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9113|回复: 16
 乌江 发表于: 2011-3-23 04:16:44|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民国] 抗战期间故宫文物转移之争:鲁迅曾作诗讽刺南迁

 [复制链接]
  故宫文物南迁,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组织的文物保护行动。1933年1月31日山海关失陷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故宫部分文物分批运往上海。2月5日夜,故宫博物院的第一批南运文物2118箱从神武门广场起运。至5月15日运走文物5批,共13427箱又64包。其中,书画9000余幅,瓷器7000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玉器无数,文献3773箱,包括皇史宬和内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档案,明清两朝帝王实录、起居注,以及太平天国的档案史料等。还有《四库全书》及各种善本、刻本,当时国内发现最早的印刷品之一《陀罗尼经》五代刻本,国内最古老的石刻“岐阳石鼓”。
  文物抵沪后,在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的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存放。同时在南京朝天宫抢建文物库房。1936年存上海的文物分5批迁运至南京新库房。1937年“七七”事变后,故宫南迁文物加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的文物又分3路运往四川,巴县存80箱,峨嵋县存7287箱,乐山县存9331箱。1946年3处文物先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首都南京。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运文物中的2972箱被运至台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1951年后留在南京的文物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1万余箱,剩余2221箱留于南京库房,划归南京博物院所有。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乌江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乌江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乌江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乌江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乌江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乌江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水晶猪猪 发表于: 2020-2-13 09:36:4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抗战期间故宫文物转移之争:鲁迅曾作诗讽刺南迁

源自:中新网
e2b4-ipmxpvz2510015.jpg
  1932年,面对日本人随时可能攻战北平的危险,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等有识之士,电告南京中央政府,提出了尽快把文物南迁以避刀兵之灾的意见。国民政府紧急召开了会议。对故宫的文物何去何从展开大讨论。
  尽管主张派意见非常理智而且有充足的理由,反对派的意见还是占了上风。最近出版的《故宫国宝受难记》还原了这场争论。
  当时对故宫文物南迁并非万人一心,而且意见分歧很大,主要有两派意见:一派主张大转移,另一派则反对。
  主张派认为,国土散失可以有日收复,如果文物被毁于战争,那将是千古罪事,不可再生,这些都是中国古文明的结晶,如果这般行事,将无颜面对后代的子子孙孙。不久前的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就是个惨痛的前车之鉴。古文物如果遭到焚毁或者被劫掠,都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悲剧。

社会上反对派的声音
  反对派的意见是,北平正人心惶惶,运走这么一大批文物无疑是向老百姓宣告,国民政府即将弃北平以至整个华北,对稳定民心、共同御敌很不利。国土都不保了难道还要急于去力保这些文物吗?人民、领土、文物哪个重要哪个次要?
  北平各阶层及至普通市民,大多反对“南迁”,他们怕失去政府,从而失去家园,于是这些人召开集会,上街游行。这股子“誓死”之心是好事,但国家危难又岂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挽救得了的,日本人的枪口可不惧口舌。
  著名学者鲁迅先生为反对文物南迁还写了一首诗来讽刺:
  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北平街上游行队伍打出横幅“坚决反对政府放弃北平古都!”“文物南迁就是逃跑”。街道上报童声音四处回荡:“古物仓皇辞故国,胡博士反对南迁。”
  胡博士是谁?
  他就是著名学者胡适。也对南迁何处是净土感到茫然,忧虑古物一散难复聚,而寄希望于通过国际监督和干预来保障古物安全。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不赞成迁移之举理由有三:第一,因在国际人士监视之下,未必有人敢于破坏文化古物;第二,因故宫古物数量极巨,迁移并非易事,万一发生意外则责任谁负;第三,因余深知,在南京上海均无适当地方存储,非万不得已时,绝不应轻易迁移……
  胡适的言论比鲁迅先生要温和诚恳些,有理说理,有事说事,不那么激进。这可能与他的性情以及他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身份有关。
  故宫博物院的马衡是极力赞成南迁的骨干之一,但是马衡之子马彦祥和父亲的观点也截然不同,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呼吁:“要抵抗吗?先从具有牺牲古物的决心做起!”言辞相当激烈。
  那段时间里北平人公开反对之声一浪高过一浪,有的干脆恫吓和威胁,说一旦文物起运,就要在车站、铁路上安装炸弹,让人员、车辆和文物统统完蛋!这一武力威胁的说法像流行感冒一样传遍北平的街巷,人们感觉到这种言论之下的惶然和无奈。在这种大局之下,支持文物南迁的工作人员中,难免会接到恐吓、威胁电话。

拍卖故宫文物的声音
  除反对文物南迁之外,拍卖故宫文物的声音又起!
  北平政务委员会于1932年8月21日召集专家,讨论保存故宫古物的办法。
  会议通过了关于故宫的三项决议,其中第一项竟然是:“各委员签字,呈请中央拍卖故宫古物,购飞机500架。”参会故宫人员立刻电话告诉易培基,筹商对策。易培基于是向北平的张学良发出电报,请他设法阻劝。10月14日,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开会,讨论保护故宫办法,由于许多民间团体、舆论也呼吁反对变卖故宫文物,这场文物拍卖风波也就无声无息了。

故宫里反对的声音
  反对南迁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那故宫内部的意见又如何呢?当时,故宫内部工作人员的意见也不是统一的,支持和反对的不相上下,他们的目的都是出于对文物更好的保护。比如,秘书吴瀛曾一度同院长易培基发生争执,他劝易院长应该观望一下,古物一出神武门的范围,将会面临各种无法预料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应的责任,或许让人不堪重负。再者,民众对此闲话众多。这种难预计后果之事最好不为。
  易院长听后很生气地说他,你这话全是为私!大敌当前,国家到了这样的地步,我们都不应考虑这些问题,推卸责任!易院长的话说得相当严厉!吴瀛从来还没有碰过这样的钉子,而且是当着众同事之面。既然院长义正词严,吴瀛还说什么呢?他只觉得面上火辣辣地在发烧,不说话了。
  反对派中还有一个闹得最厉害的人物,在此特地一书,此人是周肇祥!
  周肇祥曾于1926年9月30日至1928年2月任古物陈列所所长。他认为大敌当前,古物运出北京,会动摇人心,引起社会不安;呼吁政府应以保卫国土为重,以安定民心为重,停止古物南迁,不应对敌处处采取妥协退让态度。且古物“一散不可复合”,绝不能轻易他迁,以免散失。
  随后周肇祥在中南海成立了北平市民众保护古物协会,自任主席,呼吁民众反对故宫文物南迁,并公开表示会以适当的武力来阻止南迁。这就让人不得不多有顾忌了,于是,故宫院长易培基给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密电请示。
  密电称:周肇祥联合工联会,煽动工人,阻止汽车、排车等为院运物出门,并到处集众演讲,发布传单,发动群众。恳请宋院长以严令拿办,并责成政府负责办理或可消除障碍。
  接到密电后,宋子文电告北平市长周大文,周大文派法警将周肇祥进行善意的秘密逮捕,直到文物专列平安出京10天后才将周肇祥释放。

国民政府决定国宝转移
  在各种声音下,故宫博物院抵住巨大的压力,达成基本上的一个主张,那就是“故宫先有一个分院到另一区域,一则先多一个机关,二则将来万一北平沦陷,博物院仍在,院务不致落空”。于是,秘书长李宗侗先行去南京安排筹备古物南迁,那时宋子文是代理行政院院长,他时常去接洽请示,迁移地点决定为上海。
  最后的决定权不在故宫,而在国民政府手上。
  国民政府在反复权衡利弊后,决定着手准备将北平国宝进行大转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活在匣子 发表于: 2019-12-6 20:06:00|显示全部楼层

郑欣淼:故宫文物南迁是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壮举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郑欣淼:故宫文物南迁是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壮举
⊙作者:彭镜陶 编辑:罗东 校对:翟永军

  “故宫文物南迁是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壮举。”郑欣淼说。在抗战期间,故宫文物又经历了怎么样的波折,才保存了下来?11月29日,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作客北京大学,分享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的往事。
  前不久,北京初雪,故宫的门票迅速售罄,各式各样雪后故宫的照片席卷了社交网络。故宫文创的热卖,《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纪录片的热播,推进故宫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故宫,也成为了大家口中津津乐道的“网红打卡地”。

ac29-ikhvemy6588383.jpg
  11月29日晚,“故宫与故宫学”系列学术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讲座“故宫南迁及其历史意义”,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隆重举行。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担任主讲,深入探讨了“故宫文物南迁”的深远意义与影响,分享了先贤奋力守护故宫文物、艰辛南迁和北返的故事。

反对与支持:抗战期间故宫文物南迁
  “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占领了东三省。我们认为,东三省是北京的一个屏障,东三省陷落了以后北京就很危险。”郑欣淼介绍抗战时期故宫南迁的背景。
  这个消息透露出去以后,在报纸上引起了很大争论,有人反对,也有人支持。反对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原因认为,大敌当前,政府应当首先保护土地和人民,现在政府却更重视值钱的古董,忙着搬迁故宫文物;第二种原因认为日寇入侵大敌当前,将文物搬出北京,会导致人心惶惶、社会不安,鲁迅先生就坚持这种意见,还写了文章来讽刺政府;第三种原因是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北京成了北平,北京不再是政治中心了,只剩下文化功能,如果再把故宫的文物迁走,北京就成了一座空城,北京的很多社会团体提出建议,北京不要驻军,应该昭告世界这是一个文明古城,避免战火。
  支持故宫文物南迁的人表示,日本的侵略野心是整个中国,等它继续南下的时候,就必须采取果断的保护措施;很多文物都是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故宫南迁过程中,1932年8月2日,“北平政务会议”竟做出决定拍卖故宫文物,后来多方努力才阻止了这一荒唐行动。故宫文物虽然来自于清宫,曾经是皇帝的所有物,但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在世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故宫文物南迁是基于敌强我弱,抗日战争将是一个持久过程而做出的决策。失去的土地可以收复,但是留在原地不动的文物就只能接受被毁损的命运了。

南迁漫漫,所幸有政府军民支持
  1933年初,文物正式开始南迁,文物能够最终南迁成功并得到了妥善的保存,政府和军民的支持功不可没。
  文物共分五批运输,当时的政府都有明确指示,并在运输工具和经费上进行了支持和保护。当时有人企图暴力阻止,行政院代院长宋子文就密电北平市政府,要求果断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南迁能够顺利进行。抗战时期,由于缺乏车辆,长途公路运输是一个问题,所有陕甘军被要求“运军火第一,运古物第二”,才解决了问题。
  此外,在文物迁移与存放地都有军人押送和守卫。在刚开始文物南迁时,火车上架着机枪,这吓退了企图抢劫的劫匪。在南京浦口火车站停留期间,南京派出了500名军警保护,各个文物存放地都有军人保护。

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院长、原文化部副部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院长、原文化部副部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当然,南迁工作得到了存放地大量民众的支持。故宫南迁文物曾在多地停留。起初南迁上海,存放四年,后分三路西迁,南路文物藏在安顺华严洞六年,中路文物存放在安谷七年,北路文物藏在峨眉七年。安谷人将当地的宗庙祠堂腾出安放文物,并临时雇用安谷民众21人,从事泥水工、搬运工、木工等工作。不仅是安谷,广大民众都在故宫文物保护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迁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贡献
  郑欣淼将北京故宫文物南迁和二战时期其他国家文化遗产的迁移进行了比较,和欧美国家比,故宫文物南迁动手早,持续时间长,从1933年开始迁移,至今仍有两千多箱,约十万件文物存放在当年所修的南京朝天宫库房。
  在空间上,文物多次转迁,涉及范围广。欧洲各国面积小,存放地也距离首都不远,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先后存储过文物的省市就有上海、江苏、湖南、贵州、陕西、重庆、四川等地。
  而且,参与南迁的文物众多,投入巨大。加上古物陈列所、国子监、颐和园南迁的文物,本次南迁文物共达19492箱72包8件。1933年2月至5月 ,铁道部奉行政院令“以半价计”,五批故宫文物铁路运费共计473210.85元。

北大党委书记叶静漪向郑欣淼赠送讲座海报以作纪念北大党委书记叶静漪向郑欣淼赠送讲座海报以作纪念
  除此之外,在故宫文物南迁期间,故宫文化也在国内外得到广泛传播。南迁期间,首次举办了中国文物赴外展览:1936年参加了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伦敦中国艺术展览会”;1940年又分别参加了在苏联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博览会”。
  同时,又于1943年、1944年、1945年分别在重庆、贵阳、成都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负责保管文物的故宫同仁还通过在当地教书、讲演等形式传播故宫文博所承载的文化精髓。
  “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来看,故宫文物南迁的壮举和成就,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贡献。”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共同组织“温故知新: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活动,希望能够把故宫先贤“视国宝为生命”的典守精神发扬光大。
 无筝123 发表于: 2019-4-3 22:36:04|显示全部楼层

13491箱故宫南迁文物安好 是侵华日军放了一马?

源自:环球网
原文标题:13491箱故宫南迁文物安好,是侵华日军放了一马?

  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等单位的19557箱文物在军队荷枪实弹的保护下分5批南迁。1937年“七七事变”后,文物从南京分三路向西迁移。
  4月2日,@演员赵立新 发问“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什么没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并且烧掉故宫?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吗?”,一时引发巨大争议。
  随后,此消息“惊动”了@紫光阁、@共青团中央、@中国反邪教,后者批评称相关言论“观点太天真”、“对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h5kn-hvcmeux9455982.jpg
  诚如@中国反邪教 的回应中说的那样,“为了免遭日寇破坏,1933年,故宫决定把一部分文物南迁”,这部分文物被运往上海和南京,之后,又分批西迁。“故宫文物部分转移后,来不及运走的文物损失惨重!!!”
  据史料记载,抗战时期包括故宫和长城在内的北京文物,都未能幸免被日寇劫掠破坏的命运。
  故宫文物部分南迁后,来不及运走的文物损失惨重。古文物馆损失191箱、文献馆损失1734箱、前秘书处损失826箱、颐和园损失89箱、古物陈列所损失113箱,总计损失2953箱。另损失明代铜缸54件以及2尊铜炮,后日军又从故宫劫走铜灯亭91个和铜炮一尊,统统用来炼铜,以补军用不足。
  1938年夏秋,日本关东军命令被抓来的中国劳工拆古北口长城,并将完整的城砖,有长方砖,还有三角形砖都装上了火车。拆城地段大都在蟠龙山上,东从第一座五眼楼起西到古北口关门,直到水门洞崔家地,长约有5华里。城砖装上火车,向长城外伪满洲国方向开去。共运走三车皮。据统计,抗战时期日军共损毁长城45公里,敌楼197座,瓮城2座。
  大量珍贵文物因成功的南迁而幸免于难,那是一段艰苦的历史,那是文物史上的一个奇迹。
XbzD-hvcmeuy0249719.jpg
故宫文物南迁木箱装运图
  这是一个关于承载的故事:故宫文物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飞驰的列车,远航的江轮,山路上的汽车,激流中的竹筏承载了万箱国宝;身躯柔弱、脊梁笔直的故宫人承载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
  这是故宫人在日军铁蹄之下的坚定选择。他们扛不动枪,但扛起了文物;他们无力阻止国土沦丧,却誓死守护这不绝的文脉。
  从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迁,到1949年以后文物陆续北返(1950年从南京运回第一批1500箱,1953年又运了一大批,至今仍有2211箱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20年来辗转上万公里,播迁10余省,百万余件文物无一损毁,故宫先辈们的壮举缔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的奇迹。
  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际,西华门内宝蕴楼二层的“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展”上,这一奇迹正通过泛黄的照片、《起运呈文》、《文物车辆翻车报告》等一一铺陈。铺陈的是故事,树起的是丰碑。

烽烟骤起,何去何从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鲸吞东北,虎视华北,故宫文物危如累卵。
  或遭毁坏,或被掠夺,战火中的文物逃不开这两种命运。1860年圆明园的那场大火还在灼痛记忆,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制定的《战时清国宝物搜集办法》尤其让人警觉。以史为鉴,故宫博物院金石学家、古物馆副馆长马衡提议文物南迁。
dAbL-hvcmeuy0249806.jpg
马衡
  这在今天看来,当然是明智之举和不二选择,可放到1932年北平的历史时空里,却遭遇到汹涌的反对声浪,甚至来自一些“有识之士”。
  北伐大将李左翔要求拍卖文物,购500架飞机用于抗日;胡适对何处是净土感到茫然,寄希望于通过国际干预来保障文物安全;鲁迅发出了“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的诗句;马衡的儿子马彦祥通过报纸与老爹叫板:“要抵抗么?先从具有牺牲古物的决心做起!”最激烈的反对者以古物陈列所前所长周肇祥为代表,他发起了“北平民众保护古物协会”,在太和门集会宣言“誓与国宝共存亡”,并给支持和参与南迁工作的人士打骚扰电话、寄恐吓信,还鼓动众人将出入故宫的各个大门给堵了起来。日本人在报纸上发表言论,称:“此等宝物,由中国国家或民族保管,最为妥当,诚为当然之事。然现处政局混沌状态中,由最近之日本民族代为致力,以尽保管责任,盖亦数之自然也。”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q34r-hvcmeuy0254754.jpg
故宫文物南迁令第一页
  是迁还是留?留下,可稳军心;迁出,易散难聚。但文物绝不能作为战争的赌注。“国家灭亡总有复兴之日;文物被毁永远不可复得”“只要文物在,中华文化的根就不会断,中华民族的精神就不会亡,中国人就不会做亡国奴”,文物南迁最终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见。

故宫文物准备南迁
FDbO-hvcmeuy0254842.jpg
  1933年1月1日,万里长城起烽火;1月3日,山海关失守。最初不赞成文物南迁的故宫博物院秘书吴瀛临危受命,出任文物南迁总押运官。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等单位的19557箱文物在军队荷枪实弹的保护下分5批南迁。其中故宫文物13491箱,包括书画近9000幅,瓷器2.7万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四库全书》等各种文献……押运文物的故宫文献学专家欧阳道达在《故宫文物避寇记》中描述道,“溯当日抢运文物出京工作,其仓皇急遽,如救焚拯溺,呼吸之际,间不容发”。匆匆告别家人,约20名故宫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踏上迢迢南迁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文物从南京分三路向西迁移,曾和父亲作对的马彦祥主动报名,要求加入押运队伍。马衡、马彦祥成了护送文物的父子兵。
E9_U-hvcmeuy0254920.jpg
故宫文物装箱运送
  北平沦陷治后,日寇果真把魔爪伸向了故宫。他们数次强闯故宫,抢走大铜缸66座、元明清时期所造铁炮数尊、铜灯亭91个,运往天津去冶炼屠杀中国人的武器。南迁文物正藏在日寇够不着的地方。跋山涉水觅生机,颠沛流离求保全。故宫人日夜守着它们,终于盼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兵荒马乱,护宝辗转
  1945年10月10日,华北日军投降仪式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次年2月15日,故宫交接大会召开。
  “巍巍故宫,竦峙苍穹。
  雕梁画栋,巧及人工。
  文华武英,太和乾清。
  体象天地,寔丽且宏。
  谁其守之,惟吾队士;
  谁其护之,惟吾队士!”
  参加故宫交接大会的北归英雄和留守职工齐聚中和殿,唱响了《故宫守护队队歌》。歌词“惟吾队士”中那种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为十余年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涯贴上了无悔的标签。
  这些年,不管是面对日机的轰炸、土匪的拦截、敌特的跟踪,还是激流的冲击、山道的险峻、生活的困苦,故宫人从未有过退缩。在他们的价值天平上,国宝的分量重于个体的生命;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胸怀天下、安贫乐道、通达生死的士大夫的血液。当人们为故宫文物南迁所创造的奇迹唏嘘不已时,他们往往是最平静的,只淡淡一句:“文物有灵。”
  文物前脚刚撤,炸弹后脚就到,这样说来,文物确实有灵;但如若故宫人存一丝犹豫或侥幸,行动只消放慢半拍,文物还会刚巧躲过浩劫吗?
F9Ch-hvcmeuy0254966.jpg
故宫文物南迁路线图
  19557箱文物抵沪后在上海法租界暂存,同时在南京朝天宫抢建文物库房。1936年秋,文物移入新库。1937年1月1日,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好景不长,“七七事变”爆发,8月13日,日军轰炸上海,南京告急,文物告急。根据战时文物宜散不宜聚原则,南迁文物分3批向西迁移:
  80箱文物走“南线”,经长沙、贵阳,1938年抵安顺,1944年12月接运到四川巴县;
  7286箱文物走“北线”,经宝鸡、汉中、成都,1939年7月抵峨眉;
  9369箱文物走“中线”,经汉口、宜昌、重庆、宜宾,1939年7月抵乐山。
  1937年12月9日,也就是南京沦陷的前4天,马衡、徐森玉、欧阳道达等押运第三批“中线”文物,随英国轮船“黄浦号”驶离浦口码头。雨声夹杂着隆隆炮声,日军开始攻城了。万安陵前的石麒麟和明初建造的南京城墙被重炮击毁,牛首山佛教寺院和中华门西街古清真寺被大火吞噬。日军将朝天宫库房所剩文物移至北极阁藏匿,将朝天宫屋脊上的装饰物“吻鸱”拆下占为己有,将国学图书馆的档案和图书或掠或烧……
  哪里能避敌就去哪里,三路文物随战局变换目的地。
  “南线”的80箱文物非常珍贵,包括甲骨文、钟鼎、碑拓,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吴道子的《钟馗打鬼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名家字画。它们起先存放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即著名的岳麓书院。已升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暂时安顿好“中线”之后到长沙,发现岳麓山下的爱晚亭三面环山,若在这里凿洞存放文物,会比较隐蔽。说干就干,几周后山洞凿好。这时马衡突接密电,得知日军将在近期大规模轰炸长沙,便紧急组织文物向贵州转移。装文物的车队刚刚离开,多架日本飞机俯冲下来,湖南大学图书馆被夷为平地,爱晚亭旁也有死伤。“北线”更惊险:装运文物的列车在郑州车站停靠接驳时,日本飞机狂轰滥炸,郑州站陷入火海,狂风席卷着烈焰扑向装有文物的车厢,司机果断发动列车,冲出火场。
J0ws-hvcmeuy0255060.jpg
用木船载运装有文物的汽车渡河
  战火之外,还有其他天灾人祸。从宝鸡到汉中要翻越秦岭,车队遭遇了大雪封山、山路塌方、车辆翻覆、断水断炊等种种险情。在绵阳附近的一座桥上,载运文物的车辆掉进河滩,所幸那是干涸河滩,桥不高,文物并未摔坏。1943年,峨眉县一家鸦 片馆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危及存于西门外武庙的几千箱文物,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主任那志良急忙找来当地保长,命令驻军士兵将西门外草房一律拆除,所拆房子由故宫博物院赔偿,守库员工用水枪、火钩等奋勇扑火,阻断了火源,保全了文物。1939年夏,文物从“陪都”重庆向乐山紧急转移,能雇到的木船只有11艘,水上运输的丰水期太短,故宫人星夜不停地忙碌。故宫职员朱学侃到船上布置装运,曙色微茫,舱中昏暗,朱学侃并未注意到舱盖已打开,一脚踏空,坠身舱底,重伤身亡。
  巍巍故宫,古物攸同。
  瑰姿玮态,百代是崇。
  殷盘周彝,唐画宋瓷。
  亿万斯品,罗列靡遗。
  谁其守之,惟吾队士;
  谁其护之,惟吾队士!”
  1946年2月15日,当《故宫守护队队歌》的歌声飘荡在故宫上空的时候,忠诚的“守护队队员”朱学侃正静静长眠于重庆南岸狮子山。这里并不是他的家乡,却是他流血流汗、工作到最后一秒的地方。此刻,他看到了么?他舍命呵护的那些文物都安全了,正从他目光之下,由巴县、峨眉、乐山三处向重庆集中。1947年,它们运抵南京。很快,它们将……
  是的,故宫盼着它们回家,故宫人盼着它们回家。如歌中所唱“亿万斯品,罗列靡遗”,“靡遗”便是包举,包举便是完璧,完璧便是回到故乡。
  但故宫人怎会想到,竟还有最后一场“南迁”在等着他们!1948年12月22日、1949年1月6日和1月29日,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命庄尚严、那志良、梁廷炜等故宫人分3批带走了总计2972箱文物,占南迁故宫文物总件数的22%。从此人隔两地,物各一方,纵然再多离愁和遗憾,又如何填平那一道海峡?

典守严密,文脉不绝
  19557箱南迁文物经历尽劫难却无一受损,为什么?除了对战局的准确判断、见机行事、果敢和运气之外,还离不开巧妙的装箱和严密的文物典守制度。
  1932年1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故宫文物南迁议案,故宫文物编号、点查、挑选、装箱工作随之展开。每件文物都有对应的“身份证”,“天”字打头表明来自乾清宫,“地”字打头来自坤宁宫。
aPuN-hvcmeuy0255199.jpg
  故宫专门定制了一批长三尺,高宽各一尺半的厚实木箱。尽管时间紧迫,但装箱工作一丝不苟、极为繁复。为了给南迁文物提供一个防震防摔、绝对安全的“移动仓库”,故宫职工专门从琉璃厂的古玩商店学来文物装箱的窍门,还把从景德镇运到宫中原封未动的瓷器箱打开,只见每10只碗用草绳紧紧捆成一束,每束之间用谷壳隔开,整箱瓷器无任何松动,把箱子从城墙上扔下,里面的瓷器毫发未伤。
  故宫人博采众长,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稳准隔紧”,比如瓷盘边缘包棉花,瓷盘相叠用绳子扎紧,再用纸把整叠瓷盘包起,每叠之间用棉花和稻草防震。对于书画等纸质文物,还要包上油纸,以免雨水浸湿。青铜器专家吴玉璋包装的铜器箱,哪样东西摆哪里像是经过计算似的,上海开箱检查之后次序打乱,就很难再装回去。
  国子监交给故宫代运的10个石鼓如何装箱呢?石鼓每个重约1吨,石鼓上的字刻在石皮上,石皮已与石身分离,敲起来“嘭嘭”有声。装运后一旦石皮脱落只存石心,那就没有价值了。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在《故宫文物南迁及其意义》中追叙:
  “故宫人经过反复商量,使用浸湿的高丽纸覆在石鼓面上,用棉花轻捺,使纸张接近石身,干了后就固定在那里,即把石皮上的字紧贴于鼓身上;然后每个石鼓包上两层棉被,棉被外又用麻打成辫子,缠紧棉被;再把石鼓放在厚木板做的大箱子中,箱内用稻草塞严实,箱外包上铁皮条。”
  南迁之前已对每一件文物进行了核对造册,但内容过于简单。文物抵沪之后,展开了更为细致的点收工作。每一件文物的品名、年代、尺寸、颜色、花纹都要写在文物单上。装箱的时候,文物单封进箱子里。另一份原始单子装订成册,印刷好几份,除了故宫人自己留存外,还要分送给政府文物主管部门,便于几家“对册子”。每次查点,几方面的人都要在场,查完重新贴封条,谁都不敢对文物动手脚。
  故宫的13491箱文物进行了分类编号:古物馆2631箱以“沪”字编标,图书馆1415箱用“上”字,文献馆3773箱用“寓”字,秘书处5672箱用“公”字,合起来正好是“沪上寓公”。“寓公”是指流亡他乡的贵族。故宫老院长易培基因故宫盗宝案蒙冤,被迫辞去院长之职,此时正避居上海法租界。故宫文物变成了“沪上寓公”,不仅字面上有些许揶揄和无奈,还暗指了易培基的处境。
  为保证一路上“人不离物,物不离人”,南迁文物虽有政府军队护运,但均配有故宫工作人员全程押送。从一地运到另一地,出发时间、运输工具、转岗、转车、转船,都有文字记录。故宫人用“对签子”的办法保证文物数量准确。一支签子对应一箱文物,每交付一支签子,就代表一箱文物安全送达。文物存放成都时,故宫博物院理事李济和院长马衡前去视察,他们在册中随便圈了两号,5分钟不到,两箱文物就从几千箱中提出来了,管理之高效可见一斑。
T8sW-hvcmeuy0255278.jpg
大迁移途中,民众帮助推车
  故宫人还要解决一个大问题:如何防止文物在保存期受损。战乱期间,能用的“仓库”都非常天然,不是祠堂、庙宇,就是山洞。南方天气潮湿,白蚁滋生,几年下来,那些书画、绸布、青铜器怎么受得了!
  为防白蚁,故宫人在箱子底部垫上鹅卵石。白蚁畏光,它们要进入箱子的唯一办法是在鹅卵石上用土筑成隧道。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故宫人一天两次伏在地上,拿着手电筒查看鹅卵石上是否有隧道,一旦发现隧道,就要把一堆箱子全部卸下来检查,并在鹅卵石下挖深坑,倾倒防蚁药水,再回填泥土。为防止文物霉变,天气晴好、相对平安的时候,就得把文物定期拿出来晾晒。每一次晾晒都要有专家在场,有卫兵把守,几个人一起签字。
  在严密典守制度的保障下,故宫人没有忘记博物院的文化使命。1935年6月,上海招商码头,那志良等数位故宫人带着700多件南迁文物精品登上了英国“萨福克号”远洋舰,远赴英国举办故宫文物展,这是迄今为止故宫博物院最大规模的出展。在百万文物大迁移路途中,故宫人还挑选了数百件精品,在上海、南京、成都、重庆、贵阳等地举办展览。重庆展览期间,敌机经常来袭,展览说明书上提示:“如遇敌机空袭,大家依次撤退。”这样的展览说明书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吧。

全民护宝,文化抗战
  自1939年7月陆续迁来,至1947年2月迁离,故宫9369箱国宝在乐山存藏了7年又7个月,无一损坏,无一遗失,完璧归赵。告别乐山安谷乡村民时,马衡带来了亲自手书的“功侔鲁壁”木匾6块,木匾上端加盖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分别赠予曾给南迁文物提供庇护的朱潘刘三氏祠、宋氏祠、赵氏祠、陈氏祠、易氏祠和梁氏祠6座祠堂。“功侔鲁壁”将乐山安谷乡人民护宝的行动,与孔子第九代嫡孙孔鲥在家中墙壁夹缝里保存圣人书籍的功劳相媲美。
tCn8-hvcmeuy0255363.jpg
乐山安谷乡“功侔鲁壁”匾额
  之后几十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在经历着精神和物质的急遽变化,安谷乡的祠堂废败、消失,6块木匾或被毁弃,或被锯断。2010年,年逾古稀的王联春和刘文龙自己出资重建了朱潘刘三氏祠,设为故宫南迁史料陈列馆。他们和安谷老伙伴们四处寻找文物南迁时留下的物件儿,有丢了壶盖的白瓷茶壶、锈迹斑斑的烛台……还有3块“功侔鲁壁”木匾的局部,恰好可以完整拼出那四个字。
  王联春还从乐山市档案馆复印到了故宫先辈欧阳道达于1946年离开这里时留下的感谢信:
  “……本院迁储贵县辖境安谷乡文物,感荷贵县政府始终爱护,并于典守事宜随时惠予指导。八载于兹,文物赖以安然无恙,而先后移运工作,复存热心协助,籍以利便进行……”
  更叫王联春惊喜的是,他还收到了欧阳道达的儿子欧阳定武从北京寄来的南迁文物老照片和欧阳道达先生生前用过的毛笔。
  欧阳定武把自己看作“半个乐山人”,出生在乐山并在这里生活过6年的他,有一桩“故宫文物差一点丢了”的童年记忆。
  “听母亲讲,工作人员某天清查文物时,发现一个箱子不见了。赶紧号召当地村民,无论如何都要把国宝找回来,如果谁发现了这个箱子,就送到土地庙去。第二天一早去土地庙,丢了的箱子果然被送了回来,里面一件东西都没少。”
  欧阳定武还记得,当地人搬文物箱子轻拿轻放,比熟练的搬运工都要仔细。1939年8月19日,日军轰炸乐山,城区半毁。兵荒马乱中,护宝队伍要途经大渡河,如果不是安谷百姓帮忙整治险滩,疏理河道,故宫文物根本无法顺利运抵渡口。故宫人及保护文物的军人,与当地老百姓亲如一家,甚至还联姻了呢,在乐山和峨眉共成了5对儿。
  如今,这一段段佳话正同时在两个地方讲述,这一边是故宫宝蕴楼的“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展”,那一边是乐山安谷的故宫南迁史料陈列馆,这既是一种有情有义的呼应,更是对民族记忆的共同强化。文物南迁不只是故宫人的倡行,更是政府、军队、老百姓共同参与的全民护宝的壮举,是中华民族文化反侵略的伟大胜利,是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保护中的延续与浓缩。
源自:文汇报、瞭望智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奥燕 发表于: 2017-6-2 17:38:01|显示全部楼层

故宫研究院成立故宫文物南迁研究所

源自:大洋网
  记者今天从故宫博物院获悉,故宫研究院宣布新成立钟表研究所、宫廷原状研究所、故宫文物南迁研究所、世界文明古国研究所、影视研究所。同时隆重推出重大古建筑文献整理项目成果《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
  据介绍,故宫研究院这次机构扩容,彰显了故宫学术工作向三个方面努力:一是继续敞开胸怀办学术事业。聘任的众多院外专家,充分参与研究院的学术规划和项目研究,共谋故宫学术的发展;与苏州金砖博物馆合办“金砖研究室”,在长沙简牍博物馆挂牌故宫研究院的“简牍研究室”,筑牢双方合作基石。二是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借助“2016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成功举办的东风,顺势成立世界文明古国研究所,从文化学术的角度助力“一带一路”;同时利用极具特色的藏品资源和研究优势,让古代钟表也成为学术沟通、文化交流的一条渠道。三是立足于故宫事业发展的需要,站在时代学术传媒发展的浪潮。让文物回归本位,让历史再现本源。
  记者了解到,《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整理项目初议于2005年,2013年10月故宫研究院成立后,作为首批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的十大项目之一,由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正式启动该项目。具体整理任务,文化遗产研究院由总工办、文物研究所、图书馆等承担。故宫博物院由古建部、资料信息中心、故宫研究院古建筑研究所和故宫出版社承担。该书的整理出版,对于北京城中轴线建筑群的保存、研究、修缮、复原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1941年,为预防北平古建筑遭战火焚毁,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谋划,由建筑师张鎛主持,历时四年绘制了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的北京城中轴线主要古建筑实测图,共704幅。这是20世纪40年代北京中轴线建筑空前规模的测绘活动,将北京城中轴线建筑从南到北逐一系统地测绘下来。宫苑广场有总平面、总立面和总剖面;单体建筑都有平面、立面、剖面和大样图;标注有详细的尺寸和材料、做法。既有空间构成表达,也有总立面的渲染。全部数据均按不小于1/50的比例尺,用墨线或彩色渲染在60×42英寸的高级橡皮纸上,图纸完整、数据精确、制图精美,勘称中国古建测绘图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传承建筑设计理念具有科学价值。
 大卫 发表于: 2017-3-3 15:38:01|显示全部楼层

重点保护故宫文物南迁史迹

源自:法制晚报
  法制晚报讯(记者:周超 李洁)今天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将开幕。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共有16件涉及故宫,以及文物方面的提案。其中提案建议,对于故宫博物院超大人流聚集地区,采取特殊交通管理措施,编制专项的《故宫交通组织专项规划》等。

“故宫文物南迁史迹”应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宫博物院于80余年前,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组织了文物避寇南迁的重大文化行动。单霁翔说,他与故宫博物院同仁先后赴四川、重庆等地,寻访当年故宫文物南迁路线,调查了解故宫文物南迁史迹留存状况。在考察的过程中,为故宫文物南迁史迹现存状况感到非常担忧。
  根据调查,当年故宫文物保存地点,大部分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模样。特别是这场距今80余年,为期18载,横贯半个中国的文物保护大迁徙,遗留下来的众多重要遗迹,尚未能列入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致使多处重要遗址已经消失殆尽,或只剩下部分梁柱和残墙片瓦,更多遗址被与之历史文化毫无关联的单位不合理使用。
  单霁翔说,将来,全社会肯定会更加关注这段历史,研究这段历史,保存这段历史。因此建议,通过进一步深入调查故宫南迁文物遗址的遗存分布和保存状况,将“故宫文物南迁史迹”整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宫超大人流聚集区应采取特殊交通措施
  单霁翔说,为了总体规划目标,依据故宫文化遗产价值整体保护的原则,采取以开放促保护的文物建筑保护策略,调整故宫博物院开放区与内部管理区的比例与分布范围,尽可能扩大开放区范围,逐步实现开放区占地面积74.51公顷,占故宫博物院用地面积的85.02%,形成更加完整、集中、颇具规模的开放区域。
  另一方面,依据紫禁城历史上辅助用房的位置,将办公管理用房沿故宫城墙内侧进行布局,从空间组织关系上理顺保护展示与办公管理之间的关系等。
  他建议编制专项的《故宫交通组织专项规划》,统筹策划故宫博物院与中山公园、景山公园等周边文化遗产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路线设计与管理。统筹区域以及城市层面的交通规划,加强区域交通管理力度,对于故宫博物院超大人流聚集地区,采取特殊交通管理措施。文/记者 周超 李洁

其他部分提案目录
  关于严格执行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提案
  关于促进博物馆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的提案
  关于多措并举扭转长城保护不力局面的提案
  关于保护和利用好816工程遗存的提案
  关于加强哈民遗址保护的提案
  关于开展文庙、书院等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的提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大卫 发表于: 2015-7-25 15:41:06|显示全部楼层

陈年旧藏揭秘故宫文物南迁细节

td0_-fxfikka1446781.jpg

  故宫、中博两院来台第一次联合理事会议记录册,上有傅斯年、张道藩、蒋梦麟、杭立武等人签名
5KA3-fxfhxmk6898383.jpg
1948年请海军派舰运送文物赴台的公函
  1949年前后,故宫文物从大陆南迁至台湾的记载与故事很多,争议也很多,但昔日历史的真相却只有一种。纵然离乱时代,时间久远,但在历史文献陆续解密与曝光后,我们依然可以逐步还原出早年晦暗不明的实况。
  2015年,众多涉及故宫南迁的相关拍品亮相拍场,这些陈年旧藏可帮助我们进一步揭开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真相。
  故宫文物南迁台湾一事,众所周知是由宋美龄委派杭立武先生主持,虽然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曾在回忆录中提及是他任内的决定,但事实上大权掌握在时任次长的杭立武手中。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31日的一则总统府代电,是蒋介石通知杭立武次长,请海军派舰运送文物三千箱赴台的公文,这是唯一可资证明蒋介石实际介入文物南运的文献。值得一提的是,和这一件代电一并交给杭立武的是一封蒋介石秘书周宪章的信函,文内所述的时间,和代电发文的时间竟然倒植了十七天。这也许是作为秘书的人,考虑到几天后蒋介石即将下野,在下野前下令南运文物,情面上说不过去,而故意将公文时间往前挪了十七天吧。
  故宫文物迁台之初一波三折,日子并不好过,当时新任职管处常务委员的熊国藻,因暂居台中的文物储存处为驻军所占,而致函向杭立武求救。十天后的1950年元月23日下午,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两院理事联合谈话会议在台北行政院会议室召开,会议中有理事提出文物运存国外的提案,这个提案在杭立武的主导下,被认定为不予考虑的决议。这一天雾峰北沟的地主林攀龙也与联管处订妥租地购屋契约,故宫文物长年流离失所,终于可以暂居台中。
  故宫文物暂时有了落脚之处,接下来便是依序展开繁琐的清点与编目工作。1953年胡适在致王云五、钱思亮及董彦堂(董作宾)三位理事的信中,详细地叙述了编目与拍照的重要,并亲绘出索引卡的样本。此时暂居北沟的文物,主要是在躲避战乱,既无展览的必要,更无展出的空间。1954年底除去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巡视外,也只有应外交之需,偶尔特准布陈少许招待应付而已。1951年元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编发的《宣传周报》,在业务报告中还明列“故宫文物暂难展览”。
  长夜人静,展读名人墨迹,犹若陈述历历往事中的坎坷遭遇。走笔至此,骤然忆起故宫内部工作人员的组成,竟也和南迁一事不可分割;原北平故宫、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中央图书馆及杭立武等四大派系各有职掌,连开箱验物都严守旧制。这套行之多年的旧习,如今已荡然无存。
源自:金融时报
 大卫 发表于: 2015-5-7 14:31:00|显示全部楼层

故宫文物南迁史料亮相春拍 证蒋介石介入文物南运

源自:北京晚报
蒋中正致杭立武请海军派舰运送文物赴台公函蒋中正致杭立武请海军派舰运送文物赴台公函

  1949年前后,故宫文物从大陆南迁至台湾的记载与故事很多,但是也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即将在京举办的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批与故宫文物南迁相关的文献资料,则为揭开历史真相提供了新的视角。
  故宫文物南迁台湾,众所周知是由宋美龄委派杭立武主持,虽然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曾在回忆录中提及是他任内的决定,但事实上大权掌握在时任次长的杭立武手中。此次春拍中亮相的一则1948年12月31日的总统府代电,是蒋介石通知杭立武次长,已请海军派舰运送文物三千箱赴台的公文,这是唯一可资证明蒋介石实际介入文物南运的文献。值得一提的是,和这一件代电一并交给杭立武的是一封蒋介石秘书周宪章的信函,文内所述的时间,和代电发文的时间竟然倒植了十七天。专家推断,这也许是作为秘书的人,考虑到几天后蒋介石即将下野,在下野前下令南运文物,情面上说不过去,而故意将公文时间往前挪了十七天。
  故宫文物迁台之初一波三折,日子并不好过,当时新任职管处常务委员的熊国藻,因暂居台中的文物储存处为驻军所占,而致函向杭立武求救。十天后的1950年1月23日下午,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两院理事联合谈话会议在台北行政院会议室召开,会议中有理事提出文物运存国外的提案,这个提案在杭立武的主导下,被认定为不予考虑的决议。当时的会议记录册,也将在此次拍卖中亮相。一同亮相的,还包括1953年胡适致王云五、钱思亮及董彦堂三位理事的信函。在信中,胡适详细地叙述了对故宫文物编目与拍照的重要,并亲绘出索引卡的样本。
  据悉,中国嘉德2015年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13日至15日预展,16日至18日举槌,展拍地点均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孙乐琪J245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大卫 发表于: 2015-5-4 13:31:01|显示全部楼层

史料揭秘故宫国宝南迁细节

源自:东方早报
①故宫、中博两院来台第一次联合理事会议记录册,傅斯年、张道藩、蒋梦麟、杭立武等人签名①故宫、中博两院来台第一次联合理事会议记录册,傅斯年、张道藩、蒋梦麟、杭立武等人签名
②胡适致王云五、钱思亮、董作宾信函②胡适致王云五、钱思亮、董作宾信函



③蒋中正致杭立武请海军派舰运送文物赴台公函

  纵然离乱时代,时间久远,但在历史文献陆续解密与曝光后,我们依然可以逐步还原出早年晦暗不明的实况。

  蒋介石通知军舰运送文物赴台,公文时间被往前移植十三天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刚成立不久的故宫博物院在南京政府的支持下立即决定将院内的百万余件文物装箱南运。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南京城危。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文物被迫再次分南中北三路向西南后方转移疏散。1944年秋,文物被迫转移四川巴县境内。抗战胜利后,四川各地文物先汇于重庆,后东归南京,拟返回北平。1948年底,部分精品文物又被转运台湾。关于故宫文物从大陆南迁至台湾的记载与故事很多,争议也很多,但昔日历史的真相却只有一种。纵然离乱时代,时间久远,但在历史文献陆续解密与曝光后,我们依然可以逐步还原出早年晦暗不明的实况。
  早报记者获悉,中国嘉德2015春拍“笔墨文章”专场中,推出的众多涉及故宫南迁的相关拍品,包括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31日的一则总统府代电(图③),这或许可帮助世人进一步揭开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真相。
  故宫文物南迁台湾,众所周知是由宋美龄委派杭立武先生主持,虽然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曾在回忆录中提及是他任内的决定,但事实上大权掌握在时任次长的杭立武手中。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31日的一则总统府代电,是蒋介石通知杭立武次长,已请海军派舰运送文物三千箱赴台的公文,这是唯一可资证明蒋介石实际介入文物南运的文献。值得一提的是,和这一件代电一并交给杭立武的是一封蒋介石秘书周宪章的信函,文内所述的时间,和代电发文的时间竟然倒植了十七天。这也许是作为秘书的人,考虑到几天后蒋介石即将下野,在下野前下令南运文物,情面上说不过去,而故意将公文时间往前挪了十七天吧。
  故宫文物迁台之初一波三折,日子并不好过,当时新任职管处常务委员的熊国藻,因暂居台中的文物储存处为驻军所占,而致函向杭立武求救。十天后的1950年元月23日下午,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两院理事联合谈话会议在台北行政院会议室召开,会议中有理事提出文物运存国外的提案,这个提案在杭立武的主导下,被认定为不予考虑的决议。这一天雾峰北沟的地主林攀龙先生,也与联管处订妥租地购屋企约,故宫文物长年流离失所,终于可以暂居台中。
  故宫文物暂时有了落脚之处,接下来便是依序展开繁琐的清点与编目工作。1953年胡适在致王云五、钱思亮及董彦堂(董作宾)三位理事的信中(图②),详细地叙述了编目与拍照的重要,并亲绘出索引卡的样本。此时庋藏北沟的文物,主要是在躲避战乱,既无展览的必要,更无展出的空间。1954年底除去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巡视外,也只有应外交之需,偶尔特准少数使节在北沟库中支一克难木架,布陈少许招待应付而已。1951年元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编发的《宣传周报》,在业务报告中还明列“故宫文物暂难展览”。
  长夜人静,展读名人墨迹,犹若陈述历历往事中的坎坷遭遇。走笔至此,骤然忆起故宫内部工作人员的组成,竟也和南迁一事不可分割;原北平故宫、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中央图书馆及杭立武关系等四大派系各有职掌,连开箱验物都严守旧制。这套行之多年的旧习,在2000年改朝换代后老退新稚的交替下,已荡然无存矣。中国嘉德2015秋拍“笔墨文章”专场中,推出的众多涉及故宫南迁的相关拍品,则可为史海钩辑之一助,帮助我们进一步揭开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真相。
 大卫 发表于: 2014-7-21 09:31:00|显示全部楼层

故宫文物南迁:耗时1年打包护卫起兵随车跑

源自:华西都市报
U6749P1081T2D157848F6DT20140721082028.jpg

  制图 司婉靖
U6749P1081T2D157848F7DT20140721082028.jpg

  工作人员整理古籍
  翻秦岭,陷泥泞,落激流,遇轰炸……
  民国二十年(1931)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突袭沈阳北大营;翌年进攻热河,窥伺华北;1933年攻陷山海关。形势告急,中国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馆藏精品转移,以避战火浩劫。此后10多年,故宫的大批珍品文物在南下、西迁的大转移途中,历经了上万公里的漫漫长途,遇到接踵而至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故宫南路“迁徙”负责人庄尚严的儿子庄灵先生的评价不无道理,说它是世界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绝不为过。

耗时一年整理包装南迁文物
  1932年秋,故宫人开始对转移文物的挑选,最终选定的珍品包括书画近9000幅,瓷器2.7万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还有《四库全书》等各种文献。
  以故宫转移为题材的回忆录《承载》的作者章剑华介绍说,“当时,故宫人光打包就花了大半年时间,一共打出13427箱。每件文物的包装至少有4层:纸、棉花、稻草、木箱,有时候外面还套上个大铁箱。这一步骤保证了运输途中不论翻车、进水,损失都微乎其微。”
  章剑华说,如此精密的打包工程,主要出自故宫人自己的摸索和试验。“由于不放心,1.3万多箱文物,几乎都是由故宫里的文物专家、老职工,包括当时的领导亲自动手,每一件、每一箱都非常严密。”
  待故宫人经过反复地空中落下试验、确认无误后,才在箱子外面打上当时政府和北平故宫博物院的封条,封条上记载着封存的年月。
  就这样,从挑选“南迁品”到如此耗时地包装完成,故宫人共花了近一年时间。

沿途护卫骑兵跟着火车猛跑
  央视大型纪录片《故宫》还原了当时文物离京的情景:1933年2月5日晚间,北平全城戒严,故宫博物院的13491箱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出发,由几十辆板车轮流运往火车站。军队全城护送,沿途军警林立,板车在熟悉的街道上行驶,街上空无一人,除了车子疾驰的辘辘声之外,听不到一点别的声音……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在《故宫文物南迁及其意义》中介绍:这批浩大的故宫文物运出北平后,每节车厢都有军警,火车经过的每个分段,地方都会派出军力;一些路段还设有骑兵,沿路跟着火车跑。
  随5批文物一同离开北平、走完全程“南迁”路的,还有20位故宫人。包括马衡、庄尚严、那志良等近10位故宫专家,还有一大批工人、眷属。
  1933年2月和3月,当文物通过铁路运至南方后,专家组临时决定,先把装书画的箱子运到上海保存。在上海,文物被放在相对安全的外国租界的两个库房里,每个库房都有法国或英国警察辅以中国便衣守卫。来自北平的三个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官方书籍和文件,直接被送往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

外展归来形势险恶急需入川
  1932年年末,正当故宫工作人员专注于文物南迁的时候,几位英国收藏家开始筹划在伦敦举办一次大型的中国艺术展览。1934年,中国教育部同意了在伦敦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览的提议,并成立专门的审查委员会,挑出最好的艺术品供英方选用。
  伦敦中国艺术品展是中国珍宝第一次在国外大规模的展出,这次展览在其他国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曾著文透露,1936年4月8日,出展的80箱文物从伦敦安全返回中国。这时,一场大灾难正在中华大地上蔓延,迫使这些珍宝不得不再次转移。于是,故宫管理委员会通过了一个方案,即分三路将文物(和政府一起)向西转移到重庆和四川地区。

三批南迁文物历险记
  故宫文物南迁入川,是在兵荒马乱的条件下进行的,途中遭遇了大雪封山、汽车翻覆、船只遇难、敌机轰炸等种种险情,但整个过程中文物几乎没有损伤毁坏,也没有遗失盗抢,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批
存文物图书馆被炸飞

  1937年8月14日,曾经运往伦敦展出的那80只铁箱子,成了第一批被运出南京的文物中的一部分,这时还是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之前,这批文物勉强逃过了被毁的命运。
  第一批运出的文物沿长江水路到达汉口(武汉附近),然后用火车运到长沙。几个月内,长沙也危险了,这些箱子又经广西运至贵州──不久,长沙原来存放这些箱子的图书馆就被一颗炸弹夷为平地。
  一年后,这批文物被运到了贵州安顺附近的一个隐蔽的山洞里。在这里,此批文物度过了1938年到1947年间的漫长岁月。
  “每到一地都是千难万险。我还记得在去贵州的路上,乌江上有一座桥,下面是湍急的河流,中间是竹子与木板钉起来的桥,过桥时所有的人都要下车,让车慢慢开过去,我们跟在后面,小心翼翼走过去。”当年主持故宫文物南迁工作的庄尚严之子庄灵,在央视纪录片《故宫》里如是说。

第二批
装箱船被水冲到下游

  同年11月初,第二批文物也在准备迁移。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着:装箱、装车、把9369个箱子运至码头。这一大批文物在11月20日至12月8日之间离开南京,几天后,南京被攻陷。12月10日,9369箱文物通过轮船经长江被运至汉口;一天后,汉口的孔庙(文物箱件曾在这里存放)被炸毁了。箱件继续迁移,3月份到了宜昌。
  文物不得不在宜昌停留几个月等待河水上涨。到了秋天,文物继续转移,穿过险恶的长江三峡到达战时首都重庆。随后重庆也陷入危机。1939年春,这些国宝箱件又被装上小木船再次迁移,部分船只由纤夫用缆绳拉着在急流中前进,目的地是四川乐山的安谷乡。
  乐山地方志记载,当时还发生了一个意外事故,有一根纤绳断了,船体失去控制,装满国宝箱件的船只连同船里的工作人员一直被水冲到下游,庆幸的是并没有太大的损失。这些文物箱件,是由搬运工扛着走完去往乐山的最后一段路程的。

第三批
刚到成都又奉命去峨眉

  第三批文物从南京运出后,经陕西最后被运到四川,这是运送最艰难的一路。
  这批文物共7286箱,于1937年12月10日日军攻陷南京前夕从南京出发,经陆路由火车运往徐州,接着在1938年1月到5月间又被装进300辆卡车运到陕西汉中。
  这条线是沿着秦岭行进的,山间道路有时泥泞不堪,有时还会遭遇山崩。其间,一场大雪将整个运输队伍困在山间,没有食物也没有地方住,幸而后来救援队赶到。运宝大队在4月10日抵达四川,路上整整花了48天。
  在去成都的路上,要经过许多交叉的渡口,满装古物箱件的船只逆流而上,只能靠人力拉。
  文物在成都的储存地点是东门的大慈寺。没想到刚到成都,又一道命令下来了:要把国宝箱件再运到130多公里之外的峨眉山。曹博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风来来过 发表于: 2013-3-23 23:53:30|显示全部楼层

"功侔鲁壁"见证故宫文物南迁

3853287844.jpg

  “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团17日抵达有“战时故宫”之称的四川乐山县安谷乡,两岸故宫人共同为“功侔(音同谋)鲁壁”牌匾揭幕,见证“重走”路上的新历史。记者看到,这块珍贵的牌匾由四块旧牌匾残片拼接而成,是当地村民王德才花费二十余年时间才陆续收集到的珍贵历史证物。今后,它将永久陈放在安谷乡新建的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
  “包括今天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翡翠白菜在内,当年的大批国宝都曾经在这里安家长达八年之久。”故宫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出于文物迁移中的安全保密考虑,故宫南迁文物在乐山藏身的这段文物保护史上的壮举一直鲜有人提及,直到上世纪90年代,外界才开始关注这段特殊的历史。乐山当地的文史工作人员也从那时起开始征集这段相关史料──当年,中国各地战事加剧,故宫文物的存放点均受到战火威胁,而地处偏僻的四川安谷乡就成为故宫南迁文物理想的“避寇”地点。从1939年9月起,9000多箱文物由民用大船从乐山马鞍山码头运抵安谷乡,分别安放在宋、赵、陈、梁、易家祠堂,“朱、潘、刘”三氏宗祠及古佛寺内,在文物存放安谷乡的八年时间,日机曾经两次轰炸乐山,乐山城区曾经一片火海,可是存放文物的几处地点却安然无恙。
  故宫南迁史料陈列馆工作人员同时向记者透露了“功侔鲁壁”牌匾背后的故事。1946年,正是为了表彰安谷乡百姓保护国宝的功绩,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亲笔书写金匾六块,以政府名义颁发给六家宗祠以表示嘉奖,这在故宫南迁史话中也是前所未有的奖掖。“功侔鲁壁”将安谷乡人民护宝的行动,与孔子第九代嫡孙孔鲥护书,将史籍经典藏在古宅墙壁之中的功劳相媲美,成为故宫南迁历史中的一段佳话。更为感人的是,安谷乡人民与故宫的缘分一直绵延到今天──泊滩村两位年过古稀的农民王联春和刘文龙,不顾身体残疾,发起并自己出资建立了故宫南迁史料陈列馆,希望系统地展示出这段故宫南迁文物在安谷被尘封的历史。
  馆长王联春向记者介绍说,“由于年代久远,当年存放文物的祠堂庙宇几乎全部不见了,亲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也大都走了,我们必须建一个馆来承载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都来了解这段历史。”据悉,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已经投入数百万元建设资金,预计在月底布展完毕,不久将正式对社会开放。“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团领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则表示,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的建成无疑为故宫南迁文物历史研究增添了新价值。
3856972587.jpg

  “功侔鲁壁”的牌匾

提要:
  四川省乐山市安谷镇,在中国文化史和抗日战争史上留有一笔浓墨重彩──镇中曾有六家祠堂获得“功侔鲁壁”大木匾额。这四个字应是乐山市之瑰宝,乐山人之骄傲。那么乐山市安谷镇因何故而能获此殊荣呢?

故宫国宝秘藏乐山
  原来,1939年7月至8月间,躲过日本侵略军狂轰滥炸和无数风险的北平故宫博物院中路南迁国宝级文物9000余箱,在一批忠于职守的文化人士和警卫部队的护送下,分批乘船从重庆、宜宾逆岷江而上运抵乐山县安谷镇,分别存放于六座祠堂里。在警卫部队和安谷民众的共同守护下,静静地存放了7年之久。
  在这7年里,日军轰炸机曾三次轰炸乐山,乐山县城区和附近的苏稽镇被炸成一片火海,仅1939年8月19日这次轰炸,乐山城区死伤民众数千人。侥幸的是,安谷镇因乌云蔽空而躲过了次次劫难。在这期间,国宝里的丝织品、字画品每年都需防霉晾晒,木箱坏了需要修补,并且多次接待内迁大学的教授、学者以及乌尤寺僧人抄录、研阅等等,均未发生过任何差池。也是在这期间,据传日本侵略军获得蛛丝马迹的情报,以为中国有大批战略物资转匿乐山,曾派特务潜入并与匪盗勾结图谋不轨,但均遭到毁灭性打击,乐山人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7年多时间,数十万件国宝在乐山安谷镇民众的怀抱中度过了2500多个日日夜夜,毫发未损,到1946年即抗战胜利的第二年又全数运回重庆。乐山安谷镇六家祠堂和全镇民众对故宫国宝的爱护和对国宝护卫工作的支持,深深感动了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先生,在报请行政院批准后,他在重庆亲笔题写,代表民国政府向六家祠堂各颁赠了一块“功侔鲁壁”大木匾额以示表彰。
  马衡院长引用的“功侔鲁壁”含一典故,其中“功”即功劳、功绩,“侔”(音:某)为等同、相当,“鲁壁”则特指汉代初年山东曲阜孔子故宅的墙壁。史载,西汉前期,鲁恭王刘馀拆毁孔子故宅,在墙壁中发现孔子后代藏匿的数量巨大的竹简文献,使得孔子典籍得以躲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战火浩劫而传于后世。这正是“鲁壁”的功绩所在,也是肯定了乐山安谷镇及峨眉绥山镇为保护故宫国宝做出了与“鲁壁”相同的贡献。

功勋至伟遗韵尚存
  时光如梭,1999年也就是故宫国宝南迁乐山60年之际,乐山以及全国一些媒体曾报道过这件史实,中央电视台10频道曾拍过专题片,甚至连日本媒体(TBS)也因拍摄《中国珍宝万里行》到过安谷。安谷镇曾引起全国和全世界的注意。
  从几年前开始,笔者不止一次到安谷考察,发现“功侔鲁壁”在不少安谷人心中仍有着记忆,《安谷镇志》稿中对此段历史也有记载。但是,由于建设的需要,当年存放过故宫国宝的祠堂早已经荡然无存。其中,陈氏祠堂虽改作粮站,但一些房屋遗迹还在,比如在职工宿舍区的小花园内,就存放有祠堂檐柱用的两只大石柱础。这两只用雅石雕刻的精美柱础肯定见证过数万件国宝。
  然而,安谷镇六家祠堂获得的那六块“功侔鲁壁”大木匾额却时运不济。几十年过去了,据说有的被毁弃,有的被锯断做了门板或钉了壁头。所幸安谷王德才老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编撰《安谷镇志》时,曾拍了几张残匾照片和制作了匾额拓片,从而保留了“功侔鲁壁”匾额的原始面貌和尺寸规格。所以当这张拓片展现在国内外媒体和中外来访者面前的时候,人们无不发出啧啧称赞。
  故宫国宝如此宏伟壮观的万里大迁移,是中国文化史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体现着爱国、正义和同仇敌忾,也体现着中国人非凡的组织能力。而乐山安谷镇正是这一壮举最后的落脚地──让数十万件故宫国宝在这片热土上平安度过了7个年头,获得“功侔鲁壁”之誉当之无愧。“功侔鲁壁”当是安谷镇之瑰宝,也是乐山市之瑰宝。(楚天金报)

☆ 相关资讯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占我东三省,1933年初又向热河省侵犯,兵锋直指北平。为防不测,北平故宫博物院从1933年2月开始南迁,目的是躲避日本侵略者随时可能点燃的全面侵华战火,避免“火烧圆明园”历史重演。这次南迁首先将16427箱计59万余件各类故宫文物秘运到上海,1937年1月再转至南京。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上旬在南京沦陷前夕的紧迫时刻,中国军民以坚定豪迈的气势,克服艰险万难,分三路将故宫国宝运往大后方:北路7000余箱经洛阳西安翻秦岭于1939年9月运到四川乐山地区峨眉县绥山镇,分藏于一祠堂和关帝庙;南路几十箱经长沙辗转运至贵阳安顺一带,藏于自然溶洞;中路多达9000余箱,沿长江溯流西向,经宜昌入三峡达重庆,又因日机轰炸旋即转运宜宾,最后于1939年7月至8月分批落脚在乐山安谷镇,分藏于六家祠堂。国宝三路南迁西走,遭遇日机狂轰滥炸,惊险无数,最后圆满成功。1946年乐山境内获得7块“功侔鲁壁”大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23:43, Processed in 1.294802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