,我这个圈内人倒成了圈外人”。
  聚光灯下,这群故宫的年轻人投入地演绎剧情,略显青涩却又情感真挚,每一场落幕,都收到了如雷掌声。使人尤为感动的是,当真实的历史照片出现在纱幕上,与舞台上人物群像合二为一时,观众席中传来低泣声,浓浓的致敬感令人动容。
  演出的所有17位演员都是来自展览、文物修复、古建修缮、文物数字化、文物管理、宣传教育、行政后勤、开放保卫等部门的年轻人,因对故宫和戏剧的热爱走到一起,他们毫无酬劳,利用个人时间排练。“为了节省经费,在院外彩排时,就连伙食都是编剧王戈每天从故宫食堂打出来的”工作人员坦言。
  饰演“王团座”的李璐表示,自己从2012年首演起就参演该剧,五年时间,六轮演出,让自己对故宫历史、故宫精神了解很多,“热爱故宫不再是一句口号,这里和你的生命发生了联结,虽然能量不同,但我们愿意继承老先生们骨子中那种担当,看护故宫文物,我们与有荣焉。”
  在剧中出演顾紫宸妻子的女一号李贞子,就职故宫信息资料部,负责文物的资料采集工作,在岗七年间,她一共录入图像资料七万多张,“1944年,留守北平的故宫人清理文物共计1189058件,像一个天文数字,那会儿和现在的时代、手段、技术都不一样,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李贞子说,最令她难忘的,是一个在太和门前排练的夜晚,“那晚明月高悬,大家在金水桥畔排练,剧中台词回荡在空旷的广场上,像是历史的问答。想到近百年前,故宫前辈也是在这里将古物整装运出的,那一晚,时间好像流回到民国,我们也仿佛真正遇见了这些古物的守护者,与他们灵魂相交。”
  对于观众而言,这是一部讲述中国人守护文明火种的史诗剧作;对于剧中演员来说,《海棠依旧》不仅是一段隔空相望的历史,它开启了年轻一代对故宫精神的更深认知。对此,《海棠依旧》出品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五年来,这部戏让人们看到了故宫青年人的成长、坚定与自信,以及故宫人精神的传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大卫 发表于: 2015-5-12 10:31:01|只看该作者

《海棠依旧》

剧名由来
  该剧编剧王戈说,文华殿前幽静娴美的海棠花是自己最喜欢的景致,文物南迁是一段沉重悲壮的历史,仍希望用一个温暖隽永的意象来表达它。“海棠花每年都会盛开,在沧桑世事中,有种不变的从容与笃定,‘海棠依旧’四字,表达的就是这份恒久守护的精神,它是美好的期待,不变的愿景,使命的传承,也象征着一代代故宫人对典守中华国宝、守护文化根脉的精神。”

剧情简介
  《海棠依旧》讲述了1933年至1948年间故宫博物院古物南迁、西迁、迁台过程中故宫人守护国宝的真实故事,体现出世代故宫人传承不息的守护典藏、敬业奉献的崇高情操。剧中三次选择、三种别离、三封家书,对主人公而言始终却只有一个信念、一句承诺、一怀乡愁。战乱中的故宫人,保护一万余箱古物,走过大半个中国,用生命延续文化的命脉,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思念与守望。


职员表
  出品人:单霁翔
  监制:纪天斌(总监制)、王亚民(总监制)、宋纪蓉、冯乃恩、娄玮、任万平、李小城
  导演:毛尔南
  编剧:王戈
2# 四姑娘山
 楼主|大卫 发表于: 2015-4-21 14:26:47|只看该作者

成立海棠社

  2015年4月13日下午,故宫博物院在文华殿前海棠树下,宣布成立故宫博物院青年戏剧社团──“海棠社”,同时启动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剧目《海棠依旧》的排演工作。
  “海棠社”的成立源于2012年底至2013年初,年轻的“故宫人”自编自演的话剧《海棠依旧》。该剧以1933年至1948年间故宫博物院古物南迁、西迁、迁台过程中故宫人守护国宝的真实故事为主线,表现了老一辈“故宫人”对国宝典守珍护的情怀,及融在血液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海棠依旧》曾连续演出六场,获得了文博界同仁和戏剧界专业人士的肯定与好评,台北故宫冯明珠院长也在观剧后深有感触、潸然泪下。
  通过《海棠依旧》的成功上演,故宫博物院关注院史研究、热爱舞台表演的青年人,共同发起成立“海棠社”。“海棠社”成立后将对话剧《海棠依旧》从剧本到演出进行重新调整、设计和完善,全面提升该剧的情感诉求、文化内涵和视觉效果,为故宫博物院90周年献上一份厚重的礼物。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参加了戏剧社的成立仪式和首次活动,讲述了故宫博物院在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精神财富,其核心便是视国宝为生命的典守精神,也是“故宫人”代代传承、永远坚守的故宫精神。他充分肯定了《海棠依旧》首轮演出的成功,并鼓励青年人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主动传承故宫人的宝贵精神,继续深化主题,打磨作品,提升《海棠依旧》的艺术品质,用活泼多样的表现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现故宫人的风采,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历代故宫人为故宫博物院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的努力。
  成立仪式上,单霁翔院长作为荣誉社员,与剧社成员一起在一幅绘有海棠枝叶的画卷上,按下指印作为花瓣,共同完成一幅海棠花图画,与文华殿前盛开的海棠相映成趣。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纪天斌,副院长宋纪蓉,及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工会办公室、团委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共同参加了剧社的成立活动。
  成立仪式结束后,“海棠社”开展了第一次社团活动,重温话剧《海棠依旧》的经典段落,并现场邀请新社员体验试演部分角色。
  未来,青年社员将组织开展专业培训、观摩交流、剧本创作实践、舞台表演等丰富多样的活动,继续创作更多更好的以故宫和故宫人为题材的各类文艺作品,让“故宫人讲述故宫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故宫人的故事”,激发青年人的创作活力,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故宫精神、故宫人精神,为推进“平安故宫”建设贡献力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7 05:48,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